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或問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條辨或問 (1)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問經何十二。

曰。應十二辰數也。曰六而本之三陰三陽者。道生於三。一陰一陽之推也。是故。言六。則十二在其中。言十二。則五臟六腑。四體百骸。周身內外所有。無一物不在其中矣。經在人身中。一定而不移。無時而不然。病發於人身。舍經何言哉。昧者不察。但醉生夢死於傷寒傳六經之一語。

白話文:

他說:這符合十二地支的數目。說六而根據於三陰三陽,是道理產生於三。一陰一陽的推演。所以,說六,則十二也包含在裡面。說十二,則五臟六腑,四體百骸,周身內外擁有的,無一不在其中了。經絡在人體中,一定而不變,無時無刻不如此。疾病發生在人體,離開經絡能說得清嗎?糊塗的人不辨明,只沉迷於傷寒傳六經的一句話。

六經豈獨傷寒之一病為然哉。病病皆然也。又若小智。則亦知一不知二。舍手而言足。愎彼而迷此。殊不知人身之陰陽。天地之陰陽也。陰陽之在天地。而於其升降往來進退消長之所以然者。可容以一毫智故言哉。手經之陰陽。居人身之半。足經之陰陽。亦居人身之半。若謂傳一半不傳一半。

白話文:

六經豈只是傷寒的這種病纔是這樣的,其他疾病也都是這樣。又好像小聰明的人,只知道一二,把「手」拿掉來說「足」,固執於此而不明白另一個。殊不知人體的陰陽就等於天地萬物的陰陽,天地間的陰陽運行,升降、往來、進退、消長等等的道理,又豈是用一點小聰明就能說得清的?手經的陰陽佔據人體的一半,足經的陰陽也佔據人體的一半,如果認為手經可以傳染,而足經卻不能傳染,那肯定是錯的。

則是一身之中。當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天下之病傷寒者。不為不多也。曾謂有人如此乎。有則是矣。如曰無之。則是自眯其目。而謂人不見。見不明。不亦大謬乎。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愚者之不及。則亦已矣。道固自若也。大智如舜。

可也。無若小智焉。不為斯道厄。道之幸也。天之慶也。天下之望。愚之日望也。

白話文:

聽說他喜歡向人求教並且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將其中有用的運用在治國上。沒聽說他有過什麼過錯。所以只有那些小聰明的人,做了一點事就自以為是。不是出錯就是出漏。一個漏洞和差錯就會引來很多邪惡的事蜂擁而來。這樣治國的人能有什麼好結果呢?國家一定是雜亂無章、混亂不堪、暗無天日、危機四伏的。治國之道本乎天道,而他說國家危機四伏,上天將會怎麼說他呢?天下人誰能說得清楚呢?後學的君子,能夠通達明白它,那是上等的。如果還不能達到通達的境界,就不要厭煩,還要勉勵自己去做。這是中等。勉勵自己去做,但是力量還不足,寧可把這件事計劃好。

聞其好問而好察邇言。用其中於民矣。未聞何過也。故惟小智。一或過之。非穿則鑿。一鑿與穿百邪蜂起。道何如哉。雜矣。亂矣。晦塞矣。厄矣。道本乎天。而曰厄矣。天將謂之何。天下可言哉。後學君子。達而明之。上也。未至於達。不厭而勉焉。次也。勉而力不足。寧畫。

問素靈之言六經。起於中焦手太陰肺。陽明大腸。次足陽明胃。太陰脾。次手少陰心。太陽小腸。次足太陽膀胱。少陰腎。次手厥陰心包。少陽三焦。次足少陽膽。厥陰肝。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傷寒論之言六經。起於太陽。次陽明。次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兩不相同。何也。

白話文:

《素靈》中所說的六經,從手太陰肺經、陽明大腸經開始,接著是足陽明胃經、太陰脾經,然後是手少陰心經、太陽小腸經,再接著是足太陽膀胱經、少陰腎經,之後是手厥陰心包經、少陽三焦經,最後是足少陽膽經、厥陰肝經。

而《傷寒論》中所說的六經,從太陽經開始,接著是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

兩者的排列順序有所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曰。六經之在人身。猶六合之在天地。本無終始之可言。素靈之起於手太陰肺。一陰而一陽。手而足。足而手。如此而終於厥陰肝。又復注肺者。蓋以血氣之在經道中。流行而循環。分拆不開。無起止可言。借肺以言始。平人之常也。傷寒論之起於太陽。遍三陽而後歷三陰者。

白話文:

古典名著中說,六經在人體中,就像六合在天地中一樣,本沒有終點和起點之分。素靈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一陰一陽,手而足,足而手,以此類推,終於厥陰肝經。然後又回到肺經,這是因為血氣在經道中流行而循環,無法分開,沒有起點和終點可言。以肺經為起點,是健康人的常態。傷寒論從太陽經開始,遍及三陽經,然後經過三陰經,是根據病邪的傳變規律而來的。

蓋以風寒之中傷人。人是通身四面上下皆當之。其邪亦是如此而皆進。然其進也有漸。故次第人身外體之軀殼為三重。第一薄外皮膚一重。太陽所主之部位也。第二肌肉一重。陽明之部位也。第三軀殼裡腑臟外匝空一重。少陽之部位也。如此一重一重逐漸而進。三陽主表之謂也。

白話文:

風寒侵襲人體,人的全身上下四面都可能被它傷及。風寒邪氣也是這樣,四面八方都能侵入。但是,它的侵入是有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可以將人體的外體分為三重:

第一層 薄薄的外皮膚一重。是太陽經所主部位。

第二層 肌肉一重。是陽明經所主部位。

第三層 身體內臟器之外的一圈空隙一重。是少陽經所主部位。

風寒邪氣就像這樣一層一層逐漸侵入的。三陽經主表,就是這個意思。

及其進里。裡面內臟。亦第為三層。逐層亦是如此而漸上。三陰主裡是也。蓋經是各居其所的。其各該所轄部屬方位之處所。皆拱極而聽命的。以邪之進也。不由經道而在部位方所上超直而徑進。故但提綱挈領。舉六該十二以為言。病情事實。文字之權宜也。二說之所以不同者。

白話文:

邪氣入侵身體的深度。身體裡面五臟六腑等內臟,也有分成三層。逐層也是這樣逐漸向上。三陰主裡也是如此。蓋經是各有各的位置的。它們各自管轄的範圍和部位,都拱衛著帝極而聽從命令。邪氣的入侵,不是通過經絡的道路,而是在部位和部位之間直接跨越而直接進入。所以只提綱挈領地舉出六經十二經,病情和事實,是文字的權宜之計。兩說所以不同的原因。

各就事理以言其規則耳。非謂必如此以為始終之定體也。後人不肯以身體察。只管在紙筆上拗氣。譬如水底摸月。形影不知。空自紛紛鑿鑿。千五百年來。舉世若說夢。豈不大為可笑。大為可笑。

問經之為經。一也。太陽何獨分三治。

白話文:

他說:經為綱領,變證作為條目,六經都是這樣。太陽經一條經絡。與緊關(指太陰經)緊密相連,有起始的病、榮衛之道兩種病證。所以風寒單獨合併而致病有三種。三種病變證總計有一百五十八種。所以將三種病分為三紀,讓它們分別總轄自己所屬的各種條目,以統領於太陽經。邪氣超過太陽經,而侵犯到其他經絡,那麼就不在討論榮衛了。因為榮衛此後都不再討論,所以都直接將病歸類到各經絡。但仍然都列出綱領和條目,而省略了紀。

問太陽有綱有紀有目。余皆不然。何也。

曰。經為綱。變為目。六經皆然也。太陽一經。緊關有始病榮衛之道二。所以風寒單合而為病三。三病之變證一百五十八。故分三病為三紀。以為各皆領其各該所有之眾目。以統屬於太陽。邪過太陽而交余經。則榮衛皆不在論矣。以榮衛自後皆不在論。故皆即病於經。但仍皆舉綱張目。而省紀不須。

曰。太陽一經。猶邊疆也。風也。寒也。風寒俱有也。三病猶三寇。方其犯邊之初。南北東西。隨其所犯。御之當各明辨其方法。譬如陸之車馬。水之舟船。有所宜。有所不宜。是故。桂枝麻黃。用之在各當其可。夫是之謂道也。余經猶服里。四夷入服。為寇則同。隨在執之是已。不在屑屑必以種類為別也。

問太陽篇中之言傳。陽明少陽篇中又皆言轉。夫傳則傳矣。而又曰轉。轉非迴轉之謂乎。

白話文:

太陽經就好比邊疆,風寒之邪就像強盜。三種病就如三個強盜,剛侵犯邊界之時,要視其侵犯的方位,而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抵禦。就如陸地上的車馬,水中的船隻,都有適合和不適合的不同場合。所以桂枝湯和麻黃湯的使用,也要根據病情而定。這就是所謂的醫道。其他的經絡就像中原,四夷來中原就會變成盜寇,所以都要加以制止,不必拘泥於種類不同的差異。

曰。非也。二字皆當音去聲而讀囀。傳是驛傳之傳。轉是輪轉之轉。傳轉無文。六書之轉註字。仲景之所以更互而迭用者。蓋以明其合為一音義。欲人思而得之之意也。蓋風寒遍歷人身之六經。正猶人行轉路而過處所耳。後人不思。只單讀傳為平聲如字。而置轉於不理會。此義不明。

白話文:

不對。兩個字都應該讀作去聲,並用轉調來讀。傳是驛站的傳遞,轉是輪轉的轉動。傳轉沒有文字。六書中轉註這個字。仲景之所以交替並重複使用,是為了說明它們合起來是一個音義。這是希望人們思考並理解其中的意思。風寒遍佈人體的六條經絡。就像一個人行走輪轉的路,經過不同的地點一樣。後人沒有思考,只把傳讀成平聲,就像字面意思一樣。而忽視了轉這個字。因此這個意思就不清楚了。

妄鑿傷寒傳六經之謬說。遂使雜亂紛然。蜂起而聚訟。卒致此書於閣置。孽由此作也。論語曰。學而不思則罔。注曰。不求諸心。則昏而無得。嗚呼。一人之昏。禍延天下。流毒至今。為學而至此。可不令人長嘆哉。

問傳轉皆讀囀。此書之音義如此。然則七傳。間臟傳之傳。與此音義異同何如。

白話文:

不正確地推敲傷寒傳中六經的謬論,導致混亂紛呈,蜂擁而起爭論不休。最後導致這本書被束之高閣。災禍由此而產生。《論語》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注釋說:“不求諸於內心,就會昏昏無所獲。”唉,一人之昏,禍延天下,流毒至今。做學問而落到如此田地,豈不令人長歎不已。

