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太陽經上篇

(桂枝湯以去風,麻黃湯以去熱寒。熱多佐以石羔;脈微弱,故減去分量。麻黃石羔名之越婢,疏理太陰,發越脾氣故耳。)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風為陽,故熱;寒為陰,故寒,此以欲近衣、不欲近衣,辨感風寒孰深孰淺也。

以上七節,太陽風寒兩傷之傷寒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法](但)當利其小便。

(關節,四肢骨節竅也。濕流關節,故滯而痛,濕滯,則水道不通,心火無制,故煩。脈沉,水象。沉而細者,濕滯則胃氣不鼓也。故名中濕,又名濕痹。痹者,閉也。辨太陽受濕,病發於陰也。水道不通,故小便不利。快者,滑利也。濕流大腸,故大便反快。治法當利小便者,通其水道,則濕有去路也。)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薰黃。

(一身盡疼者,土主肌肉,土濕,則肌肉無陽氣而痛也;發熱,濕勝則化熱也。黃者,土色。土惡濕,濕滯則土色現,熏黃而不明也。

此二節,濕症之總綱也。)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伸屈),薰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咳[嗽](唾)。

(頭乃太陽經行之地,濕勝則頭如裹而痛矣。翕翕發熱,濕鬱蒸熱也。形象中風,頭痛身熱自汗似中風也。汗者,濕沁皮膚而自出也。嘔者,土濕而上泛也。下之愈傷氣化,則水不制火而煩。曰益者,濕症本煩,因下而甚也。水道不通,則心液不行,心中火熾,懊憹如飢矣。

汗之,則濕流關節,故身強不可屈伸而痙;熏之,則濕因熱蒸而黃。熱傷氣化,而不小便矣。久則太陰肺亦傷濕,失其燥性而咳嗽矣。)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本陽虛,虛而誤下,愈傷其氣。肺主氣,而聚於腎。微喘,小便脫也利。額上汗出,肺與膀胱之氣脫也。下利不止,腎與大腸之氣脫也。氣脫,故皆主死也。

以上四節,太陽濕症之傷寒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於](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一身盡疼,發熱,肌膚濕鬱也。濕中脾胃,故日晡所劇,以日晡為時之陰也。濕而兼風,故名風濕。汗出當風,則風濕並留於肌膚;久傷於冷,則脾陰受傷,此致病之由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五錢),杏仁(十粒),薏苡(五錢),甘草(一兩)

白話文:

太陽經上篇

(桂枝湯用於祛風,麻黃湯用於散寒熱。若熱症較重,可加石膏;若脈搏微弱,則需減少藥量。麻黃與石膏組合稱為「越婢湯」,能疏通太陰經,發散脾氣。)

病人身體發高熱,卻想穿更多衣服,這是因為熱在體表,寒在骨髓;反之,若身體極度寒冷,反而不想穿衣,則是寒在體表,熱在骨髓。

(風屬陽,故表現為熱;寒屬陰,故表現為寒。透過病人是否想穿衣,可判斷風寒侵襲的深淺程度。以上七節論述太陽經因風寒兩傷所致的傷寒病症。)

太陽病症狀為關節疼痛煩悶,脈象沈細,稱為「中濕」或「濕痹」。濕痹的表現包括小便不暢、大便反而滑利,治療應以利小便為主。

(關節是四肢骨節的連接處。濕邪滯留關節,導致疼痛;濕阻水道,心火無制,故煩悶。脈沈屬水象,沈細表示濕阻胃氣不暢。濕痹的「痹」意指閉塞,此為太陽經受濕邪,病發於陰。濕邪下注大腸,故大便滑利。利小便可使濕邪排出。)

濕病患者全身疼痛、發熱,膚色如熏黃。

(全身疼痛因脾主肌肉,濕困脾土則肌肉失陽氣而痛;發熱因濕盛化熱;黃為土色,濕滯則土色外現,呈現晦暗的熏黃色。此二節為濕症總綱。)

傷寒頭痛、微微發熱,症狀類似中風,常自汗出且嘔吐。若誤用瀉下法會加重煩悶,心中懊惱如飢餓感;誤發汗則導致痙攣,身體僵硬難以屈伸;誤用熏蒸療法會發黃、小便不通,日久甚至咳嗽。

(頭為太陽經循行部位,濕盛則頭部沈重疼痛;微微發熱因濕鬱化熱;自汗因濕邪滲出皮膚;嘔吐因濕困脾胃上逆。誤下傷氣化,心火更盛而煩;誤汗則濕流關節致痙攣;熏蒸使濕熱交蒸發黃;久則肺受濕邪而咳。)

濕病患者誤用瀉下法,若出現額頭汗出、微喘、小便通利,或下利不止,均屬危症。

(濕症本屬陽虛,誤下更傷氣機。微喘、小便失禁為肺腎氣脫;額汗為肺與膀胱氣脫;下利不止為腎與大腸氣脫,皆主死症。以上四節論太陽經濕症傷寒。)

患者全身疼痛、發熱,傍晚加劇者,稱為「風濕」。病因多為汗出受風或長期受寒,可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

(全身疼痛發熱因濕鬱肌膚;傍晚加劇因濕困脾胃;風濕成因包括汗出當風或久受寒涼。)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五錢)、杏仁(十粒)、薏苡(五錢)、甘草(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