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三 (1)
卷三 (1)
1. 陽明經全篇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足陽明胃經,經氣屬燥金,多氣多血,兩陽合明之府。凡傷寒症,寒與濕陰盛之症,傳入陽明燥熱之經,病多自解。風與溫暑暍,陽盛之症,傳入陽明燥熱之經,則火焚就燥,其邪更甚。故經病府病,屬胃實者居多,所以陽明之為病,為胃家實也。
此節,乃陽明經病一篇經病總綱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此以食之能否,辨陽明風與寒也。蓋陽明主水穀,風能食,陽化谷也;寒不能食,寒不殺穀也。中寒即傷寒之互詞。)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
白話文:
陽明病,主要是胃氣積聚過多的情況。
因為足陽明胃經屬於燥金,氣血充盈,是陽氣匯集的地方。一般的傷寒病,寒氣和濕氣過盛,傳入陽明燥熱的經絡,多半可以自行痊癒。但如果是風寒、溫暑或中暑等陽氣過盛的病症,傳入陽明燥熱的經絡,就容易造成火勢更加旺盛,病情更加嚴重。所以,經絡病和府病中,胃氣積聚的狀況非常多,因此陽明病多半是胃氣實證。
這一段文字是陽明經病篇的總綱。
陽明病,如果可以吃東西,叫做中風;如果不能吃東西,叫做中寒。
這是用是否可以吃東西來區分陽明風寒兩種病症。因為陽明主宰水谷,風可以吃東西,代表陽氣可以化解食物;寒氣不能吃東西,代表寒氣無法消化食物。中寒就是傷寒的另一種說法。
陽明病,脈搏遲緩,出汗多,輕微怕冷,代表表證未解,可以發汗治療,可以使用桂枝藥物。
(陽明病脈遲者,太陽之邪,初傳陽明,緩脈初變所以遲也。汗出惡風,太陽中風本症,因傳陽明經,氣燥實熱,故汗出多而惡寒微也。太陽病惡寒,陽明病不應惡寒。今微惡寒,則太陽未全罷,故曰表未解也。初入陽明,則從來路以驅之外出,故仍用桂枝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追言太陽經中風症也。日晡,申酉時。至申酉時發熱,故曰如瘧狀也。申酉是陽明旺時,申酉時熱,所以知屬陽明。脈實則內實,實則瀉之,故宜下也。脈浮虛者,浮則主表,故宜汗也。下以承氣湯,鹹寒瀉實熱也。汗宜桂枝湯,甘芍可以益陰,而治脈虛,且從太陽來路而解之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脈搏遲緩,可能是太陽病初期傳染到陽明經,導致脈象變慢。病人容易出汗且怕風,這是太陽中風的症狀,因為病邪傳入陽明經,導致體內燥熱,所以出汗多,但怕冷的症狀不明显。太陽病怕冷,陽明病不應該怕冷,現在病人稍微怕冷,说明太陽病還未完全消退,所以稱為表未解。病邪剛進入陽明經,就要从原来的路线将它驱逐出去,所以仍然要用桂枝汤。
如果病人感到煩躁发热,出汗后症状缓解,而且像疟疾一样,每天下午發熱,这就是阳明经的症状。脉象实证,应该用泻下药;脉象虚浮,应该用发汗药。泻下药可以用承气汤,发汗药可以用桂枝汤。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風為陽邪,陽盛則燥,故不大便至六七日,則內實熱甚,故火炎於上,而頭痛身熱也。與承氣湯,鹹寒下泄其實也。內實熱者,小便必濁;若小便清,則熱邪在經不在府,經症仍宜汗解,故當鬚髮汗也。頭痛者,陽明火盛。陽明經結於鼻,火盛則血妄行,故必衄也。宜桂枝湯,解其經中之風邪,而火亦滅也。)
脈浮發熱,口鼻乾燥,能食者則衄。
(陽明經出口結鼻,脈浮能食為中風,發熱而口鼻乾燥,風火熾也。血熱上行,所以衄也。)
白話文:
傷寒好幾天沒有大便,又有頭痛和發熱,可以服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熱邪還在表層,還沒有深入體內,應該要讓身體發汗。如果頭痛還會流鼻血,則適合用桂枝湯。
(風為陽性邪氣,邪盛就會乾燥,所以好幾天沒有大便,表示體內熱邪很重,熱氣上升到頭部,所以會頭痛發熱。可以服用承氣湯,因為它具有鹹寒瀉下的作用,可以驅除熱邪。如果體內熱邪重,小便一定會濁黃;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熱邪在經絡中,還沒有深入臟腑,經絡證狀還是應該透過發汗來治療,所以應該讓身體發汗。如果頭痛,表示陽明經火旺盛。陽明經會經過鼻腔,火盛就會導致出血,所以會流鼻血。可以服用桂枝湯,來消除經絡中的風邪,也能滅火。)
脈搏浮動而發熱,口鼻乾燥,能吃東西的人會流鼻血。
(陽明經從口出經鼻,脈搏浮動且能吃東西,表示是中風,發熱且口鼻乾燥,表示風火旺盛。血氣上沖,所以會流鼻血。)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能食者為風,風乘高巔,故但頭眩;風為陽邪,客於陽明燥熱之經,故實熱而不惡寒。陽能化谷,故能食。陽明經循咽,火盛上炎,故咳而咽痛;火不上炎,故不咳者,則咽不痛也。)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不散精,則胃實而陽明病。脅下,肝之部分也。肝不散精,肝之部亦硬滿,而不大便也。肝主升,升則上逆而嘔。肝病則授氣於心,舌乃心之苗,故舌上白胎(苔)也。小柴胡湯,疏肝暢木,則精散而津液通,津液通則胃潤而和,胃既和,則穀精化汗,故濈然汗出解也。)
白話文: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病的患者,只有頭暈目眩的症狀,不畏寒,所以還能進食,而且還會咳嗽,這樣的人必定會喉嚨痛;如果沒有咳嗽,那麼喉嚨就不痛。
(能夠進食是因為風邪,風邪侵襲頭部,所以才會頭暈;風邪為陽邪,侵犯陽明經這條燥熱的經絡,所以發熱而不畏寒。陽氣能化生穀物,所以還能進食。陽明經循行經喉嚨,火氣旺盛上逆,所以會咳嗽和喉嚨痛;火氣不向上逆,所以不咳嗽的人,喉嚨就不會痛。)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陽明病的患者,肋骨下方堅硬脹滿,不大便卻嘔吐,舌苔發白的人,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上焦得到疏通,津液得到下降,胃氣因此得到和順,身體就會自然而然出汗而解除病症。
(食物進入胃中,精氣會散佈到肝臟;如果肝臟不能散佈精氣,那麼胃就會實熱而產生陽明病。肋骨下方是肝臟的部位。肝臟不能散佈精氣,肝臟部位就會堅硬脹滿,所以不會大便。肝臟主升,升發就會上逆而嘔吐。肝病就會傳給心臟,舌頭是心臟的苗裔,所以舌苔會發白。小柴胡湯可以疏肝理氣,讓精氣散佈,津液通暢,津液通暢胃就會滋潤而和順,胃氣和順,穀物精氣就會化為汗液,所以就會自然而然出汗而解除病症。)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少陽膽經藥也。膽為半表半裡。柴胡升陽,以和其表;黃芩養陰,以和其里;人參、甘草、大棗,甘溫以和其中;生薑、半夏,辛溫以和其外。表裡內外俱和,邪自不能入矣。蓋三陽以少陽為樞,今陽明病,亦樞之不和也,故並主之耳。
白話文:
小柴胡湯
主要成分:柴胡(500克)、黃芩(180克)、人參(180克)、甘草(180克)、半夏(500克)、生薑(180克)、大棗(12枚)。
將這七種材料一起放入一斗二升的水中煮,取六升液體,濾去渣渣後,再煮取三升。待藥液溫暖後,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
這是針對少陽膽經的藥物。膽經處於外表與內裡之間。柴胡能提升陽氣,調和外表;黃芩養陰,調和內部;人參、甘草和大棗皆是甘溫,調和中間的氣;生薑和半夏則是辛溫,調和外部。這樣表裡和內外都能和諧,邪氣自然無法侵入。這是因為三陽之中,少陽是樞紐。若陽明也發病,則樞紐也會不和,因此需要同時治療。
以上七節,陽明中風症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發熱無汗,追言太陽時也。嘔不能食者,太陽身熱無汗之症,則屬於陰寒;至陽明,決嘔不能食也。蓋不能食者,中寒也。陽明法多汗,寒症轉陽明,亦必濈濈然汗出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傷寒汗出則解。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出不透,故邪不解而傳內,轉屬陽明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
(脈浮無汗,太陽寒症也。轉入陽明,寒邪鬱於陽明之經,則陽明氣不下行,上逆而喘矣。蓋初傳陽明者,猶未盡罷太陽,故仍用麻黃湯,汗之自愈也。)
白話文:
上述七節,都是陽明中風的症狀。)
傷寒發作,發熱卻不流汗,嘔吐得吃不下東西,但是卻又汗流不止,這就是轉屬陽明經的症狀。
(發熱不流汗,追溯起來是太陽經的症狀。嘔吐吃不下東西,太陽經中發熱不流汗的症狀,屬於陰寒;到了陽明經,肯定會嘔吐吃不下東西。因為吃不下東西,是寒氣作用的結果。陽明經的規律就是容易流汗,寒證轉屬陽明經,也必定汗流不止。)
本來太陽經剛發病時,讓病人發出汗來,汗先出來卻不徹底,這是因為轉屬陽明經的緣故。
(傷寒發汗就能解除。太陽經剛發病時,讓病人發汗,汗卻出不透,所以病邪不解而轉移到內部,轉屬陽明經。)
陽明經病,脈搏浮起,不流汗卻喘氣,發汗就能痊癒,適合用麻黃。
(脈搏浮起不流汗,是太陽經寒證。轉入陽明經,寒邪鬱結在陽明經的經絡,所以陽明經的氣無法下行,上逆而喘。因為剛傳到陽明經,陽明經的症狀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所以仍用麻黃湯,發汗就能自愈。)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陽明為陽氣之原,故脈大。若病寒則胃陽衰,故遲至三日,方見陽明大脈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脈浮而緊,寒症也。潮熱發作有時者,但晡為陽明旺時,邪傳陽明,至日晡,如潮信有期而發熱也。脈但浮,則營不守中,微不固外也。睡時衛氣行陰,則陽不固而汗出也。)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陽明胃屬土,土賴火生方能化食。陽明中寒,則胃土虛冷,故不能食。真氣者,得於天,充於谷者也。不食則真元虛弱,乃用寒藥以攻其熱,則土氣大傷,厥氣上逆而噦矣。噦者,冷呃也。)
白話文:
傷寒持續三天後,陽明脈絡會變得強壯。
(陽明為陽氣的來源,因此脈絡會強壯。如果患有傷寒,則胃中的陽氣會衰弱,所以要過三天才會出現陽明脈絡強壯的現象。)
陽明經脈有病,如果脈搏浮動且緊繃,必定會出現潮熱,發作時有規律;如果脈搏只有浮動,必定會盜汗。
(陽明經脈有病,脈搏浮動且緊繃,是寒症的表現。潮熱發作有規律,是因為傍晚時分陽明旺盛,邪氣傳入陽明,到傍晚時分,就像海潮有規律地漲潮一樣發熱。如果脈搏只有浮動,說明營衛之氣不守住在身體中間,衛氣不固定在身體表層。入睡時衛氣運行在身體陰部,那麼陽氣就不能固守在身體表層,因此會出汗。)
陽明經脈有病,不能進食,用藥攻擊陽明經脈的寒熱之氣,必定會嘔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胃中虛寒。因為患者本來就體虛,所以用藥攻擊陽明經脈的寒熱之氣,必定會嘔吐。
(陽明胃屬土,土依賴火才能運化食物。陽明中寒,則胃土虛寒,所以不能進食。真氣是從天而來,充盈在穀物中的。不進食的話,真元就會虛弱,用寒藥來攻擊陽明經脈的寒熱之氣,就會嚴重損傷胃土之氣,寒氣上逆就會嘔吐。嘔吐是指冷呃。)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脈浮為虛,脈遲為寒。虛寒甚於內,故完穀不化而下利。虛陽格外而身熱也。主以四逆,姜附甘草,溫其中也。若下利而能食,穀氣能養胃氣;若下利而不能食,則胃中虛寒甚矣。不但用藥攻熱而噦,即飲水,胃不勝水寒,亦必噦矣。)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寒)冷故也。
(大吐大下,則中氣虛極,而胃氣自不能固表,而汗出矣。大津液重傷,則外氣必鬱而煩。設因煩而與以水,遂令寒氣入胃,胃氣受困而噦,胃中虛寒為何如乎。)
白話文:
脈搏浮而遲緩,說明體表發熱而體內寒涼,伴有腹瀉排出清澈榖物,使用 [四逆湯] 治療。如果胃中虛弱發冷,無法進食,喝水就會嘔吐。
(脈浮表示虛弱,脈遲表示寒氣。虛寒嚴重到體內,所以不能消化榖物而腹瀉。虛陽浮於體外,所以身體發熱。使用四逆湯,含有生薑、附子、甘草,溫暖體內。如果腹瀉但能進食,榖物之氣就能滋養胃氣;如果腹瀉不能進食,表示胃中虛寒非常嚴重。不但用藥驅熱會嘔吐,即使喝水,胃也承受不了水的寒氣,也會嘔吐。)
傷寒時嘔吐腹瀉嚴重,虛弱到極點,又大量出汗的患者,由於患者體外氣機抑鬱,又給予水喝,誘發出汗,就會嘔吐。這是因為胃中 (虛弱) 發冷的緣故。
