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傷寒經解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經解卷二 (1)

1. 太陽經下篇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等不中與也。觀其脈[症](證),知犯何逆,隨[症](證)治之。

(太陽病,病風、寒、濕、熱、溫之傷寒也。三日,約言日久未愈也。傷寒陽虛陰盛者,可汗不可下;陰虛陽盛者,可下而不可汗。汗下誤施,或太早,或太過。則成壞症。症既壞,故桂枝等不中與也。觀脈症另立救逆法也。)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發汗過多,陰陽有虧,氣不(能)呴,血不能濡,肌肉皮毛空澀而疼痛也。脈沉遲者,營氣微,故脈沉衛氣衰,故脈遲也。新加湯,扶元氣,益陰血也。)

白話文:

太陽病發作三天,已經發汗,如果此時服用嘔吐、瀉下或溫針灸等方法,仍然無法緩解病情,這種情況稱為「壞病」,「桂枝」等藥方就不再適合使用了。

此時應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判斷病情的逆邪為何,然後針對症狀進行治療。

(註解

太陽病:指風邪、寒邪、濕邪、熱邪或溫邪侵犯人體而引起的傷寒。 三日:表示病程已經較久,尚未痊癒。 陽虛陰盛:陽氣虛弱,陰氣過盛。 陰虛陽盛:陰氣虛弱,陽氣過盛。 壞症:病情惡化。 觀脈症:觀察脈象和症狀。

針對後續病情的治療

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細而緩慢,可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治療。

(註解

脈沉遲:表示營氣不足(脈沉)和衛氣衰弱(脈遲)。 新加湯:具有扶助元氣和滋補陰血的作用。

新加湯

桂枝(三兩),芍藥(四兩),甘草(炙,二兩),生薑(四兩),大棗(十二枚),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

(新加湯,仍用桂枝,治風以和營衛也。增芍藥以益營氣,加人參生陽,以扶陽行澀也。加味,故名新加湯。)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中風本有汗,誤發其汗,以致漏而不止。經云: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衛衰表疏,故惡風。小便氣化乃出,陽虛則氣不化,故小便難。四肢,諸陽之本,陽衰故微急而屈伸不利也。桂枝加附子湯,以固衛陽也。)

白話文:

新加湯

桂枝(150克),芍藥(200克),炙甘草(100克),生薑(200克),大棗(12顆),人蔘(150克)

以上六種藥材,加水約3500毫升,用小火煮沸後,再煎煮取約1500毫升。去除藥渣,待溫度適中後,服用約500毫升。

(新加湯仍使用桂枝,治療因風寒而導致的營衛不和。添加芍藥以增強營氣,加入人蔘以生髮陽氣,扶助陽氣行氣活血。因添加了藥材,故名為新加湯。)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中風原本就有汗,誤發其汗,導致汗出不止。經文說:汗出如珠串般落下,這是衛氣衰弱的表現。衛氣衰弱,表層疏鬆,所以惡風。小便的排出是氣化的結果,陽氣虛弱則氣化作用不佳,所以小便困難。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衰弱所以四肢微急而屈伸不利。桂枝加附子湯可以用來固護衛氣陽氣。)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炮)

上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出,停後服。

(中風誤汗,汗遂不止。固表斂汗,無過桂枝湯。加附子,則腎氣充而衛外之陽固矣。

以上二節,中風誤汗症也。)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一百八十公克),芍藥(一百八十公克),甘草(炙製,一百二十公克),生薑(一百八十公克),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炮製)

以上六種藥材,加水六升,用小火煮沸後取三升,去除渣滓,溫熱後服用一升。如果服用後出汗,則暫停服用。

(中風後誤發汗,汗液不止時。固表收斂汗液,沒有比桂枝湯更好的方法。加入附子,可以補充腎氣,固護人體的陽氣。以上兩節,都是中風誤發汗的症狀。)

太陽經病症時,會怕冷發燒;現在自發出汗,(反而)不怕冷不發燒,關上脈細而數的,是因醫生的誤吐所造成的。一二天就吐的,會腹中飢餓,口不能進食;三四天吐的,不喜歡稀粥,想吃冷食,早晨進食後傍晚就吐,這是醫生的誤吐所導致的,稱為小逆。

(太陽病,中風也,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者,吐中有發散之意,表邪雖解而肌竅愈疏也。關上以候中焦肝脾,脈細少水,脈數有火。吐傷津液,脾陰虛而肝火炎,故關上脈現細數也。中風之症,本傷衛而不傷營,今病見中焦,故知醫吐之之過也。一二日,病初犯,吐之其變症輕。

腹中飢,火炎而心慒也;口不能食,脾陰傷而不能食也。三日四日,病日久,吐之其變症重。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脾傷火炎也;朝食暮吐,脾不運化,肝不散精,食入還出也。因吐之所致,而非本來之症,故曰此為小逆。

此節,中風誤吐之症也。)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子)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傷寒病),以中風(風寒外邪侵襲)為主,所以通常會畏寒發熱。現在自發出汗,而不畏寒發熱,是因為嘔吐裏有發散之意,外邪雖然解除,但肌膚毛孔更加疏鬆了。

通過關上脈象來觀察中焦的肝、脾情況,脈細少表示津液不足,脈數有火表示肝火旺盛。嘔吐傷及津液,使得脾陰虛弱,肝火更加旺盛,因此關上脈象會出現細數。

中風之症,本來只損傷衛氣而沒有損傷營氣,現在病症出現於中焦,所以可以判斷是過度嘔吐所致。

病發一兩天之內,病初犯,如果嘔吐,其變症較輕。

腹中飢餓,是肝火旺盛而導致心神不安;口不能進食,是脾陰虛弱而不能運化食物。

病發三四天,病程較久,如果嘔吐,其變症較重。不喜歡清粥,想吃冷食,是脾氣虛弱,肝火旺盛所致;早上吃下的食物,下午就嘔吐出來,是脾不能運化食物,肝不能疏泄精氣,導致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這是由於嘔吐所造成的,而不是本來的病症,所以稱為「小逆」。

這一節談到的是中風誤嘔吐的病症。

太陽病,下利輕微喘息的,是因為表證未解的緣故,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為主方治療。

(太陽中風,過經乃可下,下之早,則陽邪內陷,熱傷肺氣,呼吸不利而喘矣,故曰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下氣以利呼吸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厚朴(二兩),杏仁(五十粒)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

(表症未解,故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以下氣散結。蓋因早用大黃,以致喘逆,表邪既入,勢難外行出,利其下行,故加厚朴杏仁,喘自平也。)

白話文:

太陽中風

如果邪氣已深入體內,纔可以瀉下。若太早瀉下,陽邪會陷於體內,灼傷肺氣,導致呼吸困難和喘鳴,這是因為表邪尚未解。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作用:通氣順暢呼吸。

組成:

  • 桂枝(三兩)
  • 芍藥(三兩)
  • 甘草(炙,二兩)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 厚朴(二兩)
  • 杏仁(五十粒)

用法:

  • 將上述七種藥材放入七升水中,用小火煮成三升。
  • 去除藥渣,待湯藥稍冷後服用一升。
  • 若服用一劑後出汗且症狀好轉,則停止服用。

原理:

  • 太陽中風的表證尚未解除,故使用桂枝湯。
  • 加上厚朴和杏仁,以瀉氣散結。
  • 因為早先使用了大黃瀉下,導致喘逆,表邪已深入體內,難以外出。
  • 因此,通過瀉氣通便,使邪氣向下走,故加入厚朴和杏仁,喘逆自然平息。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仁](佳)。

(喘家,平素有喘症者。如欲用桂枝湯,即非下後,亦加厚朴杏仁,方無氣逆之虞。)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諸陽受氣於胸中。中風下之,脈促胸滿者,下後陽虛不能布氣於胸,正氣虛,濁氣填塞也。桂枝去芍,則載還陽氣於心胸之分,仍前布氣,清陽復位,濁陰自降也。若見惡寒,陽虛已著,故加附子,以扶元陽也。)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喘家作

,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

(喘家,平時就有喘症的人。如果要使用桂枝湯,即使沒有瀉下,也要加入厚朴杏仁,才能避免氣逆的隱憂。)

太陽病

,瀉下後,脈搏急促胸悶的人,桂枝去芍藥湯為主。如果還有輕微惡寒,(桂枝)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為主。

(陽氣都集中在胸中。中風後瀉下,脈搏急促胸悶的人,瀉下後陽氣虛弱,無法將氣傳布到胸中,正氣虛弱,濁氣填塞。桂枝去芍,就能將陽氣載迴心胸的位置,繼續傳布氣血,清陽復位,濁陰自然下降。如果出現惡寒,陽虛已經明顯,所以要加入附子,以扶持元陽。)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

(桂枝、甘草,扶陽溫中;生薑、大棗,補胃通神。陽者,胃脘之陽。胃陽和,濁氣降也。蓋以桂枝湯,去芍之酸收;桂枝甘草湯,加薑棗之通神補胃,自走上焦,而布大氣於胸矣。)

桂枝去芍加附子湯

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惡寒止,停後服。

(惡寒加附子,回陽也。桂枝湯仍去芍藥者,以脈促胸滿仍在也。且芍性酸寒,亦非陽虛所宜也。)

白話文:

將桂枝、甘草、生薑、大棗四味藥材,用水七升,小火煮至三升,去除藥渣,待藥湯溫熱後,服用一升。若服用一次後寒症消失,可停止服用。若寒症未止,可繼續服用。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中風之症,下之太早、太過,因而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下多則寒,火衰不殺穀,土寒而肌肉痛也。救里宜四逆湯,祛寒也;救表宜桂枝湯,和營衛也。救里救表,急者先治之也。)

