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凡例
凡例
1. 凡例
一、本經成於東漢,歷今年數久遠,且經叔和更次,故字畫差訛,章句錯簡,不一而足,皆遵先哲釐正。
二、辨脈法、平脈法、可汗吐下、不可汗吐下及序例諸條,皆系叔和偽語,另駁正於後。
三、《內經》天元紀七篇,論六淫之邪,本為傷寒而作,但卷帙浩繁,不能盡注。茲特注《難經·五十八難》一篇,《素問·熱病論》一篇於卷首,以證南陽傷寒原文暨叔和之謬。
四、傷寒傳經,惟火性急速,一日一經。其風寒濕,則不拘定日期,亦不定傳陽明,大約以類相傳。故風症多傳少陽、厥陰,濕症多傳三陰。世俗所論傳本巡經、越經、表裡、誤下、得度、入陰、入陽之說,概皆刪正。
白話文:
一、這部經典在東漢時期完成,至今已有悠久歷史,並且經過叔和的編輯,因此字形有誤,篇章句節混亂,各處都有不同。我們遵循前人的智慧,對此進行了修正。
二、關於脈診方法、平脈標準、發汗、吐瀉以及下藥等規定,這些都是叔和虛構的言語,我們在後面會加以糾正。
三、《內經》中的「天元紀」七篇文章,主要討論六種外來邪氣對身體的影響,主要是針對傷寒病撰寫的。由於內容龐大,無法一一註解。現在,我們在書的開頭特別註解了《難經·五十八難》和《素問·熱病論》兩篇文章,用以佐證南陽傷寒的原文以及叔和的錯誤。
四、傷寒病傳染經絡的原則是,火性迅速,通常一天傳一經。至於風、寒、濕等病,並不一定按照固定的日期傳染,也不一定傳至陽明經。總的來說,它們是按照類似的模式傳染。因此,風症常傳至少陽、厥陰經,濕症則常傳至三陰經。一般社會上對於傳染規則、經絡循行、越過經絡、誤下藥、適度治療、進入陰經、進入陽經等理論的討論,我們都進行了糾正。
五、傷寒傳足不傳手者,本之天元機上下相召之義。《內經》云: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又曰:應天之氣,動而不息。蓋三陰三陽者,足六經也。足經屬地,六氣屬天。地受天邪而成外感,動而不息,故六經傳變也。
六、傷寒歸府症,惟陽明經風熱之症有之。蓋火炎土燥,而為萬物所歸也。世俗不辨陰陽,以濕症為太陽[府]症,此成氏之謬也。遵原本釐正。
七、桃仁承氣,陶氏增入桂枝,諸方增入分兩,一遵原本釐正。
八、傷寒壞病,陽明、太陰、少陰不成者,以脾胃腎為先後天也。
白話文:
五、傷寒傳足不傳手
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這是因為天地的陰陽之氣相互感應。《內經》說:寒、暑、燥、濕、風、火這些天地的陰陽之氣,由人體的三陰三陽經脈來應和。又說:天地之氣運行不息。所謂的三陰三陽就是足六經脈。足經屬於地,六氣屬於天。人體受到天地的邪氣侵襲而發病,邪氣運行不息,所以六經會傳變。
六、傷寒歸府症
傷寒歸府症只在陽明經有風熱證候時才會出現。這是因為火勢旺盛,水土乾燥,萬物都歸附於此。世俗不辨陰陽,把濕症誤認為太陽經的歸府症,這是成氏的錯誤。需要根據古籍記載來釐清。
七、桃仁承氣湯
陶氏在桃仁承氣湯中加入了桂枝,其他方子也增加了分量。應該根據古籍記載來釐清。
八、傷寒壞病
傷寒壞病中,陽明、太陰、少陰經脈受損嚴重,脾胃和腎臟作為先後天之本,應優先治療。
九、風熱結胸,太陽經成於下早,在太陰、厥陰,皆因濕症,不由下而成,不可一例施治。
十、風寒濕熱,有陽盛陰盛之分,治法迥[別]。即誤下變症,陽盛成結胸,陰盛成痞,不可渾同施治。
十一、方中分兩:漢之升,今之一盞;一銖,今之一分三釐八毫;一兩,今之三錢三分;一字,貳分五釐;一錢匕,以錢大一匙挑藥也。
十二、傷寒註疏,不下百部。成無己外,即如近日方中行、喻嘉言、程郊倩、張路玉、周禹載等,雖皆言叔和差謬,然陽駁陰奉,總因寒字不明。是言經耳,余萬不得已,故輯是編。
十三、聖經深邃,蠡測誠難。如有後之君子,因是更加駁正,一字之師,球亦受教不淺也。
白話文:
九. 風熱鬱結於胸部,太陽經證狀在早上形成,而太陰、厥陰經證狀則因濕邪而形成,不能由下而上。治療不可一概而論。
十. 風寒濕熱證,有陽盛陰盛之別,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如果誤用瀉下藥,陽盛則會形成結胸,陰盛則會形成痞,治療不可混為一談。
十一. 方劑分量如下:古代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一盞;一銖,相當於現在的一分三釐八毫;一兩,相當於現在的三錢三分;一字,相當於二分五釐;一錢匕,是用錢挑一匙藥。
十二. 傷寒論的注釋,不引用「百部」這個藥。除了成無己之外,像近來的方中行、喻嘉言、程郊倩、張路玉、周禹載等人,雖然都說叔和說的不對,但陽盛陰盛的辨證,都是因為不懂「寒」這個字。這只是說經文而已,我無法自拔,所以編寫了這本書。
十三. 聖經內容深奧,用淺薄的見解去測度實在困難。如果有後世的君子,因為這本書而提出更多修正,雖然只是一字之師,我也會虛心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