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1)
卷一 (1)
1. 太陽經上篇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太陽經經病也。足太陽膀光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故太陽有病,頭項強痛也。脈浮者,太陽主表也;惡寒者,太陽為寒水經,寒水氣逆而惡寒也。後凡言太陽病,皆指此而言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指首節之病而言也。後仿此。發熱者,風為陽邪,十棗湯者,發熱也。汗出者,風傷衛,衛疏則表不固,而汗出也。惡風者,衛受風邪,不勝覆被(風)而惡之也。脈緩者,緩乃平脈,蓋風傷衛,衛在脈之外,外病而內不病,故脈亦無病而緩也。中風,猶言感風,此承第一節,而別其為太陽病風也,乃風症之總[剛](綱),後凡言中風者,指此而言也。)
白話文:
太陽病
太陽經生病的特徵:脈搏浮淺,頭頸僵硬疼痛,惡寒。
(這是太陽經的經脈疾病。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眼睛內側的眼角,向上經過前額,連接頭頂,從頭頂進入並分佈在腦部,再從兩側出來,沿著脖子下方,經過肩膀和大臂內側,貫穿脊柱,連接腎臟。因此,太陽經生病,就會出現頭頸僵硬疼痛的症狀。脈搏浮淺,因為太陽經主司身體表面;惡寒,因為太陽經是寒水經絡,寒氣上逆就會惡寒。以後提到太陽病,都指這種疾病。)
太陽病
發熱、出汗、怕風、脈搏緩和的,稱為中風。
(太陽病,指的是第一節所說的疾病。後面都仿照此例。發熱,因為風是陽邪,發熱是由於風邪侵襲。出汗,因為風邪傷及衛氣,衛氣疏鬆,表皮就不固密,所以出汗。怕風,因為衛氣遭受風邪侵襲,抵禦不住(風),所以怕風。脈搏緩和,緩脈是正常的脈象,因為風邪傷及衛氣,衛氣在脈絡之外,外傷而內部未受傷,所以脈搏也正常而緩慢。中風,就是受風,這是承接第一節,而區別於太陽病風,是風證的總綱領。以後提到中風,都指這種疾病。)
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主之。
(此詳言脈症治法,以足上節之義。上言脈緩,所以辨風傷衛,外病內不病,此言陽浮陰弱,所以別陰陽,辨中風病發於陽也。風為陽,衛亦為陽,陽邪傷於陽分,故脈寸浮而尺弱也。陽浮熱自發者,風為陽,陽主氣,氣實則發熱也。陰弱汗自出者,汗本屬陰,固之者衛,衛病則外固疏,而汗自出,汗出則陰虛而弱也。
嗇嗇,氣不舒暢貌,言惡寒由於內氣餒也。淅淅,肌膚戰慄貌,言惡風由於外體疏也。翕翕,火炙團合貌,言皮膚蒸蒸溫熱也。陽主氣,氣通息於鼻,陽病則氣不利,故鼻鳴。陽上升,陽病則氣上逆,故乾嘔。主之以桂枝湯,解肌表之陽邪,斂陰弱之自汗也。)
白話文:
太陽中風,脈象陽氣浮越而陰氣虛弱。陽氣浮越表示熱氣自行發作,陰氣虛弱表示汗液自行流出;感到身體發冷,惡寒怕風,發熱冒汗,鼻鳴乾嘔的症狀,可用桂枝湯來治療。
(這段文字詳細說明瞭脈象、證狀與治療方法,與前面一段內容相呼應。前面提到脈象緩慢,用於區分風邪侵襲衛氣的表證,也就是外有病而內無病。而這段文字提到陽氣浮越陰氣虛弱,用於區分陰陽,辨別中風病發生在陽氣身上。風為陽,衛氣也為陽,陽邪侵襲陽氣,所以脈寸浮而尺弱。陽氣浮越導致熱氣自行發作,風為陽,陽主氣,氣實則發熱。陰氣虛弱導致汗液自行流出,汗液屬陰,衛氣負責固攝汗液,衛氣受病則外固不密,汗液自行流出,汗液流出則陰氣虧虛而虛弱。
嗇嗇,形容氣息不順暢的樣子,表示惡寒是因為內氣衰弱。淅淅,形容皮膚戰慄的樣子,表示惡風是因為外體不密。翕翕,形容火燒團聚的樣子,表示皮膚蒸蒸溫熱。陽氣主氣,氣息通行於鼻孔,陽氣受病則氣息不暢,所以鼻鳴。陽氣上升,陽氣受病則氣息上逆,所以乾嘔。用桂枝湯來治療,可以解肌腠表之陽邪,收斂陰氣虛弱的自汗。)
桂枝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查](渣),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熱,熱微似有汗出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若汗出不止[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白話文:
桂枝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五種藥材,搗碎成末,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熬煮至三升,去除藥渣,調整到適合的溫度,服用一升。服用後片刻,再喝一升溫稀粥,以幫助藥效。蓋上被子保暖約一小時,讓全身發熱,如果微微出汗效果更佳。但不要像水流一樣大量出汗,否則疾病無法痊癒。如果一服藥後出汗且症狀減輕,可以暫停服用,不必服用完整個療程。如果不出汗,按照之前的服用方法繼續服用。如果仍然不出汗,後面服藥的間隔時間可以縮短,在半日內服用完剩下的三劑。
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一日一夜連續服用,每隔一小時觀察一次。服用完一劑後,症狀仍在,可以再服用一劑。如果出汗不止,就服用至兩三劑。服用期間禁止食用生冷、黏滑、肉類、辛辣、酒酪和有異味的食品。
(中風,脈陽浮陰弱,而汗自出,故用桂枝辛溫,以解表分之風邪;甘草、芍藥,甘酸益血,以止自出之汗;大棗甘緩,生薑辛散,扶脾止嘔。服已須臾,桂枝湯氣味俱薄,其力易盡。歠熱稀粥一升,以粥助藥力,穀氣內充則邪不能留,遍身微似有汗而解矣。如或蓋覆強逼,[太](大)汗流漓,則陰血愈傷,病必不除。
一服病差,即停後服,恐過劑也。不汗更服依前法,依前歠粥以助藥力,令微似有汗之法也。後服小促役其間,用小劑促之,亦過劑也。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防其傷胃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惡]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頭痛發燒,惡寒怕風(表示有盜汗),服用桂枝湯為主方。
(此節中風,不鼻鳴乾嘔,症之輕者也。桂枝湯主之者,發熱自汗,與桂枝、芍藥、甘草相宜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此節症之最輕者,不但不鼻鳴乾嘔,並無頭痛惡風之症也。經云:汗出身熱者,風也。既發熱汗出,即系風(傷)衛症。風邪在衛,衛故強;汗出;營(本)弱,汗之出,由風邪在衛,衛疏耳。邪風,外感之風也。宜桂枝湯,解風邪,斂自汗也。營弱衛強,熱病亦然。但熱病忌甘辛,故非欲救邪風,即不可主以桂枝也。)
太陽病,外[症](證)未解,脈[微](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白話文:
這段病症屬於中風,但沒有鼻鳴乾嘔,屬於較輕微的症狀。桂枝湯可以治療,因為患者發熱並伴隨自汗,而桂枝、芍藥、甘草都適合用來治療這種情況。
太陽病,患者發熱並伴隨出汗,這是由於營氣虛弱,衛氣旺盛造成的。為了驅除邪風,應該使用桂枝湯。
這段症狀是最輕微的,不僅沒有鼻鳴乾嘔,也沒有頭痛惡風的症狀。經書說:「汗出身熱者,風也」,既然患者發熱並出汗,就屬於風邪侵襲衛氣的症狀。風邪在衛氣,所以衛氣強盛,導致出汗;而營氣虛弱,出汗是因為風邪侵襲衛氣,衛氣疏泄所致。邪風就是外感之風。應該使用桂枝湯來解表散邪,收斂自汗。營氣虛弱、衛氣旺盛,熱病也一樣。但熱病忌諱甘辛,所以如果不是為了驅除邪風,就不能使用桂枝湯。
太陽病,外症未解,脈象浮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宜使用桂枝湯。
(此憑症不憑脈也。外症未解,身熱、頭痛、惡風寒、自汗,諸症俱在也。弱而兼微,脈又虛極,若據脈論,鮮不疑其不當汗解矣。不知病症既系中風,桂枝允為對[症](病)。即脈見微弱,而解肌之法仍相宜也。)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臟無他病,內不傷也;時發熱自汗出,發熱自汗,(雖)時發時止,洵為風傷衛矣。風邪在衛,衛氣不和也。先其時者,乘其未熱之先,以桂枝湯解表,則可不熱不汗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不]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疏氣不共營不氣和諧故[耳](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此憑症不憑脈也。外症未解,身熱、頭痛、惡風寒、自汗,諸症俱在也。弱而兼微,脈又虛極,若據脈論,鮮不疑其不當汗解矣。不知病症既系中風,桂枝允為對[症](病)。即脈見微弱,而解肌之法仍相宜也。)
憑藉症狀來診斷,而不是脈象。外在症狀未解,患者發熱、頭痛、怕冷、自汗等症狀同時出現。患者體質虛弱,脈象微弱極了。如果只根據脈象來判斷,很少有人不會懷疑是否不宜發汗。但是,不知道患者的病情既然是中風,桂枝湯就是對症的。即使脈象微弱,發散表邪的方法仍然適合。
(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五臟沒有其他疾病,偶爾發熱自汗且無法痊癒,這是因為衛氣不和所致。在發熱前發汗就能夠治癒,宜用桂枝湯治療。
(臟無他病,內不傷也;時發熱自汗出,發熱自汗,(雖)時發時止,洵為風傷衛矣。風邪在衛,衛氣不和也。先其時者,乘其未熱之先,以桂枝湯解表,則可不熱不汗也。)
五臟沒有其他疾病,內部沒有損傷;偶爾發熱自汗,發熱自汗,雖然時有時無,但確實是風邪侵襲了衛氣。風邪在衛氣,衛氣就不和。在發熱前治療,趁著還未發熱之時,用桂枝湯解表,就可以不發熱不出汗了。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不]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疏氣不共營不氣和諧故[耳](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經常自汗出,這是因為營氣不和所致。營氣和諧的話,外在的衛氣也不會失常,因為衛氣疏布於外,與營氣相輔相成,營氣和諧平衡。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汗液會重新生成。營衛和諧的話就會痊癒,宜用桂枝湯治療。
(中風症服桂枝湯,諸症皆愈,惟汗自出耳。病仍在衛,而不在營也。營本和,以衛不能固營,而汗自出耳。復發其汗,復者,已服過桂枝湯之詞也。營衛不和,仍宜再(主)以桂枝湯。)
太陽病,外[症](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外症未曾全解,雖大便閉結,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指結胸也。所以成結胸者,以病發於陽,而下之太早故也。解外仍宜桂枝,以風故也。)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中風症服用桂枝湯,各種症狀都好了,只是會自己出汗。因為病還在衛氣,不在營氣。營氣本已調和,由於衛氣不能固守營氣,所以才會自己出汗。要再讓病人出汗,這裡的「復」指的是已經服用過桂枝湯的意思。營衛不和,還是應該再用桂枝湯。
太陽病,外症還沒解除,不能服用瀉藥,服用瀉藥會導致逆轉。想要解除外症,應該用桂枝湯。
太陽病,外症還沒完全解除,即使大便便秘,也不能服用瀉藥。服用瀉藥會導致逆轉,指的是結胸。之所以會形成結胸,是因為疾病發於陽氣,而太早服用瀉藥造成的。解除外症還是應該用桂枝湯,因為是風寒引起的。
太陽病,一開始就用發汗法,但沒有解除,又服用瀉藥,脈象浮的病人不會好轉。浮脈代表病在體表,卻反而用瀉藥,所以導致病情無法好轉。現在脈象浮,就知道病在體表,應該先解除外症才能好轉,應該用桂枝湯。
(此節雖汗下兩誤,病未增變,其脈仍浮,桂枝症仍在,仍當急解其表,而自愈也。)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耳。設利[之](者),為大逆。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
(浮大之脈,陽盛陰虛證也。陰虛血燥,故大便硬耳。利之為大逆者,利藥徒傷腸胃氣,不能解陽盛表邪,反致結胸也。硬為實,言便硬有似乎內實也。豈內實可以汗解乎?即緊承曰:脈浮當汗解。其所解者脈浮也,蓋陽盛陰虛,宜桂枝之辛甘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脈浮屬太陽,太陽主表,故症即自解,亦必汗出也。煩者,陽邪鬱蒸也。地氣上為云,鬱蒸,故煩;天氣下為雨,邪解,故有汗也。)
白話文:
雖然這次出汗治療可能有兩點錯誤,但病人的病情沒有加重或變化,脈象仍然浮,桂枝症仍在,所以應該緊急解除表症,讓病人自然痊癒。
如果病人脉象浮大,詢問病人,他只說大便硬。假設使用通便藥,就是大逆不道。大便硬是實證,出汗解表,為什麼呢?脉象浮,應該用汗法解表。
浮大的脉象,是陽盛陰虛的表現。陰虛血燥,所以大便才會硬。通便藥是大逆不道,因為通便藥只會傷及腸胃之氣,不能解表陽盛之邪,反而會導致胸部鬱結。大便硬是實證,好像內實一樣,難道內實可以用汗法解表嗎?所以緊接著說,脉象浮應該用汗法解表。它要解的是脉象浮,因為陽盛陰虛,應該用桂枝辛甘的藥物。
如果要自然痊癒,必定要先發熱,發熱之後才會出汗痊癒。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脉象浮,所以就知道會出汗解表。
脉象浮屬於太陽經,太陽經主表,所以症狀會自行消失,也必定會出汗。發熱是陽邪鬱積的表現。地氣上升形成雲,鬱積就會發熱;天氣下降形成雨,邪氣解除就會出汗。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此節中風之最重者。中風用桂枝,宜矣。乃服之而反煩不解者何?蓋藥輕不勝病也。舍桂枝而用別藥不可,(仍)服桂枝湯又無益,不得已,而刺風池、風府,稍泄其風,風勢輕而桂枝得令矣。此猶兵家不勝而添救也。風池、風府,太陽經穴,在項上。)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風家表解,外邪已退;不了了者,營血未復也。蓋邪已盡散,十二日經行兩周,營足自愈,不必更用藥也。)
凡服桂枝湯[者]反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桂枝辛甘,本胃所愛,服之反吐,其人素有濕熱矣。濕熱之人,忌用辛甘,更服桂枝,濕溢上吐,吐則熱溢上焦,蒸為敗濁,故有必吐膿血也。)
白話文:
得了太陽病,一開始服用桂枝湯,結果反而感到煩躁不安、症狀未解,先用針灸刺風池、風府穴位,再繼續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這是中風病症中最嚴重的狀況,中風使用桂枝湯是合適的,但服用後反而煩躁不安,是因為藥效太輕,無法克服病症。捨棄桂枝湯使用其他藥物也不行,繼續服用桂枝湯也沒有效果,沒辦法只能用針灸刺風池、風府穴位,稍微泄去風邪,減輕風勢,桂枝湯就能發揮作用了。這就像打仗時戰況不利,需要增援部隊一樣。風池、風府是太陽經的穴位,位於頸部。
風寒表證消退,但病症仍然反覆,大約十二天就會痊癒。風寒表證消退,表示外邪已經退散,但症狀仍然反覆,是因為營血尚未恢復。因為外邪已經散盡,經過十二天經脈運行兩周,營血自然就會恢復,不需要再用藥。
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嘔吐的人,之後一定會吐出膿血。桂枝辛甘,本是胃喜歡的,服用後出現嘔吐,說明此人原本就體內有濕熱。濕熱的人忌用辛甘,反而服用桂枝,濕氣就會上溢導致嘔吐,嘔吐則熱氣上溢到心肺,蒸發成敗濁之物,所以一定會吐出膿血。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飲酒之人也。其濕熱必盛,雖有中風症,不可與桂枝湯。若酒客服桂枝湯必吐,以桂枝湯味甘,甘能動濕,故酒客所不喜也。此即於上節文義,重引酒客以示禁。)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已見寒傷營之脈症,即不可復用風傷衛之治法。誤用桂枝湯,則斂寒邪於內,貽禍無窮矣。
以上十六節,太陽中風之傷寒也。)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白話文:
如果喝酒的人生病了,不能用桂枝湯,用了就會嘔吐,因為喝酒的人不喜欢甜味,而桂枝湯味道甘甜。
桂枝原本用来解肌散寒,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不出汗,就不能用桂枝湯。要牢記這一點,不要用错了。
太陽病,可能是已經發熱,也可能還沒發熱,但一定會怕冷、全身疼痛、嘔吐,而且脈象浮紧,这种情况叫做伤寒。
(太陽病,指前首節之病而言也。或者,未定之詞。蓋病發於陰者,無熱惡寒,寒為陰,陰應不熱。然寒邪客於太陽,太陽本寒標熱,經氣蒸郁,亦有發熱者;有不發熱者,故曰或已發或未發也。必者,定然之詞。寒邪在表,故必惡寒。體痛,氣血因寒,不能濡呴,所以肌肉疼痛也。
嘔逆,寒邪上逆而嘔也。脈緊,寒性緊急,故脈寸尺如絞索而緊也。病名傷寒,病原由感寒也。此承第一節,而別其為太陽病寒,乃寒症之總綱,後凡言傷寒,指此而言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症狀為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部痠痛,骨節疼痛,惡風,沒有汗液而喘息,可以使用麻黃湯治療。
(此節亦詳言症治,以足上節之義也。頭乃太陽經行之地,寒侵故痛也。發熱,就已蒸熱者而言也。身疼,即體痛。腰者,腎之府;骨節,腎之合。腎屬寒水,寒邪在表,故腎陽不舒而疼痛也。表既受寒,則不勝覆被風而惡風。無汗者,寒閉腠理,而汗不出也。喘者,寒傷皮毛,皮毛乃肺之合,肺寒氣不降,寒氣生濁,呼吸不利也。
麻黃湯,發太陽之寒邪,以降上逆之氣也。)
麻黃湯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查](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名叫「麻黃湯」的中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因寒邪入侵導致的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痛、惡風、無汗、喘等症狀。麻黃湯的藥材包括麻黃、桂枝、甘草、杏仁,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煎煮,服用後能發散寒邪,使體表出汗,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麻黃髮汗最猛,故以桂枝監之,甘草和之。杏仁者,潤下以主喘逆也。不須粥者,麻黃湯氣味俱厚,不須谷(氣)以助藥力也。如桂枝將息,禁忌如桂枝湯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則病(在)太陽;可發汗者,無汗症也。雖無體痛、脈緊、喘嘔劇症,然無汗,可汗,亦主以麻黃湯也。)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無汗之症,不但脈浮為在表,可發汗,即脈浮而數者,數雖火脈,仍系寒症。太陽標氣蒸鬱而數耳,故仍主以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也]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麻黃湯發汗效果最強烈,所以用桂枝來監控它,甘草來調和。杏仁有潤下作用,可以緩解喘逆。不需要搭配稀粥,是因為麻黃湯氣味都很濃,不須藉助穀物的氣味來幫助藥效。如果桂枝藥效減弱,禁忌事項與桂枝湯相同。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象浮起,表示疾病在體表,可以發汗。雖然沒有肌肉疼痛、脈搏緊促、喘息嘔吐等劇烈症狀,但是沒有出汗,可以發汗,也應使用麻黃湯治療。)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沒有出汗的症狀,不只脈搏浮起表示疾病在體表,可以發汗,即使脈象浮而數,脈數雖然表示有熱,但還是寒證。太陽經的病理氣象蒸鬱而導致脈數,所以還是用麻黃湯治療。)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也)。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經疾病,脈象浮而緊,沒有出汗,發燒,全身疼痛,八九天都無法痊癒,表示表症依然存在,應當發汗治療(麻黃湯為主)。服藥後症狀稍微消除,患者會煩躁不安,眼睛閉著,嚴重的會流鼻血,流鼻血後即會痊癒。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太重(麻黃湯為主)。)
(脈緊、無汗、發熱、身疼,太陽寒症也。在太陽八九日,不傳不解,故曰表症仍在,可發汗也,主以麻黃湯,發其汗也。服藥已,即服過麻黃湯也;微除,表症微除也。發煩目瞑者,因服麻黃辛溫之劑,寒邪解而胃腸復也。胃熱故煩。瞑,閉目也。陽明熱甚,畏陽炎,故瞑也。
劇者必衄,陽明上挾鼻孔,熱則鼻血妄行。衄乃解者,胃腸所至,寒邪自散也。陽氣重者,言發煩、目瞑、鼻衄,所以然之故,因服辛溫之劑,胃經陽氣,復之太重耳。南陽恐人誤投藥劑,故申明之。坊本「麻黃湯主之」,在「陽氣重故也」下,今正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白話文:
太陽傷寒:脈搏緊、不流汗、發熱、渾身痠痛,是太陽經寒證。發病於太陽經八九天,病情未緩解傳變,表示表證仍然存在,可發汗治療,主要用麻黃湯發汗。服用麻黃湯後,微微減輕,表示表證略微消除。
如果服藥後出現煩躁、眼睛閉合的症狀,這是因為服用了麻黃湯辛溫的藥物,寒邪解除後,胃腸功能恢復。胃氣上逆,所以感到煩躁。閉目,是指眼睛閉合。陽明經熱邪很盛,畏光,所以閉目。
病情嚴重的患者,必定會流鼻血,這是因為陽明經熱邪上攻鼻孔,熱盛則鼻血妄行。鼻血止住,表示胃腸功能恢復,寒邪自行散去。
陽氣過盛者,表現出煩躁、閉目、流鼻血,這是因為服用了辛溫的藥物,胃經陽氣過於亢盛。南陽恐人誤用藥物,故此說明。坊本「麻黃湯主之」,應在「陽氣重故也」之下,現在改正。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上不流汗、自發流鼻血者,可以痊癒。
(脈浮緊、無汗、身熱,寒症也。自衄者,陽明胃熱,則鼻血妄行也。胃陽所至,寒邪自散,故曰愈,不可更服藥也。)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服麻黃湯以發之也。解,寒邪解也。半日許,既解而過半日也。復,重複也。汗後不謹,重感風邪,復又煩熱。脈轉浮數,數為虛,故可更發汗之法。用桂枝湯,蓋寒邪發汗已解,新邪僅感虛風,惟桂枝湯固營,庶與風邪相當也。)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肉](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脈和為有胃氣,黃色為土色,陽盛則煩,陽明為目下綱,陽盛則重,蓋以陰寒之病,而現胃陽充盛之症,故為欲解也。)
白話文:
脈象浮緊、無汗、身熱,這是寒症的表現。如果出現自己出血的情況,這是因為陽明胃部的熱氣使鼻血不受控制地流出來。當胃部的熱氣達到的地方,寒邪自然會散去,所以這種情況可以自行痊癒,不需要再服用藥物。
如果患有傷寒並已經發汗治療,經過半天左右再次感到煩躁,脈象浮數,這時可以再次進行發汗,適合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如果傷寒通過發汗得到了治療,那麼服用了麻黃湯來促進發汗。當病情解除,就是寒邪已經消除。經過半天的時間,指的是在解除病情後超過了半天。再次感到煩熱,可能是由於汗後沒有妥善保護,再次受到風邪的影響。脈象轉為浮數,數代表虛弱,因此可以再次使用發汗的方法。使用桂枝湯的原因是,當寒邪已經通過發汗得到治療,新的邪氣只是虛弱的風邪,桂枝湯可以固守體內的營養,讓它對抗風邪。
如果脈象平和,患者感到大範圍的煩躁,眼睛沈重,臉頰內部泛黃,這表示病情正在向好轉的方向發展。
脈象平和表示有正常的胃氣存在,黃色代表了土色,陽氣過盛會讓人感到煩躁,陽明經管著眼睛下方的部分,陽氣過盛會讓人感覺眼睛沈重。對於這樣的情況,可以認為是因為原本寒邪性的疾病,現在顯示出胃陽充足的情況,表示病情正在緩解。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汗出而解也。
(脈浮緊,寒症也。按之反芤,芤則中空,故為本虛。浮是太陽,太陽病,汗出而解;本虛,故汗而發戰也。蓋雖寒症,本虛者,亦忌大汗也。
以上九節,太陽傷寒之傷寒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榮),[營](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寸口,氣口脈也。風性上行,故浮為風;寒性緊急,故緊為寒。表邪外感,先傷太陽。太陽行身之表,營衛麗焉。衛陽營陰,風為陽,傷衛;寒為(陰),傷營,以類分也。骨乃腎之合,寒傷骨則疼,節乃筋聚處,風傷則筋軟而煩。當發其汗者,以散太陽表邪也。)
白話文:
問
有人生病發燒、出汗,因此病就好了,這是為什麼?
