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熱論注 (2)
熱論注 (2)
1. 熱論注
真陰枯而邪火盛,故不能免於死也。帝願聞其狀。病之狀也,太陽主津液而行表,表邪外入,故先太陽。太陽經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津液傷而燥火甚,故痛而強也。因病熱,即在表,亦不惡風寒也。二日陽明,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而絡目,經行太陽之裡,而司肌肉。
故太陽之邪[內傳]即至陽明。陽明為燥金,熱邪傳入,陽火亢烈,故身熱;胃之津液不能上奉,故目痛而鼻乾燥,燥則陽獨盛,而胃不和,而臥不能安也。三日少陽,少陽之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直者,從缺盆,下脅循胸,過季脅,經行半表半裡。
故陽明之邪內傳,則入少陽。少陽少血,病熱則陰衰陽盛。陰衰,故耳聾;陽盛,故胸脅痛也。邪屬燥火,故在少陽而往來寒來熱也。四日太陰,太陰之脈,入腹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經行少陽之裡。陽邪內傳陰經,先入太陰。陽邪亢,故腹滿;脾陰涸,故嗌乾也。五日少陰,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經行太陰之裡,而藏水火。太陰熱邪內傳,則少陰水竭火炎。
火爍肺之津液,故口舌乾燥而渴也。六日厥陰,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小腹,挾胃絡肝,經行少陰之裡。少陰熱邪內傳,則厥陰木枯火焚,火併於心,故煩;枯木乘胃,故滿。火邪在肝,肝主筋,筋熱而短縮,故陰囊縮也。三陰三陽,足六經也。六經傳遍,則自表至里皆邪,故曰五藏六府皆受病也。
藏府皆病,則水穀之精氣不為營,悍氣不為衛,故營衛不行。五藏,主藏精者也。精生於穀,營衛不行,則精不生。精竭,故五藏不通,陽邪獨亢而死也。其非表裡兩傷之症,則真陰逐日來復,則火邪逐日罷去。太陽火邪退,則頭痛少愈;陽明火邪退,則身熱少愈;少陽火邪退,則耳聾微聞,曰少愈。
曰微聞,以三陽火邪雖退而真陰不能全復也。太陰火邪退,則脾潤,故腹減思飲食。少陰火邪退,則水潤火息,故渴止舌乾已。腎安,濁氣不塞,故不滿;清陽上達,所以嚏也。厥陰火邪退,則木潤筋柔,故囊縱而少腹下大氣,有餘之氣也。氣有餘即是火,火氣皆去,方真陰足,而病日已。
初病一日傳一經,火性急速也。愈也,逐日而罷,真陰以漸而復也。帝已知病狀,故問治法。岐伯對以各通其藏脈。蓋藏者,藏陰者也;脈者,血之府也,以陰血通則火邪日衰而已也。未滿三日,火邪在陽經,陽主表,汗之,則邪從表解,穀精勝而陰復。已滿三日,火邪在陰經,陰主裡,可泄而已者,通二便,清火滋陰,皆泄法也。
帝又問兩感病形。岐伯對以表裡兩傷。蓋太陽為寒水之府,少陰為寒水之藏,皆主津液者也。兩經之津液枯,則感天六淫之燥火,延至木火之時,則表裡皆火邪。病發一日,即太陽少陰俱病,火邪在表,故頭痛;火邪在裡,故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腹滿不欲食,脾陰竭而不運也。
白話文:
熱論注
真陰耗竭,邪火旺盛,因此無法避免死亡。皇帝想知道病情細節。疾病的症狀是:太陽經主宰津液並運行於體表,外邪入侵,所以先侵犯太陽經。太陽經經過前額、頭頂、後頸,沿脊柱到達腰部。津液受損,燥熱嚴重,所以疼痛且劇烈。由於病熱在體表,所以並不惡寒。
