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1)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1)
1.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神農本經。藥三百六十五種。效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數。應三才而合四時。此本草之所以權輿也。厥義尚矣。梁陶隱居。進明醫別錄。倍之為七百三十種。而義猶在焉。迨夫唐本圖經。蜀唐慎微證類。以至宋嘉祐政和。重定重修。義皆不論。旁搜遠訪。務在增多。凡見聞所及。
白話文:
神農本經中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效仿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的數量。並且與三才相應,符合四時。這就是本草學權衡依據的所在,其意義深遠。梁陶隱居進獻了《明醫別錄》,將藥物種類增加了一倍,達到七百三十種,但其意義依舊存在。等到唐代的《本圖經》、蜀中唐慎微的《證類》、以至宋朝的嘉祐、政和年間,重定重修的本草書籍,卻不論其意義,只是盡力蒐集更多的藥物。凡是見聞所及的藥物,都記載在書中。
有關用驗者。莫不兼收並錄。實總一千七百四十六種。而藥無遺品。本草稱大備。疾病之需。衛生之具。天下至今為永賴焉。然一百一十三方。用者九十一種耳。舊本皆一一注性味於各方藥下。煩冗無義。今具鈔而附說。以為初學倉卒。易於檢對之便。余則略云。
白話文:
凡是涉及驗方,都一併收錄,總共有1746種,其中藥材品種齊全,本草一書稱其為非常完整,可以滿足疾病的需要,是保健養生的必備品,直到現在人們依舊如此依賴它。不過,在113個方子中,真正用到的藥材只有91種。舊版本藥方都一一註明瞭每種藥材的屬性與味道,非常繁瑣冗長,也沒有實際意義。現在我把藥材都摘錄出來,並附上說明,以便初學者快速檢索對比。「餘」這個字,我僅簡單地說一說。
桂枝,桂。味甘辛。大熱。有小毒。主溫中。利肝肺氣。霍亂轉筋。頭痛出汗。止煩。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神農本經。有牡桂菌桂。辛溫無毒。無桂枝。桂。別錄以下有桂。上文鈔者是。皆無桂枝。別說云。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干也。
白話文:
桂樹木的枝幹部分,味道甘甜、辛香。性大熱、有小毒。主要治療溫和中焦、促進肝肺氣體運行順暢,霍亂轉筋、頭痛、盜汗、止煩悶、強健骨骼、疏通血脈,調和營和衛的不十分、引導各種藥物無所禁忌。(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桂枝有桂、牡桂之分。性辛溫、無毒,沒有記載桂枝。另有桂樹之記載,與上文所抄的一致,都無桂枝。另一種說法稱,仲景的傷寒論中用桂枝來發汗。桂枝是指桂樹的枝條,不是樹幹部分。)
取其輕薄而能發散。愚按諸家本草。桂雖云辛甘大熱。本經則言辛溫。皆無發散之說。經於發汗。曰宜麻黃。曰宜桂枝云云者。以例言也。出汗不出汗。有權在經。深思宜之一字。則有所宜者。必有所不宜者在。宜於此者。必有不宜於彼者在。此經之言外意。讀者要當潛心察識。
白話文:
取桂皮是因為它質輕而能發散。我查閱了各家的本草綱目,桂皮雖說辛甘大熱,但本經卻說是辛溫,都沒有說到發散的作用。經書在論述發汗時,說宜用麻黃,宜用桂枝等語,這是根據一般情況而言的。出汗不出汗,有權衡在經書中。深思宜之一字,那麼有所宜的,必定有其所不宜的。宜於此的,必定有不宜於彼的。這就是經書中言外之意,讀者一定要用心體察認識。
然後可以用經之權。而能神經之妙矣。苟徒泥於發散。發汗云云。此大戟所以鑿發散之謬注也。後此。人人遂皆自然其說而以為說。殊不思人之用桂。大率皆皮。而無用枝者。經於桂枝。凡用皆云去皮。去皮者。非謂去其枝上之皮也。以桂之用皆皮。惟經用枝。故有去皮云耳。
白話文:
然後纔可以知道經書中提到藥物的權宜運用。而能夠通曉用藥的神妙之處了。如果只是機械地執泥於發散、發汗之類的說法。這就是大戟所以要駁斥發散的謬論的原因了。往後,人人就都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種說法並且以此作為定論。但殊不知,人們用桂枝,一般都是用桂皮,沒有人用桂枝的。經書中講到桂枝,凡是提到使用桂枝的地方都說去皮。這去皮,並不是說去除桂枝上長的皮,而是因為桂枝所用的是桂皮,只有經書中使用桂枝,所以才說去皮。
經既去皮而用枝。則是去人之所用於不用。而用人之所不用以為用。用不與人同。而意正與人相反可知矣。豈取發散云乎哉。不在此也。然則所取何。曰。用不與人同而意正與人相反。則是枝必桂中奇才妙用。人雖皆未及知。而經則獨知之深者。以其從陽而敏於走衛也。得之者。
惟主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是也。)
白話文:
藥經去掉了樹皮而使用了枝幹。這是捨棄了人們常用的部分,而使用人們不用的部分。這種做法與別人的不同,而背後的用意正與別人相反,這是可以明白的。難道是為了取它發散的作用嗎?這並不是重點。那麼它取的是什麼呢?說的是:做法與別人不同,而用意正與別人相反。所以枝幹必定是桂樹中最特別、最有妙用的部分。雖然別人都不及知道,而藥經卻獨自很深切地瞭解。這是因為它能夠順應陽氣,敏捷地運行於衛氣之中。得到它的人。
麻黃。味苦。溫。無毒。主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通腠。理疏。解肌。泄邪惡氣。消黑赤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陶隱居云。用之折除節。節止汗故也。先煮一兩沸。去上沫。沫令人煩。藥性論。根節能止汗。日華子。通九竅。
白話文:
麻黃。味道是苦的。溫和。沒有毒。主治傷寒頭痛。溫瘧。發汗。出汗。去除邪熱之氣。止咳逆上氣。去除寒熱。通暢腠理。疏通經絡。解除肌肉拘攣。洩除邪惡之氣。消除黑赤斑毒。不可多服。會令人虛弱。(陶隱居說。將麻黃用於折除節。節的意思是停止汗液,因此可治汗多。先煮一兩沸。去掉上面的浮沫。浮沫會讓人煩躁。藥性論。麻黃根節能止汗。日華子。通利九竅。
開毛孔皮膚。)葛根。味甘。平。無毒。主消渴身大熱。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陶隱居云。生者搗取汁飲之。解溫病發熱。藥性論云。能治天行上氣嘔逆。近世方書。謂野葛有毒。傷胎。遂將妊娠婦人方中葛根。改為家葛。殊不思本草作於神農氏。
白話文:
葛根:味甘,性平,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口渴、身體發熱,解除各種毒素,治療傷寒、中風、頭痛,解除肌肉痠痛,發汗,打開毛孔(陶隱居說:把生的葛根搗碎取汁喝,可以緩解溫病引起的發熱。藥性論中說:葛根可以治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嘔吐和反胃。現代的藥方書籍中提到野葛有毒,會傷害胎兒,所以把孕婦的藥方中的葛根改成了家葛。殊不知本草是神農氏寫的。
當此之時。人尚無家。葛焉家哉。有野葛者。自是一種。大毒殺人。不啻傷胎而已。魏武啖至一寸者是也。非葛也。若因此物。道聽途說。豈不迂哉。)
白話文:
在那個時候,人們還沒有房子。葛藤怎麼能算作房屋呢?有一種野生的葛藤,本身就是一種有毒的植物,可以毒死人,不只會傷害胎兒而已。魏武帝曾吃過一寸長的葛藤,但那不是葛藤,如果因此就將葛藤視為有毒之物,聽信道聽途說,豈不是太不周全了嗎?