答
脈象浮沉而緊實,按壓後反彈,表示身體虛弱,所以發燒時會出汗。這個人的身體原本虛弱,才會發燒,由於脈象浮沉,所以會出汗而病癒。
以上九段,都是太陽經傷寒的類型。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邪,緊則為寒邪。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營血。衛氣營血同時受病,就會骨節疼痛,應該發汗治療。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浮者,風木之性,故浮為風。數者,火不內藏,故數為虛。風為陽邪,故曰熱。數則內虛無火,故虛為寒。風寒相搏於表,則內氣餒而外體疏,所以灑淅惡寒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中風脈浮緊,中風而見寒脈,風寒兩傷也。風為陽,故身熱而煩;寒為陰,故惡寒身痛。風症有汗,以寒閉於外,縱肌肉間勃勃有汗,不能透越肌膚表,故有汗不能出而煩躁也。大青(龍)湯,散寒祛風,以解煩躁也。湯名青龍者,龍,神物,能騰雲致雨,以散天地鬱蒸者也。
白話文:
脈象浮而跳動得快,浮是風證,跳動得快是虛證,風證是熱證,虛證是寒證,風證和虛證交替作用,就會出現發抖惡寒的症狀。
(浮脈:屬於風木之性,所以浮脈代表風證。跳動得快的脈象:火氣沒有內藏,所以跳動得快代表虛證。風證為陽邪,所以稱為熱證。跳動得快表示內部虛弱沒有火氣,所以虛證為寒證。風寒兩邪交替作用於體表,會導致內氣不足而外體疏鬆,因此產生發抖惡寒的症狀。)
太陽中風,脈象浮而緊,發燒惡寒,身體疼痛,不出汗而煩躁,可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象微弱,汗出怕風,不可使用大青龍湯。服用後會出現四肢逆冷、肌肉跳動、身體僵直的逆證,應改用真武湯搶救。
(中風脈象浮而緊,中風後出現寒脈,表示風寒兩傷。風是陽邪,所以身體發燒煩躁;寒是陰邪,所以惡寒身痛。風證有汗,由於寒氣閉塞於體外,即使肌肉間已經出汗,但無法透出肌膚表層,所以有汗不出而煩躁。大青(龍)湯能驅散寒氣祛除風邪,從而解除煩躁。湯名取名為青龍,是因為龍是一種神物,能騰雲致雨,驅散天地間的鬱蒸之氣。)
若脈微弱,此無陽也;汗出惡風,表無寒也。誤投青龍湯,則發汗太過,傷其真陽,必致手足厥冷,筋跳肉動矣。此為汗多亡陽。逆者,腎經水火上逆也。真武湯,安水回陽,故以救之。湯名真武者,真武乃北方統領水火之神也。真武湯,誤作青龍湯,今正之。)
大青龍湯
麻黃(去節,六兩),桂枝(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粒),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蛋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取微似汗出。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微弱,代表沒有陽氣;如果出汗怕風,代表表面沒有寒氣。如果誤用青龍湯,就會過度發汗,傷了真陽,導致手腳冰冷、筋絡抽搐。這就是汗多亡陽。而「逆者」,指的是腎經水火上逆。真武湯能安水回陽,所以可以用它來救治。真武湯之所以叫真武湯,是因為真武是北方統治水火的神。如果把真武湯誤用成青龍湯,現在把它改正過來。
大青龍湯的藥方是:麻黃(去節,六兩)、桂枝(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粒)、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蛋大,碎)。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二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去渣,溫熱喝一升,直到微微出汗即可。如果出汗太多,就用溫熱的米粉止汗。如果喝了一劑藥後就出汗,就停服後續的藥劑。如果再次服用,汗多就會傷陽氣,導致虛弱、怕風、煩躁失眠。
(夫風寒兩治,大法不外麻黃、桂枝二湯,故大青龍合二湯,以治風寒兩傷之症。合二湯,少芍藥多石膏者,以其汗既不能透出,無借芍藥護營,熱既鬱於心肺,解煩端有賴於石羔也。汗多則陰傷而亡陽,陽亡衛虛,則惡風而躁;陰傷營弱,故煩而不得眠也。)
真武湯,(加減法在少陰經)
茯苓(三兩),白芍(三兩,酒洗),白朮(二兩),附子(一個,泡),生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治療風寒,主要靠麻黃湯和桂枝湯,大青龍湯將兩者合而為一,用於治療風寒雙傷的症狀。合二湯中,芍藥少而石膏多,是因為汗出不暢,需要石膏清熱解煩,而芍藥則可以保護營氣。汗出過多會傷陰而導致陽氣虛弱,陽氣虛則怕風而躁動;陰氣虛則營氣不足,因此會煩躁不安,難以入睡。
真武湯,主要針對少陰經病症。
藥方:茯苓三兩,白芍三兩(酒洗),白朮二兩,附子一個(泡),生薑三兩。
將上述五味藥材用水八升煎煮,取三升藥汁,去渣,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每次七合。
(少陰,水火之原,逆則水火俱升。白朮、茯苓,所以制水也;白芍,所以制火也;附子以回陽,姜以散寒。其所以名真武者,安水火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傷寒脈浮緩,傷寒而見風脈也。脈緩則有似乎濕症,然身不疼但重,又乍有輕時,不若濕症之日夜身重、周身皆疼者比。其所以身重之故,因太陽有病,氣不化耳。但太陽之裡即是少陰,少陰氣化之原,必少陰無病。方系太陽風寒兩傷,可用大青龍湯以發之也。)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少陰是水火相生之源,如果水火逆行,就會同時上升。白朮和茯苓用於制水,白芍用於制火,附子用於回陽,生薑用於散寒。所謂「真武」之名,即指安撫水火的作用。
傷寒脈象沉緩,身體不疼痛,但沉重,偶爾會減輕,沒有少陰症狀,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治療。
(傷寒脈象沉緩,表示受風濕邪所擾。脈緩看起來像是濕症,但身體不疼痛,只有沉重感,而且偶爾會減輕。與濕症日夜身體沉重、全身疼痛的症狀不同。身體沉重的緣由,是太陽經有病,氣血運行不暢。但太陽經的內層是少陰經,少陰經是氣血運行之源,所以少陰經一定沒有問題。這種情況是太陽經同時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治療。)
(太陽病八九日,不傳不解,一日二三次,發熱惡寒,往來如瘧狀;又寒少熱多,其人不嘔,二便清可,則非濕症矣,其為風寒兩傷無疑矣。斯時也,辨其脈,若微而兼緩,緩則胃氣平和,微雖正虛,亦邪氣向衰之兆也,便知欲愈而不必更藥也。若脈僅微而不緩,病者惡寒,則雖有表症,而陰陽俱虛,不可更汗吐下,而重虛其陰陽矣,此則宜補不宜攻者也。
若病八九日,一日二三次,如瘧寒熱,熱多而面有熱色,此則風寒未解,色徵於面,從前未曾小汗之故耳。日久鬱熱,其身必癢,則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使之小汗,則風寒兩解而愈矣。)
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太陽病(感冒)拖延八九天,不傳變也不緩解,一天發作二三次,發燒惡寒,像瘧疾發作一樣反覆。而且寒氣少,發熱多,病人不吐,大小便正常且清澈,這樣就不是濕氣引起的疾病了,而是風寒兩邪交加所致的。這時候,辨別病人的脈象,如果脈象微弱兼緩慢,緩慢表示胃氣平和,微弱雖然表示正氣虛弱,但也說明邪氣已衰退了,可以知道病人快好了,不必再用藥。如果脈象只有微弱而沒有緩慢,病人惡寒,這表示雖然有外感表證,但是陰陽都虛弱,不能再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這樣會加重陰陽的虛弱,這時候應該用補法,而不是攻法。
如果疾病拖延到八九天,一天發作二三次,像瘧疾一樣發燒發冷,發熱較多,而且臉上有發熱的顏色,這表示風寒沒有散解,火熱之象表現在臉上,是以前沒有發過汗的緣故。時間久了,熱氣鬱積,病人身體一定會發癢,這時候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讓病人微微出汗,這樣風寒兩邪就會散解,病人就可以痊癒。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
桂枝(一兩十四銖),芍藥(一兩),甘草(炙,一兩),生薑(一兩),大棗(四枚),麻黃(一兩,去節),杏仁(去皮尖,二十四)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渣,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風寒兩傷,即所感或輕,而邪之鬱於肌表者,不能自散也。於是各半湯,使之小汗。蓋其減去分兩,以邪微而正亦衰也。)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白話文:
將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麻黃和杏仁各取適量,用水煮沸,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約三分之一,去渣,溫溫地喝下。
太陽病患者,發熱怕冷,熱多寒少,脈象微弱,這是陽氣不足,不能再出汗,應該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病,發熱惡寒,寒少熱多,此風多寒少之症也。脈已微弱,津液亦枯,故曰此無陽也。陽者,胃脘之陽也;無陽,穀精不能化汗,故不可復發汗也。用桂枝二越婢一湯,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十八銖),白芍(十八銖),甘草(炙,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麻黃(十八銖),石羔(二十四銖)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白話文:
太陽病,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寒氣輕微而熱氣明顯。這是由風邪引起的,風邪偏於寒少熱多。脈象已經微弱,體內的津液也枯竭了,所以說這是體內陽氣不足的徵兆。陽氣就是胃脘部的陽氣。陽氣不足,穀物精華就不能化為汗液,所以不適合再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應該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發越脾氣,暢通體內的津液。
組成
- 桂枝 18 克
- 白芍 18 克
- 甘草(炙) 18 克
- 生薑 1.2 克
- 麻黃 18 克
- 石膏 24 克
製法
將以上七味藥材放入 5 升水中,先煮麻黃 1-2 次,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藥液剩 2 升。去渣後,溫熱服用 1 升。
用法
原書中說:應該將桂枝湯和越婢湯按照 2:1 的比例混合,每次服用 1 升。現在將其合併為一方,稱為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湯以去風,麻黃湯以去熱寒。熱多佐以石羔;脈微弱,故減去分量。麻黃石羔名之越婢,疏理太陰,發越脾氣故耳。)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風為陽,故熱;寒為陰,故寒,此以欲近衣、不欲近衣,辨感風寒孰深孰淺也。
以上七節,太陽風寒兩傷之傷寒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法](但)當利其小便。
(關節,四肢骨節竅也。濕流關節,故滯而痛,濕滯,則水道不通,心火無制,故煩。脈沉,水象。沉而細者,濕滯則胃氣不鼓也。故名中濕,又名濕痹。痹者,閉也。辨太陽受濕,病發於陰也。水道不通,故小便不利。快者,滑利也。濕流大腸,故大便反快。治法當利小便者,通其水道,則濕有去路也。)
白話文:
桂枝湯用於驅風,麻黃湯用於驅除寒熱。熱證較重時,加入石膏輔助;如果脈象微弱,則減少用量。石膏另一個名稱是越婢,可用於疏通太陰經絡,發動脾氣。
如果熱症患者反倒想要穿上衣服,說明熱邪在外,寒邪在內。如果寒症患者反倒不想穿衣服,說明寒邪在外,熱邪在內。
(風屬陽,所以發熱;寒屬陰,所以發冷,根據患者是否想要穿衣服,可以判斷是風寒哪一方更嚴重。
以上七節,都是太陽經受風寒兩傷的傷寒。)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躁,脈搏深沉而細微的,稱為中濕,也叫濕痹。濕痹的症狀是,小便不利,大便反而暢通,(治療方法)只須利尿。
(關節,指四肢骨頭的關節處。濕邪流入關節,導致關節滯而不通,所以疼痛。濕邪滯留,則水道不通,心火得不到控制,所以煩躁。脈沉,是水氣的徵象。脈沉而細,說明濕邪滯留,導致胃氣不暢。所以稱之為中濕,又名濕痹。痹,指閉塞。說明太陽經受濕邪,導致病邪在陰經發作。水道不通,所以小便不利。暢通,指滑利。濕邪流入大腸,所以大便反而暢通。治療方法應以利尿為主,通利水道,讓濕邪有出路。)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薰黃。
(一身盡疼者,土主肌肉,土濕,則肌肉無陽氣而痛也;發熱,濕勝則化熱也。黃者,土色。土惡濕,濕滯則土色現,熏黃而不明也。
此二節,濕症之總綱也。)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伸屈),薰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咳[嗽](唾)。
(頭乃太陽經行之地,濕勝則頭如裹而痛矣。翕翕發熱,濕鬱蒸熱也。形象中風,頭痛身熱自汗似中風也。汗者,濕沁皮膚而自出也。嘔者,土濕而上泛也。下之愈傷氣化,則水不制火而煩。曰益者,濕症本煩,因下而甚也。水道不通,則心液不行,心中火熾,懊憹如飢矣。
白話文:
濕症的病徵
濕症患者全身痠痛,發燒,膚色發黃。
(全身痠痛:土主肌肉,土濕,肌肉就會沒有陽氣而痠痛;發燒:濕氣過盛就會化熱。黃色:土的顏色。土不喜歡濕氣,濕氣滯留就會顯現出土的顏色,呈現燻黃而不明亮。
這兩段話是濕症的總綱。)
濕熱頭痛
頭痛,熱氣升騰,狀如中風,常有微微出汗,自發嘔吐者,用下法治療會加重煩躁,心中煩悶如飢,用發汗法會導致痙攣,身體僵硬難以彎曲伸展,燻蒸後會發黃,無法小便,久而久之會出現咳嗽。
(頭部是太陽經通過的地方,濕氣過盛就會使頭部像被包裹著而疼痛。熱氣升騰發熱:濕氣鬱積蒸熱。狀如中風:頭痛身熱自汗,類似中風。出汗:濕氣浸潤皮膚而自然外出。嘔吐:土濕而上逆。用下法會更加損傷氣化,導致水不能制火而煩躁。說是加重,是因為濕症本身就煩躁,用下法會更加嚴重。水路不通,心液就不能運行,心中陽氣旺盛,所以煩悶如飢。)
汗之,則濕流關節,故身強不可屈伸而痙;熏之,則濕因熱蒸而黃。熱傷氣化,而不小便矣。久則太陰肺亦傷濕,失其燥性而咳嗽矣。)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本陽虛,虛而誤下,愈傷其氣。肺主氣,而聚於腎。微喘,小便脫也利。額上汗出,肺與膀胱之氣脫也。下利不止,腎與大腸之氣脫也。氣脫,故皆主死也。
以上四節,太陽濕症之傷寒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於](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白話文:
出汗會導致濕氣停留在關節,讓人身體僵硬,無法彎曲伸展,還會抽筋;濕氣被熱氣蒸發,就會使皮膚發黃。熱氣損傷了氣化功能,導致無法排尿。時間久了,太陰肺也會受濕氣影響,失去乾燥的功能而咳嗽。
如果濕氣往下走,額頭出汗、微微喘氣、小便清澈,就會死亡。如果腹瀉不止,也會死亡。
濕氣本就源於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又錯誤地使用瀉下藥物,更加損傷了陽氣。肺主氣,氣聚集在腎臟。微微喘氣,代表腎氣不足,小便清澈也是腎氣不足的表現。額頭出汗,代表肺氣和膀胱氣不足。腹瀉不止,代表腎氣和大腸氣不足。氣不足,所以都會導致死亡。
以上四段,是太陽經濕症傷寒的症狀。
病人全身疼痛,發熱,下午病情加重,稱為風濕。這種病症是由於出汗時吹風,或長期受寒引起的,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
(一身盡疼,發熱,肌膚濕鬱也。濕中脾胃,故日晡所劇,以日晡為時之陰也。濕而兼風,故名風濕。汗出當風,則風濕並留於肌膚;久傷於冷,則脾陰受傷,此致病之由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五錢),杏仁(十粒),薏苡(五錢),甘草(一兩)
上四味,每服四錢匕,銼末,水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取微汗,避風。
(麻黃以發其汗,甘草以和其中,苡仁祛風濕,杏仁利肺氣,肺合皮毛,故用之以去濕也。)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白話文:
全身疼痛、發燒,而且皮膚感覺潮濕悶熱。濕氣侵犯脾胃,所以下午症狀最嚴重,因為下午是陰氣最盛的時候。濕氣又伴隨風邪,因此稱為風濕。流汗時吹到風,風濕就會停留在皮膚上;長期受寒,脾臟的陰氣就會受損,這就是發病的原因。
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方劑為:麻黃五錢、杏仁十粒、薏苡五錢、甘草一兩。將藥材切碎,每服四錢匕,用水煎煮八分,去渣,溫服,服用後微微出汗,要避風。
麻黃可以發汗,甘草可以調和藥性,薏苡仁可以祛除風濕,杏仁可以利肺氣,肺氣與皮膚毛髮相通,所以用它來去濕氣。
如果風濕患者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
(浮,風脈也;身重則濕矣;汗出惡風者,風因濕滯,濕傍風流,相留戀於皮毛衛分也。此而雜以風藥,風雖去而腠理愈開,水氣泛溢,不無元氣虛脫之虞,故專以濕藥治之也。)
防己黃耆湯
防己(一兩),黃耆(一兩),甘草(炙,五錢),白朮(七錢五分)
上四味,銼末,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五錢](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膚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有微汗,差。
白話文:
浮腫是風脈作怪;身體沉重是濕氣作祟;出汗怕風的症狀,是風濕交葛,濕氣依附著風邪遊走,停留在皮毛上。如果此時使用驅風藥,風邪雖然散去,但腠理(皮膚表層)反而更加鬆弛,水氣蔓延,恐怕會讓元氣耗盡,所以應該專門使用祛濕的藥物來治療。
防己黃耆湯
- 防己(6克)
- 黃耆(6克)
- 甘草(炙烤過的,3克)
- 白朮(4.5克)
以上四味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5克。加入生薑4片、紅棗1顆、水1.5杯,煎煮至8分濃縮,去除渣滓,溫熱後服用。(間隔一段時間後再次服用)
有氣喘的,加麻黃(3克);胃部不適的,加芍藥(1.8克);氣往上衝的,加桂枝(1.8克);有舊寒的,加細辛(1.8克)。服用後,會有蟲子在皮膚中爬行的感覺。從腰部以下會覺得冰冷,之後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條被子圍繞在腰部以下,溫暖到微微出汗,症狀就會好轉。
(防己逐水,黃耆實表,白朮燥濕,甘草薑棗,和中祛濕。若有喘者,風邪干肺也,故加麻黃。胃中不和者,濕熱相兼,血分有火也,故加白芍。氣上衝者,水氣乘風而上逆也;桂枝伐水祛風,故加之。細辛能散水寒,故有陳寒者加焉。如此,則水勢無內入外越之弊,如蟲行皮膚中而下矣。
水既去,則皮毛衛分無鬱塞之苦。不必疏風解肌,但以被繞腰使其溫暖,而令微汗,則風自散而身輕病差矣。)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白話文:
防己可以排水,黃耆固表,白朮燥濕,甘草、薑、棗可以調和脾胃、祛除濕氣。如果患者有喘息,是因為風邪侵犯肺部,所以要加入麻黃。如果胃部不適,是因為濕熱交織,血分有熱,所以要加白芍。如果氣往上衝,是因為水氣乘風而上逆,所以要加入桂枝以排水祛風。細辛可以散寒,所以如果患者有陳舊的寒氣,就應該加入細辛。這樣一來,水氣就不會內攻外犯,就像蟲子在皮膚裡慢慢往下爬一樣。
水氣消退之後,皮膚毛髮和衛氣就不會阻塞,也不需要再疏風解表,只需要用被子圍住腰部,讓身體溫暖,微微出汗,風氣就會自然散去,身體就會輕松,病症就會減輕。
有人問:風濕相搏,全身疼痛,應該要出汗才能解除。可是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醫生卻說可以發汗。但是出汗後病症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
回答:如果發汗過度,大量出汗,只能驅散風氣,濕氣仍然存在,所以病症不會好轉。治療風濕病應該微微出汗,就像快要出汗的樣子,這樣風濕才能同時去除。
