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八 (15)
卷八 (15)
1. 傷寒論
譫語潮熱,脈滑而疾,恐有燥屎者,用小承氣。潮熱、屎硬、喘冒、汗多,有不能臥者,大承氣。其藥之輕重,一視乎症之淺深,何太陽正陽少陽之分哉!)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陽](陰)三[陰](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平日學問云何,乃欲臨時尋按,所云諸可與不可,真叔和之家技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在關在巔,在上在下,連用四反字為何?文理十分支離。)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此節與前節一樣文法,兩節內微澀弦微,從何說起,何處註腳,此之謂突如其來。)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必利,心下飢煩,晬時而發,其形如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咳者則劇,從何說來,真十二分不通文理。)
大法,春夏宜發汗。
(不論病而論時,叔和之歪論也。)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以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者)必亡陽,陽虛不[可](得)重發汗也。
(南陽處處三令五申,何勞叔和再申言之。)
凡服湯發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此節重出。)
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症](證)[是](良)驗。
(丸者,緩也,發汗自宜湯藥。乃云丸散亦可用,此不過為神丹之地耳。)
大法,春宜吐。
(藥不執方,有何大法!)
凡用吐[藥](湯),中病[即](便)止,不必盡劑(也)。
(此亦重出。)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煩]寒。陽微(則)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此節與前九節僅差數字,不問可知是叔和之言。)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
(此亦同前十節,叔和言也。)
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止](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頭]項(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白話文:
《傷寒論》:
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發熱如潮水般定時起伏,脈搏滑而快速,懷疑腸道有乾硬糞塊時,可使用小承氣湯。若潮熱、大便堅硬、氣喘頭昏、大量出汗以致無法平躺,則用大承氣湯。用藥劑量需根據病情輕重調整,不必拘泥於太陽、陽明、少陽等經絡分類。
疾病來勢急迫時,臨時查找治療方法往往難以抓住重點,因此整理各種適用與禁用的治療方案,相比分散在三陰三陽篇章中更便查閱。此外,有些病症並不僅限於三陰三陽範疇,也出現在這些適用與禁用條文中。(批評文字略)
脈象柔弱無力,關脈特別弱,寸脈特別軟。若上部脈微弱,下部脈澀滯:微弱表示陽氣不足,澀滯表示血虛。陽氣不足又感受風邪出汗,會出現煩躁;血虛會導致手腳冰冷怕寒。陽氣微弱時發汗,會引發失眠躁動。(質疑四「反」字用法雜亂)
類似脈象描述:關脈弱,寸脈軟,寸脈現弦象,尺脈微弱。弦脈主陽氣動亂,微脈主陰寒,形成上實下虛體質,這類患者需溫補。此類虛證不可發汗,否則會寒顫不止。
咳嗽劇烈者常吐涎沫,咽喉乾燥,小便頻多,胃脘空虛煩躁,每日定時發作如瘧疾但只畏寒不發熱。虛寒體質若誤用發汗法,會導致蜷縮怕冷、腹脹堅硬。
一般治療原則:春季夏季適合發汗。(駁斥此說法片面)
正確發汗應讓手足微微持續出汗約兩小時,切忌大汗淋灕。若未痊癒可再發汗,但陽虛者過度發汗會耗傷陽氣。服藥發汗見效即停,不需喝完藥劑。
無湯劑時可用丸散劑發汗,但仍以湯劑對症最佳。(指出丸劑緩慢,此說法有弊端)
春季理論上適用吐法。(反駁治病不應拘泥季節)
使用催吐藥見效即止。(重複提醒)
類似脈象論述:陽虛血少者誤用瀉下法會導致心下痞硬;虛寒體質禁用瀉下法。
輕微咳嗽吐涎者誤用瀉下會致腹瀉不止,伴隨蟲咬般胸痛、嘔吐、小便不利、肋間拘攣、呼吸困難、頸背抽痛、肢體麻木。嚴重時冷汗如冰、視物模糊、多言亂語,食後即吐屬危候「除中」症,此時言語功能已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