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多三兩),附子(生,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再服。

(此乾薑附子湯加甘草也。姜附以溫腎,甘草以扶脾,水土暖而陰寒散矣。)

白話文:

得傷寒,醫生讓病人下瀉,結果導致持續下利,清穀(指未消化的食物)不止,身體疼痛,這時應當急救裏證。如果後來身體疼痛,清便(指大便)自然恢復正常,這時應當急救表證。救治裏證宜用四逆湯,救治表證宜用桂枝湯。

(中風時,下得太早、太多,因而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這是因為下多則寒,火衰不能消化穀物,土寒而導致肌肉疼痛。救治裏證宜用四逆湯,以祛除寒氣;救治表證宜用桂枝湯,以調和營衛。救治裏證和表證,以急者為先。)

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最多三兩),附子(生,一枚)

將上述三味藥用三升水煮取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熱服下。

(這是乾薑附子湯加了甘草。乾薑和附子溫暖腎臟,甘草扶助脾胃,讓水土溫暖,祛除陰寒。)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此作挾熱利也。四日復下之。

(太陽病,中風也。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者,以本有寒也。素有寒症,又中風邪,風為陽,寒為陰,陽不和於陰,故二三日即不能安臥而欲起坐也。心下結,本寒結也。脈微弱,本有寒,故雖中風而有陽邪,脈仍不鼓也。寒而下(之),故曰反。誤下風邪內陷,下後如利已止,其風邪結於陽位,必作結胸。

下後如利尚未止,其風邪下陷,本寒協之,則作協熱下利。協利者,風為陽邪也。四日復下之者,邪既內陷,不能復出,因而下泄,亦將錯就錯救逆法也。下之之方,上宜結胸湯,下宜承氣湯。末二句,向錯簡,今正之。)

白話文:

得了太陽病,過了兩三天不能躺下休息,只想起身,心窩裡一定有結塊,脈象虛弱,這是本來就有寒氣的緣故。如果誤用瀉下法,如果腹瀉已經止住了,一定會形成胸腑間有結塊的「結胸」症;腹瀉還沒止住,這是寒邪合著熱邪一起造成腹瀉。過四天後再瀉下一次。

(太陽病,即中風。二三天不能躺下,只想起身,是因為原本就有寒氣。原本有寒症,又中風受邪,風屬陽,寒屬陰,陽氣與陰氣不調和,所以二三天後就無法安心躺下,而想坐起來。心窩裡有結塊,原本是寒氣結塊。脈象虛弱,原本就有寒氣,所以即使中風有陽邪,脈象還是不鼓脹。有寒氣而瀉下,所以說是誤下。誤用瀉下法,風邪內陷,瀉下之後,如果腹瀉已經止住,風邪結聚在陽位,一定會形成「結胸」。瀉下之後,如果腹瀉還沒止住,風邪下陷,原本的寒氣助長其勢,就會形成合著熱邪的腹瀉。合著熱邪的腹瀉,是因為風屬陽邪。過四天後再瀉下一次,風邪既已內陷,無法再出來,如果勉強瀉下也是無效的,因此還是採取下泄的方法,將錯就錯,用救逆的方法來救治。瀉下的方劑,上宜用「結胸湯」,下宜用「承氣湯」。最後兩句,原本是錯簡,現在更正過來。)

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太陽桂枝症,中風也。反下之,未過經,下之太早也。誤下陽邪下陷,利遂不止也。數甚為促,陽脈也。陽主表,脈促,故知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陽邪刑肺,肺合皮毛,皮毛熱而汗出也。故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清之。)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八兩),甘草(炙,二兩),黃芩(二兩),黃連(三兩)

白話文:

太陽病,表現為桂枝症狀,醫師誤用瀉下之法,腹瀉不止,脈搏急促,表示病邪未被祛除。喘息且出汗,應使用葛根、黃連、黃芩湯來治療。

(太陽病桂枝症狀是風邪表證。誤用瀉下之法,是尚未經過陽經時就瀉下,瀉得太早了。錯誤地用瀉法讓陽邪內陷,就會腹瀉不止。脈搏跳動得很急促,這是陽脈的表現。陽主表,脈搏急促,表示病邪未被祛除。喘息且出汗,是因為陽邪侵犯肺,肺與皮膚相表裡,皮膚發熱就會出汗。所以使用葛根、黃連、黃芩湯來清熱解毒。)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八兩),甘草(炙,二兩),黃芩(二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分溫再服。

(利不止,喘而汗出,肺與大腸,俱受火邪矣。火氣通心,汗亦心之液也,故用黃連清心火,黃芩清肺火,甘草甘以緩熱,葛根入大腸,火鬱發之,利止而表亦解矣。)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中](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得)與之。

(中風下早,陽邪下陷,然無他變,但氣上衝者陽位,用桂枝湯,加於前所用下藥之內,從下泄其陽邪。桂枝湯,平其上衝之氣。若氣不(上)沖,則桂枝之平斂,自不可與矣。

以上六節,中風下早之症也。)

白話文:

上方四種藥材,用水八升,先煮葛根,煮到剩下兩升,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下兩升,去掉渣滓,分兩次溫服。

(腹瀉不止,喘氣且出汗,肺和大腸都受到火邪侵襲。火氣通達心臟,汗液也是心臟的液體,所以使用黃連清心火,黃芩清肺火,甘草以甘味緩解熱氣,葛根進入大腸,鬱結的火氣由此發散,腹瀉不止的症狀便會解除,表面症狀也會消失。)

太陽病,在使用瀉下法(之後),出現氣往上衝的症狀,可以服用桂枝湯,[中間](一方)使用上述方法。如果沒有氣往上衝的症狀,就不[得](應該)服用。

(中風時太早使用瀉下法,陽邪會下陷,不過沒有其他變異,只有氣往上衝的是陽位,用桂枝湯,加入之前所使用的瀉下藥中,從下部瀉出陽邪。桂枝湯,可以平復氣往上衝的症狀。如果氣沒有(往上)衝,那麼桂枝的平斂作用,就不適合使用了。)

以上六節,都是中風時太早使用瀉下法所導致的症狀。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傷寒脈浮,浮者,風也。風以火劫,則風火相扇。風氣通肝,火氣通心,心肝真陽飛越,故驚狂臥起不安也。主以救逆湯,甘辛益陽,鎮重治怯也。去芍,惡其伐肝也。)

桂枝去芍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蜀漆(洗去腥,三兩),牡蠣(熬,五兩),龍骨(熬,飛,四兩)

白話文:

如果傷寒患者脈象浮起,醫生用火熱藥物迫劫它(治療),導致陽氣耗盡,必定會出現驚悸狂躁、坐臥不安的症狀。這時候應該使用桂枝去掉芍藥,加上蜀漆、龍骨、牡蠣,再搭配救逆湯來治療。

(**註釋:**傷寒脈象浮起,浮脈主風。風邪與火氣相結合,就會互相煽動。風氣與肝臟相通,火氣與心臟相通,心肝的真陽之氣會飛揚外越,所以才會出現驚悸狂躁、坐臥不安的症狀。治療時使用救逆湯,辛甘溫熱的藥物可以益陽,鎮重固澀的藥物可以治療虛怯。去掉芍藥,是因為芍藥會損傷肝臟。)

桂枝去芍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配方

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蜀漆(洗去腥氣,三兩),牡蠣(熬製,五兩),龍骨(熬製,飛揚,四兩)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桂枝甘草,平肝安神;生薑大棗,補肝和中;蜀漆清邪火而平肝心以為君。龍,東方神獸;骨乃血肉之屬。牡蠣,水中介蟲,澀以鎮心肝之神,咸以解火迫之邪。服之陽寧神安,故名救逆。)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火邪下之,火邪已解矣。而又以燒針擾其揚(陽),揚(陽)不寧而煩躁。躁屬於陰,故補陽以鎮之。)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一斗二升水先煮蜀漆,水量減少二升後,加入其他藥材,煮沸後取三升藥液,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組成及功效

  • 桂枝、甘草:平抑肝氣,安神
  • 生薑、大棗:補肝,調和中氣
  • 蜀漆:清泄邪火,平抑肝、心
  • 龍骨:東方神獸的骨,屬血肉之類
  • 牡蠣:水中的介殼蟲,澀味能鎮靜肝、心之神,鹹味能緩解火氣迫害

服用本方可安神定陽,故名「救逆」。

適應證

用火針治療後出現煩躁的患者,服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為主方。

(火邪已經通過針刺瀉泄出去,但用火針又擾動了陽氣,陽氣不寧則煩躁。煩躁屬陰,故用補陽之方來鎮定。)

方名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甘草(炙,二兩),龍骨(熬,飛,二兩),牡蠣(二兩,熬)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日三服。

(桂枝平肝溫腎,甘草和中解煩,龍骨澀以平肝,牡蠣咸以固腎。龍雷安定,煩躁自止也。

以上二節,中風火劫之壞症也。)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傷寒應汗,汗太多則血傷。心主血,心傷則血虛,動惕而悸。其叉手自冒心欲按者,虛則喜按也。故用桂枝甘草湯,以益心陽。)

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甘草(炙,二兩)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五升水煎煮,取兩升半的藥液,濾去藥渣,溫服八合(約 240 毫升),每日三次。

藥理說明

  • 桂枝:平肝溫腎
  • 甘草:和中解煩
  • 龍骨:澀性,平肝
  • 牡蠣:鹹性,固腎

合用龍骨、牡蠣安神定志,可止煩躁。

以上兩節方劑,適用於中風火劫引起的疾病。

桂枝甘草湯(適用於發汗過多者)

