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
卷之七 (1)
1. 卷之七
2. 辨痙濕暍病證第十二
此篇相傳謂為叔和述仲景金匱之文。雖遠不可考,觀其揭首之辭,信有之也。然既曰以為與傷寒相似而致辨焉,則亦述所當述者。是故後人稱之為仲景之徒云。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痙,見太陽上篇。暍(音謁,下同),痙見下。「素問」諸痙項強,是也。濕,沾潤不幹也。天之雨露,上濕也;地之水潦,下濕也;人之汗液,身中之濕也。凡著沾潤,經久不幹,皆能致病,傷濕之謂也。暍,傷暑也。《史記》羽扇暍;淮南子武王蔭暍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是也。
叔和之意:蓋謂三者皆風寒之變證。既成變證,則當別為立論。然自風寒變來,本屬太陽,猶有風寒涉似之疑,須當併為辨論。故揭己意而述之如下。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名曰痙。
此揭痙之狀:發熱,太陽未除也;沉,寒也;細,濕也。中風傷寒,病猶在太陽,而脈變如此者,則是重感寒濕而變痙,不可仍以中風傷寒稱也。詳見下。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此承上條復原變痙之由。「千金」曰:「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然則發汗太多者,重感寒濕而變痙之原因也。蓋中風自汗,傷寒發汗,汗出過多,衣被必濕,濕勝寒生,過時不更,汗後新虛,易於感受,濕漬寒侵,滲注關節,所以有痙之變也。不然,則太陽病而發汗,安得別有所謂寒濕而可以為重感哉?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此以中風而致變言。汗出不惡寒,風傷衛也。柔,風性軟緩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此以傷寒而致變言。無汗,反惡寒,寒傷榮也。剛,寒性勁急也。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卒(清勿切),噤(郡軫切)。此以痙之具證言:身熱頭熱,面赤,目脈赤,陽邪發於陽也;足寒,陰邪逆於陰也;獨頭面搖者,風行陽而動於上也;卒,忽然也;噤,寒而口閉也。蓋口者脾之竅,胃為脾之合,而脈挾口環唇。脾虛胃寒,故忽然唇口吻合,噤急而飲食不通也。
背反張者:太陽之脈挾背;故寒則筋急而拘攣,熱則筋緩而縱弛也。然剛柔二痙,則各見證之一偏;惟風寒俱有而致變者,則具見也。痙止此。詳見痙書。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一身盡疼者:人身之土,內則主脾胃,外則主肌肉;土惡濕,濕自外入,肌肉先傷也。發熱:濕鬱而蒸也。熏黃者:土本黃色,濕則昏滯,故黧暗而不明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塞(心勿切),內(音納)。此以上濕言,亦風濕也。身上疼痛,與上條互詞。面黃、喘、煩、脈大者:風為陽,而陽受之也。能飲食者:陽能化谷。
白話文:
【辨痙濕暍病證第十二】
此篇相傳為王叔和闡述張仲景《金匱要略》的內容。雖年代久遠無從考證,但從開篇文辭來看,確實可信。由於痙、濕、暍三症與傷寒相似卻需區分,故叔和加以論述,後世因而稱他為仲景學派的傳承者。
傷寒相關的太陽病中,痙病、濕病、暍病(中暑)三者應獨立討論。因症狀類似傷寒,故在此一併辨析。
痙病(見《太陽病上篇》)、暍病(見後文)、濕病:
- 《素問》提到「諸痙項強」,即頸背僵直之症。
- 濕指浸潤不乾的狀態:如天降雨露為「上濕」,地積水潦為「下濕」,人體汗液為「內濕」。凡長期受潮不乾,皆可能致病,稱為「傷濕」。
- 暍即傷暑,如《史記》載「羽扇暍」、《淮南子》記周武王在樹蔭下為中暑者扇風的典故。
王叔和認為,此三症皆為風寒的變證,既屬變證則需另立論述。但因源於太陽病(風寒),易混淆,故需特別辨析。
痙病
- 太陽病發熱,脈象沈細,稱為「痙」。
- 發熱為太陽表證未解;脈沈主寒,細主濕。此為太陽病期間再感寒濕而轉痙,不可單純視為中風或傷寒。
- 太陽病過度發汗導致痙病。
- 《千金方》雲:「太陽中風後重感寒濕則成痙。」過汗後衣被濕冷,寒濕侵襲關節,誘發痙病。
-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稱「柔痙」。
- 汗出而不惡寒屬風傷衛氣,「柔」指風性緩和。
-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稱「剛痙」。
- 無汗惡寒屬寒傷營血,「剛」指寒性峻急。
- 痙病典型症狀:
- 身熱足冷、頸項強直、惡寒、頭部陣熱、面赤目紅、頭面搖動、突然牙關緊閉、角弓反張(背部僵直後仰)。
- 機理:
- 身熱頭赤為陽邪上攻;足冷為陰邪下逆;頭面搖動因風性主動;牙關緊閉因脾胃虛寒,經脈拘急;角弓反張因太陽經脈受寒熱交侵,筋脈或攣或弛。
濕病
- 濕病患者全身疼痛、發熱、膚色如煙熏黃。
- 全身痛因濕邪侵襲肌肉;發熱為濕鬱化熱;熏黃因濕濁困脾,土色外泛而晦暗。
- 濕病另一表現:
- 身痛發熱、面黃氣喘、頭痛鼻塞煩躁、脈象洪大,但飲食正常(脾胃無礙)。
- 此屬「頭部寒濕」,鼻塞為寒濕滯於上竅,可將藥末納入鼻腔通竅而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