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6)
卷之七 (16)
1. 辨脈法下篇第十四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曾經多治,則邪已誤衰,故脈微無津液,言無作汗之邪也。 陰陽自和,言血氣平復也。 風寒病解,大率不外如此三者。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解矣。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意也? 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 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 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 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三日,言遍三陽也。 浮數,不傳陰也。 微,邪氣衰也。 夜半,陰盡陽生之時也。 濈然,和而汗出貌。 能食,胃回也。 大汗者,其人虛多,虛多則受邪多,受邪多,故汗大也。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 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此以大概言,不獨謂風寒也。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 若明日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 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 四時仿此。
此言脈得應時而王,則病有當解之自然。 舉夏以例其餘,式人推仿之意。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 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凡以大概言,陽得陰,陰得陽,則陰陽相際,血氣平復,所以自然當解。 日中夜半以大意言,余時仿此同推。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此總大意言。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 何以知之?若脈大者,氣實血虛也。 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 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見,音現。 少,當作太,故曰在脾。 經,常也。 滑為食;數為熱。 屎膿,謂膿血利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 風則傷衛;寒則傷榮。 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此舉太陽下篇首條,申其脈而詳明其義。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 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 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 何以知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 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
邪
白話文:
辨脈法下篇第十四
有人問:有些病患沒有發抖、也沒有出汗,病卻好了,這是為什麼?
答:這類病患的脈象原本微弱,因為曾經發汗、或催吐、或瀉下、或失血,體內津液不足,但陰陽自然調和,所以能自行痊癒,因此不需發抖或出汗就能病癒。
曾經多重治療後,病邪已衰退,故脈象微弱、津液不足,表示沒有引發汗出的邪氣。陰陽自和,是指血氣恢復平衡。風寒病癒的情況,大多不脫離這三種機制。明白這些,就懂得疾病如何痊癒。
有人問:傷寒三日,脈象浮數而微弱,病患身體卻涼爽舒適,這是何意?
答:這代表疾病將要解除。病癒的時間可能在半夜。
脈浮而病癒者,會微微出汗;脈數而病癒者,食慾會恢復;脈微而病癒者,則會出大量汗。
「三日」是指病邪已遍歷三陽經。「浮數」表示病未傳入陰經。「微」是邪氣衰退之象。「半夜」是陰氣盡、陽氣生的時機。「濈然」形容和緩出汗的狀態。「能食」表示胃氣恢復。「大汗」是因體虛較甚,受邪較重,故汗出亦多。
有人問:如何從脈象判斷疾病能否痊癒?
答:寸口、關上、尺中三處的脈象(大小、浮沈、遲數)若一致,即使仍有寒熱症狀,此脈象顯示陰陽平和,病情雖重也將痊癒。
此為通則,不僅適用於風寒病。
立夏時若出現洪大脈,是季節正常脈象。若病患身體疼痛沈重,應發汗治療;若隔日不再疼痛沈重,則不需發汗;若自然微微出汗,次日病便會解。
為何?立夏洪大脈是當令脈象,故有此效。四季變化可類推。
此說明脈象順應時令而旺時,疾病常有自然痊癒之理,舉夏季為例,餘季可仿效。
有人問:如何推測疾病發作與痊癒的時間?
答:若半夜發病,可能次日中午痊癒;中午發病,則可能半夜痊癒。
原因在於:中午發病半夜癒,是陽氣遇陰氣而解;半夜發病中午癒,是陰氣得陽氣而解。
此為大致原則,陰陽相濟、血氣平復,疾病自然解除。「中午半夜」是簡要說法,其他時間可類推。
寸口脈浮主病在表,沈主病在裡,數主病在腑,遲主病在臟。例如脈遲,即病在臟。
此為脈象總綱。
趺陽脈浮澀,少陰脈正常者,病位在脾,應有腹瀉。
如何判斷?若脈大,是氣實血虛;現趺陽脈浮澀,可知脾氣不足、胃氣虛。少陰脈若弦浮,屬正常脈象,故稱「如經」。若脈反滑數,則預示可能便膿血。
「見」同「現」,「少」應作「太」以指脾。「經」即常態。「滑」主食滯,「數」主熱。「屎膿」指痢疾膿血。
寸口脈浮緊,浮為風邪,緊為寒邪。風傷衛氣,寒傷營血。營衛俱病則骨節痠痛,當發汗治療。
此段闡釋太陽病篇條文,詳解脈象與病機。
趺陽脈遲緩,表示胃氣正常。若趺陽脈浮數,浮則傷胃,數則擾脾,此非原發病,而是誤用瀉下所致。營衛內陷,數脈先轉微,反見浮脈,病患必大便乾硬,噯氣後舒緩。
原因在於:數脈本擾脾,轉微後脾氣失調,故大便硬、噯氣暫解。現脈反浮,數脈變微,邪氣獨留,會引發飢餓感(此處「邪」字疑未完整,或指邪熱內擾導致虛性飢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