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五十八難注
五十八難注
1. 五十八難注
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否?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稿不得汗。肌寒熱者,唇舌稿,無汗。骨發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稿痛。
白話文:
五十八難曰:
傷寒有哪些種類?其脈象有否變化?
**答:**確實,傷寒有五種: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其症狀各不相同。
**中風的脈象:**陽氣浮游而滑利,陰氣濡濕而弱小。
**濕溫的脈象:**陽氣濡濕而弱小,陰氣微小而急促。
**傷寒的脈象:**陰陽之氣均盛而緊澀。
**熱病的脈象:**陰陽之氣均浮游,浮取而滑利,沉取而散澀。
**溫病的脈象:**遊走於各經絡,難以辨清是哪條經絡所引起,須根據病症所在經絡處取脈。
傷寒有的出汗後病癒,有的下瀉後死亡;有的出汗後死亡,有的下瀉後病癒。這是為什麼?
**答:**陽盛陰虛者出汗後死亡,下瀉後病癒。陽虛陰盛者出汗後病癒,下瀉後死亡。
寒熱之病,應如何辨候?
答:
- 皮膚寒熱者:皮膚不能接觸席子,毛髮乾枯,鼻子乾燥,無法出汗。
- 肌肉寒熱者:嘴脣和舌頭乾枯,無汗。
- 骨頭寒熱者:病痛難耐,出汗不止,牙齒根部乾枯疼痛。
(太陽寒水經,為人身之外藩。天有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外感而病,總名傷寒。寒者,寒水經也,謂傷太陽之外感也。病有陰陽之分,燥、濕、寒、熱之殊,故脈亦各變異。蓋天氣有風、寒、暑、濕、燥、火,故發病有風、寒、濕、熱、溫五種之不同。感風而病名傷寒。
此寒字,是言氣,寒冷之寒也。感濕而病,名濕溫。溫,同瘟,以濕症傳染,有似瘟疫也。感燥火暑,病名熱病。但分先夏至日,病名春溫;後夏至日,病名夏暑。感天地不正之氣邪,病名溫病,即瘟疫也。故其苦各不同。
脈之陰陽以寸尺分,寸[揚](陽)尺陰也。中風為陽邪,故脈陽分浮而滑;病風由於血虛,故陰分脈濡小而弱;濕溫之病,胃腸不鼓,故陽分脈濡而弱;濕邪凝結於下,故陰分脈小而急;傷寒寒邪凝結於內外,故尺寸俱甚而緊澀,澀乃陽滯,緊乃寒象也。病名原由燥火暑,燥則故脈陰陽俱浮,而沉分散澀,澀乃陰枯也。
白話文:
太陽寒水經,是人體的外部屏障。天地間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外在入侵人體而致病,統稱為傷寒。寒者,指寒水經受侵,即太陽經感受外邪。疾病有陰陽之分,也有燥、濕、寒、熱之別,因此脈象也各有異變。由於天氣有風、寒、暑、濕、燥、火,所以發病時會有風、寒、濕、熱、溫五種不同。感受風邪而生病叫做傷寒。
「寒」這個字指的是氣,是寒冷之氣。感受濕邪而生病,叫做濕溫。「溫」通「瘟」,是因為濕症傳染,像瘟疫一樣。感受燥火暑邪,病名叫做熱病。不過要分夏至日之前,病名叫做春溫;夏至日之後,病名叫做夏暑。感受天地不正之氣,病名叫做溫病,也就是瘟疫。所以它們的症狀各不相同。
脈的陰陽以寸尺來區分,寸為陽,尺為陰。中風是由於陽邪,所以脈象陽分浮而滑;病風是由於血虛,所以脈象陰分濡小而弱;濕溫之病,胃腸不脹,所以脈象陽分濡而弱;濕邪凝結於下,所以脈象陰分小而急;傷寒寒邪凝結於內外,所以寸尺脈都緊澀,澀是陽氣滯留,緊是寒象。病因是由於燥火暑,燥則脈象陰陽都浮,而沉脈浮散澀,澀是陰津枯竭所致。
火暑故脈迫疾,浮分而滑。溫病則邪在何經,乃現何經之脈。故因經施治,不可拘一也。治傷寒有汗下不同,治差即死。蓋汗藥多升,升屬陽;下藥多降,降屬陰。陰盛陽虛,宜補陽瀉陰,故汗之而愈,下之而死。陽盛陰虛,宜瀉陽救陰,故下之而愈,汗之而死。汗下猶言冷熱升降,風病、熱病,陽盛陰虛症也;濕病、寒病,陰盛陽虛症也。
溫病,則觀邪在陽經陰經,辨其陽盛陰盛而施治。五種寒熱有淺深,故有在皮、在肉、在骨之不同。邪在皮毛,皮毛屬肺,肺竅在鼻,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乾無汗,肺液傷也。邪在肌肉,肌肉屬脾,脾合唇舌,皮膚痛,唇舌乾,無汗,脾液枯也。邪在骨,骨屬腎,腎合齒本,腎主秘藏。
白話文:
火暑所致
,故脈象跳動急迫,浮而分歧,且滑利。溫病時,邪氣在何經,就會出現相應經脈的脈象。因此,治療時應根據經脈的不同而施治,不可拘泥於單一方法。治療傷寒時,用汗法和下法不同,用錯就可能致命。因為汗藥多為升發之性,屬陽;下藥多為降下之性,屬陰。陰盛陽虛時,應補陽瀉陰,所以用汗法可愈,而用下法則會導致死亡。陽盛陰虛時,應瀉陽救陰,所以用下法則可愈,而用汗法則會致命。汗法和下法就像冷熱升降一樣,風病和熱病都是陽盛陰虛的證候;濕病和寒病都是陰盛陽虛的證候。
溫病
時,應觀察邪氣在陽經還是陰經,辨別是陽盛還是陰盛,再進行治療。五種寒熱有深淺之分,因此邪氣會在皮、肉、骨的不同部位。邪氣在皮毛時,皮毛屬肺,肺竅在鼻,皮肉發熱,毛髮焦枯,鼻乾無汗,表明肺液受損。邪氣在肌肉時,肌肉屬脾,脾合脣舌,皮膚疼痛,脣舌乾燥,無汗,表明脾液枯竭。邪氣在骨時,骨屬腎,腎合齒本,腎主藏精。
腎虛不藏,汗出不休,齒枯痛,腎涸不靜,病人不能少安也。仲景原文,遵此五種立論,但多兼症耳。實傷寒經序例也。)
白話文:
腎臟虛弱無法儲存水分,導致出汗不止;牙齒乾燥疼痛,腎液乾涸不穩定,病患難以稍作休息。張仲景在原著中以此五種症狀爲基礎進行討論,只是多了其他病症而已。這實際上是傷寒論中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