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太陽經上篇

(少陰,水火之原,逆則水火俱升。白朮、茯苓,所以制水也;白芍,所以制火也;附子以回陽,姜以散寒。其所以名真武者,安水火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傷寒脈浮緩,傷寒而見風脈也。脈緩則有似乎濕症,然身不疼但重,又乍有輕時,不若濕症之日夜身重、周身皆疼者比。其所以身重之故,因太陽有病,氣不化耳。但太陽之裡即是少陰,少陰氣化之原,必少陰無病。方系太陽風寒兩傷,可用大青龍湯以發之也。)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八九日,不傳不解,一日二三次,發熱惡寒,往來如瘧狀;又寒少熱多,其人不嘔,二便清可,則非濕症矣,其為風寒兩傷無疑矣。斯時也,辨其脈,若微而兼緩,緩則胃氣平和,微雖正虛,亦邪氣向衰之兆也,便知欲愈而不必更藥也。若脈僅微而不緩,病者惡寒,則雖有表症,而陰陽俱虛,不可更汗吐下,而重虛其陰陽矣,此則宜補不宜攻者也。

若病八九日,一日二三次,如瘧寒熱,熱多而面有熱色,此則風寒未解,色徵於面,從前未曾小汗之故耳。日久鬱熱,其身必癢,則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使之小汗,則風寒兩解而愈矣。)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四銖),芍藥(一兩),甘草(炙,一兩),生薑(一兩),大棗(四枚),麻黃(一兩,去節),杏仁(去皮尖,二十四)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渣,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風寒兩傷,即所感或輕,而邪之鬱於肌表者,不能自散也。於是各半湯,使之小汗。蓋其減去分兩,以邪微而正亦衰也。)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病,發熱惡寒,寒少熱多,此風多寒少之症也。脈已微弱,津液亦枯,故曰此無陽也。陽者,胃脘之陽也;無陽,穀精不能化汗,故不可復發汗也。用桂枝二越婢一湯,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十八銖),白芍(十八銖),甘草(炙,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麻黃(十八銖),石羔(二十四銖)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白話文:

太陽經上篇

少陰是水火的根本,如果逆亂,則水火都會上升。白朮、茯苓用來抑制水;白芍用來抑制火;附子用來回陽,生薑用來散寒。所以稱為真武湯,是為了調和水火。

傷寒脈象浮緩,身體不痛,但感覺沉重,偶爾會覺得輕些,沒有少陰症候群的症狀,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

傷寒脈象浮緩,是傷寒兼見風邪的脈象。脈緩似乎有濕邪的症狀,但是身體不痛只覺得沉重,而且偶爾會覺得輕些,不像濕邪那樣日夜身重、全身疼痛。之所以感覺身重,是因為太陽經有病,氣機不暢通。但是太陽經的內在就是少陰經,少陰經是氣化之源,必定少陰經沒有病。方劑治療太陽經風寒兩傷,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

太陽病,病程八九天,像瘧疾一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病人不嘔吐,大小便正常,一天發作二三次。脈象微弱而緩慢,表示將要痊癒;脈象微弱而惡寒,這是陰陽俱虛,不可再發汗、瀉下或催吐。面色反而有紅熱,表示病症尚未好轉。因為不能微微出汗,身體一定會癢,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八九天,病情既不傳變也不好轉,一天二三次發作,發熱惡寒,往來如瘧疾;而且寒少熱多,病人不嘔吐,大小便清利,就不是濕邪了,肯定是風寒兩傷。此時,辨別脈象,如果脈象微弱而兼見緩慢,緩慢表示胃氣平和,脈象微弱雖然是正氣虛弱,但也表示邪氣將衰的徵兆,就知道將要痊癒,不必再換藥。如果脈象只是微弱而不緩慢,病人惡寒,則雖然有表證,但是陰陽俱虛,不可再發汗、催吐、瀉下,這樣會更加虛損陰陽,這就應該補益而不是攻邪。

如果病程八九天,一天二三次發作,像瘧疾一樣寒熱往來,熱多而面色紅熱,這是風寒尚未解,熱邪之氣顯現在面色,是因為之前沒有微微出汗的緣故。病程日久鬱熱,身體一定會癢,則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使之微微出汗,則風寒皆解而痊癒。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四銖),芍藥(一兩),甘草(炙,一兩),生薑(一兩),大棗(四枚),麻黃(一兩,去節),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以上七味藥,用五升水,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層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一升八合,去渣,溫服六合。(原方說是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合為六合,一次服用,調養方法同上)

風寒兩傷,即使感受的邪氣較輕,邪氣鬱積於肌表,也不能自行消散。所以用各半湯,使之微微出汗。減少藥物的劑量,是因為邪氣輕微,正氣也衰弱。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象微弱,這是陽氣不足,不可再發汗,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病,發熱惡寒,寒少熱多,這是風邪多寒邪少的症狀。脈象已經微弱,津液也枯竭,所以說這是陽氣不足。陽氣指的是胃脘之陽;陽氣不足,穀氣精微不能化生汗液,所以不可再發汗。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疏通脾氣,運行津液。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十八銖),白芍(十八銖),甘草(炙,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

以上七味藥,用五升水,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層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二升,去渣,溫服一升。(原方說是按比例混合越婢湯和桂枝湯,服用一升,現在合為一方,桂枝湯佔二分,越婢湯佔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