柴胡。味苦。平。無毒。主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遊氣。(藥性論云。主時疾內外熱不解。蕭炳云。主痰滿胸脅中痞。柴。本經作茈。廣韻如此。)
白話文:
柴胡。味道苦,性平。沒有毒。主治寒熱邪氣,從內除舊生新。治療傷寒引起的內心煩熱,各種痰熱結實,胸中邪氣逆亂,五臟之間的遊動之氣。(《藥性論》說:主治時令疾病,內外熱邪不去。蕭炳說:主治痰滿胸脅,中間痞結。柴。本經作茈,廣韻也是這麼說的。)
芍藥。味苦酸。微寒。有小毒。主邪氣腹痛。寒熱癥瘕。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時行寒熱。中惡腹痛。(本經一耳。別錄分赤白為二用。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古人採自山野。山野多赤。後世好奇尚白。取辦於種蒔。雖得白多而肥大。
白話文:
芍藥,味道苦而微酸,性質涼性。有小毒。主治邪氣引起腹痛,寒熱的癥瘕積聚。通順血脈,緩和中氣,消散惡血,祛除水氣,利於膀胱和大腸。治療時行寒熱、中惡腹痛。(本經上只記載一種。別錄將其分為赤色和白色兩種。其中,赤色芍藥利於小便和瀉氣。白色芍藥止痛、散血。古人多採摘於山野。山野的芍藥多為赤色。後世的人愛好白色芍藥,就通過種植的方式獲得。雖然種植的芍藥大多為白色,並且肥大。)
乃出自人為。而物已失其天性矣。故難責效。風寒所用。義自赤者。經無明文。古意本來如此。若芍藥甘草湯方。明書白者。此用白也。藥性論云。能蝕膿。衍義云。血虛寒人。禁此一物。)
白話文:
這是由人為造成的。而藥材已經失去它原本的天性了。所以難以責怪效果。用於治療風寒的藥物,當然是赤色的。經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古人的意思本來就是如此。像是芍藥甘草湯這個方劑,明確寫著白色的。這是用白色的藥材。藥性論中說,它能夠腐蝕膿瘡。衍義中說,血虛寒性的人,禁止使用這一味藥材。
甘草。(國老)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六腑邪氣。長肌肉。溫中。解百藥毒。(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陶隱居云。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為君所宗。故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藥性論云。忌豬肉。)
白話文:
甘草(又叫國老):味道甘,性平,無毒。主治五臟六腑的邪氣,增強肌肉,溫中,解百藥毒。(但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沖。陶隱居說:國老就是帝師的稱號,雖然不是君主,但卻受到君主的尊敬。所以甘草能安和草木,解諸毒。藥性論說:甘草與豬肉相剋。)
栝蔞根。味苦。寒。無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反烏頭。日華子云。治熱狂時疾。)實名黃瓜。主胸痹。(圖經云。療時疾發黃。心狂煩熱。悶不識人。)
白話文:
栝蔞根,味道苦,性質寒涼,沒有毒性。它的主要功效是消除口渴、身體發熱、煩悶、大熱的症狀,清除腸胃中的積熱、消除八種疸黃症狀(身體和麪部發黃)、嘴脣乾裂、口乾舌燥。(反烏頭。日華子說,可以治療發熱狂躁、時疾等病)。它的別名是黃瓜,主要功效是治療胸痹(胸悶疼痛)。(《圖經》中說,可以治療時疾發黃、心臟狂躁、煩熱、悶得神志不清的病症)。
近時方書及稱呼皆無栝蔞根。惟有天花粉。謂天花粉即栝蔞根。殊不知栝蔞者載在本經。而天花粉者。自本經別錄。以至唐蜀諸家本草。皆所未有。在政和以後所收七十五種之內。功用雖相若。而物則殊別。正爾謂彼即此。亦失論矣。
白話文:
近期醫書和稱呼中皆無「栝蔞根」這個名稱,只稱之為「天花粉」,並認為天花粉就是栝蔞根。殊不知栝蔞根載於《本經》,而天花粉卻始見於唐代《蜀本草》,《本經》和《別錄》以及唐宋時期的各種本草書皆未見記載。雖然在天花粉收入《政和本草》後,其功能與栝蔞根相近,但兩者實物卻截然不同。正爾認為兩者是同一種說法,這是不正確的。
黃芩。味苦。平。大寒。無毒。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療痰熱。胃中熱。(藥性論云。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日華子云。主天行熱病。)
白話文:
黃芩:
- **味道:**苦
- **性質:**平性、大寒
- **毒性:**無毒
- 功效:
- 主治各種熱性黃疸、腸胃濕熱性腹瀉、治療痰熱、胃中熱。
- 藥性論雲:能治療熱毒蒸發骨蒸、寒熱往來、腸胃功能失調。
- 日華子雲:主治天行熱病。
黃連。味苦。寒。無毒。主明目。腸澼。腹痛。下利。五臟冷熱。調胃厚腸。(日華子云。止驚悸煩躁。天行熱疾。藥性論云。忌豬肉。惡冷水。)
白話文:
黃連。味道苦澀,性寒,沒有毒。主要作用是明目,治療腸胃燥熱,腹痛,腹瀉,五臟冷熱不均,調理胃腸功能。(日華子說,黃連可以治療驚悸煩躁,流行的熱性疾病。藥性論說,黃連忌諱和豬肉一起吃,忌諱喝冷水。)
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時氣嘔逆。(邇來下俚。因經有渴者去半夏之文。釋者以燥津液為說。遂訛為燥。謂半夏燥藥。凡用以貝母代之。誇奇矜貴。以自高炫。道邪悖邪。誠可笑也。藥性論云。開胃健脾。忌羊血飴糖。反烏頭。)
白話文:
半夏。味道辛辣。性平。生用時微寒,熟用時溫熱,有毒。主治傷寒發熱,心下堅硬,嘔吐下瀉,喉咽腫痛,頭暈,胸悶,咳嗽呃逆,消散心腹胸膈痰熱,腹脹滿結,咳嗽上氣,時氣嘔逆。(最近,下層社會的人,由於《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半夏會讓口渴」,有人便解釋說會傷害津液,逐漸傳訛為「燥熱」。他們認為半夏是燥熱藥物,凡用半夏時都用貝母代替,以此誇耀自己,炫耀貴重的草藥,真是曲解經典,可笑至極。根據《藥性論》的記載,半夏具有開胃健脾的作用,忌與羊血、飴糖同服,與烏頭相剋。)
生地黃。味甘。寒。無毒。除寒熱。(本經止於乾地黃下云生者尤良。無生名。)
白話文:
生地黃。味道甘甜,性寒,沒有毒,能夠清熱除寒熱。(《本經》只說到乾地黃,在乾地黃下有註解說:生地黃尤其好。沒有生這個字。)
麥門冬。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結氣。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定肺氣。安五臟。(日華子。治時疾熱狂。)
白話文:
麥門冬,甘平微寒,無毒。主治心腹積聚,心下飽滿脹痛,虛勞煩熱,口乾口渴,定肺氣,安五臟。(摘自黃宮繡《日華子本草》,治療時行熱病狂熱)。
人參。味甘。微溫。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療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反藜蘆。)
白話文:
人參。味道甘甜。性質微溫。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是補養五臟。安撫精神。安定魂魄。停止驚悸。治療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節中止消渴。(與藜蘆相剋。)
術。味苦。甘。溫。無毒。主風寒濕痹。止汗。除熱。消食。風眩頭痛。消痰水。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陶隱居云。術乃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藥性論云。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魚。日華子云。
白話文:
術,味道苦,甘,溫和,無毒。它可以治療風寒濕痹,止汗,除熱,消食,風眩頭痛,消痰水,解除心下急滿,以及霍亂吐下不止。(陶隱居說:術有兩種。白朮葉子大,有毛,呈分枝狀,根部甜而油脂少,可以丸散服用。赤朮葉子細長,無分枝,根部小,苦,油脂多,可以用來煎服。藥性論說:術忌服桃、李、雀肉、菘菜和青魚。日華子說:
治山嵐瘴氣。衍義云。古方及本經止言術。未見分蒼白二種也。只緣陶隱居言術有兩種。自此人多貴白者。今人但貴其難得。惟用白耳。往往將蒼朮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類。蒼朮為最要藥。功效尤速。殊不詳本草原無白朮之名。近世多用。亦宜兩審。謹按嘉祐本草序。
白話文:
治療山嵐瘴氣。衍義說:古代的方劑和《本經》中只提到術,沒有區分蒼朮與白朮兩種。只是因為陶隱居說術有兩種,從此以後人們大多看重白朮。現在的人只是看重白朮的稀有性,只使用白朮,往往將蒼朮置之不用,比如古代方劑中的平胃散之類,蒼朮是其中最主要的藥物,效果最顯著。但很多人不知道,本草原本沒有白朮之名,直到最近才廣泛使用。因此,在使用時應該謹慎。我仔細查看了嘉祐本草的序言。
謂本草雖世傳作於神農氏。蓋仲景華佗諸賢之所編述也。然則經文朮上其曰白者。無乃後之好事者之所加歟。惟白之加。則今之術皆出種蒔。務白以求售。醫之為道。本來面目。尚存幾何哉。)
白話文:
人們都說《本草經》是神農氏所著,但實際上是仲景、華佗等賢人所編寫的。經文裡提到「白」,可能是後人加上的。自從加上「白」字之後,種植者都務求白淨來求得高價出售。醫術的本來面目,如今還剩下多少呢?
