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熱論注 (3)

回本書目錄

熱論注 (3)

1. 熱論注

身熱譫語,胃火燥而胡言也。三日,少陽厥陰俱病,則氣壅筋縮,故耳聾囊縮。厥者,熱深於內,陰陽不相接也。三日,表裡六經傳遍,一團邪火內熾,脾腎真陰枯涸。脾竭失容納之性,而水漿不食也。腎竭,則神昏志亂,而不知人矣。有陽無陽,陽極於六,故六日而死也。

帝問:五藏真陰已傷,六府陽邪壅塞,營衛之氣已不行,尚三日乃死,何歟?岐伯對以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脾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則陽明胃者,水穀之海,十二經脈之長也。谷之精氣為營,悍氣為衛。[以]其氣血盛,故脾腎竭。後,再三日,其胃氣方盡而死也。

凡病傷寒一節,總結熱病,皆傷寒之類也。言凡病傷寒水經,而成溫熱症者,發於夏至之前,木火之時,病名春溫,溫者,猶言熱也。發於夏至之後,酷暑之日,病名曰暑,皆熱病也。暑則氣傷,不能衛皮毛,而汗自出。然熱邪亦可因汗而散,故治暑之法,勿止其汗也。)

白話文:

熱論注

身體發熱且說胡話,是因為胃火旺盛導致神志不清。三天後,少陽與厥陰經脈同時生病,氣血阻塞,筋脈收縮,所以耳朵聽不見,臉色萎縮。所謂「厥」,是指熱邪深入內部,陰陽之氣不能互相溝通。三天後,表裡六經都受到邪氣侵襲,體內充滿邪火,脾腎的真陰之氣枯竭。脾臟功能衰竭,失去容納飲食的功能,所以病人不進食。腎臟衰竭,則神志昏迷,不認識人了。有陽氣而沒有陰氣,陽氣極盛到第六天,所以第六天就會死亡。

皇帝問:五臟的真陰之氣已經受損,六腑被陽邪阻塞,營衛之氣已經運行不暢,卻要到三天後才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人體從食物中吸收氣血,食物進入胃中,再傳輸到脾臟和肺臟,五臟六腑都依靠這些氣血。而陽明胃經,是水穀之海,也是十二經脈的總匯。食物的精華之氣成為營氣,強悍之氣成為衛氣。由於氣血過盛,所以脾腎才會衰竭。再過三天,胃氣耗盡而死。

總而言之,各種傷寒病,總結來說,都是熱病的一種。凡是因傷寒導致水液代謝失調而出現溫熱症的,如果發病在夏至之前,正是木火旺盛的季節,這種病叫做「春溫」,「溫」就是「熱」的意思。如果發病在夏至之後,酷暑時節,則稱為「暑」,也都屬於熱病。暑病會傷及氣血,不能保護肌膚毛髮,所以會自汗。但是熱邪也可以藉由汗液排出,所以治療暑病的方法,不應該阻止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