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2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七卷 (21)

1. 由跋

(《別錄》下品)

【釋名】

白話文:

別錄:下品

釋名

  • **五指毛桃:**五爪金鉤藤、金毛藤
  • **獨腳菍:**金不換、金不換草、一葉蓮
  • **土茯苓:**淮山、淮山藥
  • **半夏:**南星、白半夏、南星半夏
  • **當歸:**川芎、北芎
  • **芍藥:**丹皮、赤芍
  • **甘草:**甜草、美草
  • **黃芩:**黃連、金蓮
  • **黃柏:**白皮、柏樹皮
  • **白朮:**蒼朮、香朮
  • **皁角:**豆殼、皁莢
  • **蒼耳:**狗子草、刺耳草

【集解】恭曰:由跋是虎掌新根,大於半夏一二倍,四畔未有子牙,其宿根即虎掌也。

白話文:

由跋是虎掌的新鮮根莖,它的個頭比半夏大一兩倍,在它的四個邊緣並沒有子牙,而它的老根就是虎掌。

藏器曰:由跋生林下,苗高一、二尺,似蒟蒻,根如雞卵。

保升曰:春抽一莖,莖端有八、九葉,根圓扁而肉白。

白話文:

藏器:由跋在林中生長,苗高一、二尺,像〔蒟蒻〕,根如雞蛋。

保升:春天抽出一莖,莖頂有八、九片葉,根圓扁而肉白。

時珍曰:此即天南星之小者,其氣未足,不堪服食,故醫方罕用,惟重八、九錢至一兩餘者,氣足乃佳。正如附子側子,不如附子之義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小天南星)其實就是天南星的小個頭,它的氣力還不足,不能服用,所以醫方上很少用到它,只有那些重八、九錢到一兩多的,氣力才夠好。正如附子的相隔的小附子,比不上正宗的附子一樣。

【正誤】弘景曰:由跋本出始興,今人亦種之。狀如烏翣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苦酒摩塗腫,亦效。

白話文:

**正譯:**陶弘景說:由跋本出產於始興,現在的人也種植它。形狀像烏鴉的羽毛而貼在地上,花朵是紫色的,根部類似附子。用苦酒塗抹腫脹處,也有療效。

恭曰:陶氏所說,乃鳶尾根,即鳶頭也。又言虎掌似半夏,是以鳶尾為由跋,以由跋為半夏,非惟不識半夏,亦不識鳶尾與由跋也。今南人猶以由跋為半夏。

白話文:

恭候(指一位醫師)說:「陶氏所說的,是鳶尾的根,也就是鳶頭。」又說「虎掌」就像半夏,因此以鳶尾為由跋,以由跋為半夏,不僅不認識半夏,也不認識鳶尾和由跋。現在南方的人還以由跋當成是半夏。

時珍曰:陳延之《小品方》,亦以東海鳶頭為由跋,則其訛誤久矣。

【氣味】辛、苦,溫,有毒。

【主治】毒腫結熱(《別錄》)。

白話文:

李時珍說:陳延之的《小品方》也因為東海鳶頭這一處錯誤,所以流傳已久的錯誤。

【氣味】辛辣、苦澀,溫熱,有毒性。

【主治】有毒的腫脹和結熱(《別錄》)。

2. 蒟蒻

(宋《開寶》)

【釋名】蒻頭(《開寶》)、鬼芋(《圖經》)、鬼頭。

白話文:

【名稱】蒻頭(《開寶本草》)、鬼芋(《圖經本草》)、鬼頭。

【集解】志曰:蒻頭出吳、蜀。葉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陰地,雨滴葉下生子。又有斑杖,苗相似,至秋有花直出,生赤子,根如蒻頭,毒猛不堪食。虎杖亦名斑杖,與此不同。

白話文:

【集解】《本草集解》上說:蒻頭產於吳郡、蜀郡。葉子像蛇牀子和半夏,根部像碗那麼大,生長在陰暗的土地裡。雨滴落在葉子下面,就會長出果實。還有一種叫斑杖的植物,葉子形狀相似,但是到秋天會長出花,再長出紅色的果實,根部像蒻頭,但是有劇毒,不能食用。虎杖也叫斑杖,但它和這裡說的斑杖不一樣。

頌曰:江南吳中出白蒟蒻,亦曰鬼芋,生平澤極多。人採以為天南星,了不可辨,市中所收往往是此。但南星肌細膩,而蒟蒻莖斑花紫,南星莖無斑,花黃,為異爾。

白話文:

古人說:江南吳地出產白色的蒟蒻,也叫鬼芋,在那裡隨處都可以找得到。有人採集它以為是天南星,實在是無法分辨,市面上收購的往往是蒟蒻。但是南星的根莖纖細滑膩,而蒟蒻的莖上有紫色的斑點,南星的莖沒有斑點,花是黃色的,這是二者不同的特徵。

時珍曰:蒟蒻出蜀中,施州亦有之,呼為鬼頭,閩中人亦種之。宜樹陰下掘坑積糞,春時生苗,至五月移之。長一、二尺,與南星苗相似,但多斑點,宿根亦自生苗。

白話文:

李時珍說:蒟蒻原產於四川,施州也有,那裡的人稱它為鬼頭,閩中人也有種植。適合種植在樹蔭下,挖一個坑堆上肥料,春天生出苗,到五月的時候移栽。蒟蒻長到一兩尺高,和南星的苗相似,但有許多斑點,宿根也能自己生出新苗。

其滴露之說,蓋不然。經二年者,根大如碗及芋魁,其外理白,味亦麻人。秋後採根,須淨擦,或搗成片段,以釅灰汁煮十餘沸,以水淘洗,換水更煮五六遍,即成凍子,切片,以苦酒五味淹食,不以灰汁則不成也。切作細絲,沸湯汋過,五味調食,狀如水母絲。馬志言其苗似半夏,楊慎《丹鉛錄》言蒟醬即此者,皆誤也。

白話文:

關於滴露的說法,完全不是這樣。長到兩年的蒟蒻,根部大如碗口,形如芋頭,表皮呈白色,味道也會讓人感到麻痺。秋後採挖蒟蒻根,必須將它清洗乾淨,或將它搗成小段,用濃灰汁煮十幾次,然後用清水洗滌,再換水煮五六遍,就成了凍狀物,切片後,用苦酒加五味調味料食用,不加灰汁就做不成凍狀物。將蒟蒻切成細絲,用沸水焯一下,加五味調味料食用,外形就像水母的絲。馬志說蒟蒻的幼苗很像半夏,楊慎在《丹鉛錄》中說蒟醬就是蒟蒻,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

王禎《農書》云:救荒之法,山有粉葛、蒟蒻、橡慄之利,則此物亦有益於民者也。其斑杖,即天南星之類有斑者。

白話文:

王禎在《農書》中說:解決饑荒的方法,山區有粉葛、蒟蒻、橡慄等食物,這些食物對百姓也有好處。其中,斑杖就是天南星類中帶有斑點的植物。

【氣味】辛,寒,有毒。

李廷飛曰:性冷,甚不益人,冷氣人少食之。生則戟人喉出血。

【主治】癰腫風毒,摩敷腫上。搗碎,以灰汁煮成餅,五味調食,主消渴(《開寶》)。

白話文:

氣味 辛辣,寒涼,有毒性

李廷飛說 本性寒涼,對人體沒什麼好處,寒氣虛弱的人更不宜多吃。生食會刺傷喉嚨,導致出血。

主治 癰疽、風毒引起的腫脹,可研磨成粉,敷在腫脹處。搗碎後,用草木灰汁煮成餅,加入五味調味料食用,可治療口渴(根據《開寶本草》所記載)。

【發明】機曰:按《三元延壽書》云:有人患瘵,百物不忌,見鄰家修蒟蒻,求食之美,遂多食而瘵愈。又有病腮癰者數人,多食之,亦皆愈。

白話文:

機先生說:根據《三元延壽書》記載:有一個人患有瘵疾,什麼東西都不忌口,看到鄰居家在做蒟蒻,請求品嚐,結果吃了很多後瘵疾痊癒了。還有幾個患腮癰的人,吃了很多蒟蒻,也都痊癒了。

【附錄】菩薩草(宋《圖經》),頌曰:生江浙州郡。凌冬不凋,秋冬有花直出,赤子如蒻頭。冬月採根用,味苦,無毒。主中諸毒食毒,酒研服之。又諸蟲傷,搗汁飲,並敷之。婦人妊娠咳嗽,搗篩蜜丸服效。

白話文:

【附錄】菩薩草(宋《圖經》)頌曰:生長在江浙地區的州郡,凌厲的冬天也不會凋謝。秋冬季節有花朵直接長出,花蕾像嬰兒的頭一樣。在冬季採集它的根部,味道苦,但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各種中毒,服用研磨過的藥粉。此外,用菩薩草治療蟲傷,搗碎後取汁飲服,並敷在傷口上。對於懷孕婦女的咳嗽,將菩薩草搗碎過濾後,加入蜂蜜製成丸劑服用,可以有效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