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七 (1)
卷七 (1)
1. 厥陰經全篇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撞)心,心[下](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足厥陰肝木,為藏血之藏,病則血不藏也。而木枯生火,火爍津液,故飲水多而不能止渴也。氣上衝心者,木病授氣於心,故木升而上衝也。心下,胃口也。肝經挾胃貫膈,木邪乘胃,胃火鬱而疼熱也。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肝病不能散精,脾胃雖飢,而肝不欲食也。蛔蟲,胃脘之蟲。
不欲食而強食之,則木邪上逆,蛔亦不安而吐也。下之,則肝木清氣下陷,故泄利不止也。此厥陰經經病,一篇之總綱也。)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白話文:
厥陰經出現病症,會口渴、氣息上逆衝撞心臟、心窩灼熱疼痛、飢餓但不思飲食,吃了就會吐出蛔蟲。即使腹瀉,也不會停止。
(足厥陰肝經屬木,具有儲藏血液的作用,病症時會出現血不凝滯的情況。肝木屬性偏枯就會生火,火氣會耗損津液,所以會飲水過多但無法止渴。氣息上逆衝撞心臟,是因肝經受損將氣息傳遞到心臟,導致肝氣上升而衝撞心臟。心窩,指的是胃口處。肝經緊鄰胃臟貫穿橫膈膜,肝氣邪熱乘虛侵犯胃臟,導致胃火鬱積而產生灼熱疼痛。飲食精氣進入胃臟,再將精華散佈至肝臟,但肝臟受損無法散佈精華,因此即使脾胃飢餓,肝臟也不願意攝取食物。蛔蟲是胃脘中的寄生蟲。
強迫自己進食,會導致肝氣邪熱上逆,蛔蟲也會因為不安而嘔吐出來。如果行瀉下療法,會使肝木清氣下陷,導致腹瀉不止。這是厥陰經的經絡病症,也是整段文章的總綱。)
傷寒發病後一兩天到四五天,如果出現厥證,必定會發燒。先發燒的,後來必定厥冷,厥證嚴重者發燒也嚴重,厥證輕微者發燒也輕微。厥證應當使用瀉下療法,但如果誤用發汗療法,必然會導致口脣損傷糜爛發紅。
(厥者,陰虛不能接陽,陰陽氣不相接而四肢逆冷也。厥必發熱者,陰虛人必陽盛身熱也。前熱後必厥者,陽盛者必陰虛不能接陽而厥也。陽之盛不盛,由於陰之虛不虛。故曰: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也。厥應下之,陽盛陰虛,下之乃愈,越人法也。不下而汗,所以曰反。汗劑助風熱上攻厥陰之脈環唇,故赤爛而傷也。)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先厥後發熱,陰虛者,陽必盛也。下利乃脾病,陽盛則火能生土,故利自止。汗乃心液,汗出,陽邪通心,心液不斂也。汗出則心液傷而心火炎,結於咽故痛而成喉痹。痹者,閉也。發熱無汗,而利自止,陽盛,火生土而利止也。若不止,則陽太盛矣,故血熱妄行而便膿血。膿血既下,則火亦下泄,不復上結,故其喉不痹也。)
白話文:
厥氣是指陰虛不足以接納陽氣,導致陰陽氣機不通暢,四肢出現冰冷的現象。如果厥氣伴隨發熱,那是因為陰虛的人陽氣旺盛,身體發熱。若先發熱後出現厥氣,則是因為陽氣過盛,陰虛無法接納陽氣,導致厥氣。陽氣的盛衰與陰氣的虛實息息相關,因此厥氣的程度和發熱的程度也息息相關。治療厥氣應該採取瀉下方法,因為陽盛陰虛,瀉下可以幫助恢復平衡。
傷寒初期出現厥氣後發熱,且腹瀉自行停止,卻反覆出汗,喉嚨疼痛,這是由於喉嚨被寒邪所痹阻。發熱但不流汗,腹瀉自行停止,如果腹瀉沒有停止,就會出現膿血便。出現膿血便則喉嚨不會被寒邪痹阻。
傷寒初期出現厥氣後發熱,是因為陰虛導致陽氣旺盛。腹瀉是脾胃虛弱的表現,陽氣旺盛則火能生土,所以腹瀉自行停止。出汗是心氣虛弱的表現,出汗則陽邪入侵心臟,心液無法收斂。出汗會損傷心液,導致心火旺盛,阻塞咽喉,引起疼痛,形成喉痹。喉痹就是咽喉被寒邪阻塞。發熱但不流汗,腹瀉自行停止,是因為陽氣旺盛,火能生土,所以腹瀉停止。如果腹瀉沒有停止,則陽氣過盛,導致血熱妄行,出現膿血便。膿血下泄後,心火也會隨之下泄,不再阻塞咽喉,因此喉嚨不會被寒邪痹阻。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邪在厥陰,本輕者,則熱與厥俱微,故但指頭冷,而不至於逆冷也。然木邪乘土,自不能食。雖曰煩躁,較邪重者原不同,乃因循至於數日。小便利,則火有去路。正氣復而熱除,故能食而愈也。若嘔厥而煩滿者,厥陰之邪本重,上逆而嘔,內壅而煩滿,則陽邪偏盛,肝經血熱,必至便血也。此節分兩截看,始瞭然也。)
厥陰中風,脈微浮[者]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中風之脈,本陽浮而滑,陰濡而弱。今脈微浮而不滑,則陽邪已退,故為欲愈,以浮乃木之性也。不浮,則風邪不達表,故為未愈。
白話文:
天氣轉涼時,如果身發熱者,手指冰冷,神志不清,不想吃東西,煩躁不安,經過幾天後,尿液量少且顏色為白色,表示熱症已經消除,想吃東西,病情將會好轉。 如果發高燒又嘔吐,胸口以及兩側肋骨感到脹痛,之後一定會便血。
(邪氣存在於厥陰(肝經),病情較輕者,則熱症和厥症都輕微,因此只會有手指冰冷,不會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然而木邪(肝陽)乘土(脾胃),自然不想吃東西。雖然說煩躁不安,但是跟病情嚴重的人不一樣,慢慢治療到好幾天。如果尿液量少,表示身體的火氣有出路了。正氣恢復,熱症消除,所以能吃東西並且好轉。但是如果發高燒又嘔吐,並且胸口感到脹痛,厥陰之邪本來就比較嚴重,內臟往上逆流而嘔吐,內部壅塞而胸脅煩滿,表示陽邪過於盛行,肝經熱血,一定會便血。這一節分為兩段講述,纔能夠清楚明白。)
厥陰(肝經)中風,脈象微弱而浮動,是將要好的徵兆;不浮動表示還沒好。
(中風的脈象,原本陽脈浮動而滑利,陰脈濡濕而虛弱。現在脈象微弱而浮動,而不是滑利,表示陽邪已經退去,所以將要好了,因為浮動是木頭的特性。不浮動,表示風邪沒有到達體表,所以還沒好。
以上四節,厥陰中風症也。)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大浮革,因而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
(脈大則中空,故曰虛也。陰者,中之守,下多亡陰。強下之,則陰不守中,所以中空而脈大也。設脈大而兼浮革,浮則有表無里,革則水火相息,因而腸鳴,則為厥陰血枯虛寒之症。蓋木氣得寒氣,邪正相薄而腸鳴也。故屬當歸四逆湯,養血以祛寒。)
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細辛(二兩),通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以上四個症狀,屬於厥陰中風。
如果下體排便過多且脈搏很強,這是虛弱的表現,因為強行排出所致。如果脈搏強而又浮而硬,並伴隨腸鳴,則應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
(脈搏強表示中氣不足,因此被稱為虛弱。陰指的是維持中氣的力量,過多的排泄導致陰氣虧損。強行排出使得陰氣無法保持中氣,導致中氣不足和脈搏強大。如果脈搏強又浮而硬,浮表示表面有問題而裡面無虛,硬意味著水和火的力量相互牴觸,從而引起腸鳴,這是厥陰血虧和虛寒的表現。這表明木氣受到寒氣的影響,正邪之氣相互削弱導致腸鳴,故應用當歸四逆湯來滋補血液以驅寒。)
當歸四逆湯的配方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細辛(二兩)、通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肝藏血,血虛則脈大。當歸、白芍,和血養營;細辛、桂枝,辛溫平肝;甘草、大棗,甘味入脾,脾為血原,原潤血足;通草通血脈,兼利小便,而主下利也。)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厥陰血虛,則陰陽不接,而手足厥寒,脈細則少陰細而至於欲絕,不但少濡潤之氣,並乏充實陽下之象矣。當歸四逆湯,養血散寒,厥自止,脈自充也。)
若其人[素](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主之]
白話文:
上方:以上七味藥材,加水八升,煮沸後取三升,去渣,趁溫熱時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肝藏血,血虛則脈象浮大。當歸、芍藥,調和氣血滋養營血;細辛、桂枝,辛溫之性平降肝氣;甘草、大棗,甘潤之味入脾,脾為生血之源,源頭充足血脈自然豐盈;通草利尿通血脈,兼通利小便,也能緩解下痢。)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應服用當歸四逆湯。
