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八 (4)
卷八 (4)
1. 傷寒論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痙乃濕症,濕是五種之一,暍即熱病之一。叔和乃云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其識無知可知矣。)
問曰:[症](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之](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症](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
白話文:
傷寒所致的太陽(痙)、濕、暑三種病症,應該分別辨別論治,因為它們的病徵與傷寒相似,所以在此列出。
(痙是濕證,濕是五種病邪之一,暑是熱病之一。叔和認為應該分別辨別論治,因為它們的病徵與傷寒相似,可見他的見識不凡。)
問題:有些患者的病症表現為太陽病,按照傷寒的治療方法治療後病情卻加重,還出現厥逆、咽中乾澀、兩腿拘急而譫語。老師(說):夜半時患者的手足應該溫暖,兩腿應該伸展。後來患者的情況果然如老師所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回答:患者的寸口脈浮而大,浮脈主風,大脈主虛,風邪會產生輕微發熱,虛陽會導致兩腿抽筋,病症的表現與桂枝證相似,所以加用附子參於其中,增加桂枝的發汗作用,而附子能溫經,這是因為患者陽氣不足。
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腳](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此節叔和設為問答,以解少陰寒症,脈浮自汗出一節之文。陽旦二字,平空杜撰。以浮為風,大為虛,因加附子參其間等語,與原文本意相左矣。)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白話文:
病人出現手足厥逆、咽喉乾燥、煩躁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屬於陽明經內熱鬱結所致。服用甘草乾薑湯後,夜半陽氣回升,雙腳發熱,小腿仍然略微拘緊,服用芍藥甘草湯後,小腿得以伸直。再用承氣湯讓大便略微溏瀉,便能止住胡言亂語,由此可見病情可以痊癒。
(復者,重也。本發汗而復下之,是下之再下矣。病有一起而先下者乎?又有下後可汗者乎?叔和之言,可笑極矣。)
[按脈](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更來數中有還,與緩時一止,自相矛盾。以形象分陰陽,而不論胃氣,其法獨起叔和。)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主之。
(脈浮緊,寒症也。陰寒之症,一見衄血陽明症,陽之所至,寒必自解,無寒症不發汗致衄之理,亦無衄後寒解、再用麻黃湯之理。寒熱不分,的系叔和之言。)
白話文:
再次說明,重複的意思。原本應該先發汗再用下法,這就等於是重複使用下法了。難道有病症一開始就用下法,或者有病症下完之後可以再發汗的嗎?叔和的話真是可笑至極。
(按脈)脈搏摸起來緩慢,時而停頓時而恢復,稱為結脈。另外,脈搏跳動而突然停止,然後跳動次數變少,其中又有回彈的現象,稱為結脈,屬於陰證。脈搏跳動而突然停止,不能自行恢復,然後再次跳動,稱為代脈,也屬於陰證。如果出現這種脈象,治療起來一定很困難。
(脈搏跳動次數變少中有回彈,和緩慢時而停頓,這兩個現象互相矛盾。以脈象的外觀來區分陰陽,卻不考慮胃氣,這種方法是叔和獨創的。)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此導致鼻出血的,可以用麻黃來治療。
(脈浮緊,是寒症的表現。陰寒症狀,一旦出現鼻出血,就屬於陽明症了。陽氣到達哪裡,寒氣就會自然消解。不可能出現寒症不發汗而導致鼻出血的道理,也不可能出現鼻出血之後寒症消解,再用麻黃湯的道理。寒熱不分,完全是叔和的說法。)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下]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不更衣,內實,大便難」三句,文法文理,便知是叔和。)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脾約屬太陰,與太陽何涉?發汗利小便,與[太](少)陽何涉?正陽二字,出於何典?自叔和創立此說。遂以三承氣分系太陽、陽明、少陽。用大黃,而有酒洗酒浸,及不用酒之分,似乎若深有見乎南陽之原委者。及考南陽原文,其亡津液者,不用承氣。至蒸蒸發熱,心煩脹滿,屬胃者,與調胃承氣。