(大吐大瀉後,中氣虛弱到極點,胃氣自然不能固守體表,所以出汗。津液耗傷嚴重,則體外氣機一定會鬱結煩躁。如果因為煩躁而給予水喝,就會讓寒氣進入胃中,胃氣受到阻礙而嘔吐,可見胃中虛寒有多麼嚴重。)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陽明病則胃家實,故法多汗。今胃陽不足,則不能食,汗生於穀,穀氣不宣,故反無汗。胃陽虛,汗不能透肌表,怫鬱皮中,如蟲行也。久虛,言未病之先,胃陽已虛也。)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內](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脈數為熱,熱當消穀引食。今脈數而不食嘔吐者,此因發散太過,膈內元氣虛弱,下焦陰火升而脈數也。蓋火在下為少火,少火生氣,能溫胃消穀。火浮於上為客熱,如釜底無火,胃中虛冷,不能溫胃消穀,食入而反出也。)
白話文:
陽明病
陽明病症狀多是出汗,但現在卻沒有汗,身體就像蟲子在皮膚下爬的情形,這是因為長期虛弱的緣故。
(陽明病時,胃部實熱,所以通常會出汗。現在胃陽不足,所以不能吃東西,汗液是由食物所產生,食物之氣不順暢,所以反而不出汗。胃陽虛弱,汗液無法透過肌肉表皮,鬱結在皮膚中,就像蟲子在皮膚下爬行。長期虛弱,是指生病之前,胃陽就已經虛弱了。)
病人脈搏數快
脈搏數快是熱證,應該消化食物以補充營養,但是反而嘔吐,這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微弱,隔膜(身體中間的部位)氣虛,所以脈搏才會數快。數快是外來之熱,無法消化食物,因為胃中虛寒,所以才會嘔吐。
(脈搏數快是熱證,熱證應當消化食物以補充營養。現在脈搏數快,卻不能進食且嘔吐,這是因為發散太過,體內元氣虛弱,下焦的陰火上升而導致脈搏數快。下焦之火為少火,少火可以生氣,可以溫暖胃部並消化食物。火浮於上為外來之熱,就像鍋底沒有火,胃中虛寒,不能溫暖胃部並消化食物,食物進入後反而會吐出。)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陽者,胃脘之陽也。陽虛則胃寒,寒氣生濁,濁火上逆,故食谷則嘔也。主以吳茱萸湯,下氣溫中也。得湯反劇,是上焦陽分邪火作嘔也。當禁辛溫,故服吳茱萸而反甚也。)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
(肝屬木,木性升,升必從肝,濁火升而吐,故以吳萸、生薑氣味辛燥者,一入肝而下氣,一入肝而主止吐也。人參、大棗,氣味甘和,扶土生金,金旺則能制肝之升,土旺則不受木之賊也。
白話文:
進食後想吐的人,屬於陽明胃經的問題,可用「吳茱萸湯」來治療。服藥後病情加劇的人,屬於上焦的問題。
(陽是指胃部的陽氣。陽氣不足就會導致胃部寒冷,寒氣會產生濁氣,濁氣上逆,所以進食後就會想吐。治療上以吳茱萸湯為主,可以降氣溫中。服藥後病情加劇,說明是上焦陽氣的部分邪火在作嘔。此時應該禁止服用辛溫的藥,所以服用吳茱萸反而會加重病情。)
吳茱萸湯
- 吳茱萸(一升,洗淨)
- 人參(三兩)
- 生薑(六兩)
- 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四味藥材,放入七升水中熬煮,取二升湯液,去渣後溫服,每日三次,每次七合。
(肝屬木,木性向上生長,吐逆一定與肝有關。濁火上升而引起嘔吐,所以使用氣味辛燥的吳茱萸和生薑。吳茱萸入肝後可以降氣,生薑入肝後可以止吐。人參和大棗氣味甘和,可以補益脾胃,增強金氣來制約肝的上升,增強土氣來抵禦肝的侵犯。)
以上十一節,陽明經傷寒症也。)
陽明病,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陽明經,絡咽而結於鼻。風為陽邪,故口燥欲嗽水;寒為陰邪,故不欲咽也。風性上行,陽明多氣多血,血熱上行,所以必衄。)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本多汗,寒閉於外,故反無汗。小便者,熱則癃閉,寒故小便利也。風性速而上,寒性遲而下。風寒合邪,故二三日至陽明也。風邪上逆故嘔而咳,風乘高巔故苦頭痛。風氣通肝,肝病而陰陽不接,故手足厥也。不咳不嘔不厥,則頭不痛者,蓋有寒而無風也。)
白話文:
以上十一條,都是陽明經寒傷所致的症狀。
陽明經的病症:口乾,只想漱口,不願意吞嚥,這是鼻出血的前兆。
(陽明經與咽喉相連,通於鼻腔。風邪為陽邪,所以口乾想漱口;寒邪為陰邪,所以不願意吞嚥。風邪上行,陽明經氣血旺盛,血熱上衝,所以必定鼻出血。)
陽明經的病症:明明發燒卻沒汗出,小便通暢,二三天後開始嘔吐咳嗽,手腳冰冷,一定會頭痛。(如果沒有嘔吐、咳嗽,手腳也沒有冰冷,就不會頭痛。)
(陽明本應多汗,但是寒邪閉阻在外,所以反而沒有汗。小便通暢是因為熱則小便不利,寒則小便通暢。風性急速而上行,寒性緩慢而下行。風寒兩邪合起來作用,所以二三天後纔到達陽明經。風邪上逆所以嘔吐咳嗽,風邪侵襲頭部所以頭痛。風氣通於肝,肝病則陰陽不通,所以手腳冰冷。如果沒有咳嗽、嘔吐、冰冷,就不會頭痛,這是因為有寒邪而沒有風邪。)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而小便難也。
(風為陽邪,寒為陰邪。中風而脈浮緊,風寒兩傷。浮主風,緊主寒也。陽邪上行,故口苦咽乾,而喘逆發熱。陰邪堅冷,故腹滿惡寒。陽邪可下,陰邪不可下。風寒下之,則陽氣虛而凝,凝故腹滿,氣化傷,故小便難也。
以上三節,陽明經風寒症也。)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未](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白話文:
陽明經中風,導致口苦咽喉乾燥、腹脹、呼吸微喘、發熱畏寒、脈象浮而緊。如果使用瀉法治療(灌腸),則會導致腹脹加重和小便困難。
註解
- 風為陽邪,寒為陰邪。中風而脈浮緊,說明同時受到風寒兩邪的侵襲。浮脈主風,緊脈主寒。
- 陽邪上行,故口苦咽乾,而喘逆發熱。陰邪堅冷,故腹滿惡寒。
- 陽邪可以瀉,陰邪不可以瀉。用瀉法治療風寒,會使陽氣虛弱而凝滯,凝滯則腹滿,氣化受傷,則小便困難。
- 以上三條,都是陽明經受風寒侵襲的症狀。
太陽病
寸口脈緩,關脈浮,尺脈弱,病人發熱出汗,又畏寒,不嘔吐,但心下痞滿,這是因為醫生使用了瀉法治療。如果沒有瀉法治療,病人不畏寒而口渴,這是轉入陽明經的徵兆。小便次數多,大便一定堅硬,不出十天,症狀就會消失。病人口渴想喝水,應少量給予,並採取緩解的方法救治。口渴者,宜服五苓散。
(太陽脈病,而脈寸緩關浮尺弱者,為濕症。蓋濕傷於下,尺以候下。濕傷則陽虛,故弱。寸以候上,濕傷於下,則上不病,故脈亦不病而緩。關以候中,中焦受濕,則土淖而脈浮。其人發熱汗出惡寒,濕傷肌表,故汗不斂而寒熱也。濕症多嘔。不嘔者,因下後不能上逆也。
濕為陰病,發於陰,下之成痞,故不嘔而心下痞者,此因醫誤下之故也。如其未下,而發熱汗出,心下痞,不惡寒而渴,此轉陽明濕(症)也。陽明經氣燥熱,故不惡寒而渴,病轉陽明。如小便數,則經氣已燥,而水道又利,則濕必解,當大便硬而愈也。古人大便必更衣,故大便謂之更衣。
白話文:
太陽脈病症
如果太陽脈的脈象在寸、關、尺三個部位都出現緩慢、閉塞、浮弱的現象,則可能是濕症。濕氣傷及下半身,尺脈可以察覺到下半身的情況。濕氣傷人會導致陽氣虛弱,因此脈象虛弱。寸脈可以察覺到上半身的情況,濕氣傷及下半身時,上半身通常不受影響,所以寸脈不會出現異常,表現為緩脈。關脈可以察覺到中焦的情況,中焦受到濕氣影響,會導致脾土過於潮濕,表現為脈象浮動。
患者出現發熱、盜汗、畏寒等症狀,說明濕氣已經傷及肌肉表層,所以出汗無法止住,同時還會伴有寒熱。濕症患者常伴有嘔吐。如果沒有嘔吐,可能是因為濕氣已經下行,無法再逆上。
濕為陰病
濕氣屬於陰邪,發作於身體下部,如果誤用瀉下法治療,會導致濕氣下注形成痞塊,患者會出現心下痞悶而不嘔吐。如果患者未曾服用瀉下藥,卻出現發熱、盜汗、心下痞悶、不畏寒、口渴等症狀,則可能是濕症轉化為陽明濕症。陽明經的氣血性質燥熱,因此患者不會畏寒,反而會口渴,說明病症已轉移到陽明經。
如果患者出現小便頻數的情況,說明經氣已經燥熱,水液代謝通暢,濕氣必然會消散,大便會變硬而痊癒。古人認為大便時需要更換衣服,所以大便又稱為更衣。
十日不大便五所苦者,濕症喜燥,戒人勿以不大便而妄投藥餌也。即渴欲飲水,亦以少與,勿致飲水多而仍病濕,此救之之法也。如飲水後仍渴,則又因飲水水蓄,有礙水道,不制心火而渴也。五苓散主之,通其水道也。
此節,陽明經濕症也。)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屬燥金,潮熱亦胃實之症。陽明潮熱而小便利,應燥實矣。而大便溏,尚溏,其濕之盛,為如何哉?且胸脅滿不去,胸脅乃肝部,風氣通肝,肝部風濕相搏而不解也。小柴胡湯,達肝膽,以散胸脅之滿,膽氣疏,則胃陽升發而濕亦解矣。)
白話文:
如果十天沒大便,而且身體感到各種不舒服,這可能是濕症,喜歡乾燥,千萬別因為便秘就胡亂吃藥。即使口渴想喝水,也要少量多次,避免喝太多水反而加重濕氣,這就是治療濕症的方法。如果喝水後還是口渴,可能是因為喝太多水導致水積在身體裡,阻礙了水道,無法控制心火而感到口渴。五苓散可以治療這個症狀,幫助通暢水道。
陽明經濕症的表現是發熱、大便稀、小便正常,胸脇脹滿不消。這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土惡濕而風性上,陽明風濕相搏,則風挾濕上逆,故嘔而發熱也。小柴胡湯主之,膽氣疏則風散,胃氣騰則濕解也。)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然如有熱狀,奄然欲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風為陽,陽能殺穀,故能食。陽邪傷氣化,故小便不利,則濕停而大便潤,故大便自調。風濕相搏,故骨節疼痛。翕然,蒸蒸貌。風濕交蒸,故肌肉如有熱也。奄然,癡呆貌。風濕搏於揚(陽)明。故癡呆而欲狂也。然,汗出津津貌。微似有汗,則風濕俱去而解也。穀氣,胃津液也。
白話文:
嘔吐並發熱的,應以小柴胡湯治療。
(因為土質惡濕而風性往上,陽明風濕互相搏鬥,就會導致風挾濕往上逆,所以才嘔吐發熱。應以小柴胡湯治療,膽氣流通則風散,胃氣升騰則濕散。)
陽明經的病,(剛開始)想吃東西,小便反而不利(不順),大便自行通暢,患者關節痠痛,蒸蒸發熱的樣子,恍恍惚惚想要發狂,汗津津的流出來而解除(症狀)的,這是水氣無法勝過胃中的穀氣,與汗液同時並出,脈搏緊促就會好轉。
(風為陽性,陽性可以消解穀氣,所以還能夠進食。陽邪損傷氣的運化,所以小便不利,濕氣停滯所以大便通暢,因此大便自行通暢。風濕互相搏鬥,所以關節痠痛。蒸蒸發熱的樣子,是濕熱蒸騰的現象。恍恍惚惚,是神志不清的樣子。風濕搏擊於陽明經,所以神志不清而想要發狂。津津的,是汗水津潤的樣子。微微似有汗液,表示風濕都已經散去,症狀也已解除。穀氣,就是胃中的津液。)
汗生於穀精,穀精勝,風濕從汗並出也。濕熱之脈如蛇,蛇形微軟而無筋,緩大無力,與緊脈相反者也。若脈緊,則濕去而病愈矣。
以上三節,陽明經風溼症也。)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本燥熱之經,而現遲脈,脈遲為寒,寒則不能宣行胃氣,故食難用飽。飽則穀氣壅胃而微煩也。頭眩者,胃經穀氣壅塞,其悍氣上衝頭而眩也。小便難者,脾不能運,則肺不能下輸,膀胱氣化不及,則小便難也。穀氣壅而化濕,水道又不通,不升不降,則鬱而成疸,腹滿身黃矣。
白話文:
- 汗水是由食物精華所產生,如果食物精華過剩,就會導致風濕從汗水中排出。濕熱的脈象如同蛇形,蛇形柔軟無力,脈搏發虛,與緊脈相反。如果脈象轉緊,則表示濕氣已除,病症也將好轉。(以上三節,都屬於陽明經風濕症。)
- 陽明經的病證,脈象遲緩,食量減少,吃飽後會輕微煩悶,頭暈,一定會小便困難,這預示著將要發生谷疸。即使使用瀉藥,腹脹仍然如故。原因在於脈象遲緩的緣故。
- (陽明經原本是燥熱的經絡,但現在出現遲脈的現象,遲脈為寒象,寒則不能暢通胃氣,因此難以吃飽。吃飽後,穀氣壅塞於胃中,就會導致輕微煩悶。頭暈是因為胃經的穀氣壅塞,其腐敗氣味上衝頭部而致。小便困難是因為脾臟運化失常,導致肺臟不能向下輸佈津液,膀胱氣化功能不足,所以小便困難。穀氣鬱結而化為濕氣,水道的運行又受阻,氣血不能升降,便會鬱結而形成疸病,腹脹身黃。)
下劑能治瘀熱身黃,不能治寒濕谷疸,故雖下之,而腹滿如故也。再曰脈遲,欲人從遲脈,辨其為寒濕而治之也。)
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陽明乃胃土,土賴火生,中寒不能食,土失火養而不納也。真氣者,得於天,充於谷,谷少食,則氣不化,而小便不利矣。水道不通,則濕滯。手足,脾主之。濈然汗出者,濕滯於脾,壅而沁出也。固,同痼。瘕者,假濕而成之痼積也。寒濕積於胃,則胃中冷,而水穀不分,並於大腸,故大便初硬後溏也。)
白話文:
能攻下瀉熱淤滯病變,但不能治療寒濕谷疸。所以儘管用攻下法,但腹脹還是如故。脈象遲緩,暗示要從脈象的遲緩中辨別寒濕,對症治療。
陽明病,如果遇寒
