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五 (1)
卷五 (1)
1. 太陰經全篇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痞](結)硬。
(太陰經,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乃統血之藏,濕土之經。病則濕土不運,故腹滿而吐。脾不運則胃壅,故食不下。土濕,大便反快,故自利益甚。土壅而滯,故時腹痛。若下之,則傷胸中大氣,陽虛而血滯,故胸下痞硬也。此太陰經經病,乃太陰一篇之總綱也。)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
(脈浮為風,風故可發汗。宜桂枝湯者,桂枝解肌,脾主肌肉故也。故用桂枝以發太陰中風之汗也。)
白話文:
當太陰經出現疾病時,會出現腹部脹滿、嘔吐、無法進食、大便次數多且稀等症狀,且腹部會時常疼痛。若使用瀉藥治療,胸部以下會出現硬塊。
太陰經連通腹腔,屬於脾臟,與胃相連,通至胸膈、咽喉,掌控血液儲藏,是濕土經絡。當太陰經生病時,濕土功能失調,導致腹部脹滿、嘔吐。脾臟功能失調,導致胃部堵塞,無法進食。濕土導致大便次數增多,腹部疼痛。若使用瀉藥治療,會損傷胸部的大氣,造成陽氣虛弱、血氣凝滯,導致胸部以下出現硬塊。這是太陰經的病症,也是太陰經疾病的總綱。
針對太陰經的疾病,如果脈象浮起,可以發汗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
(脈象浮起表示有風邪,因此可以發汗治療。使用桂枝湯的原因是,桂枝可以疏解肌肉,而脾臟掌管肌肉。因此,使用桂枝來發散太陰經中風邪所導致的汗液。)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隱](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脾主四肢,脾血不行於四肢,故煩疼也。中風之脈本陽浮陰弱。浮者變微,風邪已退;弱者變澀,則陰血更虧。然微澀之中帶長,長則氣滯,故為欲愈也。
以上二節,太陰中風症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榮)中寒,[血寒則發熱。][營](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寸口,太陰脈也。太陰行氣於三陰。弱為虛,遲為寒。衛氣者,胃家充實標悍之氣也。脾既虛弱,衛氣自微,脾統血,血為營,營中寒則脾弱胃強,胃強則實熱,故血寒則發熱也。氣微心內飢者,胃經標悍之氣不充,則火炎而心內飢也。胃既不充,則脾亦不運而虛滿,滿則脾虛不納而不能食矣。)
白話文:
中陰中風
肢體痠痛,陽氣微弱,陰氣鬱結不暢且持續時間較長,表示將要康復。
(脾臟主掌四肢,脾血運行不暢於四肢,因此會痠痛。中風脈搏原本是陽氣浮動、陰氣虛弱。浮動脈象轉為微弱,表示風邪已退;虛弱脈象轉為鬱結,表示陰血更加虧損。但是微弱鬱結的脈象中帶有較長的脈,表示氣血不通暢,因此會逐漸康復。)
寸口脈搏虛弱且緩慢,虛弱表示衛氣微弱;緩慢表示營血受寒。(血液受寒會導致發熱。)營血就是血液,血液受寒就會發熱。衛氣就是氣,氣微表示心臟內飢餓,飢餓導致虛滿,因此不能進食。
(寸口脈是太陰經脈。太陰經運行氣血於三陰經絡。虛弱表示虛損,緩慢表示受寒。衛氣是胃部強盛充實的氣。脾臟虛弱,衛氣自然微弱。脾臟主掌血液,血液就是營血。營血受寒表示脾臟虛弱,胃部強盛。胃部強盛則會產生實熱,因此血液受寒會發熱。氣微表示心臟內飢餓,是胃經強盛之氣不足,導致虛火旺盛而心臟飢餓。胃部不足,則脾臟也無法運作而虛滿。滿表示脾臟虛弱不能消化,因此不能進食。)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小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太陰脾虛寒,則腹中時自痛,痛而轉氣下趨小腹,則清氣下行,當生飧泄,泄症寒熱不一,自利而不渴,則內無火病,症屬寒,寒則宜溫,溫之以四逆輩,補其真火也。)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大為虛,緊為寒,合見於趺陽。趺陽者,胃之衝陽,主脾胃者也。太陰為濕土,脈大緊則土虛寒,故當下利。難治者,脈大則無火,濕土無火,生之所以難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則𩜺。