大戟。味苦。寒。有小毒。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利大小腸。(反甘草。日華子云。泄天行黃病瘴瘧。澤漆根也。)
白話文:
大戟。味道苦,性寒,有小毒。能治療十二水(腹水、胸水、心包積液、腦積水等)、腹滿急痛、積聚等疾病,還能利大小腸。(反甘草。日華子說,泄天行黃病瘴瘧,用澤漆根即可。)
澤瀉。味甘鹹。寒。無毒。除五臟痞滿。逐膀胱三焦停水。扁鵲云。多服病人眼。(藥性論云。宜通水道。)
知母。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療傷寒久瘧煩熱。(陶隱居云。甚療熱結。)
白話文:
澤瀉草。味道甘、鹹,性寒。沒有毒性。能消除五臟痞滿的癥狀。也能夠排除膀胱、三焦部位的水濕停滯,也就是利尿,特別是扁鵲提倡,多服用對病人眼好。(藥性論說:澤瀉草適合於通利水道)。
旋覆花。味鹹。溫。冷利。有小毒。主結氣脅下滿。去五臟間寒熱。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
白話文:
旋覆花。味道是鹹的,性質是溫和,有輕微的毒性。可以治療氣血鬱結,導致脅下腫脹疼痛,消除五臟之間的寒氣或熱氣。可以化解胸部的痰結,讓痰液像膠水一樣濃稠難以咳出,也可以治療心臟和脅部有痰水積聚,以及膀胱有尿液積留等問題。
葶藶。味辛苦。寒。無毒。主癥瘕積聚。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藥性論云。有小毒。能利小便。抽肺氣。上喘息急。止嗽。衍義云。用子。味有甜苦兩等。其形則一也。經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復更入藥也。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故曰久服令人虛。)
白話文:
葶藶。味道是辛辣微苦的。性寒。沒有毒。主治癥瘕積聚。通利水道。排泄膀胱中的水。抑制留伏的熱氣。讓皮膚中的邪水上浮於體表。讓面目浮腫消退。(《藥性論》說:葶藶有小毒。能通利小便。宣通肺氣。上氣喘息急促。止咳嗽。本草衍義說:葶藶用種子入藥。葶藶種子的味道有甜味和苦味兩種。但形狀相同。經典中說葶藶的味道是辛辣微苦的。所以甜味的葶藶不用來入藥。葶藶的作用大致都以行水走泄為用。所以說長期服用葶藶會令人虛弱。)
甘遂。味苦。寒。有毒。主大腹。癥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利水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反甘草。)
白話文:
甘遂:味道苦,性寒,有毒。主治大腹,癥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利水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與甘草相剋。)
五味子。味酸。溫。無毒。主益氣。咳逆上氣。(蘇恭云。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
白話文:
五味子。味道酸,性溫,沒有毒。主治益氣,咳嗽、氣往上逆。
(蘇恭說。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這樣就齊全了五種味道。)
茵陳蒿。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遍身發黃。小便不利。(日華子云。治天行時疾熱狂。)
白話文:
茵陳蒿,味道苦,性平,略微寒涼,無毒。主要治療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全身發黃、小便不利。(日華子說,它能夠治療流行疾病時引起的發熱狂躁症。)
蕘花。味苦辛。寒。有毒。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盪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衍義云。仲景傷寒論。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時當以意斟酌。不可使過與不及也。仍須有是證者。方可用之。)
白話文:
蕘花。味道苦、辛,性寒,有毒。主治傷寒、溫熱瘧疾。能下十二種水腫。消除積聚、大堅塊、癥瘕。清除腸胃中留下的癖氣,飲食中寒熱邪氣。有利尿作用。治療痰飲。(衍義說:仲景在《傷寒論》中用蕘花治療水腫,是因為它能行水。水去了水腫也就止了。他的意思是這個樣子。但是現在人用藥時要斟酌,不可過量或不足。一定要有這種症狀的人,纔可以服用。)
細辛。味辛。溫。無毒。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破痰。利水道。(反藜蘆。陶隱居云。最能除痰明目。藥性論云。忌生菜。日華子云。忌貍肉。衍義云。今惟華州者佳。柔韌極細。真深紫色。味極辛。嚼之習習如椒。治頭面風不可缺也。葉如葵葉。赤黑。
白話文:
細辛:
味道辛辣,性溫和,無毒。
主要治療咳嗽、打嗝、頭痛、腦部疼痛、四肢關節拘攣、風濕痹痛,能化痰,利水通便。
(注:細辛與藜蘆相剋。據陶隱居說,細辛最能化痰明目。藥性論中說,細辛忌諱食用生菜。日華子說,細辛忌諱食用貍肉。衍義中說,如今只有華州產的細辛是最好的。華州細辛柔軟細長,顏色深紫色,味道極其辛辣,嚼起來有如花椒般刺激。治療頭面風時,細辛是不可缺少的藥材。細辛的葉子像葵葉,顏色赤黑。)
非此即杜蘅。杜蘅葉形如馬蹄。俗云馬蹄香是也。近時用者皆此物。人亦莫知其非。別說云。單用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雖死無傷。近年關中或用此毒人者。聞平涼獄中嘗治此。故不可不記。非本有毒。但以不識多寡之用。因以有此。)
白話文:
如果不是這種草藥,就是杜蘅。杜蘅的葉子形狀像馬蹄。俗話說馬蹄香就是它。最近使用的人都是這種東西。人們也不知道它不是真正的馬蹄香。另有記載說,單獨使用不能超過半錢匕。如果用多了,就會氣悶不通而死。即使死了也沒有損失。近年關中有人用它來毒害人。聽說平涼監獄曾處理過這樣的案件。所以不可不記。它本身沒有毒,只是因為不瞭解多少的用量,所以有了這樣的結果。
連翹。味苦。平。無毒。主寒熱。(衍義云。治心經客熱最勝。翹。經作軺。注云連翹根也。今之用者。皆於本草無明文。用者宜審。)
白話文:
連翹。味道苦。性質平和。無毒。主治寒熱病。(衍義裡說,連翹最擅長治療心經客熱的疾病。軺字是翹的另一種寫法。注釋中說,軺是連翹的根。現在所使用的連翹,在《本草》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使用時應慎重。)
桔梗。味辛苦。微溫。有小毒。主胸脅痛如刀刺。除寒熱風痹。療喉咽痛。(藥性論。主氣促嗽逆。衍義云。治肺熱氣奔促。咳逆。肺癰。排膿。)
白話文:
桔梗。味道辛苦,微溫。有小毒。主要適用於胸脅部疼痛如刀刺。消除寒熱風痹。治療喉嚨咽喉疼痛。(藥性論。主治氣促咳嗽逆亂。衍義說,治療肺熱氣息奔迫。咳嗽逆亂。肺癰。排出膿液。)
當歸。味甘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日華子云。治一切風。一切血。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別說云。氣血昏亂者。服之立定。此蓋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恐聖人立當歸之名。必因此出矣。)
白話文:
當歸。味道甘甜微辛。性溫。沒有毒性。主治咳嗽、逆氣上衝、瘧疾、寒熱交替、皮膚長瘡。婦女漏下病、絕子症。各種惡性瘡瘍。(日華子說,當歸可以治療一切風疾、一切血癥。藥性論說,當歸可以補益女子諸虛症。別說說,氣血昏亂的人,服用當歸可以立定。這大概是因為當歸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恐怕聖人之所以將它命名為當歸,一定是出於這個原因。)
通草。味辛甘。平。無毒。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出音聲。(陳士良云。莖名木通。主理風熱淋疾。小便數。急疼。小腹虛滿。)
白話文:
通草。辛甘味。性平。沒有毒性。可以治療脾胃的寒熱症狀,疏通九竅。能讓聲音清楚響亮。(陳士良說:通草的莖部稱為「木通」,主要作用為通治風熱引起的淋病,小便次數多,急疼,小腹虛滿的症狀。)
升麻。味甘苦。平。無毒。主解百毒。闢癘疫瘴氣。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圖經云。解傷寒頭痛。本經無。別錄有。)
白話文:
升麻,味道微苦。性質平和,無毒。可以解百毒,祛除癘疫瘴氣。治療中惡腹痛,時氣毒疫頭痛,各種寒熱風腫毒瘡。能治療喉嚨痛、口腔潰瘍。(《圖經》說。可以治療傷寒頭痛。本經沒有記載,別錄有記載。)
大黃(將軍)味苦。寒。無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日華子云。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
白話文:
大黃的功效是苦而寒冷,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是治療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可以清潔腸胃、促進新陳代謝、通利水穀、調中化食,使五臟安和、平胃下氣、除痰實,治療腸間結熱、心腹脹滿,還可以治療女性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等疾病。(日華子云,可以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
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疾。利大小便。並俌一切瘡癤癰毒。別說云。謹按大黃收採時。皆以火燒石煿干。欲速貨賣。更無生者。用之不須更多炮炙。少蒸煮之。將軍者。言戡定禍亂建立太平。止戈為武之謂也。)葳蕤。味甘。平。無毒。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陶隱居云。按本經。
白話文:
四肢冷熱不調。可以溫暖去除瘴氣和熱疾。利於大小便。並可以治療一切瘡瘡癰毒。另說雲。謹慎按大黃採集時。都要用火燒石器烘乾。想要快速賣出。根本沒有生的。使用時不需要更多的炮製。稍微蒸煮一下。將者。指的是平定禍亂建立太平。停止干戈就是武德。葳蕤。味道甘甜。平性。沒有毒。主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陶隱居雲。按本經。
有女葳。無葳蕤。別錄無女葳。有葳蕤。日華子云。除煩悶。止渴。潤心肺。治天行熱狂。圖經云。主賊風。手足枯痹。四肢拘攣。按陶云。則女葳葳蕤之為物雖不殊。而文字之差誤則明甚。)
白話文:
有女葳這種植物,沒有花。沒有別的種類的植物叫做女葳。有葳蕤這種植物,《日華子》說它可以消除煩悶,止渴,潤澤心肺,治療流行的熱病引起的狂躁。另外一本書《圖經》說,這種植物可以治療賊風,手腳枯痺,四肢拘攣。《本草經》上說:女葳、葳蕤這兩種植物雖然是同一種植物,但文字上的差別很明顯。
天門冬。味苦甘。大寒。無毒。主諸暴風濕偏痹。保定肺氣。去寒熱。(博物志云。禁食鯉魚。藥性論云。誤食鯉魚中毒。浮萍解之。衍義云。治肺氣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
白話文:
天門冬。味道苦而微甘。性大寒。無毒。主治各種暴發性風濕偏癱。保護肺氣。消除寒熱。(《博物志》說:服藥期間禁止吃鯉魚。《藥性論》說:誤食鯉魚中毒,用浮萍解毒。《衍義》說:具有治療肺氣的功效。味道苦。但主要具有宣泄作用,而不能收斂。體質偏寒的人禁止服用。)
貝母。味辛苦。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反烏頭。藥性論云。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日華子云。消痰潤心肺。別說云。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殊有功。)
白話文:
貝母。味道辛苦。性微寒。無毒。主治傷寒煩熱。治療腹中堅實,心下滿。可清洗惡風寒。(與烏頭相反。藥性論上說。主治胸脅逆氣。治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用。日華子說。消痰潤心肺。另說。能散解心胸鬱結之氣。效果很好。)
蜀漆。味辛。微溫。有毒。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積聚。療胸中邪結氣。吐出之。常山苗也。(藥性論云。能主療鬼瘧多時不瘥。去寒熱瘧。治溫瘧寒熱。不可多進。令人吐逆。下肥氣積聚。)
白話文:
蜀漆。味道辛辣,略微溫熱,有毒。主治瘧疾、咳嗽、嘔吐、腹中癥結、痞積、積聚。治療胸中邪氣鬱結,導致吐出之物。常山也是一種草藥。藥性論說:常山能夠治療久治不癒的鬼瘧。去除寒熱瘧疾,治療溫瘧寒熱。但是不可以多服,否則會導致嘔吐、腹瀉。治療肥胖積聚。
商陸根。味辛酸。平。有毒。主水脹疝瘕。除癰腫殺鬼精物。療胸中邪氣。水腫痿痹。腹滿洪直。疏五臟。散水氣。如人形者有神。(圖經云。俗名章柳根。花赤者根赤。花白者根白。蘇恭云。白者入藥用。赤者見鬼神。甚有毒。但貼腫外用。若服之傷人。乃至利血不已而死也。
白話文:
商陸根,味道辛辣、酸性,性平,具有毒性。功效:主治水腫、疝氣、腹中腫塊。可以消除膿腫,殺死鬼神之物。治療胸中的邪氣,水腫、肌肉萎縮、腹脹、洪直病,疏通五臟,散去水氣。商陸根中有人形形狀的,有靈性(神)。(《圖經》說:俗名叫做章柳根。花是紅色的,根也是紅色的。花是白色的,根是白色的。蘇恭說:白色的可用來入藥。紅色的能看到鬼神。毒性很大。只能外用治療腫脹。如果服用了會傷害人體,甚至會導致血流不止而死亡。
日華子云。得大蒜良。通大小腸。瀉蠱毒。墮胎。協腫毒。敷惡瘡。本經。無根字。)
白話文:
日華子說,得到大蒜很好,能通大小腸,瀉除蠱毒,墮胎,消散腫毒,敷於惡瘡上。本經沒有「無根」這個字。
海藻。味苦鹹。寒。無毒。主癭瘤氣。項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㿉。留氣熱結。利小便。厚朴。味苦。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溫中。益氣。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
白話文:
海藻。味道苦鹹。性寒。無毒。主治癭瘤氣。項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叫。下身十二處水腫。治療皮間積聚。暴㿉。留氣熱結。利小便。
厚朴。味道苦。性溫。無毒。主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溫中。益氣。消痰。下氣。治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吐不止。
泄利淋露。除驚。去留熱心煩滿。厚腸胃。(藥性論云。忌豆。食之者動氣。味苦辛。大熱。能主療積年冷氣。腹內雷鳴虛吼。宿食不消。除痰飲。去結水。破宿血。消化水穀。止痛。大溫胃氣。嘔吐酸水。主心腹滿。病人虛而尿白。日華子云。健脾。主反胃。霍亂轉筋。冷熱氣。
白話文:
治療腹瀉和尿道疾病。治療驚嚇。去除留滯體內的熱、心煩熱、脹滿。補益腸胃。(藥性論說,這個藥忌食豆類。吃了豆類以後會引起脹氣。中藥的滋味是苦辛的。中藥性大熱。它能治療多年的寒邪,腹內雷鳴、空虛、轟鳴,宿食不消,消除痰飲,祛除水腫,化解體內的宿血,消化食物,止痛,溫暖胃氣,嘔吐酸水,治療心腹脹滿。虛弱的病人尿液發白。日華子說,它能健脾,治療反胃,霍亂、痙攣。治療寒熱氣。
瀉膀胱。泄五臟一切氣。衍義云。不以薑製。則棘人喉舌。平胃散中用。最調中。至今此藥盛行。既能溫脾胃氣。又能走冷氣。為世所須也。)
白話文:
排泄膀胱的寒氣,排出五臟所有的寒氣。衍義說,如果不使用薑來製備,那麼它就會刺傷人的喉嚨和舌頭。在平胃散中使用,最能調和中氣。直到現在,這種藥都很流行。既能溫暖脾胃之氣,又能排出體內的寒氣。是世人所需要的。
枳實。味苦酸。寒。無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藥性論云。解傷寒結胸。入陷胸湯用。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而用之。
白話文:
枳實。味道苦酸。性寒。無毒。主治大風入皮膚,如麻豆般又苦又癢。消除寒熱積結。止瀉。增長肌肉。通利五臟。清除胸脅痰癖。排出停積的濕水。破除結實。消除脹滿。心下急。痞滿疼痛逆氣。脅風疼痛。安胃氣。止溏瀉。藥性論中說。解除傷寒結胸。加入陷胸湯中使用。主治上氣喘咳。腎臟內傷冷。陰莖痿縮而帶有氣。加入而使用。
衍義云。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祥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導散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意如此。)
白話文:
註解中說:枳實和枳殼是同一種。枳實個頭較小,藥性猛烈且迅速;枳殼個頭較大,藥性溫和緩慢。因此,張仲景在治療倉猝的傷寒病時,在承氣湯中使用了枳實。這是他的意圖。他都是取用了枳實疏通決泄,破除實結的藥性。其他藥方只是疏通、散發風壅之氣,可以經常服用,因此使用了枳殼。他的意圖是這樣的。
竹葉。䈽竹葉味苦平。大寒。無毒。主咳逆上氣。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竹葉味辛平。大寒。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疾病及瀝。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陶隱居云。竹類甚多。此前一條云是䈽竹。次用淡苦爾。藥性論云。淡竹燒瀝。治卒中風。失音不語。日華子云。
白話文:
竹葉。竹葉味苦性平。大寒。無毒。主治咳嗽逆氣上衝。消除煩熱風痙。喉嚨腫痛、嘔吐。竹葉味辛性平。大寒。主治胸中痰熱。咳嗽逆氣上衝。疾病和水腫。治療口瘡。眼睛疼痛。明目。通利九竅。(陶隱居說。竹子種類很多。此前一條提到的是䈽竹。接下來使用淡竹而已。藥性論說。淡竹燒成汁。治療中風。失聲不語。日華子說。
苦竹作瀝。治中風失音。功用與淡竹同。食療云。淡竹瀝大寒。主勞復。茹。主噎膈鼻衄。)
白話文:
苦竹製成竹瀝。治療中風失語。功效與淡竹相同。《食療》說:淡竹的竹瀝性大寒。主治勞動後復發的病症。竹瀝汁液。主治噎膈、鼻衄。
大棗。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昉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和百藥。補中益氣。除煩悶。療心下懸。腸澼。生者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熱。羸瘦不可食。(陶隱居云。南棗大惡。孟詵云。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諸處不堪入藥。
白話文:
大棗,味道甘甜,性平,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心腹邪氣,安中養脾,通暢十二經絡,平胃氣,通九竅,補益少氣、少津液的人,以及治療身體虛弱的情況。大棗可以和各種藥物搭配使用,具有補中益氣、除煩悶、治療心下懸、腸澼等功效。新鮮的大棗味道甘甜、辛辣,如果吃太多會讓人感到寒熱交替,體質虛弱的人則不適合食用。陶隱居說,南方的棗子特別差。孟詵說,青州的棗子最好,其次是蒲州的。其他地方的棗子都不適合入藥。
生者。食之過多。令人腹脹。日華子云。牙齒有病人。切忌食之。食療云。多食動風。發冷風。並咳嗽。衍義云。先青州。次晉州。此二等可煞曝入藥。益脾胃為佳。余止可充食用。)
白話文:
(生者。食之過多。令人腹脹。日華子云。牙齒有病人。切忌食之。食療雲。多食動風。發冷風。並咳嗽。衍義雲。先青州。次晉州。此二等可煞曝入藥。益脾胃為佳。餘止可充食用。)
生熟荸薺都可食用。若吃得太多,會令人胃脹。日華子云:牙齒有病的人,切忌吃荸薺。食療一書說:吃荸薺太多,會引起風動,發冷風,還咳嗽。衍義一書說:以青州荸薺、晉州荸薺為上品,這兩種荸薺都可以曬乾後入藥。荸薺可以益脾胃。至於其他荸薺,只能當成食物食用。
杏核仁。味甘苦。溫。冷利。有毒。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解錫毒。陳藏器云。利喉咽。潤五臟。去痰嗽。生熟俱得。半生半熟殺人。日華子云。實多食。傷神損筋骨。有數種。皆熱。小兒尤不可食。多致瘡癰。及上膈熱。)
白話文:
