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辨痙濕暍病證第十二

所以胃和而里無病也。病在頭以下,申上文之意。寒以濕之性言,鼻氣通於天,故邪獨甚而專主治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強,上聲。此以下濕言,亦寒濕也。但頭汗出者,寒為陰,陰邪客於陰,陽上越而不通於下也。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太陽之脈挾背,背居北,最為畏寒。寒濕之陰邪,注經絡,滲骨髓,所以筋脈牽急,而惡寒甚也。噦、胸滿者,凡在太陽下早皆然也。丹田,下焦也;胸中,上焦也。熱在下而寒在上,所以渴欲得水,反逆而不能飲。且又亡津液,所以口乾燥而內作煩悗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此以濕之入里者言。關節疼痛者,寒濕之氣,走注內滲,所以脈沉而細也。痹以疼痛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即水,甚則橫流,不遵故道,妄逆而暴亂也。利其小便者,導其遵故道而行,禹之治功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發熱日晡所劇者,陽明主胃而屬土,土主濕,所以熱甚於陽明之王時也。然汗出當風而為風濕,則是以身中之濕言,此其所以陽明王而熱則劇,與久傷取冷,與夏月傷於冷水之意同。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此承上條復設問答而喻治。陰雨不止,則濕不除,所以益當發汗也。然風濕本由汗出當風而得,則汗之大出者,必反濕轉加甚可知也。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見出,則濕消而風散矣。此固發汗之微機,後之動輒以大汗為言者,其去道奚啻尋常而已哉!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亡於上也。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脫於下也。然治濕當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誤治而陰陽散亡也。濕止此。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蒸熱謂之暑;傷暑謂之暍。汗出惡寒者,太陽表不固也。身熱者,暑邪傷陽也。渴者,亡津液而內燥也。然渴為內證,太陽主表而有渴,何也?炎暑之時,陽浮外越,人之津液本少,渴為常事,況更汗出而重亡津液乎?且太陽溫病已有渴,又況暍乎?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身熱疼重,而曰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惡濕,水滲土而蒸發也。脈微弱者,熱則血乾而氣耗也。然夏日則飲水,故人之常事,而曰傷,何哉?良由暑迫,飲之過多,或得之澡洗,暑反內入也。然則庸俗以當盛暑時濯流飲泉,而得身熱疼重,遽謂為閉水傷寒者,水其暑之訛,而傷寒則浮謠之謬也。

白話文:

辨痙濕暍病證第十二

胃氣調和,體內就不會生病。病症出現在頭部以下,是在解釋上文的意思。寒邪是由濕氣的性質所說,鼻子與天氣相通,因此邪氣特別嚴重,需要專門治療。

濕邪重的人,只會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或靠近火源取暖。如果過早使用瀉下法,會導致呃逆、胸悶、小便不通。舌苔厚重是因為丹田(下焦)有熱,胸中有寒,雖口渴想喝水卻無法飲入,因此口乾煩躁。

(「強」讀作上聲。)這段是針對濕氣與寒濕的討論。頭部出汗是因為寒為陰邪,陰邪侵犯陰分,陽氣上浮而不通於下。背部僵硬、想取暖,是因太陽經脈循行於背部,背部屬北方,最怕寒冷。寒濕陰邪侵襲經絡,滲入骨髓,導致筋脈拘急,惡寒嚴重。呃逆、胸悶,是因為在太陽病症狀未解時過早使用瀉下法所致。丹田屬於下焦,胸中屬於上焦,熱在下而寒在上,所以雖渴卻因氣逆無法喝水,津液流失更導致口乾煩悶。

太陽病若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沈細,稱為「濕痹」。患者小便不通,大便反而通暢。此時應以利小便為主。

這是指濕邪入裡的情形。關節疼痛是因寒濕之氣流注內滲,脈象沈細。痹指疼痛。小便不通、大便通暢,是因濕邪如水,嚴重時不循常道而亂行。利小便的目的是導引濕邪回歸常道,如同大禹治水的原理。

患者全身疼痛,發熱在傍晚加重,稱為「風濕」。此病因出汗時受風,或長期受寒所致。

傍晚發熱加重,是因陽明主胃屬土,土主濕,因此熱在陽明旺盛時加劇。出汗受風形成風濕,是體內濕氣所致,因此陽明氣盛時熱症加劇,與長期受寒或夏季接觸冷水的道理相同。

問:風濕交爭,全身疼痛,按理應發汗而解。但若遇陰雨連綿,醫師說可發汗,卻未見效,為何?答:發汗過多,僅風邪排出而濕邪仍在,故無效。治療風濕時,應微微出汗,風濕才能同時去除。

這段承接上文以問答說明治法。陰雨不停,濕邪難除,更需發汗。但風濕本因汗出受風所致,大汗反而加重濕氣。微微出汗而不顯見,濕氣消散,風邪也隨之而去。此為發汗的關鍵,後人若一味強調大汗,便偏離正道甚遠。

濕邪重者誤用瀉下法,若額頭出汗、微喘、小便通利,可能致死;若下利不止,也會死亡。

額頭出汗、微喘是陽氣上脫;小便通利或下利不止是陰氣下脫。治療濕病本應利小便,但小便通利卻是死徵,為何?因誤治導致陰陽離決。濕病討論至此。

太陽中暑稱為「暍」。患者出汗惡寒,身熱口渴。

暑熱稱為「暑」;中暑稱為「暍」。出汗惡寒是因太陽表氣不固;身熱因暑邪傷陽;口渴因津液流失而內燥。口渴屬內症,太陽主表為何會渴?炎夏時陽氣外浮,人體津液本少,口渴常見,何況汗出加重津液流失?太陽溫病已有口渴,更何況中暑?

太陽中暑者,身熱、疼痛沈重且脈微弱。此因夏季接觸冷水,水濕滲入皮膚所致。

身熱疼痛沈重,是因夏季傷於冷水,水濕滲入皮膚。土主肌肉而惡濕,水濕侵土蒸發所致。脈微弱是因熱盛耗氣傷血。夏季飲水本是常事,為何稱「傷」?因暑熱逼迫,過度飲水或洗澡時暑氣內侵。民間誤以為盛夏戲水飲冷導致身熱疼痛是「閉水傷寒」,實為混淆水濕與暑邪,且「傷寒」之說更是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