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解》~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太陽經上篇

(瘀熱在裡者,內有濕熱,外寒束之,濕熱不得透越,瘀罨而成黃也。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散外寒以清濕熱。)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去節,二兩),連翹(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去皮尖,四十粒),甘草(炙,一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渣(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麻黃、生薑以散寒,連翹、梓皮以清熱,赤豆以燥濕,大棗、甘草以扶土,杏仁一以利氣化。潦水,早潦之水,土氣重所以制濕也。半日盡三服者,以濕熱在內,寒在外,內外俱病,陰陽龐雜,治不可緩也。

以上二節,內濕熱外寒之傷寒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宜括蔞桂枝湯]。([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柔痙者,風寒傷[筋]而不能轉運也。風性慓悍輕捷,不如寒邪之促急。風為陽邪,故汗出不惡風也。)

[括](栝)蔞桂枝湯

[括](栝)蔞根(三兩),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溫服一升。服已,歠熱粥一杯,以助藥力。

(此方即桂枝湯加花粉也。桂枝以治風,花粉以潤肺。肺之氣化行,則水道通,濕自下逐而和矣。)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與大承氣湯。([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風為陽邪,通於肝,肝主筋;濕為陰邪,通於脾,脾主肌肉。風濕兩傷,則肌肉筋皆緊急而短矣。肝不散精,脾不健運,故胸滿。口者,脾之合,風濕乘脾,故口噤。脾病則肉痛,脾病則筋痛,故臥不著席。濕傷筋則耎短,故腳攣急,介兩開矣。齒乃骨之餘,濕熱傷骨,骨病,故齒開。大承氣湯,清熱下湧之方。可者,僅可而未善之詞,言亦可一試也。)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二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上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止)服。

(燥屎在中,中焦壅滯,津液乾枯,邪熱閉結,非大黃之苦寒,不足潤下;非芒硝之鹹寒,不足耎堅。厚朴以治胸中之逆氣,枳實以泄胸中滯氣。四味合用,無堅不耎,無壅不通,上下大氣,承順無阻,故名大承氣湯。蓋瀉(胃)經實熱之方,此藉以清風熱之陽邪。越人云:陽盛陰虛,下之而愈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宜葛根湯]。([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白話文:

太陽經上篇

若體內有瘀熱,其實是內有濕熱,外受寒邪束縛,濕熱無法排出,於是瘀滯形成黃疸。因此要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散去外寒,以清利濕熱。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連翹(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去皮尖,四十粒),甘草(炙,一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

製法:用井水一斗,先煮麻黃至沸騰,去渣(除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去渣),分三次溫服,半天服完。

藥理:麻黃、生薑散寒,連翹、梓白皮清熱,赤小豆燥濕,大棗、甘草補脾胃,杏仁宣肺利氣。使用井水,因井水土氣較重,能制濕。半天服完三劑,是因為濕熱在內,寒邪在外,內外皆病,陰陽紊亂,治療不可拖延。

以上兩段所述,是外寒內濕熱的傷寒病症。

太陽病,發熱出汗,但不惡寒,稱為柔痙,宜用栝蔞桂枝湯。

柔痙是風寒侵犯筋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風邪性急而輕捷,不如寒邪來的迅速。風為陽邪,所以出汗但不惡寒。

栝蔞桂枝湯組成:

栝蔞根(三兩),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製法:加水七升,小火煮至三升,去渣,調至適宜的溫熱,溫服一升。服藥後,喝一杯熱粥,以增強藥效。

藥理:此方是桂枝湯加栝蔞根。桂枝治風,栝蔞潤肺。肺氣運行通暢,則水道通利,濕邪自然排出而恢復平衡。

痙證,症見胸悶,口噤,臥不安席,腳抽筋,牙關緊閉,可用大承氣湯。

風為陽邪,通於肝,肝主筋;濕為陰邪,通於脾,脾主肌肉。風濕並傷,則肌肉筋脈都拘急縮短。肝氣不疏泄,脾氣不運化,所以胸悶。口為脾之竅,風濕侵犯脾,所以口噤。脾病則肌肉疼痛,脾病則筋脈疼痛,所以臥不安席。濕邪傷及筋脈,使筋脈鬆軟短縮,所以腳抽筋,牙關緊閉。牙齒是骨骼的延伸,濕熱傷及骨骼,所以牙關緊閉。大承氣湯是清熱瀉下的方劑。這裡的「可」字,表示僅僅可以嘗試,未必一定有效。

大承氣湯組成: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

製法:加水一斗,先煮枳實、厚朴,取五升,去渣,加入大黃,煮至二升,去渣,加入芒硝,再加熱一二沸,分次溫服。大便通暢後,就停止服用。

藥理:腸道燥結,中焦壅滯,津液枯竭,邪熱閉結,非大黃的苦寒之性,不足以潤下;非芒硝的鹹寒之性,不足以軟堅。厚朴治療胸中逆氣,枳實瀉通胸中滯氣。四味藥合用,沒有堅硬的不能軟化,沒有壅滯的不能通利,上下氣機通暢,故名大承氣湯。它主要是瀉胃經實熱的方劑,用於治療風熱陽邪。古人說:陽盛陰虛,瀉下則愈。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而惡寒,稱為剛痙,宜用葛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