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六 (8)
卷之六 (8)
1.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脈證並治第十一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羸,音雷。羸,病而瘦也。少氣,謂短氣不足以息也。氣逆欲吐,飲作惡阻也。蓋寒傷形,故寒解則肌肉消削而羸瘦;熱傷氣,故熱退則氣衰耗而不足。病後虛羸,脾胃未強,飲食難化,則痰易生;痰湧氣逆,故欲吐也。竹葉清熱;麥冬除煩;人參益氣;甘草生肉;半夏豁痰而止吐;粳米病後之補劑;石膏有徹上徹下之功,故能佐諸品而成補益也。
(七)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脈已解,邪悉去而無遺余也。日暮陽明之王時也。強與谷,謂壓其進食也。損,言當節減之也。蓋飲食節,則脾胃和;脾胃和,則百體安。此調理病餘之要法也。
上經十一篇;法三百九十七;方一百一十三。蓋仲景氏之遺書,而叔和所詮次之者也。傳謂世稱仲景醫聖。良以仲景者,集醫哲之大成;而是書者,正醫教之大訓也。初學之士,舍是則無以為入道之門,而敦進德之基矣。故夫篤志斯道者,亦曰必由是而學焉,則亦庶乎其不瘥。
而於人亦不致誤。馴是以往,誠能至於仁熟義精,道久化成;不但人無枉命,而己亦無慚德;則帝伯之堂可升,有農之神可繼。豈不偉哉!
(三百九十七者,今移六條在第十五篇。)
白話文:
辨別陰陽易與病後勞復的脈象證候及治療第十一
取上述七味藥材,加水一斗,煮至剩餘六升,濾去藥渣。放入粳米,煮至米熟後,剔除米粒,藥湯即成。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羸」音同「雷」,指因病而形體消瘦。「少氣」意為氣息短促、呼吸不暢。「氣逆欲吐」即因痰飲上湧而引發惡心嘔吐。寒邪損傷形體,故當寒邪消散後,肌肉會消減而顯瘦弱;熱邪耗損元氣,故熱退後氣虛不足。病後體虛,脾胃未恢復強健,飲食難以消化,易生痰飲;痰液壅塞、氣機上逆,故引發嘔吐。竹葉可清熱;麥冬能除煩;人參補益元氣;甘草促進肌肉生長;半夏化痰止嘔;粳米是病後調補之品;石膏具貫通上下之效,故能配合諸藥發揮補益作用。
(七) 病人脈象已趨於平穩,但傍晚時分略感煩悶。因病初愈,勉強進食,而脾胃之氣尚弱,無法消化食物,故引發輕微煩悶。此時減少進食量即可自愈。
「脈已解」指病邪完全消退,無殘留。「日暮」為陽明經當令之時。「強與谷」指強迫病人進食。「損」意為應節制飲食。因飲食有度,則脾胃調和;脾胃調和,則全身安康。此乃病後調養之關鍵法則。
總結:以上十一篇經文,共記載三百九十七則治法、一百一十三首方劑。此乃張仲景之遺作,經王叔和整理編纂。世人尊稱仲景為「醫聖」,因他集醫學之大成,而此書實為醫道之根本教誨。初學醫者,若捨此書則無入門之徑,更無從奠定精進醫德之基。故立志鑽研醫道者,必由此書入手,方能不致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