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是明代醫學家方有執的經典著作,旨在對《傷寒論》進行條理化分析與辨析,幫助後學更好地理解和應用仲景的醫學思想。

一、背景與作者意圖

《傷寒論條辨》從仲景《傷寒論》出發,重新整理並詮釋其條文內容。作者方有執深感《傷寒論》經世久遠,但後世醫學理論多有偏離原旨之處,因而撰寫此書,以矯正歧見,復仲景原義。作者認為,醫道自《本草經》、《素問》、《難經》以來,至《傷寒論》而臻於完備。《傷寒論條辨》的使命,是為後學提供條理分明的學習框架,讓仲景學說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揮。


二、《傷寒論》的醫學價值

  1. 天人合一與六經辨證 方有執強調《傷寒論》通過三陰三陽的六經辨證體系,將風寒暑濕燥火等外感病因與人體經絡系統結合,實現了天人合一的治療理論。他認為六經是人體經絡與疾病的總綱,三陽代表陽病的進展方向,三陰則為陰病的演變路徑。

  2. 病機辨析與治療法則 《傷寒論》中將病機分為表裡、虛實、寒熱,並以三百九十七條法則和一百一十三方藥為核心,對症下藥。其理論既囊括病因、病理,又深入解析治療方法,形成一個完備的醫學體系。


三、本書的特色與創新

  1. 條文分類與條理化 方有執將《傷寒論》的條文進行分類整理,按六經分綱系統化歸納,使讀者易於理解條文的內在邏輯。他將相關條文相互對照,逐條辨析,並補充了針對性強的臨床案例與方劑運用。

  2. 辨析錯誤與闡明真義 書中指出後世醫家對《傷寒論》理解中的偏誤,並詳細辨析以正其視聽。例如,他批評部分醫家僅注重《傷寒論》中的發汗療法,而忽視其「不可妄發汗」的原則,導致患者病情加重。

  3. 補充方劑與治療細節 書中對仲景原方的用法進行細化與補充,如詳細描述煎藥的方法、服藥的時間以及病人的養護原則,增強了《傷寒論》的實用性。


四、臨床實踐的指導價值

  1. 陽病與陰病的診治 方有執特別強調,陽病從表入裡,陰病自裡而表。對於陽病,重點在於解表與祛邪;對於陰病,則需溫補脾腎以扶正祛邪。

  2. 誤治與變證的應對 書中深入探討了誤治後出現的變證,如誤發汗、誤下、誤吐等,並給出相應的補救方法,體現了臨床醫學的靈活性與精準性。

  3. 病程進展與治療時機 方有執指出,病程中的治療需精準掌握時機。如風寒表證應在初期解表,陰病應在病情緩解後逐漸調補,避免過早或過遲治療帶來的副作用。


五、結語與現代啟示

《傷寒論條辨》作為一部對《傷寒論》的注解之作,不僅梳理了仲景學說的核心內容,還對後世醫學發展提出了深遠的影響。書中對六經辨證、病機理論及治療原則的系統化分析,為現代中醫臨床提供了寶貴的指導。特別是對誤治與變證的詳盡闡述,警醒現代醫者重視辨證施治,回歸醫學本源。

總之,《傷寒論條辨》既是一部醫學理論巨著,也是一部臨床實踐指南,為中醫學的發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理論基礎。


傷寒論條辨引

陽病在表之圖

陰病在裡之圖

陽病陰病圖說 (1)

陽病陰病圖說 (2)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7)

卷之一 (18)

卷之一 (19)

卷之一 (20)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3)

卷之四 (14)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

卷之五 (8)

卷之五 (9)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2)

卷之五 (13)

卷之五 (14)

卷之六 (1)

卷之六 (2)

卷之六 (3)

卷之六 (4)

卷之六 (5)

卷之六 (6)

卷之六 (7)

卷之六 (8)

卷之七 (1)

卷之七 (2)

卷之七 (3)

卷之七 (4)

卷之七 (5)

卷之七 (6)

卷之七 (7)

卷之七 (8)

卷之七 (9)

卷之七 (10)

卷之七 (11)

卷之七 (12)

卷之七 (13)

卷之七 (14)

卷之七 (15)

卷之七 (16)

卷之七 (17)

卷之七 (18)

卷之七 (19)

卷之八 (1)

卷之八 (2)

卷之八 (3)

卷之八 (4)

卷之八 (5)

卷之八 (6)

卷之八 (7)

卷之八 (8)

卷之八 (9)

削傷寒例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1)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2)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3)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4)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5)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6)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7)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8)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9)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10)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11)

傷寒論條辨或問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2)

傷寒論條辨或問 (3)

傷寒論條辨或問 (4)

傷寒論條辨或問 (5)

傷寒論條辨或問 (6)

傷寒論條辨或問 (7)

傷寒論條辨或問 (8)

傷寒論條辨或問 (9)

傷寒論條辨或問 (10)

傷寒論條辨或問 (11)

傷寒論條辨或問 (12)

痙書敘 (1)

痙書敘 (2)

痙書 (1)

痙書 (2)

痙書 (3)

痙書 (4)

痙書 (5)

痙書或問 (1)

痙書或問 (2)

痙書跋

後序 (1)

後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