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5)
卷之七 (5)
1.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氣為沖,固自有分矣。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猶水澤之於川澮,風雲之於太虛也。合經傳而觀之,則榮衛之在人身,可以性能言,而不可以色象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蓋亦以其分體分用者之大端言也。會其極而言之,其猶氤氳之在天地與。衡銓稱其喻平準也。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
銖:音殊。腎為水臟,水性就下,故其脈循骨而沉。心為火臟而合血脈,故其脈洪。洪:猶洪水之洪,大而有波瀾之謂也。肺為金臟而合皮毛,金得五行之清,其脈故浮。肝為木臟,木性曲直,其脈循筋而行,故弦。經:正也。常:久也,亦經也。言平人之脈,以如此合四時為正,通常而可久也。說文十黍之重曰銖,六銖為一分。蓋指脈之以三菽六菽約輕重而言也。然言四臟而不言脾者,脾之和平不可得見,故其經常不可言,欲人當自推也。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
出而升,氣之上,來也。入而降,氣之下,去也。漏刻:以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而言也。周旋:以周身之流行旋轉而言也。下二句乃申上文而詳言之也。滑氏曰:內經平人氣象論云: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急,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以呼吸之數言之: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為一周身也。積而盈之:每時八刻,計一千八十息,脈行六十四丈八尺。榮衛四周於身。十二時九十六刻,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為四十八周身。刻之餘分得五百四十息,脈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合一萬三千五百四十息,總之為五十度周身,脈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脈行之數,周身之度,合晝夜百刻之詳也。
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見:音現。滑氏曰:寸口:謂氣口也。居手太陰魚際,卻行一寸之分。氣口之下:曰關曰尺云者,皆手太陰所歷之處,而手太陰又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也。此承上文而言:脈行周身五十度,又當復始於寸口,所以謂之循環也。虛實見下。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凡脈言數,皆音朔。此承上文而言,虛實所見之目,病脈之大端也。乘:因也。干:犯也。言脈之變化相因而乘,由陰陽之邪相干而犯。下文乃所乘所幹之目。風為陽邪,浮虛者,陽主外也。寒為陰邪,牢堅者,陰主內也。水飲皆痰之異名。以其聚於內,故曰水蓄,沉潛內伏也。以其薄於外,故曰支飲,急弦外暴也。浮沉牢弦,皆脈名。虛堅潛急,非脈名也,乃形容。惟其浮則虛弱,牢則堅強,沉所以潛,弦所以急之謂也。動陰陽相搏而然也,搏聚不散,所以痛也。數:急疾也。陽盛則數,所以熱煩也。
白話文: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氣血運行自有其規律:營氣在脈內流動,衛氣在脈外巡行,如同河流與溝渠、風雲與天空的關係。綜合醫經記載可知,人體的營衛之氣需從功能理解,無法單從外表觀察。營衛各司其職,如同天地間運行的陰陽之氣,如同秤錘與秤桿相互平衡。
四臟脈象特徵:
- 腎脈沈:腎屬水性趨下,脈象貼近骨骼。
- 心脈洪:心屬火主血脈,脈象如洪水般洶湧有波瀾。
- 肺脈浮:肺屬金主皮毛,脈象輕清上浮。
- 肝脈弦:肝屬木性曲直,脈象沿筋絡如琴弦。
此為健康脈象配合四季變化的常態("銖分"比喻脈象精準如秤量)。脾脈因平和穩定而未被提及,需自行推究。
氣血循環原理:
氣息出入對應升降(呼氣上升為來,吸氣下降為去)。一晝夜水漏百刻時辰中,每兩刻(270次呼吸)氣血完成全身循環,具體數據如下:
- 每刻135息,氣血運行16丈2尺為一周。
- 十二時辰(96刻)累計12,960息,運行777丈6尺共48周。
- 加餘刻540息再行2周,總計13,540息完成50周(810丈),契合晝夜百刻規律。
寸口診脈要點:
氣血循環50周後回歸寸口(手腕脈診處),此處可顯現虛實病象。脈象變化源於陰陽相互作用,例如:
- 風邪致脈浮虛(陽邪外顯)
- 寒邪致脈牢堅(陰邪內固)
- 水飲內停顯沈潛(如深水蓄積)
- 支飲外迫現急弦(如物撐抵)
- 脈動主疼痛(氣血搏結)
- 脈數主熱症(陽盛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