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太陽經上篇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太陽經經病也。足太陽膀光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故太陽有病,頭項強痛也。脈浮者,太陽主表也;惡寒者,太陽為寒水經,寒水氣逆而惡寒也。後凡言太陽病,皆指此而言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指首節之病而言也。後仿此。發熱者,風為陽邪,病發於陽者,發熱也。汗出者,風傷衛,衛疏則表不固,而汗出也。惡風者,衛受風邪,不勝覆被(風)而惡之也。脈緩者,緩乃平脈,蓋風傷衛,衛在脈之外,外病而內不病,故脈亦無病而緩也。中風,猶言感風,此承第一節,而別其為太陽病風也,乃風症之總[剛](綱),後凡言中風者,指此而言也。)

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此詳言脈症治法,以足上節之義。上言脈緩,所以辨風傷衛,外病內不病,此言陽浮陰弱,所以別陰陽,辨中風病發於陽也。風為陽,衛亦為陽,陽邪傷於陽分,故脈寸浮而尺弱也。陽浮熱自發者,風為陽,陽主氣,氣實則發熱也。陰弱汗自出者,汗本屬陰,固之者衛,衛病則外固疏,而汗自出,汗出則陰虛而弱也。

嗇嗇,氣不舒暢貌,言惡寒由於內氣餒也。淅淅,肌膚戰慄貌,言惡風由於外體疏也。翕翕,火炙團合貌,言皮膚蒸蒸溫熱也。陽主氣,氣通息於鼻,陽病則氣不利,故鼻鳴。陽上升,陽病則氣上逆,故乾嘔。主之以桂枝湯,解肌表之陽邪,斂陰弱之自汗也。)

桂枝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查](渣),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熱,熱微似有汗出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若汗出不止[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中風,脈陽浮陰弱,而汗自出,故用桂枝辛溫,以解表分之風邪;甘草、芍藥,甘酸益血,以止自出之汗;大棗甘緩,生薑辛散,扶脾止嘔。服已須臾,桂枝湯氣味俱薄,其力易盡。歠熱稀粥一升,以粥助藥力,穀氣內充則邪不能留,遍身微似有汗而解矣。如或蓋覆強逼,[太](大)汗流漓,則陰血愈傷,病必不除。

白話文:

太陽經上篇

太陽經的病變,脈象浮,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並且怕冷。

(這是太陽經的經脈病變。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眼內角,向上經過額頭,交會於頭頂,再從頭頂進入腦部,然後向下經過頸部,沿著肩胛內側,夾著脊柱到達腰部,進入體內聯繫腎臟。因此太陽經有病時,會出現頭頸僵硬疼痛。脈浮是因為太陽經主司體表;怕冷則是因為太陽經屬寒水經,寒水之氣逆行而導致惡寒。後文凡是提到「太陽病」,都是指此而言。)

太陽病,出現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的,稱為「中風」。

(「太陽病」指的是第一節所述的病症,後文皆同。發熱是因為風屬陽邪,病發於陽分,所以會發熱。出汗是因為風邪損傷衛氣,衛氣虛弱則體表不固,因而出汗。怕風是因為衛氣受風邪侵襲,無法抵禦風的吹拂而產生惡風。脈緩是因為緩脈是正常的脈象,風邪傷衛,衛氣在脈外,外病而內未受影響,所以脈象仍屬正常而緩。「中風」即感受風邪,此段承接第一節,區分太陽病的風邪類型,是風症的大綱,後文凡是提到「中風」,都是指此而言。)

太陽中風,脈象寸部浮而尺部弱。寸脈浮表示熱自發,尺脈弱表示汗自出;身體瑟縮怕冷,微微顫抖怕風,皮膚發熱如被火烤,鼻塞聲響、乾嘔的,用桂枝湯治療。

(此段詳細說明脈象、症狀及治法,補充上節的內容。前文提到脈緩,是為了辨別風邪傷衛,外病而內未病;此處提到陽浮陰弱,則是為了區分陰陽,辨別中風病發於陽分。風屬陽,衛氣也屬陽,陽邪侵襲陽分,所以寸脈浮而尺脈弱。陽浮熱自發,是因為風屬陽,陽主氣,氣實則發熱。陰弱汗自出,是因為汗本屬陰,固攝汗液的是衛氣,衛氣受損則體表不固,汗液自然流出,汗出則陰虛而脈弱。

「嗇嗇」形容氣息不暢,表示惡寒是由於體內氣虛。「淅淅」形容肌膚戰慄,表示怕風是因為體表疏鬆。「翕翕」形容皮膚發熱如被火烤。陽主氣,氣通於鼻,陽病則氣機不利,所以鼻塞聲響。陽氣上升,陽病則氣上逆,所以乾嘔。用桂枝湯治療,可解肌表的陽邪,收斂陰虛的自汗。)

桂枝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五味藥切碎,加水七升,用小火煮至三升,去渣,待溫度適宜時服用一升。服藥後稍待片刻,再喝熱稀粥一升多,以助藥力。蓋被保暖約一小時,讓全身微微發熱,若有微汗更佳。不可讓汗出如水流,否則病不會好。若服一次藥後出汗病癒,則停服後續藥量,不必喝完。若不出汗,則按原法再服。若仍不出汗,可縮短服藥間隔,半日內服完三次。若病情嚴重,可日夜服藥,持續觀察。若一劑服完病仍未癒,可再服。若汗出不止,可服至二、三劑。忌食生冷、黏滑、肉麵、辛辣、酒類、腐臭等食物。

(中風症見陽浮陰弱、自汗,故用桂枝辛溫解表散風;甘草、芍藥甘酸益血止汗;大棗甘緩,生薑辛散,健脾止嘔。服藥後稍待,因桂枝湯藥性輕薄,藥力易散,喝熱稀粥一升,可助藥力,使穀氣充實體內,邪氣無法停留,全身微汗而病解。若強迫蓋被逼汗,導致大汗淋灕,反而傷陰血,病必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