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67)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67)

1. 52.傷寒風溫始終皆宜汗解說

傷寒初得宜用熱藥發其汗,麻黃、桂枝諸湯是也。風溫初得宜用涼藥發其汗,薄荷、連翹、蟬蛻諸藥是也。至傳經已深,陽明熱實,無論傷寒、風溫,皆宜治以白虎湯。而愚用白虎湯時,恆加薄荷少許,或連翹、蟬蛻少許,往往服後即可得汗。即但用白虎湯,亦恆有服後即汗者。

因方中石膏原有解肌發表之力,故其方不但治陽明府病,兼能治陽明經病,況又少加辛涼之品引之,以由經達表,其得汗自易易也。拙擬寒解湯後載有醫案可參閱。該方原治寒溫證周身壯熱,心中熱而且渴,舌苔白而欲黃,其脈洪滑或兼浮,或頭猶覺疼,或周身猶有拘束之意者。果如方下所注證脈,服之覆杯可汗,勿庸慮其不效也。

蓋脈象洪滑,陽明府熱已實,原是白虎湯證。至洪滑兼浮,舌苔猶白,是仍有些些表證未罷。故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熱,復少用連翹、蟬蛻之善達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熱仍還於表,作汗而解。斯乃調劑陰陽,聽其自汗,非強發其汗也。

至其人氣體弱者,可用補氣之藥助之出汗。寒解湯加潞黨參即可(寒解湯下載有治一叟年七旬,素有勞疾,薄受外感即發喘逆一案可參閱)。

若陰分虛損者,可用滋陰之藥助之出汗。若熟地、玄參、生山藥、枸杞之類大潤之劑峻補真陰,濟陰以應其陽,設病有還表之機,必汗出而愈。

至其人陽分陰分俱虛,又宜並補其陰陽以助之出汗。張景岳曾治一叟得傷寒證,戰而不汗。於其翌日發戰之時,投以大劑八味地黃湯,須臾戰而得汗。繼因汗多亡陽,身冷汗猶不止,仍投以原湯,汗止病亦遂愈。用其藥發汗,即用其藥止汗,是能運用古方入於化境者也。

至少陽證為寒熱往來,其證介於表裡之間,宜和解不宜發汗矣。然愚對於此證,其熱盛於寒者,多因證兼陽明,恆於小柴胡湯中加玄參八錢,以潤陽明之燥熱。其陽明之燥熱化而欲散,自能還於太陽而作汗,少陽之邪亦可隨汗而解。

其寒盛於熱者,或因誤服降下藥虛其氣分,或因其氣分本素虛,雖服小柴胡湯不能提其邪透膈上出,又恆於小柴胡湯中加薄荷葉二錢,由足少陽引入手少陽,借徑於遊部(手足少陽合為遊部)作汗而解。此即《傷寒論》所謂「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小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也。」然助以薄荷則出汗較易,即由汗解不必蒸蒸而振,致有戰汗之狀也。

至於當用承氣之證,卻非可發汗之證矣。然愚臨證經驗以來,恆有投以三承氣湯,大便猶未降下而即得汗者。蓋因胃府之實熱既為承氣衝開,其病機自外越也。若降之前未嘗得汗,既降之後亦必於飲食之時屢次些些得汗,始能脈淨身涼。若降後分毫無汗,其熱必不能盡消,又宜投以竹葉石膏湯,或白虎加人參湯,將其餘熱消解將盡,其人亦必些些汗出也。此所謂傷寒、風溫始終皆宜汗解也。

白話文:

在處理傷寒或風溫疾病時,初期使用汗法往往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病情源自傷寒,我們會使用熱性藥物來促進排汗,例如麻黃、桂枝等湯劑。若病因是風溫,我們則會用涼性藥物來發汗,像是薄荷、連翹、蟬蛻等。然而,當疾病深入,轉為陽明熱實,無論是傷寒還是風溫,治療上通常會選擇白虎湯。在使用白虎湯時,我常會加入少量的薄荷、連翫或蟬蛻,這樣的組合往往能夠讓患者排汗。即使單獨使用白虎湯,許多患者也會在服用後排汗。

這是因為方中的石膏具有解表發汗的效果,所以這方不僅能治療陽明腑病,也能治療陽明經病。再配合一些辛涼藥物,從經絡到皮表,排汗自然變得容易。我所擬的寒解湯後面附有醫案可供參考。該方主要治療身體高燒、心熱口渴、舌苔由白轉黃、脈象洪滑或帶浮,以及頭痛或身體感到拘束的情況。只要符合方中描述的症狀和脈象,服用後通常會排汗,效果可期。

脈象洪滑,代表陽明腑熱已經形成,正是白虎湯的適應症。但如果脈象同時帶有浮象,舌苔仍顯白色,表示還有表證存在。因此,方中大量使用石膏、知母來清除胃腑熱,再輔以少量的連翫、蟬蛻,這些善於透表的藥物,可以將胃中欲散的熱重新帶回表面,透過排汗來解除病狀。這種方法是調整陰陽,讓身體自然排汗,而非強迫排汗。

對於體質較弱的人,可以使用補氣藥物協助排汗,如在寒解湯中加入潞黨參。而對於陰虛損耗的患者,可以使用滋陰藥物幫助排汗,像是熟地、玄參、生山藥、枸杞等滋潤藥物,補充真陰,使陰與陽相應,一旦病情有轉向表面的趨勢,就可能會排汗而痊癒。

對於陰陽兩虛的患者,則需要同時補充陰陽,以幫助排汗。張景嶽曾經治療過一個老人,患有傷寒,雖然發冷但不出汗。第二天,在他再次發冷的時候,給他服用了大量的八味地黃湯,不久後,他就開始排汗。然而,由於排汗過多導致陽氣喪失,他身體冰冷,汗還是一直流。張景嶽仍然使用同樣的藥方,終於止住了汗,病也跟著好轉。用藥發汗,也用藥止汗,這是對古方的巧妙應用。

對於少陽證,也就是寒熱交錯的情況,一般而言,應該採用和解法,而不是發汗法。然而,對於這種情況,如果熱度超過寒度,大多因為併有陽明病,我會在小柴胡湯中加入八錢的玄參,來潤澤陽明的燥熱。當陽明的燥熱被化解並且想要散去時,它會回到太陽,產生汗液,少陽的邪氣也會隨汗而出。

如果寒度超過熱度,可能是因為誤服降下藥導致氣分虛弱,或者本身氣分就虛弱,即使服用小柴胡湯也無法將邪氣透膈而出。這種情況下,我會在小柴胡湯中加入兩錢的薄荷葉,通過腳少陽引入手少陽,利用手足少陽合稱的遊部來排汗,這就是《傷寒論》所提到的:「柴胡證存在,但是用其他藥物下瀉,柴胡證依然存在,再次使用小柴胡湯,必然會出現戰慄發汗而痊癒。」然而,加入薄荷葉可以更輕鬆地排汗,無需經歷戰慄發汗的過程。

最後,對於應該使用承氣湯的情況,並不是可以發汗的情況。然而,根據我的臨牀經驗,有些人在服用三承氣湯後,大便尚未排出,但已經開始排汗。這可能因為胃腑的實熱已被承氣湯沖開,病情向外發展。如果排便前沒有排汗,排便後也必須在飲食時多次排汗,才能達到脈象平穩、身體涼爽的狀態。如果排便後完全無汗,熱度很可能無法完全消除,此時應該使用竹葉石膏湯或白虎加人參湯,將剩餘的熱度消解,病人也會逐漸排汗。這就是整個過程中,傷寒和風溫都適合使用汗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