(風濕相搏,則皮毛受傷,故一身盡疼,法當汗出而解,然必風傷皮毛乃可。若天陰雨不止,則濕盛可知,不可執發汗之法也。蓋風傷陽,濕傷陰,陽邪能隨汗而出,陰邪反因汗而橫矣,故不愈也。當微發汗,去其陽分之邪,使無拘戀;肺合皮毛,皮毛得理,肺氣安而氣化行,濕自下逐矣,故風濕俱去也。)
夫風[家](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風濕之症,應當汗解,而反下之,下則裡虛,則風濕乘虛入於骨節,則筋乃勁急,直強而為痙。痙症而復發其汗,汗乃血化,則血更傷。筋屬木,血潤則和柔。血不養筋,故勁直者,且加拘急矣。)
白話文:
風濕交纏,導致皮膚毛髮受損,全身疼痛。應該以發汗的方式來治療,但前提是風邪侵犯皮膚毛髮。如果天氣陰雨綿綿,濕氣過盛,就不能採用發汗的方法。因為風傷陽氣,濕傷陰氣,陽邪可以隨汗排出,但陰邪反而會因汗而加重,所以無法治癒。應該微發汗,排出陽分之邪,避免它繼續糾纏;肺與皮毛相通,皮毛得到調理,肺氣就會平穩,氣機暢通,濕氣自然向下排出,風濕病症便能痊癒。
若風邪下陷導致痙攣,再發汗會加重拘急的症状。風濕病症應該以發汗來治療,卻反而採用下瀉的方法,下瀉會導致脾胃虛弱,風濕乘虛而入骨節,筋脈就會緊縮僵硬,導致痙攣。痙攣症狀又再發汗,汗液是血的精華,會進一步傷害血液。筋脈屬木,血液滋潤才能柔韌。血液不足以滋養筋脈,所以筋脈才會僵硬,而且會更加拘急。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證),渴欲飲水,水人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太陽本水之出路,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加煩者,表之風未解,內之濕已蓄也,故曰有表裡症。濕蓄於內,則心液不行,心火上炎,故煩而渴,渴則求救於水,水入濕泛,因而上吐。名曰水逆者,言吐逆由於水泛也。用四苓以祛濕,桂枝以解風,更多服暖水以鼓胃陽,胃陽鼓動,穀精化汗,風濕俱解矣。)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白朮(十八銖),桂枝(半兩)
白話文:
中風發燒,過了六七天仍未好轉且覺得煩躁,裡外都有症狀表現,口渴想喝水,但是喝下去就吐出來,這叫做水逆,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多喝溫水,出汗後就會痊癒。)
(太陽穴是水脈出口,中風發燒,六七天後仍未好轉且感到更加煩躁,表面的風邪沒有解除,內部的濕氣已經積蓄,所以說有表裡症。濕氣積蓄在內,心臟的津液無法運行,心火上升發炎,因此感到煩躁口渴,口渴就會想喝水,水喝下去後濕氣蔓延,因此從口中吐出來。稱之為水逆,意思是吐逆是因為濕氣蔓延造成的。使用四苓來祛除濕氣,桂枝來解除風邪,再多喝溫水來振奮胃陽,胃陽振奮後,穀氣化為汗液,風濕就會全部解除。)
五苓散配方:
豬苓(18銖)、澤瀉(1兩6銖)、茯苓(18銖)、白朮(18銖)、桂枝(半兩)
上五味,[末之](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澤瀉瀉寒水之濕,白朮散太陰之精。二苓使肺氣通調,利水道而止煩渴。桂枝祛風,而辛熱以化氣;合四苓,氣化及州都,風散濕行,而病愈矣。以上三方,皆銼成末,蓋取水氣少也。)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太陽本寒水之府,州都之官,濕乃其同類也。若小便利者,太陽氣化行,雖飲水多,僅心下悸。悸(者),心火畏水也。若小便少,太陽氣化不行者,若飲水多,水蓄不行,必致里症緊急矣。)
白話文:
服用以下五味藥物,將它們搗碎成散劑,用白開水調和,每次服用方寸匕的劑量,每天服用三次。(多喝溫水,出汗會好轉,按照醫囑好好休息。)
(澤瀉利尿通陽,白朮健脾益氣。茯苓和白朮利濕除熱,利水消腫,可用於治療煩渴。桂枝祛風散寒,辛熱用於化氣;合用四苓,水液代謝正常,風寒祛除,疾病就能痊癒了。以上三劑藥物,都搗碎成散劑,這是因為它們的水分較少。)
太陽病,小便次數多的人,是因為喝水量太多,所以心下會悸動;小便次數少的人,一定會腹中發急。
(太陽本屬寒濕,水液代謝的部位,濕氣是它的同類。如果小便次數多,表示太陽氣化運行正常,即使喝水量多,也只會有心下悸動。心下悸動,是因為心陽畏懼水飲。如果小便次數少,表示太陽氣化運行不暢,如果喝水多,水液積聚不通暢,必定會導致腹中緊急狀況。)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汗乃心液,得膀胱氣化而出者也。風濕在表,則腠理不[蜜](密)。渴者,因汗而傷津液也。五苓散,散風逐濕,白朮則可生津而止渴矣。不渴者,津液未傷,用茯苓甘草湯,逐濕散風。)
茯苓甘草湯
茯苓(三兩),桂枝(二兩),甘草(炙,一兩),生薑(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桂枝、生薑以散風,茯苓以逐濕,甘草以和中,同桂枝,又斂心液也。)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人如果出汗並且口渴,就用五苓散治療;如果不出汗,就用茯苓甘草湯治療。 太陽中風,腹瀉嘔吐,症狀緩解後就可以進一步治療。如果病人出汗很多,發作時間固定,頭疼,心窩處脹滿堅硬,疼痛牽連到肋骨下方,乾嘔氣短,出汗但不畏寒,這是表症已解但裏證尚未和解,可以用十棗湯治療。
(風傷陽,濕中陰,下利嘔逆,濕侵脾土而吐瀉也。表解可攻,陽分風解,乃可攻陰分之濕也。汗出,濕沁皮毛而汗出也。發作有時,日晡時發作也。頭痛乾嘔短氣,太陽乃主氣之府,太陽風濕,則氣不化,上逆嘔吐,經行之地皆痛;氣既不化,則心下痞硬而飽滿,水滋木橫,引及脅下,肝部亦痛也。汗出則風隨汗散,不惡寒,故知表解,而僅里未和,十棗湯,所以攻其里也。
)
十棗湯
芫花(熬),甘遂,大戟
白話文:
風邪傷及陽氣,濕氣侵犯陰分,導致腹瀉嘔吐。濕氣入侵脾土,因此出現吐瀉。外感表邪已解,可攻邪。陽分風邪已解,才能攻治陰分濕邪。汗出是因為濕氣浸透皮毛所致。發作時間固定,通常在下午發作。頭痛、乾嘔、氣短,是因為太陽經主管人體氣機,太陽經受風濕侵襲,氣機不暢,上逆嘔吐,經脈所過之處皆疼痛。氣機不暢,導致心下痞硬飽滿,水氣滋養木氣,橫逆犯上,影響到脅下,肝臟也疼痛。汗出是因為風邪隨著汗液散發,不惡寒,說明外感表邪已解,但內里尚未和解,所以使用十棗湯,攻治其內里。
十棗湯
芫花(熬制),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內[末藥](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者服半錢匕,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匕。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心下痞硬滿,脅下痛,濕邪已逼處上中二焦,有非五苓利水之劑所能除,故用芫花消水者為主,佐以甘遂、大戟,主五水。十二水者,以大棗扶脾補中者為引。疾入中焦席捲而下,所積之水,不少留停也。
以上八節,太陽風濕傷寒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白話文:
將這三味藥等量分好,分别研磨成粉末,過篩備用。用一升半水先煮十枚肥大的紅棗,煮到八分滿時,去渣,加入藥粉。體壯者每次服用一錢匕,體虛者每次服用半錢匕,每天早上溫熱服下。如果排泄量少,病症未除,第二天可以再服用,藥量增加半錢匕。排泄暢通之後,以稀粥養護身體。
由於濕邪已經逼近上焦和中焦,導致心下痞硬滿,脅下疼痛,單靠五苓散利水效果有限,因此以芫花消水為主,佐以甘遂、大戟來主治五種水症。大棗扶脾補中,引導藥力深入中焦,将積聚的水分迅速排出。
以上八條,都是治療太陽風濕傷寒的方藥。
傷寒發汗後,身體和眼睛發黃,是因为寒濕留在体内没有解除。不要认为不能下药,要从寒濕中寻找治疗方法。
(傷寒汗之則應解,而反身目為黃。黃者,土色。濕傷土藏,蒸身為黃也。寒濕在裡,原非汗所能解,反因汗而濕色現於身目也。蓋寒濕則病皆發於陰,故不可下,而應求之於寒濕中也。)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寒濕傷脾,脾主肌肉,身煩疼者,寒濕鬱於肌膚,而太陰傷也。與之麻黃加朮湯,以表肌膚之寒濕也,故發其汗乃愈。若用火攻,則火性上行,濕氣橫流,漫無出路矣。蓋火性上而水性用(下),兩不相值,故不可也。)
白話文:
由於濕邪導致的身體煩熱疼痛,可以服用麻黃加朮湯讓身體出汗來減輕不適,切忌用火攻的方法治療。(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寒濕之邪會損傷脾臟,脾臟主掌肌肉,導致身體煩熱疼痛。服用麻黃加朮湯可以驅散肌肉中的寒濕之氣,出汗後病症也能得到改善。如果使用火攻之法,火氣會向上升,而濕氣會橫流,無法排出體外。由於火氣上升、水性下降,兩者不相協調,所以這個方法不可採用。
麻黃加朮湯
麻黃(一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炙,一兩),白朮(四兩),杏仁(去皮尖,七十枚)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用麻黃以解肌表之郁,肺合皮毛,皮毛理,則肺氣通調,水道利而濕解矣。又恐汗之太過,有亡陽之患,故以桂枝監之,甘草和之,杏仁利氣以通水。身煩疼者,脾主肌肉,脾濕津液不行而煩疼,故以白朮散太陰之精,而行津液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白話文:
麻黃加朮湯
麻黃(60克,去節),桂枝(120克),甘草(炙用,60克),白朮(240克),杏仁(去皮尖,70枚)
以上五味,用9升水,先煮麻黃,煮至剩7升,去上層泡沫,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煮至剩1.5升,去渣,溫服400毫升,蓋上被子微微出汗。
(用麻黃來解除肌表鬱結,肺與皮膚毛髮相表裡,皮膚毛髮通暢,則肺氣通調,水管道通暢,濕氣便能消解了。又怕出汗太多,陽氣會耗盡,所以用桂枝來監督,甘草來調和,杏仁利氣通水。身上痠痛的症狀,是脾主肌肉,脾濕津液運行不暢而導致痠痛,所以用白朮來散佈太陰的精氣,讓津液運行。)
濕病患者身體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躁,脈象強大,自能飲食,腹中平和,沒有其他疾病,病在頭部寒濕,所以鼻塞,用藥從鼻子灌入就能痊癒。(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身疼發熱,太陽濕蒸而疼熱也。頭痛者,頭乃太陽經行之地也,既走頭面,則濕流陽分也。病在陽,故脈大。土色黃,濕土色現,故面黃;濕勝,心液不行,故煩;濕滯,肺氣不調,故喘而鼻塞;濕走於陽經,則脾陰無礙,故能飲食。腹和無病,病在陽,陽屬氣,肺主氣,而開竅於鼻,故以疏通逐水之藥納鼻,則肺氣下及州都,濕可去而病自愈矣。
以上三節,太陽寒濕傷寒也。)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表不解,發熱惡(寒)體痛,諸症未除也。心下有水氣。水者,濕也。腎者主水,故在心下。濕邪乘脾肺,故乾嘔發熱而咳也。或者,未定之詞,總因寒風濕流行不一,無所不之也。青龍湯,祛濕祛風寒也。同一青龍也,大則上升,興雲致雨;小則下行,滅風定水也。)
白話文:
古代文字
身疼發熱,太陽濕蒸而疼熱也。頭痛者,頭乃太陽經行之地也,既走頭面,則濕流陽分也。病在陽,故脈大。土色黃,濕土色現,故面黃;濕勝,心液不行,故煩;濕滯,肺氣不調,故喘而鼻塞;濕走於陽經,則脾陰無礙,故能飲食。腹和無病,病在陽,陽屬氣,肺主氣,而開竅於鼻,故以疏通逐水之藥納鼻,則肺氣下及州都,濕可去而病自愈矣。
以上三節,太陽寒濕傷寒也。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表不解,發熱惡(寒)體痛,諸症未除也。心下有水氣。水者,濕也。腎者主水,故在心下。濕邪乘脾肺,故乾嘔發熱而咳也。或者,未定之詞,總因寒風濕流行不一,無所不之也。青龍湯,祛濕祛風寒也。同一青龍也,大則上升,興雲致雨;小則下行,滅風定水也。)
太陽寒濕傷寒
身體疼痛發熱,是由於太陽經濕氣蒸發而引起的。頭痛,是由於頭部是太陽經通過的地方,濕氣流到陽分,引發的。病在陽經,所以脈搏強勁有力。面色黃土色,是因為濕邪的顏色顯示出來;濕邪過盛,心液不能正常運轉,所以煩躁;濕邪阻滯,肺氣失調,所以喘氣並鼻塞;濕邪侵襲陽經,脾陰不受阻礙,所以能進食。腹部安和無恙,病在陽經,陽經屬氣,肺主導氣,並開竅於鼻子,所以用疏通逐水的藥物放置鼻中,肺氣就能下達各部,濕邪就能消除,病症也就能自然痊癒。
以上三段,講述的是太陽寒濕傷寒的病症。
小青龍湯主治證
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或口渴,或腹瀉,或噎著,或小便不利,小腹部脹滿,或喘氣,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
(傷寒表證未解,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各種症狀都沒有消除。心下有水氣,這裡的水氣,就是濕邪。腎臟主管水液,所以水氣在心下。濕邪侵襲脾肺,所以乾嘔發熱咳嗽。或者,表明情況還沒有確定,總之是由於寒風濕氣流行無常,到處侵襲。青龍湯,具有祛濕祛風寒的作用。同一味青龍,大的時候上升,興雲降雨;小的時候下降,平息風水。)
小青龍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麻黃(去節,三兩),乾薑(二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北味(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三](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括蔞根三兩;)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雞蛋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括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白話文:
小青龍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麻黃(去節,三兩),乾薑(二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北味(半升)
以上八種藥材,用水一斗,先煮麻黃,減少兩升,去掉上面的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煮取三升,去掉渣滓,趁溫熱服用(一)升。
(如果口渴的話,去掉半夏,加入括蔞根三兩;)如果輕微腹瀉的話,去掉麻黃,加入蕘花雞蛋大,熬製(使)赤色;(如果口渴的話,去掉半夏,加入括蔞根三兩;)如果堵塞的話,去掉麻黃,加入附子一枚,炮製;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脹滿的話,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如果喘的話,去掉麻黃,加入杏仁半升,去掉皮尖。
(桂枝、芍藥、甘草,桂枝湯也,用以治風。加麻黃、乾薑以解寒,加半夏、細辛以行濕,加北味以降氣也。利則濕邪乘里,故加蕘花以行水,而去麻黃之表。渴則火爍肺金,故(去)半夏之燥,加括蔞根之潤。噎則腎寒上逆,故加附子之溫,去麻黃之升。小便不利而滿,濕滯州都也,故加茯苓之沁,去麻黃之散。
喘則肺氣(逆)也,故加杏仁以下氣,去麻黃之上升也。)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者[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心下有水氣,水氣乘肺,故咳喘;發熱、不渴者,寒濕不渴也。小青龍湯主之,散風寒以利濕也。服湯已、渴者,服小青龍湯後反渴也。服藥反渴,南陽恐人疑不對病,故曰所以渴者,因寒去欲解也。坊本「小青龍湯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下,今正之。)
白話文:
桂枝湯
桂枝、芍藥、甘草組成的湯劑,用於治療風邪。
加入麻黃、乾薑以消除寒氣;加入半夏、細辛以化解濕氣;加入北味以下降氣。
小青龍湯
如果濕邪侵入體內,則會導致小腸水腫,因此加入蕘花以利水,去除麻黃的發散作用。
如果感到口渴,則是火氣傷及肺金,因此去除半夏的燥性,加入括蔞根的滋潤作用。
如果出現噎塞,表示腎中寒氣上逆,因此加入附子溫補,去除麻黃的上升作用。
如果小便不利且腹脹,表示濕邪堵塞臟腑,因此加入茯苓利水,去除麻黃的發散作用。
喘息
如果出現喘息,表示肺氣上逆,因此加入杏仁以下降氣,去除麻黃的上升作用。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微喘,發熱不渴者
適用小青龍湯治療。
服湯後口渴者
這是寒氣消散,將要痊癒的徵兆,同樣適用小青龍湯治療。
(心下有水氣,水氣侵入肺部導致咳喘;發熱但不渴,表示寒濕不渴。小青龍湯發散風寒,利濕化痰。服用小青龍湯後口渴,說明藥效發揮,寒氣已散。坊本中「小青龍湯主之」位於「寒去欲解也」下方,現已更正。)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風寒濕相搏於骨節之間而煩疼也。掣者,骨節之所,痛甚不得屈伸;近之,則觸其相搏之勢而劇也。汗出者,風傷衛也。短氣者,寒濕閉塞而氣促也。小便不利,亦為濕閉也。惡風不欲去衣者,風寒傷外衛之氣血,故畏寒,不能無藉乎衣也。身微腫者,濕沁於皮肉而腫也。故用甘草附子湯以解之。)
白話文:
風濕相互作用,使關節疼痛難忍,疼痛得無法彎曲伸展,靠近疼痛處就會加劇,會出汗、氣短,小便不通暢,怕風不想脫衣服,有些人身體會微微腫脹,這時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風寒濕氣互相作用在骨節之間,所以疼痛難忍。掣,是指骨節所在的位置,疼痛嚴重到無法彎曲伸展;靠近疼痛處,就會觸及風濕相搏的情況而加劇疼痛。出汗,是因為風傷衛氣。氣短,是因為寒濕閉塞而導致呼吸急促。小便不通暢,也是因為濕氣閉塞。怕風不想脫衣服,是因為風寒傷了外衛的氣血,所以怕冷,必須藉助衣服保暖。身體微微腫脹,是因為濕氣滲入皮肉而腫脹。因此使用[甘草附子湯]來解除這些症狀。)
甘草附子湯
甘草(炙,三兩),附子(炮,二枚),白朮(二兩),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妙](為始)。
(附子、桂枝,以解風寒;白朮以沁濕;甘草者,所以健脾而崇土也。故初服微汗,得解而能食。如汗出復煩者,風寒雖退,而濕未除也。若仍用一升,恐桂、附之性太過,不能無礙於煩,故減半,服五合;雖多,止可六七合也。後用桂去朮,用術去桂,此桂術並進者,因有汗故也。)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與]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甘草附子湯
甘草(乾烤過,三兩),附子(蒸煮過,二顆),白朮(二兩),桂枝(四兩)
以上四種藥材,用六升水煮,取三升煮汁,去掉渣滓,溫熱服下一升,一天服用三次。第一次服用後出微汗,症狀就會緩解。如果能進食,服藥後又發燒出汗的人,服用五合(約半升)。擔心一升劑量過多,可以先服用六七合(約三分之二升)。
(附子、桂枝能解除風寒;白朮能滲濕;甘草能補脾胃,增強脾臟功能。因此第一次服用後出微汗,症狀得到緩解,能進食。如果出汗後又發燒,表示風寒雖然消除,但濕氣還沒有化解。如果仍服用一升劑量,擔心桂枝、附子的藥性太強,容易導致煩躁,所以減半,服用五合;即使增加劑量,最多隻能增加到六七合。後來使用桂枝去白朮,使用白朮去桂枝,同時使用桂枝和白朮,是因為出汗的緣故。)
傷寒八九天,風濕互相交織,身體疼痛煩躁,無法自己翻身側睡,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的人,服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如果大便硬結,小便順暢的人,去掉桂枝,加入白朮的附子湯治療。
(傷寒八九日,上行之風,下流之濕,與寒相搏於皮膚間,則身體煩疼,至不能轉側矣。不嘔不渴,病在皮肉不在內也。脈虛浮者,氣分弱也;澀者,血亦枯也。此因風寒濕鬱於肌膚,故用桂枝附子湯,辛熱善走之藥,且攻且補,則風寒濕自去,營衛自和也。若大便硬,濕在中焦也。
倘小便不利,便有泄瀉之患。今小便利而惟大便硬,則氣因濕滯,且虛弱矣,豈能下利!白朮和中益氣,且為燥濕要味,故去桂而加之也。)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附子(炮,三枚),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白話文:
傷寒發作八九天,上行之風寒,下流之濕氣,與寒邪交戰於皮膚之間,身體就會煩躁疼痛,到無法轉身側臥的程度。不嘔吐也不口渴,病在皮肉,不在內部。脈象虛浮的,是氣分虛弱;脈象澀滯的,是血也枯竭了。這是由於風寒濕氣鬱結在肌膚之間,所以用桂枝附子湯,辛熱的藥材容易發揮作用,既能驅邪又能補益,這樣風寒濕氣就能自行消除,營衛之氣自能調和。如果大便堅硬,說明濕氣在中焦。
