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五卷 (5)
第五卷 (5)
1. 《脈經》敘諸水形症
遂以平胃散加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數服,而腹脹、溏泄、腸鳴時痛皆愈,飲食進。止有四肢浮腫,以導滯通經湯主之,良愈。
導滯通經湯,治脾濕而氣不宜通,面目手足浮腫。
陳皮,白朮,桑白皮,木香(各五錢),茯苓(一兩)
上每服六七錢,水煎,食前服。(霖雨時加澤瀉一兩。)
丹溪治水腫,多以二陳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佐以黃芩、麥冬、炒梔子制肝木。若腹脹少佐以厚朴。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隨病加減,必須補中行濕。二陳治濕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產後必須以大補血氣為主,少佐蒼朮、茯苓,使水自降。
用大劑白朮補脾,若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有熱當清肺金,麥門冬、黃芩之屬。一方用山梔去皮取仁炒,槌碎,米湯送下一抄,若胃熱病在上者,帶皮用。治熱水腫,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朮(二錢半),取急流水煎服。水脹用大戟、香薷,濃煎汁成膏、丸,去暑利小水。
大戟為末,棗肉丸十丸,泄小水,劫實者。
《綱目》述丹溪治水腫得效法十五條。其法大率以甘草佐白朮、參、陳等劑補中氣為君,木通、滑石、郁李仁、海金砂,行水為臣,厚朴、大腹皮、蘇梗,通滯氣為佐使。如氣不升浮,惡寒脈沉者,探吐以提之。頭面光腫,加麻黃微汗之。挾積氣者,佐以保和、溫中、抑青等丸磨之。挾熱者,佐以黃芩之類清之。挾瘡癰者,佐以連翹、犀角散之。而隨證加減也。
仲景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跌陽脈伏,水穀不化。膽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白話文:
於是就用平胃散加上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服用幾次後,腹脹、拉肚子、腸鳴時痛的症狀都好了,食慾也恢復了。只剩下四肢浮腫,就用導滯通經湯來治療,效果很好。
導滯通經湯,是治療因為脾虛濕氣重導致氣機不暢,而引起面部、眼睛、手腳浮腫的病症。
藥方組成:陳皮、白朮、桑白皮、木香(各五錢),茯苓(一兩)。
用法:每次服用六七錢,用水煎煮,飯前服用。(如果是梅雨季節,可以加澤瀉一兩。)
朱丹溪治療水腫,多以二陳湯加上白朮、人參、蒼朮為主,再佐以黃芩、麥門冬、炒梔子來抑制肝木。如果腹脹,就稍微加點厚朴。如果氣機運行不暢,就加木香、木通。如果氣虛下陷,就加升麻、柴胡來提升氣機,並根據病情加減藥物,必須以補中氣、祛濕氣為原則。二陳湯如果用來治療濕氣,加上升提的藥物,可以使大便順暢而小便增多。產後必須以大補氣血為主,稍微佐以蒼朮、茯苓,使水液自然下降。
使用大量白朮來補脾,如果出現壅塞脹滿,就用半夏、陳皮、香附來監制藥性。如果體內有熱,就應該清肺熱,使用麥門冬、黃芩之類的藥物。有個方子是用山梔子去皮取仁炒過,搗碎,用米湯送服一撮,如果胃熱病在上部,就用帶皮的梔子。治療熱性水腫,可以用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朮(二錢半),用急流水煎服。水脹可以用大戟、香薷,濃煎成膏或做成藥丸,以去除暑氣並利小便。
將大戟研磨成粉末,用棗肉做成藥丸,每次服用十丸,可以瀉小便,清除體內實邪。
《本草綱目》記載了朱丹溪治療水腫的十五條有效方法。其主要方法大致是以甘草輔助白朮、人參、陳皮等藥物來補中氣,作為主要治療的藥物,再用木通、滑石、郁李仁、海金砂來行水,作為輔助藥物,厚朴、大腹皮、蘇梗則用來通暢氣機,作為佐使藥物。如果氣不上升、浮越,出現怕冷、脈沉等症狀,可以嘗試催吐來提升氣機。頭面浮腫,可以加麻黃微微發汗。如果夾雜積滯,可以佐以保和丸、溫中丸、抑青丸等來磨積。如果夾雜熱邪,可以佐以黃芩之類的藥物來清熱。如果夾雜瘡癰,可以佐以連翹、犀角來散邪,並根據病情加減藥物。
張仲景說:寸口脈沉而遲,沉脈表示體內有水,遲脈表示體內有寒,寒水相搏,會導致陽氣虛衰、脈象伏匿,水穀不消化。膽氣衰弱則會拉肚子,胃氣衰弱則會身體腫脹。少陰脈細,男子會出現小便不利,婦女會出現月經不通。月經是血,血行不利,就會化為水,稱為血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