杏核仁,味道甘苦,性溫,具冷利特性,服用過多可能有毒。主治咳嗽逆氣,雷鳴般喉嚨緊閉,主要治療氣以降,時行頭痛,能舒緩肌肉,消除心焦。
(可解錫的毒,陳藏器說,能潤喉嚨、潤五臟、化痰止咳,生熟均可服用,但半生半熟的會中毒。日華子說,多吃會傷神損筋骨,有幾種杏仁都是熱性的,小孩特別不能吃,多吃容易生瘡長膿,甚至會上隔熱。)
桃核仁。味苦甘。平。無毒。主瘀血。血閉。癥瘕。邪氣。殺小蟲。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除卒暴擊血。破癥瘕。通月水。止痛。(衍義云。桃有數種。惟以山中自生者。為正。)
白話文:
桃核仁:味苦、味甘,性平,無毒,主要用於治療瘀血、血閉、癥瘕(腫塊)、邪氣、殺死小蟲、止咳逆上氣、消解心下堅硬的腫塊、消除突發性擊打造成的出血,打通月經、止痛。(衍義中說,桃子有幾種,只有山中自生長的纔是正品。)
梔子。味苦。寒。無毒。主五內邪氣。胃主熱氣。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酒炮皶鼻。(藥性論云。殺䗪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解五種黃病。治時疾。除熱。衍義云。仲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虛故不用大黃。
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
白話文:
梔子。味道苦,寒性,無毒。主治內臟邪氣。胃中灼熱。胸部、心臟和大小腸過熱。心中煩悶。用酒來煎煮來治療皶鼻症。 (藥性論說。殺死體內的有害蟲。去除身體內過度產生的熱能和毒素風熱,利尿,解除五種黃疸症狀。治療時疫,去除身體的熱能。衍義說。仲景治療過度發汗、嘔吐和腹瀉後遺症虛煩不得眠。如果症狀嚴重的話,必定會身體和心理不適、煩躁不安、不知所措。梔子豉湯可以治療。虛症所以不用大黃。)
吳茱萸。味辛。溫。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藥性論云。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可愈。孟詵云。主心痛下氣。除嘔逆臟冷。開目者。不堪食。衍義云。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過始可用。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梓白皮。味苦。寒。無毒。主熱。去三蟲。(別錄云。主吐逆胃反。)
白話文:
吳茱萸。味道辛辣。性質溫熱。具有小毒性。主要用於溫暖中焦,降氣,止痛,治療咳嗽、逆氣,寒熱,去除濕氣,血痺,驅逐風寒,疏通腠理,去除痰冷,腹內絞痛,各種寒邪實證不消,中惡心腹疼痛。(《藥性論》中記載,吳茱萸可以治療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嘔吐腹瀉,腹痛劇烈難忍的疾病,都可以治癒。孟詵說,吳茱萸可以治療心痛,降氣,去除嘔吐逆氣,臟腑虛寒,開目失明,食慾不振。《衍義》中說,吳茱萸在服用前必須在滾水中浸泡多次,以去除苦烈之汁,一般需要浸泡六七次後才能使用。吳茱萸降氣最快,腸虛的人服用後病情會加重。)
黃柏(本經柏木。)味苦。寒。無毒。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利。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衍義云。今用反。)
白話文:
黃柏(本經上稱作柏木。)味道苦澀。性寒。無毒。主要治療五臟腸胃內積熱。黃疸。腸痔。止瀉。治療驚氣在皮下。皮膚發熱。皮膚發紅。眼睛發熱。眼睛疼痛。口腔潰瘍。(衍義上說,現在用黃柏反而。)
蜀椒。味辛。溫。有毒。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澼。下利。泄精。開腠理。通血脈。堅齒髮。調關節。耐寒暑。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衍義云。須微炒使出汗。又須去附紅黃殼。去殼法。先微炒。乘熱入竹筒中。以梗舂之。播取紅用。)
白話文:
蜀椒。味道辛辣。性質溫和。有毒。主治邪氣。咳嗽逆氣。溫暖中焦。驅散附著在骨節、皮膚、死肌肉之上的病邪。治療寒濕痹痛。排除六腑的寒氣。治療傷寒、溫瘧。大風引起的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道積滯。腹瀉。遺精。疏通腠理。暢通血脈。堅固牙齒和頭髮。調節關節功能。耐寒暑。吃多了會使人乏力。患口腔閉鎖症的人服用會喪命。(另有解釋說。需要微炒使之出汗。又需要去掉附著在上面的紅黃色外殼。去掉外殼的方法。先微炒。趁熱放入竹筒中。用搗藥杵搗碎。播取紅色的部分使用。)
秦皮。味苦。寒。無毒。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瞖白膜。(藥性論云。主明目。去肝中久熱。圖經云。浸水便碧色。書紙看之。青色者真。)
白話文:
秦皮。味道苦澀,性寒,無毒。主治風寒濕痹。能清熱除濕,解毒止痛,明目退翳。用於風寒濕痺,關節疼痛,肌肉麻木,目赤腫痛,青盲翳障等症。
《藥性論》說:秦皮可以明目,清肝熱。
《圖經》說:秦皮浸泡在水中,水就會變成綠色。用秦皮水洗書寫的字跡,青色的字跡是正品。
梅實。味酸。平。無毒。主下氣。除熱。煩滿。止下利。好唾。口乾。(陶隱居云。此亦是今烏梅也。用當去核微熬。治傷寒煩熱。陳藏器云。去痰。主瘴瘧。止渴。調中。除冷熱利。止吐逆。日華子云。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又云。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利。衍義云。食梅則津液泄。水生木也。津液泄。故傷齒。腎屬水。外為齒故也。)
白話文:
梅子。味道酸、性平、無毒。功效:降氣、清熱、除煩滿、止瀉、口乾。
陶隱居說:現在的烏梅就是梅子。使用時應該去除果核,並稍微熬煮。可治療傷寒煩熱。
陳藏器說:烏梅能化痰、主治瘴瘧、止渴、調和腸胃、除冷熱引起的腹瀉、止嘔逆。
日華子說:食用過多梅子會損傷骨骼、腐蝕脾胃,使人生熱。又說:烏梅能除去勞累、治療骨蒸、去除煩悶,澀腸止瀉。
衍義說:吃梅子會耗損津液,而水屬木,津液耗損,就會損傷牙齒。腎屬水,外在表現便是牙齒,因此梅子會損傷牙齒。
芫花。味辛苦。溫。有小毒。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久服令人虛。(藥性論云。有大毒。能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利五臟。寒痰。涕唾如膠者。及一切毒風。四肢攣急。不能行步。能瀉水腫脹滿。)
白話文:
芫花。味道辛辣、苦澀。性溫。有輕微的毒性。主治咳嗽、嘔吐、氣管鳴叫、哮喘、喉嚨腫痛、消除胸中的痰水、喜歡吐口水、水腫。長期服用會使人虛弱。(《藥性論》說,芫花有大毒。能治療心腹脹滿,去除水氣,使五臟通暢。寒痰、涕唾像膠一樣粘稠,以及各種毒風,四肢攣急,不能行走。能瀉水腫脹滿。)
附子。味辛甘。大熱。有大毒。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利赤白。堅肌骨。強陰墮胎。為百藥長。(陶隱居云。凡用三建。皆熱灰微炮。令拆。勿過焦。惟姜附湯生用。
白話文:
附子。味道辛辣甘甜。熱性。有大毒。主治風寒。咳嗽嘔吐。邪氣。溫中。金瘡。破除堅硬癥瘕。積聚。血凝塊。寒濕引起的腳麻痹。抽筋。膝蓋疼痛。腳疼痛。手腳冰冷虛弱不能行走。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扭筋。大便出血。堅固筋骨。增強陰氣導致流產。是百藥之長。(陶隱居說。凡是用附子三建。都用熱灰稍微炮製。使其裂開。不要過於焦糊。只有附子與生薑湯一起使用時才生用。
俗方每用附子。皆須甘草人參生薑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衍義云。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依大小長短似像而名之。後世補虛寒則須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圓大。及半兩以上者。其力全不僣。風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熱性。
不肯就下。故取辛散也。此用烏頭附子之大略。餘三等則量其材而用之。)
白話文:
民間常見的方劑中常使用附子,都必須與甘草、人參、生薑等藥材搭配使用,這是為了抑制附子的毒性。
《衍義》中說,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這五種藥材其實都是同一種東西,只是根據它們的大小、長短和形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後世補虛寒的方劑中,需要使用附子時,都選擇端正、圓大、重量在半兩以上的附子,這樣才能發揮其全部效力。風家常使用天雄,也是選擇較大的天雄,因為天雄的尖角比較多,藥性較溫熱。
白頭翁。味苦。溫。無毒。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蘇恭云。甚療毒。)
白話文:
白頭翁。味道苦,性溫暖,無毒。主要治療熱性瘧疾,發狂精神錯亂,寒熱交替,癥瘕積聚,癭氣,排血,止痛。(蘇恭說:它非常能解毒。)
茯苓。味甘平。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口焦。舌乾。利小便。止消渴。大腹。淋漓。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藥性論云。忌米醋。)豬苓。味甘苦。平。無毒。主痎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藥性論云。解傷寒溫疫。
大熱發汗。主腫脹。腹滿。急痛。司馬彪云。治渴。衍義云。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白話文:
茯苓。味道甘甜,性情平和。沒有毒性。主治胸脅部位的逆氣、憂愁、受驚嚇、恐懼、心窩疼痛、口乾、舌燥、小便增多、止消渴、大肚子、小便淋漓、膈肌中有痰水、水腫、小便不通、脹滿。能疏通胸腑,調和臟腑之氣,除去腎臟的邪氣。(《藥性論》說:茯苓忌諱米醋。)
