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8)
卷之七 (8)
1.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蓋五臟以上下之次第而居。故其氣之至,離皮膚有如此遠近之約摸。乃越人教人如此用指著意候按而取診耳。輕重以下指之法言。故胡氏曰:越人云菽,大抵是個約摸的法,見得輕重有差等,非真如菽之重也。然此條言氣,難經言部。部者,一定之部位,而氣在其中。氣者,元氣穀氣之精,而部位亦在不言之表也。虞氏有言: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得之,乃知肺氣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經之至。虞氏以氣推明越人言外之意如此。然則此條以氣言者,豈非發明難經此意於虞氏未言之先與?不然,既曰:經說不易其部字也。雖然,難經有與皮毛相得者,與血脈相得者,與肌肉相得者,與肝平者,舉指來疾者五句,在各起句重字下,而此無之。則是難經詳而此略。參看則義全。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 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縱橫,皆平聲。乘,猶乘舟車之乘。縱,直也。橫者,縱之對。順,從也。逆者,順之反。水能剋火而乘火,金能剋木而乘木,乘其所勝,其事易直,故曰縱。火受制於水,而反乘水;木受制於金,而反乘金。侮所不勝,其事不直,故曰橫。水生於金,而反乘金;火生於木,而反乘木。子來犯母,其勢悖,故曰逆。金能生水而乘水;木能生火而乘火。母之及子,其勢從,故曰順也。上條言脈原於五臟,合二五而成部位之次第,乃推明脈之所以始也。此條言脈具五行刑生制化之義,乃五臟六腑吉凶死生之樞機,脈之大要也。而其所以為斯道之根源可見矣。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 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殘,傷也;賊,害也。浮滑,陽盛也;沉澀弦緊,陰盛也。陽盛為太過,陰盛為不及,皆可怪之脈,能傷害血氣者也。諸脈,謂各部之脈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見於各部之脈中,則皆能為其部生起病端。如太陽之為病脈浮,傷寒脈陰陽俱緊之類。所謂邪不空見者,此之謂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 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 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 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此勉醫家病家,當兩相敬慎,庶不為災怪,致生疑累之意。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 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凡脈言濡,皆讀軟。微,非脈名。蓋脈以有胃氣為吉。微微之弦,有胃氣之謂也。難經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蓋肝主筋,故其脈如此。此述素難而成文。素難詳而此略,且多錯誤。
白話文: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五臟按上下次序排列,其氣脈到達體表的深淺位置有特定規律。這是古代醫家扁鵲(越人)教導人們用手指按壓診脈的方法,輕重手法需遵循分級原則。胡氏解釋:所謂「菽」(豆的重量)只是比喻,實際是指按壓力度的差異層次,並非真的用豆子衡量重量。此處討論的是「氣」的運行,而《難經》則強調「部位」——固定位置中蘊含氣脈變化。其中之「氣」包含元氣與穀氣精華,部位則是不言而喻的基礎。虞氏曾註解:若左手寸口脈輕如三菽力度可觸及,是肺氣到達;達六菽力度則為本經氣脈。這是對扁鵲學說的延伸詮釋。至於兩部典籍差異:《難經》詳述「與皮毛相得」「與血脈相得」等五種層次,此處則簡化處理,需互參才能完整理解。
脈象相剋問題:
- 縱脈:水剋火、金剋木,屬順勢制約(如舟車直行)。
- 橫脈:火反剋水、木反剋金,屬反常逆制(如橫向阻截)。
- 逆脈:水反剋金、火反剋木,猶如子女侵害母體(違反相生)。
- 順脈:金生水、木生火,母氣滋養子脈(自然傳導)。
此處揭示五臟脈象的五行生剋關係,是判斷疾病吉凶的核心機制。
殘賊脈象解說:
弦、緊、浮、滑、沈、澀六種脈象稱作「殘賊」(傷害之源)。其中:浮滑屬陽過盛,沈澀弦緊屬陰過亢,皆屬異常脈象,可能引發各部位病變。例如太陽病見浮脈、傷寒見緊脈,皆為邪氣侵襲的明確徵兆。
災怪現象說明:
若患者脈症相符,服藥後卻突發嘔吐、腹瀉、腹痛,稱為「災怪」。原因可能是陳舊藥物殘留引發反應,提醒醫患皆須謹慎觀察,避免誤判。
肝脈特徵:
肝屬木(厥陰),正常脈象應微弦濡弱且長(濡讀作「軟」)。微弦代表胃氣調和,《難經》描述春脈如草木初生——柔軟輕滑而端直,因肝主筋絡故呈此象。此處簡化自《內經》《難經》,原文更詳盡但此篇略有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