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五卷 (4)

回本書目錄

第五卷 (4)

1. 論水氣證治大法

少壯充實,脈洪大有力者,當導去其水。年老虛人得此,惟當補中行濕為先。設或元氣下陷者,即又當升提之。

古方十種證候,以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疼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秘澀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以此十水為正水。外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風水又風腫、氣腫、血腫。

風腫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氣腫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脅脹膨。至若煩躁,漱水,迷忘,驚狂,嘔逆,煩悶,皮間有紅縷赤痕者,此血腫也,婦人經脈壅閉,敗血停腐,尤多見此。妊娠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飲食無阻,既產而腫自消。若產後發虛,則虛退而告殂矣。

大抵浮腫之脈帶數,即是虛寒潛止其間,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而龐然浮腫疼痛,其色始黑,多汗惡風者,屬腎風。(治見風證。)

諸唇黑則傷脾,缺盆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肝,足心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治。

大凡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生。先起於四肢,而後入腹者死。至若鼓脹,而肚上青筋脹滿,而大便滑泄,久瘧而轉作虛浮,又兼見前五傷則死矣。與夫男從腳上腫而上,女從上腫而下,或肉硬,或掌心平而無紋,皆不治。

白話文:

年輕力壯、體格強健、脈搏洪大有力的人,應該用導引的方式去除體內的水濕。年老體虛的人如果出現水腫,應該以補養脾胃、運行濕氣為優先。如果元氣下陷,則需要用升提的方法來處理。

古時候的方劑將水腫分為十種證候,呼吸短促、無法平躺是心水;兩脅疼痛是肝水;大便稀溏如鴨糞是肺水;四肢沉重是脾水;腰痛、腳冷是腎水;口苦、咽喉乾燥是膽水;忽虛忽實是不定是大腸水;腹部緊繃、肢體消瘦是膀胱水;小便困難、排尿澀痛是胃水;小腹急迫脹滿是小腸水。這十種水腫被認為是正水。此外,還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等。風水又分為風腫、氣腫、血腫。

風腫的特徵是皮膚粗糙、麻木不仁,遊走性疼痛;氣腫的特徵是皮膚厚實、四肢消瘦、腹部和脅肋脹大;如果出現煩躁、漱水、神智不清、驚恐發狂、嘔吐、胸悶、皮膚出現紅色血絲或紅印,這是血腫,女性經脈不通、瘀血停滯腐敗,尤其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孕婦也可能因為氣機阻礙水道而出現虛腫,這種情況只要順氣健脾,飲食不受阻礙,生產後水腫自然會消退。但如果產後體虛,則可能因為虛脫而死亡。

一般來說,浮腫患者的脈搏帶有數脈,表示體內有虛寒潛伏,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沉伏。沉伏則表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水濕必定會產生。如果出現身體浮腫、疼痛,皮膚顏色開始變黑、容易出汗、怕風,這是屬於腎風。(治療方法參考風證。)

嘴唇發黑表示傷及脾臟,鎖骨上窩平坦表示傷及心臟,肚臍突出表示傷及肝臟,腳心平坦表示傷及腎臟,背部平坦表示傷及肺臟。這五種傷勢出現,通常是無法治癒的。

一般來說,水腫先從腹部開始,然後擴散到四肢的,預後較好。先從四肢開始,然後進入腹部的,預後較差。如果出現腹脹如鼓、肚皮青筋暴露、大便滑瀉不止、久病轉為虛浮,又出現前面提到的五種傷勢,就是死症。還有男性水腫從腳開始往上腫,女性水腫從上往下腫,或者肌肉僵硬,或者手掌心平坦沒有紋路,這些都是不治之症。

2. 論生死脈法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水病脹閉,其脈浮大數者生,沉細虛小者死。水病腹大如鼓,脈虛者死,實則生。

白話文:

【討論生死脈象的辨別方法】

患有水腫病的人,如果脈象呈現洪大的狀況,這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脈象微弱細小,就難以治療了。

水腫病導致腹部脹滿閉塞,若脈象浮現、大且跳動頻率快,病人有生存的機會;反之,如果脈象沉底、細弱、虛空、且微小,這可能預示著死亡。

患有水腫病,腹部膨脹到像鼓一樣大,如果脈象虛弱,這通常代表病情嚴重,可能會致命;但若脈象堅實有力,則表示病情尚有轉機,病人有可能康復。

3. 《脈經》敘諸水形症

(原出《金匱要略》)

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或身體反重而酸,或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而無大熱者,皆為風水。風水其脈自浮,外症骨節疼痛惡風。

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皮水之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麵瘦。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也。

仲景曰:諸水身半以下腫者,當利小便,身半已上,當發汗。經云: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天氣主之者,其在皮也,故汗而發之。