白話文:
問
為什麼會得陽明病? 答
太陽病,如果發汗過度或利小便過度,導致體液耗盡,胃中乾燥,就會轉為陽明病。如果沒有更換衣服,內部積食,大便困難,這也稱為陽明病。
(「不更衣,內實,大便難」三句,從文法結構來看,應該是叔和提出的說法。)
問
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之分,這是什麼意思? 答
太陽陽明:指脾臟虛弱。 正陽陽明:指胃部積食。 少陽陽明:指已經發汗、利小便,但胃中還是燥熱積食,大便困難。
(脾臟虛弱屬於太陰,與太陽病有什麼關係?發汗、利小便與少陽病有什麼關係?「正陽」二字出自哪部經典?這是叔和提出的說法。隨後用大承氣湯分為太陽、陽明、少陽三承氣湯。使用大黃時,有酒洗、酒浸和不使用酒之分,似乎對南陽治法的來龍去脈有深刻的理解。但考查南陽(張仲景)的原典,對於體液耗盡的患者,並不用承氣湯。至於蒸蒸發熱、心煩脹滿,屬於胃病的,則用調胃承氣湯。)
譫語潮熱,脈滑而疾,恐有燥屎者,用小承氣。潮熱、屎硬、喘冒、汗多,有不能臥者,大承氣。其藥之輕重,一視乎症之淺深,何太陽正陽少陽之分哉!)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陽](陰)三[陰](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平日學問云何,乃欲臨時尋按,所云諸可與不可,真叔和之家技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白話文:
病人神志不清,發燒,脈搏滑而快,可能便秘,可以用小承氣湯。如果發燒、大便硬、呼吸急促、出汗多,並且無法平躺,就應該用大承氣湯。藥物的輕重,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何必拘泥於太陽、陽明、少陽的分類呢?
認為疾病緊急,匆忙尋找治療方法,重要的內容很難找到,所以我整理了可以和不可以使用的藥方,比起三陰三陽篇,這個更容易理解。而且有些情況,不只是三陰三陽,也會出現在可以和不可以使用的藥方裡。
平時應該好好學習,不要臨時才翻閱書籍,你所說的可以和不可以使用的藥方,簡直是祖傳秘方。
脈搏濡弱,弱反在關脈,濡反在頭頂,微弱反在上焦,澀反在下焦。微弱則陽氣不足,澀則氣血不足,陽氣微弱,中風後出汗,反而躁動不安,澀則氣血不足,昏厥而且發冷,陽氣微弱導致出汗,躁動不安,無法入睡。
(在關在巔,在上在下,連用四反字為何?文理十分支離。)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此節與前節一樣文法,兩節內微澀弦微,從何說起,何處註腳,此之謂突如其來。)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必利,心下飢煩,晬時而發,其形如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咳者則劇,從何說來,真十二分不通文理。)
大法,春夏宜發汗。
(不論病而論時,叔和之歪論也。)
白話文:
脈象濡弱,濡弱反在關,弱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代表陽氣運作,微代表陰寒。上實下虛,身體想要得到溫暖。微弦代表虛寒,不可發汗,發汗會加重寒慄,難以恢復。咳嗽劇烈,頻頻吐出唾沫,咽喉乾燥,小便頻繁,心下飢餓煩躁,時而發作,症狀類似瘧疾,有寒無熱,虛弱且寒慄,咳嗽時會出汗,蜷縮著身體感到腹部飽脹且堅硬。春季和夏季宜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以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者)必亡陽,陽虛不[可](得)重發汗也。
(南陽處處三令五申,何勞叔和再申言之。)
凡服湯發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此節重出。)
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症](證)[是](良)驗。
(丸者,緩也,發汗自宜湯藥。乃云丸散亦可用,此不過為神丹之地耳。)
大法,春宜吐。
(藥不執方,有何大法!)