如果小便不利,還有腹瀉的危險。現在小便通利,只有大便堅硬,說明氣受濕氣阻滯,而且虛弱了,怎麼能拉肚子!白朮可以調和中氣,益氣,而且是燥濕的重要藥材,所以去掉桂枝,加用白朮。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附子(炮,三枚),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煮取二升湯汁,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桂枝以祛風,附子以散寒,棗、薑、甘草,所以和中而安內,崇土而制濕也。附用三枚,則勇猛精進,攻補專而邪去速矣。)
白朮附子湯
白朮(四兩),附子(炮,三枚),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白話文:
桂枝用於驅散風邪,附子用於散去寒氣,棗、薑、甘草用於調和中氣,安撫體內,加強土氣來制約濕氣。附子使用三枚,則藥效猛烈,攻補兼施,邪氣消散得更快。
(邪在中焦,故去表藥,加白朮以生津,可以益胃祛濕。而身體煩不能轉側,邪留經絡者,仍非附子不能除也。生薑助附子,大棗助甘草,乃不易之道耳。
以上四節,太陽風寒濕之傷寒也。)
傷寒,身[熱](黃)發[黃](熱)者,梔子檗皮湯主之。
(熱病兼濕,濕熱蒸郁,身故熱、發黃,黃乃濕土之色也。故用梔子檗皮湯,以清越之。)
梔子檗皮湯
梔子(十五枚),檗皮(一兩),甘草(生,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溫再服。
(梔子清心去熱,檗皮苦寒燥濕,甘草和中補土。合三味,蓋輕清以越之也。)
白話文:
邪氣積聚在中焦,所以使用發散表邪的藥物,再加入白朮以生津,能補益脾胃、祛除濕氣。而身體煩躁不安、無法轉動,說明邪氣滯留在經絡中,仍然需要使用附子才能驅除。生薑可協助附子,大棗可協助甘草,這是治療過程中不變的原則。
以上四節所述,皆是太陽病風寒濕引起的傷寒。
傷寒,身體發熱、發黃的人,可以使用梔子檗皮湯為主藥。
(熱病同時夾雜濕邪,濕熱蒸鬱,因此身體會發熱、發黃,黃色正是濕土的顏色。所以使用梔子檗皮湯來清熱化濕。)
梔子檗皮湯
梔子(十五枚),檗皮(一兩),甘草(生,一兩)
以上三味藥材,加入四升水煮沸,取一升半藥液,去除渣滓,分兩次溫服。
(梔子清心瀉火,檗皮苦寒燥濕,甘草調和中氣、補益脾胃。將三味藥材合用,目的是輕清地將邪氣驅除體外。)
傷寒[八九](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因](茵)陳蒿湯主之。
(濕熱鬱內,至八九日之久,蒸身為黃,如橘子色之黃赤,濕熱壅實甚矣。故氣化熱傷,而小便不利;胃經瘀塞,而腹微滿。若非[因](茵)陳、梔子、大黃,上下分消,(所謂)高者越而下者奪,未易一旦平復也。)
[因](茵)陳蒿湯
[因](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因](茵)陳減二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
(茵陳以清表,梔子以清內。內外夾清,但色黃赤如橘子,小便不利,而腹微滿,大腸已見壅塞,若非大黃下奪,大便行,小便亦利,不能速清也。越人云:陽盛之症,下之則愈。正古法也。
白話文:
傷寒病發病八九天,患者皮膚發黃,像是橘子顏色,小便不順暢,腹部微微脹滿,用茵陳蒿湯治療。
以上二節,太陽濕熱之傷寒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太陽中濕,則膀胱經行之地俱病,故頭汗出背強,心陽不舒,欲得被向火也。中有寒熱相併之勢,當去熱,或去寒,然後行逐水之功,則病乃愈。若下之早,則氣益逆而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矣。蓋濕滯則氣化不行而火熾,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為斷,必至欲飲而不能,口燥煩矣。
因有熱,故欲飲;因有寒,故不能。寒熱相併,陰陽不調,燥煩不亦宜乎?)
白話文:
上面兩段描述的是太陽經濕熱傷寒。
濕型傷寒的患者,只出頭汗,後背僵硬,想蓋被子烤火。如果過早服用瀉藥,就會出現嘔吐、胸悶、小便不暢,舌苔像胎衣一樣。這是因為丹田中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又喝不下去,所以口乾煩躁。(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太陽中濕,膀胱經所過之處都會有病症,所以頭出汗、背僵硬,心陽不舒,想蓋被子烤火。體內同時有寒有熱,應該先祛除熱或寒,再進行逐水治療,疾病才能痊癒。如果過早服用瀉藥,會導致氣逆而嘔吐,或胸悶、小便不暢,舌苔像苔蘚一樣。這是因為濕氣滯留,氣化受阻,導致火氣旺盛,所以判斷為丹田中有熱,胸中有寒,自然會想喝水卻喝不下去,口乾煩躁。
因為有熱,所以想喝水;因為有寒,所以喝不下去。寒熱相併,陰陽不調,燥煩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瘀熱在裡者,內有濕熱,外寒束之,濕熱不得透越,瘀罨而成黃也。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散外寒以清濕熱。)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去節,二兩),連翹(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去皮尖,四十粒),甘草(炙,一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
白話文:
傷寒瘀熱內藏,身體必定黃疸,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
(瘀熱內藏的人,體內有濕熱,但外部有寒邪包圍,濕熱無法透發,瘀堵在體內形成黃疸。因此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散發外寒以清利濕熱。)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麻黃(去節,二兩)
- 連翹(二兩)
- 赤小豆(一升)
-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
- 甘草(炙,一兩)
- 生薑(二兩)
- 大棗(十二枚)
- 生梓白皮(一升)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渣(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麻黃、生薑以散寒,連翹、梓皮以清熱,赤豆以燥濕,大棗、甘草以扶土,杏仁一以利氣化。潦水,早潦之水,土氣重所以制濕也。半日盡三服者,以濕熱在內,寒在外,內外俱病,陰陽龐雜,治不可緩也。
以上二節,內濕熱外寒之傷寒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宜括蔞桂枝湯]。([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柔痙者,風寒傷[筋]而不能轉運也。風性慓悍輕捷,不如寒邪之促急。風為陽邪,故汗出不惡風也。)
白話文:
將八味藥材,用一斗早上的雨水,先煮麻黃至沸騰,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濾去藥渣,分為三份,溫熱服下,半日內喝完。
麻黃和生薑可以散寒,連翹和梓皮可以清熱,赤豆可以燥濕,大棗和甘草可以扶助脾土,杏仁可以利氣化痰。早上的雨水土氣較重,所以能制濕。半日內喝完三份藥,是因為濕熱在內,寒邪在外,內外同時生病,陰陽交雜,必須及時治療。
以上兩段文字描述的是濕熱在內,寒邪在外,同時發生的傷寒病症。
太陽病,發熱汗出,但不覺得冷,叫做柔痙,應該服用括蔞桂枝湯。
柔痙是因為風寒傷了筋脈,導致身體不能轉動。風的性質輕捷迅猛,不如寒邪的急迫。風是陽邪,所以會出汗而不怕風。
[括](栝)蔞桂枝湯
[括](栝)蔞根(三兩),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溫服一升。服已,歠熱粥一杯,以助藥力。
(此方即桂枝湯加花粉也。桂枝以治風,花粉以潤肺。肺之氣化行,則水道通,濕自下逐而和矣。)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與大承氣湯。([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風為陽邪,通於肝,肝主筋;濕為陰邪,通於脾,脾主肌肉。風濕兩傷,則肌肉筋皆緊急而短矣。肝不散精,脾不健運,故胸滿。口者,脾之合,風濕乘脾,故口噤。脾病則肉痛,脾病則筋痛,故臥不著席。濕傷筋則耎短,故腳攣急,介兩開矣。齒乃骨之餘,濕熱傷骨,骨病,故齒開。大承氣湯,清熱下湧之方。可者,僅可而未善之詞,言亦可一試也。)
白話文:
栝蔞桂枝湯的配方如下:
栝蔞根(三兩)、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將上述六味藥材放入七升水中,微火煮至三升,去掉渣滓,調整至適合的溫度後,溫服一升。服用後,再喝一杯熱粥,以增強藥效。
這個方子就是桂枝湯加上花粉。桂枝用來治療風邪,花粉則有潤肺的作用。肺部氣機通暢,水道也會通暢,濕氣自然會被排除,身體也會恢復和諧。
如果出現痙攣的病症,感到胸部脹滿,嘴巴緊閉,躺下時無法找到舒適的位置,雙腳抽筋,牙齒會有開齒的情況,可以考慮服用大承氣湯。
風是陽性的邪氣,會與肝有關,因為肝主筋;濕是陰性的邪氣,會與脾有關,因為脾主肌肉。若風濕同時傷害,肌肉和筋會變得緊繃且短縮。肝無法舒展精氣,脾也無法健運,因此會感到胸部脹滿。口與脾相連,風濕影響脾,所以嘴巴緊閉。脾有病則會造成肉體的疼痛,筋也會痛,所以躺下無法安眠。濕氣影響筋骨會導致抽筋,因此腳會緊繃,牙齒因為濕熱影響骨頭而出現開齒的情況。大承氣湯是清熱並使水向下流的方劑。這個方法雖然可行,但並非最佳的選擇,還是可以試試看。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二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上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止)服。
(燥屎在中,中焦壅滯,津液乾枯,邪熱閉結,非大黃之苦寒,不足潤下;非芒硝之鹹寒,不足耎堅。厚朴以治胸中之逆氣,枳實以泄胸中滯氣。四味合用,無堅不耎,無壅不通,上下大氣,承順無阻,故名大承氣湯。蓋瀉(胃)經實熱之方,此藉以清風熱之陽邪。越人云:陽盛陰虛,下之而愈也。)
白話文: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
以上四種藥材,用水一斗,先煮枳實和厚朴,取五升,去除渣滓,加入大黃,煮取二升,去除渣滓,再加入芒硝,再煮沸一兩次,分兩次溫熱服用。大便通暢後,停止服用。
(體內有乾燥的糞便,中焦氣滯,津液枯竭,邪熱內結,如果不使用大黃的苦寒之性,不能滋潤通便;如果不使用芒硝的鹹寒之性,不能軟化堅硬之物。厚朴用於治療胸中的逆氣,枳實用於疏泄胸中的滯氣。四種藥材合用,沒有不能軟化的堅硬之物,沒有不通暢的壅滯之氣,上下大氣相合,通順無阻,因此得名大承氣湯。此方主要用於瀉除胃經實熱,藉此清熱化風。越人說: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用瀉下法治療反而會好轉。)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宜葛根湯]。([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剛痙者,寒濕傷筋而強急也。寒主閉,故無汗;濕化熱,故發熱;寒在皮毛,故反惡寒也。)
葛根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白話文:
太陽病,出現發熱,卻不流汗,反而感到惡寒的症狀,稱為剛痙。此時應服用葛根湯。
(剛痙是由寒濕之氣損傷筋脈,導致筋脈強直痙攣所致。寒氣具有閉合之性,所以不發汗;濕氣能化熱,所以發熱;寒氣在皮毛,所以反惡寒。)
葛根湯方劑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用)、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煮到剩兩升後,去掉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煮到剩三升,去渣,溫熱喝一升。蓋好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但不要喝粥。其他注意事項與桂枝湯相同(其他湯藥的用法也類似此法)。
(寒濕傷筋,筋屬風木,故主桂枝湯以養筋;加葛根以祛濕,麻黃以散寒。寒濕散而筋平,痙自安矣。)
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括](栝)蔞桂枝湯主之。([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太陽症備,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症備也。身體強,寒集太陽也。其脈應浮緊,而反𠘧𠘧然沉遲者,寒且虛矣。筋脈既虛,而又有太陽之寒症,則血不養筋而痙。故用桂枝以解肌散寒,芍藥和血,甘草薑棗和中,[括](栝)蔞甘緩潤下。甘則補肺而滋肝,潤則養血而舒筋。
白話文:
太陽病之痙病,症狀齊全,身體強壯,脈搏卻遲緩,這是痙病,可以用栝蔞桂枝湯治療。(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解釋
太陽病症狀齊全,包括頭痛、頸部強直、發熱、惡寒。身體強壯,說明寒氣聚集在太陽經。脈搏應浮緊,但卻遲緩,說明寒氣且虛。筋脈虛弱,又伴有太陽之寒證,就會出現血不養筋而痙攣。故用桂枝湯驅散寒氣,芍藥和血,甘草、薑、棗調和中氣,栝蔞甘緩潤下。甘味補肺滋肝,潤味養血舒筋。
肝肺和平,筋血滋潤,則痙自安。服藥而汗不出,歠熱粥以助之。不用葛根湯者,以脈(沉)遲也。)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太陽外寒束於外,故無汗。寒則傷肺,氣化不行,故小便少。肺金下降之令不行,氣反上逆沖胸矣。口合於脾,寒則口噤;舌乃聲樞,寒則強而不能語也。筋脈痙勁急,強硬之狀已著,故欲作剛痙也。用葛根湯以散太陽寒濕。)
病者身熱足寒,[頭](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濕熱相得,其表[亦](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白話文:
肝肺協調平衡,筋血滋潤,痙攣就會自然平息。服用藥物後不出汗,可以喝熱粥來幫助發汗。不用葛根湯的原因,是因為脈搏沉而遲緩。
太陽病,不出汗,小便反而少,氣往上衝到胸部,嘴閉不能說話,想要發作劇烈的痙攣,用葛根湯主治。
(外部的寒邪阻滯在體表,所以不出汗。寒邪會傷及肺臟,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以小便量少。肺金下行的作用不能執行,氣反而逆行上衝胸部。嘴屬脾,寒則嘴閉;舌頭是發聲的樞紐,寒則舌頭強硬不能說話。筋脈痙攣緊張劇烈,強硬的症狀已經顯著,所以想要發作劇烈的痙攣。使用葛根湯來驅散太陽經的寒濕。)
病人身體發熱,腳卻冰冷,頭頸部僵硬,怕冷,有時頭熱臉紅,眼睛充血,只有頭部搖晃,突然嘴巴緊閉,背部向後仰,這是痙攣病。如果發出他的汗,寒濕之邪互相結合,體表的陽氣就會更虛弱,就會更加怕冷,發出汗後,病人的脈搏就像蛇一樣。(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身熱足寒,濕症也。濕傷於下,故足寒。頭項強急惡寒,太陽中寒濕,而經行之地強急也。頭熱面目赤者,赤乃水道為寒濕所閉,不能通流以制火,火上炎於頭面也。頭搖、口噤、背反,皆筋脈緊急之狀。寒濕傷筋,故急促而為痙。濕傷於裡,寒傷於表,猶各居其所未相得也。
若發其汗,則寒濕相得,橫行於腠理,而表益虛,故外衛疏而惡寒甚。汗發之後,其脈當如蛇,蛇無筋身肥而形軟。既傷筋,而復虛其表,筋氣微弱,故脈大無力如蛇肥軟也。)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脈經曰: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白話文:
身體發熱但腳冰冷,這是濕邪作祟。濕氣下注,所以腳寒。頭頸僵硬、怕冷,是因為太陽經脈中寒濕凝滯,導致經脈流通不暢而僵硬。頭部發熱、臉色發紅,是因為寒濕阻礙了水道運行,無法將體內熱氣排出,熱氣上炎至頭面。頭搖、口緊、背部反弓,都是筋脈痙攣的表現。寒濕侵襲筋脈,導致筋脈收縮痙攣。濕邪傷及內部,寒邪傷及表面,二者尚未交匯。
如果發汗,寒濕就會交匯,在腠理之間橫行,導致表層更加虛弱,因此外防禦功能減弱,更加怕冷。發汗後,脈象應該像蛇一樣,蛇無筋骨,身體肥軟。因為既損傷了筋脈,又虛弱了表層,筋氣微弱,所以脈象大而無力,如同蛇一樣肥軟。
痙攣的脈象,按之緊如弦,直上直下。脈經記載:痙攣患者的脈象伏而堅,直上直下。
(痙者,緊之故,故其脈緊如弦。其弦脈者,肝脈也。肝主筋,故筋痙也。其脈緊如弦,直上直下,弦之甚也。脈經,古書名。伏主痛,痙必痛也,故脈伏,伏而堅,直上直下,弦緊也。)
太陽病,發汗太過,因致痙。暴[致]腹脹大者,為欲解。其脈如故,反伏弦者,痙。([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發汗太過,致津液橫流,水氣不由氣化而出,因留於骨節間而傷筋,因致痙也。腹脹大,病傳脾矣。脾性緩,故能緩痙之急,然必脈亦見緩,與症相應乃[可]。若仍見伏弦之緊脈,腹雖脹大,焉能緩其筋急,故仍痙,痙而不解也。)
白話文:
痙攣是因為肌肉緊繃,所以脈象緊繃如同弦線。這種弦脈是肝經的脈象,肝主筋,所以是筋痙。脈象緊繃如弦,直上直下,表示弦緊的程度很嚴重。古書《脈經》記載,脈象伏主痛,痙攣必然疼痛,所以脈象伏而堅,直上直下,弦緊。
太陽病患者,發汗過度,導致痙攣。腹部突然脹大,是想要解除痙攣的表現。如果脈象仍然如之前一樣,反而伏而弦緊,就是痙攣沒有解除。
發汗過度,導致津液橫流,水氣無法正常代謝,停留在骨節之間,損傷筋脈,就會導致痙攣。腹部脹大,代表病症傳到了脾臟。脾性緩慢,可以緩解痙攣的急症,但必須脈象也呈現緩慢的狀態,才能與症狀相符。如果脈象仍然是伏而弦緊,即使腹部脹大,也無法緩解筋脈緊繃,因此仍然會痙攣,無法解除痙攣。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太陽身熱,濕症也。脈沉而細,名濕痹,痹則虛矣。既虛而濕流關節成痙。治之不亦難乎?故曰難治。)
痙病有[炙](灸)瘡,難治。([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痙症,傷肝筋而成,蓋肝木亢而火熾也。有灸瘡,則火氣與木氣相生,內外蒸逼,故難治也。
以上十節,太陽濕流關節之傷寒也。)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曰: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內經·本神論》,以精對神言,精屬陰,神屬陽也。藏於精者,真陰充足也。水足以制火,故春不病溫。冬傷於寒者,冬月太陽寒水經,真陰不藏,而傷天六淫之燥火也。冬月水王,燥火不能為害,至春日木王之時,木枯火焚,火焚就燥,燥火之邪,發為溫病。
白話文:
太陽病,發燒,脈象沉細,稱為痙病,很難治療。痙病如果還有灸瘡,更難治療。太陽病,發燒且口渴,不畏寒,屬於溫病。
溫者,熱也。燥火盛而真陰虛,火盛故熱,陰虛故渴也。太陽本惡寒,溫病病原燥火,故獨不惡寒也。《熱病論》曰:先夏至日為溫,後夏至日為暑。暑溫同病,因時異名耳。故同曰熱病,以溫暑皆熱也。惟因熱,故不病於水王之日,而病於春夏木火之時也。王叔和序例云:乃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寒毒為陰,何不病於陰盛之時,而反病於陰衰之日?何南陽不用溫暖之藥,而反用寒涼之劑也?叔和總因冬傷於寒,寒字之誤耳。讀書不識字,上古已然,可慨也夫!)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白話文:
溫熱指的是熱症。燥熱過盛,導致真陰虛損,熱盛則發熱,陰虛則口渴。太陽體質本就畏寒,溫病的病源是燥熱,因此不畏寒。古籍《熱病論》記載,夏至前為溫病,夏至後為暑病。暑溫同屬熱病,只是因時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因此都稱為熱病,因為溫暑都是熱症。由於是熱症,所以不會在水氣旺盛的冬季發病,而是在春季和夏季木火旺盛的時候發病。王叔和在《傷寒論》序例中說,寒毒潛藏於肌膚,到了春季就變成溫病,到了夏季就變成暑病。
寒毒屬陰,為何不趁陰氣盛旺的冬季發病,反而在陰氣衰弱的季節發病呢?為何何南陽不用溫暖的藥物,反而用寒涼的藥物呢?王叔和的說法是,因為冬季受寒,這裡的“寒”字應該是“寒毒”的誤寫。讀書不識字,這種事從古代就有,真是令人感慨!
