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一 (17)
卷之一 (17)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則項背強。加陽明。則頸亦病。故曰𠘧𠘧也。反。轉也。言太陽未罷。汗轉出不已。而惡風猶在也。以太陽尚在。故用桂枝為主方。以初有陽明。故加葛根為引用。蓋葛根者。走陽明之經者也。然則桂枝加葛根之所以為湯。其太陽陽明差多差少之兼解歟。舊本以葛根湯方為增補。
謬甚。今依經文桂枝加例補註。太陽一經。分榮分衛。桂枝麻黃。所以同主一經。陽明。少陽。經絡臟腑耳。葛根柴胡。所以各專一經矣。
(五十六)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於葛根湯方內。加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湯法。
合。見答切。合之為言。相配偶也。輕重齊。多少等。謂之合。蓋陽明切近太陽。所以合也。不下利。乃對中篇必自下利而言。兩相反之詞。所以為彼此互相發明。以見中風傷寒之分別也。嘔大吐也。蓋太陽。膀胱也。膀胱主水。陽明胃也。胃主飲。風邪屬陽。陽主氣。陽邪協氣。
泛溢水飲而上湧。得逆則與俱出。此嘔之所以為嘔。太陽陽明相合而為一家之證也。桂枝葛根。散風而解肌。太陽陽明之的藥也。半夏辛溫。散氣而蠲飲。主除熱堅而止嘔也。然所謂葛根加者。其葛根湯。得非承上條而言。指桂枝加葛根之葛根與。以其無麻黃。殊為允當也。
用者請更參詳。不浮沉於謬訛。何如。
(五十七)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椎。與槌同。俞。靈樞作腧。音庶。並。猶合也。彼此相兼合而有輕重多寡之不同。謂之並。蓋少陽間陽明。去太陽遠。故但兼併也。頭項強痛見首條。眩。目無常主而旋轉也。冒。昏蒙不明也。二陽之脈起於目二眥。風能羊角旋而善偃蔽。少陽屬木。故得之則眩。太陽屬水。
故受之則冒。或與時。互言也。少陽之脈絡脅。而太陽內陷則為結胸。雖非內陷。然以並人。則幾於陷矣。故有時或似結胸而心下痞硬。非謂真實常如此也。然胸乃陽明之部分。太少並。陽明不言而可知矣。肺俞。在背第三椎下兩旁。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皆挾脊。各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
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肺俞留七呼。肝俞留六呼。夫肝與膽合。刺肝俞。瀉少陽之太過也。而肺與膀胱非合也。刺肺俞。其以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出焉。肺主氣。故刺之以通太陽膀胱之氣化與。不可發汗者。以不獨太而有少。少陽無發汗法也。譫語者。心火熾而胃土燥也。
木火通明。故木盛則火熾。所以弦脈偏見也。期門。見第六十四條。
(五十八)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項背僵硬的情況,再加上陽明病,那麼脖子也會出現問題,所以說「𠘧𠘧也」。這裡的「反」是指「轉」的意思,說明太陽病還沒完全好,汗還在不停地流出,而且還怕風。因為太陽病還在,所以主要用桂枝湯來治療。又因為剛開始出現陽明病的症狀,所以加入葛根來引導藥效。葛根這種藥,主要走陽明經絡。所以桂枝加葛根湯,是同時解決太陽病和陽明病,並且根據病情輕重調整藥量的方子。過去的版本把葛根湯方當成增補內容,是錯的。現在根據原文,按照桂枝湯的加藥例子來補充註解。太陽經分營分衛,桂枝和麻黃可以同時治療太陽經的病。而陽明和少陽,是經絡臟腑的病,葛根和柴胡則各自專門治療它們所對應的經絡。
(五十六)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沒有腹瀉卻有嘔吐的,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
葛根加半夏湯的藥方:
在葛根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半升。其他用藥方法和葛根湯一樣。
這裡的「合」是指「相配偶」的意思,輕重相等、多少相同的,就叫做「合」。陽明經和太陽經很接近,所以會同時發病。這裡說的「不下利」,是針對中篇中必然出現腹瀉的情況而言的,兩者相反,用來互相說明,從而區分中風和傷寒。「嘔」是指大吐,太陽經對應膀胱,膀胱主管水分;陽明經對應胃,胃主管飲水。風邪屬陽,陽主氣,陽邪會加強氣的運行,使水飲上湧。當氣逆上行時,就會出現嘔吐。這就是嘔吐的原因。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就變成一個病證。桂枝和葛根,能散風邪、解肌肉,是治療太陽病和陽明病的對症藥。半夏性辛溫,能散氣、消除水飲,主要用於消除熱邪,使胃腸堅固,從而止嘔。這裡說的「葛根加」,難道不是指承接上一條,指的是桂枝加葛根中的葛根嗎?因為這裡沒有用麻黃,這樣理解才是合理的。
希望使用這個藥方的人能仔細參考,不要被錯誤的說法所迷惑。
(五十七)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出現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或者頭暈眼花,有時像結胸一樣,感覺心下痞硬的,應該針刺大椎穴和第一間的肺俞穴、肝俞穴。千萬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就會出現胡言亂語、脈象呈弦的情形。如果五六天後胡言亂語的狀況沒有停止,就應該針刺期門穴。
這裡的「椎」和「槌」是同一個意思,「俞」在《靈樞》中寫作「腧」,讀音是「庶」。「並」的意思是合併,指兩種疾病互相兼併,並且有輕重多少的區別。少陽經夾在陽明經中間,離太陽經比較遠,所以只是兼併而已。頭項強痛,在前面的條文已經提到過。眩,是指眼睛沒有固定焦點而轉動;冒,是指頭腦昏沉不清。太陽和少陽的經脈都起源於眼角,風邪會像羊角一樣旋轉,並且遮蔽視線。少陽屬木,所以會出現頭暈;太陽屬水,所以會出現頭腦昏沉。這裡的「或」和「時」是互相呼應的。少陽經脈絡過脅肋,如果太陽經脈內陷就會形成結胸,即使沒有內陷,但由於是合併發病,也幾乎要形成結胸了。所以有時候會像結胸一樣,感覺心下痞硬,但並不是真的結胸。胸是陽明經的部位,太陽和少陽同時發病,陽明經的病情也就不言而喻了。肺俞穴在背部第三椎骨下方兩旁,肝俞穴在第九椎骨下方兩旁,都在脊椎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針刺可以深入三分。肺俞穴留針七呼的時間,肝俞穴留針六呼的時間。肝臟和膽腑相合,針刺肝俞穴是為了瀉少陽的過盛之氣。肺臟和膀胱不相合,針刺肺俞穴是因為膀胱是津液的府邸,氣化由此而出,肺主氣,所以針刺肺俞穴可以疏通太陽膀胱的氣化嗎?不能發汗的原因是,不只是太陽經有病,還有少陽經的病,而少陽經是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的。譫語,是指心火旺盛而胃土乾燥的表現。木生火,所以木氣旺盛就會導致火氣旺盛,脈象也會偏弦。期門穴在第六十四條有說明。
(五十八)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出現心下硬、頸項僵硬並且頭暈的,應該針刺大椎穴、肺俞穴和肝俞穴,千萬不要使用瀉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