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19)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七卷 (19)

1. 白附子

(《別錄》下品)

【釋名】見後發明下。

【集解】《別錄》曰:白附子生蜀郡。三月採。

弘景曰:此物久絕,無復真者。

白話文:

釋名:參閱後面的「發明」。

集解

《別錄》記載:「白附子」生長在蜀郡。於三月採收。

唐代醫學家陶弘景說:白附子已經絕跡許久,沒有真正的白附子了。

恭曰:本出高麗,今出涼州以西,蜀郡不復有。生砂磧下濕地,獨莖似鼠尾草,細葉周匝,生於穗間,根形似天雄。

白話文:

恭謹的說:這種藥物本產於高麗,現在產於涼州以西的地方,蜀郡已經沒有了。它生長在沙漠地帶潮濕的地方,單獨一莖像鼠尾草,細葉環繞,生長在穗間,根的形狀像天雄。

珣曰:徐表《南州異物記》云:生東海、新羅國及遼東。苗與附子相似。

時珍曰:根正如草烏頭之小者,長寸許,乾者皺紋有節。

白話文:

徐表在《南州異物記》中提到:珣生長在東海、新羅國和遼東。它的幼苗與附子相似。

李時珍說:它的根就像小型的烏頭,長約一寸,乾掉後有皺紋和節。

【氣味】辛、甘,大溫,有小毒。保升曰:甘、辛,溫。大明曰:無毒。珣曰:小毒。入藥炮用。杲曰:純陽。引藥勢上行。

白話文:

【氣味】辛辣、甘甜,性大溫,有輕微毒性。保升說:甘、辛,溫。大明說:沒有毒性。珣說:輕微毒性。入藥時需要炮製使用。杲說:純陽性。可以引導藥力向上運行。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別錄》)。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面皯瘢疵(大明)。諸風冷氣,足弱無力,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頭面痕,入面脂用(李珣)。補肝風虛(好古)。風痰(震亨)。

白話文:

【主治】心痛血痹,臉上百病,治療藥性(《別錄》)。中風失聲,各種冷風症狀,臉部皮膚粗糙、斑痕(大明)。各種風冷症狀,足部虛弱無力,疥癬風瘡,陰部潮濕瘙癢,頭面有痕,可用於面霜(李珣)。補肝風虛(好古)。風痰(震亨)。

【發明】時珍曰:白附子乃陽明經藥,因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類也。按:《楚國先賢傳》云:孔休傷頰有瘢,王莽賜玉屑白附子香,與之消瘢。

【附方】新十二。

白話文:

李時珍說:白附子是陽明經的藥物,因為它與附子相似,所以才取此名,實際上它並不是附子類的藥物。根據《楚國先賢傳》記載:孔休傷臉頰上有傷疤,王莽賜給他玉屑白附子香,用來消除疤痕。

【附方】心血不足

中風口喎,半身不遂:牽正散:用白附子、白殭蠶、全蠍並等分,生研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楊氏家藏方》)

白話文:

中風導致口歪一邊,半身不遂:牽正散:用法是取白附子、白殭蠶、全蠍各等份,磨成細末。每次服二錢,用熱酒調勻服用。(出自《楊氏家藏方》)

小兒暑風,暑毒入心,痰塞心孔,昏迷搐搦,此乃危急之證,非此丸生料瞑眩之劑不能伐之:三生丸:用白附子、天南星、半夏(並去皮)等分。生研,豬膽汁和丸黍米大。量兒大小,以薄荷湯下。令兒側臥,嘔出痰水即蘇。(《全幼心鑑》)

白話文:

小兒患暑風,暑氣毒氣侵入心臟,痰液塞滿了心竅,導致昏迷、抽搐等症狀,這是一種危急的證候,如果不使用三生丸這種生藥瞑眩的藥物來治療,不足以治癒。

三生丸的配方:白附子、天南星和半夏等分。

將藥物研磨成生藥粉,用豬膽汁和成丸,丸藥的大小如同黍米。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用薄荷湯送服。讓兒童側臥,嘔吐出痰水後就會蘇醒。