(厥陰血虛,導致陰陽不交,而手足厥冷,脈細則少陰脈氣衰細甚至欲絕,不僅少有滋潤之氣,也缺乏充盈陽氣下行的氣象了。當歸四逆湯,滋養氣血驅散寒邪,厥冷自然停止,脈氣自然充盈。)
若此人平素就有久寒的狀況,宜服用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
(此節承上而言也。若人未病之先,向有積寒,及邪傳厥陰,陰陽不接,因而寒厥,脈細欲絕者,則非專治陰血所以勝任,故加吳萸生薑之辛溫,以驅(素)有之寒也。)
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白芍(三兩),細辛(二兩),甘草(二兩),通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二十五枚),吳茱萸(半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煮取五升,去渣,分溫三服。
(當歸四逆湯,養血以通脈也。加吳萸生薑,辛燥走肝,肝藏血,辛則能潤,溫則祛寒,兼之以酒,直達經絡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還沒生病,就已經有積寒,或者邪氣傳到厥陰,陰陽不交,導致寒厥,脈搏微弱幾乎消失,單純補養陰血就無法奏效。因此要加入吳茱萸和生薑的辛溫之性,驅除原本就存在的寒氣。
這就是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的方子: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甘草、通草、生薑、大棗、吳茱萸各取適量,用水和酒一起煮,去渣後分三次溫服。
當歸四逆湯原本是滋養血液來通暢脈絡的,加了吳茱萸和生薑,辛燥之性走入肝經,肝臟藏血,辛可以潤澤,溫可以祛寒,再配合酒,藥力直達經絡。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陰寒盛也。脈沉主裡,脈弦屬肝,肝木清氣,欲升不能升則弦,弦則清氣下注,所以重也。脈大則病進,故為未止。脈微弱而數,則邪氣向衰之診。且數為火,寒症而見火脈,即雖身表發熱,皆真陽來復之徵,寒邪必自散,所以不死也。)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脈沉主裡,脈遲主寒。下利而脈沉遲,寒凝於裡矣。故陽格於外,而(面)表少(赤),身表微熱也。下利清穀,裡寒完穀不化也。鬱冒汗出而解,陽格於外則下虛,故汗必鬱冒也。解必微厥,陽格於上,陰陽不相接也。所以然者三句,南陽自為註解也。戴陽,陽格而戴於上也。陽格於上,故曰下虛也。)
白話文:
拉肚子,脈象沉細而弦,表示下腹沉重;脈象大,表示病情尚未止住;脈象微弱而數,表示病情將要自行停止,即使發燒,也不會死亡。
(解釋
)
(腹瀉,是陰寒之氣過盛所致。脈沉主裡寒,脈弦屬肝,肝木生發之氣,想升卻升不上去,所以出現脈弦。脈弦則肝氣下降,因此下腹沉重。脈大則病情加重,所以說是病情尚未止住。脈微弱而數,則邪氣衰退之象。且數脈為火,寒症而出現火脈,即使身體發熱,都是真陽復甦的徵兆,寒邪必將自行散去,所以不會死亡。)
拉肚子,脈象沉而遲,患者面色微紅,身體微熱,拉出的糞便清稀如穀物,必定出大汗而痊癒,病人必定會稍有發厥,這是因為陽氣鬱積在外,而下焦虛寒所致。
(解釋
)
脈沉主裡寒,脈遲主寒。腹瀉而脈象沉遲,寒凝於裡矣。所以陽氣鬱積在外,而面部微紅,身體微熱。腹瀉清稀如穀物,是裡寒導致穀物無法消化所致。出大汗而痊癒,陽氣鬱積在外則下焦虛寒,所以汗必出大。痊癒必定會稍有發厥,陽氣鬱積於上,陰陽不相交接所致。所以然者三句,南陽自為註解。陽氣鬱積於上,稱為戴陽。陽氣鬱積於上,故曰下焦虛寒。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完穀不化矣,故曰裡寒。身表有熱,故曰外熱。表氣不固而汗自出,汗後陰陽不接而發厥冷,則真陽有欲亡之勢。故用四逆以回陽,加蔥以接陰陽也。)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內寒則完穀不化,治宜溫里,故不可攻表。汗出,則陰傷而陽亡,故濁陰獨治,而脹滿可必也。)
吐已下[繼](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吐止而下繼之,則陰陽兩亡,陽亡則外衛疏而汗自出,汗出則陽更虛,陰陽不接,因而致厥。陰血不能養筋,而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陰虛則少濡潤流通之象,陽衰而無充實長大之形也。吐已而汗下未止,濡弱之陰難於滋潤,虛微之陽可以迅續,陽王(旺)可以全陰也。此所以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以回其陽也。繼字,俗本做斷字,今正之。)
白話文:
下利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裡頭寒冷,外面發熱,出汗且發寒的,以「通脈四逆湯」為主治。
(下利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表示裡頭虛寒。身體表層發熱,表示外頭有熱。表氣不穩固導致出汗,出汗後陰陽不交接而引起發寒,表示真陽有消失的跡象。因此使用「通脈四逆」來回陽,加上蔥來接通陰陽。)
下利排出未消化的食物,不可攻擊外邪,出汗必定會有腹脹。
(內裡虛寒則未消化的食物不易排出,治療宜溫暖裡頭,故不可攻擊外邪。出汗,表示陰分受傷而陽氣消失,故濁陰獨行,而腹脹必定會發生。)
嘔吐後接著下利,出汗且發寒,四肢抽筋拘急不解,脈搏微弱似要斷,以「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為主治。
(嘔吐停止後接著下利,表示陰陽兩虛,陽氣消失則外衛疏散而自出汗,出汗則陽氣更虛,陰陽不交接,因而導致發寒。陰血無法滋養筋脈,而四肢抽筋拘急不解。脈搏微弱似要斷,表示陰虛沒有濡潤通暢的現象,陽氣衰弱而沒有充實茁壯的形狀。嘔吐已停止而下利未止,濡弱的陰氣難以潤澤,虛微的陽氣可以快速延續,陽氣旺盛可以保全陰氣。因此使用「通脈四逆」加上「豬膽汁湯」,以回陽氣。繼字,通俗本寫作斷字,今正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仍用少陰經加減法。)
甘草(炙,二兩),附子(生用,一枚),乾薑(三兩),蔥白(四莖),豬膽汁(半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物,取一升二合,去渣,入膽汁,分溫再服。
(陰寒之症,必以溫藥溫之。然恐格拒不入,加蔥以通陽,豬膽汁引之深入,此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不用人尿用膽汁,蓋膽附於肝,肝經同類相求之意耳。)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血亡](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要用來治療少陰經的寒症。藥方包含炙甘草、生附子、乾薑、蔥白和豬膽汁。先用水煮甘草、附子、乾薑和蔥白,取一部分藥汁後再加入豬膽汁,分次溫熱服用。之所以用豬膽汁,是因為膽附於肝,而肝經與少陰經同類相求,可以幫助藥力深入。若患者出現惡寒、脈微且伴隨血虛,則可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
(惡寒脈微,陽虛也。複利者,曾利止而又利也。利止,利又止也。止而利,利而止,更作更息。但內既虛寒,利安能時作時止?其止者,因亡血之故耳;非虛寒之利,能時自止也。亡血,南陽何不以血藥補血?然既利而惡寒脈微,因而複利,利又自止,亡血之故,原因陽氣不統而亡,血藥必滑,非利所宜。故以四逆回陽,加參補氣以生血,乃治病求其本歟。)
四逆加人參湯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用,一枚)人參(二兩)
上四味,水用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再服。
白話文:
患者出现恶寒、脉象微弱,说明体内阳气虚弱。而腹泻反复发作,先是止住,又再次腹泻,如此反复,时而止住,时而腹泻,像是在作息,但体内本就虚寒,腹泻怎么可能时作时止呢?腹泻之所以能暂时止住,是因为失血的缘故,并非体内虚寒的腹泻能自行停止。既然失血,为何不用补血药来补充血液呢?但患者腹泻伴随恶寒脉微,且反复发作后又自行止住,这说明失血的原因并非单纯的失血,而是阳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导致失血。补血药会滑利肠道,不适合腹泻的患者。因此,应该用四逆汤回阳,再加上人参补气生血,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四逆加人參湯: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一枚),人参(二两)。以上四味,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服两次。
(氣能生血,血亡益氣,陽生陰長之道也。所以亡血利,加人參於四逆之中,補氣回陽以生血也。)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陰寒之與陽邪異者,陽邪汗出則解,陰寒汗出則殆也。以陰不得有汗,故大汗出,則真陽有外亡之勢,而表熱究不能去也。蓋陽邪欲從外散,真陽欲其內返也。寒邪逼陽於外,則內之陽氣不布,故拘急不舒,下利惡寒。四肢,諸陽之本,陽不接陰,疼痛厥逆也。四逆湯主之,回陽也。)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脈弱則內火虛,嘔而小便利,則肝邪上升之勢甚猛,腎經內藏之關不緊。身已微熱,已見逼陽於外。手足,諸陽之本。見厥,則陽衰不能接陰,故曰難治。四逆湯主之,回陽非此不可也。)
白話文:
氣可以生血,血不足可以受益氣,這是陽盛陰衰、陰盛陽衰的道理。所以失血的人會虛弱,在四逆湯中加入人參,可以補氣回陽以生血。
大汗淋漓,而熱度不退,身體內部拘急,四肢疼痛,還有下利、厥逆和惡寒的人,可以用四逆湯治療。
陰寒與陽邪不一樣,陽邪發作時出汗就能解除,陰寒發作時出汗就會更加虛弱。因為陰性體質不應該出汗,所以大汗淋漓時,真陽就有外泄的情況,而表面的熱度卻一直退不掉。因為陽邪想要從外面散出,真陽想要回到體內。寒邪壓迫陽氣於體外,內部的陽氣無法運行,所以會拘急不舒、下利惡寒。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不能接續陰氣,就會疼痛厥逆。用四逆湯治療,可以回陽。
嘔吐而脈搏虛弱,小便頻繁,身體微熱,出現厥逆的人,很難治癒,可以用四逆湯治療。
脈搏虛弱,表示內火虛弱,嘔吐是小便頻繁,表示肝邪上行的勢頭很猛,腎經內藏的關口不嚴密。身體已經微熱,表示陽氣已經被逼到體外。手足是諸陽之本。出現厥逆,表示陽氣衰弱不能接續陰氣,所以很難治癒。用四逆湯治療,回陽必須依靠此方。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汗大泄,利大下,因而陰陽不接,四肢厥冷,真陽有外亡之勢,故用四逆以回陽。)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汗出,周身之門戶洞啟。發熱惡寒,真陽已逼於身表。四肢為諸陽之本,不但陰陽不接而厥冷,且已強硬拘急而無陽。欲回真陽,安得不以四逆主之乎?)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上吐而下利,完穀不化,內虛寒矣。小便利,大汗出,膀胱開而不合,真陽逼於外,故里寒而外熱,脈無微陽而欲絕也。四逆湯主之,以回陽也。前吐已而下繼,因厥而脈微欲絕,四逆加蔥白膽汁,所以通陽也。此則上脫下脫而不厥,故仍用陽藥以回陽也。)
白話文:
大汗:大量出汗。
若大下:嚴重腹瀉。
利而厥冷:腹瀉伴隨手足冰冷、陽氣衰微。
四逆湯主之:中醫方劑,用於治療上述症狀。
吐利汗出:嘔吐、腹瀉,同時出汗。
發熱惡寒:發熱怕冷。
四肢拘急:四肢僵硬、活動受限。
手足厥冷:手足冰涼、發紺。
四逆湯主之:中醫方劑,用於治療上述症狀。
既吐且利: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
小便複利:小便頻繁、清澈。
大汗出:大量出汗。
下利清穀: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
裡寒外熱:內部寒冷、外部發熱。
脈微欲絕:脈搏微弱,接近消失。
四逆湯主之:中醫方劑,用於治療上述症狀。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則愈。
(厥陰之脈,挾胃貫膈,循喉嚨之後,上出於督脈會於巔。厥陰陰邪上逆,則乾嘔吐涎沫而頭痛矣。主以吳茱萸湯,肝木之邪上升,吳萸之性善下,生薑止逆,參棗補正也。如若嘔因癰膿,則屬濕熱,故不可吳萸治之。必去其膿,而嘔方止也。)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人有寒,寒在厥陰也。厥陰屬木,復發其汗,木邪愈橫,勢必乘胃。蛔乃胃脘之蟲,寒邪乘胃,胃冷則胃不安,所以上吐也。)
白話文:
乾嘔、吐口水、頭疼的人,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如果嘔吐是因為身體裡有膿包,就不要治療嘔吐,等膿包消退後自然就好了。如果病人原本就有寒症,又再出汗,胃裡感覺冷,就一定會吐蛔蟲。
病[人](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光](胱)關元也。
(言我不結胸,知非陽邪不結於陽位也。小腹滿,按之痛,知是陰邪必結於陰位也。冷結在膀胱關元,言非蓄血蓄水症也。關元,任脈穴,在臍下三寸。因冷結關元,故陽不布,而四肢厥冷,言冷結,則當灸。用灸用溫,以助陽也。)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傷寒脈(促),則陽(氣)跼蹐可知。更加手足厥冷,其陽必為陰寒格拒不能返,故宜灸以通其陽也。通陽當灸何穴?應氣海。
以上十八節,厥陰傷寒症也。)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白話文:
病人手腳冰冷,說自己沒有胸悶、腹脹、壓痛,那麼這是寒邪積結在下焦膀胱經的關元穴。
(患者說自己沒有胸悶,說明陽邪沒有積聚在陽位。腹脹、壓痛,說明陰邪一定積聚在陰位。寒邪積結在膀胱關元穴,說明不是血水積滯的病症。關元穴是任脈上的穴位,位於肚臍下三寸處。因為寒邪積結在關元穴,導致陽氣不能運行,所以四肢冰冷。說到寒邪積結,就應該使用灸法。灸法溫熱,可以幫助陽氣。)
傷寒病人脈搏急促,手腳冰冷,可以灸治。
(傷寒脈搏(急促),說明陽氣鬱結。如果再加上手腳冰冷,那麼陽氣肯定被陰寒阻隔,不能迴流,所以應該灸治以疏通陽氣。疏通陽氣應該灸哪個穴位?答案是氣海穴。
以上十八個條文,都是厥陰傷寒的症狀。)
傷寒發熱四天,冷厥退去三天後又發熱四天,冷厥症狀減輕,熱症狀加重(的患者),病情應該會好轉;發熱四到七天,熱勢不退的患者,大便中一定會出現膿血。
(風為陽,寒為陰。厥陰,陰藏而屬風木,故風寒傳厥陰。風則發熱,寒則發厥逆。風寒之輕重,一視厥逆、熱之多少。發熱四日,厥三日,復熱四日,連前共熱八日。厥陰,兩陰交盡之藏。而病風多寒少,風為陽,陽勝故病當愈。若四日至七日熱不除,則純乎風矣。風入肝,肝藏血,久風入中,乃為腸(風),故必便膿血也。)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厥陰藏本無陽,故受邪,則陽不接陰而厥。厥為寒,厥九日,而發熱三日,故曰寒多熱少。寒多,故曰陽氣退,其病為進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白話文:
風性屬陽,寒性屬陰。厥陰穴位屬於陰中隱藏,但又屬於風木。所以風寒之邪會傳變到厥陰穴位。風邪會發熱,寒邪會發寒戰。風寒的嚴重程度,要看寒戰和發熱的程度。發熱四天,寒戰三天,再發熱四天,連同前面發熱的四天,共發熱八天。厥陰穴位是兩個陰中穴位的交界處。得了傷寒病,風邪多於寒邪。風性屬陽,陽氣盛則病情應當好轉。如果四到七天熱度不退,則傷寒病是純粹的風邪所致。風邪入侵肝臟,肝臟儲藏血液,久了風邪深入體內,就會形成腸道風濕,所以必定會排出膿血。
患上傷寒寒戰四天,發熱三天,再寒戰五天,病情加重,寒邪多於熱邪,陽氣衰退,所以病情加重。
(厥陰穴位原本沒有陽氣,所以受到邪氣侵襲,陽氣就不會接觸陰氣,而出現寒戰。寒戰是因為寒邪,寒戰九天,發熱三天,所以說寒邪多於熱邪。寒邪多,所以說陽氣衰退,病情加重。)
傷寒病發病初期發熱六天,寒戰反覆發作九天,而後大便通利。凡是寒戰而大便通利的,都應當不能進食,現在病人反而能進食,恐怕是病邪已經被排出體外了。吃了索餅沒有發熱的,說明胃氣還健在,病人一定會好轉,恐怕是暴熱發作後,病邪又會再次出現。過了三天後再切脈,熱度還在的,預計明天晚上半夜會痊癒。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最初發熱六天,寒戰反覆發作九天,再發熱三天,加上前面的六天,也剛好是九天,與寒戰相應,所以預計明天晚上半夜會痊癒。過了三天後再切脈,如果脈搏數而快,熱度不退,這是因為熱邪過盛,必定會形成膿腫。
