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少陽經全篇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少陽膽為風木之經,木動生火,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口苦。少陽經上挾咽,故咽乾。少陽木生火而主風,風旋則目眩也。此乃少陽經病,亦一篇之總綱也。)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煩](驚)。

(少陽之脈,從耳後,如耳(腦)中,出耳前。其支者,下胸中,合肝應木(目)。其經本少血。風為陽而主氣,血少氣寒(塞),故耳無聞。風熱陽亢,故目赤而煩滿也。少陽不出不入,故禁吐下,吐下則重亡津液。木苦火焚,故心神怔忡而恐煩也。)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白話文:

少陽病症表現為口苦、咽乾、目眩。少陽中風則兩耳失聰、目赤、胸悶煩躁,不可服用瀉下藥物,否則會心悸加重。傷寒脈象細弱,伴隨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病症,不可發汗,否則會神志不清,這屬於胃病。胃氣調和則痊癒,胃氣不和則煩躁不安,心悸恐懼。

(外感六淫之邪,皆名傷寒。脈弦細者,則少血;弦則為風,中風症也。風為陽邪,故頭痛發熱。少陽少血主風,故脈弦細。曰屬少陽,以少陽脈弦也。汗乃血化,血少所以忌汗也。汗之則血涸,胃燥則譫語,譫語所以曰屬胃,胃和則燥退而愈。胃不和,則中焦營血不化,故主血之心,木火交熾,煩而恐悸也。)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寸為陽,澀者,陽氣有餘也。尺為陰,弦者,陰血少也。血少氣滯也,故腹中急痛。小建中湯,益血而緩急也。不差,則病原非血少,蓋因膽氣欲升不能升,鬱於下而尺脈弦也,故用小柴胡以達之。)

白話文:

外感六淫之邪,皆名傷寒。

凡是受到外邪侵襲而引起的疾病,都叫做傷寒。

脈弦細者,則少血;弦則為風,中風症也。

脈搏弦而細,表示氣血不足;脈搏弦,表示風邪侵襲,是中風的症狀。

風為陽邪,故頭痛發熱。

風邪屬陽,所以會引起頭痛發熱。

少陽少血主風,故脈弦細。曰屬少陽,以少陽脈弦也。

少陽經氣血不足,容易受風邪侵襲,所以脈搏會弦細。因此,這種病症屬於少陽經病。

汗乃血化,血少所以忌汗也。汗之則血涸,胃燥則譫語,譫語所以曰屬胃,胃和則燥退而愈。胃不和,則中焦營血不化,故主血之心,木火交熾,煩而恐悸也。

汗液是血液轉化而來的,氣血不足的人應該避免出汗。出汗過多會導致氣血虧虛,胃氣過於燥熱會導致胡言亂語。因此,這種病症也屬於胃經病。當胃氣調和,燥熱消退,病情就會好轉。如果胃氣不調和,中焦營血不能正常運化,就會導致心氣血不足,心火旺盛,出現煩躁不安和恐懼的心悸。

寸為陽,澀者,陽氣有餘也。尺為陰,弦者,陰血少也。血少氣滯也,故腹中急痛。小建中湯,益血而緩急也。不差,則病原非血少,蓋因膽氣欲升不能升,鬱於下而尺脈弦也,故用小柴胡以達之。

如果傷寒患者陽脈(寸脈)澀,陰脈(尺脈)弦,並且有腹中急痛的症狀,應該首先使用小建中湯治療。如果使用小建中湯效果不佳,則應該改用小柴胡湯治療。

寸脈代表陽氣,澀脈表示陽氣過盛;尺脈代表陰血,弦脈表示陰血不足。氣血不足會導致氣滯血瘀,所以會出現腹中急痛的症狀。小建中湯具有補益氣血、緩解急痛的作用。如果使用小建中湯效果不佳,則說明病因不在於氣血不足,而是由於膽氣鬱結,無法正常運行,導致尺脈弦。因此,需要使用小柴胡來疏肝理氣,通利膽氣。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酒洗),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飴,更上微火消烊。溫服一升,日三服。

(中者,陽之守也。建中者,建立中之陰而為陽之守也。蓋脾為陰氣之原,甘草、白芍,甲巳以化血,桂枝辛以潤之,飴糖甘以和之,薑棗以和陰陽,氣和血盈而中陰建立矣。)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白話文:

小建中湯

【藥材】 肉桂(三兩),芍藥(六兩,用酒洗過),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膠飴(一升)

【製法】 將上述六味藥材放入七升水中,煮沸後收取三升藥液,濾除藥渣,加入膠飴,再用小火煮至膠飴溶化。

【服法】 溫熱服下一升藥液,一日三次。

【功效】 (脾胃為人體陽氣的根本,而小建中湯能補益脾胃陰氣,由此來幫助陽氣的運化。甘草、白芍能滋養脾血,桂枝能辛溫潤澤,膠飴能滋養脾氣,生薑和大棗能調和陰陽。如此氣血充盈,脾胃陰氣得以建立。)

【適應症】 傷寒發病二、三天,出現心中悸動不安、煩躁症狀者,適用小建中湯。

【注意事項】 嘔吐者不可服用小建中湯,因其性味甘甜,易加重嘔吐。

(傷寒二三日,猶言外感病二三日也,心中悸而煩者,邪入少陽,少陽經貫心;風為陽邪,心血少,不能制陽邪而悸煩也。小建中湯,解陽邪以益血也。嘔家,平素有嘔症、濕勝之人也。建中味甘,甘能引濕,雖有悸煩,亦必因濕,不可用建中也。)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身熱惡風,頭項強,中風本症也。脅下滿,少陽循脅,邪入少陽也。少陽有風,風為陽邪,則陽甚陰弱。手足,諸陽之本,故溫。陰弱津竭,故渴。小柴胡,以解少陽之風也。)

白話文:

傷寒二三日

,猶言外感病二三日也。心中悸而煩者,邪入少陽,少陽經貫心;風為陽邪,心血少,不能制陽邪而悸煩也。小建中湯,解陽邪以益血也。嘔家,平素有嘔症、濕勝之人也。建中味甘,甘能引濕,雖有悸煩,亦必因濕,不可用建中也。

傷寒四五日

,身熱惡風,[頭](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身熱惡風,頭項強,中風本症也。脅下滿,少陽循脅,邪入少陽也。少陽有風,風為陽邪,則陽甚陰弱。手足,諸陽之本,故溫。陰弱津竭,故渴。小柴胡,以解少陽之風也。)

