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6)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五十二)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中。去聲。)

三日。傳遍三陽之時也。壞。言歷遍諸治而猶不愈。則反覆雜誤之餘。血氣已憊壞。難以正名名也。不中。猶言不當也。末三句。言所以治之之法也。蓋既不可名以正名。則亦難以出其正治。故但示人以隨機應變之微旨。斯道之一貫。斯言盡之矣。蓋亦聖門傳心之要義。輪扁所謂疾徐苦甘。

應手厭心者。不可以言傳。不猶是夫。善學者。心體而自得師焉。則所謂三百九十七一百一十三者。可以應病變萬有於無窮矣。豈惟治中風傷寒云乎哉。

(五十三)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芍藥(三兩),枳實(四枚),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過。平聲。下同。過經與壞同。不知何逆而二三下之。適所以致逆耳。故曰反也。柴胡證仍在者。言下而又下。陽明雖未見傷而邪在少陽者。亦未見除也。先與小柴胡者。賾之之意也。嘔不止。鬱郁微煩者。邪擾二陽。故曰未解也。大柴胡者。

有小柴胡以為少陽之主治。用芍藥易甘草者。以郁煩非甘者所宜。故以酸者收之也。加枳實大黃者。蕩陽明之鬱熱。非苦不可也。蓋亦一舉而有兩解之意。

(五十四)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胸中痛。邪在膈也。若曾極吐。則應有心下溫溫欲吐。何也。以胃口已被吐傷。邪熱上摶於膈。反欲吐而不得吐也。腹微滿。鬱郁微煩。邪在胃也。若曾極下。則應大便微溏。何也。以下則胃虛。邪雖實於胃。大便反不能結硬也。故曰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言當蕩其熱以和其胃也。

不爾。言未極吐下也。但欲嘔至末。申明上文。調胃承氣湯方見下篇。

(五十五)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方

於桂枝湯方內。加葛根三兩。余依桂枝湯法。

𠘧音殊。𠘧𠘧。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𠘧𠘧然。形容病人之頸項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蓋太陽之脈。下頸挾脊。太陽之筋。其別者挾脊上項。陽明之脈。其支者從大迎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陽明之經。其直者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合於太陽。故邪湊太陽。

白話文:

(五十二)

太陽病過了三天,如果已經用過發汗、催吐、瀉下、或溫針等方法,病情仍然沒有好轉,這就是病情惡化了。這時再用桂枝湯就沒用了。要觀察他的脈象和症狀,了解是犯了哪種錯誤的治療方向,然後根據具體的病情來治療。

過了三天,是指病邪已經傳遍三陽經絡的時候。所謂「壞」,是指各種治療方法都試過了,病情還是沒有好轉,說明病情反覆錯亂,導致身體的氣血已經虛弱敗壞,很難用一般的病名來定義了。「不中」的意思就是不適合。最後三句話,說明了治療的方法。既然已經無法用正常的病名來定義,那麼也難以採用正常的治療方法,所以只是提醒人們要隨機應變。這就是中醫的核心思想,道理都包含在這句話裡了。這也是聖人傳授心法要旨,就像輪扁說的,對於疾病的快慢、痛苦和舒適,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善於學習的人,只要用心體會就能從中領悟道理,那麼所謂的用三百九十七法或一百一十三法,也能夠應對千變萬化的病情了。豈止是用於治療中風和傷寒呢?

(五十三)

太陽病過了十幾天,反而用瀉下方法治療了兩三次,之後又過了四五天,如果仍然有少陽病的柴胡證狀,就先給予小柴胡湯。如果出現嘔吐不止、心下急迫、心中煩悶等症狀,說明病情沒有解除,應該給予大柴胡湯來瀉下,這樣就會好轉。

大柴胡湯的組成: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芍藥(三兩),枳實(四枚),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八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煮成六升,去掉藥渣後再次煎煮,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過」的意思是經過。這裡的「過經」和「壞病」的意思相同。不知道病情屬於哪種情況就用了兩三次瀉下方法,反而導致了病情惡化。所以說「反」。如果仍然出現柴胡證狀,說明用了瀉下方法,雖然沒有傷害到陽明經,但是病邪仍然停留在少陽經,沒有被清除。先用小柴胡湯,是試探的意思。如果出現嘔吐不止,心中煩悶,說明病邪侵擾了少陽和陽明兩經,所以說病情沒有解除。大柴胡湯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將甘草換成芍藥,因為心煩意亂不適合用甘甜的藥物,所以用酸味的芍藥來收斂。再加入枳實和大黃,是用來清除陽明經的鬱熱,不用苦味的藥物是不行的。這也是一次用藥,同時解決多種問題的方法。

(五十四)

太陽病過了十幾天,如果感覺心下溫熱、想吐、胸中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腹部微微脹滿、心中煩悶,之前曾經大量嘔吐或瀉下,就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沒有這種情況,就不能服用。如果只是想吐、胸中疼痛、大便稍微稀溏,這不是柴胡證,因為嘔吐,就說明之前有過大量嘔吐或瀉下的情況。

胸中疼痛,是病邪停留在膈膜的緣故。如果之前曾經大量嘔吐,那麼應該會出現心下溫熱、想吐的情況,這是因為胃部被嘔吐損傷,邪熱向上侵犯膈膜,導致想吐卻吐不出來。腹部微微脹滿,心中煩悶,是病邪停留在胃部的緣故。如果之前曾經大量瀉下,那麼應該會出現大便稀溏,這是因為瀉下導致胃氣虛弱,即使病邪停留在胃部,大便反而不能變硬。所以說「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意思是應該用瀉下藥清除熱邪,調理胃氣。

「不爾」的意思是沒有大量嘔吐或瀉下。只是想吐到最後,是為了說明上文的意思。調胃承氣湯的組成在下一篇會提到。

(五十五)

太陽病如果出現頸項和背部僵硬不舒服,反而出汗、怕風,應該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

桂枝加葛根湯的組成: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葛根三兩。其他的用藥方法和桂枝湯相同。

「𠘧」的讀音是「殊」。 「𠘧𠘧」是形容鳥類短翅膀的樣子。形容病人頸部和背部都有病,俯仰不能自如的樣子。太陽經脈從頸部向下到脊椎,太陽經筋的分支也沿著脊椎向上到頸部。陽明經脈的分支從大迎穴下行到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陽明經脈的主幹上行到腹部,到達鎖骨上窩,並與太陽經脈相連接。所以病邪侵犯太陽經脈時,會出現頸項背部僵硬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