曰。不同。七傳間臟傳是五臟自病。病自內出。蓋五臟有相生相剋之性能。故以夫婦之相剋而有七傳。母子之相生而有間臟傳。正得父子相代而相傳之天然。故曰傳。流傳之謂也。風寒本天之二氣。於人病為外邪。故其漸次經歷人身之六經。有如轉路行過方所之委曲。傳轉之謂如此。其義自別。何可以同言。

白話文:

七傳和間臟傳是不同的,七傳是五臟自病,病是從內部產生的。五臟具有相互生剋的性能,因此用夫婦的相剋來解釋七傳,用母子的相生來解釋間臟傳。正是因為五臟之間有相生相剋的關係,所以疾病纔有可能從一個臟腑傳到另一個臟腑。風寒本來就是天地的兩種氣體,對於人體來說是外邪。因此,風寒之邪逐漸經過人體的六經,就像在轉彎曲折的道路上行走一樣。傳轉就是這個意思,它的含義是不同的,不能用相同的話語來解釋。

問素靈之起太陰而經以十二言。固是言平人之常。傷寒論之起太陽而經以六言。則是言病時之變也。惟其常。故無議。以其變。故多口歟。

白話文:

《素靈》一書以太陰為起點,並採用十二個字句總結,這是描述健康人的正常狀態。而《傷寒論》則以太陽為起點,並採用六個字句,這是描述生病時的變化。健康是正常的,所以沒有什麼好討論的;生病是變化的,所以纔有許多話要說。

曰。傷寒論之書。本素問熱論之旨也。熱論略。傷寒論詳。以略而言。譬如八卦起艮之連山。起坤之歸臟也。以詳而言。譬如六十四卦起乾之易也。孟子曰。前聖後聖。其揆一也。有能繼之者。則皇極經世可得擬而有也。世無堯夫。故口多耳。以多口言之。譬如猩猩與鸚鵡。囂囂諜諜。安知其心不以為能出乎其類。而自諒哉。噫。可慨也已。

問榮衛。

白話文:

《傷寒論》這部書籍,是根據《素問》中的《熱論》而編寫的。《熱論》比較簡略,《傷寒論》比較詳細;以簡略來形容,就像八卦從艮卦開始的《連山》,從坤卦開始的《歸藏》;以詳細來形容,就像六十四卦從乾卦開始的《易經》。孟子說:「前聖和後聖,他們的思想綱領是相同的。」如果有能繼承前聖和後聖思想的人,那麼可以擬定《皇極經世》那樣的治國綱領。當今世界上沒有堯帝那樣賢明的君主,所以人們都是嘴上說得多,實際上懂得不多。以多嘴來比喻,就像猩猩和鸚鵡,只會喋喋不休地亂叫,怎麼能知道它們內心不以為自己比其他動物更能幹,而自我欣賞呢?唉,真是可悲啊!

曰。榮衛者。三病始分之二道也。二道明。三方對。則三病無餘治。此仲景之所以聖也。二道迷。三方惑。則雖三百九十七。一百一十三。猶以為未之足。其鑿鑿之所以囂囂與。未及六七日而風寒有不救者。榮衛不明之罪也。

問傳轉。

白話文:

他說:榮衛是三種病開始分化的兩條道路。兩條道路明確,三種治療方法相應,那麼三種病就沒有治不好的了。這就是仲景之所以稱聖的原因。兩條道路混淆不清,三種治療方法混亂不清,那麼即使有三百九十七種,一百一十三種治療方法,也認為還不夠。像這樣不斷地增加治療方法,並胡言亂語,未滿六七天而風寒病不能治好的,是榮衛不清的罪過啊。

曰。傳轉者。六經盈縮之璣衡也。六經明。則傳轉之機審。傳轉昏。則拘拘數日以論經。此風寒之所以有治不治之分也。已過十三日而有不愈者。傳轉不明之罪也。

問兩感。

白話文:

他說,傳轉就是六經盛衰的關鍵所在。六經精通,則傳轉之理自然審慎。傳轉不明,則拘泥於用簡單的幾天來討論經。這就是風邪之所以有治好和治不好的區別。過了十三天還沒好,就是傳轉不明之罪。

曰。以虛者受病言之。風寒之病。表虛而病也。表虛則裡實。故曰熱雖甚不死。然則兩感於寒而病必不免於死者。蓋以表裡俱虛言也。惟其俱虛。故為不治。仲景亦付之不論。大羌活湯。要亦不過存此活人之心云耳則可。烏在能奈何兩感之萬一於可必哉。然亦智者過之之一事。

白話文:

他說:從虛弱的身體容易得病來說,風寒病是表虛而得的病。表虛則裡實,所以說熱雖很厲害,但不會死。那麼同時受到寒邪而得病,那就一定會死。這是因為表裡都虛弱的緣故。既然表裡都虛弱,所以就無藥可治。仲景也付之以不論。大羌活湯,也要不過是為了存活病人的心意罷了,那麼就可以。哪裡能奈何兩感之病萬一能治好呢?然而這也是聰明人過分執著的事中的一件事。

近世以其自謂能治兩感而不察。遂用之為通治風寒之套藥。是又焉得不謂之愚者不及知之一叕邪。

問醫有內外。

白話文:

近代以來,有人自稱能夠治療兩種感邪同時存在的病症卻不加以細察,就習慣性地使用某種藥物作為通用治療風寒的固定處方。這樣的做法怎麼能不被說是愚蠢之人無法理解的又一個錯誤呢?

再者,提問中醫時會區分內科和外科。

內者何。曰。人是也。外者何。曰。天是也。知人而不知天。知內不知外也。知天而不知人。知外而不知內也。知天知人。則知道矣。舍天人而言內外者。非道也。謬也。

問風寒必自太陽而中傷。而諸家乃有各經自中之說。其說何如。

白話文:

內指的是什麼?人。外指的是什麼?天。懂得一個人卻不懂天,是隻知內不知外。懂得天卻不懂人,是隻知外不知內。懂得天和人,才能稱得上懂得道。捨棄天和人來談論內外,這不是道,是謬誤。

曰。自中不在此中論。此書之論。論外入也。以論外入。故始太陽。太陽者。皮膚也。皮膚之固護人身。猶城郭之衛護治所。經絡臟腑者。譬如城中之百物耳。寇盜雖強。豈能不由城郭。騰空犯內而傷人害物哉。無是理也。今以太陽揭中傷而言傳。陽明更轉以互音義。少陽言陽去入陰。

白話文:

通篇分析~重點就是玩味風寒浸進的實際意義,非常明顯。又何必擾亂正統的理論,另謀歪理呢?但是,各本經書中並沒有「自中邪」的說法,有人說:「難道是沒有嗎?」這並不是說沒有!人的疾病不外乎是外感和內傷,從內傷上說,怎麼能說沒有呢?在經脈中中邪、在絡脈中中邪、在腑中中邪、在臟中中邪,這本書中沒有這些,這個道理不明確,就會自己誤解自己。一旦自己誤解,就一定會誤導別人。所以,古代的君子讀書一定要注重實際,用自己的力量來完善自己。

通章之大旨而玩味之。則風寒浸進之實義。昭然甚明。又何必亂鑿叛經之剩說。然則各經無自中邪。曰。非謂無也。人病不外則內。以內出言。何可謂無。中經中絡。中腑中臟是也。此書無此。此義不明。則自誤矣。一有自誤。則必誤人。是故古之君子。為學必專務實。用其力於為已。

今人則不然。欲求無誤。難矣哉。

問條目中太陽中風。陽明中風。少陽中風。三陰亦如此而歷言。非各經自中之謂乎。

白話文:

現在的人卻不這樣認為。想要做到沒有錯誤,真是困難啊!

詢問條目中提到的「太陽中風」、「陽明中風」、「少陽中風」,以及「三陰」也有類似的狀況而逐一說明,這難道不是指各自經絡受風邪所影響的意思嗎?

曰非也。蓋謂中風矣。初起證見太陽。則謂之太陽中風。明日又明日。證轉見陽明而少陽。則又謂之陽明中風。少陽中風。三陰亦如此。傷寒亦如此。蓋此書通篇大義。是自首貫串至尾。一氣說下來。脈絡分明。無有間斷。與諸家零零星星。一節一意。不相聯屬者不同。學者務要瞻前顧後。

白話文:

這是錯的。應該是中風了。開始時症狀在太陽經,就叫做太陽中風。到第二天或再到第二天,症狀又轉到陽明經和小陽經,就又叫做陽明中風、小陽中風。三陰經也是如此。傷寒也是如此。整本醫書的大原則,都是從一開始貫穿到最後,一氣呵成,脈絡分明,沒有間斷。不像其他醫書零零星星,一節一意,不相聯屬。學習的人一定要瞻前顧後。

徹首徹尾。反來復去。千遍熟讀。沉潛深思。則義理自見。自然有得。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思是聖學工夫。為學不可不思。

問說者皆在中傷感冒上認病辨輕重。諸說孰優。

白話文:

從頭到尾仔細地閱讀,反覆地研讀,將書籍熟讀到可以背誦的地步,並深入思考其中的含義,那麼書中的道理自然就會明瞭,並且會有收穫。《洪範》中說,要思慮、要明智,明智的人可以成為聖人。思慮是學習聖人學問的方法,學習不可以不具備思慮的能力。

曰。中傷是素靈互用之二字。兩感是熱論推病之轉語。冒是吳俗之常談。認病當如嘗酒。醇醨美惡。只可在水米麴櫱中理虛實。不當向醟篘漉上清滋味。

問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

白話文:

他說,中傷就是素靈交接用功,以互通消息的兩個字。兩感是熱病論,推而廣之是用來討論疾病的一種語法。冒是吳地(蘇南)日常談論病情的習俗。辨別疾病就像品嚐酒一樣,美酒與劣酒,好壞各異,只可以從水、米、麴、櫱等釀造材料中,來推論酒的虛實(好壞)。不應向香美的酒渣滓中,去尋求清醇的滋味。

曰。暑。必小暑令行而氣至。小暑在夏至後一氣。故謂夏至前猶是溫。言春氣未全除也。夏至後始是暑。節令已行也。然自意為醫以來。溫變為瘟。暑為寒。寒遍四時。瘟滿天下。夏之至不至無復論矣。欲生民之命各不失其正。其可得乎。

問天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火。風寒暑濕。經皆揭病出條例以立論。而不揭燥火。燥火無病可論乎。

白話文:

據說。暑天。必定在小暑開始後,天氣和氣候才會到達。小暑在夏至後一節氣。所以說夏至前仍然是溫暖的。表示春天的天氣還沒有完全消失。夏至後纔是炎熱的夏天。節氣已經開始了。然而自認為是醫生以來。溫暖的氣候變成了瘟疫。炎熱的夏天變成了寒冷的冬天。寒冷的冬天遍及四個季節。瘟疫蔓延遍及天下。夏天的到來沒有到來,已經沒有必要再討論了。想要使人民的生命各有其正常。有可能做到嗎。