症狀:發汗過多,患者雙手交叉摩擦心口,心下悸動,有按壓心口的慾望。

藥理說明

傷寒應發汗,但汗出太多則傷血。心主血,心傷則血虛,心動悸。患者雙手交叉摩擦心口,欲按壓心口,是因為血虛而喜按。故使用桂枝甘草湯,以益心陽。

桂枝甘草湯組成

桂枝(四兩),甘草(炮炙過,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溫服。

(汗乃心之液,液傷則心陽虛。桂枝益陽而斂汗,甘草和中以安神。辛則補血,甘則實虛,所以主之也。)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羔湯。

(發汗後,汗出而喘,與中風自汗不同,故不可更用桂枝湯。蓋汗出而喘者,因肺寒失下降之令。發散太過,致陽明氣逆而喘汗也。無大熱者,肺合皮毛,肺寒內熱,而皮毛無人熱也。麻黃杏仁甘草石羔湯,解肺寒而清陽明氣逆也。)

麻黃杏仁甘草石羔湯

麻黃(去節,四兩),杏仁(去皮尖,五十枚),甘草(炙,二兩),石羔(八兩)

白話文:

上兩個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後取一升,濾渣,趁溫熱服下。

(汗液是心的津液,津液受傷則心陽虛。桂枝能益陽收斂汗液,甘草能調和中氣安神。辛味能補血,甘味能補虛,因此適用於這個症狀。)

發汗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時喘息,沒有發高燒,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羔湯。

(發汗後,出汗時喘息,與中風自汗不同,所以不可再用桂枝湯。出汗時喘息,是因肺氣寒涼失去下降的功能。發散藥用量過多,導致陽明氣上逆而喘出汗。沒有發高燒,是因為肺與皮毛相合,肺氣寒涼而內部發熱,而皮毛沒有發熱。麻黃杏仁甘草石羔湯可以解肺氣之寒涼,清陽明氣之逆。)

麻黃杏仁甘草石羔湯

麻黃(去節,四兩),杏仁(去皮尖,五十枚),甘草(炙,二兩),石羔(八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麻黃以解肺寒,杏仁以下肺氣,石羔清陽明之上逆,甘草以和肺胃。四藥合用,熱者清而寒者溫,汗自止而喘自平也。)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肺合皮毛,發汗後,皮毛傷則肺虛,形寒飲冷則傷肺。飲水,飲冷也。水灌,形寒也。寒則肺不降而喘矣。溫肺則愈,不必清陽光之氣逆也。

以上三節,太陽傷寒過汗之壞症。)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羔湯。

(下後汗出而喘,亦與中風自汗不同,故不可更用桂枝湯也。蓋汗出而喘者,下傷肺氣,肺寒不能下降。下傷胃氣,陽明氣逆而喘也汗也。無大熱者,熱在裡而不在表也。與前節汗後喘汗同歸肺寒而陽明氣逆也。故亦主以麻黃杏仁甘草石羔湯。)

白話文: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上方所用四種藥物,加入七升水煮沸,先將麻黃煮到只剩五升去上方的沫,再放入其他三種藥物,繼續煮到只剩兩升的藥液,去掉渣滓,溫熱後服用一升。

(麻黃用來化解肺寒,杏仁用來理順肺氣,石羔用來清除陽明的上逆之氣,甘草用來調和肺胃。四味藥合用,過熱的會清涼,過寒的會溫暖,汗液自然就會止住,喘氣自然就會平息。)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發汗後,喝很多水一定會喘,用水淋灌也會喘。

(肺部與皮膚相通,發汗後,皮膚受到傷害,肺就會虛弱,天氣冷了喝東西就會傷肺。喝水,就是喝冷水;用水淋灌,就是受寒。受寒後,肺就會失降而喘。溫暖肺部就能治癒喘,不必去清解陽明上逆的氣。)

以上三節,太陽傷寒過汗之壞症。

以上三節,都是太陽傷寒過度發汗而導致的壞情況。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羔湯。

瀉下後,不可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而喘,沒有大熱症狀的,可以給予麻黃杏仁甘草石羔湯。

(瀉下後出汗而喘,和中風自汗不同,所以不可再用桂枝湯。這是因為出汗而喘的人,瀉下傷了肺氣,肺寒不能下降。瀉下傷了胃氣,陽明之氣上逆而導致出汗和喘。沒有大熱症狀的,是因為熱在裡面,不在外面。與前一節提到的發汗後喘汗同屬於肺寒而陽明之氣上逆。所以也以麻黃杏仁甘草石羔湯為主。)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下后里虛,而又汗之,汗劑皆升,故腎陽飛越而不寧也。腎陽為龍火,龍性飛騰於春夏,潛伏於秋冬。蓋遇陽則飛,遇陰則潛也。晝日為陽,煩躁不得眠者,龍性隨陽而上,擾亂不寧也。夜為陰,不嘔不渴,而安靜者,龍性遇陰而潛伏也。脈沉微,身無大熱,陽虛也。陽主表,故曰無表症。乾薑附子湯,導火也。)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分服。

(乾薑附子,氣味辛溫,生用頓服,力專性猛,直走丹田,導其上逆之陽歸原,而煩躁自止矣。

白話文:

下瀉後,又再流汗,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晚上卻能安然入睡,沒有嘔吐或口渴,沒有表證(表面症狀),脈象沉微,身體沒有發高燒,可用乾薑附子湯主治。

(下瀉後體內虛弱,又再出汗,汗液具有升發作用,導致腎陽過度活躍而不安寧。腎陽就像龍火,春天、夏天飛騰活躍,秋冬潛伏收斂。陽氣出現則飛騰,陰氣出現則潛伏。白天為陽,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是因為龍火隨陽氣上升,擾亂身體。夜晚為陰,沒有嘔吐或口渴,安然入睡,是因為龍火遇陰而潛伏。脈象沉微,身體沒有發高燒,說明陽氣虛弱。陽氣主導表證,所以說沒有表證。乾薑附子湯可以引導腎陽之火。)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

以上兩味藥材,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去渣,分次服用。

(乾薑和附子性味辛溫,生用頓服,藥力強勁,直達丹田,引導逆行的陽氣歸位,煩躁不安自然就會停止。)

以上二節,傷寒誤下之症也。)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此節分兩段看。若中風症,服桂枝湯。因蓋覆不如法,而脈反洪大,則仍與桂枝湯,遵歠粥微汗之法自愈。若風寒兩傷之症,雖大汗出,風寒仍不解,風生熱而寒生寒,寒熱往來,一日兩次如瘧,風多寒少,脈反洪大,必風寒兩解,其病乃愈。故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六銖),甘草(炙,一兩六銖),生薑(一兩六銖),大棗(五枚),麻黃(十六銖),杏仁(去皮尖,十六枚)

白話文:

以上兩節,是關於傷寒誤下(腹瀉)的症狀。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脈搏強而有力(者),再與桂枝湯,遵循之前的治療方法。如果症狀像瘧疾,(一天)反覆發作兩次,出汗後必能緩解,適合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這一節分為兩段來看。如果是中風導致的症狀,服用了桂枝湯。由於蓋被的方法不正確,導致脈搏反而強而有力,那麼仍然與桂枝湯,遵循逐漸喝粥微微出汗的辦法來自愈。如果是風寒兩傷的症狀,雖然大量出汗,但風寒仍然不解,風生熱而寒生寒,寒熱交替,一天兩次像瘧疾,風多寒少,脈搏反而強而有力,那麼風寒兩解,疾病才能痊癒。所以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六銖),甘草(炙,一兩六銖),生薑(一兩六銖),大棗(五枚),麻黃(十六銖),杏仁(去皮尖,十六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服一升,日再服。

(風用桂枝,寒用麻黃,乃不易之道也。故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以治風多寒少之症。

此一節,風寒兩傷誤汗之症也。)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濕症本可汗,然汗之太過,則皮毛受傷。皮毛合肺,肺主氣,氣化不及州都,則濕邪反挾肝木之勢乘脾,而腹脹滿矣。故主以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挾肺氣以疏脹滿也。)

白話文:

將這七味藥,用五升水先將麻黃煮沸一兩次,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取兩升藥液,去掉渣滓,服用一升,每天服用兩次。

(治療風寒,用桂枝;治療風寒,用麻黃,這是不易的道理。因此使用桂枝二兩、麻黃一兩的湯劑,來治療風寒症狀較多、寒症較少的病症。

這一部分記載的是風寒兩傷後,誤發汗引起的病症。)

發汗後,出現腹脹滿的情況,可以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蔘湯來治療。

(溼症本來是可以發汗的,但是發汗過多,就會損傷皮毛。皮毛與肺相關,肺主氣,氣化不足時,溼邪就會藉助肝木的力量乘脾,而導致腹脹滿。因此,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蔘湯來治療,藉助肺氣來疏通腹脹。)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厚朴(炙,八兩),生薑(八兩),甘草(炙,二兩),半夏(半斤),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以利壅滯,生薑以疏肝邪,甘草以和中,半夏以燥濕,濕行氣利而滿自消。人參以補肺,肺氣足以通調水道,則濕去而肝木有制矣。

此節,濕症過汗之症也。)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風本陰虛。大汗傷津,則胃燥而臥不安、煩躁之症起矣。口欲飲水,少少與飲,解其胃燥,自和而愈。宜少少者,恐多則助濕也。若因飲水而脈浮,小便不利,太陽之經脈本浮,而氣不行,則膀胱濕停,水道不通,以致身熱消渴。則五苓散有兩解之功,通其水道,風濕俱愈矣。)

