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一卷 (9)
第十一卷 (9)
1. 東垣六經渴治例
太陽經渴,其脈浮,無汗者,五苓散、滑石之類主之。陽明經渴,其脈長,有汗者,白虎湯、涼膈散之類主之。少陽經渴,其脈弦而嘔者,小柴胡湯加瓜蔞之類主之。太陰經渴,其脈細,不欲飲,縱飲思湯不思水者,四君子湯、理中湯之類主之。少陰經渴,其脈沉細,自利者,豬苓湯、三黃丸之類主之。厥陰經渴,其脈微引飲者,宜少少與之。
白話文:
太陽經引起的口渴,脈象浮,沒有汗,可以用五苓散、滑石等藥物治療。陽明經引起的口渴,脈象長,有汗,可以用白虎湯、涼膈散等藥物治療。少陽經引起的口渴,脈象弦並伴隨嘔吐,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瓜蔞等藥物治療。太陰經引起的口渴,脈象細,不喜歡喝水,即使喝水也想要喝湯不想要喝水,可以用四君子湯、理中湯等藥物治療。少陰經引起的口渴,脈象沉細,且伴隨腹瀉,可以用豬苓湯、三黃丸等藥物治療。厥陰經引起的口渴,脈象微弱,想要喝水,應少量多次給予。
《聖濟》治時氣煩渴,用生藕汁一盞,入蜜一合和勻,分為三服。
【中消治例】(消穀善飢為中消。)
癉成為消中,胃中熱則消穀善飢。東垣曰:消渴中消,自古只治燥止渴誤矣,殊不知《內經》云:三陽結,謂之消。三陽者,足太陽也。又手陽明大腸主津液,所生病,熱則目黃、口乾,是津液不足也。足陽明主血,所生病,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
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悍烈,能助熱燥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陽脈太虛,則陰氣不得榮也,故肌肉皮膚而消削也。
白話文:
《聖濟》記載,治療因時令導致的口渴,可以用生藕汁一杯,加入蜂蜜一合,混合均匀,分三次服用。
中消是指消化功能不良,容易感到飢餓。癉(音:潰)發展成為消中,胃中熱就會導致消化不良且容易感到飢餓。東垣說,消渴中消,古時候只知道用滋潤的方法止渴,這是錯誤的,其實《內經》早就指出:三陽結,稱為消。三陽指的是足太陽經。另外,手陽明大腸經主導津液,生病時,熱盛就會出現眼睛發黃、口乾舌燥的症状,這是津液不足的表现。足陽明經主導血液,生病時,熱盛就會出现消化不良且容易感到飢餓的症状,這是血中伏火的表现。所謂的“結”,就是指津液不足,無法潤滑,都是燥熱引起的。
这种情况是因为经常吃香甜肥腻的食物,导致气机上溢,轉化为消渴,所以要用兰草治疗,去除陈旧的气机。不可服用膏粱、芳草、石药,它们的性寒烈,会助长燥热。越人說:邪气在六腑,就会导致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就会导致气机滞留,气机滞留,就会导致阳脉盛。阳脉太虛,就会导致阴气无法滋养,所以肌肉皮肤就会消瘦。
《素問》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多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潔古治胃熱善消水穀,以甘辛降火之劑治之。用黃連末,生地、白藕各自然汁,牛乳各一升,熬成膏,和黃連末一斤,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日進十服。
河間,豬肚丸,治消渴。
白話文:
《素問》中提到,如果有人生病時感到口甜,這是脾癉,是由於五氣過盛導致的。五味入口後,會停留在胃裡,脾負責運化精氣,津液存在脾,所以會讓人感到口甜。這是因為過度食用肥美食物造成的,患者一定經常吃甜食和肥肉。肥肉會讓人產生熱氣,甜食則讓人感到飽脹,因此氣上溢導致消渴。可以用蘭草治療,去除陳舊的氣息。
潔古認為,治療胃熱消食水穀,應該使用甘辛降火藥物。可以用黃連末、生地、白藕各取自然汁液,再加上牛乳,熬製成膏,再與黃連末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湯送服,每天服用十次。