風痰眩暈,頭痛氣鬱,胸膈不利:白附子(炮去皮臍)半斤,石膏(煅紅)半斤,硃砂二兩二錢半,龍腦一錢,為末,粟米飯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茶酒任下。(《御藥院方》)

白話文:

風痰引起的眩暈,頭痛氣鬱,胸膈不通暢:炮製去皮臍的白附子半斤,煅燒成紅色的石膏半斤,硃砂二兩二錢半,龍腦一錢,全部研成細末,用粟米飯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茶或酒送下。(出處:《御藥院方》)

偏正頭風:白附子、白芷、豬牙皂角(去皮)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右痛右側臥,左痛左側臥,兩邊皆痛仰臥少頃。(《普濟方》)

白話文:

偏正頭風的治療方法:取白附子、白芷、豬牙皁角(去皮),等分成末。每次服用二錢,在飯後用茶水送服。右側頭疼就右側臥,左側頭疼就左側臥,兩邊頭疼就仰臥片刻即可。(《普濟方》)

痰厥頭痛: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等分,生研為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濟生方》)

赤白汗斑:白附子、硫黃等分,為末,薑汁調稀,茄蒂蘸擦,日數次。(《簡便方》)

白話文:

痰厥頭痛: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等分量,研磨成細末,用生薑汁浸泡,蒸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丸,飯後用薑湯送下。(出自:《濟生方》)

治療赤白色汗斑:

將白附子、硫磺等分研磨成細末,用薑汁調稀,取茄子蒂沾取藥粉塗擦患處,每日數次。(《簡便方》)

面上皯𪒟:白附子為末,臥時漿水洗面,以白蜜和塗紙上,貼之。久久自落。(《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臉上生瘡:將白附子研成細末,睡覺前用漿水洗臉,然後用白蜜和白附子在紙上塗抹並貼在臉上。長時間後,瘡就會自動脫落。(《衛生易簡方》)

耳出膿水:白附子(炮)、羌活各一兩,為末。豬羊腎各一個,每個入末半錢,濕紙包煨熟,五更食,溫酒下。(《聖濟錄》)

喉痹腫痛:白附子末、枯礬等分,研末,塗舌上,有涎吐出。(《聖惠方》)

白話文:

耳朵流膿:使用炮製後的白附子、羌活,各一兩,研磨成細末。準備豬腎和羊腎,各一個,每個加入半錢的藥末,用濕紙包裹,煨熟後,在凌晨五更時服用,並以溫酒送服。(出自《聖濟錄》)

白附子磨成粉末,枯礬等量混合,磨成細粉,塗抹在舌頭上,會吐出涎液。(《聖惠方》)

偏墜疝氣:白附子一個,為末,津調填臍上,以艾灸三壯或五壯,即愈。(楊起《簡便方》)小兒吐逆不定,虛風喘急:白附子、藿香等分,為末。每米飲下半錢。(《保幼大全方》)

白話文:

偏墜疝氣:將白附子一個磨成粉末,用津液調和後敷在肚臍上,用艾灸灸三炷或五炷,即可痊癒。(楊起《簡便方》)

小兒吐逆不定,虛風喘急:將白附子、藿香等分成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米飲半錢。(《保幼大全方》)

慢脾驚風:白附子半兩,天南星半兩,黑附子一錢,並炮去皮,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五片,水煎服。亦治大人風虛,止吐化痰。宣和間,真州李博士用治吳內翰女孫甚效。康州陳侍郎病風虛極昏,吳內翰令服三四服,即愈。(《楊氏家藏》)

白話文:

慢脾驚風:用炮製過的白附子半兩、天南星半兩、黑附子一錢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五片生薑,加水煎煮服下。這個方子也適用於成年人風虛、止嘔化痰。宣和年間,真州的李博士用這個方子治療吳內翰的孫女,效果非常好。康州的陳侍郎得了風虛極其昏迷的病,吳內翰讓她服用三四次,就治好了。(《楊氏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