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5)
卷之七 (5)
1.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氣為沖。固自有分矣。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猶水澤之於川澮。風雲之於太虛也。合經傳而觀之。則榮衛之在人身。可以性能言。而不可以色象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蓋亦以其分體分用者之大端言也。會其極而言之。其猶氤氳之在天地與。衡銓稱其喻平準也。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
銖。音殊。腎為水臟。水性就下。故其脈循骨而沉。心為火臟而合血脈。故其脈洪。洪。猶洪水之洪。大而有波瀾之謂也。肺為金臟而合皮毛。金得五行之清。其脈故浮。肝為木臟。木性曲直。其脈循筋而行。故弦。經。正也。常。久也。亦經也。言平人之脈。以如此合四時為正。
通常而可久也。說文十黍之重曰銖。六銖為一分。蓋指脈之以三菽六菽約輕重而言也。然言四臟而不言脾者。脾之和平不可得見。故其經常不可言。欲人當自推也。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
出而升。氣之上。來也。入而降。氣之下。去也。漏刻。以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而言也。周旋。以周身之流行旋轉而言也。下二句乃申上文而詳言之也。滑氏曰。內經平人氣象論云。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急。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脈行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以呼吸之數言之。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為一周身也。積而盈之。每時八刻。計一千八十息。脈行六十四丈八尺。榮衛四周於身。十二時九十六刻。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
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為四十八周身。刻之餘分得五百四十息。脈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合一萬三千五百四十息。總之為五十度周身。脈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脈行之數。周身之度。合晝夜百刻之詳也。
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見。音現。滑氏曰。寸口。謂氣口也。居手太陰魚際。卻行一寸之分。氣口之下。曰關曰尺云者。皆手太陰所歷之處。而手太陰又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也。此承上文而言。脈行周身五十度。又當復始於寸口。所以謂之循環也。虛實見下。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凡脈言數。皆音朔。此承上文而言。虛實所見之目。病脈之大端也。乘。因也。干。犯也。言脈之變化相因而乘。由陰陽之邪相干而犯。下文乃所乘所幹之目。風為陽邪。浮虛者。陽主外也。寒為陰邪。牢堅者。陰主內也。水飲皆痰之異名。以其聚於內。故曰水蓄。沉潛內伏也。
以其薄於外。故曰支飲。急弦外暴也。浮沉牢弦。皆脈名。虛堅潛急。非脈名也。乃形容。惟其浮則虛弱。牢則堅強。沉所以潛。弦所以急之謂也。動陰陽相搏而然也。搏聚不散。所以痛也。數。急疾也。陽盛則數。所以熱煩也。
白話文:
氣是運行全身的動力,它本來就有不同的分工。因此,營養物質(榮)在脈管中運行,而防禦物質(衛)在脈管外運行,就像水在河流和溝渠中流動,風雲在天空中運行一樣。如果我們將經典醫書的理論結合起來看,就可以知道營養物質和防禦物質在人體內的運行方式,我們可以從功能上了解它們,而不是從外形上去尋找。營養物質在脈管內運行,防禦物質在脈管外運行,這只是從它們分工的主要方面來說的。如果從它們更細微的層面來說,它們就像天地間的氤氳之氣。用衡器來衡量它們,它們就像天平一樣平衡。
腎脈沉,心脈洪大,肺脈浮,肝脈弦,這是正常的脈象,一點都不會偏差。
「銖」讀作「殊」。腎屬水臟,水性趨下,所以腎脈沿著骨頭而沉。心屬火臟,與血脈相合,所以心脈洪大,像洪水一樣波濤洶湧。肺屬金臟,與皮毛相合,金能淨化五行,所以肺脈浮。肝屬木臟,木性可曲可直,所以肝脈沿著筋脈運行,呈現弦狀。經,是正的意思;常,是長久的意思,也是正的意思。這說明正常人的脈象應該如此,符合四時的變化才是正常的。
這種脈象是普遍而持久的。說文解字中說,十黍的重量稱為一銖,六銖為一分。這裡是指脈搏的輕重,約等於三菽或六菽的重量。然而,只說四臟而沒有提到脾,是因為脾的平和難以察覺,所以無法描述它的正常脈象,需要人們自己去推測。
氣息的出入升降,就像漏刻一樣周而復始地運行。水滴下降二刻的時間,氣血就循環一周。
「出而升」指的是氣向上運行,「入而降」指的是氣向下運行。「漏刻」是指一天一夜漏水滴下百刻的時間。「周旋」指的是氣血在全身運行。「下二句」是進一步詳細說明了上面的內容。滑氏說,《內經‧平人氣象論》中說,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吸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呼吸平穩時,脈搏跳動五次,加上一次嘆息,這就是正常人的脈象。所以,正常人呼氣一次,脈搏運行三寸;
吸氣一次,脈搏運行三寸;呼吸平穩一次,脈搏運行六寸。按照呼吸次數來計算,一天一夜共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每刻一百三十五次呼吸,每兩刻二百七十次呼吸,脈搏運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身。累積起來,每個時辰八刻,共有一千零八十次呼吸,脈搏運行六十四丈八尺,氣血運行全身四周。十二個時辰共九十六刻,共有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次呼吸,
脈搏運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為四十八周身。剩下的刻度時間內有五百四十次呼吸,脈搏運行兩周身,共三十二丈四尺,總共有一萬三千五百四十次呼吸,脈搏運行五十周身,總共八百一十丈。這就是呼吸次數、脈搏運行距離、周身運行長度,以及與晝夜一百刻之間的詳細關係。
當再次觀察寸口脈時,就能分辨出脈象的虛實。
「見」讀作「現」。滑氏說:「寸口」就是「氣口」,位於手太陰肺經的魚際處,向後一寸的位置。氣口之下稱為「關」和「尺」的地方,都是手太陰肺經所經過的地方,而手太陰肺經又是所有經脈匯聚的起始點。這是承接上文所說的,脈搏運行五十周身後,又回到寸口重新開始,所以稱為循環。脈象的虛實,將在下面闡述。
脈象的變化相互影響,陰陽之邪互相干擾。風邪導致脈象浮虛,寒邪導致脈象牢堅,水液積聚導致脈象沉伏,痰飲停滯導致脈象急弦。脈動則為疼痛,脈數則為發熱煩躁。
凡是提到脈象的「數」,都讀作「朔」。這是承接上文所說的,脈象的虛實是疾病的主要表現。乘,是「因」的意思;干,是「犯」的意思。意思是說,脈象的變化是相互影響的,是由陰陽之邪的互相干擾造成的。下面的內容是說明受到干擾而產生的脈象。風是陽邪,浮虛,是因為陽氣主在外;寒是陰邪,牢堅,是因為陰氣主在內。水飲都是痰的別稱,因為它們聚積在體內,所以叫做「水蓄」,脈象沉潛內伏;
又因為它們散佈在體表,所以叫做「支飲」,脈象急弦外暴。浮、沉、牢、弦都是脈象的名稱。虛、堅、潛、急並不是脈象的名稱,而是形容詞,形容脈象的狀態。之所以說脈浮則虛弱,脈牢則堅強,脈沉所以潛藏,脈弦所以急促。動,是由於陰陽之氣相互搏動造成的,搏動不散,所以會疼痛。數,是快速的意思。陽氣旺盛則脈數,所以會發熱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