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12)
卷一 (12)
1. 太陽經上篇
白朮附子湯
白朮(四兩),附子(炮,三枚),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邪在中焦,故去表藥,加白朮以生津,可以益胃祛濕。而身體煩不能轉側,邪留經絡者,仍非附子不能除也。生薑助附子,大棗助甘草,乃不易之道耳。
以上四節,太陽風寒濕之傷寒也。)
傷寒,身[熱](黃)發[黃](熱)者,梔子檗皮湯主之。
(熱病兼濕,濕熱蒸郁,身故熱、發黃,黃乃濕土之色也。故用梔子檗皮湯,以清越之。)
梔子檗皮湯
梔子(十五枚),檗皮(一兩),甘草(生,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溫再服。
(梔子清心去熱,檗皮苦寒燥濕,甘草和中補土。合三味,蓋輕清以越之也。)
傷寒[八九](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因](茵)陳蒿湯主之。
(濕熱鬱內,至八九日之久,蒸身為黃,如橘子色之黃赤,濕熱壅實甚矣。故氣化熱傷,而小便不利;胃經瘀塞,而腹微滿。若非[因](茵)陳、梔子、大黃,上下分消,(所謂)高者越而下者奪,未易一旦平復也。)
[因](茵)陳蒿湯
[因](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因](茵)陳減二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
(茵陳以清表,梔子以清內。內外夾清,但色黃赤如橘子,小便不利,而腹微滿,大腸已見壅塞,若非大黃下奪,大便行,小便亦利,不能速清也。越人云:陽盛之症,下之則愈。正古法也。
以上二節,太陽濕熱之傷寒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太陽中濕,則膀胱經行之地俱病,故頭汗出背強,心陽不舒,欲得被向火也。中有寒熱相併之勢,當去熱,或去寒,然後行逐水之功,則病乃愈。若下之早,則氣益逆而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矣。蓋濕滯則氣化不行而火熾,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為斷,必至欲飲而不能,口燥煩矣。
因有熱,故欲飲;因有寒,故不能。寒熱相併,陰陽不調,燥煩不亦宜乎?)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經上篇
白朮附子湯
白朮(四兩),附子(炮製,三枚),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五味藥,用六升水煮至剩兩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初次服藥後,可能感到身體麻木,約半日後再服第二次,三劑服完後,可能出現頭暈現象,不必驚慌,這是因為附子與白朮作用於皮膚肌肉間,驅逐水氣尚未完全排出所致。此時應加桂枝四兩。此方原本有兩種用法:若大便乾硬、小便通暢,則去除桂枝;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則應加桂枝。附子三枚可能過量,體質虛弱或產婦應減量服用。)
(病邪在中焦,因此去除解表藥,加入白朮以生津液,可益胃祛濕。若身體煩躁無法翻身,病邪滯留經絡者,仍需附子才能祛除。生薑輔助附子,大棗輔助甘草,這是固定的配伍原則。)
以上四節論述太陽經因風寒濕所致的傷寒。
傷寒,身體發熱且發黃者,用梔子檗皮湯治療。
(熱病兼濕,濕熱鬱蒸,故身體發熱、發黃,黃色為濕土之色。因此用梔子檗皮湯清熱祛濕。)
梔子檗皮湯
梔子(十五枚),黃柏皮(一兩),甘草(生,一兩)。
以上三味藥,用四升水煮至一升半,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梔子清心熱,黃柏苦寒燥濕,甘草調和中焦、補益脾胃。三藥合用,輕清上浮以祛濕熱。)
傷寒八九日,身體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部微脹者,用茵陳蒿湯治療。
(濕熱鬱結體內,歷時八九日,蒸發於體表而發黃,色如橘子般黃赤,濕熱壅滯嚴重。因此氣化受阻而小便不利,胃經瘀塞而腹部微脹。若非茵陳、梔子、大黃上下分消濕熱,使上焦宣散、下焦通洩,難以迅速緩解。)
茵陳蒿湯
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以上三味藥,用一斗水先煮茵陳至減少兩升,再加入梔子、大黃,煮至三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茵陳清表熱,梔子清內熱,內外兼清。若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且腹部微脹,表示大腸已壅塞,非用大黃通洩不可,使大便通暢後小便亦利,方能迅速清除濕熱。古人雲:陽盛之症,下之則愈。此為傳統治法。)
以上二節論述太陽經因濕熱所致的傷寒。
濕病患者,僅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被取暖。若過早使用瀉下法,會導致呃逆、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厚膩。此因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無法飲入,因而口乾煩躁。
(太陽經受濕邪,膀胱經循行部位皆病,故頭汗出、背僵硬,心陽不舒而欲取暖。體內寒熱交雜,應先清熱或散寒,再逐水濕,方能治癒。若過早瀉下,會使氣逆而呃逆,或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厚膩。濕滯則氣化不暢而火熱上炎,故診斷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導致想喝水卻無法飲入,口乾煩躁。因有熱故渴,因有寒故不能飲,寒熱相爭,陰陽失調,自然煩躁。)
傷寒濕熱瘀滯體內,身體必發黃,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