白話文:
傷寒經過四五天,腹中疼痛,如果氣轉動下行到小腹,這是要拉肚子的徵兆。拉肚子但不口渴的,屬於太陰虛寒,因為脾胃藏有寒氣,應該溫補,宜服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
(太陰脾虛寒,則腹中時常疼痛,痛而轉氣下趨小腹,則清氣下行,當生飧泄,泄症寒熱不一,自利而不渴,則內無火病,症屬寒,寒則宜溫,溫之以四逆輩,補其真火也。)
趺陽脈搏動大而緊繃的,應該立即下瀉,病情難以治癒。
(大為虛,緊為寒,合見於趺陽。趺陽者,胃之衝陽,主脾胃者也。太陰為濕土,脈大緊則土虛寒,故當下利。難治者,脈大則無火,濕土無火,生之所以難也。)
寸口脈搏浮(大),而醫生卻反而給病人下瀉,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生不知,反而給病人喝冷水,導致大出汗,水遇寒氣,必然相搏,病人就會昏厥。
(寸口,太陰脈也。浮則無里,大則中空。中空無里,則氣餒血涸。氣即是火,氣餒則寒。下法本治陽盛之症,裡氣虛寒而下之,故為大逆也。下劑皆寒,寒搏於內,與真氣相薄,則為腸鳴。古法,陽盛水劫,陰盛火劫,寒搏腸鳴,飲以冷水,故曰反也。寒而飲水,其畏寒更甚。寒則陽不衛外,而汗大出,汗多亡陽,寒搏不解,故厥氣上逆,而發𩜺也。
以上四節,太陰傷寒症也。)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脾為濕土,土主肌肉。濕鬱肌肉,故身疼發熱。濕盛則流及膀胱,故頭痛,頭乃膀胱經行之地也。濕滯則胃腸不通,升故吐,利而寒。惡寒霍亂者,太陰失寧靜之德,清濁不分,而揮霍擾亂也。利止更發熱者,濕邪走表而發熱,則脾胃無礙而利止也。)
白話文:
寸口脈是太陰脈,如果脈浮則沒有裡證,脈大則中空。中空無里,表示氣虛血弱。氣是火,氣虛則寒。下法本用來治療陽盛的病症,但裡氣虛寒卻用下法,這就如同逆行而上,十分危險。下劑都是寒涼的,寒氣內搏,與真氣相沖,就會出現腸鳴。古法認為陽盛時可用水劫,陰盛時可用火劫,寒氣內搏引起腸鳴時,可以用冷水來治療,這叫做反治。寒涼體質的人喝水反而會更畏寒。寒冷會導致陽氣不足以護衛肌表,汗水大量排出,汗多耗損陽氣,寒氣內搏難以消除,就會導致厥氣上逆,引發昏迷。
以上四節講述的是太陰傷寒證。
問:病人發熱頭痛,身體疼痛怕冷,嘔吐腹瀉,這是什麼病?答:這是霍亂。霍亂患者會先嘔吐腹瀉,然後腹瀉停止,接著再次發熱。
脾臟屬濕土,土主肌肉。濕氣鬱積在肌肉,就會引起身體疼痛發熱。濕氣過盛就會流注膀胱,所以頭痛,頭部是膀胱經循行的地方。濕氣阻滯會導致胃腸不通,向上則嘔吐,向下則腹瀉,且伴隨寒涼。惡寒霍亂是因為太陰失去寧靜平穩的作用,清濁不分,導致紊亂。腹瀉停止再次發熱,是因為濕邪走表而發熱,脾胃功能正常,所以腹瀉停止了。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曰]霍亂。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吐利頭痛,發熱身疼,即上文之詞。重言之,以起下文也。熱多,濕兼熱也。熱則火爍於內,故欲飲水。五苓散利其氣化,則火有去路,而濕熱皆除。寒多,濕兼寒也。寒則不渴,故不用水。理中丸,溫中爍濕,所以主之。)
理中丸
人參(三兩),甘草(炙,三兩),白朮(三兩),乾薑(三兩)
白話文:
問:霍亂的症狀是什麼? 答:嘔吐腹瀉,就是霍亂的症狀。霍亂會頭痛、發熱、全身痠痛,發熱時會很想喝水,這種情況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發寒較多,不口渴的,則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
(吐瀉頭痛、發熱身體疼痛,就是上文描述的症狀,再度提及這些症狀,是為了引出下文。發熱較多,表示體內有濕熱併存。發熱時火氣會灼燒體內,所以會口渴。五苓散可以利尿排氣,讓火氣有路可出,濕熱就會消除。發寒較多,表示體內有濕寒併存。發寒時不會口渴,所以不會想喝水。理中丸可以溫中止瀉,所以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藥材
- 人參三兩
- 甘草(炙)三兩
