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7)

1.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

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吐利止,里和也;身痛,表退而新虛也;消息,猶言斟酌也;桂枝湯固衛以和表者也;小和,言少少與服,不令過度之意也。)

(五)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里陰虛也;汗出,發熱,惡寒,表陽衰也。四逆湯,表裡合救之劑也。方見太陽下,下同。

(六)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此與上條大同小異而義同,故治亦同。

(七)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於四逆湯方內加豬膽汁半合;余依四逆湯法。

已,止也;下,即利也;斷,絕也。此總上文言吐利兩皆止絕,而又以其餘證之不解者,更出以治也。不解之證者,陽極虛,陰極甚,脾氣亦衰微也。然極則劇矣。通脈四逆加豬膽汁者,與少陰白通同一反佐以疏,劇則正治反格拒之意也。

(八)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四逆加人參湯方: 於四逆湯方內,加人參一兩;余依四逆湯法。

亡血,津液竭也;人參,能生津也。

(九)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此與下篇末條,詳略不一,而義則同;亦互意也。

白話文: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

  1. 應斟酌調和體表症狀,適宜使用桂枝湯微調和解。(嘔吐腹瀉停止,表示內臟已調和;身體疼痛,是體表邪氣消退後新生的虛弱狀態;「消息」指仔細斟酌;桂枝湯能鞏固衛氣、調和體表;「小和」意指少量服用,避免過度。)

  2. 若出現嘔吐、腹瀉、汗出、發熱、怕冷、四肢僵硬攣縮、手腳冰冷,可用四逆湯主治。(嘔吐腹瀉、四肢拘急、手腳發冷是內臟陰虛;汗出、發熱、惡寒則是體表陽氣衰微。四逆湯是同時調理表裡證候的方劑。)

  3. 嘔吐與腹瀉同時發生,小便通暢卻大量出汗,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體內寒而體表熱,脈搏微弱近乎消失,亦用四逆湯主治。(此條與前一條症狀大同小異,病理相同,故治法一致。)

  4. 嘔吐停止、腹瀉斷絕後,仍汗出四肢冰冷、四肢拘急未緩解,脈微欲絕者,適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此條總結上文,指嘔吐腹瀉雖止,但其他重症未解。病因是陽氣極虛、陰寒極盛,脾氣衰弱,病情危急。此方仿少陰病白通湯,以反佐法疏通陰陽格拒之危象。)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四逆湯中加半合豬膽汁,其餘製法同四逆湯。

  1. 怕冷、脈微且再次腹瀉,若腹瀉停止卻為「亡血」之兆,用四逆加人參湯主治。(「亡血」指津液耗竭;人參能生津滋液。)

四逆加人參湯方:四逆湯中加一兩人參,製法同四逆湯。

  1. 嘔吐腹瀉後發汗,脈象平穩卻感輕微煩躁,是因脾胃虛弱未恢復,無法承受食物精氣所致。(此條與下篇末條內容詳略不同但意義相通,可相互參照。)

2.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脈證並治第十一

凡七條方四

(一)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燒裩散方

上取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當燒灰。

少腹之少。去聲。傷寒。包中風而言也。易。猶交易變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氣未復。強合陰陽。則二氣交感。互相換易而為病也。身體重。少氣。真元虧竭而困倦也。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者。所易之氣內攻也。熱上衝胸。頭不欲舉。眼中生花者。虛陽生熱而上蒸也。膝脛拘急者。脈亂而筋傷也。裩當近隱處。陰陽二氣之所聚也。男女易用。物各歸本也。

(二)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擘),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大病。概言也。下仿此。勞。強力房勞。復。重複作病。蓋大邪初退。血氣新虛。作強勞傷。虛而生熱。猶之病復發。非實發初病也。枳實寬中破結。梔子散熱除煩。香豉能解虛勞之熱。清漿則又梔子之監製。故協三物之苦寒。同主勞傷之復熱。而與發初病之實熱不同倫也。宿食。陳宿之積食也。食能生熱。故須去之。大黃者去陳以致新也。

(三)傷寒瘥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者。以下解之。

此示病後不謹。調理小復之大法。脈浮。有所重感也。脈沉。飲食失節也。

(四)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澤瀉,栝蔞根,蜀漆(洗去腳),葶藶(熬),商陸根,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

水氣。肌肉腫滿而虛浮。蓋瘥後新虛。土未強而水無制也。從腫以下而不及上者。水性就下。勢之初起。故雖氾濫未至於橫溢也。牡蠣澤瀉海藻。咸以走腎。腎強則水行。葶藶商陸根。苦以利濕。濕去則腫沒。蜀漆辛而能散。故為諸品之佐也。栝蔞根苦能徹熱。本乃蜀漆之使也。

(五)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唾。口液也。寒以飲言。不了了。謂無已時也。方見前。

(六)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

白話文: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脈證並治第十一

(一)傷寒陰陽易這種病症,患者會感到身體沈重、氣短、下腹緊繃,有時甚至牽引陰部抽筋。熱氣上衝至胸口,頭部沈重不願抬起,眼前發花,膝蓋和小腿緊繃,此時可用「燒裩散」治療。

燒裩散方
取婦人內褲靠近私處的部分,剪下燒成灰,用水調和服用一匙,每日三次。小便通暢後,陰部微腫即表示痊癒。若為婦人患病,則取男子內褲燒灰使用。

(二)大病初癒後因過勞復發者,可用「枳實梔子豉湯」治療。若有宿食未消,可加入五六枚如棋子大小的「大黃」。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掰開)、豆豉(一升,用布包)
將三味藥以七升清漿水煮沸,煮至四升後加入枳實、梔子,再煮至兩升,最後放入豆豉煮沸五六次,去渣後溫服,分兩次服用,蓋被微發汗。

(三)傷寒痊癒後又發熱者,可用「小柴胡湯」治療。脈象浮者,以發汗法解之;脈象沈者,以下法解之。

(四)大病初癒後,腰以下出現水腫者,可用「牡蠣澤瀉散」治療。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澤瀉、栝蔞根、蜀漆(洗淨)、葶藶(熬)、商陸根、海藻(洗去鹽分,各等分)
將七味藥分別搗碎過篩,再混合研磨,以米湯調和一匙服用,小便通利後停藥。

(五)大病初癒後,口中常吐唾液,久久不止者,是胃中有寒,應以丸藥溫補,可用「理中丸」。

(六)傷寒痊癒後,身體虛弱、氣短、氣逆想吐者,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兩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淨)、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