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九卷 (28)
石部第九卷 (28)
1. 石膏
宗奭曰:孫兆言:四月以後天氣熱時,宜用白虎。但四方氣候不齊,歲中運氣不一,亦宜兩審。其說甚雅。
時珍曰:東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湯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過也。陽明津液不能上輸於肺,肺之清氣亦復下降故爾。甄立言《古今錄驗方》:治諸蒸病有五蒸湯,亦是白虎加人參、茯苓、地黃、葛根,因病加減。王燾《外臺秘要》:治骨蒸勞熱久嗽,用石膏(紋如束針者)一斤,粉甘草一兩。
細研如面,日以水調三、四服。言其無毒有大益,乃養命上藥,不可忽其賤而疑其寒。《名醫錄》言:睦州楊士丞女,病骨蒸內熱外寒,眾醫不瘥,處州吳醫用此方而體遂涼。愚謂此皆少壯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氣虛、血虛、胃弱者,恐非所宜。
廣濟林訓導年五十,病痰嗽發熱。或令單服石膏藥至一斤許,遂不能食,而咳益頻,病益甚,遂至不起。此蓋用藥者之瞀瞀也,石膏何與焉。楊士瀛云:石膏煅過,最能收瘡暈,不至爛肌。按:劉跂《錢乙傳》云:宗室子病嘔泄,醫用溫藥加喘。乙曰:病本中熱,奈何以剛劑燥之,將不得前後溲,宜與石膏湯。
宗室與醫皆不信。後二日果來召。乙曰:仍石膏湯證也。
竟如言而愈。又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來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膏也。故寒水石諸方多附於後。近人又以長石、方解石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
【附方】舊四,新二十五。
傷寒發狂,逾垣上屋:寒水石二錢,黃連一錢。為末。煎甘草冷服,名鵲石散。(《本事方》)風熱心躁,口乾狂言,渾身壯熱。寒水石半斤,燒半日。淨地坑內盆合,四面濕土擁起,經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糕丸彈子大。蜜水磨下。(《集驗方》)
解中諸毒:方同上。
乳石發渴:寒水石一塊含之,以瘥為度。(《聖濟錄》)
男女陰毒:寒水石不拘多少為末,用兩餾飯搗丸栗子大,日乾。每用一丸,炭火煅紅燒研,以滾酒調服,飲蔥醋湯投之,得汗愈。(蔡氏《經驗必用方》)
小兒丹毒:寒水石末一兩,和水塗之。(《集玄方》)
小兒身熱:石膏一兩,青黛一錢。為末,糕糊丸龍眼大。每服一丸,燈心湯化下。(《普濟方》)
骨蒸勞病,外寒內熱,附骨而蒸也。其根在五臟六腑之中,必因患後得之。骨肉日消,飲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石膏十兩,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身涼為度。(《外臺秘要》)
熱盛喘嗽:石膏二兩,甘草(炙)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生薑、蜜調下。(《普濟方》)
痰熱喘嗽,痰湧如泉:石膏、寒水石各五錢。為末。每入參湯服三錢。(《保命集》)
白話文:
石膏
孫兆說,四月以後天氣熱的時候,應該使用白虎湯。但是各地氣候不同,每年的運氣也不一樣,所以需要仔細判斷。這個說法很精妙。
李東垣說,立夏前服用太多白虎湯,會導致尿失禁,這是因為降火過度,陽明經的津液不能輸送到肺部,肺的清氣也下降造成的。甄立言的《古今錄驗方》中,治療各種蒸病的五蒸湯,就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茯苓、地黃、葛根,根據病情加減藥物。王燾的《外臺秘要》中,治療骨蒸勞熱久咳的方法,是用石膏(紋理像捆紮的針一樣的)一斤,甘草一兩,研磨成粉末,每天用水調服三次到四次。書中說石膏無毒,益處很大,是養生的上品藥物,不要因為它價格便宜就懷疑它的療效。《名醫錄》記載:睦州楊士丞的女兒患有骨蒸,內熱外寒,很多醫生都治不好,處州一位吳姓醫生用這個方子,治好了她的病,身體也涼快了。我認為這些都是年輕人肺胃火盛,能吃卻生病的情況。如果年老體弱,或氣虛、血虛、胃弱的人,恐怕就不適合使用。
廣濟林訓導,五十歲,患有痰嗽發熱。有人讓他單獨服用石膏藥,一直服用到一斤左右,結果他不能吃東西了,咳嗽更頻繁,病情加重,最後去世了。這是用藥者愚昧造成的,與石膏本身沒有關係。楊士瀛說,煅燒過的石膏,最能收斂瘡瘍,不會腐蝕肌肉。劉跂的《錢乙傳》記載:一位宗室子弟患有嘔吐腹瀉,醫生用溫熱的藥物治療,病情卻加重了。錢乙說:這個病是內熱引起的,為什麼用溫熱燥烈的藥物治療呢?這樣會導致大小便不通暢,應該用石膏湯。宗室和醫生都不相信,兩天后果然請來了錢乙。錢乙說:還是石膏湯的症狀。最後按照錢乙的說法治好了。古方中使用的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後的方子中使用的寒水石,就是現在的石膏。所以寒水石的方子很多都記載在後面。近來有人用長石、方解石代替寒水石,需要區分清楚。
附方(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