- 白朮三兩
- 乾薑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三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三兩;渴欲飲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多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食(熱)粥一升許,微自[汗]溫,勿發揭衣被。
白話文:
將四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像雞蛋黃大小的丸子,用沸水數碗,將一丸研碎,溫熱服用,每日三次,夜間也三次。如果肚子還沒感到溫熱,可以再服用二到三丸,但不要超過湯藥的量。湯藥的製作方法是:將四種藥材依比例切好,用八升水煮到三升,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如果疼痛集中在肚臍以上,是腎氣虛動導致,要減去朮,加入桂枝四兩;如果嘔吐頻繁,要減去朮,加入生薑三兩;如果腹瀉頻繁,則保留朮;如果心悸,要加入茯苓三兩;如果口渴想喝水,要增加朮的量,使總量達到四兩半;(如果肚子痛,要增加人參的量,使總量達到四兩半;如果寒氣重,要增加乾薑的量,使總量達到四兩半;)如果肚子脹滿,要減去朮,加入附子一塊。服用湯藥後,過一會兒,要吃一升左右的熱粥,微微出汗,保持溫暖,不要掀開衣被。
(理中者,理中焦脾土也。土爰稼穡,稼穡作甘。人參甘溫,白朮甘燥,甘草甘平,乾薑辛溫,甘溫成大熱,故同入中焦,以治脾土寒濕也。丸不及湯者,虛寒者,宜補以氣,丸用質湯用氣也。臍屬腎,腎寒則氣動。去朮者,腎惡燥也。加桂,溫腎也。吐者,氣滯也。術滯,故去之;姜通,故加之。
下多,吐弱也。用術,扶土也。悸者,水乘心也。加茯,伐水也。渴者,脾濕水道不通也。加朮,燥脾也。腹痛,裡虛也。加參,補中也。寒多,火衰也。加乾薑,溫中也。腹滿,寒滯也。去朮,朮滯也;加附,去寒也。飲熱粥,助藥力也。自溫,氣血和也,,勿揭衣被,恐透風也。
白話文:
理中湯
理中湯的作用在於調理中焦的脾土。脾土就好比田地,田地耕種才能生產出甜美的穀物。人參味甘性溫,白朮味甘性燥,甘草味甘性平,乾薑味辛性溫。味甘溫的藥物能產生熱力,所以這些藥物一同入中焦,用來治療脾土寒濕。
丸劑的效果不如湯劑,因為虛寒的人適合用氣虛,丸劑重在補質,而湯劑重在補氣。臍屬腎,腎寒則氣機不順。去白朮的原因是腎臟厭惡燥性。加桂枝,可以溫補腎臟。
嘔吐的人是因為氣滯。白朮阻滯氣機,所以去掉;乾薑通氣,所以加入。
大便稀薄,是脾胃虛弱。用白朮,可以扶助脾土。心悸的人是因為水氣侵犯心臟。加茯苓,可以祛除水氣。口渴的人是因為脾濕,水道不通暢。加白朮,可以燥脾。腹痛的人是因為裡虛。加人參,可以補益中氣。寒氣過多,火氣衰弱。加乾薑,可以溫暖中焦。腹脹的人是因為寒滯。去白朮,因為白朮阻滯;加附子,可以驅除寒氣。
喝熱粥,可以幫助藥力發揮。身體自動發熱,說明氣血調和。不要揭開被子,以免著涼。
)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387]
(吐利止,里和也。身疼,外未和也。消息,猶言斟酌也。桂枝湯,和外者也。小和,少少與服,微汗則濕去,不令如水流漓也。)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脾土濕故吐利,汗之則濕去。而脈平小煩者,吐利皆傷津液,故穀食而長氣與陽,因小煩也。煩由新虛,宜靜以養之,而勿藥也。
以上四節,太陰濕症也。)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結胸者,太陰脾土不健運,濕痰結於胸中也。濕傷筋,筋病,故項強如柔痙狀也。下之則和,去其濕痰故也。)
白話文:
吐利腹瀉止後,但身體仍疼痛不斷:
應調整和緩外證,可以使用桂枝湯來緩解。
(解說:吐利腹瀉止後,內在已緩和。身體疼痛,表示外證尚未緩和。調整和緩,就是審慎斟酌。桂枝湯可以緩和外證。緩和量要少,少量服用,微微出汗即可散去濕氣,不致於像水一樣流漓不斷。)
吐利後又出汗,脈搏平穩但微煩:
這是脾胃虛弱,無法消化穀氣所致。
(解說:脾胃濕氣重,所以吐利。出汗可散去濕氣。脈搏平穩但微煩,表示吐利都傷及津液,所以飲食後容易脹氣和發熱,微煩是由脾胃虛弱引起。應靜養調養,不要用藥。)
