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熱論注 (1)

回本書目錄

熱論注 (1)

1. 熱論注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已](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問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脅胸痛而耳聾。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白話文:

黃帝問道:現在患有熱病的人,都是受寒之類的緣故。有的癒合了,有的死了,死者大多在六七天之內,而癒合者都在十天以上,這是什麼原因?(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聽取您的見解。)岐伯回答道:巨陽經,是諸陽經的總綱。它的脈絡與風府相連,所以是諸陽經的主氣。人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得熱病,即使熱度很高也不會死。如果寒邪和另一種邪氣同時侵襲而得病,那一定難逃一死。

帝問道:我希望瞭解它的具體表現。岐伯說道:受寒一天,巨陽經受邪,所以頭痛項強,腰脊強硬;兩天,陽明經受邪,陽明經主肉,它的脈絡挾著鼻子,連接著眼睛,所以全身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躺臥;三天,少陽經受邪,少陽經主膽,它的脈絡循著脅部,連接著耳朵,所以脅胸疼痛,並且耳聾;四天,太陰經受邪,太陰經的脈絡布滿胃中,連接著咽喉,所以腹滿,咽喉乾燥。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藏](臟)六[府](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藏](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涕;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已滿三日者,可泄而已。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如何)?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故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白話文:

第五天,少陰經受到影響,少陰經脈貫通腎臟,與肺相連,連接著舌頭根部,因此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第六天,厥陰經受到影響,厥陰經脈沿著生殖器而行,與肝相連,因此會出現煩躁、腹脹和縮小陰囊的症狀。三陰三陽經絡,五臟六腑全都受到病邪侵襲,營衛之氣無法正常運行,五臟不通暢就會死亡。

如果沒有同時受到寒邪侵襲,則病到第七天陽經的病情會減輕,頭痛有所改善;第八天陽明經的病情會減輕,發熱有所改善;第九天少陽經的病情會減輕,耳聾有所好轉,可以聽見細微的聲音;第十天太陰經的病情會減輕,腹脹沒有變化,開始想要進食;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情會減輕,口渴停止,舌頭乾裂緩解,開始流鼻涕和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情會減輕,陰囊鬆弛,少腹部位輕微下陷,大便通暢,病情基本痊癒。帝問:治療方法是什麼?岐伯答:治療時要疏通相應的臟腑經絡,隨著病情的減輕,治療就會結束。

如果病情還不到三天,可以使用發汗法治療。如果病情已超過三天,可以使用瀉下法治療。帝問:如果病情同時受寒邪侵襲,其脈象與病情表現會如何?岐伯答:如果同時受寒邪侵襲,第一天巨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所以會出現頭痛、口乾、煩躁和腹脹;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所以會出現腹脹、發熱、不想進食和胡言亂語;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所以會出現耳聾、陰囊縮小、厥症,無法進食水漿,神志不清,第六天死亡。

帝曰:五藏已傷,六府不通,營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氣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俱出,勿止。

(熱病者,越人五種傷寒有熱病之熱病也。夫熱病乃五之一,故云:傷寒之類,夏至前為春溫,夏至後為暑,暑溫總名熱病。故曰皆傷寒之類也,死於六七日之間者,六日傳六經,七日真陰不復,即死。其愈十日[已](以)上者,十二日六繹邪火盡退,藏府真陰來復,所以愈也。

巨陽,太陽也。太陽為三陽,三陽為父,故為諸陽之屬。風府,督脈穴。太陽之脈與督脈同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還出下項,故曰脈連風府。三陽為父,故為諸陽經主陽氣也。太陽主津液,而為寒水經,若不藏精,天行燥火之令,則傷寒水津液傷。至春夏木火之時,陰虛陽盛而病熱,熱雖甚不死者,太陽雖陰虛,而太陽之裡,少陰之真陰猶能制燥火也。兩感於寒者,太陽寒水之府,少陰寒水之藏,表裡兩傷也。

白話文:

皇帝問:五臟已經受傷,六腑不通,營氣衛氣不運行,這種情況下,三天後就會死亡,為什麼?

