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八 (3)
卷八 (3)
1. 平脈法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營](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常經](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剛,願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
脈有三部,尺寸及關,[營](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百)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沈)潛水[蓄](滀),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亦異端,[太](大)過可怪,不及亦然。
白話文:
脈有三部分,分別是寸、關、尺,陰陽互相影響。營氣和衛氣以及血氣,在人體內循環運行,呼吸出入,上下貫通,隨著呼吸遊走佈散,津液暢通無阻,隨時應對身體的活動,表現出不同的狀態。春天脈象偏弦,秋天脈象偏浮,冬天脈象偏沉,夏天脈象偏洪。觀察脈象的顏色和形狀,大小也各不相同。同一時間內,脈象變化無常,尺寸也參差不齊,或短或長,上下位置可能不一致,甚至可能出現或有或無的現象,疾病變化莫測,進退升降,令人心迷意惑,難以把握。希望老師能詳細解說,讓我明白其中的道理。
老師說:你所問的,正是脈象的根本道理。脈有三部分,分別是寸、關、尺,營氣和衛氣的運行,始終保持平衡。腎脈偏沉,心脈偏洪,肺脈偏浮,肝脈偏弦,這是常規的脈象,不會出現偏差。脈象的升降出入,遵循著時間的規律,像漏壺滴水一樣,循環往復,每兩刻鐘完成一個循環,最終回到寸口脈,就能觀察出虛實狀況。脈象的變化,受陰陽影響,風邪入侵,脈象偏浮虛;寒邪入侵,脈象偏牢堅;水邪停滯,脈象偏沉潛;津液不足,脈象偏急弦;活動則疼痛,脈象偏數,則感到煩躁。如果脈象出現異常,就能推斷出病因所在。三部分的脈象不同,所患的疾病也各不相同,過於明顯或不足,都是病態表現。
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藏府,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後(賢)人。
(在人體躬,效象形容,變無常經,病輒改易,變化相乘,知變所緣,此六句序例張本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嗜]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中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白話文:
疾病並非憑空出現,其中必有隱藏的病因。要仔細觀察表裡,分辨三焦的病變。了解疾病的所在,運用望聞問切,推測臟腑的狀況,就能如神一般精準診斷。這些醫學知識要仔細記錄下來,傳授給後代。
至於疾病的表現,變化多端,常隨時間推移而有所改變。觀察這些變化,才能了解疾病的根源。
有人問:最高明的醫生只看就能診斷,中等水平的醫生需要詢問才能診斷,最差的醫生需要把脈才能診斷,這是為什麼呢?
老師回答:如果病人說自己發燒、身體疼痛,還想一直躺著,醫生把脈時發現脈象沉而遲,就知道他快好了。為什麼呢?因為表症有病的話,脈象應該是浮大,現在脈象反而沉遲,所以知道他快好了。
假如病人說肚子突然疼痛,自己坐著,醫生把脈時發現脈象浮大,就知道他快好了。為什麼呢?因為裡症有病的話,脈象應該是沉而細,現在脈象浮大,所以知道他快好了。
(陽虛之人,發熱身疼,脈[多]沉遲。濕症亦然。陰虛之人,腹內卒痛,脈多浮大。若雲表必浮大,里必沉細,決無此理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假令脈不和,處言已愈。假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假](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亡陽之症,往往發熱、煩極。及陽已亡,又往往向壁臥。愈不愈,全在辨脈。脈既不和,何得言愈?氣虛者,多喜靜惡動,而言語不續,安得謂之詐!)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無]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病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白話文:
有一次,病人請我去看病,病人家人說他發燒非常煩躁。第二天我到病人住所,看到他面向牆壁而臥,說明他的發燒已經退了。但如果他的脈象不協調,卻說自己已經痊癒了。如果他面向牆壁而臥,聽到我來了卻不驚起而斜眼看我,或者說話時常常停頓,脈象在吞嚥時感到有痰阻的,那麼他就是裝病。如果他的脈象原本就協調,卻說自己的病很嚴重,需要服藥、瀉藥,以及針灸數百次才能痊癒的,那麼他也是裝病。
古代文字
(亡陽之症,往往發熱、煩極。及陽已亡,又往往向壁臥。愈不愈,全在辨脈。脈既不和,何得言愈?氣虛者,多喜靜惡動,而言語不續,安得謂之詐!)