河間則用豬肚丸治療消渴。
豬肚(一具),黃連(一兩),天花粉(四兩),麥門冬(四兩),知母(一兩)
為細末,納豬肚中,線縫置甑中,蒸極爛,乘熱於石臼中杵,可丸為度,如硬加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渴則進之。
《三因方》多粱米、杜仲。《本草》云:豬肚能補中益氣,止渴。
調胃承氣湯,治消中,渴而飲,多食(此初起時宜服之。)
三黃丸,治三焦熱渴。
白話文:
將豬肚洗淨,加入黃連、天花粉、麥門冬、知母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塞入豬肚中縫合好,放入蒸籠中蒸至極爛。趁熱將蒸好的豬肚搗碎成丸狀,如果太硬就加些蜂蜜,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粒,逐漸增加至四十粒,口渴時就服用。
《三因方》中記載,用多粱米、杜仲搭配此方效果更佳。《本草》中說豬肚能補益中氣,止渴。
此方名為「調胃承氣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口渴多飲、食慾過盛等症狀,特別適用於疾病初期。
此外,「三黃丸」也可用於治療三焦熱盛導致的口渴症狀。
易老,順利散,治中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微利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服。
厚朴,枳實(各一兩),大黃(煨,四兩)
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食㑊者,謂食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易飢也。東垣云: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也。)
胃移熱於膽於膽亦曰食㑊。
河間,參蒲丸,治食㑊,胃中結熱,消穀善飢,不生肌肉。
人參,菖蒲,赤茯苓,遠志,地骨皮,牛膝(酒浸。各一兩)
白話文:
易老散,主要用來治療胃熱,症狀包括能吃但食慾不佳、小便赤黃、排尿頻率減少,甚至不想吃東西。效果顯著,但不可服用過量。
配方:厚朴、枳實各一兩,大黃(煨)四兩。
每次服用五錢,水煎,飯後服用。
大腸把熱氣傳到胃,導致食慾好但身體消瘦,這種情況稱為「食㑊」。食㑊是指吃得很多但營養吸收不佳,肌肉不長,而且很容易餓。東垣認為,食慾好但身體消瘦的原因是胃中有熱氣,而脾臟虛弱導致肌肉萎縮。
胃把熱氣傳到膽囊,也會造成食㑊。
河間的參蒲丸,可以治療食㑊,主要是針對胃中積熱,飯量多但容易餓,肌肉不長的情況。
配方:人參、菖蒲、赤茯苓、遠志、地骨皮、牛膝(酒浸)各一兩。
上煉蜜丸,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下消治例】(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
羅太無治張芸夫,四十五歲,病消渴,舌上赤裂,飲水無度,小便數多。先師以此方治之食愈。消渴多傳瘡瘍,為不救之疾。既效後,亦無患,享年七十五而終,名之曰生津甘露飲子。治消渴上下齒麻,舌硬,赤爛腫痛,食不下,腹時脹滿疼痛,渾身色黃,目臼晴黃,甚則四肢痿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兩丸冷甚。
生津甘露飲子(一方石膏用一兩二錢)
白話文:
將煉好的蜜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羅太無治療張芸夫,四十五歲,患消渴症,舌頭上紅裂,喝水沒節制,小便次數多。老師用這個方子治療他,吃了就痊癒。消渴症大多會傳染瘡瘍,是難以救治的疾病。治療有效之後,他也沒有再患病,享年七十五歲,這個方子就叫做「生津甘露飲子」。治療消渴症伴隨上下牙齒麻木,舌頭硬,又紅又爛腫痛,吃不下東西,肚子經常脹滿疼痛,全身皮膚發黃,眼白也發黃,嚴重時四肢無力,臉色蒼白,肋下疼痛,容易打噴嚏,容易生氣,健忘,臀部、腰背疼痛,兩個手掌特別冷。