曰。素問言春傷於風。夏傷於暑。秋傷於濕。冬傷於寒者。蓋以四氣之在四時。各有專令。故皆專病也。燥火無專令。故不專病。而寄病於百病之中。猶土無正王。而寄王於四時辰戌丑未之末。不揭者。無病無燥火也。條目中理會自見。

問虛者受病。衛中風也。而曰榮虛。何也。

白話文:

《素問》說:春天傷於風,夏天傷於暑,秋天傷於濕,冬天傷於寒。這是因為四種氣在四季中,各有專責,所以都專門引起一種疾病。燥火沒有專責,所以並不專門引起一種疾病,而是寄託在其他疾病之中。這就像土沒有正式的君王,而是託付在四個時辰辰、戌、醜、未的末尾。沒有記載燥火,是因為沒有疾病是因為燥火造成的。條目中所述的道理,只要自己細心體會就能明白。

曰風之中也。本榮實而衛虛也。風既中矣。則衛實而榮虛矣。虛以對實為言。衛家本虛。得助則實。榮家本實。無助反虛。故醫家之言虛實。凡虛皆正氣虛。凡實皆邪氣實。非別家泛言虛實之可比也。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曰。入者為實。出者為虛。此之謂也。

白話文:

在中醫,所謂「風之中」是指本來的榮分充足,衛分虛弱。一旦風邪侵入肌表,就會導致衛分充足,榮分虛弱的狀態。中醫所說的「虛」是指正氣不足,「實」是指邪氣充足。這個「虛」和「實」與其他醫家所言的「虛」和「實」不同。中醫經典《素問》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說:「入者為實,出者為虛」,就是這個意思。

問經之用方。皆言主之。後人則云專治。兩意同否。

曰。不同。主之者。示人以樞紐之意也。專治則必人以膠柱矣。

問桂枝辛甘大熱。經之用。其取發散為陽之義歟。

白話文:

詢問關於經方的應用時,古人都說某藥物「主之」,後人則改稱為「專治」。這兩個表達的意思相同嗎?

回答是:不相同。「主之」的意思,是指示此藥物在治療中起關鍵或核心的作用,給人以調整治療方向的靈活性;而「專治」則暗示該藥物必定且僅針對某一特定病症,這樣的理解可能就把治療思路固定住了,缺乏變通。

再問,桂枝的性味屬辛、甘,且具有大熱的特性。在經方中的使用,是否是取其能夠促進發散、屬於陽性作用的意義呢?

曰。中風發熱汗出。衛不固而表疏。發散何取哉。然一則曰發汗。二則曰發汗。何也。曰。經不云乎。桂枝本為解肌。又不云乎。汗不出者不可與也。既曰本為解肌。又曰汗不出者不可與。則豈發汗之謂哉。桂枝有固衛之良能。解肌乃中風之奧義。妙不可言也。然則發汗者。

白話文:

他說:中風發熱冒汗,是衛氣不固,導致肌表疏鬆。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要發散呢?然而,一方面說要發汗,另一方面又說要發汗。這是為什麼呢?他說:經書上不是說嗎?桂枝原本就是解肌的藥物。經書上又沒有說嗎?汗出不來的人不能用它。既然說桂枝原本就是解肌的藥物,又說汗出不來的人不能用它,那麼難道不是指發汗嗎?桂枝有固衛的良好功效,解肌是治療中風的奧妙所在,妙不可言啊!那麼,發汗的目的是……。

果為誰也。曰。熱粥也。妙在此也。韓信以死地與士卒。得效死之士卒而收背水之功。仲景以汗法與熱粥。得逼汗之熱粥而成桂枝之效。醫道與將道通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謂桂枝難用者。曾知此乎。噫。仲景遠矣。可以與之語夫此者誰哉。賈生有言。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問桂枝本為解肌。而一則曰發汗宜桂枝。二則曰發汗宜桂枝湯。何也。

白話文:

大家紛紛猜想到底是什麼引發桂枝湯的藥效。我答道:當然是熱粥。妙處就在此。韓信把士卒逼入沒有退路的絕境,就能獲得願意效死的士兵,才能贏得背水一戰的勝利。仲景用汗法配合熱粥,充分發揮熱粥發散汗液的作用,繼而達到桂枝湯的效果。醫道和將道是相通的,如果不是天下最傑出的人,又有誰能做到如此境界。那些說桂枝湯難用的,能理解這個道理嗎?唉,仲景實在太高明瞭。有誰能同他探討這方面的問題呢?賈誼說:讀《屈原賦》都會長嘆不絕啊,現在讀仲景的《傷寒論》,同樣令人嘆息不已。

曰。風之為病。外邪也。故於其初也。法曰常發汗。然汗既自出也。衛行脈外。故曰本為解肌。發汗以例言。發語之辭也。解肌以義言。覈實之謂也。故曰解肌乃中風之奧義。妙不可言也。學者能了悟桂枝發汗解肌之義例。則於入此書之道。已過第一關隘矣。不患不升堂入室也。

白話文:

他說:風這種疾病,是外來的邪氣引起的。所以一開始,法令中規定:「要經常發汗」。不過汗已經自動出來了。衛氣行走在脈絡外面,所以說:「從根本上解表肌。」「發汗」是從例子來講的,是指說話的方式。「解肌」是從意義上來講的,是指實際情況。「解肌」是中風最精妙的方法,無法用言語形容。學者能夠瞭解桂枝發汗解肌的道理,那麼在進入這部書的道路上,就已經過了第一個關隘了。一定能高升升堂入室的。

謂桂枝難用。與凡類集桂枝湯方於已之傷寒門。謂為有汗傷寒之治者。徒知桂枝發汗之例。何嘗知其解肌之義哉。

問𠘧𠘧。

白話文:

認為桂枝很難使用。把他所收集的桂枝湯方,都放在自己的傷寒門(傷寒的治療方法)。他說桂枝湯可以治療有汗的傷寒。只知道桂枝可以發汗的功效,哪知道它還有解表肌的作用呢。

曰。幾自說文以來。皆言鳥之短羽者。不能遠飛。動則引頸𠘧𠘧然。故仲景取以形容病人之頸項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肖峰吳氏。六書總要。文如此。注鳥飛遠影。蓋有據也。然此以訓釋仲景書。故但從舊說。而於文之是非。注之得失。則皆不論。

白話文:

他說:自從文字發明以來,大家都說鳥的短羽毛飛得不高,而是動則引頸長鳴,所以仲景利用它來形容病人頸部不舒服,上下不能自由轉動的樣子。肖峯吳氏在《六書總要》中,就是這樣解釋的。鳥飛不高,這是有根據的。但是,用這個解釋來解釋仲景的書,所以只依照舊說,而不管文字的是非或註解的得失。

問風土之異。東南偏暖。西北偏寒。故說者謂東南之人。不病風寒。偏病暑濕。西北之人。不病暑濕。偏病風寒。其說然否。

白話文:

探討不同風土環境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影響。東南地區偏暖,西北地區偏寒。因此,有人說東南地區的人不生病,更容易生病是因為暑濕,西北地區的人不生病,更容易生病是因為風寒。這種說法是否合理?

曰。難以此拘也。靈樞謂夫天之生風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無。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然則四氣之所以為人病。在人之自犯不自犯何如耳。不在四氣之偏不偏乃爾也。以犯而言。則東南之人。何嘗不病其東南之風寒。西北之人。豈可不病其西北之暑濕。

白話文:

之所以會生病,並非人人都會生病,而是因為個人的體質和生活習慣不同。就像《靈樞》中所說,天之生風,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無,所以是否生病在於個人是否自己犯病,而不在於四氣是否偏頗。比如東南地區的人,難道不生病嗎?西北地區的人,難道不會生病嗎?這都是因為他們犯了病,而不是因為四氣的偏頗。

何也。事有偶然。機有不測。理不可以一途取也。今也必欲以偏言。則淮南子曰。匈奴出穢裘。干越生葛絺。各生所急以備燥濕。各因所處以禦寒暑。並得其宜。物便其所。故兵家有言。朔陲積陰之野。食肉飲酪。其人理密。故耐寒。百粵多陽之地。其人理疏。故耐暑。是其天性然也。

白話文:

為什麼呢?事情有偶然發生的,機會也有不可預測的。道理不能只用一種方式來理解。現在一定要用偏見來衡量的話,那麼《淮南子》中說到,匈奴人出產珍貴的皮裘,幹越地區盛產葛布。各個地方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準備防寒防潮的衣物,各個地方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來抵禦寒冷和暑熱,都得到了合適的禦寒防暑措施。事物適合自己的地方,所以兵家有云,朔方邊陲之地,陰氣積聚,人們吃肉喝酪,身體緻密,所以耐寒。百粵之地,陽氣旺盛,人們身體鬆散,所以耐熱。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

如此則是地雖限人以偏。天則全人以性。天地以生物為心。而謂以其氣之所不能齊者適所以病人。豈天地之自然哉。亦過論矣。且夫得氣之先。莫如禽鳥。以燕雁同有無之鄉言之。彼此雖偏。相差不甚相遠可知也。乃若積冰不雪。不青不毛之地。此固判然天地之殊方異域。偏之甚。

白話文: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大地雖然以偏頗限制了人的生存,但天卻以人性來完整人。天地以孕育生靈為己任,怎麼會說由於氣候的不同而使人致病呢?這難道是天地的本性嗎?這也是過分的議論了。況且在得到氣候之前,沒有比禽鳥更早的了。以燕子和雁子同在有無之鄉(指同一地區)來評論,彼此雖然偏頗,但相差不大,可以理解。至於積冰不化、不生草木的荒涼之地,那本來就是天地中判然不同的地域,偏頗的太厲害了。

無過於此矣。然而大禹聖人。定千八百國。解衣入裸。無所不之。賢如諸葛。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牧羝大窖中。餐氈齧雪。十九年而生還。諸如此者。雖履偏之甚。猶且不病。非有主不犯之明驗乎。是故。君子立言。必以天下之常。人所同有者。明道以垂大中至正之教。不作聰明。

白話文:

沒有比這更極端的例子了。然而,大禹聖人平定了1800個諸侯國,脫下衣服進入荒野,沒有什麼地方不去。像諸葛亮那樣賢能的人,五月渡過瀘水,深入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在羊圈裡舉行宴會,吃氈子咬雪。十九年後才生還。像這樣的人,雖然行走得非常艱苦,但仍然不生病。這難道不是有「主不犯危」的明證嗎?所以,君子立言,必須以天下之事為常,是人所共有的。闡明大道,以垂示廣大中正的教化。不賣弄聰明。

騁奇僻。誕浮泛。以鑿無馮之濫說。經曰。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蓋謂知是風。則以風治之。知犯寒。則以治寒之法治之。明知是三陽主犯。則治以三陽。知已在三陰。則治以三陰。何嘗專東專西。執南執北。駕偏言以惑亂天下後世哉。故世稱聖。言其正也。

白話文:

有些醫者喜歡獵奇僻異的言論,虛妄地談論一些不切實際的理論。醫經說:「知道了病邪的種類,隨證施治。知道了病邪的位置,用相應的法則治療。」意思是,如果知道是風邪,就用治療風邪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知道是寒邪,就用治療寒邪的法則來治療。明白是三陽經主病,就用治療三陽經的法則來治療。知道是三陰經主病,就用治療三陰經的法則來治療。哪有專治東邊或西邊的病證,執著於南邊或北邊的法則,用片面的言論迷惑天下後世呢?所以,世人稱頌某位醫者為聖醫,就是因為他的言論是正確的。

問太陽與少陽並病。以眩也。故刺肝俞。以冒也。故刺肺俞。夫膽與肝合。故刺肝俞。所以瀉少陽也。而肺非膀胱之合。膀胱之合腎也。不刺腎俞而刺肺俞。何也。

白話文:

詢問太陽病與少陽病同時發病,以眩暈為主的治療方法。所以針刺肝俞穴。以頭部發熱為主的治療方法。所以針刺肺俞穴。膽與肝配屬,所以針刺肝俞穴。因此可以瀉除少陽經的熱邪。而肺不是膀胱的配屬,膀胱的配屬是腎。為什麼不針刺腎俞穴反而針刺肺俞穴呢?