以上四段,都是屬於太陰濕證。
胸中結塊:
脖子也僵硬,像是肌肉痙攣,用瀉下藥可緩解,可以使用大陷胸丸。
(解說:胸中結塊,是太陰脾胃運化失常,濕痰凝聚在胸中。濕氣會損傷筋脈,筋脈受損,所以脖子僵硬像痙攣。用瀉下藥可緩解,因為可以去除濕痰。)
大陷胸丸
大黃(半斤),葶藶(半斤,熬),芒硝(半斤),杏仁(半斤,熬黑)
上四味,搗篩前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胸中,太陰布氣之區。太陰濕結成痰,痰不去,則結不解。改湯用丸,濕痰宜用質也。煮丸用糊,連渣頓服,加蜜戀膈,緩其下行也。甘遂、葶藶,消痰利濕;大黃、芒硝,攻堅散結。足太陰脾濕痰結胸,蓋由手太陰肺不能通調水道,以致濕停也。故用杏仁,以理肺氣也。禁如藥法者,如大陷胸湯,得快利,止後服之藥禁也。)
白話文:
大陷胸丸
材料:
- 大黃(半斤)
- 葶藶(半斤,熬製)
- 芒硝(半斤)
- 杏仁(半斤,熬製至黑色)
做法:
- 將大黃和葶藶搗碎過篩。
- 加入杏仁和芒硝,研磨成膏狀。
- 取約一枚彈珠大小的量,搓成丸子。
- 另搗甘遂末一錢匕。
- 將白蜜二合與水二升一同煮沸,取一升。
- 將丸子放入溫熱的液體中,待服下後約一晚時間,即可見效。
- 若服用後未見效,可再次服用,直到排便通暢為止。
功效:
- 治療胸中痰濕停滯,導致結塊不散的情況。
- 甘遂和葶藶有助於消痰利濕。
- 大黃和芒硝具有攻堅散結的功效。
- 杏仁能理肺氣,改善肺部通調水道功能,從而緩解濕停。
禁忌:
- 服用大陷胸丸後,禁止繼續服用其他藥物,須遵照藥方指示服用。
小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結胸結於心下,濕熱邪干中焦脾部也。熱為陽邪,故按之痛。脈浮為陽,脈滑為痰,濕熱成痰,故用小陷胸湯,以清燥之也。)
結胸[症](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結胸[症](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太陰脾,真氣之原,統血之藏。結胸脈浮大,大則無火,浮則無血,無火無血,下之故死。結胸症具,胸中硬痛之症備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陽邪結,而現肺腎陰涸之症也,故亦死也。)
白話文:
胸部闷痛,疼痛位置在心窝处,按压时会痛,脉象浮滑,可用小陷胸汤治疗。如果胸闷疼痛,脉象浮大,不可服用泻下药物,否则会危及生命。胸闷疼痛症状齐全,伴随烦躁不安,也会导致死亡。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中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
(發汗吐下而解,汗、吐、下,施治無誤也。但病雖已解,而脾氣耗散實(多),於是脾不健運,而濕痰凝結;清陽不運,濁氣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也。旋覆代赭湯,消結痰於中焦,歸濁氣於下部也。)
旋覆花代赭石湯
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煅),人參(二兩),甘草(炙,二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治療傷寒時,如果已經發汗、嘔吐或腹瀉,症狀解除,說明治療是正確的。但是,雖然症狀已經解除,但脾氣可能被耗散,導致脾胃運作不順暢,濕痰凝結。清陽之氣無法運轉,濁氣上逆,因此心下痞硬,呃逆不除。旋覆代赭石湯可以化解中焦的痰結,讓濁氣歸於下部。
旋覆代赭石湯
材料:
- 旋覆花(三兩)
- 代赭石(一兩,煅燒過)
- 人參(二兩)
- 甘草(炙烤過,二兩)
- 半夏(半升)
- 生薑(五兩)
-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旋覆,能消凝結之痰;人參、甘草,能扶耗散之氣。生薑辛以散結,代赭重以降逆,大棗甘以扶脾。氣降痰消,噫氣自止。
以上四節,太陰濕痰症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不解],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穢腐](腐穢)當去故也。