「生津甘露飲子」(有一種方子用石膏一兩二錢)。
石膏(一錢二分),人參,甘草(生),山梔,白豆蔻,白芷,連翹,蓽澄茄,黃連,薑黃,藿香,炙甘草,杏仁,木香(各一錢),白葵,麥冬,當歸身,蘭香,柴胡(各三),黃柏(酒炒,一錢五分),升麻根,知母(酒炒。各二錢),桔梗(三錢),全蠍(二枚,去毒)
白話文:
- 熟石膏:一錢二分
- 人參:一錢二分
- 生甘草:一錢二分
- 山梔子:一錢二分
- 白豆蔻:一錢二分
- 白芷:一錢二分
- 連翹:一錢二分
- 蓽澄茄:一錢二分
- 黃連:一錢二分
- 蘿蔦:一錢二分
- 藿香:一錢二分
- 火炙甘草:一錢二分
- 杏仁:一錢二分
- 木香:一錢二分
- 白葵花:一錢二分
- 麥冬:一錢二分
- 當歸身:一錢二分
- 蘭香:一錢二分
- 柴胡:三錢
- 黃柏(酒炒):一錢五分
- 升麻根:一錢二分
- 知母(酒炒):二錢
- 桔梗:三錢
- 全蠍(去毒):二枚
請注意,這些藥材的使用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指導和開方。不適當的使用可能導致不良反應或副作用。在自行採用任何藥物之前,建議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勻,捏作餅子,曬乾,杵碎如黃米大。每服二錢,挑於掌內,以舌舐之,津液送下,或白湯,食後服之,神效。凡消渴為病,燥熱之氣勝也。《內經》云: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氣傷則無潤,折熱補氣,非甘寒之劑不能,故以石膏之甘寒為君。
啟玄子曰: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故以柏、連、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以當歸、杏仁、麥門冬、全蠍、連翹、白葵、蘭香、甘草,甘寒和血潤燥為佐;柴胡、升麻,苦平行陽明、少陽二經,蓽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用桔梗為舟揖,使浮而不下也。
白話文:
將末藥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蒸餅,攪拌均勻,捏成餅狀,曬乾後搗碎成黃米大小的顆粒。每次服用兩錢,放在手掌上,用舌頭舔舐,用唾液送服,或者用白開水送服,飯後服用,效果顯著。所有消渴症都是因為燥熱之氣過盛所致。《內經》中說:熱邪過盛,可以用甘苦藥物治療,用甘味藥物瀉熱。熱邪會傷氣,氣傷則沒有津液,要滅熱補氣,就需要甘寒的藥物,所以用石膏的甘寒性作為君藥。
啟玄子說:要滋養水份,以鎮壓陽氣。因此,用柏葉、連翹、梔子、知母的苦寒性,瀉熱補水作為臣藥;用當歸、杏仁、麥門冬、全蠍、連翹、白葵、蘭香、甘草,甘寒和血潤燥作為佐藥;柴胡、升麻,苦味走行陽明、少陽兩經,蓽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再用桔梗作為舟揖,使其浮而不沉。
東垣,和血養氣湯,治口渴,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裂,此藥生津,除燥,生肌。又名地黃飲子。
黃連(酒炒),生地(各七分),紅花(少許),黃柏(酒炒,一錢),升麻(一錢),甘草(炙),防己(酒洗。各三分),桃仁(六枚),當歸(四分),知母(酒煮),羌活(各五分),麻黃根(三分),口渴舌乾再加杏仁(六枚),生甘草(三分),小便數加石膏(六分)。
白話文:
東垣 和血養氣湯 治口渴、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裂
東垣所創的和血養氣湯,用於治療口渴、舌頭乾燥、小便次數頻繁、舌頭上出現裂紋等症狀。這方藥具有生津止渴、潤燥滋陰、生肌長肉的功效。
此方又名地黃飲子,方劑如下:
- 黃連(酒炒):七分
- 生地:七分
- 紅花:少許
- 黃柏(酒炒):一錢