岐伯回答: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強壯的,它的氣血旺盛,所以人三天內不會知道自己被病魔纏身,待到它的氣血耗盡,人便會死亡。

所有因傷寒而發展成溫病的,在夏至前得病的稱為「病溫」,在夏至後得病的稱為「病暑」。暑病應隨著汗液一起排出,不要阻止。

(這段熱病是說,越人五種傷寒中也有熱病。而熱病只是其中一種,所以說:傷寒的種類中,夏至前發作的是春溫,夏至後發作的是暑病,而暑溫總稱熱病。所以說都屬於傷寒。在六到七天內死亡的是,六天傳遍六經,七天後真陰無法恢復,便會死亡。十天[以上](應該)痊癒的是,十二天後六府的邪火全部消退,藏腑的真陰得以恢復,因此痊癒。

巨陽指的是太陽經。太陽經屬於三陽經,三陽經屬陽,所以稱為諸陽之屬。風府是督脈上的穴位。太陽經和督脈同起於眼內眥,上額交巔,再從下項出來,所以說脈連著風府。三陽經屬陽,因此是諸陽經的主人,主司陽氣。太陽經主津液,又是寒水經,如果不能藏精,那麼天行燥火之氣就會損傷寒水津液。到了春夏木火之時,陰虛陽盛而導致發熱,熱病雖然很嚴重,但沒有致死的原因是,太陽經雖然陰虛,但太陽經的裡面,少陰經的真陰還能制約燥火。兩感於寒的是,太陽經是寒水之府,少陰經是寒水之藏,表裡兩重受傷了。

真陰枯而邪火盛,故不能免於死也。帝願聞其狀。病之狀也,太陽主津液而行表,表邪外入,故先太陽。太陽經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津液傷而燥火甚,故痛而強也。因病熱,即在表,亦不惡風寒也。二日陽明,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而絡目,經行太陽之裡,而司肌肉。

故太陽之邪[內傳]即至陽明。陽明為燥金,熱邪傳入,陽火亢烈,故身熱;胃之津液不能上奉,故目痛而鼻乾燥,燥則陽獨盛,而胃不和,而臥不能安也。三日少陽,少陽之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直者,從缺盆,下脅循胸,過季脅,經行半表半裡。

白話文:

真陰枯竭,邪火旺盛,所以不能免於死亡。皇帝希望聽聽病情狀況。病情的狀況是:太陽經主管津液,運行於身體表面,表邪從外面侵入,所以先侵犯太陽經。太陽經從額頭上交會於頭頂,向下至頸部,沿着脊椎抵達腰部。津液受傷,燥火旺盛,所以疼痛而僵硬。由於發熱,邪氣就在表面,也不怕風寒。第二天,陽明經受侵犯,陽明經的脈絡起於鼻樑之間,旁邊連結太陽經的脈絡,與目相絡,運行於太陽經的內側,掌管肌肉。

所以,太陽經的邪氣向內傳,便會傳到陽明經。陽明經屬燥金,熱邪傳入,陽火亢烈,所以發熱;胃中的津液不能上供,所以眼睛疼痛、鼻子發乾,燥的話則陽氣獨盛,胃不能濡潤調和,所以臥不安寧。第三天,少陽經受侵犯,少陽經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內,從耳前出來。直脈從缺盆下行,沿着腋下循環至胸部,經過季脅,運行於半表半裡之間。

故陽明之邪內傳,則入少陽。少陽少血,病熱則陰衰陽盛。陰衰,故耳聾;陽盛,故胸脅痛也。邪屬燥火,故在少陽而往來寒來熱也。四日太陰,太陰之脈,入腹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經行少陽之裡。陽邪內傳陰經,先入太陰。陽邪亢,故腹滿;脾陰涸,故嗌乾也。五日少陰,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經行太陰之裡,而藏水火。太陰熱邪內傳,則少陰水竭火炎。

火爍肺之津液,故口舌乾燥而渴也。六日厥陰,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小腹,挾胃絡肝,經行少陰之裡。少陰熱邪內傳,則厥陰木枯火焚,火併於心,故煩;枯木乘胃,故滿。火邪在肝,肝主筋,筋熱而短縮,故陰囊縮也。三陰三陽,足六經也。六經傳遍,則自表至里皆邪,故曰五藏六府皆受病也。

白話文:

陽明經的病邪侵入體內,就會進入少陽經。少陽經血少,病熱的時候陰氣衰弱,陽氣過盛。陰氣衰弱,所以會耳聾。陽氣過盛,所以會胸脅疼痛。病邪屬燥熱,所以少陽經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

四天之後,病邪侵入太陰經。太陰經的脈絡,通入腹部連接胃,向上貫通橫膈和咽喉,連著舌根,通過少陽經的內部。陽邪侵入陰經,會首先進入太陰經。陽邪過盛,所以腹中會脹滿。脾陰不足,所以咽喉會發乾。

五天之後,病邪侵入少陰經。少陰經的脈絡,從腎部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進入肺部,沿著喉嚨,連著舌根,通過太陰經的內部,並且儲藏著水火。太陰經的熱邪侵入體內,就會導致少陰經的水分枯竭,火氣旺盛。

火氣灼燒肺部的津液,所以會口乾舌燥,感到口渴。

六天之後,病邪侵入厥陰經。厥陰經的脈絡,經過陰器,到達小腹,連接著胃絡肝臟,通過少陰經的內部。少陰經的熱邪侵入體內,就會導致厥陰經的木氣枯竭,火氣焚燒,火氣併合於心,所以會煩躁。枯木上乘於胃,所以會腹脹。火邪在肝臟,肝主筋,筋熱就會短縮,所以陰囊會收縮。

三陰三陽是指足六經。六經全都被傳遍,則從表到裏都是病邪,所以說五臟六腑都會受病。

藏府皆病,則水穀之精氣不為營,悍氣不為衛,故營衛不行。五藏,主藏精者也。精生於穀,營衛不行,則精不生。精竭,故五藏不通,陽邪獨亢而死也。其非表裡兩傷之症,則真陰逐日來復,則火邪逐日罷去。太陽火邪退,則頭痛少愈;陽明火邪退,則身熱少愈;少陽火邪退,則耳聾微聞,曰少愈。

曰微聞,以三陽火邪雖退而真陰不能全復也。太陰火邪退,則脾潤,故腹減思飲食。少陰火邪退,則水潤火息,故渴止舌乾已。腎安,濁氣不塞,故不滿;清陽上達,所以嚏也。厥陰火邪退,則木潤筋柔,故囊縱而少腹下大氣,有餘之氣也。氣有餘即是火,火氣皆去,方真陰足,而病日已。

白話文:

如果內臟都生病了,那麼食物消化後的精華不能化生營氣,猛烈的邪氣不能轉化為衛氣,所以營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五臟的功能是藏納精氣。精氣由飲食所生,如果營衛之氣不能運行,就會導致精氣不能產生。精氣耗盡,五臟就會不通暢,陽邪(火邪)獨盛,就會導致死亡。

如果不是裡外夾攻導致的疾病,那麼真陰(津液)會逐漸恢復,火邪也會一天天退去。太陽經的火邪退去,頭痛會減輕;陽明經的火邪退去,發熱會減輕;少陽經的火邪退去,耳聾會減輕,稱為「少愈」。

「少愈」是因為三陽經的火邪雖然退去,但真陰不能完全恢復。太陰經的火邪退去,脾胃會得到滋潤,所以腹脹會減輕,想吃東西。少陰經的火邪退去,津液滋潤火邪會熄滅,所以口渴和舌頭乾澀會停止。腎臟安穩,濁氣不會阻塞,所以小便通暢;清陽之氣上升,所以會打噴嚏。厥陰經的火邪退去,肝臟會得到滋潤,筋脈會柔軟,所以陰囊會收縮,小腹下會排出多餘的氣。氣有餘就是火,火邪都退去,真陰才會充足,病才會逐漸好轉。

初病一日傳一經,火性急速也。愈也,逐日而罷,真陰以漸而復也。帝已知病狀,故問治法。岐伯對以各通其藏脈。蓋藏者,藏陰者也;脈者,血之府也,以陰血通則火邪日衰而已也。未滿三日,火邪在陽經,陽主表,汗之,則邪從表解,穀精勝而陰復。已滿三日,火邪在陰經,陰主裡,可泄而已者,通二便,清火滋陰,皆泄法也。

