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回本書目錄

1. 第十二卷

2. 痹門

生生子曰:按《內經》、《靈樞》所云:痹證有臟腑、營衛、筋脈、肌皮、骨及俞合刺法,論包甚廣,而世之認痹證者絕少。丹溪擬名痛風,編門論治,是從《內經》寒氣多者為痛痹論得其一也。其有不痛,及各臟腑俞合等證,世皆不詳載者。意其以風、寒、濕三氣為病之本,散寓於各證之下,隨各證而分治之。

如胞痹寓淋,腸痹寓飧泄,心痹寓噫氣,肺痹寓喘滿之類皆是。然則痹之不名也久矣。宜乎其有認為痿,認為風,認為腳氣同治者,此不務研經旨,而惟務求同俗也。可慨夫!予今列經旨於篇首,以全軒岐舊意,以痛風復痛痹,以昭中古諸賢證治,得痹之一,俾合前後而考之,庶可因名而循其實也。

設不復之,則痛者,固可以為風,而於不痛者,獨不可以為風乎?抑凡見筋骨作痛,而亦有血虛,有陰火,有痰涎者,又皆可以風名之乎?在丹溪諸公,必自能融會體認。其如因名迷實之弊,流害已久,名不正,則言不順,予故不能無容言也。後之明哲,幸鑑於心。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風之類是也。)寒氣勝者痛痹。(痛痹者,苦楚,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屍之類是也。)濕氣勝者為著痹。(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

劉河間所謂氣之道路,著而麻者得矣。或痛著一處,始終不移者是也。啟玄子注曰:風則陽受之,故為痹行。寒則陰受之,濕則皮肉筋骨受之,故為痹著而不去也。故乃痹從風、寒、濕之所生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此皆以所遇之時,所客之處命名,非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又別有些五痹也。以時令配五臟所使而言也。)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啟玄子注曰:言皮、肉、筋、脈、骨痹,以四時之外遇,然內居腑臟,何以致之。)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天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脈;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孕;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王注:淫氣謂氣之妄行者,各隨臟之所主,而入為痹也。)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飲食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飲食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故,則病疹也。(《甲乙經》以隨為治。

帝曰:營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也。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甲乙經》作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帝曰:善。

3. 論四時受痹源流,刺痹穴法

冬感風、寒、濕者為骨痹,久不已則內入於腎,病腎脹,足攣,尻以代踵,身踡,脊以代頭。取太谿、委中。

春感風、寒、濕者為筋痹,久不已則內入於肝,病臥則驚,多飲,數小便。取太衝、陽陵泉。

夏感風、寒、濕者為脈痹,久不已則內入於心,病心下滿,暴喘,嗌乾,善噫,恐懼。取大陵、少海。

長夏感風、寒、濕者為肉痹,久不已則內入於脾,病解墮,發咳嘔汁。取太白、三里。

秋感風、寒、濕者為皮痹,久不已則內入於肺,病煩滿,喘嘔,取太淵、合谷。

白話文:

在冬天,如果感受到風、寒、濕氣,可能會導致骨頭疼痛,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改善,就會進一步影響到腎臟,可能出現腎臟腫脹,腳部肌肉緊縮,只能用臀部代替腳跟行走,身體蜷曲,脊椎會承受更多壓力,好像代替了頭部的功能。治療上可以考慮刺激太谿和委中兩個穴位。

在春天,如果感受到風、寒、濕氣,可能會導致筋絡疼痛,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改善,就會進一步影響到肝臟,可能出現睡眠時易驚醒,頻繁喝水,尿頻等症狀。治療上可以考慮刺激太衝和陽陵泉兩個穴位。

在夏天,如果感受到風、寒、濕氣,可能會導致血管疼痛,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改善,就會進一步影響到心臟,可能出現胸口悶脹,突然喘不過氣,喉嚨乾燥,容易打嗝,感到害怕等症狀。治療上可以考慮刺激大陵和少海兩個穴位。

在長夏(夏季後期),如果感受到風、寒、濕氣,可能會導致肌肉疼痛,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改善,就會進一步影響到脾臟,可能出現疲倦乏力,咳嗽,甚至嘔吐出液體。治療上可以考慮刺激太白和三里兩個穴位。

在秋天,如果感受到風、寒、濕氣,可能會導致皮膚疼痛,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改善,就會進一步影響到肺臟,可能出現心情煩躁,呼吸困難,嘔吐等症狀。治療上可以考慮刺激太淵和合谷兩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