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張序
張序
1. 張序
(余)聞之人生有病醫有藥。斯言也,非謂人本無病也,正謂病○○○也;非謂醫可妄藥也,正謂藥必以時也。自養生失而夭○○○(道)違而方書沸,鮮不至費藥並費人者,易曰無妄之(疾)○○○○彼無妄之疾,又可輕試也耶!古今醫書亡慮千百家,然○○○○交功不勝,罪素、難,而不首推東漢南陽仲景氏傷寒經,世共祖述之是也。
然流俗沿誤,謂得西晉太醫令王叔和序例輔翼而行,未有辨其毫差千謬歟!夫針膏肓,發痼疾,攻墨守者,吾友頤真死。君○○○○隱於儒醫,遊吳郡紹庭李公之門,契南陽張氏本經之○○○○○,更定章句著傷寒經解七卷,視予問序,予辭不獲,乃取其書再三翻讀,而知君之立解所以干城仲景,洗濯叔和,功莫大(焉)。
白話文:
我聽說人一旦生病,就會有藥物治療。這句話並不表示人本來沒有疾病,而是說疾病不常發生;也不表示醫生可以胡亂用藥,而是說用藥一定要合乎時機。自我養生失調,導致疾病發生,違反正道,所以各式醫書紛紛湧現。往往會造成浪費藥物,又傷害人的情況。易經上說,沒有妄念的疾病,又怎麼可以輕易嘗試呢?
古今醫書不下千百種,然而整理得不好,不夠完整,難以治好疾病,所以才會推崇東漢南陽仲景的《傷寒論》,世人共同遵照的方法。
但是世俗沿襲錯誤,認為要靠西晉太醫令王叔和序言的輔助,纔能夠發揮作用,難道沒有人分辨出裡面的萬千謬誤嗎?針灸難以好的重病、治療慢性疾病、反駁墨守成規的人,都是我朋友頤真做到的。您**醫術高明,**卻隱藏在儒醫之中,曾經在吳郡紹庭李公門下求學,又契合南陽張氏《傷寒論》的本意,重新制定章句,撰寫了《傷寒論解》七卷。您請我看過序言,我推辭不掉,於是反覆閱讀您的書,才瞭解您編撰這部著作的初衷,正是為了幫助仲景,洗刷叔和的錯誤,功勞巨大。
一則謂傷寒者,外感六淫之邪,傷太陽,寒水經而作,非謂獨傷風寒;一則謂三陽三陰六經所感之外邪,流行有遲速,因所感不同耳。大約各以其類連及,是傳經,非傳變,二解既立,足以驅群惑,砥中流。於是分經症治,其立方目風、寒、濕、熱、溫、並病、合病,以及誤治、結症、痞症,皆彰明較著,不少糊塗也。
精矣,微矣,觀止矣!至末卷,又因叔和以熱病論作序例,王太僕誤以序例作熱病論注,附辨之原書,錯簡誤字不少,莫不折衷改正,豈惟令人發霧見天,直欲南看北斗卓哉!頤真非擅述者之明,曷表作者之聖若此。前歲仲春,予曾孫生十齡,忽得奇症,似驚似痰,諸醫束手。
白話文:
一種觀點認為傷寒是因外感六淫邪氣,傷及太陽經,寒水經絡因而發作,並非僅僅因風寒而得。另一種觀點認為六經受外邪影響時,流行速度有快有慢,這取決於感受不同邪氣所致。大致上,邪氣會沿著同類的經絡互相傳遞,這是傳經,而不是傳變。這兩種解釋都能成立,足以消除人們的疑惑,穩固醫學的基礎。因此,根據經絡不同而分門別類地治療疾病,所列方證包括風、寒、濕、熱、溫等各種病症,以及併發症、誤治、結症、痞症等,都闡述得非常清楚詳細,沒有含糊不清的地方。
太精妙,太奧妙,太令人讚嘆了!到了末卷,又因為孫思邈用熱病論作為序言,王太僕誤把序言當成熱病論的注釋,把它附在原書之後,導致錯簡和錯字很多,沒有不加以斟酌改正的。難道這不僅能讓人撥雲見日嗎?簡直是高瞻遠矚,非凡傑出!頤真之言絕非擅於解說的人所能比擬,如何能表達出作者的聖明至此。前年仲春,我的曾孫出生十歲,突然得了一種奇怪的疾病,似驚嚇又似痰壅,諸多醫師都束手無策。
此子口不言,足不運,身軟不能扶坐,兩手動搖不暫止者,已月餘。邀君診之,屏去諸醫案,謂當清熱養血,平肝去濕,即邪去元還。約調理百日全愈,果然!間與談論經史,其博奧出人意外。爰叩其帳,秘而得此編。嗟乎!若頤真者,誠體用合一,知明而處當者哉!昔秦緩末其長子得父術,與父齊名,群子忌之,各為新奇而托之於父,以求勝其兄,眾未有以決也。他日,東鄰之父得緩枕中書,出以證焉。
後長子之術久行,名遍天下,真偽之難辨,而不可無證也。明矣,由斯以推,南陽,秦緩也;叔和諸家,南陽之群子也。頤真則南陽之長子也。余無似喜讀未見書復辱命展其戔戔之說,附於卷端,或得竊比鄰父,不可知也。夫序是以正之。時康熙甲申長至前六日,年家小弟張夏拜手題。
白話文:
這個孩子已經一個多月無法說話、行走,身體軟弱得無法支撐坐臥,雙手不停地顫動。我邀請你為他診斷,你屏退了其他醫生的診斷結果,認為應該清熱養血、平肝去濕,這樣一來邪氣便會消散,元氣也會恢復。你預計一百天後調理完畢,果然如此!期間我與他閒聊經史,他的博學淵博令我大感意外。於是我向他請教,他便將這個醫方交給我。唉!像頤真這樣的人,真是懂得理論與實務相合,洞悉事物本質並採取適當措施的人啊!以前秦緩的長子得傳父親的醫術,與父親齊名。羣子嫉妒他,於是各自製造一些新奇的醫術,假託是父親所授,以此來超越長子,但一直沒有人能拿出證據來證明。有一天,長子的東鄰父親得到了秦緩的枕中之書,便拿出來作為證據。
後來長子的醫術流傳甚廣,名聲遍佈天下。真偽難辨,但卻不能沒有證據。由此推知,南陽便是秦緩;叔和等諸家,便是南陽的羣子;而頤真便是南陽的長子。我一向愛讀未見過的書,今回又承蒙你的託付讓我展現我那淺薄的見識,寫在書卷的開始,或許能沾點東鄰父親的光,也算是個未知數吧。因此我寫下序言,用來糾正錯誤。時值康熙甲申年夏至前六日,小弟張夏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