第二天侵犯陽明經,陽明經的脈絡,起於鼻樑之間,沿著太陽經的旁邊絡於眼睛,經過太陽經的內部,主管肌肉。所以太陽經的邪氣內傳,就到達陽明經。陽明經屬燥金,熱邪侵入,陽火亢盛,所以全身發熱;胃的津液不能上輸於頭部,所以眼睛疼痛且鼻腔乾燥,乾燥則陽氣獨盛,胃失和調,所以臥不安穩。
第三天侵犯少陽經,少陽經的脈絡,一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另一支從鎖骨上窩,向下經過脅肋,循行胸部,經過季肋,行經半表半裡。所以陽明經的邪氣內傳,就到達少陽經。少陽經血少,病熱則陰虛陽盛。陰虛,所以耳聾;陽盛,所以胸脅疼痛。邪氣屬燥熱,所以停留在少陽經,出現寒熱往來。
第四天侵犯太陰經,太陰經的脈絡,進入腹部絡於胃,向上經過膈肌,挾於咽喉,連接舌根,經過少陽經的內部。陽邪內傳陰經,先侵犯太陰經。陽邪亢盛,所以腹部脹滿;脾的陰液枯竭,所以咽喉乾燥。第五天侵犯少陰經,少陰經的脈絡,從腎上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挾於舌根,經過太陰經的內部,藏匿水火。太陰經的熱邪內傳,則少陰經水液枯竭,火邪熾盛。
火邪灼傷肺的津液,所以口舌乾燥而口渴。第六天侵犯厥陰經,厥陰經的脈絡,經過陰部,到達小腹部,挾胃絡肝,經過少陰經的內部。少陰經的熱邪內傳,則厥陰經木氣枯竭,火邪焚燒,火邪盛於心,所以煩躁;枯木之氣犯胃,所以胃脘滿悶。火邪在肝,肝主筋,筋脈受熱而收縮,所以陰囊收縮。三陰三陽,是足六經。六經都受邪氣侵犯,則從體表到內臟都受邪氣影響,所以說五臟六腑都生病了。
五臟六腑都生病了,則水谷精氣不能化生營氣,衛氣不能化生,所以營衛運行失調。五臟,主藏精氣。精氣生於水穀,營衛不行,則精氣不能生化。精氣耗竭,所以五臟不通,陽邪獨盛而死亡。如果並不是表裡雙傷,則真陰每日漸復,則火邪每日減退。太陽經火邪退卻,則頭痛稍減;陽明經火邪退卻,則身熱稍減;少陽經火邪退卻,則耳聾略能聽到聲音,稱為稍減。
說略能聽到聲音,是因為三陽經的火邪雖然退卻,但真陰卻不能完全恢復。太陰經火邪退卻,則脾氣濡潤,所以腹脹減輕,想吃東西。少陰經火邪退卻,則水液充足,火邪熄滅,所以口渴止住,舌燥消除。腎臟安和,濁氣不阻塞,所以不脹滿;清陽之氣上升,所以打噴嚏。厥陰經火邪退卻,則木氣濡潤,筋脈柔軟,所以陰囊鬆弛,下腹部有氣體下行,這是餘氣。氣有餘便是火,火邪都去除,真陰才充足,病症才逐漸痊癒。
初期疾病,每日侵犯一經,火邪性質急劇。痊癒時,則每日逐漸減退,真陰則逐漸恢復。皇帝已經了解病情,所以詢問治療方法。岐伯回答說要分別疏通各個臟腑的經脈。所謂臟者,是藏陰的地方;脈者,是血液的通道,陰血通暢,則火邪每日減弱而已。
未滿三天,火邪在陽經,陽經主表,可用汗法,則邪氣從體表排出,穀物精氣充盛,真陰得以恢復。已滿三天,火邪在陰經,陰經主裡,可用泄法,如通二便,清熱滋陰,都是泄法。皇帝又詢問表裡兩傷的病症。岐伯回答說那是表裡雙傷。因為太陽經是寒水的府,少陰經是寒水的藏,都主宰津液。兩經的津液枯竭,則感受天地六淫中的燥熱之邪,延至木火之時,則表裡都是火邪。
發病第一天,即太陽經少陰經都患病,火邪在表,所以頭痛;火邪在裡,所以口乾煩悶。第二天,陽明經與太陰經都患病,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脾的陰液枯竭而不能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