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3)

1. 辨痙濕暍病證第十二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而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數,音速。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總上文具證而言;下乃申其詳而致戒也。弦細芤遲,亦詳微弱之意。小便已,洒洒然毛聳者,陰虛而寒內作也。手足逆冷者,陽熱內陷也。小有勞身即熱者,陽虛氣怯,不勝力任之甚也。口開者,熱甚也,故反則噤是也。前板齒燥者,陽明熱甚而津液干也。

惡寒甚者,以虛其表也;發熱甚者,以擾其陽而損其陰也;淋甚者,損其陰而津液竭也。言三法皆不可也。然則治之奈何?《金匱》治暍以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有嘯則生風之能,薦涼解秋之義;人參有益陽補虛之用,生津止渴之功。是故通寒暑而妙應,神矣哉!所謂方而世為萬病祖者,此之謂也。

白話文:

【辨痙濕暍病證第十二】

中暑(太陽中暍)的症狀:發熱、怕冷、身體沈重疼痛;脈象弦細而芤遲。小便後會感覺全身寒毛直豎、怕風;手腳冰冷;稍微活動身體就會發熱;張口呼吸,門牙乾燥。若誤用發汗法治療,怕冷會加重;誤用溫針療法,發熱會加劇;反覆使用瀉下法,則會導致小便淋澀疼痛更嚴重。

發熱、怕冷、身體沈重疼痛,是總結上文的主要症狀;後文則進一步解釋細節並提出禁忌。脈象弦細芤遲,也詳細說明脈象微弱的意思。小便後寒毛直豎,是因陰虛而體內生寒;手腳冰冷,是陽熱內陷的表現;稍動即熱,是因陽虛氣弱,無法負荷過度活動;張口呼吸是熱盛所致(若熱極反會牙關緊閉);門牙乾燥,是陽明經熱重而津液枯竭的徵兆。

誤汗使怕冷加重,是因耗傷體表陽氣;誤用溫針使發熱加劇,是因擾動陽氣並損傷陰液;誤下導致淋症加重,是因陰津虧竭。這三種治法皆不可行。

那麼該如何治療?《金匱要略》治療中暑用「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具清熱生風之效,猶如涼風解暑;人參能補益陽氣、生津止渴。此法通調寒暑而靈驗,實在奇妙!所謂「經典藥方為萬病之源」,正是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