這種病症表現為傷寒,脈象不弦緊而偏弱,脈弱的人必然口渴,被燥熱侵襲的人必然神志不清。脈弱的人發熱時脈浮,解表治病,應當以發汗的方式使病情痊癒。
(形作傷寒者,形體動作,而病傷寒也。動作則勞碌而虛,故脈不強緊而弱。弱則陰虛,所以必渴。脈不弦緊,表無寒邪。故用火劫,必致胃燥而譫語也。弱者發熱,蓋陰虛者,火必盛也。脈浮,病在太陽也。太陽病當汗出而解,故曰解之當汗出而愈。然不可發汗,而曰汗出,汗者,自汗出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而]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乃]愈。
(脈浮主表,脈數主實熱,熱邪在表,故法當汗出而愈。治病之法,湧泄為陰,發散為陽。陽盛之病,下之可以救陰。若下之而反身重心悸者,則其陰虛,連及少陰矣。少陰腎虛則身重,少陰心虛則悸也。少陰虛,故不可發汗,當其自汗也。尺以候腎,腎陰虛,故脈微。腎與膀胱為表裡,故曰裡虛,惟虛故不可發汗也。
白話文:
因過度勞累而表現出傷寒的徵狀,動作遲緩、虛弱,所以脈象不強勁而微弱。脈弱表示陰虛,因此一定會口渴。脈象不弦緊,表示體表沒有寒邪。如果用熱性藥物治療,必定會導致胃燥而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脈弱的人會發燒,因為陰虛的人,火氣必定旺盛。脈浮,表示病在太陽經。太陽經的疾病應該通過出汗來解決,所以說治療的方法是讓患者出汗以痊癒。但是不能發汗,而是要說讓患者自然出汗。
脈浮數,表示應該發汗治療才能痊癒。如果用瀉法治療,出現身體沉重、心悸的症狀,就不能發汗,應該讓患者自然出汗才能痊癒。原因是尺脈微弱,說明體內虛弱,需要表裡都得到充實,津液調和,自然就會出汗而痊癒。
脈浮主表,脈數主實熱,熱邪在表,所以治療的方法是發汗才能痊癒。治療疾病的方法,瀉法屬於陰,發散法屬於陽。陽盛的疾病,用瀉法可以救陰。如果用瀉法後反而出現身體沉重、心悸,則表示陰虛已經波及少陰經。少陰腎虛則身體沉重,少陰心虛則心悸。少陰虛,所以不能發汗,應該讓患者自然出汗。尺脈可以反映腎的狀況,腎陰虛,所以尺脈微弱。腎與膀胱表裡相合,所以說體內虛弱,因此不能發汗。
汗生於穀,穀生於精,故表裡實,則津液和,乃能自汗而愈也。)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泄](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溫病傳經,一日一經,太陽病二日反躁者,傳陽明經也。溫病本水虧火盛,二日既傳陽明,反用火劫而大汗出,火焚就燥,所以火熱入胃,致胃津竭,而煩躁譫語也。斯時不清其火熱,乃欲聽其自愈,至十餘日,寒戰自利,即為欲解之兆,蓋陰氣來復。至於[振]慄,火邪下奔,而自利矣。
白話文:
汗水是由穀物產生的,穀物是由精氣產生的,所以表裡都很充實,津液就會調和,就能通過出汗而自愈。
太陽病發病後到了第二天,又出現煩躁,如果將他的背部熨熱,就會出大量汗,這是因為體內的熱氣進入胃中,胃中的水液耗盡,才會出現煩躁,必定會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十多天後,出現顫抖和從下面拉肚子的情況,這是要好轉的徵兆。所以他從腰部以下不能出汗,想小便卻小便不出來,反過來嘔吐,想排泄卻排不出來,腳底怕風,大便乾硬,小便應該頻繁,卻反而不頻繁也不多。大便後,頭部劇烈疼痛,他的腳心必定發熱,這是穀氣下降的緣故。
(溫病傳經,一天傳一經,太陽病到了第二天又出現煩躁,是傳到了陽明經。溫病本來就是水虧火盛,到了第二天又傳到了陽明,卻用火來劫持,而出現大量的汗液,火燒得越旺就越乾枯,所以火熱進入胃中,導致胃液耗盡,而出現煩躁和胡言亂語。此時不清熱,則希望它自己好起來,到了十多天後,出現寒戰和自利,就是好轉的徵兆,這是陰氣回來的表現。至於顫抖,是火邪向下奔走,通過自利而排除。)
然火亢盛,雖下利,其勢稍殺,但火性炎上,陰精初復,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也。腰以下無汗,則穀精未復於下,故水道仍不通,而欲小便不得。水道不通,火仍無制,上逆而嘔。氣逆於上,膀胱不納,而欲失[泄](溲)。氣上逆,足下無火而惡風也。大便硬者,小便當數,今反不數者,總因水竭耳。
足陽明、手陽明,上下相表裡。大便已,手陽明燥結去,故足陽明火熱亦減,於是膀胱陰氣通而頭痛。太陽氣復,則少陰腎經亦通。穀氣下流而足心熱,上通下達而愈矣。)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白話文:
然而火氣旺盛,雖然拉肚子,火勢稍微減弱。但由於火氣炎上,陰精剛恢復,因此汗液只從腰部以上排出,腰部以下沒有汗,表示穀精尚未恢復,所以尿道仍然不通暢,想小便卻不解。尿道不通暢,火氣仍然無法控制,往上逆流而導致嘔吐。氣息逆流到上半身,膀胱無法容納,就有想解小便(溲)的慾望。氣息逆流,腳部沒有火氣而怕風。大便硬,小便應該頻繁,現在反而不頻繁,都是因為身體缺水。
足陽明經、手陽明經,上下表裡相應。大便通暢後,手陽明經的乾燥燥結解除,所以足陽明經的火熱也減退,於是膀胱陰氣流通,頭痛也就不見了。太陽經氣恢復,那麼少陰腎經也會疏通。穀氣向下流動,讓腳心發熱,上通下達,疾病就痊癒了。
脈象浮而滑,浮象徵陽氣,滑象徵實熱,陽氣實熱交迫,脈搏數且快,衛氣失去平衡,浮滑脈搏數且快。發燒出汗的,這是不治之症。
(脈浮主表,故為陽;脈滑動疾,故為實。陽實相搏,有陽無陰,故脈數疾,而衛陽失其常度也。衛既失度,則表不固,而汗出發熱。經云: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也。熱病不因汗減,而脈常躁盛者,此陰脈之極,主死。所以脈數疾,發熱汗出者,不治也。
以上五節,太陽春溫傷寒也。)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泄](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陽病汗之,身反如火熱者,此中風而兼病溫也。蓋風為陽,溫亦為陽,兩陽相蒸,真陰必涸。汗藥逼其榮血外亡,故身熱更甚也。風溫為病以下至語言難出,乃風溫之本症。浮主表,陽邪在表,故脈尺寸俱浮;陽邪在表則衛疏,故自汗出。脾腎陰[虛],故身重多眠睡。
白話文:
(脈象)浮動主在體表,因此屬於陽;脈象滑動快速,因此屬於實證。陽熱與實邪相互搏擊,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故脈數而急迫,體表的衛陽失去了常度。衛氣失去常度,則體表不固護,導致出汗發熱。經典中說:剛盛之氣與剛盛之氣相遇,陽氣就會散失,陰氣就會消亡。熱病患者發汗後病情反而加重,脈象持續躁盛,這是陰脈極盛的表現,預後不佳。因此,脈數急迫、發熱出汗的患者,病情難以控制。
以上五段所述,是太陽經春溫傷寒的證狀。
(如果)已經發汗治療,患者身體依然灼熱,稱為風溫。風溫的證狀為:脈象浮動,陰陽兩虧,自汗出,身體沉重,嗜睡,鼻息鼾聲大作,言語困難。如果患者接受下法治療,會出現小便不利、直視下體失禁(小便);如果患者接受火攻治療,會出現微黃色,嚴重時像癲癇發作,時常昏迷痙攣;如果患者被火氣燻蒸,一次(昏迷)還可以搶救一天,二次(昏迷)就會縮短壽命。
(太陽病發汗後,身反如火熱者,這是中風兼有溫病的證狀。)因為風為陽邪,溫也是陽邪,兩陽相蒸,人體內的真陰必定枯竭。發汗藥逼迫榮血外泄,所以身體更加發熱。風溫病的證狀中最重要的是語言困難,這是風溫的根本證狀。脈象浮動主在體表,陽邪在表,所以脈象的寸部和尺部都浮動;陽邪在表,衛氣就會疏鬆,所以自汗出。脾腎陰虛,所以身體沉重嗜睡。
陽邪刑肺,肺竅在鼻,故鼻息必鼾。腎乃聲音之本,腎陰虛,故語言難出。總因陰虛,則火烈風烈,故見症如此。若被下者,風溫在表,下之不足以救陰,及引陽邪入膀胱,膀胱津液傷,故小便不利。膀胱經為目上剛,剛急,故直視。膀胱不約,故失泄[泄](溲)也。被火者,用溫針也。
輕則火熱蒸罨而發黃,重則火邪舍肝,時癡狂而似驚也。若火熏之,以火助火,一次尚可延日,二次則立危傾矣。)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微](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項](痛)(背)強[痛];加溫針,則衄。
白話文:
陽邪侵犯肺臟,肺臟的開口在鼻子,所以呼吸會打鼾。腎臟是聲音的根本,腎陰虛弱,所以言語難以發出。總的來說,因為陰虛,所以火氣旺盛風氣猛烈,所以出現這樣的症狀。若被下瀉者,風溫在表層,下瀉無法救陰,並引誘陽邪進入膀胱,膀胱津液受到損傷,所以小便不順利。膀胱經上連腦部,性情剛烈急躁,所以會直視。膀胱不能控制,所以會失禁小便。被火邪侵襲者,可以使用溫和的針灸治療。
輕微者火熱蒸發而發黃,嚴重者火邪停留於肝臟,時時發狂恍惚而像受驚嚇。若用火燻,以火助火,一次還可以延緩病情,二次則立時危急。)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若讓患者發汗,則神志不清;若用燻蒸,則喘息,不能小便,心腹脹滿;若下瀉,則呼吸急促,小便困難,頭頸背部疼痛加劇;若加上溫和的針灸,則會鼻出血。
(發熱頭痛汗出,風溫症也。誤發其汗,則膀胱津竭而不識人;火熏之,則火邪刑肺而喘,肺氣傷,氣化不及州都,不得小便。心火無下行之路,而心腹滿。下法,所以去有形燥實,無形之風火,而下之早,壯火乘虛內陷,壯火食氣,故短氣。熱傷氣化,故小便難。頭項,膀胱經行之地,火炎筋急,故強痛也。
誤溫針,則陽邪傷陽絡,陽絡傷,則血外溢而為衄也。)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而](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白話文:
發燒頭痛出汗,是風溫症。如果錯誤地發汗,就會導致膀胱津液枯竭,神志不清;火氣熏蒸,就會傷及肺部,造成呼吸困難,肺氣受損,氣化功能失調,無法正常排尿。心火無處下行,導致心腹脹滿。瀉下療法是用來去除有形的燥熱和無形的風火,如果瀉下過早,陽火趁虛而入,就會消耗氣血,導致呼吸急促。熱傷氣化功能,所以排尿困難。頭部和頸部是膀胱經脈經過的地方,火氣旺盛,筋脈緊縮,所以疼痛劇烈。
誤用溫針,就會損傷陽氣和陽絡,陽絡受損,就會導致血液外溢,出現鼻出血。
太陽病中風,用火來強制發汗,風邪被火熱所逼,血氣外溢,失去正常狀態。兩陽相熏灼,身體就會發黃。陽氣盛則容易鼻出血,陰虛則排尿困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就會變得乾燥。只有頭部出汗,汗液流到頸部就回去了,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口乾舌燥,或者排便不暢,時間久了就會神志不清,嚴重者甚至會昏迷,手腳躁動不安,不停地抓撓衣服和床鋪。如果能正常排尿,病人還有救。
(中風發熱有汗,誤用火劫,汗出陰虛,風火交焚,氣血因熱而失其常度,變成風溫也。兩陽者,風火也。風火熏灼,土燥而煩黃,黃乃土色也。胃土為燥金,絡絡於鼻,陽盛,陽明火盛而鼻血也。燥火盛則陰水涸,故小便難。蓋一陰一陽,方成生化之道。陰竭,則孤陽亦亢而虛竭;陰陽虛竭,則三焦僅存一團邪火,而身體則枯燥矣。
火性炎上,故頭汗而身無汗也。三陰經齊頸而還。無汗者,穀精不通於陰也。腹滿,胃燥而脾不運也。喘,火刑肺,而呼吸不利也。口乾咽爛,津枯火炎也。不大便,胃燥結也;燥結則胃實,故譫語;燥火上炎,故噦。手足,諸陽之本,陽盛故動而不寧,捻衣摸床也。以上皆[邪]火擾亂,真陰枯涸之徵。
白話文:
中風導致發熱出汗,若誤用溫熱藥物,會加重病情,造成陰虛,風火交灼,氣血失常,轉化為風溫。風火熾盛,燥熱內蘊,脾土乾燥而面色發黃,因黃色為土的顏色。燥熱傷胃,導致鼻血,因為燥熱盛則津液不足,小便困難。陰陽互補,缺失一方,另一方也會虛弱。陰液枯竭,陽氣亢盛而虛耗,陰陽皆虛,三焦只剩下一團邪火,身體乾燥乏力。
火氣上炎,導致頭部出汗而身體無汗。三陰經在頸部交匯,無汗代表谷精不能滋養陰液。腹部脹滿,胃燥脾虛,無法運化食物。呼吸急促,燥熱傷肺,導致呼吸不暢。口乾舌燥,津液枯竭,燥熱內炎。大便不暢,胃燥便秘,便秘則胃實,因此神志不清。燥熱上炎,導致呃逆。手足為諸陽之根本,陽氣亢盛,導致手足不安,捻衣摸床。以上都是邪火擾亂,真陰枯竭的表現。
若小便尚利,則膀胱津液未涸,真陰尚可挽回,急瀉陽邪,以救真陰,猶可治也。)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真陰枯,風火亢,故脈結代。心為君火,主氣血之藏。血枯火炎,故心動悸。主以炙甘草湯,生津液,潤燥以安神也。)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散
甘草(炙,四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生地(一斤),麥冬(半斤),阿膠(二兩),麻仁(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白話文:
如果小便仍然通暢,表示膀胱津液尚未耗盡,真陰還有挽救的餘地。此時應急瀉陽邪,以挽救真陰,還有治癒的可能。
傷寒,脈象結代,心悸動,應使用炙甘草湯來治療。
(真陰虧耗,風火亢盛,因此脈象結代。心為君火,主管氣血的貯藏。血液虧耗、火氣旺盛,因此心悸動。主用炙甘草湯,生津液,滋潤燥熱以安神。)
炙甘草湯,又稱復脈散
藥材:
甘草(炙,四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生地(一斤),麥冬(半斤),阿膠(二兩),麻仁(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製法:
以上九味藥材,用清酒七升、水八升一起煮,取出三升的藥湯,濾渣,加入阿膠熔化融解,溫熱後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別名復脈湯)。
(脈結代者,脈氣不濡而結代也。脈者,血之府;脈既結代,則主血之心神自不寧矣。甘草甘以緩之,桂枝辛以潤之,阿膠、生地、麻仁、麥冬,滋陰生血,人參補津液之化源,名曰炙甘草湯,甘溫除大熱也。名曰復脈散,壯水以制陽光也。
以上四節,太陽風溫傷寒也。)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塞),白虎湯主之。
(熱病,後夏至日名暑,亦傷太陽,寒水經症也,故曰傷寒。脈浮主表,表陽盛,故身熱,熱盛火鬱則生痰,痰脈滑,故曰里有塞,塞者,痰鬱塞也。白虎湯,清肺解熱也。塞字誤作寒字,今正之。)
白話文:
脈結代者,脈氣不濡而結代也。脈者,血之府;脈既結代,則主血之心神自不寧矣。甘草甘以緩之,桂枝辛以潤之,阿膠、生地、麻仁、麥冬,滋陰生血,人參補津液之化源,名曰炙甘草湯,甘溫除大熱也。名曰復脈散,壯水以制陽光也。
脈搏結代,意思是脈搏跳動不連貫,氣血不通暢。脈搏是血液流通的管道,脈搏結代說明主導血液的心神不安定。甘草味甘,可以緩解脈搏結代;桂枝味辛,可以滋潤脈搏;阿膠、生地、麻仁、麥冬可以滋陰生血;人參可以補充津液的來源。這些藥物組成的炙甘草湯,具有甘溫除熱的作用,復脈散則可以壯水以制約陽光。
以上四節,太陽風溫傷寒也。
傷寒時,脈搏浮滑,說明表證有熱,裡證(體內)有塞(寒)。白虎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熱病,後夏至日名暑,亦傷太陽,寒水經症也,故曰傷寒。脈浮主表,表陽盛,故身熱,熱盛火鬱則生痰,痰脈滑,故曰裏有塞,塞者,痰鬱塞也。白虎湯,清肺解熱也。塞字誤作寒字,今正之。
熱病,在夏至日後稱為暑病,也可以傷及太陽經,寒水經脈證狀,所以也稱為傷寒。脈搏浮主表,說明表陽旺盛,所以身體發熱。熱盛火鬱會生痰,痰液脈滑,所以裡證有塞,塞指的是痰液鬱結。白虎湯可以清肺解熱。塞字誤寫成寒字,現在更正。
白虎湯
知母(六兩),石羔(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成湯](湯成),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石羔寒可清熱,辛可消痰;知母辛則壯水,涼則解煩;甘草、粳米,甘以益胃,涼以除熱。四味合用,甘寒之劑也。白虎者,西方金神,陰氣所自生也。以之名湯,虎嘯風生,一解暑熱也。若俗本內有寒,白虎豈解寒之劑也哉。)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白虎湯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以上四種藥材,加入一斗水,煮到米熟,(湯煮好)去除渣滓,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石膏性寒可清除熱氣,性辛可化痰;知母性辛可強壯水氣,性涼可解除煩躁;甘草、粳米,性甘可益胃,性涼可除去熱氣。四種藥材合用,是甘涼的藥方。白虎是西方金神,陰氣由此產生。以它命名此湯,虎嘯生風,可以解除暑熱。如果患者體內本來就有寒氣,白虎湯怎麼可能會解除寒氣呢。)
傷寒時脈象浮,發熱卻不流汗,表熱沒有解除(的人),不可服用白虎湯。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的人,(白虎加人參湯)纔是對症的藥方。
(脈浮主表,發熱無汗,則非暑症,暑當與汗俱出也。無汗,故曰有表症不解也。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洵為暑症也。明矣,暑熱傷氣,故以白虎加人參主之。)
人參白虎湯
人參(三兩),石羔(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五味,煮米熟[成湯](湯成),(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後、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凜冷,亦不可與服之,與之則嘔利而腹痛。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得之則腹痛利者,但可溫之,當愈)。
(白虎湯,甘[溫](寒)可以祛暑熱;加以人參補肺,肺金清肅之令行,暑熱之邪自退也。)
白話文:
脈象浮動,表示病在體表。發熱沒有出汗,則不是暑症,因為暑症應該同時伴有出汗。沒有出汗,說明表症沒有解除。因此,不能服用白虎湯。而口渴想喝水,纔是真正的暑症。很明顯,暑熱傷氣,所以加入人參的白虎湯來治療。
人參白虎湯配方
- 人參(三兩)
- 石膏(一斤)
- 知母(六兩)
- 甘草(二兩)
- 粳米(六合)
以上五味,煮米至熟(成湯)。(湯成後)過濾(去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三次。此方適合在立夏後、立秋前服用,立秋後不可服用。在正月、二月、三月天氣寒冷時也不可服用,否則會嘔吐腹瀉和腹痛。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人也不可服用,服用後會腹痛腹瀉。只可以溫熱服用,這樣纔有效。)
