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8)
卷一 (8)
1. 太陽經上篇
上四味,每服四錢匕,銼末,水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取微汗,避風。
(麻黃以發其汗,甘草以和其中,苡仁祛風濕,杏仁利肺氣,肺合皮毛,故用之以去濕也。)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浮,風脈也;身重則濕矣;汗出惡風者,風因濕滯,濕傍風流,相留戀於皮毛衛分也。此而雜以風藥,風雖去而腠理愈開,水氣泛溢,不無元氣虛脫之虞,故專以濕藥治之也。)
防己黃耆湯
防己(一兩),黃耆(一兩),甘草(炙,五錢),白朮(七錢五分)
上四味,銼末,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五錢](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膚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有微汗,差。
(防己逐水,黃耆實表,白朮燥濕,甘草薑棗,和中祛濕。若有喘者,風邪干肺也,故加麻黃。胃中不和者,濕熱相兼,血分有火也,故加白芍。氣上衝者,水氣乘風而上逆也;桂枝伐水祛風,故加之。細辛能散水寒,故有陳寒者加焉。如此,則水勢無內入外越之弊,如蟲行皮膚中而下矣。
水既去,則皮毛衛分無鬱塞之苦。不必疏風解肌,但以被繞腰使其溫暖,而令微汗,則風自散而身輕病差矣。)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風濕相搏,則皮毛受傷,故一身盡疼,法當汗出而解,然必風傷皮毛乃可。若天陰雨不止,則濕盛可知,不可執發汗之法也。蓋風傷陽,濕傷陰,陽邪能隨汗而出,陰邪反因汗而橫矣,故不愈也。當微發汗,去其陽分之邪,使無拘戀;肺合皮毛,皮毛得理,肺氣安而氣化行,濕自下逐矣,故風濕俱去也。)
夫風[家](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風濕之症,應當汗解,而反下之,下則裡虛,則風濕乘虛入於骨節,則筋乃勁急,直強而為痙。痙症而復發其汗,汗乃血化,則血更傷。筋屬木,血潤則和柔。血不養筋,故勁直者,且加拘急矣。)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證),渴欲飲水,水人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太陽本水之出路,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加煩者,表之風未解,內之濕已蓄也,故曰有表裡症。濕蓄於內,則心液不行,心火上炎,故煩而渴,渴則求救於水,水入濕泛,因而上吐。名曰水逆者,言吐逆由於水泛也。用四苓以祛濕,桂枝以解風,更多服暖水以鼓胃陽,胃陽鼓動,穀精化汗,風濕俱解矣。)
白話文:
太陽經上篇
服用上列四味藥,每次服用四錢(約12克),研磨成粉末,用半盞水煎煮至八分滿,濾渣,溫服,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吹風。
(麻黃能發汗,甘草能調和藥性,薏苡仁能祛除風濕,杏仁能宣利肺氣。肺與皮毛相通,因此用它來去除濕氣。)
如果出現風濕症狀,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卻怕風,則應服用防己黃耆湯。(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脈象浮,是風邪的脈象;身體沉重,說明體內有濕;出汗卻怕風,是風邪與濕邪交結,停留在皮毛衛分。如果在此基礎上再用發汗的藥物,雖然風邪可以去除,但毛孔卻更加張開,水氣外溢,容易導致元氣虛脫,因此只用除濕的藥物治療。)
防己黃耆湯組成:
防己(一兩),黃耆(一兩),炙甘草(五錢),白朮(七錢五分)
將以上四味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約15克)。再加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滿,濾渣,溫服。(過一段時間再服用)。如果呼吸喘促,加麻黃五錢(約15克);胃部不適,加白芍藥三分;氣往上衝,加桂枝三分;下焦有陳舊寒邪,加細辛三分。服藥後,應感到藥力像蟲子一樣在皮膚中遊走。從腰部以下蓋上棉被,再用一條棉被圍繞腰部以下,保持溫暖,微微出汗,病情就會好轉。
(防己能利水,黃耆能固表,白朮能燥濕,甘草、生薑、大棗能和中祛濕。如果呼吸喘促,是風邪侵犯肺部的緣故,所以加麻黃。胃部不適,是濕熱交雜,血分有熱的緣故,所以加白芍藥。氣往上衝,是水氣乘風而上逆的緣故;桂枝能祛風利水,所以加之。細辛能散寒除濕,所以有陳舊寒邪就加它。這樣,水濕就不會內阻外泄,藥力像蟲子一樣在皮膚中遊走而下。
水濕去除後,皮毛衛分就不會鬱塞。不必再疏風解肌,只要用被子圍繞腰部使其溫暖,微微出汗,風邪就會自行消散,身體輕鬆,疾病自然好轉。)
問:風濕交加,全身疼痛,應該發汗來治療。但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醫生說此時不宜發汗,那麼發汗後病情不愈的原因是什麼?
答:發汗後汗出很多,只是風邪去除,濕邪依然存在,所以病情不愈。如果治療風濕,發汗只要微微出汗即可,風濕邪氣都能去除。
(風濕交加,則皮毛受損,所以全身疼痛,應該發汗治療,但必須是風邪侵犯皮毛的情況下才行。如果陰雨連綿,則濕邪盛行,不可強行發汗。因為風邪傷陽,濕邪傷陰,陽邪可以隨著汗液排出,陰邪卻因發汗而加重,所以病情不愈。應該微微發汗,去除陽分之邪,使邪氣不致於滯留;肺與皮毛相通,皮毛得到調理,肺氣安順,氣機通暢,濕邪自然排出,所以風濕都能去除。)
風邪入侵下焦則會引起痙攣,再次發汗則會加重拘急的症狀。(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風濕病症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如果反而下利,則會導致裡虛,風濕邪氣乘虛而入骨節,筋脈就會收縮而痙攣。痙攣的病人再次發汗,汗液是血液轉化的,則會更加損傷血液。筋屬木,血液滋潤則柔軟。血液不足以滋養筋脈,所以筋脈收縮,且更加拘急。)
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並且煩躁,有表裡症狀,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就吐,稱為水逆,應服用五苓散。(多喝溫水,出汗後病情好轉。)
(太陽經是水液排泄的通道,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反而加重煩躁,說明表邪未解,內有濕邪蓄積。所以說有表裡症狀。濕邪積聚於內,則心液運行不暢,心火上炎,所以煩躁口渴,口渴就喝水,水入則濕邪泛濫,因而嘔吐。稱為水逆,是指嘔吐是因水濕泛濫所致。服用五苓散來祛除濕邪,用桂枝來解表,多喝溫水來溫煦胃陽,胃陽鼓動,穀物精氣化為汗液,風濕邪氣都能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