患上傷寒兩三天

,是指外來風邪侵犯身體兩三天。感到心中發慌、煩躁不安,是邪氣侵入少陽經,少陽經脈貫通心臟;風邪是一種陽性病邪,心血偏少,不能制約陽邪,因此出現心悸和煩躁。小建中湯可以解除陽邪,增益血氣。常有嘔吐症狀的人,平時脾胃虛弱、濕氣過重。建中湯的藥味甘甜,甘味能引發濕氣,即使有心悸和煩躁,也一定是由於濕氣造成,不能使用建中湯。

患上傷寒四五天

,身熱怕冷,[頭部](頸部)項部僵硬,肋骨下方脹滿,手腳溫熱而口渴,應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身熱怕冷,頭項僵硬,是中風的固有症狀。肋骨下方脹滿,少陽經循行於肋骨旁,故邪氣侵犯了少陽經。少陽經有風邪,風邪是陽性病邪,就會導致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手腳是陽氣的根本,因此溫熱。陰氣不足,津液耗竭,因此口渴。小柴胡可以解除少陽經的風邪。)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或脅下痞硬,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括(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括(栝)蔞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白芍](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加]大棗、生薑,加五味半升、乾薑二兩。

白話文:

傷寒五六天後,出現中風症狀,寒熱交替,胸脅部苦悶脹痛,心煩、沒有食慾,心煩想吐,或胸中煩悶但沒有嘔吐,或口渴,或腹部疼痛,或心下悸動,或脅肋下硬塊,小便不利,或不口渴,身體微熱,或咳嗽者,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胸中煩悶但沒有嘔吐,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實一枚。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加起來總共四兩半,再加入栝蔞根四兩。

如果腹部疼痛,去掉黃芩,加入白芍三兩。如果脅肋下有硬塊,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四兩。如果心下悸動,小便不利,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四兩。如果不口渴,但有微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三兩,溫暖蓋被發汗,即可痊癒。如果咳嗽,去掉人參,加入大棗、生薑,再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少陽經行半表半裡。風傳少陽,則入並於陰,則寒;出並於陽,則熱。一出一入,故寒熱往來也。少陽經下胸貫膈絡脅,風邪湊之,故胸脅苦滿。少陽之氣,東方生生之氣,邪湊則生氣不揚;且膽為清淨之官,故默默也。少陽之氣不升,則胃氣不發,故不欲飲食。少陽貫心,風為陽邪,邪入心,故心煩。

風性上行,故嘔,嘔則風木之氣條暢,故喜之。此少陽中風本症。其或之云云者,隨所兼之邪而見也。小柴胡湯,柴胡解表,黃芩解里,人參扶元,甘草和中,半夏溫內,總以守其關樞,使邪無內向也。如煩而不嘔,風兼熱也;在胸,邪在陽位也。人參扶陽,半夏溫燥,故去之,加括(栝)蔞實以清心包絡。

白話文:

少陽經半身在表,半身在裡。風邪傳入少陽經,則會入裡而化為寒;出外而化為熱。冷熱交替,所以會出現寒熱往來的症狀。少陽經循行於胸腔,貫通膈肌和兩脅,風邪聚集在這裡,所以會出現胸脅脹滿的痛苦。少陽之氣是東方生機勃勃的氣,風邪侵犯,生氣就會鬱滯不暢;而且膽是清淨的官臟,所以會出現默默不樂的症狀。少陽之氣不升,就會影響胃氣的運化,所以不想飲食。少陽經通過心臟,風邪為陽邪,邪氣進入心臟,所以心煩。

風邪性質上行,所以會嘔吐,嘔吐後風木之氣疏通,所以病人會感到舒服。這是少陽中風的根本證狀。其他各種症狀,都是根據兼併的邪氣而出現的。小柴胡湯中,柴胡解表,黃芩清裡,人參扶元,甘草調和,半夏溫中,總的目的是固守住少陽關樞,不讓邪氣內侵。如果病人煩躁而不嘔吐,說明風邪夾雜了熱邪;如果胸中有症狀,說明邪氣在陽位。人參扶陽,半夏溫燥,所以去掉這兩味藥,加上栝蔞實來清心包絡。

渴者,肺津液苦也。去半夏之燥,加花粉,增人參以潤之。腹中痛,脾血少也。去黃芩之苦燥,加白芍以收脾氣。脅下痞硬,風兼濕也。去大棗之甘潤,加牡蠣以耎堅。心下悸,小便不利,膀胱水氣乘心也。去黃芩之陰寒,加茯苓以伐水。不渴,外有微熱,邪在表而不在內也。

去人參之內補,加桂枝以解表。咳者,陰火乘肺也。去人參薑棗之溫補,加北(五)味、乾薑以斂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主之。

(以上二三日、三四日、四五日、五六日、六七日,邪傳遲速之日期也。發熱,惡風寒,中風本症也。肢節,四肢關節也。煩疼,風邪乘之,血不濡也。嘔者,風邪上逆也。支結,(撐)於心下也,風性強直也。外症,即發熱惡寒未去也。柴胡以入少陽,加桂枝以解風邪也。)

白話文:

肺部津液苦澀。去除半夏的燥性,加入花粉,增加人參以滋潤。

腹中痛 脾血不足。去除黃芩的苦燥,加入白芍以收斂脾氣。

脅下痞硬 風濕兼併。去除大棗的甘潤,加入牡蠣以軟堅。

心下悸動,小便不利 膀胱水氣上衝心臟。去除黃芩的陰寒,加入茯苓以利尿。

不渴,外有微熱 邪氣在體表,不在內部。 去除人參的內補,加入桂枝以解表。

咳嗽 陰虛火旺侵犯肺部。去除人參、薑、棗的溫補,加入北五味、乾薑以收斂。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 肢體痠痛,微嘔,心下痞結,外症未去 柴胡加上桂枝為主藥。

(以上二三日、三四日、四五日、五六日、六七日,是邪氣傳變的日期。發熱,惡風寒,是中風的根本症狀。肢體,是四肢關節。痠痛,是風邪侵襲,血脈不濡潤所致。嘔吐,是風邪上逆所致。痞結,是心下有堵塞感,是風邪性質剛強所致。外症,是指發熱惡寒未消除。柴胡可以治療少陽經病,加上桂枝可以解風邪。)

柴胡[加]桂枝湯

桂枝(一兩半),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炙,一兩),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生薑(一兩半),柴胡(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溫服。

(少陽宜小柴胡,一定不易者也。以煩疼支結甚而惡寒微,已見血少之徵,不勝重亡津液,故加桂枝。雖曰中風,本方實建中之胚胎,養血之神劑也。)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氣](去)入陰故也。

(六七日,當陰陽極而來復之時,如不復,則入陰分矣。無大熱,熱入內也。熱邪入陰,故躁煩。煩出於心,躁出於腎也。少陽乃陰陽之界,風為陽邪,風邪入陰經,故曰陽氣入陰也。)