不能飲食,小便不通暢,手腳微微出汗,這是快形成頑固結塊,大便一定先是硬的,後來變溏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裡寒冷,不能消化食物和水分。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症](證),不可攻之。
(寒則谷不納,濕則水易泛,所以嘔多。寒濕之症,全賴陽明經氣之燥熱,故有陽明實症,亦不可攻也。)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諸陽受氣之區也。硬滿者,陽不布氣,寒濕滯於胸中也。不可攻之,寒濕為陰,陰邪不可攻也。利不止,真陽亡也,故死。利止者,陽猶能翕合也。或借溫炙為鸞膠,故云可愈也。
以上四節,陽明經寒濕症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安](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少](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白話文:
傷寒嘔吐頻繁
雖然出現陽明熱症,也不可以猛烈攻下。
(寒症的人無法進食,濕氣容易泛濫,所以嘔吐頻繁。寒濕症狀,完全依賴陽明經氣的燥熱,所以即使出現陽明實症狀,也不可以攻下。)
陽明病,心下部位堅硬飽滿
不可攻下。攻下後,腹瀉不止的會死亡;腹瀉止住的會痊癒。
(心下部位是諸陽受氣的地方。堅硬飽滿,表示陽氣不運行,寒濕滯留在胸中。不可攻下,因為寒濕屬陰,陰邪不可攻下。腹瀉不止,表示真陽已經衰竭,所以會死亡。腹瀉止住,表示陽氣還能夠收斂,或者用溫灸輔助治療,所以有痊癒的可能。)
以上四段症狀,都是陽明經的寒濕症狀。
陽明中風
脈象弦浮而大,同時出現氣短,腹部全部飽滿,脅下和心臟疼痛,長久按壓後氣血不通,鼻孔乾燥,不能出汗,嗜睡,全身和臉部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感,時常噁心,耳前後腫脹,針灸後稍有緩解,外邪沒有解除,病情超過十天,脈象持續浮動的,給予小柴胡湯。脈象只有浮動而沒有其他症狀的,給予麻黃湯。如果小便不通,腹部飽滿伴隨噁心,則無法治療。
(此陽明中風,而兼寒濕症也。病在陽明,太陽未罷,少陽已兼見。弦脈,少陽;浮脈,太陽;大脈,陽明。故脈弦浮大也。三陽主氣。短氣者,三陽俱病,陽虛而氣短也。腹滿者,風勝則肝橫,濕勝則脾滯,寒凝則氣脹也。脅下,肝之分。風氣通肝,肝病授氣於心,故脅下及心痛也。
久按之,按脅下與心也。氣不通者,按之,阻左右升降之路,則胸中大氣不布,而不通也。風為陽邪,陽明絡鼻,故鼻乾。胃不和則臥不安。寒濕在胃,胃不和,而臥不安也。嗜臥者,寒則陽虛,濕則脾困也。黃乃土色,一身及面目悉黃,脾濕,而土色現於身面目也。小便氣化乃出,氣短,則氣化不及州都,而小便難也。
白話文:
現在患有陽明風中之癥,同時兼有寒濕症。病症位於陽明經,太陽經之熱尚未退卻,少陽經也已受到波及。脈象弦緊,這是少陽經的徵兆;脈象浮散,這是太陽經的徵兆;脈象洪大,這是陽明經的徵兆。所以脈象弦緊、浮散、洪大。三陽經主要主導人體氣的運行。氣短的人,是三陽經同時出現病變,陽氣虛弱,所以氣短。腹脹的人,是風邪盛行,導致肝氣橫逆;濕邪盛行,導致脾氣阻滯;寒邪凝結,導致氣體脹滿。脅部以下的部位,是肝臟所分佈的區域。風氣通達於肝臟,肝臟有病,會把病氣傳給心臟,所以會出現脅部疼痛和心痛。
長期按壓脅部和心臟。氣機不通暢的人,按壓後會阻礙左右氣機上下運行,導致胸中元氣無法運行,所以氣機不通暢。風邪是陽性的邪氣,陽明經絡與鼻腔相連,所以會出現鼻腔乾燥。胃氣不和諧,就會臥不安穩。寒濕在胃中,導致胃氣不和諧,所以臥不安穩。嗜睡的人,是寒邪導致陽氣虛弱,濕邪導致脾氣睏乏。黃色是土的顏色,全身和麪部都發黃,是脾臟受濕邪侵襲,導致土色呈現於身體和麪部。小便屬氣化產物,氣短的人,氣化功能不足以到達膀胱,所以小便排出困難。
潮熱,一日兩次,如潮發熱也。時噦,胃寒土濕,土敗而噦也。耳前後,少陽經行之地,風甚則腫,刺之少差,風邪泄也。外不解,外症不解也。病過十日,蓋五日一候,病過兩候,氣血少變也。脈續浮,浮主風。少陽乃風木之府,與小柴胡湯,從少陽而解之也。若脈但浮而外無他症,則浮主表(矣)。
與麻黃湯,從太陽而表之也。若病過十日,既不歸少陽,又不走表,而腹滿小便難,內之寒濕瘀塞,噦症比前更甚,則濕土無陽,三陽邪壅,而無愈日矣。
此節,陽明風寒濕之症也。)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病,發燒並出汗,這是因為熱氣過盛,不能發黃。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而身體沒有出汗,汗液逆流到頸部,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瘀熱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使用茵陳蒿湯治療。
(濕熱之氣外泄,則不里郁;下滲,則不內存,豈還有發黃之患!若但頭汗而身無汗,小便又不利,則濕氣鬱於軀殼之間,熱邪遏於皮毛之內,欲不為黃得乎?用茵陳蒿湯者,以渴飲水漿,知陽明熱瘀已(甚),必用大黃,黃始除也。)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必懊憹者,身必發黃。
(無汗、小便不利,則濕壅;懊憹,濕壅熱菀也。所以知必發黃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標本皆熱,誤用火劫,其熱內瘀,微汗僅見於額,而身無汗,小便又不利,濕熱漫無去路,瘀內蒸罨,故濕土色現而發黃也。)
白話文:
濕熱之氣外泄,體內就不會鬱積;下滲,體內就不會積存,難道還會有發黃的症狀嗎?如果只是頭部出汗而身上不出汗,小便又不通暢,說明濕氣鬱滯在體內,熱邪阻滯在皮膚內,怎麼可能不發黃呢?服用茵陳蒿湯,是因為口渴喝了很多水,表明陽明經熱氣瘀積得很嚴重,一定要使用大黃,這樣才能消除黃疸。
陽明經有病,不出汗,小便不通暢,心中一定煩躁鬱悶,身體一定會發黃。
(不出汗、小便不通暢,說明濕氣壅滯;煩躁鬱悶,是濕氣壅滯,熱氣鬱積在體內的緣故。所以知道一定會發黃。)
陽明經有病,被火氣衝擊,額頭微微出汗,(而)小便不通暢,一定會發黃。
(陽明經表裡都有熱,錯誤地使用了發散火熱的方法,導致熱氣鬱積在體內,微微出汗只見於額頭,而身上不出汗,小便又不通暢,濕熱沒有出路,鬱滯在體內蒸騰燻蒸,所以濕土的顏色顯現出來,導致發黃。)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面合赤色,陽明火熱在經也。在經宜外解,故不可攻。攻之熱邪內陷,鬱於肌肉發熱,熱傷氣化,則小便不利。濕熱蒸罨,身必發黃矣。
以上四節,陽明濕熱症也。)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濈]然[汗微](微汗)出也。
(熱病,本陽盛之症,若傳陽明經,經氣燥熱,則必津津汗出矣。所以,熱病多成燥實症也。)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浮脈主表,表實為陽;脈芤營損,營損為陰。浮芤相搏,則陽實陰虛。胃乃兩陽合明之經,而見有陽無陰之脈,故胃氣實而生熱,津液涸而陽絕也。)
白話文:
陽明病
臉色通紅,不能使用攻法。若用攻法,必定發熱變黃,小便不利。
(臉色通紅,說明陽明經有熱邪。熱邪在經,應該從外解熱,所以不能攻之。若攻之,熱邪會內陷,鬱結在肌肉中發熱,熱邪傷及氣化功能,就會導致小便不利。濕熱薰蒸,身體必定發黃。
以上四條,都是陽明濕熱證。)
傷寒轉變為陽明病
患者會微微出汗。
(熱病原本就是陽盛之症,若傳入陽明經,經氣乾燥發熱,就會津液外泄出汗。因此,熱病多會轉變為燥實證。)
脈象
脈搏浮而軟弱無力,浮脈代表陽,軟脈代表陰,浮脈與軟脈相搏,說明胃氣發熱,陽氣將要衰竭。
(浮脈主表,表實為陽;軟脈主營血不足,營血不足為陰。浮脈與軟脈相搏,表示陽盛陰虛。胃經是兩條陽經合明,但脈象卻顯示有陽無陰,所以胃氣實熱,津液枯竭導致陽氣衰竭。)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出自《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脾與胃為合,更虛更實之府也。脾主陰而司津液,胃主陽而司氣(化)。脈滑則胃實,故曰穀氣實。胃實則脾虛而脈浮,故津液外泄,而汗自出也。汗出津液枯,而胃愈燥矣。)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浮相搏,故令氣𩜺,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陽脈主脾胃,浮則中空,故為虛;虛浮相搏,則脾燥不為胃行津液,胃氣虛竭而𩜺矣。若認𩜺為陽虛,而助其陽,則陰精愈涸。陽邪流利而脈滑,滑則胃火上逆而噦矣。責虛取實者,謂病宜責其血虛,而醫誤認為血實而取之也。守空迫血者,言陰之為中守者原空,而醫反迫逼其血也。
白話文: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出自《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脾與胃為合,更虛更實之府也。脾主陰而司津液,胃主陽而司氣(化)。脈滑則胃實,故曰穀氣實。胃實則脾虛而脈浮,故津液外泄,而汗自出也。汗出津液枯,而胃愈燥矣。)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浮相搏,故令氣𩜺,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陽脈主脾胃,浮則中空,故為虛;虛浮相搏,則脾燥不為胃行津液,胃氣虛竭而𩜺矣。若認𩜺為陽虛,而助其陽,則陰精愈涸。陽邪流利而脈滑,滑則胃火上逆而噦矣。責虛取實者,謂病宜責其血虛,而醫誤認為血實而取之也。守空迫血者,言陰之為中守者原空,而醫反迫逼其血也。
所以曰此為醫咎。既重竭其陰,則陽明愈燥。鼻乃陽明經行之地,燥則血熱上溢而衄也。同一陽明燥熱,脈滑則燥熱在內而為噦,脈浮則燥熱在經而衄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舌](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白話文:
因此說這是醫生的責任。既然過度耗竭陰氣,則陽明熱燥之症會更嚴重。鼻子是陽明經絡運行的地方,燥熱則導致血熱上衝而流鼻血。同樣是陽明熱燥,脈搏滑利表示熱燥在內,因此出現嘔吐;脈搏浮表示熱燥在經絡,因此流鼻血。
陽明病,脈搏浮且緊,喉嚨乾燥、口苦,腹部脹滿且喘氣,發燒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就會煩躁不安,神智不清,胡言亂語;如果加上溫針灸,必定會驚恐不安,煩躁難以入睡。如果瀉下,則胃中空虛,外邪刺激膈膜,心中煩悶,舌苔厚膩者,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者,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如果脈搏浮,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者,用豬苓湯治療。陽明病,出汗多而口渴者,不可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多會導致胃中燥熱,豬苓湯又利小便,所以會加重胃中燥熱。
(陽明燥熱之經,脈浮而緊者,浮則無血,緊則邪甚也。蓋邪氣來而勁急耳。燥熱之症,而見無血邪甚之脈,故咽燥舌苦也。陽明脈,挾口絡咽。苦者,火之味也。陽明熱甚,故身熱,惡熱而不惡寒。腹者,肝脾之分。肝藏血,脾統血。陰虛,肝脾無藏無統,陽亢不和而滿也。
陽明之氣應下行,熱則不下行,而反上逆,故喘而汗出也。身重者,壯火食氣,氣傷而身重也。誤發其汗,汗乃心液,故昏心昏憒而躁煩;津液傷,胃燥而譫語矣。若誤燒(溫)針,火氣入心,心血枯,故怵惕、煩躁不寧。火氣入胃,胃不和而臥不安也。蓋發汗燒(溫)針,本治陰盛之症而非所以治陽盛之症之法。
白話文:
陽明胃經熱盛燥熱,脈象浮而緊,浮則表示沒有足夠的血,緊則表示邪氣盛。這是因為邪氣來勢猛烈啊。燥熱的症狀,卻見脈象顯示沒血邪氣盛,所以咽喉乾燥,舌頭有苦味。陽明脈,經過口腔、咽喉。苦味,是火的味道。陽明熱盛,所以身體發熱,怕熱不怕冷。腹脹,是肝脾分界處。肝臟儲藏血液,脾臟統管血液。陰虛,肝脾無法儲藏統管,陽氣過盛不調和而導致腹脹。
陽明之氣應當向下運行,熱則無法下降,反而向上逆行,所以喘得厲害,還出汗。身體沉重,是因為旺盛的火氣耗傷氣血,氣受傷了身體就沉重。出汗太多了,汗液是心裡的津液,所以會心悸神智不清,煩躁不安;津液受傷,胃燥而導致胡言亂語。如果誤用燒(溫)針,火氣侵入心臟,心血枯竭,所以會驚怕、煩躁不安。火氣侵入胃,胃不調和,無法安穩入睡。發汗、燒(溫)針,本來是用來治療陰盛的症狀,並不是治療陽盛之症的方法。