豬苓。味道甘甜微苦,性情平和。沒有毒性。主治瘧疾,解除中毒,中邪、蠱毒、不祥之氣。通利水道。(《藥性論》說:豬苓能解除傷寒瘟疫。)
巴豆。味辛。生溫。熟寒。有大毒。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爛胎。不利丈夫陰。殺斑蝥毒(藥性論云。忌蘆筍。醬豉。冷水。中巴豆毒。黃連汁。大豆汁解之。陶隱居云。最能瀉人。陳藏器云。主癥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白話文:
巴豆。味道辛辣,生藥性溫,熟藥性寒。有劇毒。用於治療傷寒、溫瘧、寒熱等疾病。能破癥瘕,化解結聚堅積,消除留飲痰癖,治療大腹水脹。能蕩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能去除惡肉爛胎,但不宜用於男性生殖系統疾病。能殺斑蝥毒。(《藥性論》說:巴豆忌蘆筍、醬豉、冷水。若中毒,可以用黃連汁、大豆汁解毒。《陶隱居》說:巴豆是瀉下藥中的首選。『陳藏器』說:巴豆主治癥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赤小豆。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陶隱居云。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陳士良云。微寒。療水氣。解小麥熱毒。圖經云。甚療腳氣。)
白話文:
赤小豆。味道甘酸,性平,無毒。主要用於利尿,排膿腫膿血,治療寒熱、熱中、消渴、止瀉、利小便,吐逆、突然瀉下,腹脹。 (陶隱居說:性質逐津液,長期服用會使人枯燥。陳士良說:微寒,治療水氣,解除小麥熱毒。圖經說:特別治療腳氣。)
麻子。味甘。平。無毒。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藥性論云。治大腸風熱結澀。及熱淋。日華子云。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髮。去皮膚頑痹。下水氣。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橫逆產。陳士良云。主肺氣。潤五臟。利大小便。疏風氣。不宜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氣。婦人多食髮帶疾。)
白話文:
麻子。味道甘美。性質平和。沒有毒性。主要用於補益中氣、增強體力。治療中風汗出、逐水、利尿、破積血、恢復血脈。(《藥性論》說,可以治療大腸風熱結澀、以及熱淋。
《日華子》說,可以驅逐一切風邪、增長肌肉、使毛髮生長茂密、消除皮膚頑疾、治療水氣、以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療橫逆產。陳士良說,可以治療肺氣、滋潤五臟、利大小便、疏通風氣。不宜多吃,否則會損傷血脈、耗散精氣、痿弱陽氣。婦女多吃會患帶疾。)
豉。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及兩腳疼冷。(藥性論云。治時疾熱病發汗。)
白話文:
豉,味道苦,性寒,無毒。主治的證有:
-
治療傷寒頭痛。
-
治療寒熱交錯。
-
治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瘴氣。
-
治療疾病引起的惡毒。
-
治療煩躁、悶得慌。
-
治療虛勞。
-
治療喘息、吸氣困難。
-
治療兩隻腳疼痛並且寒冷麻木。
(《藥性論》中說,豉可以治療熱病發汗。)
粳米。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陶隱居云。此即人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異族四五種。同一類也。孟詵云。常食乾飯。令人熱中。唇口乾。不可和蒼耳食之。令人卒心痛。即急燒倉米灰。和蜜漿服之。不爾。即死。不可與馬肉同食之。發痼疾。衍義云。
白晚米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逮。然稍生復不益脾。過熟則佳。)
白話文:
粳米。味道甘苦。性平。無毒。主治補益氣。止煩渴止瀉。
(陶隱居說。這(粳米)就是人們平常吃的米。粳米有白米、紅米、小粒米和大粒米等四五個種類。但它們都屬於同一類。孟詵說。經常吃乾飯。會讓人感到體內有熱。嘴脣和嘴乾燥。不能把粳米和蒼耳同食。吃了後會突然感到心痛。這時應立即燒倉米成灰。用這種米灰和蜂蜜調和成漿液服用。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死。不能把粳米和馬肉同食。如果同食。會引起舊病復發。
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陶隱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量其性熱。獨冠群物。藥家多有以行其勢。人飲之。使體弊神惽。是其有毒故也。蘇恭云。酒有數種。惟米酒入藥。陳藏器。通血脈。潤皮膚。散石氣。消憂發怒。宣言暢意。又云。
白話文:
酒。味道是苦的,但後味卻是甘甜辛辣的。性質大熱,有毒。能促使藥效發揮,並能消滅邪惡毒氣。(陶隱居說:天氣嚴寒時,海水凝結成了冰,唯有酒不會結冰。通過酒的這種性質,就能知道酒的熱性比其他物質都大。醫家經常藉助酒來促使藥效發揮。人喝了酒以後,會使體力衰弱、精神恍惚。這就證明酒是有毒的。蘇恭說:酒有幾種,只有米酒能入藥。陳藏器說:酒能暢通血脈,滋潤皮膚,化解結石之氣,消除憂愁發洩怒氣,使人能暢所欲言,表達心意。他又說:
酒後不得臥黍稷。食豬肉。令人患大風。凡酒忌諸甜物。酒漿照人無影不可飲。酒不可合乳飲之。令人氣結。白酒食牛肉。令人腹內生蟲。孟詵云。久飲傷神損壽。)
白話文:
喝酒後不可以睡在高粱和大麥上。吃豬肉會讓人患上大風。所有的酒都忌諱吃甜的東西。用酒製作的醬汁照人沒有影子,不可飲用。酒不可以和牛奶一起喝,會讓人氣結。白酒配牛肉食用,會讓人肚子裡長蟲。孟詵說:“長期飲酒會傷神損壽。”
苦酒。味酸。溫。無毒。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醋也。陶隱居云。亦謂之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不可多食。損人肌臟。陳藏器云。破血運。除癥塊堅積。消食。破結氣。日華子云。殺一切魚肉菜毒。多食不益男子。損人顏色。論語云。或乞醯焉。是也。)
白話文:
醋:
味道酸,性溫良,無毒。主治潰瘍腫脹,去除水氣,殺死邪毒。(醋也被稱為醯。陶隱居說,它也被稱為醯,因為它有苦味。俗稱苦酒。不可多食,以免損傷人體的肌膚和臟腑。陳藏器說,它可以溶解瘀血,消除積塊和硬結,促進消化,並改善便祕。日華子說,它可以殺死一切魚、肉和蔬菜中的毒素。男性多吃無益,還會損害容顏。論語中說「或乞醯焉」,指的就是醋。)
膠飴。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去血。(本草。飴糖。圖經。軟糖。粳米粟米。大麻子。白朮黃精。枳椇子等。並堪作。惟以糯米作者入藥。孟詵云。健脾胃氣。日華子云。消痰止嗽。並潤五臟。衍義云。多食動脾風。以上五種。本經皆無。或疑五種者。皆人食用之常。不煩採取。開物之初。不以流品論。尚未收錄與。未知然否。)
白話文:
膠飴:味道甘甜、性質微溫。用於治療身體虛弱、口渴和止血。(《本草》中稱之為飴糖,《圖經》中稱之為軟糖。)可以用粳米、粟米、大麻子、白朮、黃精、枳椇子等製成,但以糯米製成的飴糖用於藥物。《孟詵》指出,飴糖能增強脾胃之氣。《日華子》指出,飴糖能化痰止咳,並潤五臟。《衍義》指出,過量食用飴糖會導致脾胃虛弱,會引發風疾。《本經》中沒有記載以上五種(粳米、粟米、大麻子、白朮、黃精)。有些人懷疑這五種原料,都是人們日常食用的,不需要特別採集。在人類文明的初期,人們不以世俗品類來論斷其價值,所以尚未將它們收錄於《本經》中。也不知道是否如此。
乾薑。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皮膚間結氣。止唾血。生者尤良。主傷寒頭痛。鼻塞。止嘔吐。久服。去臭氣。通神明。(乾者太熱。生者微溫。皆無毒。唐本。乾者久服令人目暗。藥性論。乾薑主霍亂不止。治嗽。溫中。秦艽為使。陳藏器云。生薑須熱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白話文:
乾薑:
-
味道和性狀:辛味,溫性。
-
主要功效:
- 緩解胸悶、咳嗽、反胃、嘔吐、上氣等症狀。
- 溫暖中焦,止血,發汗,驅散風濕痹痛。
- 治療腸澼下利(腹瀉)、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皮膚間結氣。
- 止血,尤其是吐血。
- 用法:
- 生薑最好。
- 適用於傷寒頭痛、鼻塞、止嘔吐。
- 長期服用可去除臭氣,通神明。
注意事項:
-
乾薑太熱,久服可能會導致目昏暗。
-
生薑要熱的時候去皮,要冷的時候留皮。
-
陳藏器說:生薑要用熱水泡過,然後去除皮。
-
乾薑和秦艽一起使用,可以治療霍亂不止、咳嗽、溫暖中焦。
蔥白。平。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傷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邪氣。安中。利五臟。
白話文:
蔥白。性味平和,可作湯品。具有治療傷寒寒熱、發汗、中風、面部腫脹、傷寒引起的骨肉疼痛、喉嚨阻塞不通、安胎、歸目、消除肝臟邪氣、安中、利五臟的功效。
殺百藥毒。(日華子云。治天行時疾。頭痛熱狂。通大小腸。霍亂轉筋。及賁豚氣。腳氣。心腹痛。食療云。少食則得。可作湯。不得多食。虛人。患氣者多食發氣。上衝人五臟。悶絕。為通利關節。出汗故也。切不得與蜜相和食之。促人氣。殺人。)
白話文:
殺百藥毒。(日華子說。治療當下的時令疾病,還可以用此草藥。頭痛發熱、狂躁,通利大小腸,霍亂轉筋,還有胃部倒流、胃食道逆流,腳氣、心腹疼痛。食療方說。少量的食用就能起到效果。可以煮湯來喝,不能多食。身體虛弱、患有氣病的人,多食則會使氣往上衝擊五臟,造成昏厥。另外,此草藥能通關節,使人出汗,所以一定不要與蜂蜜一起食用,會促使氣往上衝擊,使人死亡。)