(陽盛則熱,陰盛則厥。厥利九日,發熱止六日,則陰盛陽虛矣。陽能殺穀。厥利者,陽衰當不能食。今厥利九日,反能食,故恐為除中。除中症者,脾胃真氣消,求救於食而不能食。消食系邪火而非真火,故能食而熱,恐為除中。食以索餅,而不發熱,則其能食,系胃氣之真氣強,而非邪火消中,求救於食也。
必愈者,胃強必愈也。但厥陰陰藏,熱少厥多,豈能即愈!故九日厥後再發熱。然恐暴熱,來而復去,仍厥多熱少,與九日之厥不相應,故隔三日診脈,脈不數而身尚熱,則今熱三日,與前六日,亦共九日,與厥之九日相應,寒熱均平,故期旦日夜半愈也。旦日夜半者,明日夜半子時。
白話文:
陽氣旺盛就會發熱,陰氣旺盛就會發冷。發冷持續九天,發熱停止六天,說明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了。陽氣可以消化食物。發冷持續的人,陽氣衰弱,本應該不能進食。現在發冷持續九天,反而能進食,所以擔心是患了除中症。除中症患者,脾胃的真氣衰弱,為了恢復體力而進食,但消化功能不良。消化不良是由於邪火而不是真火造成的,所以即使能進食也會發熱,擔心是除中症。用索餅進食後,不發熱,說明能進食是因為胃氣的真氣強盛,而不是邪火消中,為了恢復體力而進食。
一定會痊癒的人,是因為胃氣強盛才會痊癒。但是,厥陰的陰氣深藏,發熱少發冷多,怎麼會馬上痊癒呢?所以,發冷持續九天後又會發熱。但是,擔心暴發高熱,反覆發作,仍然發冷多發熱少,與發冷持續九天的情況不符,所以間隔三天診脈,脈搏不快而身體仍然發熱,說明現在發熱三天,加上前六天,一共九天,與發冷的九天相符,寒熱均平,所以預計明天夜半子時會痊癒。明天夜半子時,是指明天的晚上十二點。
陰中之陽初生,故陰經風寒之症解也。所以然者八句,南陽自為註解,以解前半節之語也。後三日脈之,南陽復述前文。以不愈者,而必其變症也。脈數而熱不罷,較之脈不數,其熱續在者,熱氣有餘矣。肝藏血,熱有餘,則逼血逆於肉腠,故必發癰膿之症也。)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厥症,總期乎陰陽平和,方能順接。凡症候之勝復,治法之進退,一準乎此。五日不必拘,大約厥與熱平,氣和而不加厥,則陰陽已順接矣。末三句,即上文之註解。云自愈者,見厥熱已平,其他些小之症,俱不足言,而可自愈者矣。)
白話文:
陰陽交替,寒邪退散,因此陰經風寒之症得以解除。南陽醫者解释,此乃阴阳变化之理,三五日后观察脉象,如热气未退,且脉象跳动频繁,则热气仍在体内,肝藏血,热气逼血外溢,便会引发痈脓之症。
伤寒病,发病第五日出现厥症,持续五天,若第六日仍未恢复,则病症将会加重,如若无厥症,则可自愈。厥症不会超过五天,因为热气亦在第五天消退,故知可自愈。
厥症的解决在于阴阳平衡,恢复阴阳调和之状态。治疗上需根据病症变化调整进退,以阴阳平衡为准。五天并非绝对,只要厥症与热气相消,气机和顺,没有加重厥症,则阴阳已恢复平衡,病症即可自愈。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厥為陰勝,熱為陽勝。先厥後熱,則陽勝矣。利乃脾土之症,土賴火生,故利自止。如再見厥,則陰盛矣,故必複利也。)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
(厥陰陰藏,藏寒則下利,而復脹滿。肌肉屬脾土,風邪乘之,則身體痛。先溫其里,後攻其表,急者先治也。溫里四逆湯,扶陽以祛寒也。攻表桂枝湯,養脾以散風也。)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
(下利後,清便自調,寒邪已解也。身疼痛,風未散也,故當救表以桂枝湯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一開始出現發冷,之後發燒並腹瀉,這種情況會自行停止,但如果再次發冷,就一定會再次腹瀉。下痢肚子脹滿,身體疼痛的病人,要先溫暖內部,再治療表症。溫暖內部可以用四逆湯,治療表症可以用桂枝湯。如果病人腹瀉後,身體疼痛,但排泄物已恢復正常,應該立即治療表症,可以用桂枝湯來發汗。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止久[痢](利)。
(厥症脈微,中氣衰也。若至七八日,膚冷而躁無暫安之時者,陽亡於內,陰擾於上而不安。病名藏厥,藏厥亡陽,治宜回陽。若吐蛔而時煩時止者,則雖手足逆冷,名為蛔厥。蓋因藏寒,則蛔不安居。食入於胃,散精於肝,蛔聞食氣而動,故吐蛔而煩。蛔不上膈,故靜而不吐不煩也。烏梅丸,安蛔而和陰陽也。又止(主)久痢者,和陰陽而固脫也。)
白話文:
發燒時脈搏微弱,並出現厥逆(手腳發冷),到了七八天時,皮膚冰冷,病人煩躁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這種情況稱為藏厥,而不是蛔厥。蛔厥患者應該吐出蛔蟲。如果患者現在安靜,但偶爾又出現煩躁(這時),這是藏寒,蛔蟲爬上膈膜,所以煩躁不安,一會兒又停止(進食後嘔吐),然後又煩躁不安,這是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而出,病人應該自己把蛔蟲吐出來。蛔厥患者應服用「烏梅丸」為主,它還可以止久瀉。
(厥證脈博微弱,是中氣衰弱所致。如果到了七八天,皮膚冰冷,且煩躁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這表明陽氣內衰,陰氣上擾而不安。病名為藏厥,藏厥是陽氣內衰,治療應以溫補回陽為主。如果吐出蛔蟲,但有時煩躁不安,有時停止,那麼儘管手腳冰冷,仍稱為蛔厥。這是因為藏寒,蛔蟲無法安居。食物進入胃中,化生精華至肝,蛔蟲聞到食物氣味而動,因此吐出蛔蟲後會感到煩躁。蛔蟲未爬上膈膜,所以安靜時不會嘔吐或煩躁。「烏梅」丸可以安定蛔蟲,調和陰陽。它還可以用於治療久瀉,這是因為它可以調和陰陽,固攝脫氣。)
烏梅丸
烏梅(三百枚),黃連(一斤),黃櫱(六兩),乾薑(十兩),附子(炮,六枚),桂枝(六兩),蜀椒(去汗,四兩),細辛(六兩),人參(六兩),當歸(四兩)
上十味,另搗篩,合治之。以釅醋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加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九,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乾薑、附子、細辛、蜀椒,辛溫以解陰寒之邪;桂枝、黃連、黃櫱,辛苦以清陽逆之邪。人參以補氣,當歸以補血。烏梅醋蒸,味酸入肝。肝之氣血平,陰陽和,厥自止,蛔自安矣。
白話文:
烏梅丸由烏梅、黃連、黃櫱、乾薑、附子、桂枝、蜀椒、細辛、人參、當歸等十味藥材製成。將烏梅浸泡在醋中一夜,去核後蒸熟搗成泥,再與藥材混合,加入蜂蜜研磨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日服用十九粒,分三次食用,可逐漸增加至二十粒。忌食生冷滑物和臭食。
以上八節,厥陰風寒症也。)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用](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厥而心下悸者,水停心下,甚者則悸也。水停則陽虛而不能接陰,故手足厥冷。茯苓甘草湯,利水也。水漬入胃作利,濕勝則濡瀉也。
此節,厥陰濕症也。)
病如桂枝症,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喉咽),不得息,此為胸[中]有[寒](塞)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白話文:
以上八節,皆屬厥陰風寒證。)
傷寒厥冷而心下悸動者,宜先治療水氣,應服用茯苓甘草湯來消除水氣,進而緩解厥冷;若不這樣做,水氣浸漬進入胃中,必會導致腹瀉。
(厥冷而心下悸動,是因水氣滯留於心下所致,嚴重者便會心悸。水氣滯留會導致陽虛而無法接續陰,因此手足會厥冷。茯苓甘草湯具有利水作用。水氣浸漬進入胃中會導致腹瀉,濕氣過盛則會導致濡瀉。)
本節乃厥陰濕證。
病情如同桂枝證,但沒有頭痛、頸項強直的症狀,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息上衝咽喉,無法呼吸,這是胸中塞寒所致。應採取催吐治療,使用瓜蒂散。[血虛者不可服用瓜蒂散。]
