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太陽經上篇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寒濕傷脾,脾主肌肉,身煩疼者,寒濕鬱於肌膚,而太陰傷也。與之麻黃加朮湯,以表肌膚之寒濕也,故發其汗乃愈。若用火攻,則火性上行,濕氣橫流,漫無出路矣。蓋火性上而水性用(下),兩不相值,故不可也。)

麻黃加朮湯

麻黃(一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炙,一兩),白朮(四兩),杏仁(去皮尖,七十枚)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用麻黃以解肌表之郁,肺合皮毛,皮毛理,則肺氣通調,水道利而濕解矣。又恐汗之太過,有亡陽之患,故以桂枝監之,甘草和之,杏仁利氣以通水。身煩疼者,脾主肌肉,脾濕津液不行而煩疼,故以白朮散太陰之精,而行津液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身疼發熱,太陽濕蒸而疼熱也。頭痛者,頭乃太陽經行之地也,既走頭面,則濕流陽分也。病在陽,故脈大。土色黃,濕土色現,故面黃;濕勝,心液不行,故煩;濕滯,肺氣不調,故喘而鼻塞;濕走於陽經,則脾陰無礙,故能飲食。腹和無病,病在陽,陽屬氣,肺主氣,而開竅於鼻,故以疏通逐水之藥納鼻,則肺氣下及州都,濕可去而病自愈矣。

以上三節,太陽寒濕傷寒也。)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表不解,發熱惡(寒)體痛,諸症未除也。心下有水氣。水者,濕也。腎者主水,故在心下。濕邪乘脾肺,故乾嘔發熱而咳也。或者,未定之詞,總因寒風濕流行不一,無所不之也。青龍湯,祛濕祛風寒也。同一青龍也,大則上升,興雲致雨;小則下行,滅風定水也。)

小青龍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麻黃(去節,三兩),乾薑(二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北味(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三](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括蔞根三兩;)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雞蛋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括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桂枝、芍藥、甘草,桂枝湯也,用以治風。加麻黃、乾薑以解寒,加半夏、細辛以行濕,加北味以降氣也。利則濕邪乘里,故加蕘花以行水,而去麻黃之表。渴則火爍肺金,故(去)半夏之燥,加括蔞根之潤。噎則腎寒上逆,故加附子之溫,去麻黃之升。小便不利而滿,濕滯州都也,故加茯苓之沁,去麻黃之散。

白話文:

太陽經上篇

若身體煩悶疼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發汗治療,不可用火攻。身體煩悶疼痛是因為寒濕侵犯脾臟,脾臟主管肌肉,寒濕停滯在肌膚,導致太陰受損。使用麻黃加朮湯,可以疏通表皮的寒濕,發汗後即可痊癒。如果用火攻,火氣會向上走,濕氣則橫流,無處排出。因為火的特性是向上,水的特性是向下,兩者不相容,所以不可用火攻。

麻黃加朮湯的組成:麻黃(一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炙,一兩)、白朮(四兩)、杏仁(去皮尖,七十枚)。以上五味藥材,用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下七升,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二升半,去除藥渣,溫服八合,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

麻黃可以解表散寒,肺與皮毛相通,皮毛調順,則肺氣通暢,水道通利,濕邪即可消除。為避免汗出太多傷陽氣,所以加入桂枝來調節,甘草來調和藥性,杏仁利氣以利水。身體煩悶疼痛是因為脾臟主管肌肉,脾濕導致津液運行不暢而疼痛,所以用白朮來疏通太陰經的精氣,使津液通暢。

若身體疼痛、發熱、面色發黃、喘息、頭痛、鼻塞、煩悶,脈象洪大,但能正常飲食,腹部舒適,沒有其他不適,病症在頭部,是寒濕阻滯,導致鼻塞,將藥物塞入鼻中即可痊癒。

身體疼痛發熱,是太陽經受濕邪蒸鬱所致。頭痛是因為太陽經循行於頭部,濕邪循陽經上行。病在陽經,所以脈象洪大。面色發黃,是濕邪的顏色;煩悶是因為濕邪過盛,影響心液運行;喘息鼻塞是因為濕邪阻滯肺氣;濕邪走於陽經,脾陰不受影響,所以能正常飲食。腹部舒適,沒有其他不適,說明病在陽經,陽屬氣,肺主氣,且肺開竅於鼻,所以用疏通水道、祛除濕邪的藥物塞入鼻中,肺氣下達,則濕邪可除,疾病自愈。以上三種情況,都是太陽經寒濕引起的傷寒。

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或口渴,或腹瀉,或咽喉梗塞,或小便不利,少腹脹滿,或喘息,可用小青龍湯治療。

傷寒表證未解,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各種症狀未除。心下有水氣,水即濕邪,腎主水,故在心下。濕邪侵犯脾肺,所以出現乾嘔、發熱、咳嗽等症狀。其他症狀,因寒風濕邪流行,各有不同。小青龍湯,可以祛除濕邪、風寒。青龍,大則上升,興雲致雨;小則下降,滅風定水。

小青龍湯的組成: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麻黃(去節,三兩)、乾薑(二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白芥子(半升)。以上八味藥材,用一斗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下八升,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若口渴,去掉半夏,加入括蔞根三兩;若微瀉,去掉麻黃,加入蕘花(雞蛋大小,煎至赤色);若咽喉梗塞,去掉麻黃,加入炮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若喘息,去掉麻黃,加入杏仁(去皮尖,半升)。

桂枝、芍藥、甘草是桂枝湯,用於治療風邪。加入麻黃、乾薑以解寒,加入半夏、細辛以行濕,加入白芥子以降氣。腹瀉是濕邪侵犯里證,所以加入蕘花以利水,去掉麻黃的發散作用。口渴是火邪灼傷肺金,所以去掉半夏的燥性,加入括蔞根的潤燥作用。咽喉梗塞是腎陽不足,寒邪上逆,所以加入附子的溫陽作用,去掉麻黃的升散作用。小便不利,腹脹滿,是濕邪阻滯膀胱,所以加入茯苓的利水作用,去掉麻黃的發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