陽氣衰竭的疾病,常常發燒和煩躁。當陽氣已經衰竭時,病人又常常面向牆壁而臥。病人的病情是否好轉,關鍵在於辨別脈象。如果脈象不協調,怎麼能說病人已經痊癒了呢?氣虛的人,多半喜歡安靜、討厭動,而且說話斷斷續續的,怎麼能說他們是裝病呢?
古代文字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無]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裏病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當醫生把脈時,如果病人欠起身子,說明他沒有病。脈象呻吟的,說明他也沒有病。說話慢的,是風邪引起的。搖頭說話的,是裡證。走路慢的,是表證比較強。坐著彎腰駝背的,是氣短。坐著並垂下一隻腳的,是腰痛。腹部有實症而用手護住腹部,好像懷著一個卵一樣的,是心痛。
(除「脈之呻者,病也」二句外,無一句非十分俚鄙者。)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自](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伏氣」二字,誤認冬寒伏藏也。所以知是叔和之言。)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此叔和抄竊《難經》之文也。)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順](逆)有[逆](順),何(謂)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白話文:
師父說:伏氣引起的疾病,可以通過意念觀察,這個月裡可能會有伏氣。假如以前就有伏氣,那必須要檢查脈象。如果脈象虛弱,喉嚨會像受傷一樣疼痛,這不是喉痺。病人說:確實是喉嚨痛。雖然如此,現在又想拉肚子。
(「伏氣」這兩個字,誤認為是冬天的寒冷藏匿的意思。所以知道這是叔和說的話。)
學生問:經書上說脈象有三菽、六菽重的,這是什麼意思?師父說:脈象,就是人用手指按在上面,如果像三顆豆子那麼重的,就是肺氣;如果像六顆豆子那麼重的,就是心氣;如果像九顆豆子那麼重的,就是脾氣;如果像十二顆豆子那麼重的,就是肝氣;按下去一直到骨頭的,就是腎氣。
(這是叔和抄襲《難經》裡的文字。)
學生問:脈象有相乘的,有縱的、橫的,有順的、逆的,這是什麼意思?師父說:水行與火行相乘,金行與木行相乘,叫做縱;火行與水行相乘,木行與金行相乘,叫做橫;水行與金行相乘,火行與木行相乘,叫做逆;金行與水行相乘,木行與火行相乘,叫做順。
(縱橫出於《脈經》。《脈經》者,叔和之書也。)
傷寒,腹痛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緊脈為寒,寒遇陽明經之熱,則寒必解。譫語,陽明經症也。故譫語症之脈決不緊,緊脈之症,決不譫語,勢不兩立者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脈能作病,全為胃氣衰弱,未聞以弦、緊、滑、澀、浮、沉也。論脈以形不以神,其惟叔和乎?)
白話文:
(節錄自《脈經》。《脈經》是叔和所著。)
傷寒、腹痛、胡言亂語,寸口脈浮又緊,這是肝氣凌犯脾胃,稱為「縱」,刺期門穴。傷寒、發燒、怕冷、口渴想喝水,腹部一定脹滿。自行出汗、小便通暢,疾病即將好轉,這是肝氣凌犯肺,稱為「橫」,刺期門穴。
(脈搏緊表示寒氣,寒氣遇到陽明經的熱氣,寒氣一定會消散。胡言亂語是陽明經的症狀。所以,胡言亂語的脈搏一定不會緊,脈搏緊的症狀一定不會胡言亂語,兩者勢不兩立。)
有人問:脈搏有殘賊,這是什麼意思?老師說:脈搏中有弦脈、緊脈、浮脈、滑脈、沉脈、澀脈,這六種脈搏稱為殘賊,能夠造成(各種)脈搏病症。
(脈搏能造成疾病,完全是因為胃氣衰弱,沒有聽說過是因為弦脈、緊脈、滑脈、澀脈、浮脈、沉脈。討論脈搏以形狀為準,而不是以神氣為準,只有叔和是這樣嗎?)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症](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病](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緣何](何緣)[有](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藥不對病,乃推託舊時之藥發作,開世俗嫁禍法門。叔和真無恥小人耳。)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脈弦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藏傷,故知死也。南方心脈,其形何[似](以)?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
