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
卷之七 (1)
1. 卷之七
2. 辨痙濕暍病證第十二
此篇相傳謂為叔和述仲景金匱之文。雖遠不可考。觀其揭首之辭。信有之也。然既曰以為與傷寒相似而致辨焉。則亦述所當述者。是故後人稱之為仲景之徒云。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痙。見太陽上篇。暍。音謁。下同。痙見下。素問諸痙項強。是也。濕。沾潤不幹也。天之雨露。上濕也。地之水潦。下濕也。人之汗液。身中之濕也。凡著沾潤。經久不幹。皆能致病。傷濕之謂也。暍。傷暑也。史記羽扇暍。淮南子武王蔭暍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是也。
叔和之意。蓋謂三者皆風寒之變證。既成變證。則當別為立論。然自風寒變來。本屬太陽。猶有風寒涉似之疑。須當併為辨論。故揭己意而述之如下。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名曰痙。
此揭痙之狀。發熱。太陽未除也。沉。寒也。細。濕也。中風傷寒。病猶在太陽。而脈變如此者。則是重感寒濕而變痙。不可仍以中風傷寒稱也。詳見下。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此承上條復原變痙之由。千金曰。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然則發汗太多者。重感寒濕而變痙之原因也。蓋中風自汗。傷寒發汗。汗出過多。衣被必濕。濕勝寒生。過時不更。汗後新虛。易於感受。濕漬寒侵。滲注關節。所以有痙之變也。不然。則太陽病而發汗。安得別有所謂寒濕而可以為重感哉。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此以中風而致變言。汗出不惡寒。風傷衛也。柔。風性軟緩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此以傷寒而致變言。無汗。反惡寒。寒傷榮也。剛。寒性勁急也。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卒。清勿切。噤。郡軫切。此以痙之具證言。身熱頭熱。面赤。目脈赤。陽邪發於陽也。足寒。陰邪逆於陰也。獨頭面搖者。風行陽而動於上也。卒。忽然也。噤。寒而口閉也。蓋口者脾之竅。胃為脾之合。而脈挾口。環唇。脾虛胃寒。故忽然唇口吻合。噤急而飲食不通也。
背反張者。太陽之脈挾背。故寒則筋急而拘攣。熱則筋緩而縱弛也。然剛柔二痙。則各見證之一偏。惟風寒俱有而致變者。則具見也。痙止此。詳見痙書。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一身盡疼者。人身之土。內則主脾胃。外則主肌肉。土惡濕。濕自外入。肌肉先傷也。發熱。濕鬱而蒸也。熏黃者。土本黃色。濕則昏滯。故黧暗而不明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塞。心勿切。內。音納。此以上濕言。亦風濕也。身上疼痛。與上條互詞。面黃。喘。煩。脈大者。風為陽。而陽受之也。能飲食者。陽能化谷。
白話文:
此篇相傳是叔和根據仲景《金匱要略》所作,雖然年代久遠難以考證,但從文章開頭的說明來看,應是真實可靠的。既然說此篇與傷寒相似,因此需要加以辨別,這也是作者應該闡述的部分。所以後人稱之為仲景的弟子所作。
傷寒引起的太陽經痙、濕、暍三種病症,應該分別論述。因為與傷寒相似,所以才在此提及。
痙,在《太陽傷寒論》上篇已有記載。暍,音同「謁」,下文同。痙症的描述在後面。 《素問》中關於諸痙項強的記載,就是指這個。濕,是指沾潤不乾的狀態。天上的雨露是上濕,地上的積水是下濕,人體的汗液是體內的濕。凡是沾濕後長時間不乾的,都能致病,這就是所謂的傷濕。暍,是指中暑。如同《史記》中「羽扇暍」,《淮南子》中「武王蔭暍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所描述的狀況一樣。
叔和的意思,大概是說這三種病都是風寒變證,既然已經成了變證,就應該另立論述。但由於是由風寒變化而來,本屬於太陽經病,仍然有風寒相關的疑慮,所以必須一起辨論。因此,作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並作如下說明: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名曰痙。
這段描述痙證的症狀:發熱,太陽經病邪未解;脈沉,是寒邪;脈細,是濕邪。中風、傷寒,病邪仍在太陽經,而脈象卻如此變化,這是再次感受寒濕而導致痙攣,不能再用中風或傷寒來命名。詳見下文。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而導致痙攣。
這段承接上一條,說明痙攣的成因。《千金要方》說,太陽中風,再次感受寒濕則變為痙攣。所以,發汗過多,是再次感受寒濕而導致痙攣的原因。因為中風自汗,傷寒發汗,汗出過多,衣被必定濕潤,濕邪盛則寒邪生,時間久了又不更衣,汗後人體虛弱,容易感受外邪,濕邪浸漬,寒邪入侵,滲入關節,所以才會出現痙攣。否則,太陽病而發汗,怎麼會有所謂再次感受寒濕這種情況呢?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名曰柔痙。
這段從中風導致的變化來說明。汗出不惡寒,是風邪傷及衛氣;柔,是指風邪的性質溫和緩慢。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而惡寒,名曰剛痙。
這段從傷寒導致的變化來說明。無汗反而惡寒,是寒邪傷及營氣;剛,是指寒邪的性質強勁急迫。
病症表現為:身熱,足寒,頸項強硬,惡寒,時而頭熱,面赤,目赤,脈象也赤,只有頭面搖晃,突然口噤,背部反弓,這是痙攣病。
突然,讀音為chīng wù qiē;口噤,讀音為jùn zhěn qiē。這段描述痙攣的具體症狀:身熱頭熱,面赤,目赤,脈象也赤,是陽邪發於陽;足寒,是陰邪逆於陰;只有頭面搖晃,是風邪行於陽而動於上;突然,是忽然的意思;口噤,是寒邪導致口閉,因為口是脾的竅穴,胃與脾相合,而脈絡經過口唇,脾虛胃寒,所以忽然嘴唇閉合,口噤,飲食不通。
背部反弓,因為太陽經的脈絡循行於背部,所以寒邪則筋脈急縮而拘攣,熱邪則筋脈舒緩而鬆弛。但是剛痙和柔痙,則各有偏向的症狀,只有風寒邪氣同時存在而導致變化,才會出現所有的症狀。關於痙攣的論述就到此為止,詳見《痙病論》。
濕邪引起的疾病,全身疼痛,發熱,面色像熏黃一樣。
全身疼痛,是因為人體的土,內主脾胃,外主肌肉,土惡濕,濕邪從外入侵,肌肉先受損傷;發熱,是濕邪鬱結而蒸騰;面色熏黃,是因為土的本色是黃色,濕邪則使之昏滯,所以顏色暗淡不明。
濕邪引起的疾病,身上疼痛,發熱,面色發黃並喘息,頭痛,鼻塞並煩躁,脈象洪大,但可以正常飲食,腹部舒適無病,病在頭部寒濕,所以鼻塞,在鼻腔內服藥則會痊癒。塞,讀音為xīn wù qiē;內,讀音為nà。以上是關於上部濕邪的論述,也是風濕。身上疼痛,與上一條重複;面色發黃,喘息,煩躁,脈象洪大,是因為風邪屬陽,陽氣受損;可以正常飲食,是因為陽氣能運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