白話文:

柴胡(加)桂枝湯

桂枝(六錢),黃芩(六錢),人參(六錢),甘草(炙,四錢),半夏(五錢),芍藥(六錢),大棗(六顆),生薑(六錢),柴胡(一兩二錢)

以上九味藥,用七碗水煮成三碗,去渣,分次溫服。

(太陽病宜投小柴胡湯,一種固定不變的藥方。煩躁疼痛肢體屈伸不利嚴重,而惡寒輕微,已經出現血少的徵兆,無法承受大量消耗體液,所以加入桂枝。雖然說是風寒,但本方實為建中益氣的雛形,養血的良方。)

傷寒六七天,沒有高燒,病人煩躁不安,這是因為陽氣進入陰分所致。

(六七天,正值陰陽極而復之時,如果不復,就會進入陰分。沒有高燒,是因為熱邪已經進入體內。熱邪進入陰分,所以煩躁不安。煩躁出於心,不安出於腎。少陽為陰陽的交接處,風為陽邪,風邪進入陰經,所以說是陽氣進入陰分。)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風症為陽,陽盛則陰虛。汗乃血化,故風症在太陽,已不可汗,況少陽少血之經乎?故發汗多則亡津液,而胃燥譫語也。不可下者,內無結屎也。胃燥故用柴胡桂枝湯,則津液通而愈也。)

傷寒中風,有柴胡[症](證),但見一[症](證)便是,不必悉具。

(傷寒六經中風症,但有一少陽症,即用柴胡和之,不必諸症具,方為少陽中風也。

以上十節,少陽中風症也。)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遲]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取)之。

白話文:

如果發汗過多,出現陽氣虛弱、胡言亂語的情況,不可使用瀉法。應該使用柴胡桂枝湯來調和營衛,疏通津液,這樣病情就能自行好轉。

(風症屬於陽證,陽氣盛則陰液虛。汗液是血液轉化的,因此風症在太陽經時,就不可以再發汗了,更何況是少陽經血氣較少呢?所以發汗過多就會導致津液損傷,從而出現胃液過少、胡言亂語的症狀。不可使用瀉法,是因為體內並沒有宿便。胃液過少,故用柴胡桂枝湯,就可以疏通津液,使病情好轉。)

傷寒中風,如果有柴胡證,只要看到一個證狀就可以,不必全部都有。

(傷寒六經中風的證狀,只要有一個少陽證,就可以使用柴胡來治療,不必等所有症狀都出現,才能確定為少陽中風。)

以上十條,都是少陽中風的證狀。

如果女性中風,發熱惡寒,恰逢經期來潮,經過七八天,熱退得比較慢,脈搏虛弱,身體發涼,胸脅肋骨下方有滿脹的感覺,像胸部有積聚一樣,還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所致。應該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瀉血治療。

(婦人中風,正發熱惡寒,適值經行。經行七八日,則血海乾枯,因而熱入血海,外體熱除身涼。中風脈浮緩者,邪既入內,內亦病而緩脈變遲也。血海,又血室,即衝脈。脈起於氣街,並少陰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熱入血室,即胸脅滿如結胸也。譫語者,血乾枯而熱入,則胃亦燥也。

期門二穴,在不容兩旁,各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肝之膜也。肝藏血,血室屬肝,刺期門,以瀉血室之邪也。)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前之熱入血室,由中風在血來之前,血去邪入,血室無血而渾是邪,故用刺法以瀉實。此之熱入血室,由中風在血來之後,邪乘血半離血室而入之,血與熱搏,所以血結。正與邪爭,有如瘧狀,而休作有時也。邪半實而血半虛,故用小柴胡和解之。蓋血系衝脈,繫於肝經,少陽屬膽,膽亦附肝,小柴胡和解少陽,故入衝脈解血結也。)

白話文:

先前熱入血室是因為中風發生在經血來潮前,經血流失後邪氣侵入,血室沒有血而全是邪氣,所以用針刺的方法來瀉去實邪。而此次熱入血室是因為中風發生在經血來潮後,邪氣趁著經血減少時侵入血室,血與熱相搏,所以導致血結。正氣與邪氣相爭,症狀就像瘧疾一樣,有發作和緩解的時期。邪氣半實半虛,血氣半虛半實,所以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因為血屬於衝脈,與肝經相連,少陽屬膽,膽也附屬於肝,小柴胡調和少陽,因此可以進入衝脈來化解血結。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陰者,中之守也。經水適來適斷,則血弱,而中之守空,所以陽氣亦不能固腠理以衛外,外氣亦盡,而外邪因入血室也。血室,肝之所主,熱入血室,肝部有邪,邪氣與本經正氣相搏,相搏結於脅下,肝膽之部分,與(少陽)正氣相爭,並與陰,並於陽,往來寒熱,休作有時也。邪正交爭,則少陽生氣不揚,故默默;膽氣不升,胃陽不發,故不欲飲食也。

血室屬肝,連入脅下膽經,故曰藏府相連。邪結脅下,結處必痛,痛雖在下,邪入必上衝。木性善升,肝膽屬木,木病其邪必高,故上升而嘔吐也。小柴胡湯主之者,十一藏皆決於膽,況血室肝部之邪,肝膽同歸一治者乎?男子熱病,熱入血室,在陽明例中。女子中風,熱入血室,在少陽例中。

白話文:

身體虛弱,抵抗力低下,毛孔張開,病邪因此入侵,與體內的正氣相抗衡,在肋骨下方聚集。正邪交戰,時而寒熱交替,時而症狀緩解或發作,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身體各部分互相關聯,疼痛的位置必定在下方,病邪位於上方,疼痛位於下方,所以會導致嘔吐,小柴胡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陰氣具有保護身體的作用。經血剛來又剛結束,就會導致血氣虛弱,身體的保護功能下降,陽氣也無法固守毛孔以抵禦外邪,身體陽氣耗盡,外邪就會乘虛而入。血室是由肝臟主導,熱邪進入血室,肝部就有病邪,病邪與正氣在脅下相抗衡,造成肝膽部位的正邪交爭,寒熱交替,有時緩解,有時發作。正邪交爭,導致少陽經的生氣不能升發,因此精神萎靡;膽氣不能升升,胃陽不能發動,所以食慾不振。