(病如桂枝症,如中風之汗出身熱也。肝為木,木病則火焚,故身熱汗出也。頭項不痛(強),以非太陽症,故太陽經行之地無恙也。寸口一盛,病在厥陰;寸脈微浮,寸口一盛也。厥陰脈貫膈注肺,胸中乃厥陰經行之地。濕痰在胸,則大氣不布而痞硬也。氣上衝咽喉,肝病而相火炎上也。
不得息者,濕痰在胸,心肺不能呼出,肝腎不能吸入也。胸中有塞,胸中有濕痰閉塞也。當用瓜蒂散以吐之,從上越以開塞也。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亡血則陰虛,陰虛不能吸陽,吐之有陽亡之禍也。胸中有塞,塞字,俗本誤作寒,今正之。)
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
白話文:
病人像是桂枝湯證,像是中風後出汗發熱。肝屬木,木氣病了就會像火一樣焚燒,所以身體發熱出汗。頭頸不痛,這就不是太陽病,所以太陽經脈所經過的地方都沒問題。寸脈有力,病在厥陰;寸脈微微浮起,寸脈有力。厥陰脈穿過橫膈膜連接到肺,胸部就是厥陰經脈經過的地方。濕痰積聚在胸部,就會阻礙氣機運行,導致胸部脹滿硬結。氣上衝到咽喉,是肝臟病變,相火上炎的緣故。
不能呼吸是因為濕痰積聚在胸部,心肺無法呼出氣息,肝腎也無法吸入氣息。胸中塞滿,是因為濕痰堵塞了胸部。應該用瓜蒂散來吐出痰液,從上往下疏通阻塞。那些失血虛弱的人不能使用,失血就會陰虛,陰虛無法吸納陽氣,吐痰會導致陽氣耗損的危險。胸中塞滿,塞字,原本的版本錯寫成寒,現在已經改正了。
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瓜蒂苦寒,能吐頑痰而快膈;小豆酸平,善湧風痰而逐水。二物佐以香豉之升發,所以為上湧濕痰之方也。)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肝病而陰陽不接也。脈乍緊,濕脈陰小而急也。邪結胸中,厥陰邪結,濕痰在胸也。心下,胸中也。邪結,則大氣不布,故滿。邪結,則水道不通,不能制火,故煩。食入於胃,散精於肝。肝病不能散精,胃雖飢而肝不能食也。以胸中屬肝邪,故當吐以瓜蒂散。)
白話文:
上面兩種藥,各別搗碎成粉末。合在一起,取一錢匕的分量,放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成稀粥,去除渣滓,取其湯汁和藥粉混合,溫熱後一次服下。如果沒有嘔吐,可以少量增加藥量,直到嘔吐出來為止(血虛虛家不可服用瓜蒂散)。
(瓜蒂性寒苦,能吐出頑痰,舒緩胸膈鬱悶;小豆性酸平,善於湧出風痰,利水消腫。二者配伍香豉,使其升發,所以是上湧濕痰的良方。)
病人手足冰冷,脈有時緊繃,表示邪氣凝結在胸中,心下飽滿煩躁,飢餓卻不能進食,表示疾病在胸中,需要催吐,應使用瓜蒂散。
(手足冰冷,表示肝臟有病,導致陰陽不接。脈有時緊繃,表示濕氣脈搏細小且急促。邪氣凝結在胸中,表示厥陰邪氣凝結,濕痰在胸。心下,指胸中。邪氣凝結,則大氣無法流通,所以飽滿。邪氣凝結,則水道不通,無法制約火氣,所以煩躁。食物進入胃中,精氣由肝臟散佈。肝臟有病,無法散佈精氣,所以胃雖飢餓,肝臟卻不能進食。由於胸中屬肝邪,所以應使用瓜蒂散催吐。)
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則利止。
(胸上病諸實者,痰實有形之實,結於胸上也。痰食結,則肝不散精,故不能食。肝木既病,則克脾土,故胸中鬱郁而痛也。欲使人按之者,濕痰凝滯,喜撫摩也。按之則痰動,而有涎沫泛上也。木鬱,則生氣不舒,故脈反遲。清氣下陷,因而下泄,故利。寸口候太陰,濕痰在胸,故寸口微滑。
滑,痰脈也。可吐之者,木鬱宜達之也。吐之則利止者,清氣升而利止也。)
傷寒六七日,結胸[實熱](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胸口有許多實證,胸口鬱悶疼痛,無法進食,想讓人按壓,反而有唾液,腹瀉十幾次,脈搏卻很慢,寸口脈微滑,這可以催吐,催吐之後腹瀉就會停止。
胸上病諸實者,是指痰實有形的實證,聚集在胸口。痰食積聚,就會導致肝臟無法散發精氣,因此無法進食。肝木生病,就會克制脾土,所以胸口鬱悶疼痛。想讓人按壓,是因為濕痰凝滯,喜歡撫摸。按壓就會使痰液移動,所以會有唾液泛上。肝木鬱結,就會導致氣機不舒暢,所以脈搏反常地緩慢。清氣下降,就會導致下泄,所以腹瀉。寸口脈候太陰,濕痰在胸口,所以寸口脈微滑。
滑,是痰脈的表現。可以催吐,是因為肝木鬱結需要疏通。催吐之後腹瀉就會停止,是因為清氣上升,腹瀉就停止了。
傷寒病發六七天,胸口有結實的熱證,脈搏沉而緊,心口疼痛,按壓起來堅硬如石頭,大陷胸湯主治這種病症。
(傷寒六七日,病傳厥陰時也。結胸實熱,痰、食、熱邪,結於胸也。脈沉緊,沉主裡,緊因實也。痰食實熱,故按之石硬。而可用大陷胸湯,下奪之也。)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十餘日,日久未解也。熱結在裡,陽邪結於內也。肝與膽為表裡,熱結厥陰,故少陽往來寒熱症見也。與大柴胡湯,清寒熱以瀉結熱也。此一段,厥陰之熱病也。但結胸,無大熱,非熱病,而系濕熱結於胸也。胸脅,肝之部分。濕熱在厥陰,故曰水結在胸脅也。頭乃膀胱經行之地,膀胱為水府,濕亦水屬,沁入膀胱,故頭微汗。大陷胸湯,祛濕熱也。
白話文:
傷寒病發六七天,病症就傳到了厥陰經。患者胸部結實,裡面有熱,痰、食物和熱邪都積聚在胸部。脈象沉而緊,沉代表病在裡,緊代表實證。痰食積聚加上熱邪,所以按壓胸部時硬如石頭。可以用大陷胸湯,將這些積聚的東西向下排出。
傷寒病發十多天,熱邪積聚在裡,反覆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如果只是胸部結實,沒有明顯的發熱,這就是水氣積聚在胸脅部位,而且患者頭部微微出汗,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
傷寒病發十多天,已經很久沒有好轉。熱邪積聚在裡,陽邪也積聚在內。肝與膽相互表裡,熱邪積聚在厥陰經,所以患者出現少陽經的寒熱交替症狀。可以用大柴胡湯,清除寒熱,瀉除結熱。這一部分講的是厥陰經的熱證。但如果只是胸部結實,沒有明顯的發熱,這不是熱證,而是濕熱積聚在胸部。胸脅是肝臟的部位。濕熱停留在厥陰經,所以叫做水氣積聚在胸脅。頭部是膀胱經經過的地方,膀胱是水府,濕氣也屬於水,滲入膀胱,所以頭部微微出汗。大陷胸湯可以祛除濕熱。
上三節,邪在胸中高位,高者越之。此二節,邪在心下胸脅,下者導之。因其勢也。)
藏結無陽[症](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藏結者,寒濕之癥結於肝藏也。無陽症,無少陽寒熱往來症也。其人反靜者,肝為將軍之官,病則驚呼不寧,藏結則生氣不揚,其人懨懨默默而反靜也。肝生心,舌乃心苗,舌上胎滑,肝病授氣於心,故舌有胎,因寒故滑也。不可攻者,寒濕無陽,不可攻也。)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脅下,肝部也。素有痞,平素有痞塊也。連在臍旁,則近腎之部分。痛引少腹及陰筋,陰筋,即宗筋,筋屬肝,肝病連及脾腎,真氣耗散,邪氣橫行,所以死也。)
白話文:
(中醫上)三節脈象,邪氣在上焦胸口高位,應往上疏導(邪氣)。這兩節脈象,邪氣在下焦心下胸脅,應往下瀉導(邪氣)。這是因為邪氣的勢頭影響的。
藏結而無陽氣(證狀),不出現寒熱往來的症狀,病人反而安靜,舌苔滑膩,不可用攻伐的方法治療。
(藏結:寒濕之邪凝結在肝臟。無陽症:沒有少陽經寒熱往來的症狀。病人反而安靜:肝臟為將軍之官,發病時通常會驚呼不安,藏結則生氣不揚,病人會顯得沉悶安靜。肝生心,舌為心苗,舌苔滑膩,表示肝病影響了心,所以舌苔上有胎,寒邪影響所以滑膩。不可攻伐:寒濕無陽,不可用攻伐的方法治療。)
病人脅下平素就有痞塊,與臍旁相連,疼痛牽連到小腹,並進入陰筋,這種情況稱為藏結,會導致死亡。
(脅下:肝臟部位。平素就有痞塊:平時就有痞塊。與臍旁相連:靠近腎臟部位。疼痛牽連到小腹和陰筋:陰筋即宗筋,筋屬肝,肝病影響到脾腎,真氣耗散,邪氣橫行,所以會死亡。)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病]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滑胎](胎滑)者,難治。
(設為問答,辨脈症之不一也。蓋濕熱為陽邪,陽結於陽位,故胸中按之痛也。寸脈主心肺,心肺脈浮,浮為陽,陽邪結也。關脈主肝脾,肝脾脈沉,沉為痛,胸中痛也。此為結胸。至於藏結,結在下而不在上,上中二焦無礙,故飲食如故。寒濕之邪結下,故時時下利。如結胸狀者,結處痛硬,如結胸狀也。
寸脈浮,寒濕結內,心火受傷,肺(失)下輸之令,故浮也。關脈小細沉緊者,沉細主濕,小緊主寒也。舌乃心苗,心火衰,舌上白胎而滑也。難治者,真陽衰也。
白話文:
**問:**疾病中有結胸和藏結,它們的症狀如何?
**答:**結胸:按壓患處疼痛,寸脈浮起,關脈沉埋。
什麼是藏結?