(白虎湯原方,甘寒(寒性)可以祛除暑熱;加入人參補肺,肺金肅清之令行,暑熱邪氣自然就會消退。)
傷寒,(外)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外無大熱,熱入於裡也。裡熱甚,故口燥渴而心煩也。背者,胸中之府。胸中大熱,則陽無從受氣以衛其背,故內氣餒,背獨惡寒也。白虎加人參,清熱以補正氣也。
以上三節,太陽暑症傷寒也。)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太陽中熱者,太陽中暑也。不曰暑而曰暍者,有動靜之分也。陰虛火燥之人,夏月靜而感暑,曰暑病。夏[中](月)日中勞動而感暑,曰暍也。陽邪傷衛,無以固表,故汗出而惡寒;陽邪爍陰,故身熱而口渴也。白虎人參,暑傷氣,補氣以清暑也。)
白話文:
傷寒(外無大熱)
若患有傷寒,但外部沒有發高燒,卻口乾口渴、心煩、背部微微惡寒,應服用白虎加人參湯為主方。
(外無大熱,表示熱邪已入裡。裡熱過盛,導致口乾口渴、心煩。背部為胸腔的所在,胸中熱盛則陽氣無法向背部傳遞,導致背部內氣虛弱,獨自感到寒冷。白虎湯加人參可以清熱補正氣。)
以上三段,皆為太陽暑症引起的傷寒。
太陽中熱
太陽中熱,即中暑。患者會出汗、惡寒、身熱、口渴。[白虎加人參湯為主方]。([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太陽中熱,即太陽中暑。之所以不直接稱作「暑」而是「暍」,是因為兩者有動靜之分。陰虛火燥之人,在夏季安靜時中暑,稱為暑病。在夏季白天勞動時中暑,稱為暍。陽邪損傷衛氣,無法固守表體,因此會出汗、惡寒;陽邪灼燒陰液,導致身熱、口渴。白虎加人參湯可以用於暑邪傷氣,補氣清暑。)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暑為陽邪,衛乃陽分,物從其類。故中暍者,表實而發熱,衛壞而惡寒也。身重而疼痛者,陽失其性,而氣脈凝滯也。脈細遲者,陽氣虛也。弦者,風木之象,元氣為邪氣所傷,則不能制肝,而風火相得,故見弦也。芤者,中空之脈。陽邪,外實而內虛,故見芤也。膀胱之出入,皆由氣化。
氣既傷,則小便已時,當洒洒然毛聳。蓋氣統於肺,肺主皮毛也。手足逆冷,陽氣不宣布於四肢也。小有勞即身熱者,陽邪慓悍,易發熱也。口開齒燥者,風寒暑濕燥火,各有邪氣從入之門,暑邪中人,則自口齒而入也;若發其汗,則愈傷衛矣,故惡寒甚;用溫針,則益火邪矣;故發熱甚;數下之,則傷裡氣矣,故淋甚;獨下之而曰數者,陽盛之症可下,而不可數也。)
白話文:
中暑的人,會發燒、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象細而弦緊,又慢又虛。小便排泄完後,會感到渾身發毛,手腳冰冷。稍微勞動,身體就發熱,嘴巴張開,前排牙齒乾燥。如果出汗,會更怕冷;如果用溫針灸,會更發熱;如果多次服用瀉藥,會加重尿頻。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瓜蒂一物為湯主之。]([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身熱,陽邪鬱於肌表也;疼重而脈微弱,傷暑飲水,水不化,而行於皮中故也。瓜蒂湯所以行水也。)
瓜蒂一物湯
瓜蒂(一味,)煎服。
(瓜蒂苦寒,苦能清,苦能泄,且輕清上湧,故一物而水暍俱可解也。
以上三節,太陽中暍傷寒也。)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太陽病中暑的人,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而脈象微弱,這是因為在夏季受寒水所致。[可以使用瓜蒂一物煎湯治療。]
(身熱是因為陽邪鬱積在肌表;疼痛沉重而脈象微弱,是因為暑熱時飲用寒水,水氣不能化解,而在皮膚中運行所致。[瓜蒂湯]的作用是祛除水氣。)
瓜蒂湯
材料:瓜蒂(一味)
用法:煎服。
(瓜蒂性味苦寒,苦味能清熱利水,且質地輕清上揚,因此一味瓜蒂即可同時解除水氣和中暑的症狀。
以上三節所說的,都是太陽病中暑兼傷寒的病證。)
太陽病熱邪不解,熱氣結聚在膀胱中,患者會神志不清,出現血從下部排出的情況,排出血後病情會好轉。如果外邪不解,還不能使用攻下的治療方法,應該先解除外邪。外邪解除後,如果只有少腹急結的症狀,纔可以攻下,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春溫夏暑熱病也。熱結膀胱者,熱邪結血於足太陽膀胱經也。人並於陽則狂。其人如狂者,下焦陰血,皆為熱結,陽邪搏於陽經,故憒亂如狂也。血自下,則陽邪隨血下行,故曰愈,不必治也。其外不解,不可攻裡,[恐攻裡],裡虛而表邪內陷也,故當先解外。少腹,指膀胱也。急結者,有有形之血蓄結而急也,故用桃仁承氣湯攻之。)
桃仁承氣湯
桃仁(去皮尖,五十枚),甘草(炙,二兩),大黃(酒浸,四兩),芒硝(二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渣,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二服,當微利。
白話文:
太陽病,春溫夏暑熱病也。
太陽病指感熱引起的發熱病,多發生在春、夏季節。
熱結膀胱者,熱邪結血於足太陽膀胱經也。
熱邪化火,聚結於膀胱經,導致血熱凝結。
人並於陽則狂。
熱邪上攻,擾亂神志,故有狂妄之症。
其人如狂者,下焦陰血,皆為熱結,陽邪搏於陽經,故憒亂如狂也。
患者神似狂亂,其原因為下焦陰血被熱邪灼傷凝結,導致陽經氣血逆亂,神志失常。
血自下,則陽邪隨血下行,故曰愈,不必治也。
血氣向下運行,熱邪也會隨之下行,故患者病情會自行好轉,無需特別治療。
其外不解,不可攻裡,[恐攻裡],裡虛而表邪內陷也,故當先解外。
如果熱邪尚未發散外出,此時不宜過度治療內裡,否則會耗傷裡氣,導致表邪入侵內臟。因此,當務之急是疏散表邪。
少腹,指膀胱也。
少腹即指膀胱部位。
急結者,有有形之血蓄結而急也,故用桃仁承氣湯攻之。
急結指有具體的血塊積聚,症狀急迫,故用桃仁承氣湯攻破血結。
桃仁承氣湯
組成:
- 桃仁(去皮尖,五十枚)
- 甘草(炙,二兩)
- 大黃(酒浸,四兩)
- 芒硝(二兩)
用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煮沸,取二升半藥液,去渣後加入芒硝,再加熱至微沸,離火,待藥液溫熱時服五合(大約一碗),每日兩次,服後應有輕微瀉下之效。
(血既內瘀,瘀不去,則狂不已;且外症已解,病在少腹,非從下奪,何以除之?大黃、芒硝、甘草,調胃承氣湯也;加桃仁以去瘀也。桂枝,陶氏所增,今遵原本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發熱頭疼未除也。脈沉微者,熱瘀於內,不浮滑疾數也。反不結胸者,邪在下,不在上也。其人發狂:太陽者,諸陽之屬,脈連風府,為諸陽主氣者也。血瘀則陰不勝其陽,陽並乃狂也。若少腹硬滿,小便不利者,為熱傷氣化身黃之症。今少腹硬滿,而小便自利,其為熱結瘀血下焦無疑也,故下其血乃愈。
白話文:
太陽病病程到了六七天,表證仍然存在,脈搏微弱而沉,反而沒有胸悶,病人出現狂亂現象,這是因為熱邪在小腹,小腹應該堅硬而脹滿,小便自行通利的人,瀉下血後就會痊癒。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太陽經隨經脈而行,瘀熱在裡面的緣故,可以用抵當湯治療。
(太陽病病程到了六七天,表證仍然存在,發熱頭痛沒有解除。脈搏沉弱的人,熱邪瘀積在內部,脈象不浮滑疾數。反而沒有胸悶的人,邪氣在下焦,不在上焦。病人出現狂亂:太陽經,屬於諸陽經脈,脈絡與風府相連,是諸陽之氣的主管者。血液瘀積,則陰無法勝過陽,陽氣旺盛就會出現狂亂。如果小腹堅硬而脹滿,小便不通利,是熱邪損傷氣化導致身黃的證候。現在小腹堅硬而脹滿,而小便自行通利,無疑是熱結瘀血在小腹,所以瀉下瘀血就可以痊癒。
此即表症仍在,然里勢已急,且六七日之久,發狂非如狂者比,即表不解,正因血蓄而不解也,故舍表攻裡,以抵當湯。抵當者,猶云至當,蓋以症重,非前方所能愈也。)
抵當湯
水蛭(三十枚,脂熬黑),[蚊](虻)蟲(二十枚,火熬,去頭足),大黃(三兩,酒洗),桃仁(三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為末],以水[四](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不下[再](更)服。
(苦走血,咸滲血,[蚊](虻)蟲、水蛭之苦鹹,以除蓄血。甘緩結,苦泄熱,大黃、桃仁之甘苦,以下結熱也。)
白話文:
雖然外感症狀依舊存在,但體內病情已危急,且持續六七天,發狂的表現不同於一般的狂症,就是外感症狀遲遲不退,正是因為血液積聚導致的。因此需要捨棄治療外感的藥方,改用抵當湯治療裡症。抵當的意思是至當,因為病情嚴重,不是之前的藥方所能治癒的。
成分
- 水蛭(30枚,用油煎至黑)
- 虻蟲(20枚,用火烤,去掉頭和腳)
- 大黃(3兩,用酒洗過)
- 桃仁(30枚,去掉皮和尖頭)
製法
將上述四味藥研成細末,加入水4-5升,煮沸後取汁3升,濾去渣滓,趁溫熱服用1升,無效則再服用。
藥理
水蛭和虻蟲的苦鹹味能化瘀血,大黃和桃仁的甘苦味能緩解熱結。
太陽病,身黃,脈沉[急]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此即所以辨濕與血也。濕與血俱屬陰,陰結於少腹,故少腹硬而脈沉結,以沉主下焦陰分也。俱濕症屬氣虛(分),氣病則氣化不行州都,而小便不利。且濕土色現而身黃,故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血症則屬血分,氣化無傷,故小便白利。血瘀,陰不勝陽,則其人如狂者,血症的也。一為水勝無陽,一為陰不勝陽,治法迥別。惟審系血症,乃可抵當攻之也。
以上三節,太陽蓄血傷寒也。)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急數](數急)者,為傳也。
白話文:
太陽病,身黃,脈沉[急]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
患了傷寒的初期,身體發黃,脈搏沉重緩慢[或快速],小肚子硬邦邦,小便排不出來,這是氣血不足的徵兆。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小便通暢,但是人神志不清,好像發狂一樣,這是血瘀的徵兆,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
(此即所以辨濕與血也。濕與血俱屬陰,陰結於少腹,故少腹硬而脈沉結,以沉主下焦陰分也。俱濕症屬氣虛(分),氣病則氣化不行州都,而小便不利。且濕土色現而身黃,故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血癥則屬血分,氣化無傷,故小便白利。血瘀,陰不勝陽,則其人如狂者,血癥的也。一為水勝無陽,一為陰不勝陽,治法迥別。惟審系血癥,乃可抵當攻之也。以上三節,太陽蓄血傷寒也。)
以上三種情況都是太陽病蓄血傷寒的表現。濕氣和血氣都屬於陰,陰氣積聚在小腹,所以小腹會變硬,脈搏也會變沉重緩慢,因為沉重主在下焦的陰分。氣虛的症狀是氣化運行不暢,所以小便排不出來。濕土的顏色會讓身體發黃,所以小便排不出來的人,是氣血不足。血瘀的症狀是血氣運行受阻,陰氣不能勝過陽氣,所以人會神志不清,這是血瘀的徵兆。第一種情況是水氣過盛而陽氣不足,第二種情況是陰氣不能勝過陽氣,治療方法完全不同。只有辨別清楚是血瘀症狀,才能用抵當湯來攻治。以上三種情況都是太陽病蓄血傷寒。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急數](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發作的第一天,太陽經受邪氣侵襲,脈搏如果平靜,表示病邪沒有傳到其他經絡;如果感覺想吐,或心煩意亂,脈搏又變快,表示病邪已經傳到了其他經絡。
(春溫夏暑,同為熱病,熱病傳經,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故一日太陽受之,脈靜不傳,燥火邪輕也。頗欲吐,火上炎也。躁煩,火邪擾亂不寧也。脈急數,火性急數也。此邪盛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症](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上節言脈,此節言症。二日應陽明,三日應少陽,二三日陽明、少陽之症不現,即知其邪不傳矣。)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傳]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而愈。
(熱病傳經,一日一經,六日遍六經。七日以上,故曰經盡。七日陰氣來復,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太陽病頭痛自愈,故知行經盡也。再傳者,邪不罷也。七日仍太陽,八日再傳陽明,刺足陽明,泄其邪也。第二日不針,七日乃針者,因其衰而減之也。
白話文:
春天溫暖、夏天炎熱,均可導致熱病。熱病會沿著經絡傳遞,第一天傳到太陽經,第二天傳到陽明經,第三天傳到少陽經,第四天傳到太陰經,第五天傳到少陰經,第六天傳到厥陰經。因此,如果第一天太陽經受到熱邪侵襲,但脈象沉靜而沒有傳變,這是因為熱邪燥烈,病情較輕。此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嘔吐,這是由於熱邪上炎所致;煩躁不安,這是由於熱邪擾亂心神所致;脈搏急促而數,這是由於熱性急迫所致。這些都是由於邪氣盛盛導致熱病傳變。
如果傷寒持續二三天,但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症狀都沒有出現,說明熱邪沒有傳變。
(上面一段講述脈象,這一段講述症狀。第二天應該出現陽明經症狀,第三天應該出現少陽經症狀,如果二三天後陽明經、少陽經的症狀都沒有出現,就知道熱邪沒有傳變了。)
太陽病症狀為頭痛,如果超過七天後自行痊癒,這是因為熱邪已經走完它的經絡了。如果熱邪想要再次傳變,就用針刺足陽明經,讓熱邪無法傳變而自行痊癒。
(熱病傳經,一天傳一經,六天傳遍六經。七天以上,所以說熱邪已經走完經絡。七天後陰氣來復,太陽病勢衰,頭痛逐漸減輕,太陽病頭痛自行痊癒,所以知道熱邪已經走完經絡。再次傳變,是因為熱邪沒有退盡。七天後仍然是太陽病,第八天會傳變到陽明經,刺足陽明經,是為了疏泄熱邪。第二天不刺針,七天後才刺針,是因為隨著時間推移,熱邪會逐漸減弱。)
以上三節,太陽熱病之傳經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虛微](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痠,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於]上。濁邪中[於]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
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拂鬱,藏氣相熏,口爛食[齦](齦)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黃赤](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避](遊)於經絡,出入藏府,熱氣所過,則為癰膿。
白話文:
上記三段,描述陽明熱病傳經的現象。
寸口脈陰陽俱緊時,應依據法規,清邪在於上焦,濁邪在於下焦。清邪在上的現象稱為潔,濁邪在下的現象稱為渾。陰脈受邪,必然會內心恐懼。表氣(衛氣)微弱,裡氣不保固,所以才使邪氣侵犯陰脈。陽脈受邪,必然會發熱、頭痛、頸部僵硬、腰痛、腿痠。這是太陽經中邪氣蘊積所致。所以說,清邪在於上,濁邪在於下。陰氣受邪會發抖,足膝冰冷,小便和大便會異常。
表氣微弱,裡氣急迫,三焦混濁,內外不通,上焦氣機拂逆鬱積,藏氣互相薰蒸,就會導致口爛、牙齦潰爛。中焦不能正常運作,導致胃氣上逆,脾氣不運轉,胃中積聚濁氣,榮衛之氣不通暢,血液瘀滯而不流通。如果衛氣向前通達,小便會發黃變赤,與熱證相結合,因熱而發作,遊走在經絡之中,出入臟腑,熱氣所經過之處,就會形成癰瘡膿腫。
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微厥](厥微),陰[氣]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合](盍),清便下重,令便數難,齊築湫痛,命將難全。
(寸口者,氣口也。人感天地不正之氣則瘟,邪氣凝結於中,故脈尺寸俱緊也。天地之邪,以類相從,故天霧露之邪為清邪,中於上焦陽分,而名曰潔;地水土之邪為濁邪,中於下焦陰分,而名曰渾。陰分受邪,則走於內,內氣必餒而戰慄。所以陰分受邪者,總由裡氣不守,亦因表氣虛微,而得中於內也。
蓋人身之陽,陰之固;人身之陰,陽之守也。陽分受邪,則走於表。太陽行身之表,表實故必發熱,頭、項、頸、腰、脛,皆太陽經行之地,故痛強攣痠也。陰邪走內,腎位乎內,主足膝與二便,內虛故慄,而二便妄出,足膝益冷也。邪得入里,由於表虛,邪既入內,則裡氣反急,三焦溷亂,內外不通也。
白話文:
如果陰氣上行通暢,則陽氣微弱,陰氣無法發揮作用,邪氣便會進入體內,從口中噴出,聲音沙啞不通暢。寒氣和陽虛互相追逐,被熱氣逼迫,血液凝滯,流向下方,狀如豬肝。陰陽皆虛,脾氣虛弱,五液下流,下焦閉塞不通,小便清澈而頻繁,大便阻塞難出,臍下疼痛,性命危在旦夕。
(寸口脈,是氣息的出口。人體接觸到天地間不正常的氣息就會得瘟病,邪氣凝結在體內,所以寸口脈和尺脈都緊。天地間的邪氣,同類相聚,因此天上的霧露之邪氣為清邪,侵犯上焦陽分,稱為「潔」;地上的水土之邪氣為濁邪,侵犯下焦陰分,稱為「渾」。陰分受到邪氣侵犯,則邪氣會進入內部,內氣必定虛弱而戰慄。所以陰分受到邪氣侵犯,總是由於內氣不固守,也是因為表氣虛弱,而使邪氣得以進入內部。
人體的陽氣,是陰氣的屏障;人體的陰氣,是陽氣的守衛。陽分受到邪氣侵犯,則邪氣會在體表運行。陽明經運行於人體表層,表層充實,因此必定發熱,頭、頸、腰、脛,都是陽明經所經過的地方,所以會疼痛、強直、攣縮、痠軟。陰邪進入內部,腎部位於內部,主掌足、膝和大小便,內部虛弱所以會戰慄,大小便會失常,足膝也會更冷。邪氣能夠進入內部,是由於表氣虛弱,邪氣進入內部後,內氣就會反彈,三焦混亂,內外不通。
