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太陽經上篇

(脈浮緊,寒症也。按之反芤,芤則中空,故為本虛。浮是太陽,太陽病,汗出而解;本虛,故汗而發戰也。蓋雖寒症,本虛者,亦忌大汗也。

以上九節,太陽傷寒之傷寒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榮),[營](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寸口,氣口脈也。風性上行,故浮為風;寒性緊急,故緊為寒。表邪外感,先傷太陽。太陽行身之表,營衛麗焉。衛陽營陰,風為陽,傷衛;寒為(陰),傷營,以類分也。骨乃腎之合,寒傷骨則疼,節乃筋聚處,風傷則筋軟而煩。當發其汗者,以散太陽表邪也。)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浮者,風木之性,故浮為風。數者,火不內藏,故數為虛。風為陽邪,故曰熱。數則內虛無火,故虛為寒。風寒相搏於表,則內氣餒而外體疏,所以灑淅惡寒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中風脈浮緊,中風而見寒脈,風寒兩傷也。風為陽,故身熱而煩;寒為陰,故惡寒身痛。風症有汗,以寒閉於外,縱肌肉間勃勃有汗,不能透越肌膚表,故有汗不能出而煩躁也。大青(龍)湯,散寒祛風,以解煩躁也。湯名青龍者,龍,神物,能騰雲致雨,以散天地鬱蒸者也。

若脈微弱,此無陽也;汗出惡風,表無寒也。誤投青龍湯,則發汗太過,傷其真陽,必致手足厥冷,筋跳肉動矣。此為汗多亡陽。逆者,腎經水火上逆也。真武湯,安水回陽,故以救之。湯名真武者,真武乃北方統領水火之神也。真武湯,誤作青龍湯,今正之。)

大青龍湯

麻黃(去節,六兩),桂枝(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粒),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蛋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取微似汗出。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夫風寒兩治,大法不外麻黃、桂枝二湯,故大青龍合二湯,以治風寒兩傷之症。合二湯,少芍藥多石膏者,以其汗既不能透出,無借芍藥護營,熱既鬱於心肺,解煩端有賴於石羔也。汗多則陰傷而亡陽,陽亡衛虛,則惡風而躁;陰傷營弱,故煩而不得眠也。)

真武湯,(加減法在少陰經)

茯苓(三兩),白芍(三兩,酒洗),白朮(二兩),附子(一個,泡),生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太陽經上篇

脈象浮而緊,這是寒症。按壓脈搏反而感覺空虛,空虛表示體內虛弱,所以是本虛。脈象浮屬太陽經,太陽經病症,通常出汗就能痊癒;但本虛體質,出汗反而會發抖。雖然是寒症,但本虛者也不宜大量出汗。

以上九節,都是太陽傷寒的傷寒症。

寸口脈浮而緊,浮代表風邪,緊代表寒邪。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營氣,營衛氣皆受病邪侵犯,就會導致骨節疼痛,此時應該發汗。

(寸口脈是氣口脈。風邪性質向上走,所以浮脈代表風邪;寒邪性質急迫,所以緊脈代表寒邪。外感表邪,首先傷及太陽經。太陽經循行於人體表面,營氣和衛氣佈於其上。衛氣屬陽,營氣屬陰,風邪屬陽,傷及衛氣;寒邪屬陰,傷及營氣,這是根據性質來區分的。骨骼是腎的合處,寒邪傷及骨骼則疼痛;關節是筋絡聚集的地方,風邪侵犯則筋絡鬆軟而疼痛。此時應當發汗,以散去太陽經表面的邪氣。)

脈象浮而數,浮代表風邪,數代表虛弱,風邪屬熱,虛弱屬寒,風邪與虛寒互相搏結,就會出現灑淅惡寒的症狀。

(浮脈是風邪的特性,所以浮脈代表風邪。脈象數代表陽氣不能內藏,所以數脈代表虛弱。風邪是陽邪,所以稱為熱。脈象數則內虛無陽氣,所以虛弱屬寒。風寒邪氣在表層互相搏結,就會導致內氣不足而體表疏鬆,所以出現灑淅惡寒的症狀。)

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全身疼痛,不出汗而煩躁,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象微弱,出汗畏風,則不能服用。服用後會出現厥逆、筋惕肉瞤的現象,這是藥物逆反的症狀,應該用真武湯來救治。

(中風脈象浮緊,中風出現寒脈,是風寒兩種邪氣都侵犯了。風邪屬陽,所以身體發熱而煩躁;寒邪屬陰,所以惡寒而全身疼痛。風邪的症狀會有汗,但因寒邪阻滯於體表,汗液停滯在肌肉之間不能透達皮膚表面,所以有汗卻出不來而煩躁。大青龍湯能散寒祛風,以解除煩躁。湯名青龍,龍是神物,能騰雲致雨,以散去天地間鬱積的蒸氣。

如果脈象微弱,這是陽氣不足;出汗畏風,是體表沒有寒邪。誤用青龍湯,會導致發汗過度,傷及真陽,必然會出現手足厥冷、筋跳肉動的現象。這是汗出亡陽。逆反,是腎經水火上逆。真武湯,溫煦水氣回補陽氣,所以用它來救治。湯名真武,真武是北方主宰水火之神。真武湯,不要誤用成青龍湯,這裡更正一下。)

大青龍湯組成:

麻黃(去節,六兩),桂枝(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粒),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蛋大,碎)

以上七味藥,用九升水,先煮麻黃,水減至七升,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直到微微出汗。出汗多的,用溫熱的粉末擦拭身體。服藥後出汗,就停止服用。如果再次服用,汗出過多會傷及陽氣,導致身體虛弱,畏風、煩躁、失眠。

(治療風寒,主要方法就是麻黃湯、桂枝湯,所以大青龍湯結合了這兩種湯的功效,用來治療風寒兩種邪氣都侵犯的症狀。結合這兩種湯,少用芍藥多用石膏,是因為汗液不能透出,沒有芍藥來保護營氣,體內熱邪鬱積於心肺,消除煩躁主要依靠石膏。)汗出過多會損傷陰氣而傷及陽氣,陽氣耗損衛氣虛弱,就會畏風而煩躁;陰氣受損營氣虛弱,就會煩躁而失眠。

真武湯(加減方法在少陰經)

茯苓(三兩),白芍(三兩,酒洗),白朮(二兩),附子(一個,炮製),生薑(三兩)

以上五味藥,用八升水,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七合,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