**答:**症狀與結胸類似,但飲食正常,時常腹瀉,寸脈浮起,關脈細小、沉降且緊。
舌苔上有白色滑胎者,難以治療。
(作者補充:)
- 結胸是由濕熱之邪引起,屬陽邪結於陽位,故胸中按壓疼痛。
- 寸脈主心肺,心肺脈浮,主陽邪結。
- 關脈主肝脾,肝脾脈沉,主胸中疼痛。
- 至於藏結,結在下方而不在上方,上中二焦運行正常,故飲食如常。
- 寒濕之邪結在下焦,故時常腹瀉。
- 症狀與結胸相似,但結處較柔軟,不似結胸那般堅硬。
- 寸脈浮起,主寒濕結於內,心火受損,肺失降氣之令。
- 關脈細小、沉降且緊,主濕邪和寒邪。
- 舌為心之苗,心火衰弱,舌苔會出現白色滑胎。
- 難治者,因真陽衰弱所致。
以上八節,厥陰經濕痰實熱,及結胸藏結症也。)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脈滑者,熱甚火盛,而脈往來流利也。火盛則陰虛,故陰不接陽而厥也。火盛陰虛,故曰里有熱。白虎湯,熱則寒之也。)
下利慾飲水者,以[其]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暴迫下注,皆屬於熱。熱邪爍津液,故欲飲水也。白頭翁湯,滌邪以回津液也。)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兩),黃連,黃櫱,秦皮(各三兩)
白話文:
以上八節記載,厥陰經發生濕痰實熱,以及結胸導致藏結癥狀。
傷寒
脈象滑利而厥冷的,體內有熱氣,可用白虎湯主治。
(脈象滑利,表示熱邪嚴重,火氣旺盛,脈絡運行流暢。火勢旺盛導致陰氣虛弱,陰陽無法相接,因此厥冷。火氣旺盛,陰氣虛弱,所以說體內有熱氣。白虎湯,針對熱證採用寒涼藥物治療。)
下痢想喝水
因為體內有熱氣,可用白頭翁湯主治。
(突然下痢,都屬於熱證。熱邪燒灼津液,因此想喝水。白頭翁湯,清除邪氣以恢復津液。)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兩),黃連、黃檗、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黃連清心,黃柏清腎,秦皮清肝,白頭翁逐血。合四味以清之,而利止矣。)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厥陰木枯生火,火熱傷氣,故下利而重也。白頭翁湯以清之,白頭翁,形似柴胡,必清而上升,所以主下重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清)膿血。
(寸浮數者,火盛;尺中澀者,血枯。血枯火盛,故必圊膿血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今)自愈。
(下利而熱渴,火爍津液也。脈弱,知邪已解,津液自復,故令自愈也。)
白話文:
將上面四種藥材,用水七升,煮沸後取三升,去掉藥渣,溫熱服下一升。若未痊癒,再服一升。
(黃連清心,黃柏清腎,秦皮清肝,白頭翁逐血。將這四味藥材合在一起,用以清熱,腹瀉就會止住。)
熱瀉、下腹沉重者,可用白頭翁湯治療。
(腎陰不足生火,火熱傷氣,因此才會腹瀉、下腹沉重。白頭翁湯用來清熱,白頭翁的形狀像柴胡,能夠清熱而上升,所以對下腹沉重有治療效果。)
腹瀉,寸脈反而浮數,尺中脈卻自覺澀滯者,必定會排出膿血。
(寸脈浮數,表示火氣旺盛;尺中脈澀滯,表示血氣枯竭。血氣枯竭而火氣旺盛,因此必定會排出膿血。)
腹瀉有輕微發熱和口渴,脈搏虛弱者,會自行痊癒。
(腹瀉而發熱口渴,是火氣灼傷津液所致。脈搏虛弱,表示邪氣已經化解,津液會自行恢復,因此會自行痊癒。)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今)自愈;設不差,必[圊](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脈數而渴,火邪盛也。然利可以去火邪,故令自愈。若不愈,則肝乃藏血之經,必火盛,而利不能減火邪矣。血熱下注,必圊膿血,故曰以有熱也。)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有微熱,熱邪在表也。汗出即精復,故令自愈。設脈復緊,緊為寒,汗出多而亡陽也。亡陽,所以又未解也。)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厥陰病,渴欲飲水,木枯火焚也。與之水,木滋火息,故愈。宜少少者,恐水多濕停也。)
白話文:
拉肚子脈搏快,又口渴,通常會自己好;如果沒好,就會排膿血,因為體內有熱。拉肚子脈搏快,有點發熱,還會出汗,通常也會自己好;如果脈搏又變緊了,表示病還沒好。厥陰病,口渴想喝水,就給他喝一點,會好。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若下利更煩,煩不為利除也。反因利後胃虛,熱邪逼心,而煩更甚也。因虛,故心下軟而不硬也。梔子豉湯,從上湧其陽邪,高者越之也。)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下利譫語者,燥屎結胃而旁流清水也。胃燥所以譫語。宜小承氣湯,以厥陰陰藏易動故也。)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柴胡](承氣)湯。
白話文:
拉肚子後更覺得煩躁,按壓心窩感覺濡軟的是虛煩;宜用梔子豉湯。
(如果拉肚子更煩躁,煩躁不是因為拉肚子沒解掉。反而是因為拉肚子後胃虛,熱邪逼迫心臟,所以煩躁更嚴重。由於是虛煩,所以心窩感覺柔軟而不是堅硬的。梔子豉湯,從上解除陽邪,高熱於是得以散去。)
拉肚子伴隨說胡話的,是有燥屎;宜用小承氣湯。
(拉肚子伴隨說胡話的,是燥屎結在胃裡而旁邊流清水。胃燥所以才會說胡話。宜用小承氣湯,因為厥陰的陰藏容易被激動。)
脈搏又細又長且慢的,心窩一定堅硬;脈搏又大又緊的,陽中帶陰。可以瀉下,宜用大柴胡承氣湯。
(食氣入胃,必先散精於肝,然後歸心,行輸脾肺。肝木鬱而不伸,則兩手脈弦。弦乃肝(木也)脈也。肝鬱不伸,則食停氣滯,故脈遲。心下,胃口也。硬者,氣食滯於胃也。大為胃脈,緊屬厥陰肝脈。陽中有陰,陽明中有厥陰肝脈,木鬱土中也。可以下之,雙承上文心下硬,陽中有陰而言也。(也)皆可以下之也,其宜大柴胡湯,木鬱達之,土鬱奪之也。
以上十一節,厥陰熱病也。)
病人無表裡[症](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必[脅](協)熱而便膿血也。
白話文:
(飲食之氣進入胃中,必須先在肝臟中散發精氣,然後回歸於心臟,運送於脾肺之間。如果肝膽鬱結不通暢,則兩手脈搏會顯得弦緊。弦緊的脈搏是肝脈的表現。肝膽鬱結不通暢,就會導致食物停滯氣血運行不暢,因此脈搏會顯得遲緩。心下,是指胃部。如果胃部硬結,說明氣血和食物停滯在胃中。陽明脈是胃經的脈絡,它與厥陰肝脈密切相連。陽中有陰,在陽明脈中夾雜著厥陰肝脈,這是肝氣鬱結於胃中。可以通過通下泄瀉的方法治療,既承接上文心下硬的說法,也符合陽中有陰的道理。
以上十一條,都是厥陰熱病的表現。)
病人沒有表裡証候,發熱七八天,即使脈象浮數,也可以通下泄瀉治療。假設已經通下,但脈數仍不解,同時發熱食慾不振,到六七天還沒有大便,說明有瘀血,應當使用抵當湯治療。如果脈數不解,且腹瀉不止,必然是協熱,會導致大便膿血。
(表謂太陽症惡寒也,里謂陽明症煩滿便閉也。無表裡症,僅日夜熱。七八日,應陰復之時,而身熱不解。其脈浮數,數雖陽盛陰虛,而浮則屬表,里空不實,然亦可下之以救陰矣。假令已下後,皆擬議防變之詞。脈數不解,陽邪不因下而解(減)也。陽邪不減,其變有二。
一者,為厥陰藏血之經,陽邪不解,而合肝經之火,致肝血內瘀,血瘀則陰不勝陽,陽火消穀善飢,血瘀不潤,至六七日不大便,則宜抵當湯,以去瘀血。一者,下後利不止,脈數不解,陽邪挾肝火,逼血妄行,便利膿血,則宜清熱止利,隨症而施治矣。)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白話文:
患者表面有惡寒症状,内里则有发热腹胀、便秘等阳明症表现。但并非典型的表里症,只是单纯地昼夜发热。本该在七到八天左右阴气恢复之时,发热症状却持续不退。脉象浮数,数脉代表阳气盛而阴气虚,浮脉则表明是表证,里虚不实,但这仍可通过泻下治疗来救阴。
如果已经泻下治疗,接下来的治疗就需要考虑防范病变。如果脉象仍旧数而不退,说明阳邪并没有因为泻下而减退。阳邪不退,可能出现两种变化:
一是厥阴经藏血,阳邪不退,与肝经之火相合,导致肝血瘀滞。血瘀则阴气不足以制约阳气,阳火消谷善饥,血瘀不能滋润,六七天没有排便,则应服用抵当汤,以去除瘀血。
二是泻下后腹泻不止,脉象仍旧数而不退,说明阳邪挟裹着肝火,逼迫血液妄行,导致排泄脓血,则应清热止泻,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
伤寒患者出现发热、小腹胀满,本该小便不利,现在却腹泻,这是因为体内有血瘀,应当泻下治疗,不宜服用其他药物,应该服用抵当丸。
(少腹,膀胱之區,肝之部分也。有熱而少腹滿,有邪結少腹也。小便者,氣化乃出。熱邪入內,應傷氣化,故當小便不利。今小便仍利,則膀胱氣化無傷,而有形之血,結少腹肝部矣。肝藏血也,當下其血乃愈。不可余藥,宜抵當丸者,以他藥下之,不足勝病,惟丸可以去厥陰之瘀也。)
抵當丸
水蛭(二十五枚,豬脂熬黑),虻蟲(二十五枚,熬,去足,翅),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白話文:
下腹是膀胱和肝臟所在的地方。下腹有熱氣就會脹滿,有邪氣停滯在下腹也會脹滿。小便是氣化後產生的。熱邪進入體內,必定會損傷氣化,所以通常會小便不利。現在小便仍然通暢,則膀胱氣化沒有受損,而有形的血塊停滯在下腹肝臟部位了。肝臟藏血,所以要把這些血塊排出才會好。不能只用一般藥物,應該用抵當丸來治療,用其他藥物來驅除病邪是不夠的,只有抵當丸可以去除厥陰經的瘀血。
