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2)
卷之七 (2)
1. 辨痙濕暍病證第十二
所以胃和而里無病也。病在頭以下。申上文之意。寒以濕之性言。鼻氣通於天。故邪獨甚而專主治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強。上聲。此以下濕言。亦寒濕也。但頭汗出者。寒為陰。陰邪客於陰。陽上越而不通於下也。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太陽之脈挾背。背居北。最為畏寒。寒濕之陰邪。注經絡。滲骨髓。所以筋脈牽急。而惡寒甚也。噦。胸滿者。凡在太陽下早皆然也。丹田。下焦也。胸中。
上焦也。熱在下而寒在上。所以渴欲得水。反逆而不能飲。且又亡津液。所以口乾燥而內作煩悗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此以濕之入里者言。關節疼痛者。寒濕之氣。走注內滲。所以脈沉而細也。痹以疼痛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即水。甚則橫流。不遵故道。妄逆而暴亂也。利其小便者。導其遵故道而行。禹之治功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發熱。日晡所劇者。陽明主胃而屬土。土主濕。所以熱甚於陽明之王時也。然汗出當風而為風濕。則是以身中之濕言。此其所以陽明王而熱則劇。與久傷取冷。與夏月傷於冷水之意同。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此承上條復設問答而喻治。陰雨不止。則濕不除。所以益當發汗也。然風濕本由汗出當風而得。則汗之大出者。必反濕轉加甚可知也。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見出。則濕消而風散矣。此固發汗之微機。後之動輒以大汗為言者。其去道奚啻尋常而已哉。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亡於上也。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脫於下也。然治濕當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誤治而陰陽散亡也。濕止此。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蒸熱謂之暑。傷暑謂之暍。汗出惡寒者。太陽表不固也。身熱者。暑邪傷陽也。渴者。亡津液而內燥也。然渴為內證。太陽主表而有渴。何也。炎暑之時。陽浮外越。人之津液本少。渴為常事。況更汗出而重亡津液乎。且太陽溫病已有渴。又況暍乎。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身熱疼重。而曰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惡濕。水滲土而蒸發也。脈微弱者。熱則血乾而氣耗也。然夏日則飲水。故人之常事。而曰傷。何哉。良由暑迫。飲之過多。或得之澡洗。暑反內入也。然則庸俗以當盛暑時濯流飲泉。而得身熱疼重。遽謂為閉水傷寒者。水其暑之訛。而傷寒則浮謠之謬也。
白話文:
所以當胃氣調和時,身體內部是沒有疾病的。疾病發生在頭部以下,這是申述前文的意思。寒邪是以濕的性質來表現的。鼻子的氣息與天氣相通,所以邪氣特別嚴重且專注於此處。
屬於濕邪的病症,病人只會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或靠近火爐取暖。如果太早使用瀉下的藥物,就會出現噁心、胸悶、小便不順暢、舌苔厚膩的症狀。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雖然口渴想喝水卻無法飲下,導致口乾煩躁。
「強」是指僵硬,這裡以下所說的都是指濕邪的狀況,也是寒濕。只頭部出汗,是因為寒為陰邪,陰邪侵犯陰經,導致陽氣上越而無法下行。背部僵硬想蓋被子或靠近火爐,是因為太陽經脈經過背部,背部屬於北方,最怕寒冷。寒濕的陰邪注入經絡,滲入骨髓,所以筋脈牽引拘急,並且非常怕冷。噁心、胸悶這些症狀,凡是太陽病症太早使用瀉下的藥物都會出現。丹田是指下焦,胸中是指上焦。熱在下而寒在上,所以口渴想喝水卻反而不能喝,而且還會失去津液,導致口乾舌燥,內心煩躁。
太陽病,如果出現關節疼痛而煩躁,脈象沉細,這就叫做濕痺。患者會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次數增加。這時應該利小便來治療。
這是指濕邪進入身體內部的狀況。關節疼痛,是因為寒濕之氣在體內流竄滲透所導致的,所以脈象會沉細。痺以疼痛來形容。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次數增加,是因為濕氣如同水一樣,過盛就會橫流,不按照正常的途徑行走,亂竄而暴亂。利小便,就是要引導濕氣按照正常的途徑排出,就像大禹治水一樣。
病人全身疼痛,發熱且在午後加重,這叫做風濕。這種病是因為出汗時吹到風,或者長期受寒所引起的。
發熱且在午後加重,是因為陽明經脈主胃,五行屬土,土又主濕,所以熱在陽明經當令的時候會更嚴重。出汗時吹到風而形成風濕,這是從身體內的濕氣來說的。這也是為什麼陽明當令時熱會加重,和長期受寒、夏天受涼水寒邪侵襲的道理相同。
有人問:風濕相互侵犯,導致全身疼痛,按照道理應該發汗來解除,但如果遇到陰雨連綿,醫生說可以發汗,但發汗後病卻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發汗,如果汗出太多,只能將風邪去除,濕邪還留在體內,所以不會好。如果治療風濕,發汗時只需微微出汗,像快要出汗的樣子,就能同時去除風濕。
這是承接上面的內容,再次設問回答,用來說明治療方法。陰雨連綿,濕邪難以去除,所以也應該發汗。但是風濕本來就是因為出汗時吹到風而形成的,如果汗出太多,反而會使濕邪更加嚴重。微微出汗,像快要出汗但沒有完全出汗,就能夠消除濕氣,驅散風邪。這才是發汗的微妙之處。後人動不動就說要大量發汗,實在是偏離了正道。
濕邪病症,如果誤用瀉下的方法,導致額頭出汗,呼吸急促,小便順暢,就會死亡。如果下痢不止,也會死亡。
額頭出汗、呼吸急促,表示陽氣向上耗散。小便順暢,或下痢不止,表示陰氣向下脫失。治療濕邪應該利小便,但如果出現小便順暢反而會死亡,這是因為誤用治療方法導致陰陽耗散。關於濕邪的討論就到這裡。
太陽病如果受到暑熱侵襲,就是中暑(暍)。患者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口渴。
悶熱叫做暑,受到暑熱傷害就叫做中暍。出汗怕冷,是因為太陽表虛弱不固。身體發熱,是因為暑邪傷了陽氣。口渴,是因為失去津液導致內部乾燥。口渴是內在的症狀,太陽主表,為什麼也會有口渴呢?因為炎熱時,陽氣浮越向外,人的津液本來就少,口渴是常見的狀況,何況又出汗而更加失去津液呢?而且太陽溫病本來就有口渴的症狀,何況是中暍呢?
太陽中暍,會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象微弱。這是因為夏天受到冷水寒邪,水進入皮膚所導致的。
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說是夏天受涼水,水進入皮膚導致的,是因為肌肉屬土而厭惡潮濕,水滲入土而蒸發所導致。脈象微弱,是因為熱導致血液乾燥,氣也耗損。夏天喝水是常有的事,為什麼會說是受傷呢?實在是因為暑熱逼迫,喝水過多,或者洗澡時受涼,導致暑邪反而進入體內。因此,那些認為在大熱天沖洗身體、飲用泉水,導致身體發熱疼痛沉重,就說是閉水傷寒的庸俗之人,實在是把暑熱說成了寒邪,而傷寒的說法更是虛妄的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