- 升麻:一錢
- 甘草(炙):三分
- 防己(酒洗):三分
- 桃仁:六枚
- 當歸:四分
- 知母(酒煮):五分
- 羌活:五分
- 麻黃根:三分
加减法:
- 口渴舌乾:再加杏仁(六枚)、生甘草(三分)
- 小便數:加石膏(六分)
注:
- 方中藥材的用量單位為分,一錢等於十分。
- 藥材的加工方法,如酒炒、酒洗、酒煮,會影響藥性,需遵醫囑使用。
上作一服,水煎,稍熱。忌酒面房事。
清涼飲子,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小便數。
羌活梢,柴胡梢,甘草梢,知母(酒製),黃耆,黃芩(酒炒。各一錢),升麻梢(四分),防風梢,防己,生地(酒洗。各五分),當歸(六分),石膏,龍膽草,黃柏(各一錢五分),紅花(少許),桃仁,杏仁(各五枚),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這是一帖古方「清涼飲子」,用來治療身體虛弱、容易疲倦且身形消瘦的情況,同時伴有口腔和舌頭乾燥、出汗多、大便硬結以及頻尿等症狀。 服用方法:先煮一劑藥湯,用水慢慢加熱至適宜溫度後再喝下。在使用此方時要避免喝酒、吃麵包或進行性行為。 配方成分如下:
- 羌活梢:四分之一兩;
- 柴胡梢:四分之一兩;
- 甘草梢:四分之一兩;
- 知母:經過酒處理過的一兩;
- 黃芪:一兩;
- 黃芩:經過酒炒過的一兩;
- 升麻梢:十分之一兩;
- 防風梢:十分之一兩;
- 防己:十分之二兩半;
- 生地:經過酒清洗過的一兩;
- 當歸:十分之三兩;
- 石膏:一兩;
- 龍膽草:一兩半;
- 黃柏:一兩半;
- 紅花:少量;
- 桃仁:五個;
- 杏仁:五個;
- 甘草:烤熟後的一兩。
水二盅,酒一小盞,煎服。
甘露膏,治消渴,飲水極多,善食而瘦,大便結燥,小便頻數。又名蘭香飲子。
石膏(二錢),知母(一錢五分),甘草(生),防風(各一錢),炙甘草,人參,半夏,蘭香,白豆蔻,升麻,桔梗,連翹(各五分)
上浸,蒸餅為丸,或捏作餅子,曬乾,碎如米大。每用淡薑湯下二錢。
黃連末治消渴要藥,加天花粉末、人乳,生地黃汁、生藕汁,二物為膏,入山藥末,搜和,以薑汁和煉蜜為膏,徐徐挑於舌上,以白湯少許送下亦可。能食而渴者,加石膏。
白話文:
服用方法是取水兩盅,酒一小盞,煎煮後服用。甘露膏主治消渴,症狀包括喝水很多,食慾好但卻消瘦,大便乾燥,小便次數頻繁。甘露膏也稱為蘭香飲子。
藥方組成:石膏兩錢,知母一錢五分,生甘草、防風各一錢,炙甘草、人參、半夏、蘭香、白豆蔻、升麻、桔梗、連翹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浸泡後,用蒸餅做成丸劑,或捏成餅狀,曬乾,研成米粒大小。每次服用兩錢,用淡薑湯送服。
黃連末是治療消渴的要藥,可以加入天花粉末、人乳、生地黃汁、生藕汁,將這四種藥材製成膏狀,再加入山藥末,混合均勻,用薑汁和煉蜜製成膏狀,慢慢地舔食,也可以用少量白湯送服。如果患者食慾好但仍口渴,可以加入石膏。
治消渴以天花粉為末,用人乳汁、生韭汁煎膏,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後白湯下。
《肘後方》治消渴,小便多者。煮瓜蔞根汁,飲之良。
《濟世方》云:治消渴無方可治者。用天花粉、大烏頭炒,等分,為細末,蒸餅丸。每服百丸,黑豆湯下。
已上四方,皆以天花粉為君。《本草》主消渴,止小便,通月水、乳汁。夫既能止小便,又能通月水,知其流濕潤燥,治消渴之要藥也。
《千金》,地黃丸,治腎渴。
白話文:
治療消渴,可以用天花粉研磨成粉末,加入人乳汁和生韭菜汁煎煮成膏,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百粒,飯後用白湯送服。另外,煮瓜蔞根汁飲用,也能治療小便過多的消渴。如果消渴症狀嚴重,可以用天花粉和大烏頭炒熟,研磨成粉末,蒸餅丸服,每次服用一百粒,黑豆湯送服。以上治療方法都以天花粉為主藥。天花粉能止小便,又能通月水和乳汁,說明它具有滋潤乾燥的功效,是治療消渴的重要藥物。另外,《千金方》中的地黃丸,也可以治療腎虛引起的口渴。
黃連(四兩,為末),生地(半斤,取汁,連渣拌黃連末,和勻曬乾用)
