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6)
卷之七 (6)
1.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此言虛實之見。固有如上文所言者。然不可執一以拘。設或脈與病。有不如此而相應者。則又當察識其別有傳變之緣故。況三部所屬不同。則變端亦各自有異。豈所言之數者。可以為一定之限哉。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見。音現。別。必列切。度。達各切。為。去聲。傳。如字。太過不及。總虛實而言也。怪非常也。言二者不常見。見則當知其為怪異也。奸。傷犯也。難經曰。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
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三焦。舍。謂病邪客止之處所也。此條乃設問答以敷陳脈道之大概。故為首章。以發明診家入武之始事。此節乃總結上文以起下條。示學者當通此以達彼。因略以致詳之意也。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
呼者氣之出。脈之來也。吸者氣之入。脈之去也。頭頭緒也。脈隨氣之出入而來去。名狀雖多。呼吸則其源頭也。然脈有二。此以尺寸之脈言。若以周身言之。則循環無端。截不斷。無頭尾之可言。學者當別識。脈經無吸字。
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劉氏曰。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而下也。出。呼而來也。入。吸而去也。經曰。來者為陽。去者為陰。此之謂也。疾即上條之太過。亦陽也。遲即上條之不及。亦陰也。然則內虛外實者。陰不及陽太過也。
內實外虛者。陰太過而陽不及也。然來去出入者。脈之大關鍵也。內外虛實者。病之大綱領也。知內外之陰陽而明其孰為虛孰為實者。診家之切要也。為此條以次首條者。示學者下手功夫之急務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沉遲屬陰。故知表邪已解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脈當沉而遲。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凡假令之令。皆平聲。卒。清勿切。卒痛。言倉遽作痛也。浮大屬陽。故知里邪已散也。此條上設三問。下二節苦發熱。身體疼。腹內卒痛。言問。坐臥。言望。末決言知病於脈。所以示診家三者不可缺一之意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與病情不相應,就要了解它變化的原因。人體的寸、關、尺三部分脈象不同,所代表的疾病也各自不同。
這是在說明虛實的表現,雖然像前面所說的那樣,但不能拘泥於一種情況。如果脈象和病情沒有相應,就要觀察是否有其他傳變的原因。況且寸、關、尺三部所屬不同,變化的情況也各自有差異,怎麼能將前面所說的幾種情況,當作固定的準則呢?
脈象太過或不及都不正常。邪氣不會無緣無故出現,體內一定有問題。仔細觀察表裡,並分辨上、中、下三焦的情況,了解病邪在哪個部位,並根據脈象變化判斷病情。推測臟腑的病變,就能像神一樣準確。我把這些經驗記錄下來,傳授給賢能的人。
「見」讀音為「現」,「別」讀音為「必列切」,「度」讀音為「達各切」,「為」讀去聲,「傳」讀原音。太過和不及,都是虛實的表現。怪,是不常見的意思。意思是說,這兩種情況都不常見,出現時就要知道它們屬於異常的脈象。奸,指的是傷害、侵犯。根據《難經》的說法,上焦位於心臟下方、膈膜上方,也就是胃的上口,它的主要功能是收藏而不向外發散,治療部位在膻中穴(位於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下一寸六分的地方。中焦位於胃中脘部位,不偏上也不偏下,主要負責腐熟水穀,治療部位在肚臍旁邊。下焦位於膀胱上口,主要負責分辨清濁,將廢物排出體外而不向內吸收,以此來傳導營養和廢物,治療部位在肚臍下一寸的地方。所以叫做三焦。舍,指的是病邪停留的部位。這一段是通過問答的方式,來闡述脈象的大致情況,所以是首章。目的是說明診斷疾病的起點。這段話是總結上文,並引出下文,告訴學習的人要懂得融會貫通、由淺入深。
老師說:呼吸是脈的開始。
呼氣時,氣向外發散,脈搏也隨之而來;吸氣時,氣向內收斂,脈搏也隨之而退。開始,指的是頭緒。脈搏隨著呼吸的呼出和吸入而來去,表現形式雖然很多,但呼吸是它的源頭。然而,脈有兩種,這裡說的是寸口脈(手腕處的脈搏),如果說的是全身的脈,那麼脈是循環不止的,沒有起點和終點。學習的人要區分開來。《脈經》中沒有吸這個字。
剛開始摸脈時,如果脈來得快而去得慢,說明氣是呼出快而吸入慢,這種情況叫做內虛外實。如果剛開始摸脈時,脈來得慢而去得快,說明氣是呼出慢而吸入快,這種情況叫做內實外虛。
劉氏說:來,指的是氣從肌肉深處升到皮膚表面的過程;去,指的是氣從皮膚表面返回肌肉深處的過程。出,指的是呼氣時脈的到來;入,指的是吸氣時脈的退去。《黃帝內經》說,來為陽,去為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快,就是上面說的太過,也屬於陽;慢,就是上面說的不及,也屬於陰。所以,內虛外實的情況,是陰氣不足而陽氣太過;內實外虛的情況,是陰氣太過而陽氣不足。來去出入,是脈象的關鍵;內外虛實,是病情的綱領。了解內外的陰陽,並知道哪個是虛、哪個是實,是診斷疾病的要點。之所以將這條放在首位,是為了告訴學習的人,下手功夫的重要性。
有人問:高明的醫生看一眼就知道病情,中等的醫生問一下就知道病情,普通的醫生摸脈才知道病情,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老師說:假設病人來找醫生,說自己發燒、身體疼痛,病人自己躺著。醫生到後,如果診斷出脈象沉而遲緩,就知道病快好了。為什麼呢?因為表有病的人,脈象應該是浮而大的,現在脈象反而沉而遲緩,所以知道病快好了。
脈象沉遲屬於陰,所以知道表邪已經解除了。
假設病人說自己腹部突然疼痛,病人自己坐著。醫生到後,如果診斷出脈象浮而大,就知道病快好了。為什麼呢?因為裡有病的人,脈象應該是沉而遲緩的,現在脈象反而浮而大,所以知道病快好了。
凡是假設的「令」字,都讀平聲。卒,讀音為「清勿切」,卒痛,指的是突然發生的疼痛。脈象浮大屬於陽,所以知道裡邪已經消散了。這段話先提出了三個問題,再以發燒、身體疼痛和腹部突然疼痛為例來說明「問」,用坐著和躺著來舉例說明「望」,最後總結用脈象來診斷疾病。目的是告訴醫生,望、聞、問、切,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