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太陽經上篇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太陽經經病也。足太陽膀光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故太陽有病,頭項強痛也。脈浮者,太陽主表也;惡寒者,太陽為寒水經,寒水氣逆而惡寒也。後凡言太陽病,皆指此而言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指首節之病而言也。後仿此。發熱者,風為陽邪,病發於陽者,發熱也。汗出者,風傷衛,衛疏則表不固,而汗出也。惡風者,衛受風邪,不勝覆被(風)而惡之也。脈緩者,緩乃平脈,蓋風傷衛,衛在脈之外,外病而內不病,故脈亦無病而緩也。中風,猶言感風,此承第一節,而別其為太陽病風也,乃風症之總[剛](綱),後凡言中風者,指此而言也。)
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此詳言脈症治法,以足上節之義。上言脈緩,所以辨風傷衛,外病內不病,此言陽浮陰弱,所以別陰陽,辨中風病發於陽也。風為陽,衛亦為陽,陽邪傷於陽分,故脈寸浮而尺弱也。陽浮熱自發者,風為陽,陽主氣,氣實則發熱也。陰弱汗自出者,汗本屬陰,固之者衛,衛病則外固疏,而汗自出,汗出則陰虛而弱也。
嗇嗇,氣不舒暢貌,言惡寒由於內氣餒也。淅淅,肌膚戰慄貌,言惡風由於外體疏也。翕翕,火炙團合貌,言皮膚蒸蒸溫熱也。陽主氣,氣通息於鼻,陽病則氣不利,故鼻鳴。陽上升,陽病則氣上逆,故乾嘔。主之以桂枝湯,解肌表之陽邪,斂陰弱之自汗也。)
桂枝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查](渣),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熱,熱微似有汗出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若汗出不止[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中風,脈陽浮陰弱,而汗自出,故用桂枝辛溫,以解表分之風邪;甘草、芍藥,甘酸益血,以止自出之汗;大棗甘緩,生薑辛散,扶脾止嘔。服已須臾,桂枝湯氣味俱薄,其力易盡。歠熱稀粥一升,以粥助藥力,穀氣內充則邪不能留,遍身微似有汗而解矣。如或蓋覆強逼,[太](大)汗流漓,則陰血愈傷,病必不除。
白話文:
太陽經上篇
太陽病,表現為脈象浮起,頭部和後頸部僵硬疼痛,並且會感到怕冷。
(這是太陽經的疾病。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眼內角,向上到達額頭,在頭頂交會,從頭頂進入腦部,然後繞出,向下經過後頸,沿著肩胛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脊椎旁的肌肉,聯繫腎臟。所以太陽經有病時,會出現頭部和後頸部僵硬疼痛。脈象浮起,是因為太陽經主表;感到怕冷,是因為太陽經屬於寒水經,寒氣逆行就會怕冷。以後凡是提到太陽病,都指的是這種情況。)
太陽病,出現發熱、出汗、怕風,脈象變得和緩,這種情況叫做中風。
(這裡的太陽病,指的是太陽經最開始的病變。以後也按照這個理解。發熱,是因為風為陽邪,病發於陽就會發熱。出汗,是因為風邪傷了衛氣,衛氣疏鬆就會導致表皮不固而出汗。怕風,是因為衛氣受到風邪的侵襲,不能抵禦風的吹拂。脈象和緩,是因為緩是平脈,風邪傷了衛氣,衛氣在脈之外,外部生病而內部沒病,所以脈象沒有病而顯得和緩。中風,就像是感受風邪,這是承接第一段,區分出太陽病中的風邪,是風症的總綱,以後凡是提到中風,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太陽中風,脈象陽脈浮起而陰脈衰弱。陽脈浮起,表示身體會自己發熱;陰脈衰弱,表示身體會自己出汗;同時會感覺微微怕冷,怕風時會打冷顫,身體發熱時又感覺發燙,鼻子出氣不暢有響聲,想吐卻吐不出來,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
(這裡詳細說明了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是為了補充上面的內容。上面說脈緩,是為了區分風邪傷了衛氣,外病內不病;這裡說陽脈浮起陰脈衰弱,是為了區分陰陽,說明中風的病發於陽。風為陽,衛氣也屬於陽,陽邪侵襲陽分,所以脈搏寸部浮起而尺部衰弱。陽脈浮起表示身體發熱,是因為風為陽,陽主氣,氣盛就會發熱。陰脈衰弱表示身體出汗,是因為汗本來屬陰,是衛氣負責固護,衛氣有病就會表皮疏鬆,導致出汗,出汗就會導致陰虛而衰弱。
嗇嗇,是氣機不暢快的樣子,說明怕冷是因為體內氣虛。淅淅,是肌膚戰慄的樣子,說明怕風是因為體表疏鬆。翕翕,是皮膚發熱的樣子,說明皮膚有溫熱感。陽氣主導氣息,鼻子是氣體出入的地方,陽氣生病就會導致氣息不暢,所以鼻子有聲音。陽氣上升,陽氣生病就會導致氣機上逆,所以想吐又吐不出來。用桂枝湯來治療,可以解除體表陽邪,收斂因陰虛導致的出汗。)
桂枝湯的組成: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五味藥材搗碎,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煮到剩下三升,去掉藥渣,調整溫度,服用一升。服藥後稍等片刻,再喝一升多的熱稀粥,幫助藥力發揮。蓋上被子保暖,過一個時辰左右,感覺全身發熱,微微出汗,這樣效果最好。但不能讓汗像水流一樣流個不停,否則病就治不好了。如果一服藥後出汗病就好了,就停止服藥,不需要把全部藥都喝完。如果沒有出汗,就按照之前的方法再服藥。如果還不出汗,可以在半天左右把剩下的藥都服完。
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一天一夜服藥,仔細觀察病情。如果一劑藥都服完了,病情還沒好轉,就再服一劑。如果出汗不止,可以服用二三劑。服藥期間,要忌吃生冷、黏滑、肉類麵食、辛辣、酒、奶酪、腥臭等食物。
(中風,脈象是陽脈浮起陰脈衰弱,並且會自己出汗,所以用桂枝的辛溫來解除體表分佈的風邪;甘草和芍藥甘酸可以補血,來止住自發的出汗;大棗甘緩,生薑辛散,可以扶助脾胃、止嘔。服藥後稍微等一會,桂枝湯的藥力比較薄弱,容易消散,所以要喝一升熱稀粥,用粥來幫助藥力,穀氣在體內充足,邪氣就不能停留,全身微微出汗病就好了。如果蓋被子強行逼汗,導致大汗淋漓,就會更加損傷陰血,病就治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