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凡例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凡例

一、本經成於東漢,歷今年數久遠,且經叔和更次,故字畫差訛,章句錯簡,不一而足,皆遵先哲釐正。

二、辨脈法、平脈法、可汗吐下、不可汗吐下及序例諸條,皆系叔和偽語,另駁正於後。

三、《內經》天元紀七篇,論六淫之邪,本為傷寒而作,但卷帙浩繁,不能盡注。茲特注《難經·五十八難》一篇,《素問·熱病論》一篇於卷首,以證南陽傷寒原文暨叔和之謬。

四、傷寒傳經,惟火性急速,一日一經。其風寒濕,則不拘定日期,亦不定傳陽明,大約以類相傳。故風症多傳少陽、厥陰,濕症多傳三陰。世俗所論傳本巡經、越經、表裡、誤下、得度、入陰、入陽之說,概皆刪正。

五、傷寒傳足不傳手者,本之天元機上下相召之義。《內經》云: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又曰:應天之氣,動而不息。蓋三陰三陽者,足六經也。足經屬地,六氣屬天。地受天邪而成外感,動而不息,故六經傳變也。

六、傷寒歸府症,惟陽明經風熱之症有之。蓋火炎土燥,而為萬物所歸也。世俗不辨陰陽,以濕症為太陽[府]症,此成氏之謬也。遵原本釐正。

七、桃仁承氣,陶氏增入桂枝,諸方增入分兩,一遵原本釐正。

八、傷寒壞病,陽明、太陰、少陰不成者,以脾胃腎為先後天也。

九、風熱結胸,太陽經成於下早,在太陰、厥陰,皆因濕症,不由下而成,不可一例施治。

十、風寒濕熱,有陽盛陰盛之分,治法迥[別]。即誤下變症,陽盛成結胸,陰盛成痞,不可渾同施治。

十一、方中分兩:漢之升,今之一盞;一銖,今之一分三釐八毫;一兩,今之三錢三分;一字,貳分五釐;一錢匕,以錢大一匙挑藥也。

十二、傷寒註疏,不下百部。成無己外,即如近日方中行、喻嘉言、程郊倩、張路玉、周禹載等,雖皆言叔和差謬,然陽駁陰奉,總因寒字不明。是言經耳,余萬不得已,故輯是編。

十三、聖經深邃,蠡測誠難。如有後之君子,因是更加駁正,一字之師,球亦受教不淺也。

白話文:

《凡例》

  1. 本書原典成書於東漢,年代久遠,又經王叔和重新編次,因此存在文字錯漏、章節次序混亂等問題,均依照前賢校正後的版本為準。

  2. 書中關於脈象辨別、汗吐下治法宜忌及序例等內容,實為王叔和偽托之作,將在後文逐一駁斥修正。

3.《內經》天元紀等七篇論述六淫邪氣,本為傷寒病症而作,但因篇幅浩繁無法詳注。現特別註解《難經·五十八難》和《素問·熱病論》各一篇置於卷首,用以印證張仲景傷寒原旨並揭示王叔和之謬誤。

  1. 傷寒傳經規律:唯有火邪傳變迅速,可一日傳一經;風寒濕邪則無固定傳變日期,也不必然傳至陽明經,主要遵循同類相傳原則——風證多傳至少陽、厥陰,濕證多傳至三陰經。刪正世俗流傳的循經、越經、表裡、誤下、傳度、入陰入陽等謬說。

  2. 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的理論依據,源自《內經》天地氣機相應之理。足六經屬地,六氣屬天,地受天邪而形成外感病症的傳變。

  3. 傷寒腑證僅見於陽明經風熱證,因火炎土燥而萬物所歸。世俗不辨陰陽,誤將濕證認作太陽腑證,此乃成無己之謬誤,現依原本校正。

  4. 桃仁承氣湯中陶弘景添加桂枝,以及各方劑增減的劑量,均恢復原本記載。

  5. 傷寒壞病若未形成陽明、太陰、少陰證候,當以調理脾胃腎(先後天之本)為主。

  6. 結胸證成因各異:太陽經因過早攻下所致,太陰厥陰則因濕邪自生,非因攻下形成,不可統一治療。

  7. 風寒濕熱證有陽盛陰盛之別,治法截然不同。即便誤下變證,陽盛則成結胸,陰盛則成痞證,不可混治。

  8. 劑量換算:漢代一升合現今一盞;一銖合一分三釐八毫;一兩合三錢三分;"一字"合二分五釐;"錢匕"即用銅錢挑取一平匙藥末。

  9. 傷寒註疏著作逾百部,除成無己外,如方有執、喻昌、程應旄、張璐、周揚俊等雖皆指摘王叔和謬誤,但往往陽奉陰違,根源在於未明"寒"字真義。本書實為不得已而作。

  10. 經典深奧,管窺之見難免疏漏。後世君子若能指正,即使只字片言的教誨,編者亦將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