陰凝於中,則上焦亦不通暢,鬱火熏蒸,口牙爛通矣。上焦之火既不降,則中焦亦不和。胃氣本下行,今反逆而上衝,於是脾不為胃行其津液,飲食之精微,溷濁於中焦,營衛之行,不能循故道,血凝於中,成俗云瓜瓤瘟矣。此三焦上下皆邪者也。若中焦慓悍之氣,得以先通,則渾濁之氣,自前便而下,故小便黃赤;慓悍之氣,行於皮膚之中,分肉之間,則必與熱氣搏結,逆[結](經)絡而為癰膿矣。若中焦清精之氣,得以先通,則凝瘀如豚肝之血,自後便而用。
於是從前所受之客邪,內入於三焦者,嚏而出之。三焦溷亂之邪外解,故聲嗢咽塞而厥也。營衛漸通,瘟邪即散,尚非危候。若上焦之陽,下焦之陰,兩不相接;中焦脾氣孤弱於中,下利不禁,腎陽不固,繞臍而痛,而命難全矣。蓋三焦溷亂壅塞之症,營衛自通,通則可愈。
白話文:
陰液凝結在體內,則上焦也會不通暢,鬱結的火氣直沖上來,就會出現口腔牙齒潰爛流血的情形。上焦的火氣不下降,中焦也會失調。胃氣原本是往下行,現在卻逆流而上,因此脾臟無法為胃輸送津液,飲食中的精華物質混雜在中焦,營衛之氣的運行無法遵循既定的道路,血液凝結在體內,民間俗稱「瓜瓤瘟」。這是因為三焦上下都有病邪。如果中焦的暴烈之氣得以先疏通,那麼混濁之氣就會從前面排出,所以小便會發黃發紅;暴烈之氣在皮膚和肌肉之間運行,必然會和熱氣搏結,逆行經絡而形成腫膿。如果中焦清精之氣得以先疏通,那麼瘀結如豬肝血般的血液就會從後面排出。
這時,從前所感染的外邪進入到三焦的,會通過打噴嚏排出。三焦混亂的病邪從體外排出,所以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阻塞和昏厥的情形。營衛之氣逐漸通暢,瘟邪就會消散,這還不是危險的症狀。如果上焦的陽氣和下焦的陰氣不能相互貫通;中焦脾氣虛弱孤獨地停留在體內,導致腹瀉不止,腎陽不固,臍周疼痛,那麼生命就難保了。總之,三焦混亂壅塞之症,如果營衛之氣通暢了,那麼就能夠痊癒。
至於三焦虛弱,脾腎下脫,二天俱傷,萬無可生之理矣。)
陽毒之[症](為病),面赤班班如錦紋,咽喉痛,[吐](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出自《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陽毒,邪火留於陽分也。面為諸陽之總,故班班赤如錦紋。咽喉,屬肺部,肺主氣,氣傷故痛,而吐膿血也。五日,六府邪氣未遍,尚可治;七日則邪遍六府且復矣,六府俱傷,故曰不可治也。升麻鱉甲湯,分解之也。)
白話文:
陽毒發作的症狀,臉上出現鮮紅色斑點,像錦緞上的花紋,咽喉疼痛,咳出膿血。發病後五天內可以治療,七天後就無法治療了,需要服用升麻鱉甲湯來治療。(此條出自《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陽毒,是指邪火滯留在身體陽分。臉部是諸陽彙集的地方,所以出現鮮紅色斑點,像錦緞上的花紋。咽喉屬於肺部,肺主氣,氣血受損,所以疼痛,並咳出膿血。發病五天內,六腑的邪氣還未遍佈,尚可治療;七天後,邪氣已經遍佈六腑,而且反覆發作,六腑都受損,所以說無法治療了。升麻鱉甲湯具有分解邪氣的作用。)
升麻鱉甲湯
升麻(二兩),蜀椒(去汗,二兩),雄黃(五錢),甘草(二兩),當歸(一兩),鱉甲(炙,一兩)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用升麻提揚,而不使下陷;當歸補陰,而不使內攻;鱉甲通腠理骨節;甘草敗毒散火;蜀椒去穢;雄黃去毒。蓋雄黃、蜀椒,走陽分之藥也。老小再服取汗者,老者小者,陰陽之氣不能自和,故再服取汗以解之也。)
陰毒之為病,面[色](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出自《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白話文:
升麻鱉甲湯
升麻(二兩),蜀椒(去汗,二兩),雄黃(五錢),甘草(二兩),當歸(一兩),鱉甲(炙,一兩)
以上六味藥材,以四升水煮取一升湯汁,一次服下。老年人或小孩再服一次,以發汗。
(用升麻提振陽氣,不讓邪氣下陷;當歸補養陰氣,不讓邪氣內攻;鱉甲疏通肌膚骨節;甘草解毒散火;蜀椒祛除穢氣;雄黃解毒。雄黃、蜀椒走於身體陽經之藥材。老年人或小孩再服一次發汗的目的是,因為老年人或小孩陰陽之氣不能自行調和,所以再服一次藥湯發汗以解毒。)
陰毒所致的疾病,症狀為面色青紫,身體疼痛如遭杖擊,咽喉疼痛。五天內可以治好,七天後就難以治療,可用升麻鱉甲湯去掉雄黃、蜀椒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陰毒,邪火中於陰分。故面目青,青主痛。身痛如被杖者,血中邪而痛也。其可治不可治之道,陰陽無二。其治法,則去雄黃蜀椒,但用歸以補血,甘草以止痛,升麻以解疫毒,鱉甲以通關節而已矣。)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出自《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此陰陽毒症也。邪火勝則成毒,邪在裡,故脈數而無熱也。邪內攻於心肺間,故微煩。肺之濁氣,下注於心,故默默欲臥。汗者,心之液也。心火行,不能固其液,故汗出。初得之,但見於汗,至三四日,則形於目矣,故赤如鳩眼;至七八日,則腎水不能制火,而邪見於四眥。蓋目內眥,乃膀胱之絡脈,而合於腎者也。
白話文:
陰毒是指邪火侵入陰分,所以臉色發青,青色主痛。身體疼痛像是被杖打一樣,是血液中染上邪氣而導致疼痛。治療可治與不可治的方法,陰陽之道並無不同。治療方法是去除雄黃、蜀椒,只用當歸補血,甘草止痛,升麻解疫毒,鱉甲疏通關節而已。
病人脈搏跳動頻繁,沒有發熱,稍微感到煩躁,安靜地只想睡覺,出汗,病初起三四天,眼睛發紅像鴿子眼;七八天,眼角四邊發黑。如果能吃東西,膿瘡已經形成,赤豆當歸散可以治療。
這是陰陽毒症。邪火旺盛就會形成毒素,邪氣在內,所以脈搏快而無發熱。邪氣內攻心肺之間,所以稍微感到煩躁。肺的濁氣下降到心臟,所以安靜地只想睡覺。汗是心臟的津液,心火旺盛,不能固守津液,所以出汗。病初起,只在汗液中表現出來,到三四天,就表現在眼睛了,所以眼睛發紅像鴿子眼;到七八天,腎水不能制約心火,邪氣就表現在眼角四邊。因為眼角內側是膀胱的絡脈,與腎臟相連。
腎之色黑,故四眥黑也。能食則脾胃無邪,邪已聚而成膿也。)
赤豆當歸散
赤豆(三升,浸毛出,曬乾),當歸(十兩)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赤小豆涼心血而散邪,當歸補陰以腎潤陰,陰陽和,而邪火必自息矣。)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當歸散。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難者,為危殆。
白話文:
腎臟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眼睛的四個角落也是黑色的。如果能正常進食,表示脾胃沒有邪氣。邪氣已經聚集並形成膿液。
赤豆當歸散
赤豆(三升,泡軟後取出,曬乾),當歸(十兩)
以上兩種藥材,搗碎成散劑,用米湯送服方寸匙的量,每天三次。
(赤小豆可以清涼心血並散邪,當歸可以補陰潤腎,陰陽調和,邪火自然平息。)
傷寒,脈象陰陽兩脈都緊繃,惡寒發熱,脈象會接近厥脈。厥脈的表現是,脈象一開始(大),逐漸變小;再次浮現時逐漸變大,這就是厥脈的現象。出現這樣的情況,會伴隨惡寒,嚴重的會發出呻吟,喉嚨疼痛。(如果)熱氣較多,眼睛發紅,脈搏較多,眼神呆滯,如果醫生又讓病人發汗,會傷到咽喉;如果又讓病人瀉下,兩眼會閉合。寒氣較多時,大便清稀;熱氣較多時,服用當歸散。如果用燻蒸療法,身體會發黃;如果用熨燙療法,咽喉會乾燥。如果小便容易排出,還有救;(如果)小便困難,就非常危險了。
(脈寸尺俱緊者,陰陽俱虛也。陽虛故惡寒,陰虛故發熱也。陰陽俱虛,故氣不相接也,而脈欲厥。初來脈大,繼而漸小,更來更大,時大時小,正氣虛而失其常也。正虛,故衛外陽疏;而惡寒汗出,陽浮於上,而咽痛目赤,陰沉於下,精不上奉,故睛不慧也。汗則助其陽,故咽痛者,致咽中亦傷,下則損其陰。
睛不慧者,目閉不敢見陽光也。寒多熱多,邪熱勝也。寒則澄清,故利清穀;熱則血行,故利膿血。火熏火熨,一則土燥發黃,一則火炎咽燥,總因陰陽俱虛,非汗下火劫,所以治也。若小便利者,肺金氣化無傷,腎經真陰來涸,故可救也。若小便難,則氣化已傷,真水已涸,故為危殆也。
白話文:
脈搏的寸關尺三部都緊繃的人,是陰陽兩虛的。陽氣虛弱所以怕冷,陰氣虛弱所以發燒。陰陽兩虛,所以氣息不能相接,脈象欲絕。初來時脈搏大,後來逐漸變小,再過一會兒又變大,時大時小,說明正氣虛弱而失去常態。正氣虛弱,所以衛外陽氣疏散;又怕冷又出汗,陽氣浮在上部,所以咽喉疼痛眼睛發紅,陰氣沉在下部,精氣不能上奉,所以眼睛失去光澤。出汗會損傷陽氣,所以咽喉疼痛的人,這樣會導致咽喉也受傷,向下則會損傷陰氣。
眼睛失去光澤的人,是眼睛不敢睜開見陽光。寒邪較多熱邪較多,是邪熱盛。寒邪則清陽澄清,所以利於清穀;熱邪則血氣運行,所以利於膿血。火燻火熨,一方面會讓土壤乾燥發黃,一方面會讓火氣上炎咽喉乾燥,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陰陽兩虛,不能用出汗和瀉下的方法來火劫,所以應當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小便順暢,說明肺金氣化沒有受損,腎經真陰還沒有枯竭,所以可以救治。如果小便困難,說明氣化已經受損,真水已經枯竭,所以很危險。
)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之。
(陽邪中上,所以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舌上滑胎,鼻中涕出也。陰邪中下,所以蜷臥足冷也。所中之邪不一,汗下溫針,俱不可施,故戒勿妄治也。七日,陰陽數極於六,七日則變也。微發熱,胃腸和也;手足溫,脾氣舒也,故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熱者,正虛邪盛也,故為難治。
惡寒者,陽邪傷衛,衛虛則惡寒。本乎天者,邪必上逆,故必嘔也。腹痛者,濁邪傷陰,陰虛必腹痛。本乎地者,邪必下行,故必利也。)
白話文:
脈象陰陽都緊繃的人,會口吐氣息、嘴脣乾燥、蜷曲臥倒、腳冷、鼻涕流出、舌苔滑而嫩。此時切忌亂投醫。到了第七天,這個人會略微發熱、手腳溫暖,這是解表的徵兆。如果過了八天以上,反而高燒不退,這就難以治療了。如果這個人感到怕冷,必然會嘔吐;如果腹痛,必然會腹瀉。
(陽邪侵犯上部,所以口吐氣息、嘴脣乾燥、舌苔滑而嫩、鼻涕流出。陰邪侵犯下部,所以蜷曲臥倒、腳冷。所侵犯的邪氣不只一種,因此不能用汗法、下法或溫針治療,所以告誡不要亂投醫。到了第七天,陰陽之數到了極限,所以第七天就會產生變化。略微發熱,表示胃腸和順;手腳溫暖,表示脾氣舒暢,所以是解表的徵兆。如果過了八天以上,反而高燒不退,表示正氣虛弱、邪氣旺盛,所以難以治療。
怕冷的人,表示陽邪傷了衛氣,衛氣虛弱就會怕冷。本源於天的邪氣,必然會上逆,所以必然會嘔吐。腹痛的人,表示濁邪傷了陰氣,陰氣虛弱必然會腹痛。本源於地的邪氣,必然會下行,所以必然會腹瀉。)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陽邪中於上,故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濁邪中於下,故胃中有邪氣。陽邪行上,故欲嘔吐;陰邪行於下,故腹中痛也。黃連湯,分利陰陽,而調和之也。)
黃連湯
黃連(三兩),甘草(炙,三兩),乾薑(三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黃連清上,桂枝、乾薑溫下,甘草、半夏和胃,人參扶元。日三夜二,以邪錯雜不可緩也。)
白話文:
傷寒,胸中發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疼痛,想要嘔吐的,應主要服用「黃連湯」。
(陽邪侵入上焦,因此胸中發熱。胃中有邪氣,導致腹中疼痛。濁邪侵入下焦,因此胃中有邪氣。陽邪上行,因此想要嘔吐;陰邪下行,因此腹中疼痛。「黃連湯」能調和陰陽,使之平衡。)
黃連湯
黃連(三兩),炙甘草(三兩),乾薑(三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一斗,煮沸後取六升藥液,去掉渣滓,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
(黃連清熱降火,桂枝、乾薑溫暖驅寒,甘草、半夏調和胃氣,人參補氣助元。一天三次,晚上兩次,因為這種病邪錯雜,不能延緩治療。)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上下皆邪,故脈寸尺俱緊。邪盛,故至吐利,既吐利,則緊脈亦當解,故緊脈去,為欲解而人安也。若緊雖去,而脈遲不食,此為胃陽衰弱,晚發水停之症。晚發者,猶云後變也。水停於內,故不食而未解也。若水去,則自欲食,食自可,故為欲解也。
以上八節,太陽瘟疫傷寒也。)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白話文:
脈象陰陽兩氣都很緊,甚至導致嘔吐腹瀉,但脈象卻沒有舒緩的跡象;如果緊脈消退,人會感到安適,這是將要康復的徵兆。如果脈象遲緩,六七天後仍不想吃東西,這是晚發性症狀,由體內水液滯留引起,表示病情尚未解除。如果可以自行進食,表示將要康復。
(上下都受邪氣侵犯,因此寸脈尺脈皆緊。邪氣盛行,因此導致嘔吐腹瀉。嘔吐腹瀉後,緊脈也應該舒緩,所以緊脈消退,表示將要康復,人也會感到安適。如果緊脈雖消退,但脈象遲緩且不想進食,表示胃陽衰弱,晚發水停症狀。晚發者,猶如後來變化。水液滯留在體內,因此不想進食且病情尚未解除。如果水液排出,自然就會想進食,自行進食,表示將要康復。
以上八個條目,屬於太陽瘟疫傷寒。)
如果發病症狀是有發熱惡寒,是由於陽氣受傷;如果沒有發熱惡寒,是由於陰氣受傷。陽氣受傷的,七天後會好轉;陰氣受傷的,六天後會好轉。這是因為陽數為七,陰數為六的緣故。
(此以有熱無熱辨病原陽盛陰盛也。蓋以上傷寒,風也;溫暑,暍也,陽盛之症也。寒也,濕也,陰盛之症也。瘟者,或陽盛,或陰盛之症也。陽盛則陰虛,陰虛故發熱;陰盛則陽虛,陽虛故無熱。而俱惡寒者,以病在太陽也。陽,奇數也。七日者,七日陰來復而解也。陰,偶數也。陰極於六,極則必變,即陽回身暖而解也。)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太陽病五種傷寒也。脈陰陽俱停,脈尺寸俱勻,陰陽有邪之瘟病(也)。瘟病在表,故汗出而解。振慄者,陰不守也。陽脈虛(微)者,陽虛陰盛之寒與濕也。陽虛陰盛,汗出而愈,故曰汗出而解也。陰脈微者,陽盛陰虛之風與溫暑暍也。陽盛陰虛,下之而愈,故曰下之而解也。
白話文:
太陽病未痊癒,脈象陰陽都停滯,一定會先發抖出汗而痊癒。但是陽脈微弱者,一定要先出汗才能痊癒;但是陰脈微弱者,用下法才能痊癒。如果要使用下法,宜用調胃承氣湯為主。
(太陽病,即太陽經病五種傷寒。脈陰陽俱停,指脈象浮沉均勻,陰陽有邪的瘟疫。瘟疫在表皮,故出汗而痊癒。發抖者,因陰不固守。陽脈虛弱者,屬陽虛陰盛的寒與濕。陽虛陰盛,出汗即愈,故稱汗出而解。陰脈微弱者,屬陽盛陰虛的風與溫暑。陽盛陰虛,用下法即愈,故稱下之而解。)
汗解無方者,方不一也。下之宜調胃承氣者,病在太陽,微和胃氣,不令大泄下也。此宗越人分陰陽汗下法也。)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甘草(二兩),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內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大黃苦寒,除實蕩熱;芒硝鹹寒,潤燥軟堅。二味下行甚速,故用甘草以緩之,不致傷胃。故曰調胃承氣。去枳樸者,不欲其犯上焦氣分也。)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曰:(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此以胃氣有無,辨脈之死生也。陰病者,發於陰之寒與濕也。陽病者,發於陽之風與溫暑暍也。陽脈者,有胃氣之脈;陰脈者,真藏脈也。寒與濕症,比風與溫暑暍為難治。然脈有胃氣,陽者胃脘之陽,陽和所至,陰邪自退,症雖凶必生。風與溫暑暍症,比寒濕固易治。然真藏脈見,見則必死,蓋死生全系乎胃氣之有無,又全在乎脈之神也。)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甘草(二兩),芒硝(半升)
以上三味藥,用三升水煎煮,取一升藥液,去掉渣滓,加入芒硝,再放火上稍煮讓它沸騰,趁稍溫熱時服用。
(大黃性味苦寒,能清除實熱;芒硝性味鹹寒,能潤腸軟堅。這兩味藥瀉下得很快,所以用甘草來緩和它,以避免損傷胃氣。因此稱作調胃承氣湯。去掉枳殼,是不想它侵犯上焦的氣分。
問脈象中分為陰陽,這是什麼意思?答
(一般來說)陰病表現出陽脈者生,陽病表現出陰脈者死。
(這是根據胃氣有無,來分別脈象的死生。陰病是指由於陰寒濕氣而發病的。陽病是指由於陽風或溫熱暑熱而發病的。陽脈是指有胃氣的脈象;陰脈是指真藏脈。寒濕證比風溫暑熱證難以治療。但是,如果有胃氣,即陽氣和胃脘的陽氣,陽氣所到之處,陰邪自然退散,症狀即使嚴重,也一定會生還。風溫暑熱證比寒濕證容易治療。但是,如果真藏脈出現,一出現必定會死,所以死生完全取決於胃氣有無,而又完全在於脈的“神”氣。)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遲](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脈隨氣行,故呼吸者,脈之頭。氣有虛實,症有內外,脈有去來。來為出,主表;去為入,主裡。遲為氣虛,疾為氣實,故出疾入遲,為內虛外實;出遲入疾,為內實外虛也。前節辨脈之死生,此節辨(脈)之虛實也。
以上四節,辨太陽病有陰陽。)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而無聞也。所以然者,[因](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汗多則精傷,精脫則耳聾。汗乃心液,汗多心虛,喜自按也。此當汗而太過,變症如此也。)
白話文:
老師說:「呼吸是脈象的根源。一開始摸脈,脈來得快去得慢,這是外頭虛弱內裡充實,叫做內虛外實。一開始摸脈,脈來得慢去得快,這是外頭充實內裡虛弱,叫做內實外虛。」
還沒摸脈時,病人就叉著手自己按著胸口,老師就教他試著咳嗽,但病人卻咳不出來,這是因為他兩耳聾了,聽不見。這是因為他之前流太多汗,身體虛弱才會這樣。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復)下之。