抵當丸
水蛭,虻蟲,大黃,桃仁
以上四味藥材搗碎分成四丸,用一升水煎煮一丸,取七合分服。晚上服用時應該會排出黑色血液,如果沒有排出,則繼續服用。
(厥陰肝,其位下,與太陽陽明不同,所以藥不更易,減分兩成丸也。煮丸成糊,連查(渣)而服者,蓋湯用氣而親上,丸則用質而親下,煮糊則直走血分也。晬時,周時也。下血,血瘀行也。所以不可余藥,惟宜丸也。
以上二節,厥陰蓄血症也。)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此節申明厥症之故也。手足三陰三陽,俱相接於指端。蓋手之三陰,從腹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至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至腹。凡陰盛陽虛之症,則陽虛不能順接於陰;凡陽盛陰虛之症,則陰虛不能順接於陽。故一切病,傳入厥陰必厥也。厥者,手足逆冷,以手足十指屬肝,肝病必厥,厥則氣不行,手足而逆冷也。)
白話文:
肝經屬於厥陰,位置在下,與太陽、陽明經不同,因此藥物不能隨便更換。藥丸要減去兩成份量。將藥丸煮成糊狀,連渣一起服用,這是因為湯藥靠氣力往上走,藥丸靠質地往下走,而煮成糊狀則可以直接進入血脈。晬時,指的是周圍時間,下血,表示瘀血正在運行。因此不能服用其他藥物,只有藥丸才是最適合的。
以上兩段,講的是厥陰經蓄血的症狀。
凡是厥症,都是陰陽之氣不能相互順接造成的。厥症的表現,就是手足逆冷。
這段文字說明了厥症的成因。手足三陰三陽經脈,都相互連接於指尖。手的三陰經,從腹部走至手掌;手的三陽經,從手掌走至頭部;足的三陽經,從頭部往下走至腳部;足的三陰經,從腳部走至腹部。凡是陰盛陽虛的病症,陽氣不足,就無法順接陰氣;凡是陽盛陰虛的病症,陰氣不足,就無法順接陽氣。因此,所有的病症,傳入厥陰經脈,就必然會出現厥症。厥症的表現是手足逆冷,因為手足十指屬肝,肝臟有病就會導致厥症,而厥症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因此手足就會逆冷。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厥利與熱,勢不並立。發熱而厥七日,而反下利,則陽亡於外而熱,陰盛於內而利。陰陽不順接而厥,所以難治也。)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諸四逆厥者,應用四逆湯之厥症也。不可下之者,陽厥可下,陰厥宜溫,寒症,故不可下也。虛家,元氣素虛之人。即犯陽厥症,亦不可下之也。)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五六日,而胸無結聚,腹不硬滿,而脈又虛弱,因而厥者,即有大便閉結之症,系亡血之故,不可下之。下之重竭津液,必陽亡而死也。)
白話文:
傷寒發病五、六天,沒有胸部結滿,腹部浮腫,脈虛弱又昏厥者,不可瀉下治療,這是因為失血所致,瀉下會更加耗傷津液,導致陽氣衰竭而死亡。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下利脈應虛,利而脈反實者,無和緩之胃氣,而見真藏脈也,所以主死。)
傷寒六七日,不利,[更](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六七日不利,應真元來復之時。更發熱而利,陰盛於內,虛陽格於外矣。其人汗出不解,止陽又不能衛外,純陰無陽,真陽亡矣。所以主死(也),曰有陰無陽也。)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發熱,陽外亡也。下利,陰寒內甚也。至甚厥不止,則陰陽.不相接,所以主死也。)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白話文:
傷寒下痢
一日大便十多次,脈搏卻有力者會死亡。
(下痢時脈搏應該是虛弱的,如果下痢卻脈搏有力,表示沒有和緩的胃氣,而是出現真正的臟腑脈象,因此預後不佳。)
傷寒六七日
六七天沒有大便,(便後)又發熱並開始大便,此人汗出不止,會死亡,因為陰氣太盛而陽氣不足。
(六七天沒有大便,此時正氣應該恢復。如果再次發熱並大便,表示內有寒盛,陽氣虛弱於外。此人汗出不止,陽氣無法衛護身體,陰氣過盛,陽氣消失。因此預後不佳,稱之為「有陰無陽」。)
傷寒發熱
發熱,陽氣外泄。下痢,寒陰內盛。發熱嚴重,厥逆不止,表示陰陽無法相接,因此預後不佳。
傷寒發熱
發熱,下痢,厥逆,煩躁不安,無法臥牀,會死亡。
(腎藏神而肝藏魂。發熱下利,則外假熱而內真寒。厥逆,則陰陽已不相接。躁不得臥,腎絕神不寧,肝絕魂不歸,安得不死!)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逆](冷),煩躁,灸厥陰,厥[脈]不還者,死。
(脈微,手足厥冷煩躁,內寒甚矣。灸厥陰,灸急脈,以回厥陰、陽明之陽也。厥不還,陽不復也,所以主死。急脈,肝經穴,近陽明水道。)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灸之不溫,脈不還,已為死症。然或根坻未絕,亦未可知。設孤陽隨火氣上逆,胸有微喘,則孤陽上脫,而必至死矣。)
白話文:
傷寒六七天,脈搏微弱,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灸治厥陰穴,厥氣仍不消失的,會死亡。
(脈搏微弱,手腳冰冷,煩躁不安,表示內寒嚴重。灸治厥陰穴,就是灸急脈穴,用來回陽。厥氣不消失,表示陽氣無法恢復,所以預後不良。急脈穴,是肝經穴位,靠近陽明經的水道。)
腹瀉,手腳冰冷,沒有脈搏的,要灸治。如果灸治後手腳不溫暖,脈搏也沒有恢復,反而出現微喘,會死亡。
(灸治後不溫暖,脈搏沒有恢復,已是危急症狀。但如果根本沒有完全絕望,也無法確定。如果孤陽(寒氣)隨著火氣上逆,胸中有微喘,則孤陽上脫,必定會死亡。)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者,亡血也。脈者,血之府。血亡,故脈絕。陰不接陽,故厥冷也。周時脈還,手足溫,陽復陰生也,故生。脈不還,血已絕也。陰亡,所以主死也。)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撤](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脈遲為寒,六七日,病至厥陰,反與黃芩湯以清熱,熱除火不生土,故腹中應冷而不能食也。反能食者,中焦脾胃消除,而求救於食也。蓋人之所賴以生者神,神之所倚以安者真氣。氣者,得於天,充於谷。故十二經之王(旺)衰由胃。除中者,胃脘無陽也,故必死。
白話文:
腹瀉後脈搏斷絕,手腳冰冷,接近死亡時若脈搏恢復,手腳溫暖者可生,脈搏未恢復者則死亡。
(腹瀉後脈搏斷絕、手腳冰冷,是失血所致。脈搏是血的貯存處,失血過多故脈搏斷絕。陰陽無法相接,所以手腳冰冷。接近死亡時脈搏恢復,手腳溫暖,代表陽氣復甦,陰氣得以滋生,所以能活。脈搏未恢復,說明血已流失殆盡,陰氣消亡,所以會死亡。)
傷寒發病脈搏緩慢,六七天後,反用黃芩湯來清熱。脈搏緩慢代表寒氣,現在再給予黃芩湯清熱,會更加寒涼,腹部應該感到寒冷,不應該能進食,但病人反而能進食,這稱為「除中」,必定會死亡。
(脈搏緩慢代表寒氣,發病六七天後,病症已入厥陰經,卻反用黃芩湯清熱,把火氣去除後,無法溫土,所以腹部應該感到寒冷而不能進食。病人反而能進食,說明中焦脾胃已經虛弱,只能靠進食維持生命。人之所以能活是因為神氣,神氣安穩的依託是真氣。真氣來自於天地,充盈於穀物之中,因此十二經脈的盛衰都和胃有關。「除中」指胃中陽氣耗盡,所以必定會死亡。)
以上十一節,厥陰死症也。)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厥陰屬木,王(旺)於醜寅卯三時。正氣得其旺時,邪退而病解,六經皆然也。)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風寒兩傷也。陽盛陰虛,下之即愈。故下法可以治風熱,而不可治寒與濕也。風寒下之,故曰反。誤下傷胃,故穀不化,而下利日數十行也。腹中雷鳴者,風寒相薄而鳴也。心下,胃口也。胃脘陽虛,故痞硬而滿也。胃虛,則濁氣上擾清道,故乾嘔而煩不得安也。
白話文:
以上十一條症狀,是厥陰病的死亡徵兆。)
厥陰病想要好轉時,會從凌晨一點到早上七點出現症狀。
(厥陰屬木,在凌晨一點到早上七點這段時間最旺盛。當正氣得到旺盛的時間,邪氣就會退散而疾病就會好轉,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都一樣。)
傷寒中風,醫生卻反過來用瀉下法治療。這個人(腹瀉)一天幾十次,食物沒辦法消化,肚子裡又雷鳴轟轟,心窩以下痞悶、堅硬而脹滿,乾嘔,心神煩亂,不得安寧。醫生看到心窩以下痞悶的症狀,認為病情還沒好,又用瀉下法治療,痞悶的症狀更加嚴重。這不是因為熱邪鬱結,而是因為胃中虛弱,外來的邪氣向上逆行,所以才會痞硬,《甘草瀉心湯》最適合治療這種情況。
(傷寒中風,是風寒兩者都傷害到身體。陽氣太盛,陰氣虛弱,用瀉下法就可以痊癒。因此,瀉下法可以治療風熱,但不能治療寒與濕。風寒用瀉下法,所以說反。誤用瀉下法傷到胃,所以食物沒辦法消化,而且一天腹瀉幾十次。肚子裡雷鳴轟轟,這是因為風寒互相作用發出的聲音。心窩以下,就是胃口。胃脘部的陽氣虛弱,所以痞悶、堅硬而脹滿。胃虛,濁氣就會上擾清道,所以乾嘔而心神煩亂。)