若下之(法),乃治陽盛之症者,然病在經而下之早,胃不大實下之,則空虛而經邪內陷胸膈矣。陽邪陷陽分,故心中懊憹者,舌上胎生也。梔子豉湯,苦寒上湧,邪在高位,因其高而越之也。若下後陽邪內陷,消爍津液,口乾舌燥,渴欲飲水,則非上湧之法可治,而宜人參白虎湯救其津液矣。
若下後脈僅浮,身仍熱,雖渴欲飲水,而口舌不幹燥,兼之小便不利者,此渴因水蓄之故,而非陽邪爍陰。利水清熱,惟豬苓相宜耳。然陽明病,經氣燥熱,若汗出太多,則胃中更燥,而渴欲飲水,即小便不大利,又不可服豬苓湯,以重竭其津液也。)
白話文:
如果採用瀉下(的方法),是專門用來治療陽氣過盛的證狀,但如果是經氣裡有病而過早瀉下,胃裡又不是太滿的情況下瀉下,就會導致空虛,而經氣裡的邪氣就會內陷到胸膈裡。陽邪陷入了陽分,所以心中煩悶鬱結,舌頭上就會長出舌苔。梔子豉湯這種藥方,性味苦寒,能夠向上衝,適用於邪氣處於高位的證狀,正因為邪氣處於高位才用這種方法來治。如果瀉下後,陽邪內陷,消耗津液,導致口乾舌燥,口渴想喝水,這就不是向上衝的方法可以治癒的,而應該用人參白虎湯來拯救津液。
如果瀉下後,脈象仍然浮大,身體仍然發熱,雖然口渴想喝水,但口舌並沒有乾澀,還有小便不利的症狀,這種口渴是由於水液蓄積的緣故,而不是陽邪灼灼陰津所導致的。利水清熱,只有豬苓才適合。但是陽明病,經氣乾燥發熱,如果汗出過多,那麼胃中會更加乾燥,而口渴想喝水,即使小便不利,也不可服用豬苓湯,因為這會更加耗竭津液。
豬苓湯
豬苓(一兩),白茯(一兩),阿膠(一兩),滑石(飛,一兩),澤瀉(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內阿膠,烊消盡,溫服七合,日三服。
(熱甚飲水,水停不行,故用豬苓、白茯、澤瀉之淡滲,與五苓不異。而此易白朮以阿膠者,白朮燥,而阿膠則益血也。易桂以滑石者,桂性熱,而滑石清冷也。然所蓄之水去,則熱消矣。津液之味投,則滋陰渴除矣。)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白話文:
豬苓湯由豬苓、白茯苓、阿膠、滑石、澤瀉五味藥材組成,以四升水煎煮四味藥材,取二升藥汁去渣,再加入阿膠烊化至溶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對於熱症導致口渴、水腫難消的患者,可以用豬苓、白茯苓、澤瀉的利水滲濕功效來治療,其作用類似五苓散。此方以阿膠代替白朮,是因為白朮性燥,而阿膠可滋補血氣。以滑石代替桂枝,是因為桂枝性熱,而滑石清熱涼血。當水腫消退後,熱症也會減輕,津液的滋潤則可以消除口渴。若患者因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虛弱,出現神志不清、脈搏短促等症狀,則有死亡的風險;若脈搏平穩,則可痊癒。
(汗多則內必燥熱,重發其汗,津液枯涸,故胃燥而譫語。曰亡其陽,亡其濡潤之真陽也。脈短者死,短則氣病,陰虛而無氣故死。脈自和者不死,陰陽相配,故可治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膀胱津液亡,則目直視;胃經津液亡,則譫語;脾之津液亡,則腹滿而喘。腎之津液(亡),則下利。直視譫語而喘滿者死,陽明太陰俱病也。直視譫語而下利者亦死,太陽少陰俱病也。蓋脾腎乃陰氣之原,燥症而真陰原絕,故必死也。)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陽明為津液之原,燥則水不制火而妄言,妄言雖皆由燥,燥有虛實之分。實者名譫語,聲高語重,胃燥而實熱也。虛者名鄭聲,輕淺低盪,句語重疊,如鄭國樂聲,靡靡之聲,故曰鄭聲重語也,一語而重疊言之也。此胃燥而虛也。)
白話文:
出汗太多,內部一定燥熱,不斷出汗,津液枯竭,導致胃燥而胡言亂語。這是陽氣和濡潤的真陽氣都失去的表现。脈象短促的人會死,短促代表氣虛,陰虛無氣,所以才會死亡。脈象平和的人則不會死,陰陽平衡,所以可以治療。
直視、胡言亂語、呼吸困難的人會死,腹瀉的人也會死。
膀胱的津液消失,就會直視;胃經的津液消失,就會胡言亂語;脾的津液消失,就會腹脹呼吸困難;腎的津液消失,就會腹瀉。直視、胡言亂語、呼吸困難的人會死,是因為陽明經和太陰經都病了。直視、胡言亂語、腹瀉的人也會死,是因為太陽經和少陰經都病了。因為脾腎是陰氣的根本,燥症導致真陰根本消失,所以必定會死。
實證會胡言亂語,虛證會出現鄭聲。鄭聲就是重複的言语。
陽明經是津液的根本,燥熱就會導致水無法制火而胡言亂語。雖然胡言亂語都是由於燥熱,但燥熱又有虛實之分。實證稱為譫語,聲音高亢,語氣沉重,是胃燥而實熱。虛證稱為鄭聲,聲音輕淺低沉,語句重複,像鄭國的音樂聲,靡靡之音,所以稱為鄭聲重語,一句話重複地說。這是胃燥而虛。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六淫之邪,寒與陰為濕為陰,風火燥暑為陽。陽多者,春溫夏暑也。發於陽者身熱,故曰陽多者,熱也。身熱則邪在經,下之早,則成結胸而硬痛,太陽陽明同然也。)
[陽明病,]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也)。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
(陽明病脈浮大,大為熱,浮主表。熱邪在表,應以汗解。下之,熱邪內陷,故為大逆。若脈雖浮大,而心下已結硬而痛,則熱邪已成結胸,而已內陷屬藏矣,宜攻其結胸。又不可以脈浮大而令發汗也。
以上十節,陽明溫暑熱病也。)
白話文:
如果病症偏向陽氣過盛,就會發熱,如果使用瀉下方法,就會導致病情加重,腹部硬結。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刺)期門,隨其實而[泄](寫)之,濈然汗出則愈。
(中風春溫夏暑與陽症,陽盛則血熱而下血,血行則血室空虛,而熱邪得入血室,即血海。沖為血海,其脈起於氣衝,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熱入血室,則胸中亦熱,胃亦燥而譫語也。但頭汗出者,血行於下,火炎於上,逼津液沁出於頭也。期門,在乳下不容旁,肝經穴也。肝乃藏血之藏,經亦散於胸中。
剌(刺)肝穴,則胸中熱解,血室之熱泄。肝主疏泄,故津津汗出而愈也。)
陽明[病](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白話文:
陽明病,大便出血且胡言亂語的,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緣故。如果只有頭部出汗,就針刺期門穴,隨著實際情況放血,等到大量出汗後就會痊癒。
(中風、春溫、夏暑和陽症,陽氣過盛則血熱而導致大便出血,血流動則血室空虛,而熱邪就會進入血室,也就是血海。沖脈為血海,它的脈絡從氣衝穴開始,向上行至胸中並散開,所以熱邪進入血室,則胸中也會發熱,胃也會乾燥而胡言亂語。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表示血流在下半身,而火熱在頭部,逼迫津液從頭部滲出。期門穴,在乳房下方與肋骨之間,是肝經上的穴位,而肝臟是儲存血液的臟腑,它的經絡也散佈在胸中,針刺肝經穴位,就能解除胸中的熱氣,排出血室中的熱邪,而肝臟具有疏泄的功能,所以津液就會大量排出,並達到治癒的效果。)
陽明病,患者經常忘事,必定有積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患者原本就有長期的瘀血,所以才導致經常忘事。即使大便硬結,排便還是容易,且大便顏色必定是黑色的,宜用抵當湯讓患者瀉下。
(氣血不交,則善忘;久有瘀血,則血蓄而不行。血並於下,氣並於上,故亂而喜忘也。大便反易,血並於下,則大腸滑潤也。其色必黑,血瘀,黑膩如漆色也。太陽起於膀胱,血凝驗其小便;陽明本於腸胃,故驗其大便也。用抵當湯,以久瘀非此不勝也。
以上二節,陽明中風、春溫、夏暑、蓄血症也。)
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出自《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產後則陰血暴亡,而中風邪,風為陽,陽盛故熱。面乃陽明經部。赤者,火色也。火炎刑肺,故喘。風火在上,故頭痛也。竹葉湯主之,扶元以祛邪也。)
白話文:
氣血無法正常流通,就會容易健忘。長期有瘀血,血就會停滯不流動。血往下沉,氣往上浮,所以思緒混亂,容易忘記事情。排便次數頻繁,是因為血往下沉,導致大腸滑潤。糞便顏色必定是黑色,因為血瘀,黑而黏膩,像漆一樣。太陽經氣起於膀胱,血的凝滯會反映在小便中;陽明經氣源於腸胃,所以會反映在大便中。要使用抵當湯,因為久積的瘀血只有用它才能化解。
以上兩段,講的是陽明中風、春溫、夏暑、蓄血等疾病。
產後中風,發熱,臉色發紅,呼吸急促並且頭痛,用竹葉湯治療。
產後由於陰血大量流失,而受到風邪侵襲。風屬陽,陽氣旺盛所以發熱。臉部屬於陽明經的部位。紅色是火的颜色,火氣旺盛燒灼肺部,所以呼吸急促。風火上行,所以頭痛。竹葉湯可以扶正祛邪,治療此病。
竹葉湯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一兩),桔梗(一兩)桂枝(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五枚),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頭](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炮過]破之如豆(大),入前藥煎,去沫服。嘔者,加半夏半升。
(防風、桂枝以散風,竹葉、甘草以解熱,桔梗以定喘,葛根以止頭痛,薑棗以和營衛,人參以扶元氣。蓋以產後發熱,壯火食氣也。溫服汗出,則風火解而愈。頭項強,陽虛也。加附子以回陽。嘔者,脾土濕也。加半夏以燥脾。)
白話文:
竹葉湯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一兩),桔梗(一兩),桂枝(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五枚),生薑(五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沸,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溫服。服用後溫暖包覆,讓身體發汗。
針對症狀的加味:
- 頭頸強硬:加入大附子一枚,炮製後搗碎成豆子大小,加入前述藥材煎煮,去除浮沫後服用。
- 嘔吐:加入半夏半升。
藥理作用:
- 防風、桂枝:疏散風邪
- 竹葉、甘草:清熱解毒
- 桔梗:止咳定喘
- 葛根:緩解頭痛
- 薑棗:調和氣血
- 人參:補氣生津
主治:
此方適用於產後發熱,由氣血虛弱導致風火上擾所引起。溫服發汗後,風火消散即可痊癒。
附註:
- 頭頸強硬為陽虛所致,加附子溫補陽氣。
- 嘔吐為脾胃濕盛所致,加半夏健脾燥濕。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出自《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病解能食,病後餘火消食也。七八日更發熱者,飲食入胃,長氣於陽,陽盛更熱也。陽者,胃脘之陽,以食助其胃陽,故曰此為胃實。大承氣湯,奪其食也,食去則熱解矣。不以產後而回顧也。
以上二節,婦人產後,陽明風熱症也。)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脈陽微,指中風之浮緩而言也。汗出少者,微似有汗也。為自和,追言服桂枝湯,微汗而解也。汗出多者,如水流漓也。太過故亡津液,而屬陽明也。陽脈實,指春溫夏暑之浮滑疾數而言也。溫暑本陰虛,而大發其汗,汗出多,故亦為太過也。陽絕於里,里者,陽之守,言血枯於內也。
白話文:
病症解除後能飲食,但在七、八天後又開始發燒的,這是由於胃中有實熱,可以使用 大承氣湯 來治療。
註解
- 病解能食,指病後餘熱消退,患者能飲食。
- 七、八天後更發熱者,是指飲食進入胃中後,會助長胃陽的熱氣,導致陽氣旺盛而發熱。
- 胃實,指胃中實熱。
- 大承氣湯,是一種瀉下通便的藥方,可以清除胃中的宿食,讓熱氣得以消退。
- 產後婦女出現上述症狀,也是陽明風熱症。
脈象判斷
脈象浮緩而汗液較少,表示病情自行緩解。汗液較多,表示病情過於嚴重。脈象實大,強行發汗導致汗出過多,也表示病情過於嚴重。過於嚴重時,表示陽氣內虛,津液耗盡,大便因此乾燥。
註解
- 脈陽微,是指中風時的脈象浮緩。
- 汗出少者,是指略有汗液。
- 太過,是指病情過於嚴重。
- 陽絕於裏,是指陽氣在體內枯竭。
即亡津液之互詞也。津液枯,故大便硬也。此名中風熱病陽盛症,邪歸陽明府之故也。)
