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7)

1.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問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凡「設令」之「令」,與「假令」之「令」同。「處言」之「處」,皆上聲。明日到,則病有進退可知矣。故於其向壁臥,則可以擬其安而熱已去也。脈不和,言雖未至於平靜,亦無躁疾之謂也。此與上條大意略同。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盻」,音「系」。此復喻人恐足以勝詐,覺人勿售欺之意。「盻」,恨視貌。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

張口氣悟為欠,然陰陽相引則欠,故無病可知也。

脈之呻者,病也。

「呻」,呻吟苦聲。

言遲者,風也。

舌強則言遲;經絡牽急則舌強;筋攣則經絡拘急。肝屬木,其合筋,其主風。

搖頭者,里痛也。

頭屬陽,里屬陰。頭搖者,陰不與陽和也。

行遲者,表強也。

「表」以經絡言,「強」以拘急言。

坐而伏者,短氣也。

短氣者,里不足也。

坐而下腳者,腰痛也。

「下腳」,欲求伸舒之意。

里物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懷卵物」,猶言自冒其心之謂。此條八節,皆望而知之之事。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伏氣」者,舊有外感,不即發而伏藏於經中之氣脈也。「今月之內欲有伏氣」,疑有錯誤。「微弱」,少陰之脈也。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故喉中痛也。然咽痛、下利皆少陰證,故病人雖言實痛,亦當知其欲自下利也。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恐怖」,惶懼也。「循」,理治也。「絲」,言細也。「累累」,聯絡貌。「脫色」,猶言失色也。蓋內氣餒者,則外色奪,所以有卒然之變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乾燥也。」

血少則脈澀,所以唇口乾燥。然此以不飲而然,非由此而不飲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慚也。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者,神遊不定,故血氣亂而變不一也。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經」,《難經》也。「菽」,大豆也。滑氏曰:「肺最居上,主候皮毛,故其脈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主血脈,故其脈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脈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下,主筋,故其脈如十二菽之重;腎在肝下,主骨,故其脈按之至骨。腎不言菽,以類推之,當如十五菽之重。」

白話文: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家屬來求醫說:「病人發熱煩躁嚴重。」但隔日醫師到診時,見病人面向牆壁靜臥,這代表熱症已退。即使脈象尚未完全平和,也可判斷病情好轉。此處「設令」的「令」與「假令」同義,「處言」的「處」讀上聲。醫師隔日到診時,可從病人能安靜面壁而臥的行為,推斷其熱症消退。所謂脈不和,是指脈象雖未完全平穩,但已無急促躁動之象,與前一條文大意相似。

若病人面壁而臥,聽聞醫師到來卻不起身迎接,僅斜眼窺視,或言語吞吐遲疑,邊診脈邊吞口水,這可能是假裝生病。縱使脈象平和,醫師也可宣稱病情嚴重,需服用催吐瀉下藥物,施以數十百處針灸方能痊癒。「盻」音同「系」,此處比喻以威懾識破欺詐,提醒人勿受騙。「盻」為怨恨瞪視之貌。

醫師診脈時,若病人自然打呵欠,表示無病。打呵欠是陰陽之氣互相牽引所致,故可知其無病。

診脈時若聞病人呻吟,則為病態。言語遲緩屬風證,因舌根僵直導致言語不暢;經絡拘急則舌強;筋脈攣縮則經絡緊繃。肝屬木,主筋,風為其主因。

患者搖頭是內臟疼痛的表現。頭部屬陽,體內屬陰,頭部搖動反映陰陽失調。行走遲緩為經絡拘急所致(「表」指經絡,「強」指拘緊)。

坐時上身伏低者,屬氣短症狀(氣短代表體內元氣不足)。坐時雙腳不斷伸縮,是腰痛所致(「下腳」指試圖伸展緩解不適)。以手護腹如環抱物品狀,為心痛的表現(「懷卵物」比喻自我保護心區)。以上八項皆可透過觀察判斷。

醫師說:「潛伏的病氣需用心推測。若本月內可能有伏氣致病,或原有伏氣未發,應診脈確認。若脈象微弱,可能出現喉痛似傷的症狀(非喉嚨腫閉)。」即使病人堅稱咽喉疼痛,仍須預判可能即將腹瀉。(「伏氣」指過去感受外邪未即發作,潛藏經脈之病氣。「微弱脈」屬少陰經脈象,少陰經循喉嚨,故致喉痛。咽痛與腹瀉皆為少陰病症候,故需綜合判斷)

問:「受驚恐懼者的脈象如何?」答:「脈細如絲線連貫;面色慘白失血氣。」(「恐怖」指驚惶,「循」指規律理順,「累累」形容連貫,「脫色」即失色。內在氣虛則外顯色變,故現突發徵象)

問:「不飲水者的脈象?」答:「脈澀伴唇口乾燥。」(血虛則脈澀導致口乾,此因不飲水所致,非因口乾不飲)

問:「羞愧時的脈象?」答:「脈浮且面色忽白忽紅。」(情緒波動致氣血紊亂,故脈象面色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