為細末,煉蜜為丸。食後,麥門冬湯下五六十丸。
麥門冬湯,治消渴,日夜飲水無度,飲下即溲。
麥門冬,黃連,冬瓜(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煎,去渣,溫服。若無干冬爪,用新冬瓜肉三斤,去穰,分作十二片,為十二服,每服用一片,劈破,水煎,日三服。
冬瓜飲子,治消渴,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一枚),黃連(十兩,為細末)
白話文:
將四兩黃連研磨成粉末,取半斤生地,榨汁後連渣拌入黃連粉末,攪拌均勻曬乾備用。將混合好的藥粉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丸劑。飯後服用,每次五六十丸,用麥門冬湯送服。
麥門冬湯主治消渴症,症狀為日夜不停地喝水,喝下就小便,治法是:取麥門冬、黃連、冬瓜各一兩,每服五錢,水煎去渣,溫服。若沒有乾冬瓜,可以用新鮮冬瓜肉三斤,去除瓜瓤,切成十二片,分十二次服用,每次一片,將冬瓜片劈開,水煎,每日三次。
冬瓜飲子主治消渴症,症狀為能吃但喝水過多,小便像脂麩片一樣,日夜不停。治法是:取冬瓜一個,黃連十兩研磨成細末。
先以冬瓜破開去穰,摻黃連末在內,卻用頂蓋定,於熱灰中煨熟,去皮,切細,爛研,絞汁。每服一盞至二盞,日三服,夜一服。
三消丸,用好黃連為細末,不拘多少,切冬爪肉,研取自然汁,和成餅,陰乾,再為細末,用汁浸和,加七次即用,為末,仍以瓜汁為丸。煎大麥仁湯送下。尋常渴疾,只一服,效。
已上五方,黃連、冬瓜為君。丹溪云:冬瓜性走而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又有黃連為佐,用者尤當裁酌。
治消渴,飲水不止,小便數。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宿。渴則飲之,每日一度,易水換螺為妙。又方,以水煮取汗,飲之,螺亦聽食。
白話文:
-
先將冬瓜切開,去掉裡面的種子,然後在裡面加入黃連粉,再用冬瓜的蓋子蓋上,放入熱灰中烤熟。接著,去掉皮,切成細絲,再研磨成汁。每次服用約一到兩杯,一天分三次,晚上一次。
-
三消丸,使用好的黃連磨成細粉,不管多少,切碎冬瓜肉,取出自然汁,和成餅,陰乾後再磨成細粉,用汁浸泡和勻,再添加七次,最後再磨成粉,做成丸子。用煮沸的大麥仁湯來送服。對於一般的口渴症狀,只需一次就能見效。
-
上述五個方子,冬瓜和黃連是主要成分。丹溪說:冬瓜性質活躍且迅速,對久病和陰虛的人來說,應避免使用。此外,黃連作為輔助成分,使用時更需謹慎斟酌。
-
治療口渴、飲水不停、頻尿的病症。使用五升田螺,一斗水,浸泡一夜。口渴時就喝這個水,每天換一次水和田螺。
-
另一個方法是用水煮出汗水,然後喝掉。田螺也可以食用。
愚按:已上諸方,列於下消之例,觀其用藥,在上中為多,亦是端本澄源之意。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故於真陰虛腎消之病。而又自有補下焦之藥也。用藥者宜審焉。
張子和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沙,或如杏色。此方三五日,小便毒大注下,十日除根。此方子和自云:此重劑也,試有驗。
水銀(四錢),錫(二錢,熔化,同水銀炒成砂子),牡蠣,知母,密陀僧,紫菀,苦參,貝母(各一兩),天花粉(半斤),黃丹(半兩)
白話文:
我認為,以上這些方劑都是針對下消症的,它們多以滋補上焦、中焦為主,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意思。上焦、中焦平和了,下消自然就不會再出現。所以,對於真正陰虛腎消的病症,還需要額外補益下焦的藥物。用藥者應該謹慎考慮。
張子和治療口渴難解,喝水百杯也還不夠,小便像沙子一樣,或像杏仁顏色。使用這個方劑三五天,小便中的毒素就會大量排出,十天就能根治。張子和自己說這個藥效很強,已經驗證過。
這個方劑由水銀四錢、錫二錢(熔化後與水銀一起炒成砂子)、牡蠣、知母、密陀僧、紫菀、苦參、貝母各一兩、天花粉半斤、黃丹半兩組成。