白話文: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各取適量,加水煮沸,去渣後溫服,一天服用三次。這個方子可以利水消腫,緩解濕熱引起的發汗後口渴、煩躁失眠等症狀。如果伴隨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等症狀,則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有傷氣化,則水道不通而濕蓄,水不制火而煩渴也。脈浮數者,水道不通,心火無下行之路,而脈浮數也。故以五苓通其水道。)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病,風溼症也。汗出風雖解,而濕蓄益橫,故病仍不解也。發熱,濕蒸熱也。心下悸,濕乘心也。眩,濕行於膀胱,而火上浮也。身瞤動,土濕而肌肉跳動也。振振不寧欲擗地,土濕欲入土以就實,亦真陽飛越之症也。真武湯主之,利濕以回陽也。)

白話文:

太陽病,和風濕有關的疾病,出汗後風邪雖然解除,但濕氣蓄積嚴重,因此病情仍未好轉。發熱,是濕熱所致。心下悸動,濕邪侵犯心臟。頭暈,濕邪行於膀胱,而火氣上浮。身體肌肉跳動,濕邪影響脾土,導致肌肉痙攣。渾身震動不安,想要趴在地上,這是濕邪想要入土求實,也是陽氣過盛的表現。可用真武湯治療,排出濕氣以恢復陽氣。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發汗後,臍下悸,誤汗而動太陽濕邪也。在臍下,未至心也。雖未及心,勢必上趨,故未成奔豚,而欲作奔豚也。奔豚,本系腎之病,而其原在心。蓋心病而受氣於肝,肝受之而藏於腎,於是腎水上逆而為奔豚也。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直趨腎界,預伐其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八兩),桂枝(四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五枚)

白話文:

發汗之後,如果患者臍下跳動,快要變成奔豚(心悸伴隨喘息的疾病),應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發汗之後,臍下悸動,是誤服發汗藥導致太陽濕邪動亂所致。悸動位於臍下,尚未擴散到心臟。雖然還沒影響到心臟,但勢必會往上發展,所以雖然還未變成奔豚,但有發展成奔豚的趨勢。奔豚本是腎臟的疾病,但其根源在於心臟。因為心臟疾病,氣血受肝臟影響,肝臟再將氣血輸送到腎臟,於是腎水逆流向上,造成奔豚。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直接針對腎臟,預先消除邪氣。)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八兩),桂枝(四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千萬次用。])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茯苓利水,桂枝平腎,甘草、大棗扶土製水。又恐水氣助濕,揚之萬遍,藥用水煎,而無水氣之患也。

以上四節,風濕誤汗之症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風濕之症,吐下誤施,虛其中氣,胸中大氣不布,風邪挾濕上衝,故心下逆滿也。頭乃太陽經行之地,風濕上行,故眩。脈沉緊者,中氣虛也。更發其汗,汗藥動太陽之經絡,則風因濕滯,濕傍風流,橫於太陽之經絡,而身振振動搖也。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祛風利濕。)

白話文:

上述四種藥材,用甘瀾水一斗熬煮。(甘瀾水製作方法:取水二斗,放在大盆裡,用勺子撈起千萬次。

先煮茯苓,待水量減少二升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水量剩三升,濾去藥渣,溫服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茯苓利水,桂枝平腎,甘草、大棗扶土製水。又擔心水氣助濕,所以用勺子撈起千萬次,煎藥用水,這樣就不會產生水氣的困擾。

以上四節,都是風濕誤汗的症狀。)

傷寒後如果嘔吐或腹瀉,導致心下逆滿,氣往上衝到胸口,起身則頭暈,脈象沉緊,發汗則觸動經脈,身體搖晃顫動的,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

(風濕症狀,如果誤用吐法或瀉法,會虛損中氣,胸中大氣不暢,風邪挾濕上衝,所以心下逆滿。頭部是太陽經循行的部位,風濕上行,就會頭暈。脈象沉緊,表示中氣虛弱。如果再發汗,發汗藥會觸動太陽經脈,因為風濕相滯,濕氣依附於風,橫行在太陽經脈,所以身體會搖晃顫動。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可以祛風利濕。)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二兩),甘草(炙,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溫再服。

(茯苓利濕,桂枝祛風,白朮、甘草和中燥土。脾氣散精,逆滿自平;大氣流行。風濕皆散矣。)

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太陽病,病中風也。外症未除,身熱自汗未除也。數下之,下不一次也。下傷中氣,引動脾濕;風為陽邪,陽邪內陷,協濕而利,故曰協熱下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者,中氣下虛,陰邪凝結中焦而清氣下陷也。表謂身熱,里謂下利,表裡俱病,故用桂枝人參湯兩解之。)

白話文: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二兩)、甘草(炙,二兩)

以上四味藥,加入六升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液,濾去渣滓,分成溫熱兩次服用。

(茯苓利濕,桂枝祛風,白朮、甘草補中燥土。脾氣散佈津液,逆滿之勢自然平息;大氣得以運行。風濕都會消散。)

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太陽病,指的是中風病。外症未除,是指身體發熱自汗的症狀未除。數下之,指下痢不止一次。下痢傷及中氣,引動脾濕;風為陽邪,陽邪內陷,與濕氣相結合而下利,因此稱為協熱下利。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是中氣虛弱,陰邪凝結在中焦,清氣下降所致。表是指發熱,裡是指下利,表裡俱病,因此使用桂枝人參湯兩種藥方一起治療。)

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炙,四兩),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四升,內桂,更取煮三升,溫服一升,日夜再服,夜一服。

(參朮甘草,理中湯也,補氣行濕;桂枝以解表。表裡不解,所以主之。

以上二節,風濕誤吐下之症也。)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汗下兩施,病仍不解,其誤可知。況轉增煩躁,煩出於心,躁出於腎。蓋因寒濕在內,以致水道不通,心炎而煩,腎火動而躁也。故用四逆溫而利之。)

白話文:

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炙,四兩),乾薑(三兩)

以上五味藥,用九升水先煮後四味藥,取四升藥液,加入桂枝,再煮取三升藥液,溫服一升藥液,白天和晚上分別再服一升。

(人參、白朮、甘草,就是理中湯,有補氣行濕的作用;桂枝有解表作用。表證和裡證都未解除,所以用此方來治療。

以上兩節,是風濕病誤服吐下藥後引起的症狀。)

如果發汗後又服了下藥,病情仍未解除,並且煩躁不安,這時候可以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

(汗下兩法都用後,病情仍未解除,其錯誤用藥是可以預見的。況且還煩躁不安,煩出自心,躁出自腎。這是因為寒濕在內,導致水道不通,心火上炎而煩,腎火妄動而躁。因此用四逆湯溫暖身體,利水通便。)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

(汗下虛其肺氣,氣化傷而水不行。茯苓以行水,人參以補氣化,甘草解煩,姜附定躁,煩躁止而濕行,不解之症俱解矣。

此節,傷寒下之,寒濕誤下之症也。)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痛項強,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濕熱之症,誤服桂枝湯,與下劑而病不解也。仍者,素所有而未解也。頭項,乃太陽經行之地,濕熱在經,故強痛而翕翕蒸熱也。無汗,小便不利,皆膀胱氣化不行也。膀胱氣化既不行,則中濕熱無去路,壅於心下而滿痛矣。故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白話文:

茯苓四逆湯由茯苓、人參、甘草、乾薑、附子五味藥材組成,用五升水煎煮至三升,去渣後溫服,每天三次,每次七分滿。這方藥主要用於治療因汗出過多導致肺氣虛弱,氣化功能受損,水液代謝失常的症狀。茯苓利水,人參補氣,甘草解煩,乾薑和附子溫中定躁,能使濕氣排出,解除病症。

若患者誤服桂枝湯後,或原本就患有寒濕症而服用瀉藥,導致頭疼、項強、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等症狀,則可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這種情況是由於濕熱阻滯經絡,影響膀胱氣化功能所致,茯苓白朮湯可利水消腫,緩解症狀。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白朮(三兩),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若小便利則愈。

(桂枝去桂,桂走表也。芍藥、甘草、白茯、白朮、生薑、大棗,皆入太陰之味,則太陰肺氣化及州都,小便利而愈矣。

此節,濕熱誤汗下之症也。)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上]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白話文: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白朮(120克),茯苓(120克),芍藥(120克),甘草(炙,80克),生薑(120克),大棗(12枚)

以上六味藥,用七升水,小火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能小便,則病會痊癒。

(桂枝去掉桂皮,因為桂皮能發散表邪。芍藥、甘草、白茯苓、白朮、生薑、大棗,這些藥物都歸屬太陰(肺)之味,因此能使太陰(肺)的氣化功能及於各臟腑,促進小便,從而治癒疾病。

這一節,主要是誤汗下所致的濕熱之症。)

用燒針的方法使患者出汗,針孔處受到寒邪,出現硬塊並發紅,必定會發作奔豚(胸悶氣促、心悸),氣從少腹上衝心,則在硬塊上各灸一壯,同時服用[桂枝加桂湯],再加桂皮(80克)。

(風溼症,而燒針令汗,汗則傷其心君。心為陽,心傷則無陽衛外,而針處更受外寒也。寒氣侵,故結成核。赤者,火色也。心君之陽已傷,則寒水之邪,乘虛來克。少腹寒水部分,蓋自其鄉而來衝犯心君也。豚者,水蓄,言此症上衝如豚奔突也。灸其核上一壯,用火以驅外侵之外寒;桂枝加桂,以伐內寒水之邪也;更加桂者,言加桂者,非枝也。)

桂枝加桂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肉桂(二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

白話文:

風濕症,而用燒針逼出汗,汗出則會傷及心神。心屬陽,心神受傷則無法陽氣衛外,而針灸的部位更會受外寒侵襲。寒氣侵入,因此結成了硬核。

發紅的顏色,代表火性。心神陽氣已受傷,則寒屬水性的邪氣,就會乘虛來剋制。少腹的寒屬水性部位,本就來自其所在的位置,而來衝擊心神。豚者,意指水氣積聚,形容此症往上衝擊時,就像野豬奔突一般。

在硬核上灸一壯,用火驅除外侵的外寒;桂枝再加桂枝,用來伐掉體內寒屬水性的邪氣;更增加桂枝者,指的是增加的桂枝,並非桂枝湯。

桂枝加桂湯

成分:

  • 桂枝(三兩)
  • 芍藥(三兩)
  • 甘草(炙,二兩)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 肉桂(二兩)

做法: 將以上六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煮取三升湯汁,去渣,調整至適當的溫度,服用一升。

(用桂枝而加桂者,蓋枝走陽分,少腹寒侵而成逆,不得桂辛溫則寒不散、沖逆不平也。故用桂以伐(內),枝以解外也。然傷於衛者,不能無傷於營,故用甘芍大棗以和脾,脾和則水寧也。生薑者,辛溫能逐陰寒也。

此節,風濕誤針之症也。)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發汗病不解者,春溫不可發汗,汗之,病仍不解也。反惡寒者,春溫本不惡寒,汗後反惡寒也。蓋汗多則陽虛,故曰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補榮而扶陽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

白話文:

使用桂枝再加桂皮,因為桂枝運行於陽經,小腹因寒氣侵入而導致逆亂,如果不使用桂皮的辛溫性質來溫散寒氣,沖逆的症狀就無法平息。所以使用桂皮來驅散內部的寒氣,桂枝來疏通表面的寒邪。然而,傷及衛氣的人,難免會傷及營氣,所以使用甘草、芍藥和大棗來調和脾氣,脾氣調和了,津液也就安寧了。生薑性辛溫,能夠驅散陰寒之氣。

這一段,講述的是風濕誤針的病症。

發汗治療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惡寒的人,是虛證。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發汗治療後病情沒有好轉的人,是因為春季溫熱的時候不應該發汗,發汗後,病情仍然不會好轉。再次惡寒的人,是因為春季溫熱原本不會惡寒,但發汗後反而惡寒。因為汗出過多,陽氣虛弱,所以說虛證。芍藥【甘草附子湯】,補益氣血同時扶助陽氣。)

芍藥甘草附子湯

(太陽病,表病也。下之,下之早矣。病發於陽,下早成結胸。脈促者,數疾而止數不勻,乃陽盛之症也。不結胸,陽邪雖陷而未結也。邪未結,故為欲解。曰欲者,有待於藥解也。脈浮則內虛,虛則陽邪必易結,而成結胸。緊為陽脈寒脈,腎為寒水而絡於咽,寒則固陰火炎而痛。

脈弦屬肝,肝主升,清氣欲升而不能升,鬱於兩脅而拘急。兩脅,肝之分.故脈弦也。脈細少水,脈數有火,水不制火,火炎而巔頂痛也。脈沉為濕,脈緊為寒,寒濕乘脾,上逆而嘔。脈沉為濕,脈滑為熱,濕熱相協,下迫而利。脈浮為風,脈滑為熱,風熱入中,則為便血,同一誤下也。

白話文:

太陽病

太陽病是表症病。過早瀉下會造成早期的並發症。病症發生在陽經,過早瀉下容易形成胸中留結。

脈促

脈搏跳動快速而間隔不均,這是陽氣旺盛的表現。沒有形成胸中留結,說明陽邪雖然陷於體內,但尚未形成結塊。邪氣沒有形成結塊,所以還有解除的可能。所謂「欲解」,是指有待藥物來解除。

脈浮

脈搏浮起,表示體內虛弱。虛弱則陽邪容易結塊而成胸中留結。

脈緊

脈搏緊實,這是陽脈寒脈的表現。腎藏寒水,與咽喉相連結,寒冷就會導致陰火旺盛而產生疼痛。

脈弦

脈搏弦緊,屬於肝脈。肝臟主升清,清氣想要上升但無法上升,鬱結在兩側肋下而導致拘急。兩側肋下是肝臟的區域,所以脈搏弦緊。

脈細少

脈搏細小而少力,表示水氣不足。脈搏數而有火,水氣不足以制約火氣,就會導致火氣旺盛而頭頂疼痛。

脈沉

脈搏沉伏,表示有濕氣。脈搏緊實,表示有寒氣。寒濕之氣侵襲脾臟,上逆而導致嘔吐。

脈滑

脈搏滑利,表示有濕熱。濕氣和熱氣相互作用,下迫而導致腹瀉。

脈浮

脈搏浮起,表示有風氣。脈搏滑利,表示有熱氣。風熱之邪進入體內,就會導致便血,這也是誤下而導致的。

人之藏府不等,故脈症亦不一。救逆之法,當因脈而預辨,因症而施治矣。)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風溫傷寒,下之早,陽邪內陷,熱氣通心,故心煩;風氣通肝,肝邪乘腹,故滿。臥起不安,陽邪在心胸,陽分動而不寧也。邪在高位,高者越之。故主以梔子厚朴湯。)

梔子厚朴湯

梔子(十四枚),厚朴(四兩),枳實(炒,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由於不同人的五臟六腑狀態不同,因此脈象和症狀也各不相同。治療危急情況的方法,應該根據脈象提前辨別,並根據症狀來施治。

梔子厚朴湯的應用

傷寒後下利,出現心煩、腹脹、臥起不安等症狀,應使用梔子厚朴湯治療。

病理解釋

風溫傷寒,如果過早下利,會導致陽邪內陷,熱氣上沖心臟,故出現心煩;風氣通達肝臟,肝邪乘機侵犯腹中,故腹脹。臥起不安,是因為陽邪積聚在心胸,導致陽分活動失常。邪氣位置較高,應取「高者瀉之」的原則。因此,使用梔子厚朴湯治療。

梔子厚朴湯組成

梔子(14枚),厚朴(4兩),枳實(炒,4兩)

服用方法

以上三味藥,加水三升半煎煮,取煎液一升半,去渣,分為兩次服用,溫熱服用一次。服後嘔吐者,停止後續服用。

(梔子苦寒,湧吐之,邪在上者不得留,則煩可去。厚朴、枳實,苦下分泄之,則滿可消,邪在下者不得停。高者越之,下者泄之,上下分消,而病自愈矣。)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丸藥大下,熱邪雖去,而陽已損,身熱不去,而煩甚微,陽衰之微已著,故用梔子乾薑湯湧熱除煩、益陽散滯,高者清而下者溫也。)

梔子乾薑湯

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性寒,能引發嘔吐,使上焦的邪氣無法停留,煩躁感自然消失。厚朴和枳實性苦,能瀉下分消,使腸胃積滿得以消散,下焦的邪氣無法停滯。高處的邪氣得到宣發,低處的邪氣得到泄下,上下分消,病情自然痊癒。

傷寒,醫生用丸藥大量瀉下,但身熱不退,微有煩躁的人,可用梔子乾薑湯治療。

(用丸藥大量瀉下,熱邪雖然排出,但人體陽氣已經受損,身熱沒有退卻,而且煩躁略微加劇,陽氣衰微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所以使用梔子乾薑湯發散熱邪以消除煩躁,用益陽散溫補陽氣,上焦的邪氣得以清散,下焦的邪氣得以溫散。)

梔子乾薑湯

梔子(14枚),乾薑(2兩)

將以上兩味藥材用3.5升水煎煮,取1.5升藥液,去除渣滓,分兩次服用,溫熱後服用一次。如果服用後出現嘔吐,那麼停止服用剩下的藥液。

(梔子清熱止煩,乾薑溫中助陽,合用以湧之,吐中有發散之意,煩去陽安,而熱自止矣。)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下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五六日,病日已久。大下之,裡氣已虛,陽邪內陷,心下結痛,身熱未去,表未欲解,故以梔子豉湯,從高上越,撤其陽邪也。)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苦寒,主五內陽邪;香豉主頭痛煩熱,雖有散邪之力,終屬五穀之類。所以主吐下後之身熱,清輕上越之也。)

白話文:

梔子能清熱鎮靜,乾薑能溫中壯陽,兩者合用可促使邪氣上湧,吐出後有疏散的作用,煩躁去除,陽氣安定,熱氣自然消退。

傷寒持續五六天,大便後,身體發熱仍不退,心下疼痛的人,這是病情尚未解除,應服用梔子豉湯。

(五六天,病情已拖延較久。大便後,體內元氣已虛,陽邪內陷,心下疼痛,身熱未退,外感尚未解除,因此使用梔子豉湯,從高位處驅散,去除陽邪。)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以上兩味藥,加水四升,先煮梔子,減為二升半,放入香豉,繼續煮取一升半,去除渣滓,分成兩次服用,溫熱後服用一次。如果嘔吐了,就停止服用後續的藥。

(梔子味苦性寒,主治五臟陽邪;香豉主治頭痛煩熱,雖然有驅散邪氣的作用,但畢竟屬於五穀類。因此適合用於吐瀉後的身體發熱,有清熱上行的作用。)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者,汗後又下之也。兩番誤治,陽邪內陷,故煩熱而胸中窒塞也。梔子豉湯主之,因其高而湧之也。)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汗吐下後,津液重亡,陽邪內陷。胃者,津液之府。胃燥,則陽氣不行於陰而留於陽,故虛煩不得眠也。陽邪逼處陽位,則膻中震動,心君不寧,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也。用梔子豉湯湧之,陽邪上越,正氣下達,諸症皆愈矣。若陷陽邪在內,壯火食氣,則加甘草,甘以益之。若陽邪壅於陽位,上逆而嘔,則加生薑,辛以散之通之也。)