白話文:
病人脈象有災怪,是什麼意思呢?老師說,假設病人得了太陽病,脈象和病症相符,於是給病人煮湯。湯煮好後,馬上就送給病人喝,大約像吃飯的時間,病人就開始大吐,或者腹瀉,肚子痛。老師說,我之前來的時候沒見過這個病症,現在卻出現了變化,這就是所謂的災怪。為什麼會出現吐瀉呢?老師回答說,可能是病人以前吃過藥,現在藥效發作了,所以稱為災怪。
東方是肝經所在,肝經的脈象是什麼樣子呢?老師說,肝屬木,又稱厥陰,其脈象細微、弦緊、濡弱而長,這就是肝經的脈象。肝病出現濡弱的脈象,病情反而會好轉。假設脈象是弦緊的,那病人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脈象如同弦線般筆直,說明肝臟受損,所以就會死亡。南方是心經所在,心經的脈象是什麼樣子呢?老師說,心屬火,又稱少陰,其脈象洪大而長,這就是心經的脈象。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大](太)陰,其脈毛浮也。
肺病自得此脈,若得遲緩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關格本以人迎氣口,辨陰陽之痞絕。以關格為病,始於《難經》。蓋越人有《難經》,傳至華元化,焚於獄。吳太醫呂廣,追錄八十一難。凡背《內經》者,皆廣之訛,非越人原文也。至於反覆二字,更為杜撰。)
白話文:
心臟病如果症狀嚴重,反而容易治癒。假設脈搏微弱而消失時強勁,稱為「反」,病症在內;脈搏開始時微弱而末端強勁,稱為「覆」,病症在外;脈搏上端微弱而末端強勁,就會出汗;脈搏下端微弱而末端強勁,則代表膀胱不通,無法排尿。頭部沒有汗的人可以治癒,出汗的人則會死亡。西方的肺脈,形狀像什麼?老師說:肺屬金,名為「太陰」,它的脈搏毛細而浮。
肺病如果出現這種脈象,脈搏遲緩則容易治癒;如果脈搏急促則病情嚴重。為什麼這樣判斷?因為急促的脈象屬南方火,火克西方金,容易導致癰腫,難以治療。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脈)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此叔和最近理之言。)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經云:責於陽者,知病處也。今乃責之浮沉,雖粗近是。)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陰陽絕則立死,豈能久延,期以月節克之。)
白話文:
問題:二月時脈搏浮而有力,為什麼說到了秋天就會死去?
回答:二月的時候,脈搏應該濡弱,但反而脈搏浮而有力,所以知道到秋天時會死去。二月時肝臟當令,肝脈屬木,(脈搏)應濡弱,但反而脈搏浮而有力(脈),這是肺脈的表現,肺屬金,金來克木,所以知道到秋天時會死去。其他脈象也仿此。
(這是叔和最近整理的理論。)
回答:脈搏,肥胖的人應該浮,瘦弱的人應該沉。肥胖的人脈搏應沉但反而浮,瘦弱的人脈搏應浮但反而沉,因此要責問其原因。
(經書上說:責問陽脈的性質,就能知道疾病的位置。現在責問脈搏的浮沉,雖然粗略但接近真相。)
回答:寸脈下行不到關脈,表示陽氣已絕;尺脈上行不到關脈,表示陰氣已絕。這些都是無法醫治,必定死亡的。如果要計算剩餘的壽命,可以用月節來推算。
(陰陽已絕,必然立刻死亡,怎麼可能延續很久,用月節來推算未免牽強。)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旺)氣,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即](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害](苦)。
(真氣者,充於谷。穀神既無,胃氣大傷,脈安能不病。)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飲食](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滑乃澀之反,與緊甚不類。經云:滑者陰氣有餘,豈陰陽和合之謂乎!)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白話文:
老師說,病人脈象正常卻生病,稱為行屍,這是因為沒有生機,突然昏倒、不認識人,這樣的人命不久矣。而生病了脈象卻正常的,叫做內虛,這是因為沒有谷神,雖然身體虛弱,卻沒有大礙。
有人問,脈象翕奄沉,稱為滑脈,這是什麼意思呢?沉代表純陰,翕代表正陽,陰陽調和,所以脈象才會滑,關尺脈也平穩。陽明脈稍微沉,飲食可以正常;少陰脈稍微滑,滑其實是緊脈的浮名,這是陰實,這種人一定會大腿內側出汗,陰部潮濕。
有人問,曾經生病過,緊脈又是怎麼來的呢?老師說,比如說,如果因為出汗或者嘔吐,導致肺部寒涼,就會使脈象變緊;又比如說,如果咳嗽,喝了冷水,也會使脈象變緊;如果腹瀉,那是因為胃中虛寒,也會使脈象變緊。
(緊為寒,亦有因寒而病,亦有因病而寒,亦有本原,亦有後天,此節言太板,掛一漏百,叔和筆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營](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營](榮)氣弱,名曰卑。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營](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緩遲)相搏,名曰沉。
(高、章、綱、惵惵、卑、損,此六字,出於何典?遲亦難言和,遲緩何故曰沉?)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營](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也。
白話文:
寸口脈上,衛氣強盛的稱為高;榮氣強盛的稱為章。高章相互交錯,稱為綱。衛氣衰弱的稱為惵;榮氣衰弱的稱為卑。卑互相交錯,稱為損。衛氣平和的稱為緩;榮氣平和的稱為遲;緩遲相互交錯,稱為沉。
(高、章、綱、惵惵、卑、損,這六個字出自哪部經典?遲字難道不能表示平和嗎?遲緩為什麼稱為沉?)
寸口脈象緩慢而遲鈍,緩表示陽氣旺盛,面色鮮亮,容光煥發,聲音洪亮,毛髮茂盛;遲表示陰氣旺盛,骨髓充盈,血液充足,肌肉緊緻光滑而富有彈性。陰陽相互調和,榮衛同時運行,剛柔和諧地相互交搏,稱為脈象強勁有力。
(商為金聲,商者,傷也。豈陽氣長之聲乎?)
趺陽脈滑(而)緊,[而]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刀](刃),坐作瘡也。
(和氣舒緩,寒邪緊急,如何曰脾氣強?至於持實擊強以下之語,真一字不解矣。)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關格,以人迎氣口,辨陰陽之痞絕。今以為病,叔和之言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一字不解,豈非叔和妙筆!)
白話文:
(聲音響亮尖銳,傷也。難道是陽氣旺盛之聲嗎?)
足陽脈脈象滑且緊,滑主胃氣實,緊主脾氣強,實氣衝擊強氣,疼痛會自己加重,就像用手握刀刃,坐臥都會造成傷口。
(和緩之氣舒適,寒邪急迫,怎麼能說脾氣強?至於「持實擊強」以下的言語,我真是一個字都不懂。)
寸口脈浮且大,浮主虛,大主實,在尺處為關脈,在寸處為格脈。關脈不通則不能小便,格脈不利則嘔吐。足陽脈脈象沉伏且澀,伏則嘔吐,水穀不能消化,澀則食入不下,稱為關格。
(關格,根據人迎氣口,分辨陰陽痞滿之絕。現在將其視為疾病,這是叔和的說法。)
問:濡弱的脈象怎麼會反而適應十一經絡?師傅說:五臟六腑相互影響,所以會有十一條經絡。
(我不懂這句話,難道不是叔和的妙筆嗎!)
問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曰:諸陽浮數為乘府,諸陰遲澀為乘藏也。
(其說雖根於《難經》,然《靈》、《素》無此法以別藏府。呂廣之言乎?故還叔和?)
白話文:
有人問道:“如何知道是五臟六腑被邪氣侵襲呢?”回答說:“所有的陽熱症狀表現出脈搏跳動快速就是五臟六腑被邪氣侵襲,而所有陰寒症狀表現出脈搏跳動緩慢且不順暢的就是五臟被邪氣侵襲。”(這種說法雖然源於《黃帝內經·素問》中的理論,但是《神農本草經》並沒有用這個方法來區分五臟六腑。這可能是呂廣所說的話吧?所以才讓王叔和記載下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