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4)
卷之七 (4)
1.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此篇以下。皆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己意以為贊經之辭。譬則翼焉。傳類也。篇目舊名平脈。次第二而僭經右。夫傳不可以先經。論脈亦無先各脈而後平脈之理。且平脈不過前數條。冒事必如此耳。後亦各脈。安得直以平脈名篇。皆非叔和之舊。其為後人之紛更明甚。是故重考訂而次序如今。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乘錯。或存或亡。病輒易改。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
參。音攙。差。穿之切。為。去聲。令。平聲。根源者。言人之五臟六腑吉凶死生皆取決於脈。所以為斯道之根本淵源也。孫思邈曰。從肘腕中橫文至掌魚際後文。卻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為尺。從魚際後文。卻還度取十分之一。則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則寸口也。
關界尺寸之間。古無定說。朱子曰。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書明甚。乃能直指高骨為關。似得難經本旨。然則關有定位。自脈訣始。滑氏曰。寸為陽。為上部。主頭項以下至心胸之分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主臍腹胠脅之分也。尺為陰。為下部。主腰足脛股之分也。
此寸關尺為三部之說也。
榮衛流行。不失衡銓。(榮。當作營。見馬氏素問注證發微。)
素問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悍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難經三十難曰。人氣受於谷。谷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靈樞同。而紀氏云。素問曰。榮者。水穀之精氣則清。衛者。水穀之悍氣則濁。精氣入於脈中則濁。悍氣行於脈外則清。然則三經之文雖少別。而其旨則同。清濁之分雖殊。而其為氣則一。夫榮衛之為榮衛如此。然三十二難又曰。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
氣為衛。榮行脈中。衛在脈外。行中行外雖同。而榮則又以血言。言心肺而不言水穀。故王氏曰。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一陰降。故午後一陰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氣為榮。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一陽升。即腎之生氣也。故曰。濁氣為衛。滑氏曰。
以用而言。則清氣為榮者。濁中之清者也。濁氣為衛者。清中之濁者也。以體而言。則清之用。不離乎濁之體。濁之用。不離乎清之體。故謂清氣為榮。濁氣為衛。亦可也。謂榮濁衛清。亦可也。又曰。統而言之。則榮衛皆水穀之氣所為。故悉以氣言可也。析而言之。則血為榮。
白話文:
這篇文章以下,都是根據叔和(王叔和)闡述張仲景的觀點,並加入自己的理解來補充經書的不足,如同翅膀一般,用來傳遞和闡述經書的內容。篇章名稱原名為「平脈」,按照順序排列卻放在經文的右邊,這是不對的。因為闡述的文字不能放在經文之前,論述脈象也沒有先論述各脈象再論述平脈的道理。而且「平脈」的內容也只有前面幾條,只是為了說明事情的必要性才這樣安排。後面仍然是論述各種脈象,怎麼能直接用「平脈」來命名篇章呢?這些都不是叔和原本的安排,而是後人修改的結果,非常明顯。因此,我重新考訂並排列次序,如同現在這樣。
有人問道:脈象有三部,陰陽相互影響,營衛血氣在人體內運行,呼吸出入,上下流動,隨著呼吸運行佈散,津液暢通,隨著時間和動作而變化,呈現不同的景象。春天脈象弦細,秋天脈象浮大,冬天脈象沉伏,夏天脈象洪大。觀察脈色和脈象,大小強弱都不一樣,在同一時間內,變化沒有固定的規律,長短粗細參差不齊,或長或短,上下錯綜複雜,或出現或消失,病情也容易改變,脈象的盛衰進退起伏不定,讓人難以捉摸,難以掌握規律,希望您能詳細解釋,讓我明白。
老師說:你問的問題,是脈學的根本。脈象有三部:寸、關、尺。
(「參」音ㄔㄢ, 「差」音ㄔㄨㄢ, 「為」去聲, 「令」平聲。「根源」是指人體五臟六腑的吉凶禍福,生死存亡都取決於脈象,所以它是醫學的根本。)孫思邈說:從肘腕橫紋到掌心魚際的後紋,將這段距離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九份為尺部;從魚際後紋,再往回量取十分之一的距離,就是寸部;寸部的十分之九,就是寸口部。
關部位於寸、尺之間,古書中沒有確切的說法。朱熹說:民間流傳的脈訣,語言粗俗淺顯,不如叔和的書明確。只有叔和的書才能直接指出高骨為關部的位置,似乎符合《難經》的本意。然而,關部的位置自脈訣開始就有了確定的說法。滑伯仁說:寸部屬陽,為上部,主宰頭項以下到心胸的部分;關部屬陰陽之間,為中部,主宰肚臍、腹部、脅肋的部分;尺部屬陰,為下部,主宰腰部、足部、脛部、股部。
這就是寸、關、尺三部之說的來源。
營衛之氣運行,保持著平衡。(榮,應作營,見馬氏《素問注證發微》)
《素問》說:營氣是水谷精華之氣,調和於五臟,佈散於六腑,才能進入脈中,所以循行於脈管之中。衛氣是水谷的粗悍之氣,它的氣勢強盛、滑利,不能進入脈中,所以循行於皮膚之中,肌肉之間。《難經•三十難》說:人體的氣受之於谷物,谷物進入胃中,然後傳輸到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都受到氣的滋養,其中清淨的為營氣,濁重的為衛氣。
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靈樞》與此相同。紀曉嵐說,《素問》說:營氣是水谷精華之氣,屬清;衛氣是水谷的粗悍之氣,屬濁。精氣進入脈中則為濁,悍氣行於脈外則為清。雖然三部經文的說法略有不同,但其旨趣相同。清濁的區分雖然不同,但都是氣。營衛之氣的定義就是這樣。但《難經•三十二難》又說:心主血,肺主氣,血為營,氣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行於內外雖然相同,但營氣又以血來說明,說心肺而不說水穀。所以王冰說:清氣屬於身體的上部,屬陽,屬火,是離卦中的一陰下降,所以午后陰氣生,就是心臟生血,所以說清氣為營;濁氣屬於身體的下部,屬陰,屬水,是坎卦中的一陽上升,就是腎臟生氣,所以說濁氣為衛。滑伯仁說:
從用途來說,清氣為營是濁中之清,濁氣為衛是清中之濁;從本體來說,清氣的運用不脫離濁氣的本體,濁氣的運用不脫離清氣的本體。所以說清氣為營,濁氣為衛是可以的;說營氣濁,衛氣清也是可以的。又說:總的來說,營衛都是水穀之氣所化生,所以都用氣來說明是可以的;分開來說,血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