(太陰脾,統血之藏。脈浮乃陽盛陰虛之症,[診](脈)緩乃脾之平脈。手足,脾主之。脾陽盛陰虛,故手足自溫。以脈緩故知在太陰也。太陰為濕土,熱邪傳之,則濕熱相蒸,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則濕熱有去路,故不發黃也。七八日,病至一候也。暴煩下利,火性奔迫也。脾為土藏,生土者火,火實則脾(土)亦實。故穢腐去,而下利必自止也。)
白話文:
前七味藥材,用一斗水煮,取六升藥汁,去掉沉澱物,再煮取三升,溫熱服用一升,每天三次。
(半夏、旋覆能化解凝結的痰;人參、甘草能扶助耗散的氣。生薑辛散,代赭重降,大棗甘補脾胃。氣降痰消,打嗝自然停止。
以上四節,為太陰濕痰證。)
傷寒脈象浮緩,手足自溫的,屬於太陰。太陰本應發黃,但如果小便利,則不會發黃。到七八天時,即使突然出現煩躁、腹瀉不癒,每天腹瀉十多次,但最終會自然停止,因為脾胃實、穢腐(腐敗物)該排出了。
(太陰脾統攝血藏。脈象浮為陽盛陰虛,脈緩為脾臟的正常脈象。手足為脾所主。脾陽盛陰虛,所以手足自溫。因為脈緩,所以知道在太陰。太陰為濕土,熱邪侵襲,濕熱相蒸,所以身體應發黃。但如果小便利,則濕熱有出路,所以不會發黃。七八天,為病程的一個階段。突然煩躁腹瀉,是火熱迫盛所致。脾為土藏,生土者為火,火實則脾(土)亦實。所以穢腐排出,腹瀉自然會停止。)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上半節語,即上文之言,重言之以起下文也。蓋脾與胃為合,更虛更實之府。脾脈浮緩,而小便自利,則津液枯涸。至七八日,濕土成燥土而大便硬。硬則系燥金之府,而屬陽明府也。)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傷寒脈微澀,因傷寒未病之前,先病霍亂;霍亂後,先犯熱病,故陰陽俱虛,而脈微澀也。熱病-日傳-經,三日三陽盡,故四五日至陰經也。入陰必利,太陰為濕土,病必白利也。本嘔下利,霍亂之吐利未止也。嘔利久亡津液,更犯熱病,故不可治也。如四五日,傳入陰經,應利而不利,其人若要大便,又不大便,而僅轉矢氣。
白話文:
傷寒,脈搏浮動而緩慢,手腳自然溫暖的,是屬於太陰經受邪。太陰經受邪,身體應該會發黃,如果小便自然通利,就不能發黃;到第七、八日,大便變硬的,是陽明經受邪。
(上半節的意思,就是上文的內容,重複一次作為下文的引子。脾與胃是相合的,都是主運化水穀與精微物質的臟腑。脾脈浮緩,而小便自然通利,表示津液耗竭。到第七、八日,濕土變成燥土,大便就會變硬。大便變硬,表示邪氣轉入主燥金的臟腑,也就是陽明經。)
傷寒,脈搏微弱而澀滯的,原本是霍亂,現在是傷寒,已經過了四、五日,轉入陰經,轉入陰經必定會腹瀉,原本嘔吐腹瀉的,無法治癒。想要大便,卻反而排出氣體,仍然無法腹瀉的,是屬於陽明經受邪,大便一定會變硬,十三日後會痊癒,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經氣已經完全耗盡的緣故。
(傷寒脈搏微弱而澀滯,是因為傷寒發病之前,先得了霍亂;霍亂之後,又犯了熱病,所以陰陽兩經都虛弱,脈搏才會微弱而澀滯。熱病三陽經每三天傳一經,所以四、五日後會傳入陰經。進入陰經後必定會腹瀉,因為太陰經是濕土,病症必定是白色腹瀉。原本嘔吐腹瀉,是因為霍亂的嘔吐腹瀉還沒有停止。嘔吐腹瀉太久會耗盡津液,又犯了熱病,所以無法治癒。如果四、五日後,傳入陰經,本來應該腹瀉卻不腹瀉,病人想要大便,又不能大便,只排出一點氣體。)
矢,同屎。矢氣,屁也。此因邪傳入陰,熱爍太陰津液,而大便燥結也。燥則歸燥金,故屬陽明而便硬也。十三日愈者,六日傳六經,七日陰氣來復,十二日六經盡復,十三日經盡而愈也。不用下劑者,太陰症也。)
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者],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此節,解上文十三日之義。下利者,霍亂下利後也。太陰脾為濕土,惡濕喜燥,是其經性。霍亂下利後,即犯熱病,病屬燥熱,故當便硬。太陰土賴火生,故能食而愈也。反不能食者,霍亂系濕症,霍亂後病熱,脾猶困濕而不食也。後經中,過六日也。復過一經,十二日也。
白話文:
矢同屎,矢氣即是屁。
