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熱論注 (3)
熱論注 (3)
1. 熱論注
身熱譫語,胃火燥而胡言也。三日,少陽厥陰俱病,則氣壅筋縮,故耳聾囊縮。厥者,熱深於內,陰陽不相接也。三日,表裡六經傳遍,一團邪火內熾,脾腎真陰枯涸。脾竭失容納之性,而水漿不食也。腎竭,則神昏志亂,而不知人矣。有陽無陽,陽極於六,故六日而死也。
帝問:五藏真陰已傷,六府陽邪壅塞,營衛之氣已不行,尚三日乃死,何歟?岐伯對以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脾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則陽明胃者,水穀之海,十二經脈之長也。谷之精氣為營,悍氣為衛。[以]其氣血盛,故脾腎竭。後,再三日,其胃氣方盡而死也。
凡病傷寒一節,總結熱病,皆傷寒之類也。言凡病傷寒水經,而成溫熱症者,發於夏至之前,木火之時,病名春溫,溫者,猶言熱也。發於夏至之後,酷暑之日,病名曰暑,皆熱病也。暑則氣傷,不能衛皮毛,而汗自出。然熱邪亦可因汗而散,故治暑之法,勿止其汗也。)
白話文:
《熱論注》:
身體發熱說胡話,是胃火燥熱導致神志不清的表現。發病第三天,少陽與厥陰兩經同時受病,會造成氣機壅塞、筋脈拘縮,因此出現耳聾和陰囊收縮的症狀。「厥」指的是熱邪深入體內,導致陰陽之氣無法相互接續。到第三天時,病邪已在表裡六經傳遍,體內邪火熾烈,耗盡脾腎的真陰。脾臟衰竭喪失運化功能,就會無法進食飲水;腎臟衰竭則會神智昏亂、失去意識。當陽氣極盛而陰氣耗竭(陽極於六),通常在第六天就會死亡。
黃帝問:當五臟真陰已受損傷,六腑陽邪壅滯不通,營衛之氣無法運行時,為何還能再撐三天才會死亡?岐伯回答:人體依靠飲食水穀化生氣血,食物進入胃後,經由脾肺輸布,使五臟六腑獲得滋養。胃是容納水穀的器官,也是十二經脈氣血的主要來源。水穀精華化為營氣,剽悍之氣形成衛氣。由於患者原本氣血旺盛,所以在脾腎衰竭後,還需三天時間等胃氣完全耗盡才會死亡。
關於傷寒病的總結:所有熱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凡是因傷於寒邪(水經)而轉化為溫熱證的疾病,若發生在夏至前的春夏季節(木火當令),稱為「春溫」——「溫」即指熱症;若發生在夏至後酷暑時節,則稱為「暑病」,這些都屬於熱病。暑病會耗傷元氣,使衛外功能失調而自發出汗。但熱邪也可隨汗液排出,因此治療暑病時,不應刻意止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