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7)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則項背強。加陽明,則頸亦病。故曰𠘧𠘧也。反,轉也。言太陽未罷,汗轉出不已,而惡風猶在也。以太陽尚在,故用桂枝為主方。以初有陽明,故加葛根為引用。蓋葛根者,走陽明之經者也。然則桂枝加葛根之所以為湯,其太陽陽明差多差少之兼解歟?舊本以葛根湯方為增補,謬甚。今依經文桂枝加例補註。

太陽一經,分榮分衛。桂枝麻黃,所以同主一經。陽明、少陽,經絡臟腑耳。葛根、柴胡,所以各專一經矣。

(五十六)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於葛根湯方內,加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湯法。

合,見答切。合之為言,相配偶也。輕重齊、多少等,謂之合。蓋陽明切近太陽,所以合也。不下利,乃對中篇必自下利而言,兩相反之詞,所以為彼此互相發明,以見中風傷寒之分別也。嘔,大吐也。蓋太陽,膀胱也;膀胱主水。陽明,胃也;胃主飲。風邪屬陽,陽主氣。陽邪協氣,泛溢水飲而上湧,得逆則與俱出,此嘔之所以為嘔,太陽陽明相合而為一家之證也。桂枝、葛根,散風而解肌,太陽陽明之的藥也。半夏辛溫,散氣而蠲飲,主除熱堅而止嘔也。然所謂葛根加者,其葛根湯,得非承上條而言,指桂枝加葛根之葛根與?以其無麻黃,殊為允當也。用者請更參詳,不浮沉於謬訛,何如?

(五十七)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椎,與槌同。俞,靈樞作腧,音庶。並,猶合也,彼此相兼合而有輕重多寡之不同,謂之並。蓋少陽間陽明,去太陽遠,故但兼併也。頭項強痛見首條。眩,目無常主而旋轉也。冒,昏蒙不明也。二陽之脈起於目二眥,風能羊角旋而善偃蔽。少陽屬木,故得之則眩。太陽屬水,故受之則冒。或與時,互言也。少陽之脈絡脅,而太陽內陷則為結胸。雖非內陷,然以並人,則幾於陷矣。故有時或似結胸而心下痞硬,非謂真實常如此也。然胸乃陽明之部分,太少並,陽明不言而可知矣。肺俞,在背第三椎下兩旁;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皆挾脊,各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肺俞留七呼,肝俞留六呼。夫肝與膽合,刺肝俞,瀉少陽之太過也。而肺與膀胱非合也,刺肺俞,其以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出焉,肺主氣,故刺之以通太陽膀胱之氣化與?不可發汗者,以不獨太而有少,少陽無發汗法也。譫語者,心火熾而胃土燥也。木火通明,故木盛則火熾,所以弦脈偏見也。期門,見第六十四條。

(五十八)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頸背僵硬。若影響陽明經,則頸部也會不適。因此稱為「𠘧𠘧」。反,意指轉變。此處指太陽病未解,汗出不止而惡風仍在。因太陽病依然存在,故以桂枝湯為主方;又因初期涉及陽明經,故加葛根作為引經藥。葛根能行於陽明經絡。因此,桂枝加葛根湯的作用,正是調和太陽與陽明之間的偏重或兼治。舊版誤將葛根湯方當作補充,實為錯誤。現依據經文,按桂枝湯加減法補註。

太陽經分榮衛,桂枝湯和麻黃湯同為主方。陽明、少陽則分屬經絡與臟腑,故葛根、柴胡分別專治其經。

(五十六)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於葛根湯中加半夏半升,其餘製法同葛根湯。

「合」指兩經相配,病情輕重相當。此處陽明接近太陽,故稱合病。不下利與中篇所述「必自下利」對比,顯示中風與傷寒之別。嘔為劇烈嘔吐,因太陽主膀胱(水),陽明主胃(飲)。風為陽邪,陽邪助氣,使水飲上湧而嘔吐,此為太陽陽明合病之表現。桂枝、葛根散風解肌,為太陽陽明對症之藥;半夏辛溫,散氣化飲,可止嘔。此處葛根湯承上文指桂枝加葛根湯,因不含麻黃更為適宜。

(五十七)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並病」指兩經兼合,但輕重不一。少陽位於陽明之後,離太陽較遠,故稱並病。頭項強痛同首條。眩為目眩,冒為昏蒙,因二陽經脈起於眼角,風邪易致眩冒。少陽屬木,故眩;太陽屬水,故冒。「或」與「時」為互文。少陽經絡行於脅,太陽內陷則成結胸,此處因兩經並病,類似結胸而心下痞硬,非真結胸。陽明部分未明言但可推知。肺俞在第三椎旁,肝俞在第九椎旁,均距脊椎一寸五分,刺入三分。肝與膽合,刺肝俞可瀉少陽過盛;肺雖不與膀胱合,但膀胱主氣化,肺主氣,故刺肺俞可通太陽氣化。不可發汗因少陽禁汗,汗後譫語為心火胃燥所致,脈弦為木盛火熾。若譫語持續,刺期門(見第六十四條)。

(五十八)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