凡用吐[藥](湯),中病[即](便)止,不必盡劑(也)。
白話文:
流汗要让手脚都出汗,微微出汗,持续一小段时间最好。不要像水一样流个不停,如果病没有好转,就要再次发汗。出汗太多会导致阳气虚弱,阳气虚弱就不可再次发汗。
服药发汗,病好就停,不用喝完所有药。
如果可以发汗,没有汤药,丸散也可以用,只要能出汗就算治好了。但不如汤药对症有效。
春季应该以吐法治病。
使用吐药,病好就停,不用喝完所有药。
(此亦重出。)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煩]寒。陽微(則)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此節與前九節僅差數字,不問可知是叔和之言。)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
(此亦同前十節,叔和言也。)
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止](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頭]項(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白話文:
段落 1
脈搏濡軟虛弱,虛弱的脈象反而出現在手腕關節處,濡軟的脈象反而出現在頭頂,細微的脈象反而出現在上方,澁滯的脈象反而出現在下方。細微的脈象表示陽氣不足,澁滯的脈象表示沒有血。陽氣不足,反而會出現細微的脈象,會中風出汗,並會煩躁不安;沒有血,會出現澁滯的脈象,會厥逆而感到寒冷。陽氣不足,不可攻下,攻下則會導致心下痞滿堅硬。
段落 2
脈搏濡軟虛弱,虛弱的脈象反而出現在手腕關節處,濡軟的脈象反而出現在頭頂,緊繃的脈象反而出現在上方,細微的脈象反而出現在下方。緊繃的脈象表示陽氣運行,細微的脈象表示陰氣寒涼,上部實而下部虛,意欲溫暖。細微緊繃的脈象表示虛弱,虛弱者不可攻下。
段落 3
細微的脈象表示咳嗽,咳嗽則會吐出涎沫。攻下則咳嗽會停止,但腹瀉卻不會停止,腹瀉不會停止,則胸中會像有蟲子咬噬。喝粥入口後會很快排出,小便不止(腹瀉),兩脅拘急,呼吸困難,頭頸相牽,手臂不會動彈,極度寒冷反而會出汗,身體冰冷如冰,眼睛失去光澤,言辭喋喋不休,但精氣卻大量流失,這是中空的表現,嘴巴雖然想說話,但舌頭卻不能向前伸出。
(粥人則出,又曰穀氣多入,一節之內,前後違背。)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亡](無)血。浮為虛,數[為](生)熱。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寒而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瀝](漓),[小](少)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
(在關在巔,在上在下,已十分支離,與前節一樣文章。)
脈濡而緊,濡則[胃](衛)氣微,緊則[營](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營緊[衛](胃)氣冷,微[喘](嘔)心內煩。醫[為](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
白話文:
(若出現粥樣便,又說穀氣大量進入體內,同一時段內,前後矛盾。)
脈象濡弱,而且弱脈反在關部,濡脈反在巔部,浮脈反在上部,數脈反在下部。浮脈代表陽虛,數脈代表血虛。浮脈代表虛寒,數脈代表邪熱。自發汗而惡寒;數脈代表疼痛,發振寒而顫慄。脈象微弱在關部,胸中急迫,喘氣出汗而無法呼吸,呼吸時,脅部疼痛,發振寒而交替出現,形似瘧疾。醫生反而瀉下,導致脈象數發熱,狂奔見鬼,心下痞結,小便淋漓,小腹極度堅硬,小便時會帶血。
(在關在巔,在上在下,這些部位已經非常分散,與前一段文字一樣。)
脈象濡緊,濡脈代表衛氣微弱,緊脈代表營中寒邪,陽虛衛中風寒,發熱而惡寒,營緊衛氣受寒,微微作嘔而心中煩躁。醫生判斷體內有邪熱,解肌而發汗,虛陽虛煩躁,心下苦痞結實,表裡都虛衰竭,突然起身而頭暈,客熱在皮膚上,悵怏而無法入睡。不知道胃氣受寒,緊寒在關元,治療沒有作用,如同潑水澆在身上。
[寒](客)熱應時罷,[慄慄](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常](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解](救),安可復追還。