**這是因為邪氣傳入陰部,陽熱耗損陰部的津液,導致大便乾燥結塊。**而乾燥則歸屬於燥金,因此屬於陽明經,便便自然會變硬。
十三日會康復,這是因為邪氣傳遍六經,在第七天陰氣回歸,第十二天六經完全恢復,第十三天經絡暢通,便會痊癒。
對於不用瀉藥的情況,則是太陰證。
**霍亂下利後,大便會變硬。如果大便硬了,能吃東西就會康復。**如果現在無法進食,在下一輪經絡運行時,就能稍微進食了。再過一輪經絡運行,就能進食了。如果過了這一天還沒有康復,表示不屬於陽明經證。
(這一段解釋上面十三天的意義。霍亂下利者,是指霍亂下痢後。太陰脾為濕土,不喜濕潤,喜愛乾燥,這是它的經絡特性。霍亂下痢後,便會引發熱病,而熱病屬於燥熱,所以大便會變硬。太陰土依賴陽火生長,所以能進食而康復。如果無法進食,表示霍亂屬於濕證,霍亂後熱病發作,脾臟仍被濕氣困擾,所以無法進食。後面一輪經絡運行,是指過六天。再過一輪經絡運行,是指十二天後。)
能食,脾燥能食也。故過一日當愈,十三日愈也。不愈者,脾不燥,故不屬陽明經也。)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傷寒四五日,傳入太陰經之時也。傳入陰經,故脈沉,沉主陰也。喘滿者,脾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病不行胃之津液,胃氣壅而上逆,故喘而滿也。沉為在裡,脈沉主陰經在裡之病也,醫發其汗,所以曰反。汗多有傷津液,故脾不潤而大便難,,因發汗,故曰表虛。喘滿便難,故曰裡實。實則(胃亦)燥熱,所以久則譫語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尿](屎)膿也。
白話文:
如果能吃东西,说明脾脏干燥能消化,所以过一天就会好,十三天就能痊愈。如果没好,说明脾脏不干燥,所以不属于阳明经。
伤寒病发四五天,脉象沉而呼吸急促,沉代表病在里,而反倒出汗,津液外泄,排便困难,表明外虚内实,时间久了就会神志不清。
伤寒病发四五天,是传入了太阴经的时候。传入了阴经,所以脉象沉,沉代表阴经有病。呼吸急促是因为脾脏负责运输胃部的津液,脾脏病变导致胃部的津液无法运输,胃气阻塞上逆,所以呼吸急促。沉代表病在里,脉象沉代表阴经有病,医生让病人出汗,所以说反。出汗过多会损伤津液,所以脾脏不润滑,排便困难,因为出汗,所以说外虚。呼吸急促、排便困难,所以说内实。内实则胃部燥热,所以时间久了就会神志不清。
足阳明脉浮而涩,少阴脉像经脉一样,这种情况病在脾脏,应该用泻下法治疗。怎么知道的?如果脉象浮大,说明气实血虚。现在足阳明脉浮而涩,所以知道脾气不足,胃气虚弱。少阴脉弦而浮才显现,这是调节后的脉象,所以说像经脉一样。如果反而是滑而数的脉象,就说明应该排泄脓液。
(浮澀之脈,乃陰虛之診。少陰腎為元陰之藏.太陰脾乃統血之原經。經者,常也。若少陰脈如常,則病在太陰。太陰陰虛,法當下利也。如下利脈浮大,則為陽脈,屬氣實而血虛。今脈浮澀,澀則不獨脾陰不足,即胃氣亦衰,故脈不大也。所謂少陰脈如常者,蓋其脈軟嫩和柔,端直而長,有時而浮,無亢厲之象,為生氣搏於水經,故為如常也。假令少陰不如常,而脈滑數,滑數為熱。
經曰:其有數者在手。則少陰滑數,乃心火之診。心與小腸為表裡,心主血,血熱妄行,故知尿膿血也。)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白話文:
脈象浮而澀,是陰虛的證狀。腎藏著人體的元陰,脾臟是統血的原經。「經」指正常的情況。如果腎脈正常,則病在脾臟。脾陰虛弱,應當用瀉下法治療。如果瀉下後脈象浮大,則是陽脈,屬於氣實血虛。現在脈象浮澀,澀脈不只代表脾陰不足,胃氣也衰弱,因此脈象不大。所謂腎脈正常,是指脈象柔和、細長,偶爾浮起,但沒有亢盛的跡象,這是生氣在腎經中流動,所以像是正常脈象。如果腎脈不正常,脈象滑數,滑數脈主熱證。
經文說:有數脈出現在手上,則腎脈滑數,這是心火旺盛的證狀。心和小腸表裡相通,心主血,血熱妄行,所以會出現血尿膿尿。
如果是太陽病,醫生反覆用瀉下法治療,導致腹滿時痛,屬於脾臟病證,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腹痛得厲害,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本太陽病,本太陽風熱表症也。內未實而下之,傷其脾氣,外邪內陷。因而腹滿時痛者,蓋太陰經入腹,陽邪爍陰,而腹滿痛也。故用桂枝湯,加芍以養脾陰也。大實痛者,陽邪在內,已燥結也。加大黃,瀉(燥)實以救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
