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一 (19)
卷之一 (19)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甘能聚氣而令人中滿也。加牡蠣。咸能軟堅而主除寒熱也。)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悸。心動也。水停心下則悸。所以小便不利也。腎主水。黃芩堅腎。腎堅則水愈蓄。故去之。茯苓利竅。竅利則水滲泄。故加之。)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
溫覆取微似汗愈。(不渴。津液無虧也。故不須人參以為潤。外有微熱。表未全罷也。故加桂以解肌。)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咳。氣逆而嗽也。去人參大棗者。甘能益氣也。水寒窒氣則咳。本方有半夏。水可燥也。寒宜熱散。故易生薑以乾薑之熱。
散其寒也。然咳屬肺。肺欲收。加五味子者。酸以收之也。太陽一經。惟榮衛之不同。所以風寒分異治。陽明一經。雖屬經絡臟腑。最為切近太陽。榮衛之道在邇。風寒之辨尚嚴。少陽一經。越陽明。去太陽遠。榮衛無相關。經絡臟腑而已。經絡臟腑無不同者。經絡臟腑同。
風寒無異治。經以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交互為文者。發明風寒至此。同歸於一治也。斯道之精微。其在於斯乎。)
(六十一)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此承上條申言辨認少陽一經為病之大意。
(六十二)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已。畢也。渴亦柴胡或為之一證。然非津液不足。水飲停逆。則不渴。或為之渴。寒熱往來之暫渴也。今服柴胡湯已畢而渴。則非暫渴。其為熱已入胃。亡津液而渴可知。故曰屬陽明也。
(六十三)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柴胡證不罷。言病雖不解。亦不他變。則宜再行和之可知也。故曰復與柴胡湯。蒸蒸而振。作戰汗也。必如此而後解者。以下后里虛故也。此與中篇第五十五條互義。
(六十四)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發熱惡寒。即下文續得寒熱。經水適來。婦人血為主。臨經不臨經。邪熱內郁。迫血妄行。多則因而適然錯來也。七八日。邪當入里之時。故外熱除而脈遲。表罷而身涼也。如。似也。言變胸脅下滿其狀有似下後陽邪內陷之結胸而譫語。蓋雖非反下。而經水之不當來而來。猶之反下而然也。
血室。榮血停留之所。經脈集會之處。即衝脈。所謂血海是也。其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熱入而病作。其證則如是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旁。各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肝之募也。肝納血。故刺期門。所以瀉血分之實熱也。
(六十五)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甘味藥材容易使氣聚集,導致腹部脹滿。加入牡蠣,是因為鹹味能軟化堅硬的物質,並主要用於去除寒熱症狀。)如果出現心悸、小便不順暢的狀況,就要去除黃芩,加入茯苓四兩。(心悸是心臟跳動不正常。水停留在心下就會心悸,這也是小便不順暢的原因。腎臟主管水分,黃芩會使腎臟更堅固,腎臟堅固則水更難排出,所以要去除它。茯苓則可以疏通孔竅,孔竅暢通就能讓水分滲透排出,所以要加入茯苓。)如果沒有口渴,且身體表面有輕微發熱,就要去除人參,加入桂枝三兩。(沒有口渴,表示體內的津液沒有虧損,所以不需要人參來滋潤。身體表面有輕微發熱,表示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所以要加入桂枝來疏通肌膚。)如果出現咳嗽,就要去除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咳嗽是氣逆而導致的咳嗽。去除人參、大棗,是因為它們的甘味會增加氣,水寒阻滯氣機就會導致咳嗽。本方中含有半夏,可以燥濕,寒證適合用熱藥來驅散,所以用乾薑的熱性來取代生薑,藉此來散寒。咳嗽屬於肺部的病症,肺部喜歡收斂,所以加入五味子,利用它的酸味來收斂肺氣。太陽經這一經脈,主要是區分營衛的差異,所以風寒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陽明經這一經脈,雖然屬於經絡臟腑,但與太陽經非常接近,營衛的關係也很近,所以對於風寒的辨別仍然很嚴格。少陽經這一經脈,距離陽明經較遠,更遠離太陽經,營衛之間沒有關聯,只與經絡臟腑有關。經絡臟腑的情況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對於風寒的治療方法也就沒有區別。如果傷寒病五六天後,出現類似中風、寒熱往來交替的現象,這就說明風寒病到這個階段,治療方法趨於一致。這個道理非常精微,關鍵就在這裡。)
(第六十一條)傷寒或中風,如果出現了柴胡證的任何一個症狀,就可以使用柴胡湯,不必所有症狀都出現。
這條是在強調上一條關於辨識少陽經病症的大意。
(第六十二條)服用柴胡湯後,如果出現口渴,就屬於陽明經的病症,要用治療陽明病的方法來治療。
這裡的「已」是完畢的意思。口渴也是柴胡證的其中一個症狀,但如果不是因為津液不足、水液停滯或暫時性的口渴,就不會有口渴現象。現在服用柴胡湯後卻口渴,就不是暫時性的口渴,而是熱邪已經進入胃部,消耗津液所導致的口渴,所以說屬於陽明病。
(第六十三條)凡是屬於柴胡湯適用的病症,如果在使用下法治療後,柴胡證的症狀沒有消失,就要再次使用柴胡湯,病患一定會出現身體發冷顫抖的現象,之後會發熱、出汗而痊癒。
柴胡證沒有消失,表示雖然病沒有好,但也沒有轉變成其他病症,所以適合再次使用柴胡湯。身體發冷顫抖,表示正邪在交戰,出汗後就會痊癒,這是因為使用下法後導致身體虛弱的緣故。這一條與中篇第五十五條互相呼應。
(第六十四條)婦人中風,發熱怕冷,月經剛好來潮,發病七八天後,熱退而脈搏變得遲緩,身體也涼了下來,胸脅下卻感到脹滿,好像是結胸的樣子,並且出現胡言亂語,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表現,應當針刺期門穴,根據邪氣的實際情況來瀉熱。
發熱怕冷,就是下文說的持續出現寒熱症狀。月經剛好來潮,是因為婦女以血為本,不論是否在經期,如果體內邪熱鬱結,迫使血液妄行,就容易導致月經不正常。發病七八天,是邪氣容易進入體內的時候,所以體表熱退而脈搏變得遲緩,表證消失而身體也涼了下來。「如」是好像的意思,表示胸脅下脹滿的症狀,好像是下法治療後,陽邪內陷導致的結胸,並且出現胡言亂語。雖然不是因為誤用下法,但月經不該來卻來了,就好像誤用下法一樣。
血室是榮血停留的地方,也是經脈匯集之處,也就是衝脈,又稱血海。它的脈絡從氣街開始,沿著足少陰腎經挾著肚臍向上行走,到達胸腔而散開。所以熱邪進入血室就會發病,其症狀就像上述描述的那樣。期門穴位於不容穴兩側,距離身體中線各一寸五分,是肝經的募穴,肝臟是儲藏血液的器官,所以針刺期門穴可以瀉除血分中的實熱。
(第六十五條)婦人中風,七八天後,持續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而且發作時間固定,月經剛剛結束,這是熱邪進入血室,導致血液凝結的表現,所以才會出現類似瘧疾一樣,寒熱發作時間固定的情況,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