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八 (14)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4)

1. 傷寒論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痙乃濕症,濕是五種之一,暍即熱病之一。叔和乃云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其識無知可知矣。)

問曰:[症](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之](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症](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腳](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此節叔和設為問答,以解少陰寒症,脈浮自汗出一節之文。陽旦二字,平空杜撰。以浮為風,大為虛,因加附子參其間等語,與原文本意相左矣。)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復者,重也。本發汗而復下之,是下之再下矣。病有一起而先下者乎?又有下後可汗者乎?叔和之言,可笑極矣。)

[按脈](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更來數中有還,與緩時一止,自相矛盾。以形象分陰陽,而不論胃氣,其法獨起叔和。)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脈浮緊,寒症也。陰寒之症,一見衄血陽明症,陽之所至,寒必自解,無寒症不發汗致衄之理,亦無衄後寒解、再用麻黃湯之理。寒熱不分,的系叔和之言。)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下]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不更衣,內實,大便難」三句,文法文理,便知是叔和。)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脾約屬太陰,與太陽何涉?發汗利小便,與[太](少)陽何涉?正陽二字,出於何典?自叔和創立此說。遂以三承氣分系太陽、陽明、少陽。用大黃,而有酒洗酒浸,及不用酒之分,似乎若深有見乎南陽之原委者。及考南陽原文,其亡津液者,不用承氣。至蒸蒸發熱,心煩脹滿,屬胃者,與調胃承氣。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太陽痙攣、濕症、中暑這三種情況,應該分開來討論,因為它們和傷寒症狀相似,所以這裡特別提出來。

(痙攣其實屬於濕症,濕是五種病症之一,中暑是熱病的一種。王叔和說應該分開討論,認為它們和傷寒相似,可見他的見識實在不足。)

有人問:病症像陽旦湯證,按照這個方法治療反而加重,出現手腳冰冷、咽喉乾燥、兩小腿拘攣緊繃和說胡話的現象。醫生說:如果半夜手腳應該會溫熱,兩腳應該可以伸直。後來果然像醫生說的那樣,怎麼知道會這樣呢?回答說:把脈時,寸口的脈象呈現浮而大的現象,浮代表是風邪,大代表是虛弱,風邪會引起輕微發熱,虛弱則會導致兩小腿拘攣。病症表現像桂枝湯證,因此加入附子一起使用,增加桂枝的用量是為了發汗,附子是為了溫暖經絡,結果反而使陽氣耗散。

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這是陽明內實的表現,說胡話和煩亂,應該服用甘草乾薑湯;半夜陽氣恢復,兩腳應該會發熱,但小腿還有些微拘攣,再服用芍藥甘草湯,這樣小腿就會伸直;用承氣湯稍微瀉下,就能停止說胡話,因此就知道病可以治癒了。

(這段是王叔和設置問答,來解釋少陰寒症、脈浮自汗的條文。「陽旦」這兩個字,是無中生有,自己杜撰出來的。說脈浮是風邪,脈大是虛弱,因此加入附子等,這些說法都和原本的醫理相悖。)

本來應該發汗的,反而用瀉下的方法,這是錯誤的;如果先發汗,就不會是錯誤的。本來應該瀉下的,反而用發汗的方法,這是錯誤的;如果先瀉下,就不會是錯誤的。

(「復」是重複的意思。本來應該發汗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是瀉下之後又瀉下。有哪種病一開始就先用瀉下呢?又有哪種病瀉下之後可以用發汗治療呢?王叔和的說法實在可笑。)

把脈時,脈象來得緩慢,有時候會停止一下又繼續跳動,這種脈象稱為結脈。又有脈搏跳動時會突然停止,之後又快速跳動,其中有時會恢復跳動,這種脈象也稱為結脈,屬於陰性的脈象。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不能自己恢復跳動,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再次跳動的,這種脈象稱為代脈,也是陰性的脈象。出現這兩種脈象的人,病很難治癒。

(說結脈「時一止復來」和「更來數中有還」自相矛盾。只從脈象的形態來區分陰陽,而不考慮胃氣,這種方法是王叔和獨創的。)

傷寒,脈象浮而緊,如果不發汗,因而導致流鼻血,應該用麻黃湯治療。

(脈象浮而緊,是寒症。陰寒的病症,一旦出現流鼻血這種陽明症,陽氣一到,寒氣自然會消解,沒有寒症不發汗反而會導致流鼻血的道理,也沒有流鼻血之後寒氣會消解,再用麻黃湯的道理。寒熱不分,這肯定是王叔和的說法。)

有人問:為什麼會得陽明病?回答說:太陽病,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或是用瀉下的方法,或是用利小便的方法,這些都會使津液耗損,胃中乾燥,因此會轉變成陽明病;如果排不出大便,體內實熱,大便困難,這就叫做陽明病。

(「不更衣,內實,大便難」這三句話,無論從文法還是文理上判斷,都可以知道是王叔和的說法。)

有人問: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這分別是什麼意思呢?回答說:太陽陽明,就是脾約病;正陽陽明,就是胃家實熱;少陽陽明,就是發汗、利小便之後,胃中乾燥煩熱,大便困難。

(脾約病屬於太陰病,和太陽病有什麼關係?發汗利小便,和少陽病有什麼關係?「正陽」這兩個字,出自哪裡?這些都是王叔和自己創立的說法。他於是將三種承氣湯分別歸屬於太陽、陽明、少陽。使用大黃時,又分酒洗酒浸和不用酒,好像很了解仲景的醫理。但是考證仲景的原文,對於津液耗損的,不用承氣湯。至於蒸蒸發熱,心煩脹滿,屬於胃的,用調胃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