白話文: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以後又下瀉,導致煩熱胸悶的,用梔子豉湯治療。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發汗吐下之後,體液嚴重虧損,陽邪內陷。胃是體液的庫房。胃乾燥,則陽氣無法在陰位運行而停留在陽位,所以出現虛煩不得眠的症狀。陽邪逼迫在陽位,導致膻中震動,心神不安,所以出現反復顛倒,心中懊憹的症狀。使用梔子豉湯發散陽邪,讓陽邪上行,正氣下行,諸症狀都能痊癒。如果陷陽邪在內,壯火食氣,則加入甘草,用甘味來滋養。如果陽邪壅塞在陽位,上逆導致嘔吐,則加入生薑,用辛味來散發和通利。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甘草(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草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外邪內陷,熱傷元氣,故用生甘草以清之,梔子、香豉以湧吐之。邪得外越則氣自復,與中虛少氣者,不可同治法也。)

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生薑(五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姜梔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姜性通神明,通則不滯,自無嘔之患矣。)

白話文: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14 枚),香豉(4 合),甘草(2 兩)

以上三味藥,用 4 升水煎煮,先煮梔子和甘草約 2.5 升後,加入香豉,再煎煮至約 1.5 升,濾去藥渣,分成兩次服用,加溫後服一次。若服藥後嘔吐,則停止服用。

(外邪入侵,熱邪傷及元氣,因此使用生甘草以清熱,梔子和香豉以催吐的方式將邪氣排出。邪氣排出後,元氣自然恢復,與中氣虛弱者,治療方法不同。)

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14 枚),香豉(4 合),生薑(5 兩)

以上三味藥,用 4 升水煎煮,先煮生薑和梔子約 2.5 升後,加入香豉,再煎煮至約 1.5 升,濾去藥渣,分成兩次服用,加溫後服一次。若服藥後嘔吐,則停止服用。

(生薑辛溫發散,使氣血通暢,就不會出現嘔吐的症狀了。)

凡[服](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梔子湯,乃治風溫壞病之藥,以溫則可清,風則可吐也。若病人大便素不實,則胃不燥,而不可清,下焦虛而不可吐矣。故有風溫,應用梔子湯,亦不可與服也。

以上七節,風溫誤汗下之症也。)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病,病暑也。乃吐下重施,津液枯涸,故七八日而真陰不復,病不解也。陰虛則火盛,故曰熱結在裡,身熱不解。故曰表裡俱熱,熱傷元氣。氣傷,衛外無陽,故時時惡風。舌乃心苗,暑氣通心,心火爍肺,故舌上乾燥,大渴而煩,欲飲水數升也。白虎以清暑,加人參以補氣(益)肺,蓋暑傷氣也。

白話文:

服用梔子湯,如果病人原本就容易拉肚子,就不可以服用。

傷寒病如果經過嘔吐或瀉肚子之後,七到八天病症仍未消退,體內熱氣鬱結,表裡都發熱,經常怕風,口渴得厲害,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很多水,這時候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此節暑病誤吐下之症也。)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後],[苦](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凡病,風、寒、濕、熱、溫,一切傷寒病也。汗吐下者,皆補偏救弊之法。雖亡津液,而陰陽自和,必應汗吐下者矣。施治無誤,即津亡久,必自復也。苦亡津液「苦」字,坊本作「若」字,今正之。)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下後又汗,兩傷其陰陽;陽傷,則外衛疏,故振寒。陰傷則營弱,營行脈中,故脈微細。陰陽兩傷,故曰內外俱虛也。)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白話文:

此節所描述的是暑病因誤用嘔吐、瀉下所致的症狀。

一般疾病,如果發汗、嘔吐、瀉下後,只要沒有嚴重失血,陰陽平衡,就能自行痊癒。

(所有疾病,包括風寒濕熱溫等一切寒熱病,治療時都會使用發汗、嘔吐或瀉下的方法。即使傷及津液,但只要陰陽平衡,就應採用發汗、嘔吐或瀉下的治療。施治若無差錯,即使津液耗損已久,也能自行恢復。坊間版本「苦亡津液」中的「苦」字誤寫成「若」字,現已更正。)

瀉下後,又發汗,一定會寒戰,脈象細微。原因是內外都虛弱。

(瀉下後又發汗,兩者都損傷了陰陽;陽受損,則外衛疏鬆,所以寒戰;陰受損,則營血虛弱,營血運行於脈中,所以脈象細微。陰陽兩傷,所以說內外都虛弱。)

大瀉後,又發汗,小便不利,是因為津液耗損所致。不要治療,等到小便通暢,就會自行痊癒。

(汗下重亡津液。小便,乃膀光。之津液。津液亡,故小便不利也。勿治之者,汗下無誤,雖津液亡,久必復,小便自利而愈也。

以上三節,汗下無誤,而亡津液之症也。)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人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發於陽者,中風與春溫、夏暑,陽盛之症也。病發於陰者,傷寒與溫症,陰盛之症也。風溫濕暍,陽盛之症,雖然可下,然下之早,則表熱入內,結於胸中陽位,硬痛而成結胸矣。寒濕,陰盛之症,而反下之,即不死,必陰邪結於陰位,耎痛而成痞矣。下之太早,獨言結胸,蓋風(溫)暑暍,過經即可下,故太早則成結胸。

白話文:

出汗太多會耗損津液,而小便則是由膀胱排出的津液。津液耗損了,就會導致小便不利。不必治療,只要汗出順利,即使津液耗損,過了一段時間也會恢復,小便自然暢通而痊癒。

以上三種情況,都是汗出順利,但卻出現津液耗損的症狀。

疾病發作於陽氣,卻反過來使用下法,會因為熱氣積聚而形成結胸;疾病發作於陰氣,卻反過來使用下法,就會形成痞症。之所以會形成結胸,是因為下法使用得太早。

疾病發作於陽氣的,像是中風、春溫、夏暑,都是陽氣盛的症狀;疾病發作於陰氣的,像是傷寒、溫病,都是陰氣盛的症狀。風溫濕暑,都是陽氣盛的症狀,雖然可以用下法,但如果下法使用得太早,就會導致表面的熱氣侵入內部,積聚在胸中的陽位,形成硬痛的結胸。寒濕是陰氣盛的症狀,卻反過來使用下法,即使不死,也會導致陰邪積聚在陰位,形成軟痛的痞症。下法使用得太早,只說結胸,是因為風溫暑濕過經即可使用下法,所以太早就會形成結胸。

至於寒濕從無可下之例,則不早仍成痞也。)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症](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病在陽者,病在表,太陽症也。表邪應以汗解,而用水劫,故曰反。噀者,噴也。灌者,飲也。或噴或飲,熱邪被水劫,而熱仍不解,更煩甚而肌皮寒粟者,因水劫而水蓄也。水蓄於皮毛,則不勝覆被風寒,而寒粟起矣。皮毛合肺,肺不通調水道而火無制,故煩而意欲飲水也。

白話文:

至於寒濕從來沒有不往下排泄的例子,如果不趕快治療,就會演變成痞滿病症。

如果太陽病在陽,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卻反而用冷水噴灑身體。如果喝水,體內的熱邪會被水劫住而無法散發出來,病情會更加嚴重,出現肉上長粟粒、口渴卻不想喝水的症狀,可以服用蛤蜊散。如果沒有改善,再服用五苓散。寒邪實結在胸中,沒有熱證的,可以服用三物小陷胸湯或白散。

(病在陽者,指病在表,是太陽病症。表邪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而用水來劫,所以說「反」。噀就是噴灑的意思。灌就是喝水的意思。噴灑或喝水,都會讓熱邪被水劫住,而熱邪仍然無法散發,病情更嚴重,出現肌膚寒粟的症狀,是因為水劫導致水液蓄積。水液蓄積在皮毛,就會抵禦不住風寒的侵襲,而長出寒慄。皮毛與肺相通,肺無法調節水液代謝,火氣無法被控制,所以會煩躁口渴。)

然肺既有水,故雖欲飲,仍不渴而不飲也。用文蛤散,清熱散結也。若不愈,用五苓散,入膀胱以兩解之。若因水噴飲,而水寒之氣,與熱實表邪,同結胸中,而身表無熱者,則文蛤、五苓之方不可用,宜以三味小陷湯,或白散,或寒或熱,而分消之矣。)

文蛤散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服一錢匕,服湯用五合。

(文蛤味鹹,咸能軟堅,可散結氣;寒能清熱,可以止煩。服湯用五合者,恐湯多助其水濕之陰氣也。)

小陷胸湯

白話文:

肺中有水,所以即使想喝水,也不覺得口渴而不喝。使用文蛤散、清熱散來化解鬱結。如果沒有好轉,使用五苓散,進入膀胱以利尿來解決。如果因為大量飲水,導致水寒之氣和熱實表邪同時鬱結在胸中,而身體表面沒有發熱,那麼文蛤、五苓之方不可使用,應該用三味小陷胸湯、白散之類,寒熱分消。

文蛤散

文蛤(五兩)

以上一味,研成散末,以沸水調和,每次服用一錢匙,服用時用五合湯。

(文蛤味鹹,鹹能軟堅,可散結氣;寒能清熱,可以止煩。服用時用五合湯,是擔心湯水太多會助長水濕的陰氣。)

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括](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括](栝)蔞實取三升,去渣,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黃連主熱實表邪,半夏主水寒邪氣。括(栝)蔞實,胸中引經之味,以清胸中高位陽邪也。)

白散

(桔梗)三分,貝母(三分),巴豆(一分,熬黑)

