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4)
卷一 (4)
1. 太陽經上篇
麻黃湯,發太陽之寒邪,以降上逆之氣也。)
麻黃湯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查](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麻黃髮汗最猛,故以桂枝監之,甘草和之。杏仁者,潤下以主喘逆也。不須粥者,麻黃湯氣味俱厚,不須谷(氣)以助藥力也。如桂枝將息,禁忌如桂枝湯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則病(在)太陽;可發汗者,無汗症也。雖無體痛、脈緊、喘嘔劇症,然無汗,可汗,亦主以麻黃湯也。)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無汗之症,不但脈浮為在表,可發汗,即脈浮而數者,數雖火脈,仍系寒症。太陽標氣蒸鬱而數耳,故仍主以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也]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脈緊、無汗、發熱、身疼,太陽寒症也。在太陽八九日,不傳不解,故曰表症仍在,可發汗也,主以麻黃湯,發其汗也。服藥已,即服過麻黃湯也;微除,表症微除也。發煩目瞑者,因服麻黃辛溫之劑,寒邪解而胃腸復也。胃熱故煩。瞑,閉目也。陽明熱甚,畏陽炎,故瞑也。
劇者必衄,陽明上挾鼻孔,熱則鼻血妄行。衄乃解者,胃腸所至,寒邪自散也。陽氣重者,言發煩、目瞑、鼻衄,所以然之故,因服辛溫之劑,胃經陽氣,復之太重耳。南陽恐人誤投藥劑,故申明之。坊本「麻黃湯主之」,在「陽氣重故也」下,今正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脈浮緊、無汗、身熱,寒症也。自衄者,陽明胃熱,則鼻血妄行也。胃陽所至,寒邪自散,故曰愈,不可更服藥也。)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服麻黃湯以發之也。解,寒邪解也。半日許,既解而過半日也。復,重複也。汗後不謹,重感風邪,復又煩熱。脈轉浮數,數為虛,故可更發汗之法。用桂枝湯,蓋寒邪發汗已解,新邪僅感虛風,惟桂枝湯固營,庶與風邪相當也。)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肉](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脈和為有胃氣,黃色為土色,陽盛則煩,陽明為目下綱,陽盛則重,蓋以陰寒之病,而現胃陽充盛之症,故為欲解也。)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太陽經上篇
麻黃湯能驅散太陽經的寒邪,並能消除由下往上逆的氣。
麻黃湯的組成: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三兩)、炙甘草(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粒)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九升水先煎煮麻黃,煎至剩下七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下二升,濾去藥渣,溫服八合,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必喝粥,其他休養方面遵照桂枝湯的服用方法。
(麻黃發汗力最強,因此用桂枝來調節,用甘草來緩和。杏仁的作用是潤下,以治療喘息和氣逆。不用喝粥是因為麻黃湯氣味濃厚,不需要用食物的能量來幫助藥力發揮。休養方面和桂枝湯一樣,禁忌事項也相同。)
脈象浮的病人,病在表證,可以發汗,宜用麻黃湯。
(脈象浮,表示病在太陽經;可以發汗,是指沒有出汗的症狀。即使沒有身體疼痛、脈象緊、喘息嘔吐等嚴重症狀,但只要不出汗,可以發汗,也應該服用麻黃湯。)
脈象浮而數的病人,可以發汗,宜用麻黄湯。
(不出汗的症狀,不只是脈象浮表示病在表證,可以發汗;即使脈象浮而數,雖然數脈是火熱的脈象,但仍然是寒症。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氣機鬱滯而導致脈象數,所以仍然應該服用麻黃湯。)
太陽病,脈象浮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八九天不痊癒,表證仍然存在,這就應該發汗,宜用麻黃湯。服藥後症狀略微減輕,病人感到煩躁、閉目,嚴重者還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症狀就會減輕。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緣故。(宜用麻黃湯)
(脈象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這是太陽經寒症。在太陽經病症八九天,沒有傳變也沒有痊癒,所以說表證仍然存在,可以發汗,宜用麻黃湯來發汗。服藥後,指的是服用過麻黃湯後;略微減輕,指的是表證略微減輕。煩躁、閉目,是因為服用麻黃這種辛溫的藥物,寒邪消除後,胃腸功能恢復,胃熱所以煩躁,閉目是指眼睛閉上。陽明經熱盛,怕光,所以閉目。
嚴重者必然流鼻血,陽明經之熱邪上犯鼻竅,熱則鼻血妄行。流鼻血後症狀就會減輕,這是因為胃腸功能恢復,寒邪自然消散。陽氣過盛是指出現煩躁、閉目、鼻出血的原因,是因為服用辛溫藥物後,胃經陽氣恢復過盛。南陽(指作者或某醫家)擔心有人誤用藥物,所以特別說明。坊本「麻黃湯主之」在「陽氣重故也」之下,今已改正。)
太陽病,脈象浮緊、發熱、身體無汗、自行流鼻血的病人,會痊癒。
(脈象浮緊、無汗、發熱,是寒症。自行流鼻血,是因為陽明經胃熱,則鼻血妄行。胃陽機能恢復,寒邪自然消散,所以會痊癒,不需要再服用藥物。)
傷寒,發汗後症狀減輕,過了半天左右又感到煩躁,脈象浮數的病人,可以再次發汗,宜用桂枝湯。
(傷寒發汗,是用麻黃湯來發汗。減輕,是指寒邪消除。過了半天左右,是指症狀減輕後過了半天。又,是指重複。發汗後沒有注意保養,再次受寒邪侵襲,又感到煩熱。脈象轉為浮數,數脈為虛象,所以可以再次發汗。使用桂枝湯,是因為寒邪已經發汗消除,新的邪氣只是感受了虛風,只有桂枝湯可以固護營衛,才能與風邪相對抗。)
如果脈象平和,病人感到非常煩躁,眼睛沉重,臉色發黃,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
(脈象平和表示有胃氣,黃色是土色,陽氣盛則煩躁,陽明經主管眼睛下方,陽氣盛則眼睛沉重。這是陰寒的疾病,卻出現胃陽充盛的症狀,所以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
問:有些病人發抖並出汗,因而痊癒,這是為什麼?答:脈象浮而緊,按壓時反而感覺空虛,這是因為本體虛弱,所以會發抖並出汗。病人本體虛弱,所以發抖,因為脈象浮,所以出汗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