薤。味辛苦。溫。無毒。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陶隱居云。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白冷而青熱也。孟洗云。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成瘕。食療云。骨骾在咽不去者。煮食之即下。衍義云。葉如金燈葉。差狹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難竚之義。
白話文:
薤,味辛苦,性質溫和,無毒。具有消除寒熱、去除水氣、溫暖中焦、散結和利尿的作用,對病人有益。陶隱居說:蔥薤在用時,都要去掉青色部分,只留下白色部分。因為白色是涼性的,而青色是熱性的。孟洗說:蔥薤不能與牛肉同食,否則會導致瘕阻。食療說:骨頭刺卡在喉嚨中,取大蔥煮食,骨刺即可排出。衍義說:薤葉像金燈花葉,但更窄更亮。所以古人說薤露,是指薤葉光滑難以粘染露水的特性。
千金用治肺氣喘急。亦取其滑泄也。大抵此物葉如韭。根如蔥。江南閩浙之間絕少。淮西河南北多有之。)
白話文:
金錢草用來治療肺氣喘急,也是取它滑利通泄的作用。這種植物的葉子像韭菜,根像蔥。江南閩浙一帶很少見,淮西河南一帶比較多。
瓜蒂。味苦。寒。有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胸腹中。皆吐出之。去鼻中息肉。療黃疸。(陶隱居云。甜瓜蒂也。用早青者。日華子云。無毒。治腦塞。熱齆。眼昏。吐痰。食療云。瓜有兩鼻者殺人。沉水者殺人。食多腹脹。可食鹽化成水。病癥癖人不可食之。)
白話文:
絲瓜蒂:味道苦。性寒,有毒。主治水腫、身體和四肢浮腫。把絲瓜蒂磨碎混在水中服用,可以殺蟲解毒。絲瓜蒂還能治療咳嗽、逆氣上衝和食用水果後引起胸腹中的不適等疾病,服用後可以將引起疾病的物質吐出來。絲瓜蒂還能去除鼻息肉,治療黃疸病。陶隱居說:絲瓜蒂就是甜瓜的瓜蒂。需要用早青的絲瓜蒂。日華子說:絲瓜蒂無毒,可以治療腦塞、熱瘡、眼睛昏花、吐痰等疾病。食療中記載:有兩個鼻孔的瓜和沉在水中的瓜會殺人。食用絲瓜蒂過多會腹脹,可以食用鹽水來緩解。患有疾病和有腸胃疾病的人不能食用絲瓜蒂。
石膏。味辛甘。寒。無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藥性論云。能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出毒汗。主通胃中結。煩悶。心下急。煩躁。和蔥煎茶。去頭痛。日華子云。治天行熱狂。圖經云。止頭目昏眩痛。)
白話文:
石膏。味道辛、甘,性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呼吸、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喉燥熱等症狀。(《藥性論》說:石膏能治療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膚像火一樣乾燥,出毒汗。主治胃中結塊,煩悶,心下急,煩躁。用石膏和蔥一起煮茶,可以去除頭痛。《日華子》說:石膏可以治療天行熱狂。《圖經》說:石膏可以止頭痛目眩痛。)
赤石脂。味甘酸辛。大溫。無毒。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泄澼。下利赤白。(大抵此物能治大腸寒滑。本經無。別錄有。)
白話文:
赤石脂。味道甘、酸、辛。藥性很溫和。無毒。主要用於調理心臟氣血,明目,益精。治療肚子疼痛、大便稀薄,腹瀉帶有血色或膿狀分泌物。(赤石脂主要用於治療大腸因寒邪滑動所引起的疾病。本經沒有記載關於赤石脂的內容,別錄中有。)
禹餘糧。味甘。寒平。無毒。主咳逆。寒熱煩滿。下利赤白。血閉癥瘕。大熱。療小腹痛結煩疼。(藥性論云。主治崩中。)
白話文:
禹餘糧:
味道:甘。
性質:寒,平。
毒性:無毒。
主治:
-
咳嗽逆氣。
-
寒熱煩悶,心神不安。
-
腹瀉,大便呈赤白相間。
-
血滯閉塞,癥瘕積聚。
-
大熱。
-
小腹疼痛結塊,煩疼不止。(《藥性論》雲:主治崩漏。)
芒硝。味辛苦。大寒。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致新。生於朴硝。(衍義云。以暖水淋朴硝取汁。再經熬煉減半。傾入水盆中。經宿遂結芒。有廉稜者。故其性和緩。今按本經。止言硝石朴硝。而無芒硝。芒硝有自別錄以後。經中何得用芒硝芒疑樸誤。)
白話文:
芒硝。味道辛、苦,性大寒。主治五臟積聚,長期的熱邪閉阻胃氣,除去邪氣,可以化解瘀血。腹中痰實結成硬塊,可以通經絡,利大小便和月經,治療五淋,促進新陳代謝,生於朴硝之中。(《衍義》裡說,用溫水淋洗朴硝,取得汁液,再次煎熬,將汁液減去一半,將汁液倒入水盆中。過了一夜之後,就在盆裡面結成了芒硝的結晶,結晶上有稜有角的。因此,它的藥性比較平和溫緩。現在查閱本經《神農本草經》中,只提到硝石和朴硝,沒有芒硝。芒硝是從《別錄》以後纔有的。所以,本經中怎麼可能會使用到芒硝呢?這裡的「芒」字,懷疑是誤寫,應該是「樸」字。)
滑石。味甘。寒。無毒。主身熱泄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積聚寒熱。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衍義云。治暴得吐逆。不下食。)
白話文:
滑石。味道甘甜。性質寒涼。無毒。主治身體發熱,泄瀉精液。女子乳房腫脹難以哺乳。小便閉結不通。利尿通便。清除胃中積滯。治療寒熱積聚。疏通人體九竅六腑的津液。消除結塊。止渴。讓人精神飽滿。
(《衍義》中說。治療突然感到噁心嘔吐。不吃東西。)
代赭。味苦甘。寒。無毒。主鬼疰。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瘀。大人小兒驚風入腹。
白話文:
代赭:中藥名。味苦、甘,性寒,無毒。
功效:
-
主治鬼疰:指鬼魂侵擾引起的疾病。
-
賊風蠱毒:殺滅風邪和蠱毒。
-
殺精物惡鬼:殺死精怪和惡鬼。
-
腹中毒:治療腹部中毒引起的疾病。
-
邪氣:祛除體內邪氣。
-
除五臟血脈中熱:清除五臟血脈中的熱毒。
-
血痹血瘀:治療血脈不通暢或瘀滯的疾病。
-
大人小兒驚風入腹:治療大人和小兒的驚風症狀,以及驚風引起的腹痛。
鉛丹。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驚癇癲疾。除熱。生於鉛。(陶隱居云。即今熬鉛所作黃丹也。藥性論云。主治驚悸。狂走。嘔逆。消渴。日華子云。涼。無毒。鎮心安神。療反胃。止吐血。)
白話文:
鉛丹。味道辛辣。微寒。主治嘔吐、胃反酸。驚風、癲癇、高熱。出於鉛礦石中。(陶隱居說:就是現在煉鉛時所產生的黃丹。藥性論說:主治驚悸、狂躁、嘔吐、消渴。日華子說:性涼,無毒,能鎮靜安神,治療反胃,止吐血。)
人溺。療寒熱頭疼。溫氣。童男者尤良。(日華子云。療血悶。熱狂。撲損。瘀血。運絕。及困乏。衍義云。氣血虛。無熱者。不宜多服。性寒故也。)
白話文:
溺死的人,治療寒熱頭痛,溫暖氣血。童男的尿液效果尤其好。(《日華子》說,治療血氣悶塞,發狂,跌撲損傷,瘀血,經絡閉塞,以及疲勞。按《衍義》所說,氣血虛弱,沒有發熱症狀的人,不宜多服。這是因為童子尿性寒的緣故。)
婦人裩襠。主陰易病。當陰上割取。燒末。服方寸匕。童女裩益佳。若女患陽易。即男子裩也。陰易病者。人患時行病起後。合陰陽便相著。甚於本病。其候小便赤澀。寒熱甚者是。服此便通利。(按此與經文有同有異。臨證者。宜兩審。以上二種。本經皆無。別錄有。)
白話文:
婦女的陰部。主要治療陰寒之症。應當在陰部上方割取陰毛。燒成灰末。服用方寸匕。童女的陰毛效果更好。如果女性患有陽盛之症。那就用男子的陰毛。陰寒之症的患者。人在患上流行病之後。陰陽交合就會相互感染。比原來的疾病還要嚴重。其症狀是小便赤澀。寒熱嚴重的人就是這種情況。服用此藥就會通利。(按此與經文有相同也有不同。臨牀證患者宜兩者斟酌。以上二種本經都沒有。別錄有。)
白蜜。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諸驚癇痙。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養脾氣。除心煩。食飲不下。止腸澼。肌中疼痛。口瘡。明耳目。色白如膏者良。(本經石蜜。衍義云。石乃白字。)
白話文:
白蜜。味道甘甜,性情平和,無毒。主治心腹邪氣,各種驚癇痙攣,安撫五臟,治療各種虛弱,增強氣血,補益中氣,止痛,解毒,祛除各種疾病,調和百種藥物,滋養脾氣,消除心煩,食飲不下,止息腸胃不適,肌肉疼痛,口瘡,明目利耳。顏色白色如膏狀的最好。(本經記載的石蜜,衍義解釋說,石就是白的意思。)
龍骨。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膿血。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止汗。縮小便溺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藥性論云。忌魚。止夢泄精。夜夢鬼交。圖經云。大抵此物世所稀有。孫光憲北夢琑言云。石晉時。鎮州接邢臺界。
白話文:
龍骨。味甘,性平,無毒。主治心腹鬼魅作祟,精靈作怪,咳嗽嘔吐,腹瀉膿血,夜間睡覺時自己被驚醒,怨恨生氣,胸中鬱積憋悶,不能喘息,止汗,縮小便溺血,養護精神,安定魂魄,調和五臟。(《藥性論》上說龍骨忌食魚。龍骨可以止夢遺精,夜間夢見鬼交。《圖經》上說,龍骨非常稀罕。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記載,石晉時期,鎮州緊鄰邢臺地界。
嘗闘殺一龍。鄉毫曹寬見之。取其雙角。角前有一物。如藍色。文如亂錦。人莫之識。曹寬未經年為寇所殺。鎮帥俄亦被誅。衍義云。諸家之說。紛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終是臆度。西京穎陽縣民家。忽崖壤得龍骨一副。皮體頭角悉具。不知其蛻也。其斃也。若謂其蛻斃。則是有形之物而又生不可得見。
白話文:
從前曾聽說有人殺了一條龍。鄉人曹寬看到了,取下它的雙角。角前有一樣東西,呈藍色,上面花紋像是混雜的綾羅綢緞。人們都不認識它是什麼。曹寬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強盜殺害了。鎮上的首領也很快就遭到斬殺。衍義說,諸家的說法,紛紛擾擾,不一致。既然不能確定,最終只能靠猜測。西京穎陽縣的一個平民家的院子裡,突然坍塌了,露出了一具龍的骨架。皮體和頭角都完好無缺,但不知道這是蛻下的皮還是死去的龍。如果是蛻下的皮,那麼它應該是無形的,但現在又可以看得見,這就說不通了。
死方可見。謂其化也。則其形獨不能化焉。嘉靖癸丑。余客邳之宿遷縣。時淮泗大水。河無岸際。霜後水落。河中新吐一洲。上有龍骨一副。頭角身尾全具。居民驚異。競渡取之。人有以角半隻相貽者。其色白。形即枯骨。舐之黏舌。入藥用甚效。竟莫知其所由。姑錄之以俟博識。
