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八 (16)
卷八 (16)
1. 傷寒論
(粥人則出,又曰穀氣多入,一節之內,前後違背。)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亡](無)血。浮為虛,數[為](生)熱。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寒而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瀝](漓),[小](少)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
(在關在巔,在上在下,已十分支離,與前節一樣文章。)
脈濡而緊,濡則[胃](衛)氣微,緊則[營](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營緊[衛](胃)氣冷,微[喘](嘔)心內煩。醫[為](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
[寒](客)熱應時罷,[慄慄](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常](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解](救),安可復追還。
(句語俚鄙。)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胃](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下之]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汙](汙)泥而死。
(津液四射,大汗便利,皆衛氣不固也。乃六淫為氣實,今反更實,實者何症乎?)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
(何為久數不止,止則邪結?何為正氣卻結於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如此脈理,其惟叔和乎?)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不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利]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貪水者,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寒](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躁。脈[實數](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細細讀之,的系叔和。即末後若發汗三字,便可知矣。)
大法,秋宜下。
(以汗下吐分四時,乃叔和之創論也。)
凡[服](可)下[藥](者),用湯勝丸(散),中病[即](便)止,不必盡劑也。
(小心謹慎,叔和原是好醫生,但恨不識字,不明理耳。毋深求全之。辟邪說,以閒先聖之道,後學之責也,故不得不開罪叔和。予豈好辨哉,亦不得已也。)
白話文:
[傷寒論]
(如果病人喝了粥,病就會好轉,這也表示穀物的精氣被身體吸收了,但實際上病情的發展往往前後矛盾。)
脈象呈現柔軟而虛弱的狀態,如果虛弱的脈象反而出現在寸關的位置,而柔軟的脈象反而出現在脈搏的頂端,浮脈反而出現在上方,數脈反而出現在下方,這些都是不正常的現象。浮脈表示陽氣虛弱,數脈表示體內失血。浮脈也表示身體虛弱,數脈表示體內有熱。如果病人自發地出汗且怕冷,數脈表示身體疼痛,且出現發抖的寒戰。如果微弱的脈象出現在寸關的位置,會感到胸口下方急迫,呼吸困難且會出汗,呼吸時會感到胸脅疼痛,寒戰反覆發作,形狀類似瘧疾。如果醫生反而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脈象變快且發熱,病人會胡言亂語、看到幻覺,心下感覺痞塞不適,小便淋漓不盡,小腹部變得非常僵硬,小便時會出現血尿。
(寸關、脈頂、上方、下方,脈象已經十分錯亂,跟前面說的狀況一樣。)
脈象呈現柔軟而緊繃的狀態,柔軟表示衛氣虛弱,緊繃表示營血裡有寒氣。陽氣虛弱會導致衛氣中風,造成發熱和怕冷的症狀,營血緊繃表示胃氣寒冷,會感到輕微的嘔吐、心煩。醫生認為病人體內有很嚴重的熱邪,於是使用解肌發汗的方法來治療,結果導致陽氣更加虛弱、煩躁不安,心下感到痞塞堅硬,表裡都變得非常虛弱,病人會突然感到頭暈目眩,虛熱停留在皮膚表面,心情不好、無法入睡。其實是病人胃氣寒冷,緊繃寒冷的脈象反映在關元穴,醫生所用的治療方法不正確,用水來沖洗病人的身體。
寒熱的症狀會根據時間消退,病人會發抖且寒戰,蓋上厚被子後會出汗,頭部也會冒汗,身體顫抖個不停,小便會感到困難。寒氣因為水而產生,身體無法消化食物,嘔吐且腸胃裡的食物被吐出來,無法安穩地休息,手腳會感到稍微冰冷,身體寒冷但內心煩躁,如果想要在事後補救,已經無法挽回。
(這段文字說法太過粗俗。)
脈象呈現浮脈且脈體較大,浮脈表示氣實,大脈表示血虛。血虛表示體內陰液不足,只有陽氣獨自向下跑到陰部,小便應該是赤黃且排泄困難,膀胱應該是空虛的,但現在卻反而小便通暢且大量出汗,按照道理應該是衛氣虛弱,現在反而變得更實,津液大量流失,營血耗盡,感到煩躁而無法入睡,血液稀薄、肌肉消瘦,最後會形成嚴重的疾病。醫生又用毒性藥物來攻擊病人的胃部,這等於是讓病情更加虛弱,陽氣客居於身體的時間也將到了盡頭,最終會排出像污泥一樣的糞便而死亡。
(津液大量流失、大量出汗、小便通暢,這些都是衛氣不固的表現。六淫邪氣會導致氣實,現在反而更實,這種實到底是什麼病症呢?)
脈象數脈,如果一直跳動不停,停止的話,表示邪氣結聚,正氣無法恢復,正氣反而結聚在臟腑之中,所以邪氣才會浮於體表,與皮毛相結合。
(什麼叫做一直跳動不停,停止的話,表示邪氣結聚?什麼叫做正氣反而結聚在臟腑之中,所以邪氣才會浮於體表,與皮毛相結合?這種脈理,恐怕只有王叔和才能理解吧?)
傷寒發熱,口中不斷呼出熱氣,頭痛、眼睛發黃、流鼻血止不住,想喝水但不嘔吐的,屬於沒有寒邪在裡;怕水嘔吐的,則屬於寒邪入裡。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咽喉會長瘡,假設手腳溫暖的,一定會拉肚子,排出膿血。頭痛、眼睛發黃的,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眼睛會閉上。想喝水的人,脈象一定是厥脈,發出的聲音會比較弱,咽喉阻塞;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顫抖,陰陽兩虛。怕水的人,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體內就會變得寒冷,不想吃東西,大便會直接排出沒有消化的食物;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則會導致口中受傷,舌頭上會有白色的舌苔,感到煩躁。脈象跳動快速且有力,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之後一定會排出血便;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小便會自然通暢。
(仔細讀這些文字,確實是出自王叔和之手。從最後面的「若發汗」三個字,就可以看出來。)
大致上來說,秋天適合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根據四季來區分使用發汗、瀉下、催吐的方法,是王叔和所創立的理論。)
凡是可以使用瀉下藥的人,使用湯劑的效果會比丸劑或散劑更好,病情好轉就要立即停止用藥,不必將所有的藥都吃完。
(小心謹慎,王叔和原本是個好醫生,但可惜不識字,不明白道理。不要過度要求完美。消除邪說,以使先聖的道理發揚光大,是後輩學子的責任,因此不得不冒犯王叔和。我難道喜歡辯論嗎?只是迫不得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