(此方,桂枝湯加芍藥三兩也。桂枝湯本養營之劑,加芍,所以健脾血也。)
桂枝加大黃湯
白話文:
本太陽病
本病為太陽病,以風熱表證為主。
內未實而下之,傷其脾氣,外邪內陷。因而腹滿時痛者,蓋太陰經入腹,陽邪爍陰,而腹滿痛也
如果病在初期尚未實熱,卻過度攻下,會損傷脾氣,導致外邪內陷。因此造成腹脹時而疼痛,這是因為太陰經的氣血運行至腹部,陽邪灼傷陰氣所致。
故用桂枝湯,加芍以養脾陰也
故使用桂枝湯,加芍藥以滋養脾臟陰分。
大實痛者,陽邪在內,已燥結也。加大黃,瀉(燥)實以救陰也
如果腹脹疼痛劇烈,表示陽邪已入裡化燥,形成結塊。此時加用大黃,瀉下燥結,以挽救陰氣。
桂枝加芍藥湯
- 桂枝(三兩)
- 芍藥(六兩)
- 甘草(炙,二兩)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以上五種藥材,用七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去除渣滓,溫熱後服用一升。
(此方為桂枝湯加入三兩芍藥。桂枝湯原本是養營血的方劑,加芍藥後,可以健脾補血。)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大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下早,陽邪內陷,因而實痛。桂枝湯雖益血止痛,然燥實不去,痛不能止。加大黃,所以瀉其燥實也。)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太陰為至陰之經,若本來脈弱,其人虛寒可知。即雖病熱而下利,應用大黃芍藥,亦宜減之。蓋脾與胃為合,脾賴胃陽乃能健運。脈弱則胃脾弱,脾氣易傷也。
以上八節,太陰熱病也。)
白話文: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顆),大黃(一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加入七升的水中煮沸,取三升藥汁,濾去渣滓,溫熱後服用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太陽經在外感熱邪的初期,陽邪內陷,因此產生實證疼痛。桂枝湯雖能益血止痛,但無法解除燥實,疼痛無法停止。加入大黃,可以瀉去燥實。)
太陰經如果有病,脈搏虛弱,患者有持續腹瀉的狀況,如果要使用大黃、芍藥等瀉藥,應該減少用量,因為患者胃氣虛弱,容易受到影響。
(太陰經是至陰的經脈,如果本來就脈搏虛弱,患者虛寒可知。即使有熱證而腹瀉,使用大黃芍藥等瀉藥,也應該減量。這是因為脾胃相表裡,脾臟要依靠胃陽才能強健。脈搏虛弱就表示胃脾虛弱,脾氣容易受傷。)
以上八節,都是太陰經熱病的治療方法。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數](澀)相搏,大便則[難](硬),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趺陽主脾胃,脾胃為氣血之原,脾主陰而胃主陽,更虛更實之經也。脈浮則無血,血少則陽盛,故曰胃氣強。小便,津液所化,小便數,則津枯脈澀。澀則脾血不潤,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大便硬。約者,約束津液,便秘結也。麻仁丸,潤而通之也。)
麻仁丸
麻仁(二升,煮),芍藥(八兩),枳實(八兩),大黃(一斤),厚朴(一斤),杏仁(一斤,熬)
白話文: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盛,澀則小便頻繁,浮澀相併發,則大便困難(硬結)。脾氣被約束,麻仁丸主治。
(趺陽主脾胃,脾胃是氣血的源泉,脾主陰而胃主陽,是虛實交替的經絡。脈浮則無血,血少則陽盛,故曰胃氣強盛。小便,由津液化生,小便頻繁,則津液枯竭,脈絡澀滯。澀則脾血不滋潤,不能為胃輸送津液,故大便硬結。約者,約束津液,便祕結也。麻仁丸,能潤腸通便。)
麻仁丸
麻仁(二升,煮),芍藥(八兩),枳實(八兩),大黃(一斤),厚朴(一斤),杏仁(一斤,熬)