問曰:陽明病,外[症](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陽明病,府病也。府病屬內,故問外症云何也。陽明標本燥熱,熱邪結內,故蒸身發熱,不惡寒反惡熱,熱逼津液,為汗而自出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陽明標本皆熱,故邪歸胃府,惡寒即罷,而自汗惡熱矣。所以惡熱者,以陽明胃府居中。中者,土也,而萬物之所歸也。故邪傳胃府,即不復他傳,燥熱閉結於府也。燥熱閉結,故惡寒自止,此所以為陽明府病也。)
白話文:
沒有津液相濡的症狀。津液乾枯,所以大便乾硬。這是中風熱病陽氣旺盛的症狀,病邪進入陽明府的緣故。
問:陽明病的外在症狀如何?答:身體發熱、自動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
(陽明病是府的疾病。府的疾病屬於內在,所以詢問外在症狀如何。陽明標本乾熱,熱邪停滯在內部,所以蒸發身體而發熱,不畏寒反而怕熱,熱氣逼迫津液,所以自動出汗。)
問:有些病人發病第一天,沒有發熱而畏寒,這是為什麼?答:即使第一天發病,畏寒馬上就會消失,接著自動出汗而怕熱。問:畏寒為什麼會自己消失?答:陽明在中央,(主掌)土的屬性,萬物都歸屬其中,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傳遞,一開始雖然畏寒,第二天就會自動停止,這是陽明病的症狀。
(陽明標本都發熱,所以病邪進入胃府,畏寒隨即停止,接著自動出汗而怕熱。會怕熱的原因,是因為陽明胃府位於中央。中央屬於土,是萬物歸屬的地方。所以病邪傳到胃府,就不會再傳遞到其他地方,燥熱封閉在府中。燥熱封閉,所以畏寒自行停止,這就是陽明府病的原因。)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發其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陽明經氣燥熱,故邪傳陽明,症多自汗。醫若更發其汗,汗多則愈燥,故病雖愈而津液傷,尚微煩不了了也。胃者,津液之府(原)。津液亡,胃燥而大便難,便硬則津液愈涸,故心無所麗,而遇事不能精明也。膀胱,津液之府。若前利今澀,則府中津液不去,津液還入胃中,胃府亦必潤,不久大便自潤下也。)
白話文:
陽明經疾病,原本就汗出,醫生又讓病人發汗,病情雖然已經好轉,但是還有一點煩躁倦怠,這時大便一定很乾硬。因為津液耗損,胃中乾燥,所以導致大便乾硬。應該詢問病人小便一天排幾次,如果原本一天排尿三四次,今天排尿次數變少,就知道大便不久就會排出。現在是因為小便次數少,津液應該已經回到胃中,所以知道不久後一定會大便。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鞭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陽明乃燥熱之經,全賴津液潤澤。陽明病,則自汗出多,而醫更發其汗,內而小便又利,則膀胱之津液內竭,而胃府燥熱無所潤,故大便必硬。然硬因津液(枯),非外邪內實之比,故不可攻之也。當因其自欲大便,而不能即出,用蜜煎導而通之,使下之硬者先去,則中之硬者自下矣。土瓜根,豬膽汁,一潤一清,皆可為導也。)
白話文:
陽明病,自發汗,如果再發汗,小便又自然通利,這是津液內部耗盡,即使用鞭子抽打也不能攻治,應當等他自然想要大便,可以使用蜜煎導方導通。如果使用茯苓根和大豬膽汁,也能夠導通。
(陽明是燥熱的經絡,全靠津液滋潤。陽明病,就會自發汗過多,而醫生又繼續發汗,內在小便又通利,那麼膀胱的津液就內部耗盡,而胃部也因燥熱而缺乏滋潤,所以大便一定會很硬。但是硬是由於津液(枯竭),不是外邪內實,所以不能攻治。應當讓他任由自己想要大便,卻又不能立即排出,使用蜜煎導方導通,這樣先排出下面的硬便,那麼中間的硬便就會順利排出。茯苓根和豬膽汁,一個潤澤,一個清熱,都能夠作為導方。)
蜜導法
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子,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納穀道中,以手抱定,欲大便時,乃去之。
土瓜導法
以土瓜根削作挺子,令頭銳,納穀道中,俟欲便,乃去之。
豬膽汁導法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凡系多汗多小便而傷津,及屢經汗吐,而邪不解,或尺中脈遲弱,當攻下而不可攻下者,皆宜導法。但分津枯者用蜜,熱邪甚者用土瓜及膽汁。)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蜜導法
將蜂蜜七份放入銅器中,用小火煎煮至蜂蜜略凝固成糖漿狀,並攪拌以免燒焦。當蜂蜜可以製成丸狀時,用手搓成尖頭的柱狀物,大小約如手指,長約二寸。趁熱時快速製作,冷卻後會變硬。將柱狀物塞入肛門中,用手按住。當有便意時取出。
土瓜導法
將土瓜根削成尖頭的柱狀物,塞入肛門中。等待有便意時取出。
豬膽汁導法
取一個大豬膽,將膽汁倒出,加入少量醋,灌入肛門中。約一頓飯的時間後,就會排出大便。
(凡是因多汗多小便導致津液不足,或是經過多次發汗嘔吐,但邪氣仍未解除,或脈象虛弱的,都適合使用導法。但要注意,津液不足者應使用蜂蜜,邪熱嚴重者應使用土瓜或膽汁。)
太陽病
發病三天,發汗治療無效,仍持續發燒的,屬於胃腑問題,應使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蒸蒸者,熱勢自內騰外,如蒸炊然。胃實之驗也。其熱蒸蒸,勢必其汗濈濈矣。妙哉形容乎!惟熱在胃,故用承氣以調之。)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不吐不下,津液無傷,而亦心煩。煩者,陽盛之驗也。陽者,胃脘之陽。故用承氣以調胃。)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爾]者,不可與[也]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症](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太陽病,過經已十餘日,不傳陽明,定傳少陽矣。陽明燥熱之府,少陽風木之經。木火之性炎升,故陽邪傳入二經,多溫溫欲吐,而胸痛便溏,腹滿郁煩諸症也。若前太陽時,曾經大吐大下,則今欲吐諸症,定屬陽明。蓋因前曾吐下,津液枯,所以吐無所吐,而胸中痛煩;下無所下,腹滿便溏也。
白話文:
身體發熱像是蒸氣從內部往外冒,這表示熱氣在胃裡積聚了。這種熱氣會讓人不停地出汗。這正是熱氣在胃裡的表現,因此要用承氣湯來調理。
陽明病患者,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卻感到心煩,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津液沒有受損,卻感到心煩。心煩是陽氣旺盛的表現,而陽氣是指胃部的陽氣。所以要用承氣湯來調理胃部。
太陽病發病十多天了,仍然沒有轉為陽明病,說明已經傳染到少陽經了。陽明經是燥熱的部位,少陽經是風木之經。木火屬性炎熱上升,所以邪氣傳入這兩個經脈,就會出現溫溫欲吐、胸痛、腹瀉、腹脹、心煩等症狀。如果之前太陽病階段已經經歷過嘔吐和腹瀉,現在又出現想吐的症狀,就說明是陽明病了。這是因為之前嘔吐和腹瀉導致津液枯竭,所以現在想吐卻吐不出,胸痛心煩;想拉肚子卻拉不出來,腹脹腹瀉。
故用承氣調之。燥熱解而自愈。若前在太陽,未曾吐下,則承氣不可與,則溫溫欲吐諸症,乃少陽經病,宜小柴胡湯和之。今但嘔、胸痛、便溏,明系吐下所傷,與少陽無干,而非小柴胡症。以嘔與少陽不同,故知系吐下所傷也。)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大便硬者,]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陰陽數極於六,極則必變。十三日。已兩周有餘,而病不解,故曰過經。經者,表也。過經,過太陽表也。譫語,胃燥之症。火就燥,燥則必熱,故曰以有熱也。胃有熱,法當以承氣下之。下後,若小便利者,水道通調,則大便即應硬(矣)。今下利,下(利)脈又調和,必前下劑,誤投丸藥,丸連渣服,治非其法而遺毒也。
白話文:
因此使用承氣湯(一種中藥方劑)來調節。乾燥和燥熱消除後就會自行癒合。但如果之前在太陽經時期,沒有嘔吐瀉下,那麼不能給予承氣湯,而感到溫和卻想嘔吐等症狀,則是少陽經病,應該用小柴胡湯(另一種中藥方劑)來調和。現在只有嘔吐、胸痛、大便稀溏,明顯是嘔吐瀉下所傷,與少陽經無關,也不是小柴胡湯證。因為嘔吐與少陽經不同,所以知道是嘔吐瀉下所傷。
傷寒十三天(仍未痊癒),超過了表經出現譫語,是因為體內有熱,應該用湯藥瀉下。如果小便通暢,大便應當硬結,但卻反而是腹瀉(大便硬實),脈象平和,知道醫生用丸藥瀉下的,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自己出現腹瀉,脈象應當微弱且有厥逆,但現在卻相反,這是因為體內有實熱,應當服用調胃承氣湯。
(陰陽在六經過極點,極點後必然會發生變化。十三天。已經超過兩周有餘,而疾病仍未解除,所以說超過了表經。表經,是指太陽經。譫語,是胃中燥熱的症狀。火依附於燥熱,燥熱必然會產生熱,所以說體內有熱。胃中有熱,按照法則應當用承氣湯瀉下。瀉下後,如果小便通暢,水道通暢,那麼大便就應該變硬了。現在腹瀉,脈象又平和,必定是之前瀉下後,誤服了丸藥,丸藥連藥渣一起服用,治療方法不正確而留下了毒素。
若非丸藥之故而自利者,脈厥微細,而手足厥冷,無調和之脈矣。今脈調和,則胃氣(內)實,宜調胃承氣和之者矣。)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亦](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後](復)服。
(陽明雖多氣多血,然其人多汗,則津液外越,而胃中必燥,燥則大便自硬,硬則燥熱內結,故必譫語。小承氣湯所以去硬,硬去則胃潤,而譫語自止。更莫後後服者,恐傷正氣也。)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炙,二枚)
白話文:
如果沒有服藥而是自己腹瀉的,脈搏虛弱細微,手足冰涼,沒有勻和的脈象。現在脈象勻和,說明胃氣充實,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和解。
陽明病,患者多出汗,津液外泄,胃中乾燥,大便一定會硬。大便硬就會說胡話,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如果服用一劑後胡話止住了,就不要再服了。
(陽明雖有充足的氣血,但是患者多汗,津液外泄,胃中一定會乾燥。乾燥就會導致大便硬結,硬結就會導致燥熱內結,所以必定會說胡話。小承氣湯可以消除硬結,硬結消除後胃部就會潤澤,胡話自然就會停止。不要再服用的原因是,以免損傷正氣。)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炙,二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矣](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承者,順也。通可去滯,泄可去閉,塞者利而閉者通,胃氣則順而下行矣,故名承氣。其有大小調胃之殊者,蒸蒸發熱,心煩脹滿屬胃者,用調胃承氣。譫語潮熱,恐有燥屎,用小承氣。潮熱屎硬,喘冒汗多不得臥,用大承氣。其藥之輕重,一視症之淺深。故調胃不用枳、樸,而加甘草,緩其下行也。
小承氣不用芒硝,燥結不甚,無取乎軟堅也。其亡津液者,不用三承氣,另用導法,此南陽心訣也。)
白話文:
將上三味藥材,加入四升的水煮沸,取一升二合的藥液,過濾渣滓,分兩次溫服。第一次服藥後,應立即蓋上被子,否則應一次喝完。若要起身蓋被子,則不宜服藥。
(「承」意為順暢。通瀉可消除積滯,泄瀉可解除阻塞,阻塞者通暢,阻塞者疏通,胃氣就能順利下行,所以稱之為承氣。承氣又有大小調胃之分:蒸熱發燒、心煩脹滿屬於胃熱者,使用調胃承氣;譫語潮熱、疑有燥屎者,使用小承氣;潮熱、大便硬結、喘冒汗多、無法躺臥者,使用大承氣。藥材的用量應根據病情的輕重而定。因此,調胃承氣不用枳實、厚朴,而加入甘草,緩解其瀉下的作用。
小承氣不用芒硝,燥結不嚴重,無需軟堅清結。若是津液不足者,不用三承氣,另用導法,這是南陽心訣。)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應](因)硬者便,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吐下汗後之微煩,津液竭也。津枯而小便又利,胃府失潤,必致使硬,硬而無他症,故宜以小承氣和之也。)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胃實脈,以實大為正。苟非實大,使須斟酌,不但遲與弱也。如陽明病,已見譫語潮熱,邪熱燥甚可知;脈又滑疾,非遲弱尚帶虛寒可知。從胃實施治,誰曰不宜。但滑疾雖陽盛之症,然流利不定,終未著實,主以小承氣,尚在試法之例。果轉矢氣,因腸中屎結,劑小未能即下。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吐瀉出汗(後),微有煩躁,小便頻繁,大便(應該)硬結,服小承氣湯調和即可痊癒。