上二味,為末,內巴豆,更於舂中杵之,以白飯和服,強人一錢,羸者減之。病在[胸](膈)上必吐,在膈[上](下)必利。不利,進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噀之洗之,益令熱被劫不得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白話文:

黃連散

黃連(60克),半夏(300克),栝蔞實(大的,1個)

以上三味藥材,加入6000毫升的水,先煮栝蔞實,取3000毫升,去除渣滓,放入其他藥材,煮取2000毫升,去除渣滓,分三次溫服。

(黃連主治熱盛實證表邪,半夏主治水寒邪氣。栝蔞實具有疏通胸中經脈的作用,可以清解胸中高位的陽邪。)

白散

桔梗(3分),貝母(3分),巴豆(1分,炒至發黑)

以上兩味藥材,研成細末,加入巴豆,再用杵臼搗碎,以白飯和服。體格強壯者服用1.5克,體質虛弱者酌減。病位在胸膈間者,服後會嘔吐;病位在膈下者,服後會腹瀉。如果不瀉,喝一杯稀粥。腹瀉不止,喝一杯涼稀粥。身熱皮膚粗糙不退,想要穿衣服蓋住自己,如果用水潑灑或洗滌,會加劇熱氣被阻遏而無法出汗,該出汗而不出汗就會煩躁。假設已經出汗了,腹中疼痛,再與芍藥180克同法服用。

(巴豆氣味辛溫,溫以去寒,辛以散結。貝母解胸中之結,桔梗作舟楫之劑,而開肺經之滯。在上則吐,高者上越也;在下則利,下者下行也。不利進熱粥,熱則行也。利不止進冷粥,冷則凝也。利後身熱皮粟者,寒實之邪向外解也。引衣自覆,身熱皮粟,不能無借乎衣也。

斯時覆之,汗出則自愈。若誤以水噀洗,益令熱不得出。當汗不汗,而煩矣,使之汗出而煩自止。若煩止而腹中痛者,因巴豆辛溫而耗脾陰也。用芍藥三兩,如上文蛤法,一味為末,湯服錢匕,以解辛溫,而收陰氣,腹痛必自愈也。)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身必發黃,]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白話文:

巴豆性溫辛,能散寒解結。貝母可以化解胸中鬱結,桔梗則像船隻的槳一樣,能開通肺經的阻塞。向上則會引起嘔吐,因為向上升發;向下則會導致腹瀉,因為向下運行。腹瀉時不宜吃熱粥,因為熱會加重病情。腹瀉不止時,可以吃冷粥,因為冷可以止瀉。腹瀉後身體發熱、皮膚起粟粒狀疹子,這是寒邪向外解的表現。患者會不自覺地用衣服蓋住自己,因為身體發熱、皮膚起疹子,需要用衣服來緩解。

此時用衣服蓋住患者,出汗後就會自愈。如果用冷水擦拭,會讓熱氣無法排出,導致患者既不出汗又感到煩躁。如果煩躁無法消除,而且腹部疼痛,這是因為巴豆溫辛耗傷了脾陰。可以使用芍藥三錢,用文蛤的方法研磨成粉,用湯送服,可以解辛溫、收陰氣,腹部疼痛就會消失。

太陽病,脈象浮而數,浮代表風邪,數代表熱邪,動代表疼痛,數也代表虛弱。患者頭痛發熱,微微盜汗,卻又怕冷,這是表邪未解。如果醫生錯誤地使用下瀉藥,脈象會由浮數變為遲緩,胸膈處會感到堵塞疼痛,胃中空虛,外邪侵襲膈肌,導致呼吸短促、躁煩、心中煩悶,陽氣內陷,心下按之硬結,這就是結胸,可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沒有結胸,只是頭部出汗,其他地方不出汗,脖子僵硬,身體就會發黃,小便不利,也容易發黃。

(太陽病風溫,則脈浮而動數。蓋浮主風,動數主熱也。動則為痛,脈動主火頭痛也。數則為虛,脈數則血虛也。頭痛、發熱、盜汗,風溫本症也。風溫不惡寒,今反內虛而惡寒,故曰反惡寒。身熱,故曰表未解也。表未解而下之,下之太早,故陽邪內陷而動數,陽脈變遲,膈中正氣與外邪拒格,致痛而短氣,躁煩懊憹不寧也。陽邪內結,故心下硬痛。

用大陷胸湯,下泄其邪也。若陽邪內陷,而不結於陽位,則必熱傷氣化,頭汗而身無汗,小便不利,膀胱氣化不行,寒水水氣內蒸,既不外泄,又不下行,必致蒸身為黃,而成濕熱之症矣。)

大陷胸湯

白話文:

太陽病的風熱,脈象浮動而次數多。浮脈主風,動數脈主熱。脈動則會疼痛,脈動主火,所以會頭痛。脈數則主虛,脈數則血虛。頭痛、發熱、盜汗,是風熱的典型症狀。

風熱不惡寒,但現在卻內虛而惡寒,所以稱為反惡寒。身體發熱,說明表證尚未解除。表證未解除就瀉下,瀉得過早,導致陽邪內陷而脈動次數多,陽脈變得遲緩,膈中的正氣與外邪相抗拒,導致疼痛、氣短、煩躁不安。陽邪內結,所以心下疼痛。

使用大陷胸湯,瀉下邪氣。如果陽邪內陷,但沒有結在陽位,則必然是熱傷氣化,頭部出汗而身體不出汗,小便不利,膀胱氣化不行,寒水水氣內蒸,既不出泄,又不向下走,必定會導致身體發黃,變成濕熱之症。

大黃(六兩),芒硝(一斤),甘遂(一兩,另末)

上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渣,內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陽邪既結於胸,不能上越,利其下行。藥不用苦寒,無以去熱開結也。故用大黃為君,佐以芒硝者,寒能勝熱,咸能耎堅也。甘遂者,通利水道,使內陷之邪,二陰俱下,不少留滯於中也。)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六七](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上](下)至少腹硬滿而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大黃(六兩),芒硝(一斤),甘遂(一兩,磨成粉末)

以上藥物放入六升水中,先煎煮大黃,取二升藥液,去掉渣滓,放入芒硝,煎煮一兩次,加入甘遂粉末,趁溫熱服用一升。如果瀉下通暢,即可停止服用。

(陽邪已經積聚在胸中,無法向上宣發,需要利於下方排出。藥物不能使用苦寒之品,否則無法去除熱邪和打開閉結。因此,使用大黃為主藥,配以芒硝,因為寒能勝熱,鹹能軟堅。甘遂能通利水道,使內陷的邪氣從上下二陰排出,不會在體內停留。)

太陽病,在大量出汗後又再次下利,五六天都沒有大便,舌頭乾燥口渴,下午小便有潮熱,從心下到少腹堅硬脹滿且不能觸摸,可用大陷胸湯治療。

(太陽,津液之府。太陽病而重發汗,必津液太傷,而成陽盛陰虛之症矣。於復下之,下早陽邪內陷,津液更涸,故五六日不大便,而舌上燥渴也。日晡,申酉之時,陽明旺時也。下藥傷胃,胃燥,故至旺時而潮熱也。陽邪已結於陽位,而兼胃與大腸俱燥,故從心至少腹硬痛不可近也。大陷胸湯,苦寒下奪也。)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陽盛之症,早下成結胸。邪結於胸,故脈浮而乍緊也。而復下之者,既成結胸,而醫又下之也。所以日復兩番之下。結胸,邪結於胸上陽位者,因入而結於心下之陰位,緊脈去而關上亦浮,故曰緊反入里則痞,作結胸在胸上,按之硬痛;在心下,按之濡耎。以大下兩番,所以不若陽邪之硬痛,止氣滯而痞也。

白話文:

太陽,津液之府 陽明經脈是人體津液的貯藏庫。

太陽病而重發汗,必津液太傷,而成陽盛陰虛之症矣 陽明經脈病症嚴重出汗,必定導致津液嚴重損傷,形成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的病症。

於復下之,下早陽邪內陷,津液更涸,故五六日不大便,而舌上燥渴也 再次瀉下陽邪,陽邪會過早內陷,津液更加枯竭,所以五六天不大便,並且舌頭乾燥口渴。

日晡,申酉之時,陽明旺時也。下藥傷胃,胃燥,故至旺時而潮熱也 下午三、四點鐘,陽明經脈旺盛的時候。瀉下藥物會損傷胃部,胃部乾燥,所以到了陽明經脈旺盛的時候就會發熱潮紅。

陽邪已結於陽位,而兼胃與大腸俱燥,故從心至少腹硬痛不可近也 陽邪已經結於人體陽位,胃部和大腸同時乾燥,所以從心窩到小腹劇烈疼痛,不可觸碰。

大陷胸湯,苦寒下奪也 大陷胸湯是一種苦寒瀉下的方劑。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脈搏浮緊,再次瀉下,緊脈反而向裏入,就會形成痞悶。按壓痞悶處,感覺滑潤,只是氣體鬱結而已。心窩痞悶,按壓感覺滑潤,脈搏在關上部位浮出的,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心窩痞悶,並且再次畏寒出汗的,可以用附子瀉心湯治療。

陽盛之症,早下成結胸。邪結於胸,故脈浮而乍緊也。而復下之者,既成結胸,而醫又下之也。所以日復兩番之下。結胸,邪結於胸上陽位者,因入而結於心下之陰位,緊脈去而關上亦浮,故曰緊反入裏則痞,作結胸在胸上,按之硬痛;在心下,按之濡耎。以大下兩番,所以不若陽邪之硬痛,止氣滯而痞也 陽盛病症,瀉下過早會形成結胸。邪氣結成於胸部,所以脈搏浮緊。再次瀉下,已經形成結胸,醫生又再次瀉下。所以連續兩次瀉下。結胸,邪氣結成於胸部陽位,就會向內進入結在心窩陰位,緊脈消失,關上脈位也浮起,所以說緊脈向裏入就會痞悶。結胸在胸部,按壓感覺硬痛;在心窩,按壓感覺滑潤。因為連續兩次瀉下,所以不像陽邪那樣硬痛,只是氣滯而痞悶。

