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6)
卷一 (6)
1. 太陽經上篇
(少陰,水火之原,逆則水火俱升。白朮、茯苓,所以制水也;白芍,所以制火也;附子以回陽,姜以散寒。其所以名真武者,安水火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傷寒脈浮緩,傷寒而見風脈也。脈緩則有似乎濕症,然身不疼但重,又乍有輕時,不若濕症之日夜身重、周身皆疼者比。其所以身重之故,因太陽有病,氣不化耳。但太陽之裡即是少陰,少陰氣化之原,必少陰無病。方系太陽風寒兩傷,可用大青龍湯以發之也。)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八九日,不傳不解,一日二三次,發熱惡寒,往來如瘧狀;又寒少熱多,其人不嘔,二便清可,則非濕症矣,其為風寒兩傷無疑矣。斯時也,辨其脈,若微而兼緩,緩則胃氣平和,微雖正虛,亦邪氣向衰之兆也,便知欲愈而不必更藥也。若脈僅微而不緩,病者惡寒,則雖有表症,而陰陽俱虛,不可更汗吐下,而重虛其陰陽矣,此則宜補不宜攻者也。
若病八九日,一日二三次,如瘧寒熱,熱多而面有熱色,此則風寒未解,色徵於面,從前未曾小汗之故耳。日久鬱熱,其身必癢,則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使之小汗,則風寒兩解而愈矣。)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四銖),芍藥(一兩),甘草(炙,一兩),生薑(一兩),大棗(四枚),麻黃(一兩,去節),杏仁(去皮尖,二十四)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渣,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風寒兩傷,即所感或輕,而邪之鬱於肌表者,不能自散也。於是各半湯,使之小汗。蓋其減去分兩,以邪微而正亦衰也。)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病,發熱惡寒,寒少熱多,此風多寒少之症也。脈已微弱,津液亦枯,故曰此無陽也。陽者,胃脘之陽也;無陽,穀精不能化汗,故不可復發汗也。用桂枝二越婢一湯,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十八銖),白芍(十八銖),甘草(炙,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麻黃(十八銖),石羔(二十四銖)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白話文:
太陽經上篇
少陰經是水火之源,若氣機逆亂則水火之氣皆上升。白朮、茯苓用以調控水氣;白芍用以抑制火氣;附子用以回陽,生薑用以散寒。此方名為「真武」,意在安定水火之氣。
傷寒患者脈象浮緩,身體不覺疼痛但感到沈重,偶爾減輕,且無少陰病症狀時,可用大青龍湯發散治療。
(傷寒脈浮緩,是傷寒夾雜風邪的脈象。脈緩類似濕症,但患者僅身體沈重且時輕時重,與濕症日夜持續沈重、全身疼痛不同。此因太陽經氣機不化所致。然而太陽經與少陰經相表裡,須確認少陰經無病,才屬太陽風寒兩傷之證,可用大青龍湯發散。)
太陽病發病八九日後,症狀如瘧疾般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患者不嘔吐,二便正常,一日發作二三次。若脈微緩,表示將痊癒;若脈微且惡寒,則屬陰陽俱虛,不可再發汗、攻下或催吐。若面色發紅,表示未解,因未能微汗出而身癢,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八九日未傳變或緩解,一日發作二三次如瘧疾,寒少熱多,不嘔吐且二便正常,排除濕症後可確認為風寒兩傷。此時若脈微緩,胃氣平和,雖正氣稍虛但邪氣已衰,預後良好;若脈僅微而不緩且惡寒,雖有表證但陰陽俱虛,不宜再攻邪,應以補益為主。若發熱多且面紅,屬風寒未解,因未得微汗而鬱熱身癢,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微發汗以解風寒。)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四銖)、芍藥(一兩)、炙甘草(一兩)、生薑(一兩)、大棗(四枚)、麻黃(一兩,去節)、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沫後加入餘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渣後溫服六合。(原法為桂枝湯與麻黃湯各三合混合頓服。)
(風寒兩傷時,即使邪氣輕微,鬱於肌表亦需微汗解散。此方減量使用,因邪微正虛。)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屬陽氣不足,不可再發汗,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病寒少熱多屬風邪偏盛。脈微弱表示津液虧損,胃陽不足,無法化汗,故不宜發汗。此方旨在發越脾氣以通行津液。)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十八銖)、白芍(十八銖)、炙甘草(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
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沫,加入餘藥煮取二升,去渣後溫服一升。(原法為越婢湯與桂枝湯按比例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