血室屬於肝臟,與脅下的膽經相連通,所以說身體各部分互相關聯。病邪聚集在脅下,聚集的地方必定疼痛,雖然疼痛位於下方,但病邪入侵必定從上方。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長,肝膽屬木,木的病邪必定往上走,所以會向上升,導致嘔吐。小柴胡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因為十一臟腑都與膽有關,更何況血室和肝部的病邪呢?肝膽同屬一經,治療起來也相同。男子的熱病,熱邪進入血室,屬於陽明經的範圍。女子的中風,熱邪進入血室,屬於少陽經的範圍。

同一熱入血室也,何有少陽陽明之殊?蓋男子下血無常,女子經行有定,一由於熱,熱歸陽明;一由於風,風歸少陽,以類而分也。

以上三節,婦人少陽中風,熱入血室也。)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症](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陽微結者,陽衰邪結於半表半里也。結則上下不通,故津液壅上,而汗出於頭;津不通下,而便燥於內。結則陽不和於陰,故心下滿而不食,脈細而沉緊。陰不和於陽,故惡寒而手足冷也。汗出惡寒,表症也。便硬滿而不食,里症也。表裡俱病,故為陽衰邪結少陽之症也。

白話文:

感染風寒五、六天後,頭部出汗,微覺惡寒,手腳冰冷,胸腹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燥,脈象細弱的人,這是由於陽氣虛弱導致邪氣滯留於半表半裡之間,必定既有表症,也有裡症。脈象沉細,也是裡症,但出汗表示陽氣虛弱,如果完全是陰氣凝結,就不會再有外症,全部都進入裡部,這是半在裡、半在表的症狀。脈象雖然沉緊,但不能確定是少陰病,原因是陰邪不會出汗,現在頭部出汗,所以知道並不是少陰病,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不明確的話,排便後會緩解。

(陽微結是指陽氣衰弱、邪氣滯留在半表半裡之間。由於邪氣滯留,上下不通,所以津液上沖,導致頭部出汗;津液不能下行,導致內部大便乾燥。邪氣滯留,導致陽氣與陰氣不調和,所以胸腹脹滿、不想吃東西,脈象細弱且沉緊。陰氣與陽氣不調和,所以惡寒且手腳冰冷。出汗、惡寒是表症;大便乾燥、脹滿、不想吃東西是裡症。表裡同時有病,所以是陽氣虛弱、邪氣滯留於少陽的症狀。)

汗出雖陽微,而非無陽之症。如純陰無陽,則結在裡而外無症。今症半在表半在裡,即知非無陽,而屬一陽之少陽經症矣。脈雖沉緊,因屬寒邪,而非純陰結少陰症也。陰結,屬少陰者,少陰,陰之樞也。蓋陰主內而無汗,今有汗,故知非少陰也。症屬半表半裡,雖系寒邪,亦可用小柴胡和其樞也。

服藥後仍不精明者,結屎未去,胃陽未知也。屎去則胃陽和,必寒散而愈矣。)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未](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

(太陽病,已十日之久,脈浮細而嗜臥,外無他症,此係病後陰虛神倦,表解欲愈之形也。若脈浮細而嗜臥,兼胸脅滿痛,[胸脅,乃少陽經行之地。]則邪入少陽,少陽少血,神昏而嗜臥也。宜以小柴胡湯和解之。若嗜臥而脈但浮,浮乃表解,病症仍在太陽,太陽虛寒甚而嗜臥也,仍用麻黃湯,以散其寒也。

白話文:

雖然病人出汗,但陽氣微弱,並非完全沒有陽氣的病症。如果完全沒有陽氣,病症就會困在體內而沒有外在表現。現在這個病症一半在表層,一半在內裡,就說明陽氣並未完全消失,而是屬於少陽經的病症。脈象雖然沉緊,是因為寒邪入侵,而不是純陰結聚在少陰經的病症。陰氣結聚在少陰經,少陰經是陰氣的樞紐,因為陰氣主內,不會出汗,現在病人出汗,說明病症不在少陰經。病症一半在表層,一半在內裡,雖然是寒邪入侵,也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陰氣的樞紐。

服用藥物後仍然精神不振,說明大便未排清,胃陽氣還沒有恢復。大便排清後胃陽氣就會恢復,寒邪散去,病就會痊癒。

太陽病已經持續十天,脈象浮細,並且嗜睡,說明外邪已經消散。如果胸部滿悶,脅肋疼痛,就用小柴胡湯;如果只有脈象浮細,就用麻黃湯。

以上二節,少陽傷寒症也。)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故也]。[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寒為陰邪。發熱者,太陽表氣蒸熱也。經水適來,血去之後,而血室空虛,標熱入內,因而胃燥。暮者,申酉戌時也。申酉戌為陽明旺時,陽明屬胃,故至暮則胃燥,如見鬼而妄言。然陰症屬陰寒標氣之熱,熱邪甚輕,故除陽明王(旺)時,即當晝日正陽之候,胃經不燥,仍明瞭而不妄言也。毋,禁止之詞。

犯胃氣,以下而言;及上二焦,以汗吐而言,禁人勿以譫語妄投藥劑也。必,定然之詞。必自愈者,蓋以陰寒之症,而現燥熱之病,胃燥熱,則寒邪必解自愈也。婦人傷寒,亦在少陽例中者,以血室同歸於膽也。

白話文:

以上兩段,都是少陽傷寒的症狀。

女性傷寒發熱,月經適時來潮,白天清醒,到了傍晚卻胡言亂語,好像看見鬼魅(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所致)。不要傷害胃氣,以及上二焦,一定會自行痊癒。

(寒為陰邪,發熱是太陽表氣蒸熱的結果。月經剛來,血流之後,血室空虛,標熱入內,因此胃燥。傍晚指申時、酉時、戌時。申酉戌為陽明旺盛的時間,陽明屬胃,所以到了傍晚就會胃燥,好像看見鬼而胡言亂語。但是陰症屬陰寒標氣之熱,熱邪很輕微,所以除了陽明旺盛的時間,到了白天正陽的時候,胃經不燥,仍然清醒而不胡言亂語。毋,禁止的意思。

傷害胃氣,以下而言;及上二焦,用汗法或吐法而言,禁止人們因為胡言亂語而妄自投藥。必,定然的意思。必定會自行痊癒,是因為陰寒的症狀,卻出現燥熱的病症,胃燥熱,則寒邪必定會消散痊癒。女性傷寒,也在少陽的範圍內,因為血室與膽經相通。

此節,婦人少陽傷寒也。)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發熱而不惡寒,少陽溫暑熱病也。熱病汗出,津液愈枯,而胃燥,故心下痞硬也。燥熱甚,故上吐而下利。大柴胡湯,以和解少陽之燥熱也。)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芍藥(三兩),大黃(二兩),枳實(四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此節,是婦人生理期前,少陽經受寒所導致的傷寒。)