俱為細末,用雄豬肚,婦人用獖豬肚,一具,納藥於內,以麻線縫之。用新瓦二片,繩縛一二遭,別用米一升,天花粉末半升,於新水內煮熟。取出放冷,不用米及天花粉,只將豬肚並肚中藥,爛搗和為丸,如硬加蜜。食前米湯下三四十丸。(《三因方)無貝母。)
河間,胡粉散,治大渴,百方不痊者,亦治腎消。
黃丹,胡粉,澤瀉,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五錢),天花粉(二兩半),甘草(一兩)
蜜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止,多則腹痛,日進二服。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然後用雄性豬肚(婦女用母豬肚),裝入藥末,用麻線縫合。取兩塊新瓦片,用繩子綁在一起,再用一升米和半升天花粉粉末,以清水煮熟。取出放涼,去除米和天花粉,只留下豬肚和裡面的藥材,搗爛成丸狀,如果太硬就加入蜂蜜。飯前用米湯送服三十至四十丸。
此方名為「胡粉散」,出自河間醫書,主治口渴不止,其他方法都治不好的情况,也能治疗肾虚。
配方包括黃丹、胡粉、澤瀉、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五錢)、天花粉(二兩半)、甘草(一兩),以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不可過量,否則會腹痛。每天服用兩次。
葛根湯,治消渴、消腎,日飲石水者。
葛根(三兩),瓜蔞根,黃丹(各二兩),大附子(泡,去皮臍,一兩)
蜜丸,桐子大。每十丸,日進三服,春夏去附子。
六味地黃丸,治腎消效。
經驗方,治消不止,下元虛者。用牛膝五兩,細銼為末,生地黃汁五升,晝曬夜浸,以汁盡為度,蜜丸。空心,溫酒下三十丸。久服壯筋骨,駐顏色,黑鬚發,生津液。
仲景治消渴小便反多,如飲水一斗,腎氣丸主之。
白話文:
葛根湯用於治療消渴、腎虛,每天喝大量石水的人。配方:葛根三兩、瓜蔞根、黃丹各二兩、附子(泡過,去皮臍)一兩。做成蜜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春夏季節可以不用附子。六味地黃丸則用於治療腎虛。經驗方用於治療消渴不止、下元虛弱的患者。配方:牛膝五兩,研成細末,生地黃汁五升,白天曬,晚上浸,直至汁液完全滲透,做成蜜丸。空腹溫酒服用,每次三十丸。長期服用能壯筋骨、駐顏容、烏黑頭髮、生津液。仲景醫典中,治療消渴症伴隨小便量增多,如喝下一斗水般的患者,可用腎氣丸治療。
張子和治腎消以腎氣丸,本方加山藥一味外,桂附從四時加減:冬用一兩,春秋用三錢,夏用一錢。又法:腎氣丸去附子,加五味子一兩半。
張子和治諸虛不足,胸中煩悸,時常消渴,唇口乾燥,或先渴而欲發瘡,或病癰疽而後渴,宜用黃耆湯多服。(方見癰疽門。)
凡消渴而小便反多,有脂者,皆腎氣不管攝津液也。宜多多服黃耆,黃耆乃補氣之要藥。
《外臺秘要》治消腎,小便數。
鹿角一俱,炙焦,搗為極細末,酒服方寸匕,漸漸加之。心移寒於肺消者,飲一溲二不治。腎臟消爍,氣無所攝,故飲一溲二也。
白話文:
張子和治療腎虛消渴,使用腎氣丸,方子中加了山藥,而桂枝和附子則依四季加減:冬天用一兩,春秋用三錢,夏天用一錢。另外,也可以將腎氣丸中的附子去除,加入五味子一兩半。
張子和治療各種虛弱不足,胸中煩躁心悸,經常口渴,嘴唇和嘴巴乾燥,或者先渴然後想發瘡,或者患了癰疽之後才口渴的症狀,可以用黃耆湯多喝。
凡是消渴卻小便反倒很多,並且小便中有脂質的,都是腎氣不足,無法約束津液。這類情況要多喝黃耆湯,因為黃耆是補氣的重要藥物。
《外臺秘要》中治療腎虛消渴,小便頻繁的方子:將鹿角烤焦,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酒送服,每次方寸匕,逐漸增加服用量。心臟寒氣移到肺部,導致肺部消渴的人,喝水一次,小便兩次,這樣就無法治癒。腎臟虛弱消爍,氣不足以約束津液,所以喝水一次,小便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