醫不知前已誤下,因其痞滿,認作實邪,而再下之,愈傷其胃,故痞益甚也。非結熱者,言痞因胃虛,下焦客氣上逆而痞硬,非陽邪結熱於胃也。甘草瀉心湯,甘以緩厥陰之痞也。)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芩、黃連,以清煩不寧;半夏、乾薑,以溫燥痞滿腸鳴下利;人參、大棗,以補胃虛;甘草以緩肝急。瀉心者,瀉肝之子也。)
白話文:
醫生如果不知道病人之前已經誤服了攻下的藥物,因為病人腹脹,於是認為是實邪,又再給病人攻下的藥物,更加傷害了病人的胃,所以症狀反而更加嚴重。非結熱者的意思是指,腹脹是因為胃氣虛,使得下焦的客氣反逆上衝而導致腹脹堅硬,並非陽邪鬱結發熱於胃所致。甘草瀉心湯適用於緩解太陰經的腹脹。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水煎煮,取六升藥液後去除藥渣,繼續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黃芩、黃連用於清心安神;半夏、乾薑用於溫燥,緩解腹脹、腸鳴、下痢;人參、大棗用於補益胃氣;甘草用於緩解肝氣鬱結。瀉心,是指瀉肝的相火。)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藏結主之。
(風寒兩傷之症,至六七日,已傳厥陰。而大下之,因而寸脈沉遲。寸者,左心右肺。肺氣下陷,心陽衰弱,故沉遲也。氣既下陷,則陰陽不接,而手足厥逆。下部,腎(部)脈也。腎主二便。下傷腎,故脈不至。咽喉,腎經行之地。腎脈不至,則龍火逆上而不利矣。火既上炎,則肝血亦不藏而上吐;濁火上炎,則清氣下陷,而泄利不止矣。
清濁倒置,所以難治。麻黃升麻湯,升清降濁也。)
白話文:
傷寒六、七日後,在服下大劑量瀉藥之後,寸脈沉細遲緩,手足冰冷逆寒,下部(腎)脈搏不到,咽喉不利,(吐)出膿血,洩利不止,這樣的情況難以治療,是內有宿疾或癥塊作祟。
(風寒兩傷的疾病,到了六、七日,已經傳入厥陰經。而此時又服下大劑量的瀉藥,因此寸脈沉細遲緩。寸脈主管左心右肺。肺氣下陷,心陽衰弱,所以寸脈沉細遲緩。氣既然下陷,則陰陽不能相接,而手足冰冷逆寒。下部脈,是指腎(部)脈。腎主導大小便。大劑量瀉藥會傷及腎臟,所以脈搏不到。咽喉是腎經巡行的地方。腎脈不到,則心火逆行上擾而不利。心火上炎,則肝血也不能藏住而吐出;濁火上炎,則清氣下陷,而洩利不止。
清氣和濁氣上下倒置,所以難以治療。麻黃升麻湯具有升清降濁的功效。
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桂枝(六銖),石膏(六銖),升麻(一兩一分),白朮,乾薑,茯苓(各六銖),黃芩,萎蕤(各十八銖),天冬,芍藥(各六銖),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芍藥、甘草、桂枝以治風,麻黃、乾薑以治寒。石羔、知母、黃芩,治上炎之火;升麻、白朮、白茯,治陷下之氣;天冬、萎蕤、當歸,理已傷之血。血行脈至,寒退厥愈。火降、血止、氣(升)、利定、火息,而咽喉利矣。)
白話文:
麻黃湯由麻黃、桂枝、石膏、升麻、白朮、乾薑、茯苓、黃芩、萎蕤、天冬、芍藥、當歸、知母等十四味藥組成,用一斗水先煮麻黃兩沸後去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本自寒下者,一受風寒,即先自利也。而醫又吐下之,津液重亡,致厥陰肝寒氣格陽於上,吐利更甚,而食入即吐。火在上,寒在下,上下不和。故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以和其陰陽。)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溫再服。
(乾薑溫中以治利,芩連清上以治吐。吐下重亡津液,人參所以調元也。
白話文:
患者本來就因受寒而腹瀉,醫生卻又讓患者嘔吐和瀉下,導致寒氣更加阻塞,嘔吐和腹瀉更加嚴重。若食物一入口就吐出,可以服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來治療。
(說明
自寒下者是指一受到風寒,就會先腹瀉。而醫生又讓患者嘔吐和瀉下,會導致津液大量流失,使得厥陰肝寒氣上逆,使得嘔吐和腹瀉更加嚴重,而且一吃東西就吐。這是因為火氣在上,寒氣在下,上下不調和。因此使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來治療,以調和陰陽。)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成分:
-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
作法:
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液,去除藥渣,分次溫熱服用。
(解說
乾薑溫暖中焦以治療腹瀉,黃芩、黃連清熱降火以治療嘔吐。嘔吐和腹瀉會使津液大量流失,因此加入人參來調養元氣。)
以上三節,厥陰風寒壞病也。)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中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風濕之症,汗出,風雖解而濕益橫。脾為濕土,脾為濕不能為胃行津液,故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也。噫,噯也。食臭,酸臭食氣也。津液糟粕,積胃而作臭也。脅下,肝之部分。水氣,即濕邪也。肝木挾脾濕,相薄於腹中,所以如雷鳴響也。下利,濕勝而濡瀉也。生薑瀉心湯,燥濕疏肝和脾也。)
生薑瀉心湯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生薑(四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這三段文字記載的是厥陰風寒所致的惡疾。
傷寒病癒後,胃中不協調,心中脹硬,乾嘔食物有臭氣,肋部有積水,腹中雷鳴並腹瀉者,可用生薑瀉心湯治療。
(風濕之症,出汗後,風雖然解除了,但濕氣卻加重。脾屬濕土,濕邪阻礙脾胃運化津液,所以胃中不協調,而心下脹硬。噫,指噯氣。食臭,指酸臭的食物氣味。津液和糟粕積聚胃中,產生臭氣。肋部屬於肝臟部位。積水,即濕邪。肝木(肝氣)夾帶著脾濕(脾胃濕氣),在腹中相互作用,因此如雷鳴般作響。腹瀉,是濕邪過盛,導致腸道濡軟而泄瀉。生薑瀉心湯可以燥濕、疏肝、和脾。)
生薑瀉心湯
甘草(炒製,兩兩),乾薑(一兩),生薑(四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乾薑以燥濕,生薑、甘草以散痞,人參、大棗以扶脾止利,芩連和胃去噫而止雷鳴也。)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病六七日,邪傳厥陰也。脈遲浮弱者,濕脈遲、風脈陽、浮陰(脈)弱也。惡風寒,風濕本症也。風為陽,故手足溫。醫連次下之,下傷脾氣,故不能食。脅下,肝之部分。滿痛者,風濕乘(脾也)肝經也。濕蒸肌肉,故面目皆黃。小便難則濕滯膀胱,故頸項膀胱經行之地,亦強也。與柴胡湯,則胃土受寒,必致谷入於胃,引動寒邪而噦矣。
白話文:
取上列八種藥材,加入一斗水,煮成六升,濾渣後,再煎煮成三升。溫服一杯,每日三次。
(半夏、乾薑可除濕;生薑、甘草可消積;人參、大棗可補脾止瀉;芩連可和胃,去除嘔氣和止鳴咽。)
生病六七天,脈象遲緩浮動而虛弱,怕風寒,手足溫熱。醫師多次瀉下,導致無法進食,脅下脹痛,臉色和身體發黃,頸項僵硬,小便困難(的人),給予柴胡湯,之後必定會腹瀉;若口渴,喝水會嘔吐的人,不宜使用柴胡湯,食用穀物會噁心反胃。
(生病六七天,邪氣轉入厥陰經。脈象遲緩浮動而虛弱,代表濕脈遲、風脈陽、浮陰(脈)弱。怕風寒,是因為風濕是本來的病症。風屬陽,所以手足溫熱。醫師連續瀉下,傷及脾氣,因此無法進食。脅下是肝臟的位置。脹痛表示風濕侵犯(脾也)肝經。濕氣蒸騰於肌肉,所以臉色發黃。小便困難,代表濕氣滯留在膀胱,所以頸項膀胱經行經之處,也感到僵硬。給予柴胡湯,會導致胃受寒,進而導致食物進入胃中,引動寒邪而噁心反胃。)
以上二節,厥陰風濕壞症也。)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自吐下,濕熱甚也。又發其汗,則濕熱益橫。水道不通,心液不行,因而虛煩。濕脈本微,又因汗以耗血,脈乃血之府,故微甚也。八九日,邪傳厥陰。厥陰經挾胃絡脅,故心下胃口痞硬,而脅下痛也。氣上衝咽喉,肝木挾火上衝也。火上衝,故眩冒。肝主筋,濕熱不攘,乘於筋脈而動惕。大筋耎短,小筋舒長,而久則筋痿也。
此節,厥陰濕熱壞病也。)
白話文:
以上兩段,都是厥陰風濕導致的嚴重疾病。
傷寒病患經過嘔吐、瀉下後,又發汗,導致虛熱煩躁,脈搏極微,八九天後,心下痞硬,脅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暈目眩,經脈跳動不安,久而久之就會痿痺。
(傷寒病患在嘔吐、瀉下後,濕熱非常嚴重。又發汗,則濕熱更加橫行。水液不通,心液不能運行,因此虛熱煩躁。濕熱之脈原本就微弱,又因發汗而耗損血氣,而脈搏是血氣的倉庫,所以脈搏極其微弱。八九天後,病邪傳到厥陰經。厥陰經與胃絡相連,因此心下胃口痞硬,而脅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是肝木挾火往上衝所致。火氣往上衝,所以頭暈目眩。肝主筋,濕熱不除,侵犯筋脈,導致筋脈跳動不安。大筋縮短,小筋拉長,久而久之就會筋痿。)
這段也是厥陰濕熱導致的嚴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