曰。東方肝木。其臟則實。其俞可刺。而況在少陽之眩乎。腎居北方。其臟屬水。其官作強。有虛無實。有補無瀉。不可刺也。然腎生氣。肺主氣。膀胱必氣化而出。且肺為相傅之官。放不可刺之腎。而曲暢旁通其治於肺焉。至德要道也。精微之妙。學者不可不知。

問胃實。

白話文:

他說,東方的肝屬木,其臟是實的,可以刺它的俞穴治療疾病,何況少陽經眩暈呢?腎臟位於北方,屬水,它的功能是強壯身體,只能補不能瀉,所以不能刺。然而腎臟生氣,肺臟主氣,膀胱一定要將氣化排出。而且肺是腎臟的相傅官,所以不能刺腎臟,而要曲折暢通、旁通的方式來治療肺臟。這是至德要道,是精微妙不可言的,學習的人不可不知。

曰。胃廩水穀而幾死生。膀胱主分清而關通塞。實由熱燥而後結。結由清分而後成。分清在闌門。論道曰胃實。醫家多婉辭。蓋道有經有權也。可與語經而不可與語權。惡足與語道哉。故曰。權者聖人之大用。

白話文:

肚胃的運化關係著生存與死亡,膀胱的可將水分排出體外,並能調節身體水液的通暢與閉塞。虛弱體虛並伴有燥熱的跡象,便會出現水濕凝結的情況。水濕凝結又區分為陰陽兩派。清陽之氣在闌門。大道論認為,胃部裡面裝滿食物。醫者多用委婉的語言來表達,因為大道有正法和權宜之法。可以與人討論正法,但不能與人討論權宜之法。怎麼可以讓人來談大道呢?所以說,權宜之法是聖人處理事情的重要方法。

問背惡寒。說者引經謂背為陽。夫水冰地凍。皸膚墮指而面獨不畏寒者。以諸陽皆聚於面故也。今背惡寒而謂為陽。何病而至陰陽之乖戾有如此乎。

白話文:

提到背部怕冷。有人引用經典說,背部是陽。水結成冰,大地凍結,皮膚龜裂,手指凍掉,但面部卻獨自不怕冷,那是因為所有的陽氣都聚集在面部的原因。現在背部怕冷,還說它是陽,什麼樣的病,能導致陰陽如此乖戾。

曰。病在少陰。少陰綴脊而屬背也。以太陽之脈挾脊循背。則背似可以陽言。以腑為陽而居前。臟為陰而麗背。則背又不可以陽言矣。天地以北為背。北。天地之陰方也。故君主之位必南面。重向陽也。六書北肉為背。北肉則違陽矣。然則謂背為陽。為其違之訛邪。故曰經傳謂背為陽者。

其猶歷家謂日月為右旋之說與。謂日月為右旋之說者。有所取用而左其說也。此背之所以為陽而惡寒也。

白話文:

黃帝說:病在少陰。少陰的經脈附著在脊椎兩旁,連結到背部。太陽經的經脈也挾著脊椎,沿著背部循行。這樣看來,背部似乎可以說是陽了。可是,腑是陽的,它們位於前面;臟是陰的,它們附著在背部。這樣看來,背部又不能說是陽了。天地以北為背,北方是天地陰氣的所在。所以,君主的座位一定要朝向南方。這是因為北方背陽的緣故。六書中說,北肉為背。北肉就是背著太陽的肉。這樣看來,把背稱為陽,是把背著太陽的肉錯認為背的緣故。所以說,經書和傳書把背稱為陽,是錯誤的。

問風寒之病。大勢未除。藥補太早。恐邪留不去。似非治法所宜。以五六日之間。邪屬半表半裡。往來寒熱正熾。方用人參三兩。其義何居。

白話文:

詢問治療風寒的疾病,病勢還未完全解除,過早使用藥物滋補,恐怕邪氣滯留不去,這似乎不是合理的治療方法。在五、六天之間,邪氣一半在體表一半在體內,寒熱往來交替正劇烈的時候,才使用人參三兩。這樣做的道理是什麼?

曰。表裡者。人身之陰陽也。往來者。邪氣之出入也。故曰。入而並於陰則寒。出而並於陽則熱。人參何補邪。固氣之物也。是故。主之以柴胡。以其能除寒又除熱也。人參固其氣。不使其走進又走出也。謂人參補藥者。觀場之矮子。徒聞人參之補名。未見人參之補義也。

問陰陽易勞復孰輕重。

白話文:

我說,人體的陰陽就好比人體的表裡。邪氣的出入就像人體的往來。因此說,邪氣進入陰面就會導致寒冷,邪氣進入陽面就會導致燥熱。人參可以補益人體的正氣,所以是固氣之物。因此,用柴胡來治療疾病,因為柴胡既能祛除寒氣,又能祛除燥熱。人參能固氣,防止邪氣進出人體。那些說人參是補藥的人,就像觀場上的矮子,只聽說人參的補益之名,卻不知道人參的固氣之理。

曰。事雖兩端。理則一致。皆死道也。易是不怕死。復是不顧死。無輕重可言。經雖有治。蓋欲令人於死中求活。期一二於千百之意耳。豈謂十全可必哉。孟子曰。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君子無輕生以自取可也。

問今人病風寒。每多食復。經何無食復。

曰。有食禁矣。又何復哉。不出復者。立法惟嚴。不可玩也。

白話文:

他說,盡管這兩件事有很大的不同,但道理卻是相同的。都適用於死道。易是不害怕死亡,復是不顧慮死亡。沒有輕重之分可言。經書雖然有治癒的方法,但目的是讓人們在死亡中尋求生存。這只是希望在千百個人中能有一、兩個人生存下來的緣故。哪能說一定能十全十美的呢?孟子說,知道命運的人不會站在高牆之下。君子不輕視生命,以至於自取滅亡。

問平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是何處見。行是如何行。至是如何至。

白話文:

詢問一個健康的人,一次呼吸有多長。脈搏就會運行三寸。一次吸氣,脈搏也會運行三寸。每次呼吸都有一定的停頓,脈搏依然運行六寸。一次呼吸,脈搏再次運行。一次吸氣,脈搏再次運行。呼吸的脈搏在哪裡可以見到?脈搏是如何運行的?脈搏又是如何到達的?

曰。一呼一吸。是以診家言。至是以尺寸言。一至再至。是以出入言。越人法也。先越人時。十二經之至皆用也。越人用。他皆不用矣。行是以經隧言。三寸六寸。是順循環而演推步也。應九九而成八百一十丈者。一晝夜五十度周身通該之具數也。理貴得中。過猶不及。此虛實盛衰壽夭死生。所以不能逃乎三指一按之下也。

問經隧與尺寸。

白話文:

他說:一次呼吸就是一次吸氣和一次呼氣的過程。因此,診斷醫生說“至”是以寸法來描述的,一至再至,是以出入來說明的,這是越人的方法。先越人之時,所有十二經絡的至都派上了用場。越人的方法被採用了,其它的方法就都不用了。行是以經隧來描述的,三寸六寸,這是順著循環演推步算了。應九九而成八百一十丈者,是一晝夜五十度周身通該的具體數字。理論貴在取得中部,過多過少都不行。虛實盛衰壽夭死生,所以無法逃脫三指按壓的診察。

曰。脈者血之府。血之榮於人身。猶水之行地中。鑿地得泉。不可謂水專在是。血脈亦然。經隧猶原泉而江河。尺寸猶河之有洪。泉之有瀑。故在經隧。則流而不息。藏精而神不露。所以行而有常。在尺寸。則動而不靜。著靈而用以顯。故至而可診。然行者何常不至。特俱隱耳。

白話文:

脈是血的倉庫。血在人體中的繁榮,就像水流在地中一樣。鑿地得泉,不能說水專門存在於此。血脈也是如此。經脈就猶如泉源而江河,寸口就像河中的洪水,泉中的瀑布。因此在經脈中,血流動而不息,藏精而神不外露,所以運行有常。在寸口,則動而不靜,靈活而可以用以顯現,所以到達寸口就可以診斷。然而運動者為什麼不經常到達寸口呢?只是同時隱藏而已。

至者亦豈不行。但不兩見耳。一之則不明。二之則不是。蓋一而二。二而一。並行不悖。神化莫測。此之謂道也。

白話文: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極致,但極致並不是不可行,只是不會同時出現。只從一個方面去看,就無法明白事物。從兩個方面去看,就會出現錯誤。所以,合一而分二,分二而合一,同時進行而沒有矛盾。變化無窮,奧妙難測。這纔是所謂的大道。

問來去二字。且如凡物之來也。必轉身回頭才好去。及其去也。亦必轉身回頭才好又來。脈之一來一去。可是如此否。

白話文:

關於來的去兩個字,請講解一下。凡是萬物的來去,都必定轉身回頭之後,才會好好的去。等到它要離開時,也必須轉身回頭,纔能夠再回來。請問脈的來與去,是否也是這樣?

