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一 (18)
卷之一 (18)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此承上條而又以勿下再出。以明汗下俱不可行。通下文所以為詳悉一證之意也。蓋太少並病。則五合之表裡俱傷。而邪無定聚。汗則偏損表。下則偏虛里。所以兩皆不可也。頸項亦頭項之互詞。上條言眩冒。此有眩無冒。差互詳略耳。
(五十九)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此又承上條出其誤下之變。三條一證互發。前條言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則是譫語脈弦者。誤汗之變也。上言慎勿下之。未言下之之變。然則此條反下者。以上條誤下之變言也。結胸即下後陽邪內陷之結胸。下利即協熱之下利。水漿不下心煩。結胸下利。兩虛其胃也。末後疑有脫簡。
(六十)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咳。溪介切。此少陽之初證。叔和以無少陽明文。故猶類此。凡如此者。今皆從之。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互文也。言傷寒與中風當五六日之時。皆有此往來寒熱已下之證也。五六日。大約言也。往來寒熱者。邪入軀殼之裡。臟腑之外。兩夾界之隙地。所謂半表半裡。少陽所主之部位。
故入而並於陰則寒。出而並於陽則熱。出入無常。所以寒熱間作也。胸脅苦滿者。少陽之脈循胸絡脅。邪湊其經。伏飲摶聚也。默。靜也。胸脅既滿。穀不化消。所以靜默不言。不需飲食也。心煩喜嘔者。邪熱伏飲摶胸脅者湧而上溢也。或為諸證者。邪之出入不常。所以變動不一也。
柴胡少陽之君藥也。半夏辛溫。主柴胡而消胸脅滿。黃芩苦寒。佐柴胡而主寒熱往來。人參甘棗之甘溫者。調中益胃。止煩嘔之不時也。此小柴胡之一湯。所以為少陽之和劑與。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脈經作中風往來寒熱。傷寒五六日之後。心煩作煩心。心下。作心中。
身有。作外有。
後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煩。熱悶也。去人參。熱聚而悶。不宜固氣也。不嘔。無伏飲以為逆也。去半夏。既無伏飲為逆。不須辛散也。栝蔞實者。寒以泄熱。苦以散滿也。)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渴。津液不足也。
半夏燥津液。故去之。人參生津而止渴。栝蔞根徹熱而益津。所以加之也)。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腹中痛。血澀而內寒也。黃芩苦堅而寒中。故去之。芍藥通宣而愈痛。故加也。)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脅下痞硬。邪熱伏飲摶聚為實也。去大棗。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在講述太陽病(一種外感病)的辨證和治療,以及一些相關的病證。
首先,它承接上一條內容,強調不可使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因為這樣會損害身體的表裡,導致邪氣沒有固定位置,加重病情。文章提到頸項和頭項可以互通,只是上條說眩暈昏冒,這裡只有眩暈,只是用詞上的差異。
接著,提到太陽少陽合併發病,如果錯誤地使用攻下法,會導致結胸,心下部位發硬,腹瀉不止,無法進食水漿,而且內心煩躁。這也是承接上一條內容,強調誤用攻下法會造成的變化。前文提到不可發汗,否則會產生胡言亂語和脈象弦急的狀況,這是誤用發汗法的結果。而這裡則指出,誤用攻下法會導致結胸,腹瀉不止,並引發胃氣虛弱等問題。
然後,文章描述了傷寒五六日後出現的症狀,包括往來寒熱,胸脅部位脹滿難受,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心煩喜嘔,有時只是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者口渴,或者腹痛,或者脅下發硬,或者心悸,小便不暢,或者不渴,身體微微發熱,或者咳嗽等。這時,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文中詳細介紹了小柴胡湯的組成,包括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和大棗。並說明了煮藥的方法和服用方式。文章解釋說,這些症狀是少陽病初期的表現,是因為邪氣侵入軀殼內部,臟腑之外的半表半裡部位。當邪氣偏向陰時會感到寒冷,偏向陽時會感到發熱,所以才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胸脅脹滿是因為少陽經絡受到邪氣侵襲,導致氣機阻滯。心煩喜嘔是邪熱向上湧溢的表現。由於邪氣出入無常,所以症狀也多變。
文章分析了小柴胡湯的藥理作用:柴胡是治療少陽病的主藥,半夏可以化解胸脅的脹滿,黃芩可以治療往來寒熱,人參和大棗可以調理脾胃,緩解心煩和嘔吐。
最後,文中還介紹了根據不同情況對小柴胡湯進行加減的方法:如果只是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應該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瓜蔞實;如果口渴,應該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和瓜蔞根;如果腹痛,應該去掉黃芩,加入芍藥;如果脅下發硬,應該去掉大棗,加入牡蠣。這些加減方法都是為了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整,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