傷寒(發熱),汗流不止,心窩部位緊繃堅硬,嘔吐同時腹瀉,應使用大柴胡湯。

(發熱而不畏寒,是少陽經溫熱暑邪所致。熱病出汗,體內津液更加枯竭,胃中乾燥,因此心窩部位會緊繃堅硬。燥熱嚴重,因此會出現嘔吐、腹瀉。大柴胡湯,可用來調和少陽經的燥熱。)

大柴胡(湯)

柴胡(三百克),黃芩(一百五十克),半夏(三百毫升),生薑(二百五十克),大棗(十二枚),芍藥(一百五十克),大黃(一百克),枳實(四枚)

以上八味藥材,加水六公升,煮沸後取四公升,去掉藥渣,再煎煮一次。溫熱後服用五百毫升,一天三次。

(熱病為陽。小柴胡湯,少陽本方。去人參、甘草者,以其益氣助陽也。加大黃、枳實者,以心下痞硬,燥結在內也。加白芍,養血茲(滋)陰也。名大柴胡者,以少陽症也。)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溫暑熱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故曰三日。熱病之脈洪滑,故脈小者,為欲已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熱病三日少陽,故曰三日三陽為盡。四日應當傳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故曰三陰當受邪。能食不嘔,精勝而熱邪退也。熱邪退,故三陰不受邪也。)

白話文:

熱病屬於陽證。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病的方劑。去掉人參、甘草,是因為它們會益氣助陽。加入大黃、枳實,是因為心下痞硬,燥結在內。加入白芍,是為了養血滋陰。稱為大柴胡湯,是因為它是針對少陽症的。

傷寒病發三日,少陽脈細弱,表示病症將要痊癒。

溫熱病發作,第一天屬於太陽經,第二天屬於陽明經,第三天屬於少陽經,所以說三日。熱病的脈象洪大滑利,脈象細弱則表示病情將要痊癒。

傷寒病發三日,三陽經的病氣都已經消散,三陰經即將受到邪氣侵犯,但病人仍然能吃東西,不嘔吐,這是因為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犯。

熱病發作三天,屬於少陽經,所以說三日三陽為盡。第四天應該傳入太陰經,第五天傳入少陰經,第六天傳入厥陰經,所以說三陰當受邪。病人能吃不嘔吐,說明正氣充足,邪氣退去。邪氣退去,所以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犯。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服柴胡湯而反渴者,和解不愈,熱邪歸胃也,胃燥故渴。以法治之,以陽明白虎湯法,治其渴也。

以上四節,少陽熱病也。)

凡柴胡(湯)病[症](證)而下之,若柴胡[症](證)不能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柴胡症不罷,言雖不解,亦不他變也。故宜復用柴胡湯,再行和解。蒸蒸而振,作戰汗也。必如此而解者,以下后里虛也。

此節,總結少陽用小柴胡湯症也。)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木旺於寅卯辰,陽中之少陽也。少陽通乎春氣,乘旺而解也。)

白話文:

服用柴胡湯後,感到口渴,屬於陽明熱症,應對症治療。

如果服用了柴胡湯後仍然口渴,表示藥效不夠,熱邪轉移到了胃部,胃部乾燥導致口渴。應對症治療,使用陽明白虎湯的方法來治療口渴症狀。

以上四段敘述的都是少陽熱病。

凡是服用柴胡湯後出現下利症狀,但柴胡的證狀仍然沒有緩解,應再次服用柴胡湯,通常會出現發熱、出汗等症狀,然後症狀就會解除。

柴胡湯的證狀不消失,表示病情沒有緩解,但也不會出現其他變化。這時應該再次服用柴胡湯,再次進行和解。發熱、出汗等症狀是藥效發作的表現,如果出現這些症狀,表示病情正在解除。

少陽病快要解除時,通常會在寅時至辰時之間。

木氣在寅時、卯時、辰時最旺盛,陽中之陽為少陽。少陽與春季相通,春季氣旺時,少陽熱病也會解除。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痛](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症](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脅下硬痛,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即前中風症之原文也。尚未吐下,而脈沉緊,緊為寒,少陽風寒兩傷症也。與柴胡湯,病屬少陽,總歸和解法也。已經吐、下、汗、溫針,病不解而譫語,津液傷而胃燥也。胃既燥,則柴胡自不可服,故云柴胡症罷。犯何逆,以法治(之)。臨病之工,貴隨時斟酌,察脈辨症,另立救逆之法也。)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症](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太陽病持續不退,轉變成少陽病時,患者會感到脅下硬痛、乾嘔不能進食、反覆寒熱,還沒吐瀉,脈象沉緊,就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如果已經吐瀉、發汗、溫針,病人依然神志不清,柴胡症狀消失,這就屬於危重病症,要根據病因和病機,用適切的方法治療。

如果傷寒發病五六天,出現嘔吐發熱,柴胡症狀明顯,卻用其他藥物來瀉下,柴胡症狀仍然存在,就要再次服用小柴胡湯。雖然已經瀉下,但病症並未逆轉,患者會覺得身體沉重發熱,之後發汗解熱。如果心下滿悶且硬痛,這就是結胸,應該服用大陷胸湯。如果只是滿悶不痛,這就是痞,不適合服用小柴胡湯,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

(五六日嘔而發熱,少陽風濕也。濕勝故嘔。少陽病,皆主柴胡湯,故曰柴胡症,不用柴胡,而用他藥,藥不對病也。柴胡症仍在,下後病不增變也,仍用柴胡湯。少陽症,總歸和解也。戰汗身熱而解,下后里虛也。病不增變,故雖下之,不為逆也。如嘔而發熱,他藥下之。

風邪內陷,以致心下滿而硬痛,蓋風為陽,陽邪因下,成結胸而硬痛也。用大陷胸湯,以瀉其陽邪。如嘔而發熱,他藥下之。濕邪內陷,因而心下滿。濕為陰,濕邪因下成痞,痞故滿而不痛也。既為結胸與痞,則已成壞病,故不可復與柴胡湯。治痞以半夏瀉心湯,燥其濕也。

白話文:

連續五、六天嘔吐並發熱,這是少陽風濕病。濕氣盛,所以嘔吐。少陽病,都以柴胡湯為主方,所以稱為柴胡證。如果不使用柴胡,而用其他藥物,就是藥不對症。柴胡證仍然存在,下了藥之後病情沒有加重或變化,仍然可以使用柴胡湯。少陽證,總的來說就是調和。發汗就能解除發熱,瀉下就能解除裏虛。病情沒有變化,所以即使瀉下,也不會導致病情逆轉。如果嘔吐又發熱,則使用其他藥物瀉下。

