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66)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66)

1. 51.溫病遺方

【處方】,生地黃一兩,生懷山藥一兩,玄參一兩,大甘枸杞一兩,生淨萸肉六錢,柏子仁六錢,生棗仁六錢搗碎,甘草三錢。

上藥八味,水煎一大碗,候五分鐘,調入生雞子黃二枚,徐徐溫飲之,飲完一劑再煎一劑,使晝夜藥力相繼不斷,三劑之後,當能自汗。若至其時,汗仍不出者,其脈不似從前之數細,可仍煎此藥送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其汗即出矣。

或問:山萸肉原具酸斂之性,先生所定來復湯嘗重用之以治汗出不止,此方原欲病者服之易於出汗,何方中亦用之乎?答曰:此中理甚精微,當詳細言之。萸肉為養肝熄風之要藥,此證四肢之騷擾不安,其肝風固已動也,此方中用萸肉之本意也。若慮用之有妨於出汗,是猶未知萸肉之性。

蓋萸肉之味至酸,原得木氣最全,是以酸斂之中,大具條暢之性,《神農本草經》謂其逐寒濕痹是明徵也。為其味酸斂也,故遇元氣不能固攝者,用之原可止汗;為其性條暢也,遇肝虛不能疏泄者,用之又善出汗。如此以用萸肉,是皆得之臨證實驗之餘,非但憑諸理想而云然也。

若果服藥數劑後,其脈漸有起色,四肢不復擾動,即去萸肉亦無妨,其開始服藥時,萸肉則斷不能去也。

有未病之先,心中常常發熱,後為外感觸發,則其熱益甚,五心煩躁,頭目昏沉,其舌苔白厚,且生芒刺,其口中似有辣味,其脈浮數有力者,此伏氣化熱已入心包,而又為外感束其外表,則內蘊之熱益甚,是以舌有芒刺且覺發辣也。宜用涼潤清散之劑,內清外解,遍體得透汗則愈矣。

【處方】,鮮地黃一兩,玄參一兩,天花粉一兩,知母五錢,寸麥冬帶心五錢,西藥阿斯匹林兩瓦。

上藥先煎前五味,取清湯兩大盅,先溫服一大盅,送服阿斯匹林一瓦。若服一次後汗未出,熱亦未消者,可再溫服一盅,送服阿斯匹林一瓦。若汗已出熱未盡消者,藥湯可如前服法,阿斯匹林宜斟酌少服。

白話文:

[51. 溫病遺方]

【處方】

生地黃一兩、生懷山藥一兩、玄參一兩、大甘枸杞一兩、生淨萸肉六錢、柏子仁六錢、生棗仁六錢(搗碎)、甘草三錢。

將以上八味藥材,用水煎煮成一大碗,等五分鐘後,加入生雞蛋黃兩個,慢慢地溫服。喝完一劑後,再煎煮一劑,使藥力白天晚上都能持續不斷。服用三劑後,應該會自然出汗。如果到時候仍不出汗,但脈象不像之前那樣細數,可以繼續煎煮此藥,並同時服用西藥阿司匹林一瓦,這樣汗就會出來了。

有人問:山萸肉本來有酸澀收斂的特性,先生您在開的來復湯中曾大量使用它來治療汗出不止,而這個方子的目的是要讓病人容易出汗,為何方中也用了山萸肉呢?回答說:這裡面的道理非常精微,應當詳細說明。山萸肉是滋養肝臟、平息肝風的重要藥材,這個病症出現四肢騷動不安,顯然是肝風已經發動了,這也是此方中使用山萸肉的用意。如果擔心使用它會妨礙出汗,那是還不了解山萸肉的藥性。

因為山萸肉味道極酸,所以能夠獲得木氣最完整的能量,因此在酸澀收斂之中,具有疏通暢達的特性。《神農本草經》說它能驅除寒濕痺痛,就是一個明顯的佐證。因為它味道酸澀收斂,所以遇到元氣不能固攝的情況,用它可以止汗;因為它性質疏通暢達,所以遇到肝虛不能疏泄的情況,用它又可以促進出汗。這樣使用山萸肉,都是從臨床經驗中得來的,並非只是憑空想像。

如果服用數劑藥後,脈象逐漸好轉,四肢不再騷動,就可以去除山萸肉,但開始服藥時,山萸肉絕對不能去掉。

有的人在還沒發病之前,心中常常發熱,後來因為外感觸發,熱就更加嚴重,出現五心煩熱、頭暈目眩、舌苔白厚且有芒刺、口中感覺有辣味、脈象浮數有力等症狀,這是體內潛伏的熱邪已經侵入心包,又被外感束縛了體表,導致體內蘊積的熱更加嚴重,所以舌頭才會有芒刺而且感覺發辣。應該使用涼潤清散的藥劑,從內清除熱邪、從外疏散外感,讓全身都透汗,這樣病就會痊癒。

【處方】

鮮生地黃一兩、玄參一兩、天花粉一兩、知母五錢、寸麥冬(帶心)五錢、西藥阿司匹林兩瓦。

先煎煮前面五味藥材,取清澈的藥汁兩大盅,先溫服一大盅,同時服用阿司匹林一瓦。如果服用一次後沒有出汗,熱也沒有消退,可以再溫服一盅,同時服用阿司匹林一瓦。如果已經出汗但熱還沒完全消退,藥湯可以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阿司匹林則要酌情減少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