問肌肉之外,皮膚之裡,首至足,一身皆腫者,當作何治?答曰:亦宜汗之也。與身半以上同法。身半以上汗之者,尺寸之天地也。故汗之。肌肉之外,皮膚之裡,一身盡腫者,從天而汗之,此表裡之浮沉。凡治之法,當如是也。肺心肝腎,中州已上,俱宜汗,中州以下,皆宜汗。如小便利而渴,不宜汗,不宜下,以其重亡津液故也。

王海藏曰:觀高低、內外、輕重、表裡,隨經補瀉,要當謹察肺胃腎三經,病即瘥也。

夫水氣者,胃土不能制腎水,逆而上行,傳入於肝,故令人腫。治者惟知泄水而不知益胃,故多下之,強令水出,不依天度流轉,故胃愈虛,食不滋味,則發而不能治也。莫若行其所無事則為上計,不可不知。

凡補胃不可使之壅滯,如本草敘赤小豆治水腫,通氣補脾胃之類是也。

羅太無治許魯齋藥案云:魯齋年五十八,面目肢體浮腫,大便溏多,腹脹腸鳴時痛,飲食減少。脈得弦細而緩。年少時多服牽牛、大黃藥,面目四肢時有浮腫,今因陰雨,故大發。予曰:營運之氣,出自中焦者,胃也。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營養臟腑經絡皮毛,故氣行而澀,為浮腫。

大便溏多而腹脹腸鳴,皆濕氣勝也。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安,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過,甚則病死。故經曰: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今幸未至於甚,尚可調補。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

白話文:

《脈經》敘諸水形症

文中描述了幾種水腫的類型及其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

風水:脈象沉滑,伴有水氣,面目腫脹發熱,身體沉重酸痛,惡風,全身腫脹,脈浮不渴,自汗出,無大熱。 風水脈象浮,症狀為骨節疼痛、惡風。

皮水:脈象浮,症狀為肢體腫脹,按之凹陷,不惡風,腹部脹滿如鼓,不渴,需發汗治療。四肢腫脹,水氣在皮膚中,四肢麻木感,可用防己茯苓湯治療。

正水:脈象沉遲,症狀為自喘。

石水:脈象沉,症狀為腹脹不喘。

黃汗:脈象沉遲,症狀為發熱,胸悶,四肢頭面腫脹,久治不愈會化膿。

心水:身體沉重氣短,不能平臥,煩躁不安,陰部腫脹。

肝水:腹部膨大,不能翻身,脅下腹痛,時有津液分泌,小便通暢。

肺水:全身腫脹,小便困難,經常腹瀉(稀便)。

脾水:腹部膨大,四肢沉重,津液不分泌,氣短,小便困難。

腎水:腹部膨大,肚臍腫脹,腰痛,尿閉,陰部潮濕如牛鼻上的汗,腳冰冷,面容消瘦。

里水:全身面目黃腫,脈象沉,小便不利,導致水腫。

張仲景指出:水腫在下半身者,應利尿;在上半身者,應發汗。經文中說:上半身水腫屬天氣,下半身水腫屬地氣。上半身水腫在皮膚層,故而應發汗。

問:如果肌肉外、皮膚內,從頭到腳全身腫脹,該如何治療?答:也應該發汗,與上半身水腫的治療方法相同。上半身水腫發汗治療,是針對天地之氣,故而發汗。全身腫脹,從上往下發汗,這是治療表裡浮沉的方法。所有治療方法都應如此。肺、心、肝、腎,以及中焦以上都宜發汗,中焦以下也應發汗。但如果小便通暢且口渴,則不宜發汗和瀉下,因為這會損失津液。

王海藏指出:觀察水腫的高低、內外、輕重、表裡,根據經絡進行補瀉,要仔細觀察肺、胃、腎三經,病情就能痊癒。

水腫是胃土不能制約腎水,逆流上行,傳入肝臟,導致腫脹。治療者只知道瀉水,卻不知道益胃,所以多用瀉下方法,強行排出水分,不遵循自然規律,導致胃氣更虛,飲食無味,病情加重。最好的方法是讓其自然運行,不可不知。

補益胃氣不可使其壅滯,如同本草書中記載赤小豆治療水腫,通氣補脾胃的方法。

羅太無治療許魯齋的藥方記載:許魯齋,58歲,面目肢體浮腫,大便稀溏量多,腹脹腸鳴時痛,飲食減少,脈象弦細緩。年輕時經常服用牽牛子、大黃等瀉藥,經常出現面目四肢浮腫,如今因陰雨天氣,病情加重。我認為:營運之氣,出自中焦的胃,胃氣虛弱不能運化水穀之氣,滋養臟腑經絡皮毛,所以氣機運行澀滯,導致浮腫。大便稀溏量多、腹脹腸鳴,都是濕氣過盛。四季五臟都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平和安寧,如果胃氣虛弱,不能運化滋養五臟,則五臟脈象不平和。臟腑之氣盛者,其脈象獨見,輕則病癒,重則致死。所以經書上說: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現在病情還不嚴重,尚可調理。人們只知道服用牽牛子、大黃等藥物,圖一時之快,卻不知道這是終身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