風邪內侵,導致心下部位滿脹而疼痛,這是因為風屬陽,陽邪內陷,結聚在胸中而導致硬痛。使用大陷胸湯來瀉除陽邪。如果嘔吐又發熱,則使用其他藥物瀉下。濕邪內侵,因此心下滿脹。濕屬陰,濕邪內陷形成痞塊,痞塊導致滿脹而不痛。既是結胸又是痞滿,說明已經形成實證,所以不能再服用柴胡湯。治療痞滿,使用半夏瀉心湯來燥濕。

此因逆以法治之也。)

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乾薑(三兩),甘草(炙,三兩),人參(三兩),黃芩(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乾薑,去濕散滿;人參、甘草,扶元培土;黃芩、黃連,清心涼肺,使清肅之令下行;大棗以和之。名曰瀉心湯者,瀉心以救肺,肺氣下輸,則濕行也。

此節,少陽風濕壞病救逆法也。)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乾薑(三兩),甘草(炙,三兩),人參(三兩),黃芩(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水煮沸,取六升藥液,去渣,再煮取三升,溫熱後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半夏、乾薑,祛濕散結;人參、甘草,補氣補虛;黃芩、黃連,清心涼肺,讓清肅之氣下行;大棗調和藥性。之所以稱作「瀉心湯」,是因為通過瀉心來救治肺,肺氣下輸,濕氣就會排出。

此方用於治療少陽風濕壞病的逆證。)

症狀:

傷寒發病五六日,已經發汗過,但又又泄瀉,胸脅脹滿微痛,小便不利,口渴但沒有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寒熱往來,心煩煩躁。這些都是病邪未解的表現,應服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

(風熱之症,汗下重施,病不解,而中氣已虛,陽邪內陷,故胸脅滿微結。蓋汗下後邪陷,結亦微也。陽邪傷氣化,故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則心火無去路,故心煩而渴。不嘔,中焦無恙也。頭汗出,因小便不利,則水蓄膀胱,故經行之地,獨汗出也。往來寒熱,少陽本症,故曰未解也。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以散之。)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桂枝(三兩),牡蠣(熬,三兩),[括](栝)蔞根(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白話文:

柴胡桂枝乾薑湯

  • 柴胡(半斤)
  • 黃芩(三兩)
  • 甘草(炙,二兩)
  • 乾薑(三兩)
  • 桂枝(三兩)
  • 牡蠣(熬,三兩)
  • 栝樓根(四兩)

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一斗二升,煮沸後取六升藥液,去掉藥渣,再煎取三升藥液。(溫熱後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初服時可能會感到身體發熱,再次服用後會出汗,病情就會好轉。

(柴胡和解少陽,加桂枝以散風,花粉以治熱,牡蠣以解結,乾薑以散滿。初服微煩,風熱行也。復服汗出愈,風熱俱去也。)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風熱之症,至八九日,津液已枯,而內無燥結,誤投下劑,下後虛里,陽邪內陷,胸中大氣不布,因而煩滿身重,不可轉側。膽虛故驚,胃燥故譫語。大氣不布,氣化不行,故小便不利也。主以大柴胡龍骨牡蠣湯,養營益陽而安膽也。)

白話文:

感冒發燒八九天後,服用瀉藥後出現胸悶煩躁、小便困難、胡言亂語、全身沉重、不能翻身的症狀,可以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風熱感冒到八九天時,津液已乾枯,體內沒有燥結,此時誤服瀉藥,會導致腸胃虛弱,陽邪內陷,胸中氣機不暢,從而出現胸悶、煩躁、全身沉重、不能翻身的症狀。膽虛所以驚悸,胃燥所以胡言亂語。氣機不暢,氣化不行,所以小便困難。用柴胡、龍骨、牡蠣湯來滋養陰陽,安撫膽氣。)

柴胡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半夏(二合),桂枝(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生薑(一兩半),大棗(十二枚),龍骨(熬,一兩),牡蠣(熬,一兩半),鉛丹(水飛,一兩),茯苓(一兩半),大黃(二兩)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渣,溫服一升。

(少陽亡陽譫語不可下,宜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今病八九日,內無燥結而下之,陽邪內陷,營血枯涸,因而驚煩身重,故本方仍以柴胡桂枝湯,去黃芩、芍藥、甘草,加龍骨、牡蠣、鉛丹、茯苓、大黃主之。蓋一身盡重,營血固(涸)弱,陽氣亦虛,故去黃芩;陽邪內陷於胸,故去芍藥、甘草,加龍骨入東方以鎮膽,加鉛丹入南方以定心,而驚煩自止。牡蠣咸以治滿,茯苓淡以利水,大黃滌胃以止譫語。

白話文:

柴胡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半夏(二合)、桂枝(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生薑(一兩半)、大棗(十二枚)、龍骨(熬製,一兩)、牡蠣(熬製,一兩半)、丹砂(水飛,一兩)、茯苓(一兩半)、大黃(二兩)

上述十一味藥材,以八升水煮取四升藥液,加入大黃(切成棋子大小),再煮沸一次或兩次,濾去藥渣,溫服一升即可。

(少陽病證,出現神志恍惚、言語錯亂,不宜使用瀉下法,宜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氣。若病程已過八九天,體內無燥結證狀而瀉下,可能導致陽邪內陷,導致營血枯竭,進一步出現驚恐不安、身體沉重等症狀。因此,本方沿用柴胡桂枝湯,去除黃芩、芍藥、甘草,加入龍骨、牡蠣、丹砂、茯苓、大黃。這是因為患者全身沉重,營血虛弱,陽氣不足,故去除黃芩;陽邪內陷於胸腔,故去除芍藥、甘草;加入龍骨入東方經脈以鎮定膽氣,加入丹砂入南方經脈以安定心神,從而止息驚恐不安。牡蠣味鹹,可治療腹脹;茯苓味甘淡,可利水;大黃瀉胃,可止住神志恍惚。)

蓋陽邪內陷,不得不用大黃,然下后里虛,故大黃略煮一二沸,欲其氣味不全出也。)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證),下之[而](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復](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十三日不解,已過經不解矣。過經不解,法當治以小柴胡。醫反以丸藥下之,陽邪內陷,以致胸脅滿。陽邪上逆,因而致嘔;嘔傷津液,因而胃燥,故日晡陽明旺時而潮熱也。本柴胡症者,病在少陽,本應用小柴胡(湯)症也。丸藥下之,下時不利,今反利者,必用辛溫丸藥,以治陽盛之症,遺熱於內,故初不利,今乃利也。應柴胡而用九,故曰非其治也。

白話文:

因為陽氣被邪氣困在體內,不得不用大黃瀉下去,但擔心瀉完後腸胃虛弱,所以大黃只煮一兩沸,讓藥性不完全散發出來。

病人傷寒發病十三天了還沒好,胸脅悶痛還想吐,下午時發熱,接著就拉肚子。這是原本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的病症,但醫生用丸藥瀉下去卻沒效果,現在反而拉肚子了,可見醫生用丸藥瀉下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發熱是實證,應該先服用小柴胡湯來解除外邪,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

已經過了十三天還沒好,超過了經期應該痊癒的時間,超過經期還沒好,就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醫生卻用丸藥瀉下,陽氣被邪氣困在體內,導致胸脅悶痛。陽氣上逆,因此想吐;嘔吐傷了津液,導致胃部乾燥,所以下午陽明經氣旺盛的時候就發熱。這個病症本屬於少陽病,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丸藥瀉下,瀉的時候沒效果,現在反而拉肚子,一定是用了辛溫的丸藥來治療陽盛的病症,留下了熱邪在體內,所以一開始沒效果,現在反而拉肚子了。應該用柴胡湯治療卻用了瀉藥,所以說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潮熱為實者,胃實也。小柴胡解外,恐表邪內陷也。柴胡加芒硝湯,以滌胃之實邪也。)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芒硝(六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內硝,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不解更服。

(既先用小柴胡以解外,何本方仍以小柴胡加芒硝也?蓋本柴胡症,誤用丸藥,因而成逆。芒硝寒咸,已足解丸藥熱邪,仍用小柴胡湯,症屬少陽,宜柴胡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症](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中](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即愈。

白話文:

既然已經先用小柴胡湯來解除外邪,為什麼本方還要再加芒硝呢?這是因為本方的症狀源自於誤服丸藥,導致氣機鬱逆。芒硝性寒味鹹,足以解除丸藥的熱邪;而仍然使用小柴胡湯,是因為本證屬於少陽證,宜用柴胡。

太陽病症持續十餘日之後,又反覆使用下法治療兩三次,四五天後,柴胡證依舊存在,此時先給予小柴胡湯。如果嘔吐不止,心下急躁,胸悶微煩,表示外邪尚未解除,服用大柴胡湯下之,即可痊癒。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已傳少陽,具有柴胡症矣。觀下文柴胡症仍在一句可知也。病屬少陽,連次下之,下後四五日,共前已十六七日,柴胡症仍在,原用小柴胡湯,蓋過經-切症,法亦主以小柴胡也。若下後嘔不止,心下急,菀菀微煩者,因連次下之,陽邪入內,火炎上而嘔,火性急而煩也。陽邪內陷,故曰未解。大柴胡湯滌熱而愈也。

以上四節,少陽風熱之壞病也,救逆法也。)

附:三陽合病並病

陽明與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數](滑)而[滑](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太陽病,發病超過十多天,已經傳到了少陽,此時會有柴胡的症狀。從後文可以看到,柴胡症的症狀仍存在。病邪屬於少陽,連續瀉下後,瀉下後四五天,加上之前的十六七天,柴胡症的症狀仍然存在。原本應使用小柴胡湯,因為如果超過了經期,所有的症狀,用藥的原則也是以小柴胡為主的。但是如果瀉下後嘔吐不止,心下急躁,鬱鬱微煩的,這是因為連續瀉下,陽邪內陷,火熱上炎而嘔吐,火性急躁而煩躁。陽邪內陷,所以說是未解。使用大柴胡湯清熱而治癒疾病。

以上四節,是少陽風熱的危重病,是用來搶救危急情況的方法。

附:三陽合病

陽明和少陽合病,必定會出現腹瀉,如果脈象不浮大,這屬於順利的情況;如果脈象浮大,這是失常的情況。互相制約,稱作失常。脈象數且滑,或者滑且數的,表示有宿食,應當瀉下,適合大承氣湯。

(陽明主水穀,少陽主風木,木主沁泄,故二經合病,下利可必也。陽明脈大,少陽脈弦。不負,謂大而不弦,無相勝負,而相得也。失者,得之反也。負者,謂弦而不大,木剋土,土受木賊也。若不弦大,下利而脈滑數,數主熱,滑主食,此係宿食也。大承氣湯,以去宿食,通因通用也。

此節,陽明少陽合病,風熱宿食症也。)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經主水和穀物,少陽經主風和木氣。木氣有瀉下的作用,所以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必定會出現腹瀉。陽明經的脈搏強大,少陽經的脈搏弦細。不負,是指脈搏強大但不是很弦細,沒有相剋,而是相配合。失者,是指與此相反的情況。負者,是指脈搏弦細但不是很強大,表示木氣剋制土氣,土氣受到木氣的傷害。如果脈搏既不強大也不弦細,腹瀉同時脈搏滑數,數表示熱,滑表示食物,這是由宿食引起的。用大承氣湯來清除宿食,通因通用的原則。

這一節講述了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是由風熱和宿食引起的。

(太陽為寒水,少陽為風木,二經合病,水主利而風主泄,故自利也。黃芩湯,清熱平木也。若嘔者,兼濕也。濕勝則土淖,故嘔也。加半夏、生薑,去濕以止逆也。)

黃芩湯

黃芩(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一兩半)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白話文:

黃芩湯

太陽經感受寒水邪氣,少陽經感受風木邪氣,兩個經絡同時發病,水邪主導瀉利,風邪主導泄瀉,所以導致自利(腹瀉)。

黃芩湯可以清熱平息風木。如果還有嘔吐,說明兼有濕邪。濕邪過盛則脾土化水,所以會嘔吐。

可以加入半夏和生薑,祛除濕氣以止住嘔逆。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烤過的,二兩),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藥,用一斗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去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三兩),甘草(烤過的,二兩),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一兩半)

上六味藥,用一斗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去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

(芍藥甘草,甲巳化土,為風溫下利主藥。大棗扶士,黃芩清熱,而利自止。至有嘔,則兼濕矣。加半夏以燥之,生薑以通之,而嘔自平也。

此節,太陽少陽合病,風溫濕症也。)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脈],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三陽合病,則陽盛陰虛矣。脈浮主太陽,脈大主陽明,見於關上,關為脾肝胃,故為三陽合病也。浮大中空之診,中者,陰之守。陰虛神倦,故欲眠睡。膽主疏泄,目合則陽不衛外,故汗自出也。)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芍藥甘草: 甘草滋潤養陰,芍藥具有斂陰、止汗的作用。甲巳化土,具有健脾、止瀉的功效。這組藥方主要用於治療風溫下利的疾病,大棗補益脾胃,黃芩清熱瀉火,自然就能止瀉。如有嘔吐,則表示還有濕氣,需要加入半夏燥濕,生薑疏通氣滯,嘔吐就能平息。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太陽病與少陽病同時發病,表現為風溫濕邪侵襲。