惟其氣滯,故結胸脈應寸浮者,已寸關俱浮中空之診,見於中焦,不如向之陽邪結於陽位而僅寸浮也。邪既入內,非再一下泄,邪不能去。故不得已,用大黃黃連下瀉其痞也。若心下痞,而又見惡寒汗出之症,則因兩下虛其衛外之陽矣。即於前方,加附子以回陽。蓋病發於陰,忌用大黃,此因結胸變痞,仍宜用苦寒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一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查](渣),分溫再服。

(陽盛之邪,經兩番之下,然終屬陽邪,不用苦寒,不能全愈,故用大黃、黃連。下經兩番,苦寒之劑,仍照前煎服,則病有不勝,故改煎為漬,微得其味,庶邪去而正不傷也。)

白話文:

只有氣血鬱滯不通,才會造成胸悶。脈象上浮應於寸部的人,過去是寸關兩部位同時浮起而中間虛空,現在的狀況只見於中焦,與之前陽氣鬱結於陽位而僅浮於寸部的不同。邪氣已經深入體內,不是再用瀉下法一次就能去除的。所以不得已,才用大黃、黃連瀉下其痞塞之處。如果胸部以下出現痞塞,又有畏寒、出汗的症狀,那是因為兩次瀉下之後,耗傷了體表的陽氣。可以在原來的方劑中,加上附子以回陽。因為疾病起源於陰氣,忌用大黃,但是由於胸悶轉為痞塞,仍應使用苦寒藥。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一兩),黃連(一兩)

以上兩味藥,用熱麻沸湯兩升浸泡,過一會兒(絞)去(渣),分兩次溫熱服用。

(陽氣旺盛的邪氣,經過兩次瀉下,雖然仍然屬於陽邪,但不用苦寒藥則不能完全治癒,所以用大黃、黃連。經過兩次瀉下,苦寒藥劑,仍然照前面煎煮服用,病邪就會不勝,因此改煎為浸泡,只取其藥味,邪氣去除,正氣也不會受傷。)

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芩(一兩),黃連(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另煎取汁)

上四味,將前三味,以麻湯一升漬之,須臾絞去渣,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下早成結胸,結胸復下,熱入心下而成痞。兩番誤下,以致成痞。邪既內入,非再一下之,痞邪不去,不得已用大黃、黃芩、黃連,以(泄)內入之邪也。但下已兩番,惡寒汗出,陽虛已著,再用苦寒下泄,邪氣與元氣俱脫奈何?然陽邪非寒下不去,故以大黃、黃芩、黃連,滾湯漬之,微得其味,須臾即絞去渣,不欲其味厚也。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

成分:

  • 大黃(兩)
  • 黃芩(一兩)
  • 黃連(一兩)
  • 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搗碎,另煎取汁)

製作方法:

將大黃、黃芩、黃連三味藥材用麻湯一升浸泡,過一會兒將藥渣絞去,加入附子汁,分次溫服。

功效:

(下痢後形成結胸,結胸又下陷,熱氣進入心下形成痞塞。兩次誤服瀉藥後,導致成痞。邪氣已內入,如果再用瀉藥,痞邪無法消除。不得已使用大黃、黃芩、黃連來瀉去內入的邪氣。但由於已經瀉了兩次,出現惡寒、出汗等症狀,陽氣虛弱明顯。如果再用苦寒的瀉藥下泄,邪氣和元氣都會受損。然而,陽邪如果不通過寒下之法無法消除,所以用大黃、黃芩、黃連浸泡在滾水中,稍微取其味道,過一會兒就將藥渣絞去,避免藥味太濃。)

陽虛非附子不回,以附另煎取汁,且一枚味厚力專,一漬一煎和服,陽回而惡寒汗出止,邪泄而痞散矣。又恐附性僭上,更加黃芩一兩於前方中,所以清肺,則製附子之僭上也。)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下後又汗,內氣重傷,所以陽邪雖陷,不硬滿而濡耎,致心下痞也。心下雖痞,而惡寒仍在。惡寒乃太陽症,太陽主表,故曰表症未解也。不可攻痞,恐攻之而未解,表邪再內陷也。故先解表,方可攻痞。解表用桂枝湯,衛病而營不病者,宜桂枝也。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病發於陽,宜用苦寒下泄也。

白話文:

陽虛如果不使用附子,無法恢復。將附子煎成汁液,它的味道濃烈,功效專一,先浸泡後煎服,陽氣就會恢復,惡寒和盜汗也會停止,邪氣排出,痞滿也會消失。又擔心附子的性質會過亢,因此在原方中加入黃芩一兩,用來清肺,以此抵制附子的過亢。

傷寒,在瀉下後,又發汗,心下痞滿,惡寒,是表邪尚未解除。不可攻痞,應該先解表,表邪解除了才能攻痞。解表宜用桂枝湯,攻痞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瀉下後又發汗,內氣受損嚴重,所以陽邪雖然陷入,但症狀不硬滿而為濡濕滲出,導致心下痞滿。心下雖然痞滿,但惡寒依舊。惡寒屬太陽證,太陽主表,故說表邪未解除。不可攻痞,擔心攻痞時表邪未解,反而會讓表邪再陷入。故先解表,方可攻痞。解表用桂枝湯,衛氣有病而營氣無病,宜用桂枝。攻痞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疾病發於陽經,宜用苦寒瀉下的藥物。)

且因大下後,惟湯漬氣味淡薄者,正氣方能勝任也。惡寒何以知非陽虛?蓋陽虛表解之,惡寒則汗出矣。汗不出之惡寒,定非陽虛可知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者,因下之而心下痞。蓋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與瀉心湯,痞不解者,此蓋濕症,瀉心湯不能利濕也。濕勝則水道不通,而火無制,故口渴而燥煩;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也。五苓散主之,以通水道也。)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白話文:

因為大量發汗後,只有服用清淡的湯水,正氣才能恢復。惡寒怎麼能知道不是陽虛?因為陽虛的人表解後,惡寒就會出汗。不出汗的惡寒,肯定不是陽虛。

本篇正文

本篇正文提到,如果用下法導致心下痞悶,服用瀉心湯後痞悶仍不解,患者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利,這時可以服用五苓散。(另一種說法:忍耐一天就會痊癒)

本篇注釋

本篇注釋提到,心下痞悶是因為使用下法造成的。因為疾病發生於陰,卻反過來使用下法,所以導致痞悶。服用瀉心湯後痞悶不解,可能是因為濕氣症,而瀉心湯無法利濕。濕氣過重會導致水道不通,火氣沒有約束,因此口渴、煩躁;氣化不順暢,小便也不利。服用五苓散可以通水道。

太陽病篇注

太陽病患者,醫生讓患者發汗,結果患者發熱、惡寒。然後又用下法,導致心下痞悶,表裡虛弱,陰陽氣都耗盡了,陽氣不足,陰氣就會獨盛。再加上針灸燒灼,導致胸部煩悶。面色青黃、皮膚乾澀的,難以治療;現在面色微黃,手腳溫暖的,容易痊癒。

(太陽病,發於陰者無熱。太陽病發汗,而後身熱惡寒者,病發於陰之寒與濕也。病發於陰而反下之,故心下痞。表謂皮毛,里謂藏府。表裡俱虛者,汗則表虛,下則裡虛也。汗多亡陽,下多亡陰,陰陽之氣,故並竭也。陽者,胃脘之陽也。陰者,病之邪也。表裡虛,陰陽氣竭,胃脘之陽已虛,而病邪獨存,故曰無陽陰獨也。

復加燒針,溫針以針之也。針後而胸中煩,則燒針不能祛病邪,而火氣反足以爍心陰矣。心主血,血不華面而青黃色現。火邪乘肺,肺合皮毛,而皮膚瞤動也。故為難治。如針後即陽回陰退,今面色微黃,黃者,土色。手足溫和,手足諸陽之本溫即回陽,故為易愈也。

以上八節,太陽誤下,結胸與痞之症也。)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發病於陰,則患者不會發熱。太陽病患者發汗後,接著出現身體發熱畏寒的症狀,是因為病邪侵犯陰分,導致寒濕之邪內侵。病邪侵犯陰分,反覆瀉下,因此會出現心下痞滿的症狀。表指的是皮膚毛髮,里指的是五臟六腑。表裡俱虛,就是指皮膚毛髮和五臟六腑都虛弱,汗多則表虛,瀉下則裡虛。汗出過多會損傷陽氣,瀉下過多會損傷陰氣,陰陽之氣雙雙耗竭。陽氣指的是胃脘的陽氣,陰邪指的是病邪。表裡虛弱,陰陽之氣耗竭,胃脘的陽氣已虛,而病邪獨自留存,所以稱為無陽陰獨。

可以再使用燒針法,用溫針灸治。針灸後如果胸中煩悶,表示燒針無法驅除病邪,反而火氣會灼傷心陰。心主血,血氣不能上榮於面部,所以面色會呈現青黃色。火邪侵犯肺臟,肺臟與皮毛相通,所以皮膚會出現瞤動的症狀。因此,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如果針灸後陽氣回升,陰邪退散,目前面色微黃,黃色是土色。手足溫暖,手足諸陽之本氣溫暖,已經回陽,所以很容易痊癒。

以上八節內容,講述的是太陽病誤用瀉下法,導致結胸與痞滿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