(汗下兩誤,致表裡俱虛,虛則火冒,冒如地氣為云,得雨乃解,故冒家汗出自愈也。蓋汗出則表清,汗出里未和,然後下之,下以救津液也。曰然後則未[下](汗)之先,聽其自汗,不可先下矣。)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法](發)汗。何以知之?[蓋]以[營](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脈浮緊,身疼痛,麻黃湯症也,故曰宜以汗解。尺屬陰,遲主寒。尺中遲,則血寒而枯;汗乃血化,營血不足,即應汗症,亦不可發汗也。)
白話文:
太陽病,(先)用了瀉藥,但是病情沒有好轉,於是又發汗治療,導致表裏虛弱,這人就會發熱。通常來說,發熱會自行恢復。原因是,汗液排泄出來,(體)表就和解了。但是(體)內尚未和解,這時再用瀉藥。
(因為發汗瀉藥都用錯了,導致表裏都虛弱,虛弱就會發熱,發熱就像地氣上升形成雲層,遇到雨水就會消散,所以發熱會自行痊癒。因為發汗後會使表清,發汗後如果內裏還沒有調和,再用瀉藥治療,這樣才能救護津液。說「再用瀉藥」的意思是,在用瀉藥之前,可以讓他自行發汗,不可先用瀉藥。)
脈象浮緊,根據方法會出現身體疼痛,適用發汗治療。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都遲緩,則不能發汗。怎麼知道不能發汗呢?因為榮氣不足,血少。
(脈象浮緊,身體疼痛,是桂枝湯的證狀,所以說應該用發汗法治療。尺脈屬陰,遲主寒。尺部遲緩,表示血寒而且枯竭;汗液是由血化成的,如果營血不足,就適合出汗的證狀,也不能發汗。)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76]
(逆者,水逆症也。水[藥](逆),故水藥不得入口。更發汗,助其水勢,必上吐下泄,而水溢也。)
諸脈得動數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
(動數微弱,陰虛有火之脈也。發汗則津液耗亡。脾者,陰氣之原;胃與大腸,津液之府。大腸燥,則便難;脾陰(燥),腹中乾。胃燥,則移病於母,而心煩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出)[則](必)便血。
(小腸火盛則淋,發汗有傷津液,則火易熾,必便血者,丙火克庚金,傳其所勝也。)
白話文:
發汗後,不可服用藥湯,這會導致水逆。如果再發汗,一定會吐瀉不止。(水逆:指水液逆流的證候。水逆,因此不能服用藥湯。再次發汗,會加劇水勢,導致上吐下瀉,水液外溢。)
脈搏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大便困難、腹部乾燥、胃部燥熱而煩悶。(脈搏微弱,是陰虛火旺的脈象。發汗會消耗津液。脾是陰氣的源頭;胃和大腸是津液的貯存庫。大腸乾燥,則大便困難;脾陰(乾燥),腹部乾澀。胃部乾燥,會將病症傳至母臟心,而引起心煩。)
患有淋病者,不可發汗,否則會便血。(小腸火旺則導致淋病,發汗會損傷津液,導致火氣旺盛,必定會便血,因為丙火克庚金,傳遞所克的特性。)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足太陰之正,上結與咽;手太陰之正,循喉嚨。咽喉乾燥,太陰津液少也。故不可發汗,汗之,則傷脾肺之陰矣。)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命將難全)。
(逆者,壞病也。壞病汗之,重傷太陰,故病微者難愈。病劇者,汗傷津液,則水不制火,火熾而言亂,水絕而目眩,則主死而不可救也。)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急緊),[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衄,鼻血也。衄家,素有衄症之人。陽明火炎者也,而發其汗,故額上陽明脈津液傷而緊急也。足陽明之筋,直者結於鼻上,合於太陽,為目下綱。其病急者,目不合,故直視,不能眴,不得眠也。)
白話文:
咽喉乾燥不可發汗
(足太陰脾經的經絡上通咽喉,手太陰肺經的經絡循行喉嚨。咽喉乾燥,是太陰經的津液不足。所以不可發汗,如果發汗,就會傷及脾肺之陰。)
各種逆證不可發汗
(逆證,即邪氣內陷體內之證。逆證發汗,會嚴重損傷太陰經。因此,病勢輕微者,難以痊癒。病勢嚴重者,會因汗液耗傷津液,導致水不制火,火勢旺盛而神志不清,水液枯竭而眼睛昏眩,最終導致死亡。)
鼻血患者不可發汗
(鼻血,是陽明經的火氣過旺所致,而發汗會傷及陽明經的津液,導致額頭上的陽明脈緊繃。足陽明經的筋絡,直達鼻孔,連接太陽經,並與眼睛下方相通。如果病勢嚴重,眼睛不能閉合,只能直視,且無法眨眼,也無法入睡。)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
(汗者,心之液,得膀胱氣化而出者也。汗家,素有汗症之人。重發汗,則重傷膀胱氣化,而耗心之液矣。心液耗,故恍惚心亂;傷膀胱,故小便已即陰疼。蓋小便膀胱津液去,故民火起而宗筋痛也。禹餘糧丸,鎮固之方也。方已缺,無考。)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得自溫。
(足太陰之正,上結於咽。肝者,中之將,咽為之使。足少陰所生病者,咽腫上氣,咽乾及痛,咽中閉塞,三陰經之症也。汗劑上升,故肝脾之血,不藏不統而吐矣。脾者,後天之本,脾傷故氣欲絕。肝傷氣厥,故手足厥冷。肝陽腎氣上逆,則真陽虛,故蜷臥不得自溫也。蓋陽直陰曲,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白話文:
汗家
經常大量出汗,必會感覺頭昏腦脹、心神不寧,小便減少,下腹隱隱作痛,應服用「禹餘糧丸」。
(汗液是心臟的液體,由膀胱氣化後排出。汗家,指經常有汗症的人。大量出汗,就會嚴重損傷膀胱氣化功能,耗損心臟液體。心液耗損,因此會頭昏腦脹、心神不寧;傷及膀胱,因此小便減少就會導致下腹隱隱作痛。因為小便減少,膀胱津液流失,所以體內虛火升起,導致筋脈疼痛。「禹餘糧丸」具有鎮定和固攝的作用。藥方已失傳,無法考證。)
咽中閉塞
咽喉閉塞,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吐血、氣息奄奄,手腳冰冷,想要蜷縮著睡覺,卻無法自己保暖。
(足太陰經的正氣,上達咽喉。肝臟是人體的將領,咽喉是它的使者。足少陰經生病會引起咽喉腫痛、呼吸困難、咽乾、咽喉疼痛、咽喉閉塞,這是三條陰經的證候。發汗藥劑會上升,因此肝脾之血不能藏住和統攝,就會吐血。脾臟是後天之本,脾臟受傷因此會氣息奄奄。肝臟受傷會導致氣血逆亂,因此手腳冰冷。肝陽和腎氣上逆,就會陽氣虛弱,因此蜷縮著睡覺卻無法自己保暖。因為陽氣直而陰氣彎曲,四肢是諸陽之本。)
咳而小便利[者],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四肢厥(逆)冷。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膀胱咳也。經云:膀胱咳狀,咳而遺溺。膀胱與腎為表裡,腎主合,膀胱主開。咳而小便利,膀胱已開而不合,而又汗之,傷腎真陽,故四肢厥冷也。)
厥[而]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痿,聲不得前。
(厥者,手足逆冷也。緊為寒脈,元陽虛也。陽虛汗之則傷腎。少陰之絡絡咽,少陰之正系舌本,故聲亂、咽嘶、舌痿,而聲音不能上達於舌尖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瘡家身疼痛,風濕勝也。發汗,風雖散,而濕流於關節矣,所以成痙也。)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咳而小便頻繁者,如果失去小便能力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四肢冰冷。
(咳嗽而小便頻繁,如果失去小便能力,是膀胱咳。經書說:膀胱咳的症狀是咳嗽而小便失禁。膀胱與腎臟是表裡關係,腎臟主關閉,膀胱主開啟。咳嗽而小便頻繁,膀胱已經不能開啟而關閉,再發汗,會傷害腎臟的真陽,所以四肢冰冷。)
脈搏緩慢而緊者,不可發汗。發汗則聲音混亂、喉嚨嘶啞、舌頭無力,發不出聲音。
(脈搏緩慢是手腳冰冷的症狀。緊是寒症的脈象,是元陽虛弱的表現。陽虛發汗則會傷害腎臟。少陰之經絡連接喉嚨,少陰的正經連繫舌根,所以發汗則會導致聲音混亂、喉嚨嘶啞、舌頭無力,而聲音無法到達舌尖。)
瘡瘍患者雖然身體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會抽筋。
(瘡瘍患者身體疼痛,是風濕過盛所致。發汗,風邪雖然會散,但濕邪會流向關節,所以會導致抽筋。)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戰](慄)而振。
(亡血家,素有失血症者也。血者,心之主;汗者,心之液。血家汗之,助肝木而傷心液。心為君火,君火失守,所以寒戰。肝木橫,所以振動也。)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則](即)吐水。
(動氣者,肝氣也。在右,乘肺部也。不可發汗者,汗劑耗肺經津液,助肝氣之猖獗也。肺開竅於鼻,與大腸為表裡。肺經津液傷,則大腸燥火上挾鼻孔而衄血也。津液傷,故渴而心煩。肝邪猖獗,故飲不化而吐逆也。)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白話文:
亡血家
有失血癥的人,不要發汗。如果發汗,就會感到寒冷戰慄、發抖。
原因:
失血的人,心氣虛弱。心主血,汗液是心的津液。發汗會損耗心液,加重心氣虛弱。心氣虛弱,無法制約肝氣,因此會寒戰。肝氣橫行,所以會發抖。
動氣在右
肝氣偏旺在右,不可發汗。如果發汗,就會流鼻血、口渴、心煩,喝水後會吐出來。
原因:
肝氣偏旺在右,侵犯肺部。發汗會耗損肺經的津液,助長肝氣的猖獗。肺開竅於鼻,與大腸相表裡。肺經津液受損,大腸就會燥熱上衝鼻孔,導致流鼻血。津液受損,所以會口渴、心煩。肝氣猖獗,所以喝水無法化解,反而會吐出來。
動氣在左
肝氣偏旺在左,不可發汗。如果發汗,就會頭暈、盜汗不止,筋骨抽搐、肌肉跳動。
(在左,肝之本部也。汗之,肝血傷而肝氣亢矣。眩者,肝血少而風上眩也。汗不止,肝疏泄,而心液不藏也。筋惕,肝主筋,血不養而筋惕也。肉瞤,脾主肉,肝邪乘脾而瞤動也。惕者,跳也;瞤者,動也,皆血傷也。)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在上,心部也。肝屬木,木性升。氣上衝者,汗傷心液,血枯木橫,而上乘心也。)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煩大](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
(在下,腎部也。汗之無汗者,心血也少。心中大煩,心液傷,水不制火也。骨乃腎之合,骨節疼,腎水不濡也。目乃肝之竅,目運,腎水枯,木燥火炎也。惡寒,腎陽虛也。吐者,腎為胃關,黃石不納,肝邪上逆而吐也。谷者,飯食也。不得前,不得至面前也。蓋腎氣(虛),惡聞食臭也。
白話文:
左側是肝臟的部位,出汗會傷害肝血,導致肝氣亢盛,頭昏眼花是肝血不足,風氣上衝所致。出汗不止,肝臟疏泄失常,心液無法儲藏。筋惕是肝主筋,血不足以滋養筋脈而出現跳動。肉瞤是脾主肉,肝邪入侵脾臟而肌肉顫動。跳動和顫動都是血氣受傷的表現。
上焦氣機上逆,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氣機上衝,直衝心臟。
上焦是心臟的部位,肝臟屬木,木性向上生發。氣機上衝是汗傷心液,血枯木橫,肝邪上衝心臟所致。
下焦氣機下陷,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無汗,心煩意亂,骨節疼痛,眼目惡寒,吃飯就嘔吐,食物無法到達胃部。
下焦是腎臟的部位。出汗卻無汗是心血不足。心煩意亂是心液受傷,水火失衡。骨頭是腎臟的合處,骨節疼痛是腎水不足。眼睛是肝臟的竅竅,眼目惡寒是腎水枯竭,木燥火炎。惡寒是腎陽虛弱。嘔吐是腎主胃關,脾胃失和,肝邪上逆所致。食物無法到達胃部,是因為腎氣虛弱,厭惡食物的味道。
動氣獨不在中者,蓋以動氣屬肝,肝病即脾病也。所以吐眩氣衝,即雖肝邪上逆之症,即脾土受傷之候也。
以上十九節,太陽不可汗症。)
微數之脈,慎不可[炙](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邪](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微數之脈,陰虛火盛之脈,故戒不可灸,灸則以火助陽,而心煩、煩逆諸症起矣。蓋陰虛盛火,火盛則實,以火助火,故曰逐實。陰虛則虛,火灸耗陰,故曰追虛。血散脈中者,火氣逼血,散於脈中也。火灸之氣雖微,內攻散血而有力也。血既散亂,則筋脈無所濡,而自焦傷,筋骨焦傷,血自難復也。)
白話文:
動氣不只在中間的部位,這是因為動氣屬肝,肝病也就是脾病。所以吐逆氣衝,雖然是肝氣上逆的症狀,但也是脾土受傷的徵候。
以上十九節,太陽病不可見汗。
脈象微數,不能灸。因為火氣是病邪,灸就會煩熱逆亂,追逐虛症轉為實症,血氣散佈在脈中,火氣雖然微弱,但內攻有力量,會灼焦骨頭筋脈,血液難以恢復。
(微數的脈象,是陰虛火盛的脈象,因此警告不可灸,灸就會用火助長陽氣,而產生心煩、煩逆等病症。陰虛火盛,火旺則實,用火助火,所以說追逐實症。陰虛則虛,灸火耗損陰氣,所以說追逐虛症。血散佈在脈中,是火氣逼迫血液,散佈在脈中。灸火之氣雖然微弱,內攻散血卻有力。血液既然散亂,筋脈就沒有滋潤,而會自發地灼傷,筋骨灼傷,血液自然難以恢復。)
脈浮熱甚,(而)反[炙](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熱](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脈浮無里陰虛也。陰虛則陽盛而熱甚,此為實,陽實也。陽實而灸之,故曰反。實以虛治,言以治陽虛法而治陽實也。火助熱邪,陰傷則咽燥,血熱故妄行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炙](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癉](痹),名火逆也。
(浮為陽,主表,表邪宜以汗解。如以火灸之,則陽邪因火而猖獗,勢必上炎,不下通陰分,陽亢陰涸,火邪化濕,濕熱成癉。癉同疸。濕傷於下,故從腰以下而重也。病因灸變,故名火逆也。)
白話文:
脈浮熱甚,反灸之
脈象浮而發熱嚴重,卻反過來進行灸法治療,這是實證,用虛證的方法治療。由於熱邪而導致脈象浮動,必定會咽喉乾燥、吐血。
(脈象浮而不見裡證,說明是陰虛。陰虛則陽氣盛而發熱嚴重,這是實證,是陽實證。陽實證卻用灸法治療,所以說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治虛證的方法來治療陽實證,即是以治陽虛的方法來治療陽實證。火氣會助長熱邪,陰液受傷則咽喉乾燥,血熱所以妄行。)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
脈象浮,宜用發汗方法來解除,卻使用灸法,邪氣無處排出,因火勢而加重,病症從腰部以下必定會加重而痺滯,稱為火逆。
(浮脈為陽脈,主表證,表證的邪氣宜用發汗方法來解除。如果用灸法,則陽邪因火勢而猖獗,勢必向上燻蒸,不能通達陰分,陽氣過盛而陰液枯竭,火邪化為濕邪,濕熱形成痺滯。痺滯與疸病相似。濕邪傷於下焦,所以從腰部以下而加重。病因由灸法而改變,所以稱為火逆。)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太陽病陽盛之症,以火劫汗,汗不得出,火動陽邪,所以其人躁而不安也。不解,火邪不解也。清,同圊,血熱而下奔大便也。名為火邪,言致變由火也。)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太陽傷寒,傷太陽寒水經之熱病也。水傷而加溫針,則火邪舍肝,木火相得而驚也。)
其脈沉者,[營](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不流](留不)行,更發熱而[煩躁](躁煩)也。
(沉主裡,營為陰,故脈沉者營氣微。衛主表,衛不固則汗出如流珠。浮亦主表,故脈浮汗出者衛氣衰。營微則陰虛忌火,故燒針則血熱妄行。純陽無陰,更發熱而煩躁矣。
白話文:
太陽病患者,如果用火熏灸,却无法出汗,病人一定会躁动不安,如果病症无法缓解,最终会导致血热下泻,这种情况被称为火邪。
太阳伤寒的人,如果用温针灸治,必然会惊悸。
脉象沉的,说明营气虚弱;脉象浮,并且汗出如珠,说明卫气衰败。营气虚弱的人,如果用烧针灸治,会导致血液无法流通,还会加重发热和烦躁。
以上六節,太陽忌火之症也。)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傷寒者,傷太陽寒(水)經,而病陰虛火炎也。火上炎,故咳逆上氣。陽化氣而陰成形,陰虛則脈散,散則陰不成形,故曰形損主死也。)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太陽膀胱經者,津液之府,而為一身之外藩者也。脈浮而洪,則有表無里,津液絕於內,虛陽浮於外也。身汗如油,表不固而心液出也。喘不休,陽浮於上而氣不降也。陰主內,陰亡,故水漿不下。太陽主表,營衛麗焉。太陽絕,則營衛不澤皮毛,而形體麻木也。膀胱絕而水亡,水不制火,故乍靜乍亂也。陰亡故為命絕。
白話文:
以上六種情況,都是太陽經忌火的證狀。)
1. 傷寒,劇烈咳嗽、逆氣上衝,脈搏散亂者會死亡,這是因為身體元氣受損的緣故。
(傷寒是指太陽經(寒水經)受傷,導致陰虛火旺的病症。火氣上炎,所以會劇烈咳嗽、逆氣上衝。陽氣化生氣血,陰氣凝結成形體,陰虛就會脈搏散亂,散亂則陰氣無法凝結成形,所以說元氣受損會導致死亡。)
2. 脈象浮而洪大,身上出汗如油,喘息不止,無法進食飲水,身體麻木,忽而安靜忽而躁動,這是危急致命的狀態。
(太陽膀胱經是津液的貯存場所,也是人體的外層保護。脈象浮而洪大,表示有表無裏,津液在內部已經枯竭,虛熱浮在外面。身上出汗如油,表示表氣不固,心液外溢。喘息不止,表示陽氣浮在上面,氣血無法下降。陰氣主導內部,陰氣衰竭,所以無法進食飲水。太陽經主導表氣,營衛之氣依附於它。太陽經衰竭,則營衛之氣無法滋養皮毛,所以身體麻木。膀胱經衰竭,津液枯竭,津液無法控制火氣,所以忽而安靜忽而躁動。陰氣衰竭,所以危急致命。)
以上二節,太陽死症。)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太陽者,陽盛也。故旺於巳午未。經曰:自得其位而起者,此之謂(也)。)
白話文:
以上的兩段文字是關於太陽病症狀已經死亡的情況。 當太陽病症狀想要解除的時候,在上午 9 點到下午 3 點之間是最好的時間。 "太陽"代表著陽氣旺盛的意思,因此在上午 9 點到下午 15 點這一段時間內最為強盛。古籍中有說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就能夠振作起來的人,就是這個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