曰。不來不去。無以言至。來去者。所以明至也。至是個活字。來去極要看得活。脈道譬如江河。血譬如水。氣譬如風。來去至止譬如波浪。水淺風小則波。水深風大則浪。江河只是波浪。大海必定起濤。人大脈大。人小脈小。同此理也。腎脈重十五菽。亦濤也。人所同也。

白話文:

江鷗說:「不來不去,無以言及至理。來去,是為了說明至理。『至』是個活字。來去極其重要,必須要看得活絡。脈道譬如江河,血譬如水,氣譬如風。來去至止,譬如波浪。水淺風小,則有波;水深風大,則有浪。江河不過是波浪而已。大海必定會掀起濤浪,人越大,脈搏越大;人越小,脈搏越小,這是同一個道理。腎脈相當於十五粒豆子的重量,也是濤浪,這是人所共有的。

十二經皆有動脈。難經開卷第一語。然則十二經皆至。不獨尺寸也。三難曰。關之前。陽之動也。關之後。陰之動也。如此則是以動字互至字讀。則通來去至止皆容易明白。大抵看脈家書。要當求作者之精微於言語文字之外才可。不然。損至亦是至。厥厥動搖亦是動。於此等不以意逆而體貼詳細。

只管尋章摘句而咬文嚼字。若之何其可以了了於胸中乎。

問呼吸者。脈之頭也。頭訓頭緒。何也。

白話文:

十二條經脈都有動脈。難經第一句就指出。所以,十二條經脈都可以達到。不只是尺寸脈。難經提到:「關脈之前,是陽脈的搏動;關脈之後,是陰脈的搏動。」這樣的話,就可以把「動」字和「至」字互通讀。這樣,脈搏的來去、到達和停止都容易明白。總之,閱讀中醫脈學書籍,應該在語言文字之外探求作者的精微。否則,損脈也是至脈、厥脈也是動脈。對於這些,如果不用心體會,就不會詳細理解。

曰。脈無頭尾可言。頭緒。俗謂頭腦是也。蓋脈之所以為脈。由人之一呼一吸使之而然。而呼吸之所以為呼吸者。要皆無非陰陽二氣。屈伸舒斂以神其用而為之也。然氣無常用。概而言之。則盈虛盛衰。呼吸亦因之而更變。極而言之。在則有呼吸而人以生。去則呼吸亡而人以死。

白話文:

脈搏沒有固定的頭尾可以描述,所謂的「頭緒」就是平常說的頭腦。因為脈搏之所以能夠跳動,是由人吸氣和呼氣的動作所引起的。而呼吸之所以能夠進行,根本上都是陰陽二氣在作用,通過伸縮收斂來調節呼吸。然而氣機並非固定不變,概括來說,氣機的盈虛盛衰會影響呼吸,呼吸也會隨著氣機的變化而改變。極端地說,氣機存在時,人就會有呼吸而存活;氣機消失時,人就會失去呼吸而死亡。

故曰呼吸者。脈之頭也。此語極精。顧人味之何如耳。脈經無吸字。以無吸字。只就呼者脈之頭也而觀之。似覺不費解些。然精詳少一吸字。則非仲景語。便看得出來了。叔和於此處不檢點。可見叔和不過只好做得個叔和。而仲景畢竟到底還是個仲景。一毫也不錯。

白話文:

因此說,呼吸就是脈搏之源頭。這句話非常精妙。然而世人如何體會其中的奧妙呢?脈經當中沒有「吸」字。因為沒有「吸」字,所以只看到「呼」為脈搏之源頭。這樣看起來,似乎容易理解一些。但是,精確地說,少了「吸」字,就不是仲景的語言了。這樣一來,就能辨別出差別。叔和在這個地方沒有進行仔細的檢驗。由此可見,叔和只能夠做個叔和。而仲景畢竟還是仲景,一點也不會錯。

問仲景曰。聖賢之生。不偶然也。本草作而醫道興。有農氏以生民之疾病為己憂者。天啟之也。是故。有本草。則必有素靈。

有素靈。則必有難經。有難經。則必有傷寒論。何也。

白話文:

有人問仲景說:「聖賢的誕生,並不是偶然的。本草著作的誕生,是醫學發展的興起。有農事者以百姓的疾病為自己的憂患,這是天意的啟示。因此,有本草著作,就一定有《素靈》著作。」

曰天以斯道濟斯民。必生若聖若賢者。先後開繼。符合若一。以全其成也。說者謂軒岐為托。是蓋意其有所不屑。而於斯道小視云耳。孫思邈曰。不知大易。不足以言醫。程子曰。五經如藥方。春秋如治病用藥。醫可小云乎哉。治道也。竊嘗思之。素靈之書。有自文字之始。

白話文:

天以這個醫道來救濟眾生。一定會產生像聖人、賢人那樣的人。這些人前後相繼,思想一致,共同完成這個偉大的事業。有的人認為軒轅黃帝和岐伯是託名,這是因為他們輕視這個醫道。孫思邈說:不瞭解《周易》,就不能談論醫學。程子說:《五經》像藥方,《春秋》像用藥治病的歷史。怎麼能輕視醫學呢?醫學同樣也是治理之道。我經常這樣想:《素靈》這本書,已經有了文字的開始。

其來久遠。若謂八十一篇之中。有無弊雜。誠不可知。而曰渾不出於帝伯君臣之問答。則開物成務之微言。非聖非賢。必不能有此其初也。仲景生於漢季。發身孝廉。則其所以為仲景可知矣。以宗族二百餘口。不十年而死者三之二傷寒居其七。以著論。嗚呼。斯時也傷寒何如是其多邪。

白話文:

這是一份長久存在的著作。如果說《傷寒雜病論》八十一篇中,是否有弊端,實在無從得知。但說它完全不是聖賢君臣或神農黃帝之間的問答,那麼,這些關於開物成務的微言,如果不是聖人賢人,是絕對寫不出來的。仲景出生在漢朝末年,以孝廉的身份起家,由此可知他的爲人。當時,家族中兩百多人,不到十年,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其中七分之一死於傷寒。因此,他寫下了這部著作。唉,那時傷寒怎麼會這麼多呢?

建安去上世。千餘年矣。有法無方。道未備也。醫於此時者。謂不冥行索塗邪。此仲景之書。所以證如此者。名曰中風。曰桂枝湯主之。證如彼者。名曰傷寒。曰麻黃主之。傳病如此。治如此方。變證如彼。治如彼方。托論傷寒以名書。實經綸斯道。錯綜條貫之。本末畢舉。

白話文:

建安離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醫術有很多方法但沒有法則,途徑也不完備。當時的醫學,怎麼能稱得上不是盲無目的地尋找方法呢。就拿仲景的書舉例,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證明:像這樣的症狀,命名為「中風」,用桂枝湯來治療。像那樣的症狀,命名為「傷寒」,用麻黃來治療,病情像這樣,用這樣的藥方,病情變化像那樣,用那樣的藥方。通過討論傷寒來命名書,實際上卻是對這個途徑加以整理,錯綜複雜,層次分明,把前因後果都寫出來了。

開示後學。以為斯道之日星。吃緊繼素難而作也。非天啟邪。方其去長沙而上手京師。非由其不忍當日生民不得其正命之心而發邪。則其本諸身者。無非天德之良。故其措諸事業而所以繼述墳典者。一皆皇道之正。此其所以聖當時。祖百代。賈生所謂不居朝廷者。至是而愈足徵焉。

白話文:

告訴後學。我認為這一學術就像日星一樣。是緊接著《素問》、《難經》而寫成的。這不是上天啟示的嗎?當他離開長沙到京城,難道不是因為他忍不下心看到當代百姓不得正命而發憤著寫嗎?他本人的做法沒有不符合上天德性的。所以,他對事業的安排以及繼承前人的學說,全都符合皇道正統。這就是他之所以在當時被尊為聖人,後世百代都把他當作祖師的原因。賈誼所說的「不居朝廷者」,到這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了。

素難以下。一人而已。朱子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唐子西嘗於郵亭梁間見此語。由此語而觀之。則凡行道之人。無有不知孔子之所以為孔者。可知也。愚每讀此書。蓋嘗竊嘆天不生仲景萬病如黑漆耳。醫門孔子之稱。不有以哉。故曰。儒必孔子正。為儒必宗孔子。醫必仲景正。

白話文:

素難以下,只有一個人而已。朱熹說:如果上天沒有讓孔子這聖人降生,那麼整個世界將會永遠處於長夜之中。唐子西曾經在郵亭的梁間看到這句話。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凡是行道之人,沒有不知道孔子之所以為孔子的原因的。可以知道的是,我每次讀這本書,都會偷偷感嘆,如果上天沒有讓仲景誕生,那麼所有的疾病就像黑漆一樣,永遠無法醫治。醫門稱仲景為孔子,可不是沒有緣由的。所以說,儒家必須以孔子為正宗,行醫者必須以仲景為正宗。

學醫必宗仲景。儒而不宗孔子。儒名而墨行者有之。醫而不宗仲景。醫名而賈事者。紛紛然也。嗟乎。今之時。去仲景之時益遠矣。鈐捶活人類證纂要賈炫以氾濫於天下。人各以意為醫。而仲景之道。不盡湮沒者。徒此虛文。籲。醫可以意言哉。大學之道。以誠意貫終始。朱子曰。

白話文:

學習中醫一定要以張仲景為宗師。讀書人不以孔子為宗師的,讀書人有名聲,但行為卻與墨家一樣的人是有。學醫不以張仲景為宗師的,學醫有名聲,但卻行著買賣之事的人,是紛紛攘攘的。唉,現在這個時代,距離張仲景的時代是越來越遠了。賈炫的《鈐捶活人類證纂要》這本書,氾濫於天下。《金匱玉函要略》雖然也行於天下,但是,人們各按自己的想法做醫生,而張仲景的學說,並沒有完全消亡,只是留下這些空洞的文章罷了。難道醫學可以用想法來概括嗎?《大學》裡說「以誠意貫穿始終」,朱熹說:「誠意」就是如實地體察事

正意不可無。邪意不可有。今之所謂意者。果何如其意邪。願矣。鄉人之所願也。君子之所願哉。昔者楊墨之說橫流。乃所願則學孔子者。孟子一人。卓然之意如是也。愚雖不敏。竊嘗願學孟子之所學矣。以疾厄奪。因願學仲景。是故。條辨者。願來學學仲景之愚意也。

白話文:

正念是不可或缺的,邪念是不該有的。如今所謂的念,究竟是怎麼樣的念頭呢?想望啊,老百姓的想望;也是君子的想望嗎?從前楊朱與墨翟的學說盛行混亂,在他們所想望的當中,只有學孔子的是孟子一個人。孟子高尚的意念是這樣的。我不聰敏,曾經私下想學習孟子所學習的。但因為疾病的緣故,我學習張仲景的醫理。所以,如今條理、辨別、研究這些方劑,就是想學習張仲景的高尚意念了。

問傳謂以宗族二百餘口。不十年而死者三之二傷寒居其七。乃著論。然則假使當日張氏之宗族不如此。則仲景之論亦著否。

白話文:

東漢一位名叫張機的醫生,曾說他的家族中共有二百多人,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傷寒,其中有七成都是感染了傷寒。 因此,他寫了一篇關於傷寒的論文。 那麼,如果當初張氏家族的情況不是這樣,那仲景的論文還會寫出來嗎?