白話文:
阿膠。味道甘甜,性情平和,微溫,無毒。主治心腹內臟崩潰。勞累過度。哆哆嗦嗦像瘧疾一樣。腰腹疼痛。四肢痠痛。女子下體出血。安胎。丈夫小腹疼痛。體虛勞累瘦弱。陰氣不足。腳痠不能長時間站立。養護肝臟之氣。產於東阿。(陶隱居說。產於東阿。所以叫做阿膠。放入湯中微熱烘烤。丸劑散劑須極其乾燥。陳藏器說。用阿膠水煎煮而成。民間用的是,大多不是真的。
凡膠俱能療風。止泄補虛。驢皮膠主風為最。圖經云。今鄆州皆能作之。以阿縣城北井水作煮為真。造之。阿井水煎烏驢皮。如常煎膠法。其井官禁。真膠極難得。都下貨者甚多。恐非真。尋方書所說。所以勝諸膠者。大抵以驢皮得阿井水乃佳耳。今屬東昌府有小土城。無縣治。
白話文:
所有膠類都能治療風疾,止瀉補虛。驢皮膠主治風疾的效果最好。《圖經》說,現在的鄆州人都會製作驢皮膠。用阿縣城北井水煮製的驢皮膠纔算正宗。製作方法是:用阿井水煎煮烏驢皮,按照一般的熬膠方法熬製。但是,阿井水由官府把守,所以正宗的驢皮膠很難獲得。京城裡出售的驢皮膠很多,但是恐怕不是正宗的。我查閱了方書,發現驢皮膠之所以勝過其他膠類,主要原因是驢皮用阿井水熬製纔好。現在屬東昌府管轄的小土城,沒有縣治。
井如故。仍官禁。以古蹟。因名其城曰阿城。膠則造時。官取水至府煮作。皮出自庫。真膠民間難得。如昔。蔡氏書傳曰。吳興沈氏言古說濟水伏流地中。今歷下凡發地皆是流水。世謂濟水經過其下。東阿亦濟所經。取其井水煮膠。謂之阿膠。用攪濁水則清。人服之。下膈疏痰。
白話文:
水井依然如常。仍然由官府禁止挖井,以便保護古蹟。因此,這座城市被命名為阿城。膠的製造通常在春天進行。由官府派人從井中取水到府中煮製魚膠。魚膠的魚皮由官府倉庫提供,民間難以得到真正的魚膠。就像以前一樣。蔡氏的書傳中說吳興沈氏說,古代傳說濟水在地下暗流。現在歷下的凡水泉之地,裡面都有水流。世間傳說濟水從歷下經過,東阿也是濟水流經的地方。用這個井水煮魚膠,就叫做阿膠。用阿膠攪渾濁的水可以使水變清澈。人們服用阿膠,可以通下膈、化痰。
蓋其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也。)
豬膽。味苦。大寒。主傷寒熱渴。(劉禹錫云。通大便。)
膚。(諸家本草。無載此者。)
文蛤。味鹹。平。無毒。主咳逆胸痹。腰痛脅急。
白話文:
大意是這樣的:
水的特性是往低處流,因為它清澈且密度大,所以有這樣的傾向。
【豬膽】味道苦,性質大寒,主要用於治療因傷寒引起的熱症和口渴。(劉禹錫提到,豬膽可以幫助通便。)
【膚】(在多數古籍藥典中,並未見對「膚」的直接記載和應用說明。)
【文蛤】味道鹹,性質平和,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氣逆、胸悶痛、腰痛以及脅部不適等症狀。
雞子。主除熱。火瘡癇痙。卵白。微寒。療目熱赤痛。除心下伏熱。止煩滿。咳逆。小兒下泄。醯漬之一宿。療黃疸。破大煩熱。(陳藏器云。雞子益氣。多食令人有聲。藥性論云。液能治目赤痛。黃治久瘧。日華子云。雞子鎮心安五臟。止驚。安胎。治懷妊天行熱疾。狂走。及開聲喉。忌蒜。)
白話文:
雞蛋。主治除熱。火瘡癇痙。雞蛋清。微寒。能治療眼睛充血疼痛。消除心下伏熱。止煩躁、腹脹。咳嗽逆氣。小兒腹瀉。將雞蛋放在醋中浸泡一宿。治療黃疸。破除煩熱。(陳藏器說:雞蛋能益氣。多吃雞蛋會讓人說話有聲音。藥性論說:雞蛋清可以治療眼睛充血疼痛。雞蛋黃可以治療久瘧。日華子說:雞蛋能鎮心安五臟。止驚。安胎。治療懷孕期間的天行熱疾。狂走。以及開聲喉。忌食蒜。)
虻蟲。味苦。微寒。有毒。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女子月水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圖經云。木虻最大而綠色。幾若蜩蟬。蜚虻狀如蜜蜂。黃色。醫方所用虻蟲即此也。又有一種小虻名鹿虻。大如蠅。咂牛馬亦猛。
白話文:
虻蟲(虻蟲):
蟲子,無脊椎動物門昆蟲綱,有口器、複眼、觸角、3對腳、2對翅膀。
味道苦,屬性微寒微寒。有毒性,但內服能治病。
功能主治逐瘀血,去除在下焦的血積。
治頑固性痞塊,癥瘕積滯,寒熱往來,通利血脈和經絡,通暢九竅。
治女子月經積聚,清除胸腹五臟的惡血,治喉嚨閉塞(像木頭堵著一樣),使喉嚨通暢。
據《圖經》記載,木虻最大,呈綠色,像蟬。蜚虻像蜜蜂一樣,呈黃色,中醫用的是這種虻蟲。還有一種小虻,叫鹿虻,像蒼蠅一樣大,厲害地吸牛馬的血。
三種大抵同體。俱能治血。而方家相承。只用蜚虻。他不復用。淮南子。虻散積血。本經。木虻蜚虻。)
白話文:
三種大體上都是一樣的。它們都能治療血癥。但方家相傳,只用虻蟲。他不再使用其他兩種了。《淮南子》中說,虻蟲可以化解積血。《本經》中說,木虻和虻蟲都是可以入藥的。
水蛭。味鹹苦。平。微寒。有毒。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又墮胎。(陳藏器云。收干蛭當展其身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此物難死。雖加火炙。亦如魚子。煙燻經年。得水猶活。以為楚王之病也。蜀本云。採得用䈽竹筒盛。待乾。又米泔浸一宿後。曝乾。以冬豬脂煎令焦黃。然後用之。勿誤。日華子云。畏石灰。衍義云。畏鹽。)
白話文:
水蛭:味道鹹而苦,性平,微寒,有毒。主要用於治療惡血、瘀血、月經閉止、破血消積聚、不孕症、利尿通水,還可以墮胎。(陳藏器說:收穫乾水蛭時,應將其身體展開,使其變長。腹中有子的水蛭應將其去掉。這種生物很難死亡,即使用火烤,也像魚子一樣。水蛭經過多年的煙燻,遇水後仍然可以復活。據說,它是楚王病的藥物。蜀本說:採得水蛭後,用竹筒盛裝,待其乾。然後用米泔浸泡一夜,再曬乾。用冬豬脂煎至焦黃,然後使用。不要弄錯。日華子說:水蛭畏懼石灰。衍義說:水蛭畏懼鹽。)
牡蠣。味鹹平。微寒。無毒。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留熱在關節榮衛。去來不定。煩滿。止汗。止渴。除老血。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泄精。喉痹。咳嗽。心脅下痞熱。(藥性論云。止盜汗。治溫瘧。)
白話文:
牡蠣。味道鹹性平。微寒。無毒。主治傷寒寒熱。溫瘧酒酒。驚恚怒氣。消除停留在關節榮衛的餘熱。發作不定。煩滿。止汗。止渴。消除老血。收澀大小腸。止大小便。治療遺精。喉嚨腫痛。咳嗽。心脅之下痞熱。(《藥性論》說。止盜汗。治療溫瘧。)
土瓜根。(本經王瓜。味苦寒。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別錄。一名土瓜。療諸邪氣熱結。衍義云。其根即土瓜根也。日華子云。土瓜根通血脈。治天行熱疾。酒黃病。壯熱心煩悶。)
白話文:
土瓜根。(《本經》中別稱王瓜。味道苦、寒。主治消渴、內臟阻塞不通、瘀血、月經閉塞、發冷發熱。《別錄》中又稱作土瓜。治療各種邪氣熱結。《衍義》中記載,其根就是土瓜根。《日華子》中記載,土瓜根能疏通血脈,治療流行性熱病、酒黃病、高熱煩躁的心煩症。)
漿水。味甘酸。微溫。無毒。主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泄利。消宿食。解煩。去睡。調理腑臟。粟米新熟白花者佳。煎令醋。止嘔噦。(本經無。別錄鈔。)
甘瀾水。潦水。(二種本草皆無。)
白話文:
漿水。味道甘甜帶酸。稍微溫和。沒有毒。主要作用是調整中氣。引導氣行走於人體。使氣血暢通,促進活力。疏通關竅,增強胃口。止渴。霍亂、腹瀉和排便。消化陳年積食。舒緩煩躁。治療睏倦。調理五臟六腑。以剛成熟的粟米白色花朵者最佳。煎成醋。即可止嘔(吐酸水)、呃逆。 (《本經》一書中沒有記載,引用了《別錄》中描述。)
斗升合。(律呂之管十二。皆徑三分有奇。空圍九分。而黃鐘長九寸。以之審量而量多少。則其容子谷秬黍千二百為龠。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斗為斛。)
白話文:
鬥、升、合。(律呂的管子有十二種。直徑都略大於三分。空的周長是九分。而黃鐘長九寸。用它來衡量物體的多少。那麼它的容積是一個「龠」是1200粒黍米。十「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斛」。)
銖分兩。(以黃鐘之龠平衡而權輕重。則其所容千二百黍。其重十二銖。分其半六銖為分。兩龠二十四銖計四分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銖則今之四分一釐六毫有奇。分則今之二錢半也。)
白話文:
(以黃鐘的龠來衡量輕重,一龠的容量是1200黍,重12銖,將12銖平均分為2份,每份6銖叫「分」。1龠24銖,也就是4個分組成1「兩」。16兩等於1斤。30斤等於1鈞。4鈞等於1石。銖相當於現在的4分之一釐,加上6毫多。分相當於現在的2錢半。)
方寸匕。(匕。匙也。古用竹木。今用銅。其制正方一寸。取抄散不落可重一分。以為一服。寸則以一黍為一分。黃鐘長九十分分之十也。以之審度而度長短。則亦以黃鐘之寸生丈尺。此黃鐘所以為萬事根本。)
白話文:
方寸匕。(匕:湯匙;古時候用竹木做湯匙,現在用銅做湯匙。湯匙的形制為正方形,邊長一寸。拿湯匙舀藥粉不會掉落,可以盛重一分的藥粉,これを一服藥。一寸的長度等於一粒黍米的十分之一。黃鐘九十分長,十分之一寸就是黃鐘的十分之一的長度。用黃鐘十分之一寸的長度來測量物體的長短,也就是用黃鐘十分之一寸的長度做單位來生成丈、尺的長度。所以黃鐘十分之一寸是萬物的根本。)
㕮咀。(言搗令大小適中。其粒顆可以咀嚼之而有味也。嘉祐本草。謂凡酒湯膏藥。舊方皆云㕮咀者。謂稱畢搗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細末。此於事殊不允當。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稱兩則不復鈞平。今皆細切之。較略令如㕮咀者。乃得無末而又調和也。)
白話文:
研磨藥物成藥末。(研磨藥物時,需要將藥物搗碎成適中的大小,大小適中才能嚼有味道。嘉祐本草中記載,凡是酒、湯、膏、藥等舊方中提到「㕮咀」的,都應該理解為將藥物搗碎成大豆大小,然後吹去細末。但這種做法在實際使用中並不適當。因為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碎裂程度和末粉含量,如果按照重量稱量藥物,那麼搗碎後藥物的重量就會不一致,影響藥效。因此,現在一般都是將藥物細切,然後再研磨成略似「㕮咀」的顆粒大小,這樣既能避免藥物過於細碎,又能保證藥物的均勻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