(句語俚鄙。)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胃](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下之]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汙](汙)泥而死。
白話文:
病人原本發熱,應該隨著季節轉涼而退燒,但卻反覆發冷顫抖,蓋了厚被還是出汗,身體畏寒又發抖,小便略微排不出來。寒氣隨著水分侵入體內,清淨的穀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嘔吐腹瀉,身心不得安寧,手腳略微麻木,身體發冷卻心煩意亂,想要治療卻為時已晚。
脈象浮大,浮代表氣盛,大代表血虛。血虛就代表陰氣不足,陽氣獨自向下流入陰部,因此小便應該赤色且難以排出,子宮也應該虛弱。但病人卻出現小便順暢而大量出汗的情況,按照法則來說衛氣應該虛弱,但反而更加充實,津液四射,血氣枯竭,心煩意亂而無法入睡,血薄肉消形成水腫。醫生又用毒藥攻瀉腸胃,這屬於重度虛弱,外來的陽氣不久就會消散,最後必然會排出如污泥般的糞便而亡。
(津液四射,大汗便利,皆衛氣不固也。乃六淫為氣實,今反更實,實者何症乎?)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
(何為久數不止,止則邪結?何為正氣卻結於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如此脈理,其惟叔和乎?)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不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利]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貪水者,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寒](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躁。脈[實數](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白話文:
出汗過多,大便稀溏,都是因為衛氣不固所致。這是六種外邪導致的氣實,現在反而更加實了,實證有哪些症狀?
脈搏跳動得快,且持續時間很長。如果脈搏停止,說明邪氣已經凝結,正氣無法恢復,正氣反倒被困在臟腑之中,所以邪氣上浮,與皮毛相得益彰。
不明白部分
- 何為久數不止,止則邪結?
- 何為正氣卻結於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如此脈理,其惟叔和乎?
傷寒發熱的症狀和治療
傷寒發熱,口中呼出熱氣,頭痛眼睛發黃,鼻血不止,想喝水但吐不出來,不想喝水則會抽搐。如果用瀉法治療,咽喉會生瘡。假設手腳溫暖,一定會瀉出膿血大便。
如果頭痛眼睛發黃,用瀉法治療,會導致兩眼閉塞。想喝水的人,脈搏一定會虛弱,聲音微弱,咽喉阻塞。如果用發汗法治療,會導致戰慄,陰陽兩虛。
不想喝水的人,如果用瀉法治療,會導致裡寒不思飲食,大便排出未消化的穀物。如果用發汗法治療,會導致口腔受傷,舌頭上有白苔,煩躁。
脈搏又數又實,六七天不大便,後來一定會解出帶血的大便。如果用發汗法治療,則小便會自然解利。
(細細讀之,的系叔和。即末後若發汗三字,便可知矣。)
大法,秋宜下。
(以汗下吐分四時,乃叔和之創論也。)
凡[服](可)下[藥](者),用湯勝丸(散),中病[即](便)止,不必盡劑也。
(小心謹慎,叔和原是好醫生,但恨不識字,不明理耳。毋深求全之。辟邪說,以閒先聖之道,後學之責也,故不得不開罪叔和。予豈好辨哉,亦不得已也。)
白話文:
大法,秋天適合使用下法。
(用發汗、嘔吐、下法來區分四季,這是叔和最初提出的論點。)
凡是可以服下藥的,用湯劑比丸劑散劑好,病情一好轉就停藥,不必吃完所有的藥。
(叔和原本是一位好醫生,但可惜不識字不通理。不要過於苛求完美。批判錯誤的說法,以維護先聖的教導,後學者的責任,因此不得不得罪叔和。我並非好辯,只是不得已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