(吐瀉出汗後的微煩,是津液耗竭所致。津液枯竭而小便又利,胃中失去滋潤,必定會導致硬結,沒有其他症狀,所以應當用小承氣湯調和。)
陽明病,胡言亂語,發熱煩躁,脈搏滑而快,應以小承氣湯為主方。服用承氣湯一升後,腹中排泄出氣體的,再服用一升。如果沒有排泄出氣體,不要再服用。第二天(還)不大便,脈搏變為微弱且澀澀的,是體內虛弱的表現。難以治療,不可再服用承氣湯。
(胃實脈,以充實有力為正常。如果脈搏不充實有力,應當仔細斟酌,不只考慮遲緩和虛弱。比如陽明病,已經出現胡言亂語和煩躁發熱,邪熱燥熱嚴重可知;脈搏又滑快,不是遲緩虛弱帶有虛寒可知。從胃實的角度施治,誰說不適宜。但滑脈快脈雖然是陽盛之證,但流利不定,終究不夠有力,用小承氣湯治療,還在試探階段。果真排泄出氣體,是腸中糞結,劑量小未能立即通下。)
所下者,矢之氣耳。更服一升以促之,下其結屎自愈。若不轉矢氣,並不大便,則胃中無物可知;而脈反微澀,微澀為津枯,則前滑疾乃虛陽上泛之象。今之微澀,乃津液枯竭之徵,陰陽全無,孤陽無偶,故曰難治。里既虛,故不可更與以承氣湯也。矢,同屎。屎氣,屁也。
)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言語](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中風本自汗,傳自至陽明,汗出更多,多則胃不潤,有燥屎停中,故致譫語者。此為風者,言此係陽明風症也。風為陽盛之症,故須下之而愈。過經乃下者,過陽明經,歸府方可下也。下之早,在經時而下之也。言語亂,即譫語也。表,謂經;里,謂府。若下之早,引邪入府,故致經虛而府實也。
白話文:
造成便祕的,是屁的氣體罷了。再多喝一升藥液來催促,腹中的結屎會自己排出。如果還是無法排氣,也沒有大便的話,表示胃裡沒有東西可排;而脈搏卻微微地緊繃,微微地緊繃是因為津液枯竭,而之前滑利而快速的脈象則是虛陽上浮的現象。現在脈搏呈現微微地緊繃,表示津液已經枯竭,陰陽全無,孤陽無法相配,因此說難以治療。內部既已虛弱,所以不可再服用承氣湯了。矢,同屎。屎氣,就是屁。
汗出而胡言亂語的,是由於胃中有乾硬的糞便,這是風熱的原因,必須瀉下,經過陽明經後才能瀉下。如果太早瀉下,言語一定會混亂,這是因為表虛裏實的緣故。瀉下之後就會好,可以用大承氣湯。
(中風本來就會流汗,從陽明經而來,汗出越多,胃部就越不能潤澤,乾硬的糞便就停滯在中間,因此導致胡言亂語。這裡說這是風熱,表示這是陽明經的風熱症。風熱是陽氣盛的症狀,所以必須瀉下才會好。經過陽明經後才瀉下,就是經過陽明經,進入藏府之後才能瀉下。瀉得太早,就是經絡還在的時候就瀉下。言語混亂,就是胡言亂語。表,指的是經絡;裏,指的是藏府。如果瀉得太早,會引邪氣進入藏府,因此導致經絡虛而藏府實。)
邪結胃府,所以譫語也。下之即愈者,用大承氣湯去其胃府實結,即愈也。)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得病二三日,病日未久。其人脈弱,本虛可知;又無太陽少陽症,則症陽明無疑。煩躁、心下硬、能食,陽明陽邪內結。但脈弱者,胃府易動,故不用大承氣,而用小承氣,且少與之,念令其小安。至次日,再與一升。總因脈(弱)故而遲迴也,即六七日竟不大便,然而小便少者,雖胃中有燥屎,至不能食,而津液還人胃中,大便必初硬後溏,未必燥結,如用承氣攻之,必易溏泄。務小便利者,方津液枯,熱邪結胃,燥屎乃硬,乃可攻之,用大承氣也。
白話文:
邪氣聚集在胃部,因此胡言亂語。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後能立即痊癒,這是因為使用了大承氣湯將胃部的積結實熱驅除,病情就可以痊癒了。
如果發病兩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少陽症狀,出現煩躁、心下部堅硬,到了四五天,雖然還能進食,但使用小承氣湯,分量少些緩和地服下,情況會稍稍安定。到了第六天,服用一升的大承氣湯。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小便也少,即使不能進食,但是一開始時堅硬,後面一定會變溏,還沒確定是否成形,攻下後一定會變溏;必須要等到小便通利,大便確定成形,纔可以攻下,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發病兩三天,病情還不是很嚴重。病人的脈象虛弱,本來就體虛可知;而且沒有太陽少陽症狀,那麼症狀在陽明經無疑。煩躁、心下部堅硬、還能進食,是陽明經陽邪內結。但是脈象虛弱,胃部容易動,因此不用大承氣,而使用小承氣,而且分量少些,希望讓病情略微安定。到了第二天,再服用一升。總的來說,是因為脈象虛弱所以治療緩慢,即使到了六七天都沒有大便,但是小便少的人,即使胃中有積結的燥屎,導致不能進食,但是津液還會回到胃中,大便一定會一開始時堅硬,後面變溏,不一定會燥熱積結,如果使用承氣攻下,一定會容易溏泄。一定要等到小便通利,津液才枯竭,熱邪積結在胃部,燥屎才會成形,纔可以攻下,使用大承氣湯。
蓋下藥本以救胃,不及則藥不勝邪,太過則藥反傷正。況乎不勝其邪,勢必盡傷其正,徒傷其正,未必能去其邪,所以商量治法,總祈無伐天和,致人夭札(折)也。)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為](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脈遲者,其人素稟多陰也。雖近患不惡寒汗出之溫暑,因素稟多陰,大氣短促,不能舉身,故必身重氣短也。腹滿而喘,雖陽明府實之症,但脈遲者,必至有潮熱,方等經邪解而歸府,可攻之症也。至手足濈然汗出,則脾陰涸而胃熱實。脾主四肢,陽邪逼脾陰而出手足。
白話文:
用藥的原則是以救助胃氣為主,藥力太弱則無法勝過邪氣,太過則會損傷正氣。更何況如果藥力不能勝過邪氣,勢必會盡數損傷正氣,徒然損傷正氣,未必能去除邪氣,所以衡量治療方法,總是要祈求不要違揹人體的自然運行,導致人夭折。
陽明病,脈象遲緩,雖然出汗也不怕冷,但是其人必定身體沉重,氣短,腹脹而喘,有潮熱的現象,這是(外邪)接近解除了,可以攻裡。手足汗出而虛軟的人,這是大便已通暢,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多,輕微發熱惡寒,這是外邪尚未解除,其熱不潮,還不能用承氣湯。如果腹脹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和胃氣,不要讓大便劇烈泄瀉。
(陽明病脈遲的,其人原本稟賦就陰質偏多。雖然近期患了不惡寒、出汗的溫熱病,但由於原本稟賦陰質偏多,大氣短促,不能升舉全身,所以一定會身體沉重、氣短。腹脹而喘,雖然是陽明腑實的症狀,但脈象遲緩的人,必定還有潮熱的現象,纔是經邪已解、正氣歸位的證象,可以攻治。至於手足汗出而虛軟,則是脾陰虧虛、胃熱實證。脾主四肢,陽邪侵犯脾陰,就會出現手足汗出。)
方是大便已硬,而可主以大承氣湯也。若素稟多陰之人。雖患汗出發熱惡寒之風症,不(但)能表未解,熱未潮,未可與承氣湯。即腹大滿不通,陽邪歸府,只宜小承氣,微和胃氣。不可如溫暑症用大承氣,令大泄下也。蓋風比溫暑陽邪稍減,故止(正)宜小承氣湯也。)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
白話文:
如果大便已經硬結,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然而,如果身體一向虛寒的人,即使患有發汗、發熱、惡寒的風症,並不代表表證未解或熱邪未外出,此時不可服用大承氣湯。即使腹脹大便不通,陽邪歸於內臟,也只適合使用小承氣湯,稍稍調和胃氣即可。不可像治療溫熱病一樣使用大承氣湯,導致大瀉。
這是因為風症的陽邪比溫熱病稍弱,因此只適合使用小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潮紅,大便微硬的,可服用大承氣湯;不硬的,不可服用。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恐怕會有乾硬的大便(檢查方法:服少許小承氣湯,湯藥入腹會發出氣體,說明有乾硬的大便),此時纔可攻下。如果沒有發出氣體,說明只是大便頭硬,後面必定會變溏,不可攻下,否則會導致腹脹滿悶而不能進食。如果患者想要喝水,給水後就會嘔吐。
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陽明病熱邪歸府,至於潮熱,大便自硬,故可與大承氣湯攻之。大便不硬,熱邪不結,則不可攻,故不可與大承氣湯也。欲知大便硬與不硬,則有試之一法。如人六七日不大便,恐其中有燥屎。先以小承氣湯,少與服之。湯入腹中,雖不能下燥結之屎,然藥行其間,屎即不動,屎氣自下,便知內有燥屎,乃可用大承氣湯攻之矣。若服小承氣湯,不轉矢氣,則內無燥屎,大便必燥結不實。
初便後溏,攻之必傷脾胃真陽,故脹滿不能食也。陽傷則胃寒,故飲水而噦耳。若胃虛寒者,決然無熱。如攻後又發熱,熱則胃燥,則大便必復硬矣。但攻後便結,結亦必少,雖即便硬,正宜小承氣湯以和之。和之不轉屎氣,即非便硬而熱可知,非特大承氣湯不可與,即小承氣湯亦不應與,故曰慎不可攻也。慎之為言,戒之之嚴詞也。
白話文:
發燒之後,大便一定會變硬而且變少,這時可以用小承氣湯調和。大便沒有排出氣體的,千萬不能攻下。
(陽明病的熱邪歸於大腸,出現潮熱,大便自己變硬,所以可以給予大承氣湯攻下。大便沒有變硬,熱邪沒有結住,這時候就不能攻下,因此不能給予大承氣湯。想要知道大便是否變硬,有一個試驗的方法。如果有人六七天不大便,擔心裡面有燥屎。先給予小承氣湯,少量的服用。湯藥進入腹部,雖然不能排除燥結的屎,但是藥物作用在其中,屎就不會不動,屎氣自己排出,就知道裡面有燥屎了,就可以用大承氣湯攻下了。如果服用小承氣湯,沒有排出屎氣,那麼裡面就沒有燥屎,大便一定是乾結不實的。
一開始便後溏稀,攻下必定會損傷脾胃陽氣,所以會脹滿不能進食。陽氣受傷,就會胃寒,所以喝水會嘔。如果胃虛寒的人,一定沒有熱。如果攻下後又發燒,發燒則胃燥,大便必定又變硬了。只是攻下後大便乾結,乾結必定會變少,儘管大便變硬,正適合用小承氣湯來調和。調和後沒有排出屎氣,就知道不是大便變硬而且發熱,不僅大承氣湯不可以給予,連小承氣湯也不可以給予,所以說千萬不能攻下。千萬的意思,是戒備嚴厲的詞彙。
)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譫語有潮熱,胃實熱也。陽能殺穀,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閉結於中,故食不能下也。宜大承氣湯,下其燥屎。若能食者,但硬耳,未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即不可攻之。坊本「大承氣湯下之」,在「但硬耳」下。今遵原本正之。)
病人不大便[六七](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不大便六七日,則燥屎閉結腸中,繞臍而攻痛也。煩躁發作有時者,燥屎在胃則胃實,胃實則陽盛,至日中陽盛之時,而煩躁發作也。)
白話文:
陽明病,說胡話且發熱,卻不能進食的,胃裡必定有五六塊乾結的大便。(建議服用大承氣湯來通下)如果能進食,只是食物難以下嚥,(建議服用大承氣湯來通下。)
(說胡話且發熱,是胃裡有熱的緣故。陽氣能消穀,但卻不能進食,是因為胃中有五六塊乾結的大便堵塞,導致食物無法下行。建議服用大承氣湯,通下這些乾結的大便。如果能進食,只是食物難以下嚥,不一定有五六塊乾結的大便,就不可以攻下。)
病人連續好幾天不大便,肚臍周圍疼痛,煩躁不安,且會陣發性發作,這是因為體內有乾結的大便,導致無法排出。
(好幾天不大便,說明乾結的大便堵塞在腸道中,繞著肚臍部位而引起疼痛。煩躁不安且會陣發性發作,是因乾結的大便在胃裡導致胃中陽氣過盛,到了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就會煩躁不安。)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發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病人小便不利,津液還入胃中,大便乍難,僅乍難乍易而不溏泄,燥結甚也。時有微熱,陽明王(旺)時而蒸熱也。陽明氣本下行,今燥結於中,則上逆而喘冒。胃燥則不和,而臥不安也。宜大承氣湯,鹹寒以下燥屎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剔](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白話文:
病患小便不順暢,大便有時難解,有時又容易排出,時常發燒,呼吸急促,無法平躺,而且有宿便積結。應服用大承氣湯。
(病患小便不順暢,津液迴流到胃中,大便有時難解,僅僅是難解,並未溏泄,燥結嚴重。時常有輕微發燒,陽明經旺盛時產生蒸熱。陽明經氣原本向下運行,如今燥結於體內,便上逆導致喘冒。胃部燥結則不調和,無法安眠。應服用大承氣湯,以鹹寒之性將燥便排出。)
傷寒患者若在嘔吐腹瀉後病情未見好轉,大便五六日未通,最長可達十餘日,午後出現潮熱,不畏寒,自言自語好像見到鬼。若病情嚴重,發病時不認識人,沿著衣服摸索牀鋪,驚慌不安,輕微喘息,目光直視,脈搏弦細者可生,脈搏澀滯者會死。病情較輕,僅有發熱、譫妄的患者,宜服用大承氣湯治療。若服藥後大便通暢,(則)停止服用。
(吐下重亡津液,而病不解,治不如法也。津液亡則燥,故大便閉結五六日至十餘日也。大便燥結於胃,則陽明王(旺)。日晡,申酉時。陽明王(旺)時,陽邪蒸熱,如潮而不愆期也。燥極熱甚,故不惡寒。火實則多言,故獨語如見鬼狀也。劇則陽亢陰涸,孤陽無依,而擾亂不寧,故昏不識人,兩手循衣摸床,剔而不安也。
陽明燥則氣逆,故微喘。津液枯,則膀胱筋縮,故直視。脈弦者,東方生氣未盡,即陽明胃氣尚存,陰氣凝定而弦脈見,速救真陰,猶可挽回也。脈澀者,則見西方枯寂之象,津液已具散意,所以主死也。若六日、十餘日不大便,而症微者,因燥屎內結,但發熱譫語,既無直視喘憒、循衣摸床昏亂之症,用大承氣湯,通利之自愈。一服利、止後服者,恐過劑也。
白話文:
吐瀉嚴重,損耗津液,而病情沒有好轉,是治療方法不當。津液耗盡就會導致乾燥,因此會大便不通結,持續五、六天到十幾天。大便乾燥阻塞在胃中,就會導致陽明經異常旺盛。下午、傍晚時分,是陽明經最旺盛的時候,陽邪蒸熱,就像潮水一樣準時發作。極度乾燥,熱度很高,所以不會怕冷。火氣旺盛則話多,因此會自言自語就像看到鬼一樣。嚴重時,陽氣過盛,陰液乾涸,孤立的陽氣沒有依附,因而擾亂不安,因此昏迷不認人,兩手沿著衣服在牀上摸索,躁動不安。
陽明經乾燥則氣息逆亂,因此會輕微喘氣。津液枯竭,則膀胱經筋膜收縮,因此會直視。脈象弦緊的,表示東方生氣尚未消失,也就是陽明胃氣尚存,陰氣凝聚而顯現弦脈,趕快救治真陰,還有挽救的希望。脈象澀滯的,則顯示西方枯槁寂滅之相,津液已經快要散盡,所以預後不佳,難以痊癒。如果六天、十幾天都沒有大便,但症狀較輕微,可能是乾燥的糞便在體內結塊,只要發燒、胡言亂語,但沒有直視、喘息、沿著衣服摸牀、昏亂的症狀,可以使用大承氣湯通便,即可自行痊癒。服藥一次後就能通便,如果再服藥,恐怕會過量。
)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誤汗有傷津液,致胃燥結,腹滿而痛,燥屎在內,十分緊急,急下以大承氣湯,所以救陰也。)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經氣燥熱,而發熱汗多,熱爍於內。陰亡於外,立致枯涸矣。急下以大承氣湯,救陰也。)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極於六,七日則陰來復。七日真陰不復,則五臟之精,不能上奉,故目中不了了而睛不和也。雖無表裡症,而大便難,身微熱,陽已亢而陰垂絕。陽邪實熱,故用大承氣湯,急下以救陰也。)
白話文:
1.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
如果汗出不暢通,又有腹滿腹痛,應急用瀉藥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發汗不當會損傷津液,導致胃部乾燥,出現腹滿腹痛。治療時應急用大承氣湯瀉下,以拯救陰液。)
2.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
如果是陽明經氣燥熱,導致發熱多汗,應急用瀉藥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陽明經熱氣過盛,會造成發熱多汗,體內熱氣蒸發,體外陰液耗損。治療時應急用大承氣湯瀉下,以拯救陰液。)
3.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者
如果傷寒持續六七日,患者眼睛昏花不清,目光呆滯,既無表症也無裡症,大便不暢,身體微微發熱,這是熱邪內實的表現。應急用瀉藥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陽氣亢盛到六、七天時,陰氣本來會恢復。但如果七天後陰氣仍未恢復,五臟精氣無法上達,就會導致眼睛昏花不清,目光呆滯。雖然沒有表裡症狀,但大便不暢,身體微微發熱,表示陽氣過盛,陰氣衰竭。治療時應使用大承氣湯瀉下,以拯救陰液。)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故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減不足言者,腹滿至十分,即減去一二分,不足以殺其勢也。大滿為實,故當下以大承氣湯。)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即)愈。
(噦而腹滿,邪熱結中,胃氣逆也。前後,大小便也。何部不利,即邪熱所結之處也。利之,則邪去而愈也。)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大下後,是用承氣下之也。用過承氣湯,則燥結應解。何仍六七日不大便、腹滿痛而煩不解?內有燥屎也。蓋因前所下者,是宿食也。宿食(去)而少寬,故六七日後,燥邪仍結,胃燥滿痛而煩,內有燥屎也。用大承氣湯,去其燥屎也。)
白話文: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 肚子脹得很厲害,減弱的程度還不夠,無法緩解症狀。因此應該用大承氣湯。
傷寒噦而腹滿 傷寒治療過程中出現嘔吐和腹脹。觀察大、小二便的通暢程度,就知道哪個部位受到阻滯,通暢它就能治癒。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 用瀉藥之後,經過六、七天仍然沒有排便,而且煩躁不適、腹脹疼痛。這是因為體內有燥屎。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本來就有積食。此時應該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是用承氣也。症重藥輕,燥邪未盡,因而再結。燥邪並心,故懊憹而煩。腹滿甚,則胃有燥屎也,可攻以大承氣湯。若腹滿而不甚,則內不燥結,必初硬後溏,即懊憹而煩,是無形陽邪,而不可攻也。末二句,申上可攻之法。
以上二十七節,陽明風熱症歸府症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熱邪在表,下之早矣。下早陽邪不陷,故不結胸;外有熱,而手足仍溫也。心中懊憹,熱邪未清也。陽邪盛則脾陰虧,故雖飢而食不納也。頭汗,陽邪逼汗走陽位也。梔子豉湯,上撤其陽邪也。
白話文:
陽明病
下瀉後,心中煩躁鬱悶而不安,胃中有燥硬大便者,可以攻下。腹部稍有脹滿,初期大便堅硬,後期必定會變稀,不可攻下。如果有燥硬大便者,可用大承氣湯。
(註解
陽明病下瀉,是用承氣湯。症狀嚴重,用藥宜輕,燥邪未清除,因此再次結滯。燥邪並入心臟,所以煩躁鬱悶而不安。腹部脹滿明顯,則胃中有燥硬大便,可用大承氣湯攻下。若腹部脹滿不太明顯,則內部不燥結,必定初期堅硬後期變稀,即煩躁鬱悶而不安,是無形的陽邪,不可攻下。最後兩句,申明上述可以攻下的方法。
以上二十七條,都是陽明風熱症歸府症。)
陽明病
下瀉後,外有熱邪,手足溫熱,不結胸,心中煩躁鬱悶,飢餓不能進食,但只有頭部出汗者,可用梔子豉湯治療。
(註解
陽明病下瀉後,外有熱邪,熱邪在表,下瀉太早了。下瀉早了,陽邪不會深入內臟,所以不結胸;外有熱邪,而手足仍然溫和。心中煩躁鬱悶,熱邪未清除。陽邪旺盛,則脾陰受損,所以即使飢餓也不能進食。頭部出汗,陽邪逼迫汗液沿著陽位排出。梔子豉湯,是驅散陽邪的藥方。
此節,陽明清理餘邪之法也。)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行]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行。
(腎絡於咽,腎虛火逆,則咽閉塞。下之傷陰,則陽上浮,故飄飄然神氣飛而上輕,下身大氣不舉而下重也。腎虛,胃關不利,而水漿不下。腎陽虛,則臥不直而欲蜷。氣不能呴,血不能濡,而身急痛。腎司二便,陽不吸而陰不守,故下利日數十行也。)
諸外實者,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厥者,當臍握熱。
(下法所以去實邪,實在外而下其內,內為營,營傷則陰虛而熱。熱微者,不如陽邪之熱熾也。脈者,血之府。營傷故脈亡,而陰衰於下為熱厥也。臍為神闕,屬腎而藏陰,陰虛故握熱。握者,定而不移之謂也。)
白話文:
(這段中醫古籍討論陽明經清理餘邪的方法。)
喉嚨阻塞,不能吃東西。吃了東西會感覺上輕下重,水和食物無法順利往下走,躺下時想縮成一團,身體急促疼痛,拉肚子好幾次。
(腎經與喉嚨相連,腎虛火氣上逆,就會喉嚨阻塞。瀉下會傷陰,導致陽氣上浮,所以精神飄飄然向上,但下半身卻沉重無力。腎虛,胃關無法發揮功能,水和食物無法往下走。腎陽虛,就會躺不直,想縮成一團。津液蒸發,血液無法濡養身體,導致身體急促疼痛。腎臟掌管小便和大便,陽氣無法收斂,陰氣無法固攝,所以一天會拉好幾次肚子。)
各種外邪實證,不可瀉下。瀉下會發低燒,脈象消失而四肢冰冷,應該用溫熱的手放在肚臍上。
(瀉下的方法是用來去除實邪,實邪在外而瀉到裡面,會傷到營血,營血受傷會導致陰虛發熱。發低燒,不如陽邪發作時的高燒。脈象是血的住所,營血受傷導致脈象消失,陰氣衰弱於下部而導致冰冷。肚臍是神闕,屬腎藏陰,陰虛所以會感到溫熱。握,是指固定不動。)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易]者易愈,患水者劇。
(下以去實,故虛不可下。下之津液亡,故大渴。下法所以治陽症,求水者屬陽,故易愈;惡水者屬陰,故劇。)
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
(脈數者,火盛也。下之則火邪內陷,乘心而煩,下奔而利不止也。)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動氣是肝邪,在右乘肺部也。肺乃津液化原,下傷肺,故津液竭。津液竭則胃燥,故咽燥鼻乾。胃脈絡咽結鼻也。肺傷則木橫,故眩。津竭則火熾,故悸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必蜷。
白話文:
身體虛弱的人,不宜使用瀉下藥物。使用瀉下藥物後會導致口渴難耐,會加重口渴容易癒合的人的病情,而惡水的人病情會加劇。
(瀉下藥物的作用是去除體內的實邪,因此虛弱的人不宜使用。瀉下藥物會消耗體液,因此會導致口渴。瀉下法適用於治療陽證,口渴容易癒合的人屬於陽證,因此容易癒合;惡水的人屬於陰證,因此病情會加劇。)
脈搏跳動較快的人,不宜使用瀉下藥物,瀉下藥物後必定會導致心煩,腹瀉不止。
(脈搏跳動較快的人,是火氣旺盛。使用瀉下藥物後,火邪會向內侵犯,攻入心臟導致心煩,向下侵犯導致腹瀉不止。)
氣動在身體右側的人,不宜使用瀉下藥物。使用瀉下藥物後,體內的津液會耗盡,導致咽喉乾燥、鼻孔乾燥,以及頭暈、心悸等症狀。
(氣動是肝經的邪氣,在身體右側侵犯肺部。肺是津液的化生之源,瀉下藥物會損傷肺,導致津液耗盡。津液耗盡則胃中乾燥,因此咽喉乾燥、鼻孔乾燥。胃經絡結於咽喉和鼻孔。肺受傷則肝氣橫逆,因此會導致頭暈。津液耗盡則火氣旺盛,因此會導致心悸。)
氣動在身體左側的人,不宜使用瀉下藥物。使用瀉下藥物後,腹中會出現絞痛,食物不能下嚥,氣動更加嚴重,即使發燒,躺下後也會蜷縮身體。
(在左,肝部也。動氣所以動者,因胃家陽和之氣衰,而肝肆其邪也。下之則傷胃陽,故動氣更劇。肝性急,肝血不藏,故腹內拘急。肝邪乘土,故食不下。真陽之氣生於飲食,食不下則陽衰。陽直陰曲,雖有身熱症,而真陽衰,臥則欲蜷曲也。)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煩熱,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在上,心部也。掌握煩熱者,手少陰心脈,抵掌後,入掌內,下傷陰,故煩熱也。身上浮冷者,下則火敗而土無氣也。汗泄水灌者,汗生於血,而主於心,心為火,火敗則液不斂,火劇則求救於水也。)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白話文:
肝部
肝臟在左側,動氣(嘔吐)的原因是胃部陽氣衰弱,而肝臟(木克土)肆意地欺侮脾胃(土)。如果瀉下藥物會傷及胃陽,導致動氣加劇。肝屬木,性急,肝血不藏,所以腹中拘急疼痛。肝邪乘克脾土,所以食不下。真陽之氣源於飲食,食不下則陽氣衰弱。陽氣屬直,陰氣屬曲,雖然有身熱症狀,但真陽衰弱,所以睡覺時想要蜷曲身體。