上六味為末,蜜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枳、樸、大黃,小承氣(也),用之以瀉胃強。麻仁、芍藥,以健脾血,血潤則便調。杏仁以利肺氣,肺與大腸為表裡,肺氣調,則腸潤而便行也。丸者,取其緩下也。
此節,太陰陽結症也。)
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必清穀腹滿。
(無陽則寒,故陰強。陰雖強,無氣化血,故大便硬也。下法所以治陽盛之症,寒而下之,則脾氣不運,故必腹滿而下利清穀也。
此節,太陰陰結症也。)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白話文:
將上六味藥研磨成粉末,做成蜜丸,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十丸,一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藥量,以身體舒適為度。
如果患者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導致大便乾燥,用瀉藥治療,必然會排泄出未消化的食物,腹脹難受。
有人詢問,陽結和陰結的脈象如何區分?答曰:脈搏浮而數,食慾良好,但大便不暢,這是陽氣實證,稱為陽結,一般在十七天後病情會加重。脈搏沉而遲,食慾不佳,身體沉重,大便反而乾燥,這是陰氣實證,稱為陰結,一般在十四天後病情會加重。
(脾為統血之藏,血不潤,則大便閉結。陽結者,火有餘,血不足也。火能化谷,故能食。血不潤腸,故大便閉。脈浮數者,浮無血,數火盛也。火盛故曰實。十七日劇者,陽數九而性速,故不及兩周而劇也。陰結者,血枯而寒也。寒不化谷,故不能食。寒而食少,則大氣虛,故身重。
血枯,故大便難。脈沉遲者,寒而枯澀也。十四日劇者,陰數六而性遲,遲則兩周之後,更俟二日而始劇也。期二九、二六者,陰陽以兩而定,加倍法也。)
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白話文:
脾臟負責統籌血液,如果血液不足以滋潤腸道,就會導致大便乾燥難解。陽結是指體內火氣過旺,血氣不足,火氣雖然能消化食物,但血液不足以滋潤腸道,所以大便仍然困難。脈象浮數,表示血液不足,火氣旺盛,因此感覺身體強壯。十七天發作一次,是因為陽氣屬九,性情急躁,所以不到兩個星期就會發作。陰結是指血液枯竭寒冷,寒氣無法消化食物,因此食慾不佳,導致氣血虛弱,身體沉重。血液枯竭,所以大便困難。脈象沉遲,表示寒氣侵襲,血液枯澀。十四天發作一次,是因為陰氣屬六,性情緩慢,所以要到兩個星期之後,再過兩天才會發作。二十九天或二十六天發作一次,是因為陰陽是以二為單位,是加倍計算的結果。脈象如車蓋一樣蓬鬆,稱為陽結。脈象如沿著長竿一樣綿綿不絕,稱為陰結。脈象如羹湯上的油脂一樣微弱,表示陽氣不足。脈象如蜘蛛絲一樣細弱,表示陽氣衰弱。脈象如瀉漆一樣綿綿不斷,表示血液耗盡。
(車蓋者,士大夫之絹傘也。藹藹如車蓋,脈浮緩、上大而中空也,乃火盛血枯之症,故病陽結。長竿,長竹木也。壘壘如循長竿,脈長遲而勁急也,乃血虛寒滯之診,故病陰結。羹上肥,羹湯上面油脂也。瞥瞥如羹上肥,脈輕浮無根而乍聚乍散也。縈縈如蜘蛛絲,脈柔弱無力而忽來忽去也,故為陽氣衰微之診。
瀉漆者,傾漆於器也。綿綿如瀉漆之絕,脈欲絕不絕、連綿大耎、軟而忽斷,故為亡血之診也。
此二節,因結症而詳辨脈症之陽陰也。)
太陰[症](證)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亥子醜,太陰所為旺之三時也。欲解者,正王則邪(不)勝而解也。)
白話文:
車蓋:古代士大夫用的絲絹雨傘。脈象浮緩、上部寬大而中間空虛,像車蓋一樣,是火氣旺盛、血氣枯竭的症狀,所以稱為「陽結」。長竿:長竹棍或木棍。脈象綿長、遲緩而有力,像沿着長竿巡行一樣,是血虛寒冷、氣血運行不暢的診斷結果,所以稱為「陰結」。羹上肥:羹湯上浮的油脂。脈象輕浮、沒有根基,時而聚集時而散開,像羹湯上的油脂一樣,是陽氣衰弱的診斷。
瀉漆:將漆倒入容器中。脈象細微、綿綿不絕,像瀉漆那樣欲絕又不斷、連綿不斷、鬆軟而時斷時續,是失血的診斷。
這兩節文字,由於病症結聚,所以詳細辨別了脈象中的陽和陰。
太陰症狀(證狀)快要消解時,從亥時到醜時之間。
(亥、子、醜這三個時辰,是太陰當令旺盛的時候。快解是指正氣旺盛,邪氣衰弱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