三陽合病: 脈象浮大,脈絡在上關部位顯現,常常會想睡覺,眼睛閉上就會出汗。 三陽合病,表示陽氣過盛,陰氣虛弱。浮脈主太陽病,大脈主陽明病,而脈絡見於關上,關指脾、肝、胃,所以是三陽合病。浮大中空的脈象,中焦是陰氣的守藏之地。陰虛就會精神倦怠,因此想睡覺。膽主疏泄,眼睛閉上,陽氣就不能衛護體表,所以會出汗。

三陽合病: 腹部脹滿,身體沉重,轉動困難,口脣麻木,面色晦暗,胡言亂語,小便失禁。發汗會加劇胡言亂語,瀉下會導致額頭出汗,手足逆冷。如果是自發性出汗,可用白虎湯治療。

(三陽合病,則太陽、少陽、陽明俱病矣。胃病則腹滿譫語,膽病則面垢難以轉側,膀胱病則遺尿。三陽俱病,則陽不布,而陰不滋,故身重而口麻木也。發汗則胃更燥,故譫語甚。下之則傷元陽,故手足逆冷。孤陽上越,而額上生汗也。若未曾汗下而自汗出,則三陽燥熱甚矣。故以白虎湯清之。

以上二節,三陽合病夏暑症也。)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太陽之脈循頭目,少陽之脈循胸脅。太陽有風,則頭項強痛。風入少陽,則眩冒如結胸,而胸脅痞硬也。太陽主表,肺合皮毛,故太陽通於肺。膽則附於肝,刺之以瀉太、少之火也。中風陰虛,少陽少血,故不可發汗,少陽忌汗也。苟不刺而汗之,則少陽津液枯而脈弦,津枯胃亦燥而譫語也。

白話文:

三種陽氣都病了,就會造成太陽、少陽、陽明同時生病。胃病會導致肚子脹滿、說胡話;膽病會讓臉色難看、無法翻身;膀胱病則會出現尿失禁。三種陽氣同時生病,陽氣無法散布,陰氣也無法滋長,所以身體沉重、嘴巴麻木。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胃會更乾燥,胡說八道的情況會加重。如果用瀉下藥,會傷到元陽,導致手腳冰冷。陽氣孤獨地向上升,就會在額頭上冒汗。如果沒有發汗卻自己冒汗,就代表三種陽氣的燥熱非常嚴重,所以要用白虎湯來清熱。

這兩段文字講的是三種陽氣同時生病的夏季暑熱症狀。

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會出現頭頸部僵硬疼痛、頭昏眼花、胸部感覺堵塞、心窩部位硬塊等症狀。應該用針灸治療,針刺大椎穴的第一間隙、肺俞穴、肝俞穴,絕對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說胡話、脈搏弦細,如果連續五到六天都說胡話,就要針刺期門穴。

太陽經脈循行於頭目,少陽經脈循行於胸脅。太陽經脈有風邪,就會導致頭頸部僵硬疼痛。風邪侵入少陽經脈,就會出現頭昏眼花、胸部感覺堵塞、胸脅部位硬塊等症狀。太陽經脈主司外表的防衛功能,與肺臟相連,所以太陽經脈與肺臟相通。膽囊附屬於肝臟,針刺膽囊經脈可以瀉掉太陽和少陽的火氣。中風屬於陰虛,少陽經脈氣血不足,所以不能發汗,少陽經脈忌諱發汗。如果沒有針刺而直接發汗,就會導致少陽經脈的津液枯竭,脈搏弦細,津液枯竭胃也會乾燥,導致說胡話。

五六日譫語不止,五日一候,陰不復也。刺期門以瀉肝,肝火泄而膽滋矣。期門,見前少陽篇。肺俞,在背第三椎下兩傍;肝俞,在第九椎下兩傍。皆俠脊各去同身寸一寸五分。)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頭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入](下),其人心煩。

(風雖為陽,然太少並病,則有少陽之禁而不可下矣。如誤下之,則陽邪陷結於心下,而成結胸硬痛矣。風屬木而主飧泄,故下利不止。木邪剋土,故水漿不入。木病授氣於心,故心煩也。

以上三節,太少並病中風也。)

白話文:

病人連續五六天說胡話不停,每五天為一個階段,陰氣無法恢復。應該刺期門穴瀉肝火,肝火泄掉,膽氣就滋潤起來了。期門穴的位置,前面少陽篇有說明。肺俞穴在背部第三節椎骨下兩側,肝俞穴在第九節椎骨下兩側,都位於脊柱兩旁,與身體正中線相距一寸五分。

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出現心下硬痛、頭項僵硬眩暈的情況,應該刺大椎、肺俞、肝俞穴,但要謹慎,不可往下瀉。如果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反而往下瀉,就會導致結胸,心下硬痛,腹瀉不止,水液無法進入,病人會心煩。

雖然風屬陽性,但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就有了少陽經的禁忌,不可往下瀉。如果誤往下瀉,陽邪就會侵入心下,導致結胸硬痛。風屬木,主導消化,所以腹瀉不止。木性剋土,所以水液無法進入。木邪傳氣給心臟,所以心煩。

以上三段文字,講的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屬於中風的範疇。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此節,總論三陽病風熱,欲解之脈症也。風熱為陽,三日傳遍三陽。脈浮為風,浮數為熱,微則邪氣已衰,故身涼和而欲解也。解以夜半,陽症遇陰而和也。若脈但浮,則屬風症,濈然汗出,微似有汗而解也。若脈但數,則屬熱病,陽邪殺穀,故病解即能食也。脈但微者,正氣弱也。衛陽不能固表,故解而必大汗也。)

白話文:

答:這是要痊癒的徵兆,痊癒的時間大約在半夜。

  • 脈象浮而痊癒者,會微微出汗。
  • 脈象數而痊癒者,一定能夠進食。
  • 脈象微弱而痊癒者,一定會大汗淋漓。

(此節主要論述三陽經病中風熱症狀,以及其痊癒時的脈象特徵。風熱屬於陽證,三日內傳遍三陽經。脈象浮主風,浮數主熱,脈象微弱表示邪氣已衰弱,所以身體涼爽和緩,表示即將痊癒。痊癒的時間大約在半夜,這是因為陽證遇陰而和緩的緣故。如果脈象只有浮,表示屬於風症,會微微出汗而痊癒。如果脈象只有數,表示屬於熱病,陽邪會損傷脾胃,所以痊癒後就能進食。脈象只有微弱,表示正氣虛弱。衛陽不能固守體表,所以痊癒時一定會大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