動氣在上,不可下
動氣在上,不要瀉下,瀉下會導致手心煩熱,身上浮冷,熱汗自出,想要喝水自灌。
心部
心臟在上,手心煩熱是手少陰心脈,從手心處進入手掌內,傷及陰分(手心屬陰),所以煩熱。身上浮冷是因為瀉下後,心火(陽氣)受挫,脾土沒有氣。熱汗自出、想要喝水是因為汗出於血,而血屬心主,心屬火,火受挫則液體無法斂藏,火勢旺盛則求助於水。
動氣在下,不可下
動氣在下,不可瀉下,瀉下會導致腹脹滿,突然頭暈目眩,吃東西則下清穀(食物不消化),心下痞悶。
(在下,腎部也。下之則腎陽虛寒,故腹脹滿。陽虛肝橫,肝風迅速,故卒起頭眩。土寒食不化,故下利清穀。寒氣生濁,濁氣填心,故心下痞也。蓋心腎相交之府,腎司二便也。
以上八節,陽明不可下症也。)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申酉戌三時,陽明王(旺)時也。正氣得其王時,則邪不能勝,故退而自解也。)
附:二陽合病並病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合病者,兩經之症齊見也。太陽之脈,下頸夾脊;太陽之筋,挾脊上項。陽明之脈,下人迎;陽明之筋,上頸,上合於太陽。𠘧𠘧頸項強,俯仰不能自如也。汗出惡風,中風本症也。二陽合病,故用兩經表藥以主之。)
白話文:
我這病症是腎虛所致,腎陽虛寒,所以肚子脹滿。陽虛導致肝氣橫逆,肝風迅速,因此突然頭暈。脾胃寒涼,食物無法消化,所以拉肚子,排泄的是未消化的食物。寒氣生濁,濁氣積聚在心,所以心下痞悶。這是因為心腎相交,而腎主二便。
這些症狀都屬於陽明不可下瀉的範疇。
陽明病要解時,從申時到戌時就會好轉。
申時、酉時、戌時是陽明氣旺的時候。正氣得到旺盛的時候,邪氣就無法取勝,所以疾病自然會退去。
附:二陽合病並病
太陽病,脖子後方和背部僵硬,同時伴有反覆發汗和怕風的症狀,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
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太陽經的經脈下行經過頸部和脊柱兩側;太陽經的筋絡連接脊柱上行至頸部。陽明經的經脈下行經過人迎脈處;陽明經的筋絡上行經過頸部,與太陽經的筋絡相連。脖子和後腦勺僵硬,不能自由轉動。汗出怕風,是中風的典型症狀。這兩種經脈同時發病,所以用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表證的藥物來治療。
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桂枝(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湯,太陽中風主方也。加葛根,陽明合病也。不須歠粥,有葛根無借乎粥也。
此節乃太陽陽明合病中風也。)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無汗惡風,則為寒症。葛根湯,則桂枝葛根湯加麻黃也。麻黃所以治寒邪也。)
白話文:
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200公克),芍藥(100公克),甘草(100公克),桂枝(150公克),生薑(150公克),大棗(12顆)
以上六味藥材,用一斗水(約2000毫升)先煮葛根,煮到剩八升(約1600毫升),去掉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三升(約600毫升),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約200毫升),蓋被子讓微微發汗,不需要吃粥,其他部分參照桂枝湯的用法。
(桂枝湯是治療太陽中風的主要方劑,加入葛根,是陽明合病的治法。不需要吃粥,因為有葛根,沒有必要再靠粥來滋潤。
這個方劑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的中風。)
太陽病,脖子和背部僵硬緊繃,沒有汗液且怕風,可以用葛根湯治療。
(沒有汗液且怕風,表示有寒證,葛根湯則加入麻黃,麻黃可以治療寒邪。)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痛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胸乃陽明部分,喘乃太陽傷寒之本症,以喘不除,甚而至於胸滿,故曰合病。不可下,以無形寒邪在經,非府症有形燥熱也。用麻黃湯,從其來路驅之也。
以上二節,太陽陽明合病傷寒也。)
太陽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必者,定然之詞。自者,自然而然也。蓋太陽膀胱主水,陽明胃主谷,寒為陰,陰氣主下降,故太陽陽明合病,則水穀不分而下注,所以謂之必也。但用葛根湯,散經中之寒邪,而以不治治利者,麻黃疏利太陰,則水道通而濕去。葛根升提陽明,則真氣(勝)而寒解,寒濕消而利自止矣。)
白話文:
太陽與陽明合併發病
當陽明經與太陽經同時發病,出現喘息、胸痛等症狀時,不應使用下瀉法,而應該使用麻黃湯。
(原因:陽明經屬於胸部,喘息是太陽經傷寒的根本症狀。由於喘息不除,甚至導致胸部滿悶,故稱之為合併發病。不可使用下瀉法,是因為無形的寒邪正存在於經脈中,而不是由於腑內有形成的燥熱所致。使用麻黃湯,可以追根溯源,將寒邪驅逐出去。)
以上兩段內容,描述了太陽與陽明合併發病的傷寒。
太陽與陽明合併發病的腹瀉
太陽與陽明合併發病,必然會腹瀉,應使用葛根湯治療。
(必然:肯定的說法。自然:順其自然的樣子。太陽經屬膀胱,主管水液;陽明經屬胃,主管飲食。寒為陰邪,陰邪主下降,因此太陽與陽明合併發病,就會導致水液和飲食不分而下瀉,這就是「必然」的道理。但是,使用葛根湯散去經脈中的寒邪,而不直接治療腹瀉。因為麻黃湯可以疏通太陰經,使水液排出。葛根湯可以升提陽明經,使真氣(強盛)而寒邪消散,寒濕消退,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嘔,大吐也。寒濕在上,故不下利,上湧而嘔也。葛根散寒濕,加半夏所以止嘔也。)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四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桂枝(二兩),麻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寒濕在下,則下注;在上,則上逆。葛根湯,寒濕藥也。加半夏,下氣止嘔也。取微似汗,寒濕從皮毛解也。
白話文:
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並,沒有腹瀉,只有嘔吐,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
(嘔吐,就是大量嘔吐。寒濕在上面,所以不能腹瀉,而是向上湧而嘔吐。「葛根散」可以治療寒濕,添加半夏可以止嘔。)
葛根加半夏湯
- 葛根(四兩)
- 大棗(十二枚)
- 半夏(半升)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
- 芍藥(二兩)
- 桂枝(二兩)
- 麻黃(三兩)
以上八味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葛根和麻黃,煮到剩二升,撈掉表面的泡沫,放入其他藥材,再煮到剩三升,濾掉渣滓,溫服一升,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
(寒濕在下面,就會向下流;在上面,就會向上走。葛根湯是治療寒濕的藥方。加入半夏,可以使氣下降而止嘔吐。微微出汗,可以將寒濕從皮膚和毛孔排出。)
以上二節,太陽陽明合病,寒濕症也。)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症](證)不能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煩躁](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並病者,一經先見,復顯一經,邪貫兩經也。蓋太陽初病,風寒兩傷,用藥發汗,汗出不透,因轉陽明。陽明經性燥熱,故自汗出而不惡寒也。病轉陽明,太陽仍不罷,所以為二陽並病也。太陽在表,表不可下,下之為逆也。宜小發汗者,因先已發過汗,汗不透,宜再小發汗也。
白話文:
以上兩段所述,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是寒濕證。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時,在太陽病早期,使用發汗法治療,但發汗不暢通,因此轉變為陽明病。此時,病人會持續出微汗,不惡寒。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沒有緩解,不能使用瀉下法,因為瀉下法會導致病情加重。此時適合少量發汗。如果病人面色正赤,說明陽氣鬱積在體表,需要使用薰蒸法來疏解陽氣。如果發汗不暢通,則陽氣鬱積無法發散,病人會出現煩躁不安,但不知疼痛具體在何處,時而位於腹中,時而位於四肢,按壓檢查也無法發現。病人還會出現氣短、坐立不安的症狀,這些都是因為發汗不暢通所致。再次發汗後症狀即可緩解。如何知道發汗不暢通?可以通過脈象澀滯來判斷。
(並病是指在先發作的一經症狀外,又出現另一經的症狀,說明邪氣貫串兩經。太陽病在早期是風寒兩傷,使用發汗藥後,汗液排出不暢通,因此轉變為陽明病。陽明經性質燥熱,所以會自發出汗而不惡寒。病症轉變為陽明病後,太陽病的症狀仍然存在,所以稱為並病。太陽經屬於表證,表證不可使用瀉下法,否則會導致病情加重。建議少量發汗,因為之前已經發過汗,但汗液不暢通,所以需要再次少量發汗。)
設病人面色甚紅,則為從未發汗之症。蓋風為陽,寒為陰,陰邪怫鬱陽邪在表,故面色甚紅也。此則非小汗所能治,當以藥解之熏之,令其大汗,以散其風寒,使陽邪透越。若已汗過,汗出不透,陽邪已經久少泄,而不可言陽氣怫鬱矣,且從未發汗之症。當汗不汗,陽邪不得越,其人必躁煩,如有痛處,在腹中,在四肢,按之不得,有無可奈何之狀。若已發汗,汗不透者,其人僅氣短促,不如從未汗者躁煩無可奈何也。
故再發汗則愈。何以知已汗而汗不透?蓋從未汗之風(寒)症,脈多浮緊,今脈見澀,澀為枯滯,故知發汗而汗不透也。)
二陽並病,太陽[症](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漿漿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面色非常紅潤,則表示從未出過汗。這是因為風為陽,寒為陰,邪氣鬱結在體表,陽氣外露,所以面色很紅。這種情況不是輕微出汗就能治好的,必須用藥物煎煮,讓病人大量出汗,以驅散風寒,使陽邪透發出來。如果病人已經出過汗,但汗出不暢,陽邪已經久積未泄,就不能再說陽氣鬱結了,因為這從未發汗過。當汗不出時,陽邪得不到釋放,病人必定煩躁不安,感到疼痛,但疼痛在腹中或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確切位置,讓人束手無策。如果病人已經發汗,但汗出不暢,那麼病人只是氣喘籲籲,不如從未發過汗的病人那麼煩躁和無可奈何。
因此,再次發汗就可以治癒。怎麼知道病人已經發汗過,但汗出不暢呢?因為從未出過汗的風寒症,脈象多浮緊,如果現在脈象變澀,澀表示氣血運行不暢,說明發汗後汗出不暢。
陽明和陽虛同時發病,太陽(膀胱經)的症狀緩解,但仍然發低燒,手腳出汗濕潤,大便困難並且說胡話,這種情況用瀉下法治療可以痊癒,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二陽並病,太陽症罷,則邪歸陽明。陽明王(旺)於日晡,故日晡潮熱。脾主四肢,胃火逼脾陰,越出四肢,故手足有汗。脾陰涸則胃燥,故大便難而譫語。胃熱則寒解風存。風為陽邪,故宜下之以大承氣湯,去其胃燥也。
以上二節,太陽陽明風寒並病也。)
白話文:
當兩種陽證同時發病,太陽症狀消失後,病邪就會轉入陽明經。陽明經的病氣在下午時分最盛,所以病人下午會出現潮熱。脾臟主管四肢,胃火逼迫脾臟的陰氣,導致陰氣外洩,所以手腳會出汗。脾陰枯竭就會導致胃燥,所以大便困難並且神志不清。胃熱會讓寒症減輕,風邪卻仍然存在。風邪屬於陽邪,因此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去除胃燥。
以上兩段描述的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出現風寒病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