帝又問兩感病形。岐伯對以表裡兩傷。蓋太陽為寒水之府,少陰為寒水之藏,皆主津液者也。兩經之津液枯,則感天六淫之燥火,延至木火之時,則表裡皆火邪。病發一日,即太陽少陰俱病,火邪在表,故頭痛;火邪在裡,故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腹滿不欲食,脾陰竭而不運也。

白話文:

疾病初期,一天會傳到一條經絡,這是火火勢急速的緣故。病癒後,會逐日減退,這是真陰逐漸恢復的緣故。

皇帝已經瞭解疾病的症狀,所以詢問治療方法。岐伯回答說,要分別疏通受影響的藏腑經絡。藏腑是儲藏陰氣的地方,經絡是氣血的通道。陰血通暢了,火邪就會逐漸衰弱。

未滿三天,火邪在陽經,陽經主表,應發汗,邪氣就會從表面排出,穀精(正氣)就會勝過火邪,陰氣也能恢復。

已滿三天,火邪在陰經,陰經主裡,應瀉下,例如通二便、清火滋陰,都是瀉下的方法。

皇帝又詢問兼受兩種外邪的疾病症狀。岐伯回答說是表裡兩傷。太陽經為寒水之府,少陰經為寒水之藏,都主宰體內津液。這兩條經絡的津液枯竭,就會感染天上的六種燥火外邪,蔓延至木火旺盛的季節,就會表裡都有火邪。

疾病發作的第一天,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火邪在表,所以頭痛;火邪在裡,所以口乾煩躁。第二日,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腹滿不想吃東西,這是脾陰耗盡,運化功能失常所致。

身熱譫語,胃火燥而胡言也。三日,少陽厥陰俱病,則氣壅筋縮,故耳聾囊縮。厥者,熱深於內,陰陽不相接也。三日,表裡六經傳遍,一團邪火內熾,脾腎真陰枯涸。脾竭失容納之性,而水漿不食也。腎竭,則神昏志亂,而不知人矣。有陽無陽,陽極於六,故六日而死也。

帝問:五藏真陰已傷,六府陽邪壅塞,營衛之氣已不行,尚三日乃死,何歟?岐伯對以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脾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則陽明胃者,水穀之海,十二經脈之長也。谷之精氣為營,悍氣為衛。[以]其氣血盛,故脾腎竭。後,再三日,其胃氣方盡而死也。

凡病傷寒一節,總結熱病,皆傷寒之類也。言凡病傷寒水經,而成溫熱症者,發於夏至之前,木火之時,病名春溫,溫者,猶言熱也。發於夏至之後,酷暑之日,病名曰暑,皆熱病也。暑則氣傷,不能衛皮毛,而汗自出。然熱邪亦可因汗而散,故治暑之法,勿止其汗也。)

白話文:

人發燒神志不清,是胃火旺盛導致胡言亂語。三天後,少陽和厥陰經脈都病了,氣血不通,筋脈收縮,所以耳聾、耳廓縮小。厥陰是指熱邪深入內部,陰陽無法相通。再過三天,表裡六經都受到影響,熱邪在體內蔓延,脾腎的真陰被消耗殆盡。脾臟功能衰竭,無法吸收水液,所以飲食不進。腎臟功能衰竭,導致神志昏迷,不認識人。陽氣耗竭,陽極必陰,所以六天就會死亡。

皇帝問:五臟的真陰已經受損,六腑被陽邪阻滯,營衛之氣已經運行不暢,還要三天才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人體依靠谷物吸取氣息,谷物進入胃,再傳輸到脾肺,五臟六府都依靠它。而陽明胃是水穀之海,是十二經脈的總匯。谷物的精華氣息稱為營氣,強勁的氣息稱為衛氣。由於氣血充足,所以脾腎才會衰竭。再過三天,胃氣完全耗盡,就會死亡。

凡是患有傷寒的病症,最終都歸屬於熱病,都是傷寒的類型。凡是患有傷寒水經,而演變成溫熱症的,在夏至之前,木火旺盛的時候發病,稱為春溫,溫就是熱的意思。在夏至之後,酷暑炎熱的時候發病,稱為暑病,都是熱病。暑病會傷氣,無法保護皮毛,汗水自然流出。但熱邪也可以藉由汗液散發,所以治療暑病,不要止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