曰。圖出而卦畫。書出而疇敘。麟出而春秋作者。道在聖人。聖人所以有神物之感也。不然。南人不夢駝。北人不夢象。神無所交也。蓋天生聖人而寄之以道。所以聖人一感一動。無非天理之自然。故其文之著。猶天之垂象。自夫人之見之。雖有多得少得之不同。而其立教垂範之所以然者。

白話文:

說。圖畫出來,有了八卦。書籍出來,有了疇敘。麟出現,有了春秋的著作。大道存在於聖人身上。聖人所以有神物感應的緣故。不然的話,南方人不會夢見駱駝。北方人不會夢見大象。神與人沒有交集。大概上天誕生聖人,把大道寄託給聖人。所以聖人一感一動,都是天理自然的表現。因此他們所著的文字,猶如天垂象。對於一般人見到它,雖然領悟的多少不同。但是他們確立教義,垂範後世的原因卻是如此。

則有以通乎百世而無弊。此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也。是書之著。不猶是乎。想當張氏宗族之不幸時。天下之不幸有如張氏之宗族者。殆不知其幾何也。本草之經述矣。論不著乎。道未備也。傳家以張氏之宗族為仲景之感。愚為仲景之感。必有非傳筆之所能盡知者。而不如此其拘也何哉。

白話文:

因此有通行於世世代代而沒有弊端的方法。這就是聖人之所以被稱為聖人的原因。這本書的著述,不也是這樣嗎?我想當時張氏宗族的不幸,天下與張氏宗族一樣不幸的人恐怕不知有多少。本草的經義已經述說完了,但如果不著論,就無法使道理完備。因此張氏宗族將祖傳的祕方傳給我,而使我受到張仲景的啟發。我認為張仲景的啟發,一定有不是傳授筆法所能完全知道的。為什麼不像這樣拘謹呢?

宗族之不幸。則宗族之不能知仲景可知也。宗族之不能知。則天下之不能知亦可知也。悲夫。有仲景如斯。而宗族天下之不能知。則天下與宗族之不得其正命。宜若一也。而謂感此而寂彼。豈知仲景之所以為仲景者哉。然則論也者。道本乎天。天下萬世之攸系也。不可以不著也。

白話文:

宗族不幸,是因為宗族之人不瞭解仲景的價值。宗族之人不瞭解仲景,那麼天下之人不瞭解仲景也就可想而知了。可悲啊!像仲景這樣的人,但宗族和天下之人卻不瞭解他。那麼天下和宗族之人得不到正確的認可,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說因為瞭解了這個而忽略了那個,難道不知道仲景之所以成為仲景的原因嗎?因此,要探討仲景的價值,就要知道他的學術是源於上天,是關乎天下萬世的大事。所以不可以不把它寫出來。

知此則仲景之所以為仲景者可求而得也。嗚呼。安得有求仲景之所以為仲景者。吾與之共論此。

問嗇嗇淅淅。惡風惡寒。如何辨別。

白話文:

瞭解這些,我們就能探究張仲景之所以成為張仲景的奧祕所在。哎呀,真希望能有追求理解張仲景之所以成為大醫的人,我將和他一起深入探討這個話題。

如果遇到病人表現出畏縮發抖、不斷顫抖,以及害怕風寒的症狀,我們該如何區分診斷呢?

曰。嗇。慳吝也。惡寒者。譬如慳吝嗇細懼事之人。恁的常常怯怯然畏惡也。淅。淅米也。孟子接淅而行是也。惡風者。譬如裸體之人。被人卒然以水灑淅於身。驀地驚恐。恨恨然畏惡也。然特迎風動扇則如此。閒靜坐臥則不惡。此二者所以有大同小異之分也。一而言之。乃當在太陽時事。過太陽。則無此矣。

白話文:

慳吝、小氣的人,很容易怕冷。就像吝嗇的人,總是擔心事情,所以常常戰戰兢兢的,很膽怯。淅:這裡指洗米。就像孟子手拿洗過的米走路,很謹慎。惡風的人,就像沒有穿衣服的人,突然被水潑在身上,嚇得驚恐萬分,恨恨的怕。但是,只要風吹動扇子,就會這樣。如果安靜地坐著或躺著,就不會怕。這兩種情況有本質的區別,但也有相似之處。總的來說,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太陽時的病症,一旦過了太陽時,就沒有這兩種情況了。

問合併。

曰。六國合從。秦並六國。六國不並。秦不合。理勢之必然也。知此則知合併之義矣。

問讀傷寒論。

曰。當如程子朱子教人讀論語法。然今人之醫。置此書於不讀也久矣。久矣置此書於不讀。而謂醫門有人可乎。

問醫道。

白話文:

回答說:六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合從),結果被秦國統一了(秦並六國)。如果六國沒有被統一(六國不並),那麼秦國就不會完成統一大業(秦不合)。這是按照道理和趨勢必然會發生的結果。明白了這一點,就能理解『合併』的意義了。

問到如何閱讀《傷寒論》時,回答說:應該像程顥、朱熹教導人閱讀《論語》那樣的方法來學習。然而現在的醫者,很久以來都把這本書擱置一旁,不予研讀了。如此長時間地忽略這本典籍,還能說醫學界有真正傳承的人才嗎?

問及醫道的時候,

曰。道者。日用事物當然之理也。理在事物。是故君子不能外事物以言道。醫之事物。治病用藥是也。窮藥病之理。核藥病之實。病與藥對。藥到病解。醫家日用常行之所當然。此之謂道也。精此則神。明此則妙。外此而談神論妙者。要皆不過渺茫臆度。而無捉摸。譬之無根之木。

白話文:

所謂道,就是日常事物自然而然的道理。這個道理存在於事物之中。所以君子不能脫離事物而談論道。醫學的內容是研究事物,具體來講就是治療疾病和使用藥物。將藥物和疾病的道理研究透徹並且驗證藥物和疾病的真實情況。疾病和藥物相對應,用藥後疾病就會解除。醫家日常行醫,按照事物自然而然的道理去做,這就是道。精通這個道理就能使精神充沛,明白這個道理就能使醫術精妙。在這個道理之外談論神妙,必定都是虛無飄渺的臆測,而沒有實際的方法可以掌握。這就像沒有根的樹木一樣。

無源之水。何足與言道之所以為道哉。夫是則所謂理之所自出者安在。可得聞乎。曰。人之理在脈。脈之理在難經。不讀難經。焉知脈道。病之理在素靈。不讀素靈。焉知病道。藥之理在本草。不讀本草。焉知藥道。然則傷寒論云何。曰。以上言之。各一其道也。以此書言之。

白話文:

水沒有源頭,就沒法明白道的所以然。那麼,所謂理的來源在哪裡呢?可以說說嗎?他說:人的道理在於脈,脈裡的道理在於《難經》。不讀《難經》,哪裡知道脈和道呢?疾病的道理在於《素靈》,不讀《素靈》,哪裡知道疾病和道呢?藥物的道理在於《本草》,不讀《本草》,哪裡知道藥物和道呢?那麼《傷寒論》又怎麼說呢?他說:以上說的,都是各自的道理。就這本書而論,

總其道而會其全也。故傳曰。古今治傷寒。未有能出其外者。以書之名言也。豈惟傷寒哉。又曰扁鵲倉公無以加之者。以盡道言。謂倉扁雖神。其道未易求。而此書之道可求也。由此觀之。欲求醫道。舍此何之。

問醫務。

白話文:

總結其道理並涵蓋全部。所以流傳下來的說法說,古今治療傷寒的,沒有一個能超出它的範圍。因為書中的名言也說「豈止傷寒呢?」又說扁鵲倉公也沒有能超過他的。用完備的道理來說,是指倉公扁鵲雖然很神,他們的道理不易求,而這本書的道理是可求的。由此來看,想要尋求醫道,捨棄這本經典還有什麼可尋求的呢?

曰。醫務莫要於務實。實謂何。不虛是也。實有諸己。實見得病真。實用得藥對。切切實實。平平正正。做將去。一毫不虛假。實不期神。而實自神。實不求妙。而實自妙。乃若指天說地。稱神道妙者。是猶畫道然耳。何也。畫家多不好畫眼前物件。爭好畫鬼畫龍。畫鬼畫龍者。

白話文:

他說,醫務上沒有比務實更重要的了。務實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虛假。醫師自己要有真才實學、真正領悟到疾病的本質、真正懂得運用有效的藥方。切切實實、平平正正地去做,不虛情假意。真正貫徹務實的原則,自然而然會達到神奇的效果,不需刻意追求就能達到美妙的境界。一般人指天說地,稱頌神道妙術的,就像畫家愛畫鬼畫龍一樣,為什麼呢?畫家大多不喜歡畫眼前的事物,爭著畫鬼畫龍。畫鬼畫龍的人,

欺人所不見。易神易妙。而易售也。以眼前言之。近小簡易。莫如瓠𤬛。即使奪化之工為之。止不過模舊式。描得出兩個扁扁圈子相累耳。置一渾淪圓瓠𤬛質其旁而責之畫。雖金陵壁手。莫不縮項努目。張口吐舌。斂手避席。不能奈何彷彿於毫釐矣。故曰依樣畫瓠𤬛。何以不得病情影向而尋虛尋補言之。

白話文:

欺騙別人,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做手腳。容易神妙又容易騙人。以眼前所見來說,就近取材,簡單容易,沒有比葫蘆更合適的了。即使託付給技藝高超的藝人來製作,也不過只是照舊式樣,描繪出兩個扁平的圓圈相連罷了。把一個圓圓滿滿的天然葫蘆放旁邊讓他們畫,即使是金陵壁手,也都會縮著脖子瞪著眼睛,張開嘴吐著舌頭,雙手抱胸退避三舍,無能為力地無法描繪它的一絲一毫。所以說照著葫蘆畫瓢,怎麼可能不偏離病情,只靠望聞問切,尋找到虛證,尋求補益之法。

非畫龍畫鬼何。要皆謂之不切實。非邪。然則切實當何如。曰。醫。醫人也。傳曰。道不遠人。又曰。道不離日用間。今也只在俯仰天地間。寒溫冷熱中。尋常眼面前。穿衣吃飯上。著實備細跟尋。然後質之先聖之格言。不復迷惑於淫邪之虛妄。如此而若謂不得實。

竊敢言斷斷乎無此理。斷斷乎無此理。

問醫病。

白話文:

不只是畫龍畫鬼,甚至所有虛幻的東西。都是說的不切實際。這不是錯。然而切實際應如何做呢?回答是:學醫。學醫是為了救人。經典中說:「大道不遠離人。」又說:「大道不離開日常生活。」現在就在觀察天地間的俯仰之間。在寒溫冷熱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穿衣吃飯上。切實詳細的追尋。然後參考先賢的格言。就不會被虛妄的邪說迷惑。如果這樣還說不能切實際。

曰醫病莫大於病鑿。鑿謂何。曰。天生萬物莫不各皆賦之以事。有此物事。則有此道。故曰道本乎天。天者。理也。自事物之得於理之所固有者而言之。莫不各皆無餘無欠。無虧無剩。而各成其自然而然。是故決不可不循此自然而然者。以行之於日用事物之間。而後可以言道。

白話文:

在醫學上,沒有比疾病更重要的因素了。什麼是疾病的根源呢?就是違反了自然規律。老天爺創造了萬物,每樣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用處和功能。有這種事物,就應該有相應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天理。所謂的天理,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規律。每樣事物都應該合乎規律,沒有多餘,也沒有不足,沒有損傷或浪費,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因此,我們在處理事物時,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才能符合道。

加之毫釐。損其絲忽。差失其所當然。移易其所以然。要皆道之鑿也。故曰。一本萬殊之謂道。至善之謂道。大中至正之謂道。醫之有道。自本草素靈難經傷寒論淵源而來。數千年矣。世遠人亡。經殘教弛。正學失傳。愚者不及知。則亦已矣。乃智者知之過。則有厭常而喜新。

白話文:

縱使增加或減少毫釐、絲忽,不能使事物變化,那差異必定是理所當然,所以叫做「道」。因此,「道」被謂為「一本萬殊」,「至善」,「大中至正」。中醫的源頭,自本草、素靈、難經、傷寒論而來,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年代久遠,人已不存在,經已殘缺,教義鬆弛,純正的醫學失去傳承,愚昧無知的人就算了,但是聰明的人知道的太多,因此鄙棄傳統而喜歡新奇的事物。

增多以為高。改古以翻今。好奇而立異。作聰明。騁私曲。支離破碎。譸張為幻者出。而道於是乎鑿鑿然矣。嗚呼。鈐非邪之首。鑿之魁邪。活人。不佁鑿邪。類證。巫鑿也。捶綱。漫鑿也。例。逆鑿也。賦。禬鑿也。註解。僕妾之鑿耳。何足以與鑿例。至若多鑿紛紛。鑿以誤鑿。

白話文:

增多,被認為是崇高,改革古代,以更新於今,好奇以立新奇的學說,自以為聰明,擅自另立規矩,支離破碎。虛張聲勢,幻化虛妄的人出現,規則由此而變得死板而刻板。唉!通俗的字句非正道之首,過度的闡釋是正道之首,治療疾患而不拘泥於死板教條,推理證據是巫術的解釋,固守成規是隨意的解釋,製作案例是逆向的解釋,對比治療是神靈的解釋,註解是僕人的解釋,怎麼可以拿來與解釋的範例相提並論,至於過多的解釋,紛紛擾擾,以解釋來誤導解釋。

鑿鑿相尋者。難以枚數。淮南子曰。今釋正而追曲。背是而從眾。是與俗儷走而內行無繩。習鑿之謂也。醫而至於習鑿。生民之命縣之鑿手。言之可不痛心。然心此則愛。愛則仁。仁則非道不行。此道之所以道也。不則忍。忍由徇己。己則何所不至。不流於鑿不已也。此鑿之所以鑿與。

白話文:

大量醫家互相仿效,無法一一計數。《淮南子》中說:「如今放棄正道而追求乖謬,背離真理而順從眾人,這是與世俗同流合污,內在道德修養蕩然無存啊!」這就是古人所謂「習鑿」啊。醫術發展到「習鑿」的地步,百姓的生命就掌握在醫生手裡了,說到這裡難道不令人痛心嗎?

然而心若通於此情,便會心生慈愛;心生慈愛,便會心懷仁德;心懷仁德,便會堅守正道,而這正道纔是救治生命的唯一良方。否則就會變得殘忍,殘忍則出於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會無惡不作,不流於「習鑿」是絕不可能的。這就是「習鑿」的真正原因。

蓋事無兩適。出乎此。必入乎彼。出乎彼。必入乎此。此近時之醫。所以又有鑿燥為糙者出也。夫燥。埽音也。鑿之為糙。不陋甚乎。醫之風。頹矣。後學君子。苟志於道。當先正此頹風。夫然後。茲則庶乎其可也。

問任醫。

白話文:

凡事都不能面面俱到。從這裏下手了,那邊就會受到損害;照顧了那邊,這裏就難以顧全。這就是近來醫家的弊病,所以才會出現將治療皮膚破裂的藥磨成粉末的歪風邪說。皮膚破裂處乃是粗糙的,磨成粉末的藥又稱作「糙藥」,這近似於將粗糙之物磨製成過於粗糙之物的錯誤做法,豈非淺薄之極?醫家的風氣已趨於墮落,後學的有志之士如果想弘揚正道,應當首先糾正這種不正之風,這樣,才能使醫學的發展具有希望。

曰。任醫如任相。相受天子九錫之榮。而司天下萬民之命。當正大體。不當親細務。是故。進退百官。調和鼎鼐。燮理陰陽。其要在於公天下之賢才。察識其所能而器用之於天下。以天下利天下焉爾。天下無虞。則修禮樂以和樂之。設有警焉。則整干戈以戡定之。斟酌前代之成法。

白話文:

孫思邈說:執掌醫院事務的醫官,如同輔佐天子的丞相。丞相接受天子的九錫之榮(表示天子賜予丞相九種禮器),掌管天下蒼生的性命,必須樹立正確的綱領,而不應該親自管理細微事務。所以,丞相的工作是選用和罷黜百官,協調處理各種事務,燮理陰陽,其關鍵在於公正地選拔天下賢才,考察他們的才能而派任適當的職務,讓他們為天下造福。天下太平無虞,就修訂禮樂制度以調和社會。倘若發生警報,就整頓軍備以平定動亂。斟酌參考前代成功的法令制度,以制定出適合於當代的治國方案。

而損益以因革之。不作聰明以生事於承平。不為貪鄙以幸禍於危亂。論語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不知此。不足與論任醫之道。

問治病。

白話文:

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法。在太平盛世,不耍小心思做出有違倫理違法亂紀的事情。在危亂時期,不貪圖利益而製造禍害。論語中說:「危急的時候不去扶持,顛覆的時候不去幫助,留下這個相有何用?」不知道這個道理,就不足以和他探討行醫的道理。

曰。治病如治寇。寇為天下害。不治則禍亂不息。鼠竊狗偷。一擊或可。若夫雲集而烏合。蜂屯而蟻聚。其勢至於據險守僻。稱名僭號者。豈等閒師旅所可驅除哉。要必雄軍大將。堅甲利兵。搗穴破巢。梟渠磔傑。收功端在於擒王。王擒而天下之事定矣。卒徒雖有逸者。旋可息伏。

白話文:

例如,治療疾病就像處理盜賊一般。盜賊是天下的禍害,如果不加治理,禍亂就不會停止。像老鼠和狗一樣偷偷摸摸的小偷,也許一下子就可以被消滅。但如果是像烏雲密佈且一羣羣的鳥,像蜜蜂和螞蟻一樣聚集起來,勢力已經強大到可以憑藉險要地形和僻遠的地方為據點,名聲響亮、名號顯赫的人。豈能是靠一般的軍隊就能驅除的嗎?必須要有強大的軍隊和將領,身穿堅固的鎧甲、手持鋒利的武器,才能摧毀他們的巢穴、殺死他們的首領。收穫功勞的關鍵在於抓住首領,首領被抓住,天下大事就安定了。即使有逃脫的士兵,很快也能平息、平息。

若拘拘惟卒是圖。不殄元惡。元惡既在。禍亂終當復起。離之上九曰。王用出徵。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知夫此。而後可與辨夫治病之理。

白話文:

常說,用藥就像用兵一樣。兵器不能當成玩具。軍備充實強盛是盛世時期的長遠策略。無事而動用軍隊,不僅白白耗費軍費,而且可能會挑起事端,招致仇恨。不得已用兵的時候,就要出動軍隊。我既然是統帥,對方就是敵人。面對主要的敵人,一定要仔細觀察敵情,瞭解敵人的虛實和真偽,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確信無疑。不應驕傲自大,輕視敵人;也不應輕慢敵人,以致喪失良機。順應天時,利用地利,使軍心和諧,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軍旗、戰鼓嚴肅分明。

問用藥。

曰。用藥如用兵。兵非可玩之器。文修武備。盛世長策。無事而動。不惟徒取費耗。殆將啟釁招尤。事不容已。兵興師出。我既為師。彼則為敵。大敵在前。必察其情。虛實真偽。得其情而可以無疑矣。毋驕兵以輕敵。毋慢兵以失機。順天時。因地利。率人和。承物宜。旗皷嚴明。

士卒用命。有定謀。有成算。整行陣。飭奇正。然後戰勝攻取可必。不則憧憧禦敵。其不敗也鮮矣。易曰。師出以律。否減凶。不知此。不足與言用藥之義。

問立方。

白話文:

士兵聽命,有穩定的謀略,有周密的計劃,整頓好陣勢,佈置好奇兵與正兵的位置,然後作戰才能取得勝利,這是一定的。否則,倉促迎敵,不被打敗的很少。易經說:“軍隊出動應有紀律,否則就會減損兇險。”不瞭解這個道理,不足以談論用藥的道理。

曰。立方如立國。得國在得君。當紛亂擾攘之時。際臣佐使之會者。苟非立國。則無以安天下。國不得君。則國非其國矣。蓋濟時主治。人君自有一代之真。非偽似者所可覬覦徼倖於其間也。得其真。則鼓行列陣。可以收倒戈迎刃之功。失其真。則雖汗馬血兵。不過徙為疽背噬臍之多事耳。

是故具正法眼者。的知沐猴井蛙之不足與定禍亂也。傳曰。一正君而國定。知乎此。而後可與議夫立方之法。

白話文:

中醫學說中,開立治療方案猶如治理國家。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君王。在紛亂擾攘的時代,身為臣佐應當集會協商。如果不能立國,就無法安定天下。國家沒有君王,那麼這個國家就不是自己的國家了。能夠治理好國家、治病的君王,必定有一代真主之才,不是虛偽假冒的人所能覬覦和僥倖得到的。如果君王得了真主之才,那麼他就能夠整軍列陣,收到收服敵軍、勢如破竹之功。如果君王失去了真主之才,那麼即使他費盡心力、流血犧牲,也只不過是徒勞無功罷了。

問春溫夏暑秋涼冬寒者。四時之令氣也。而素問言四氣之所以為人病。則曰春傷於風。夏傷於暑。秋傷於濕。冬傷於寒。

夫冬夏之傷於寒暑。無容議矣。乃春則不以溫言。而言傷於風。秋則不以涼言。而言傷於濕。何也。

白話文:

春天的溫暖,夏天的炎熱,秋天的涼爽,冬天的寒冷,是四季的正常氣候。然而,素問說四種氣候可以讓人染病,春天容易受到風的傷害,夏天容易受到暑熱的傷害,秋天容易受到濕氣的傷害,冬天容易受到寒冷的傷害。

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溫在病矣。雖不言傷。而傷在不言之中可知也。且溫主生。生則亦不可以傷言。又可知也。然四時皆有風。何謂春獨傷。曰。四時皆有風。唯春獨動。動則萬物皆蟲生。所以人亦傷也。夏生飧泄。何也。曰。風屬木。木邪盛。則土受害。人身之土。

白話文:

道經說。冬天受到寒邪的傷害。春天一定會得溫熱病。溫熱病藏在病中。雖然不說受到傷害。但傷害隱藏在不言中也是可以知道的。而且溫熱主掌生長。生成之後就不可再說受到傷害。這也是可以知道的。然而四季都有風。為什麼只有春天受到傷害呢?道經說。四季都有風。只有春天的風才會動。風動之後,萬物蟲類都生長。因此人也會受到傷害。夏天得飧泄,是什麼原因?道經説。風屬木。木邪盛,那麼土就會受到傷害。人體的土。

脾胃是也。脾主化輸。胃廩水穀。飧泄者。水穀利也。古人謂水飯曰飧。民間水飯用於夏。長夏土令行。木邪發而餐泄作者。物盛必衰。土敗木賊也。秋何不以涼言。曰。盛夏酷暑。爍石流金。人如坐甑中。得秋涼而解。且涼主收。彼方解而收。不傷人可知矣。故惟涼不傷人。

白話文:

所謂的脾胃。脾是主掌運化與輸佈的官,胃是儲存飲食的器官。飲食腹瀉,是飲食過於滑利所引起的。古人稱「水飯」叫做「飧」。民間只有在夏天用「水飯」來充飢。而在長夏的季節,土令當令。木邪發作引起的腹瀉,是物盛必衰的道理。土被木所剋制了。為什麼不以「涼」字來概括秋天呢?正因為盛夏酷暑,高溫酷熱,讓人猶如置身於蒸籠之中,一到秋天就感到涼爽舒適,並且「涼」字有收斂的含義,暑熱散去,秋涼到來,此時適度的收斂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只有「涼」字才能概括秋天的氣候。

人故無涼病。濕者何。曰。黃梅雨節。五月則然。土潤溽暑。大雨時行。長夏之令也。於此不以濕言。乃於秋氣至。涼風生。暑毒退。水痕收。天氣清。地氣爽之時。而曰傷於濕者。人病不外則內。以人身中之自內出者言也。內出者何。曰萬物至秋成。物成人味厚。味厚則痰多。

白話文:

人之所以不會在夏天生寒症,是因為甚麼呢?濕病又是怎麼回事呢?

答:在黃梅雨季節,也就是五月時,土地因為雨水充沛而濕潤,即使夏天炎熱,也會常有暴雨,這是長夏時節的特點。而算不算是濕病,不是看這個。而是等到秋季來臨,涼風吹起,天氣不再那麼炎熱,水漬逐漸消失,天氣晴朗,也感覺到涼爽的時候,才會說有人是受濕氣侵襲而生病的。人的病因不外乎來自體內或體外,以人體而言,是從內在產生的病因來說的。從內在產生的病因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所有動植物到了秋季都成熟,水果成熟而味道濃鬱,味道濃鬱就會產生痰,痰多就會生病。

痰。廣韻胸上水病。濕莫濕於水。水寒相搏。則咳。所以冬必咳嗽者。以歲言之。冬至子之半。水泉動也。若以日言。夜分亦子之半。亦水泉動也。故人之病咳嗽者。以歲計。則冬半發。以日計。則夜分發。應水泉之動而動也。不然。若以外入之濕言。病發則當為腫。為滿。

白話文:

痰:廣韻稱之為胸中的水病。濕性比水更為滋潤滋潤。水寒相搏,則會引起咳嗽。所以冬天咳嗽必定會很嚴重。從一年的角度來說,冬至是子月的中間,水泉開始流動。如果從一天的角度來說,午夜也是子月的中間,水泉也開始流動。所以人的咳嗽之病,從一年來看,會在冬天的中間發作;從一天來看,會在午夜發作。這是與水泉的流動相呼應的。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從外在入侵的濕氣來說,那麼發病的時候就應該是腫脹,是滿滿的。

為脹。為痛。為痿。為痹。不當咳嗽也。嗚呼。道明必自物格始。傳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故又曰。誠則明矣。然不誠則無物。有何道可言哉。

問人皆曰醫者意也。意可以言醫乎。

白話文:

是脹。是痛。是麻痺。是風痹。不是普通的咳嗽啊。唉,道理的明晰必定從認識事物開始。古傳說:認識了事物以後纔能有真正的知識。有了真正的知識以後才能使思想得到淨化。所以又說:思想得到淨化才能心胸開闊。但是思想不淨化就不能認識事物。那還有什麼道理可談呢?

曰。意可以入醫。亦足以亂醫。不可以言醫。何謂也。曰。醫有道。道本乎天。意由諸己。己則未免雜於妄。天則誠而已。故意正而誠。乃所以造道。邪而妄。適足以害道。不察害道之意。而直指意以言醫。是亦亂醫云爾。烏可以言醫乎。且意能害道。不獨醫為然。果齋李正叔曰。

白話文:

他說:用意可以進入醫學,也可以擾亂醫學,不能僅靠意來談醫學。這是為什麼呢?他說:醫學有其規律,規律來源於自然的規律,用意取決於人的自身。人的自身難免會夾雜着謬誤,而自然的規律則是真實的。所以,意念正確而真誠,才能體悟規律。意念邪誤而荒誕,就足以損害規律。不瞭解損害規律的意念,而直接用意念來談醫學,這就是擾亂醫學。怎麼能僅靠意來談醫學呢?況且意念能夠損害規律,不僅僅是醫學是這樣。果齋李正叔說:

自夫子設教洙泗。以博文約禮授學者。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相與共守之。未嘗失墜。其後正學失傳。士各以意為學。其務於該洽者。既以聞見積累自矜。而流於氾濫駁雜之歸。其溺於徑約者。又謂不立文字可以識心見性。而陷於曠蕩空虛之域。儒之以意害道。蓋聞其弊有如此矣。

白話文:

孔子在洙水和泗水之間設置教席,用博大精深的文章和遵守禮儀的方式向學生傳授學問。顏回、曾參、子思、孟子這些人一起共同遵守孔子的教誨,從未有過虧損。可是後來,純正的學問失傳了,士人各憑自己的想法去學習。那些追求知識廣博的人,常常以自己的見聞和學識來誇耀自己,結果流於泛濫駁雜的境地。那些沉溺於簡單粗淺的人,又認為不建立文字來記載學說就可以認識本心,看到本性,結果陷入空虛、浪費的境地。儒家學者們以自己的主觀意見來害道,實在是弊端叢生啊!

醫自藥始於本草。理原於素靈。脈著於難經。中正之道成。乃剖腹則異於華。秘方又奇於倉。神農之家事蕪。帝伯之大道塞。人亦各皆以意為醫。其務於阿世媚俗。而以賈為事者。則藉口於調胃補虛以悅人。其好為索隱行怪而以詭炫售者。則又放言謂通仙如神以自誕。矜方玩法。

白話文:

醫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本草綱目。醫學理論的基礎是《素問》和《靈樞》。《難經》則詳述了脈診的知識。只有掌握了中正之道,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否則,就會出現《華佗剖腹》中所描繪的奇異景象。祕方也比《倉公祕錄》更加奇特。神農氏所傳授的醫學知識逐漸荒蕪,帝伯所倡導的大道也被阻塞。於是,人們就憑藉自己的想法來行醫。有的醫生為了迎合世俗,討好病人,就以調胃補虛之類的藥方來取悅他們。有的醫生喜歡標新立異,以奇特古怪的方藥來招搖撞騙,並且聲稱自己通仙如神,以抬高自己的身價。這些人任意宣揚自己的方藥,違反了醫學的法則,危害了人民的健康。

析治分科以相嫌隙。先正謂醫與相通道。而其所以壞。則又相符如此。儒尚且爾。醫何足怪哉。嗚呼。是皆道之厄也。儒之厄周程張子起而闢之於前。朱子統而正之於後。而後聖人之道如日中天。今則鬱郁乎盛矣。醫之厄。仲景起。方法一。道大備。論而正之。方甫定。仲景死。

白話文:

分析各科別醫術,以明顯區分差異。古代醫學家說醫術與相術相通,但是他們相剋的原因,卻又如此相似。儒家尚且如此,醫家又何足為奇呢?唉,這些都是道學的難題。儒家的難題由周程、張載等人,在前面開闢了道路,朱熹統整並且在後面改正,然後聖人之道就像日中天,現在真是盛況空前。醫學的難題,由仲景開創,方法一統,道義完備,論述並改正,方劑才剛確立,仲景就過世了。

其言未及韋而湮。不奈曲學喪心。懵經愎意。鑿道營私。論經則訛其傳而昧其轉。是非莫辨。致傷寒有七十二之妄言。久道則以子代父而占世。賢不肖。殽使救敲之不暇者。得以撒驕而自縱。厄則極矣。竊聞之物極則反。信斯言也。奚謂無挽邪。天將厭其極。則必有再闢者出。

白話文:

他的話還沒完就中斷了。實在是受不了曲解的理論傷害了本心,無知觸犯經義,固執己見,歪曲道理以謀取私利。論經時錯誤地傳述了前人的思想而混淆了其中的轉化,是非不分,導致《傷寒論》出現了七十二種錯誤的說法。長久以來,這些人靠著父輩的名聲來佔據世人。賢良和不肖之人,混淆交雜。即使已經沒有時間去救治病人了,他們依然有閒情逸緻去滿足自己的驕傲放縱。這樣下去會很危險,我覺得俗話說的好: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發生反轉,這句話實在是可信的。為什麼沒有人能夠挽回這個局面呢?那是因為天厭倦了他們的行為,必定會有另一個聰明、賢能的人出現。

出則此書者。非再闢之璣衡邪。故條辨之。蓋亦庶幾有補於將來缺略之萬一云爾。若夫刪繁剔誤。是則幸望後賢。問者俞俞爰付梓。

白話文:

因此書的出現,不是就像再次展現璣衡的精妙之處嗎?所以整理出條目,以備查考。大概也能稍微彌補將來遺失的不足之處吧。至於刪繁補缺、剔除錯誤,這是希望後人去做的事。詢問我的人陸陸續續,所以書付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