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7)

1. 辨脈法下篇第十四

前條太陰以脾言;此言胃,對舉而兩見貫意。惡瘡與屎膿雖不同,其為血熱則皆然也。瘡者,如《素問》所謂「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與夫多病癰疽之類是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也。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

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

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數」,音「速」;「令」、「勝」,皆平聲。此以醫誤致惡寒發熱者言。所以然者以下,申明上文之詞。「復」,夾衣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此舉結胸、痞氣、胃實等之當下者,概致叮嚀戒慎之意。屬臟者,主結胸痞氣也,故曰:「攻之不令發熱。」屬腑者,指胃實等也,故曰:「不令溲數」,謂不可利小便也。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此節乃此條之總,下五節乃五目;末節,乃總結上文之詞。蓋指第九篇第四條,而以其不可治者,詳言之之意也。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首句乃承上文重起設問之詞。「若汗出」以下,至「此為腎絕也」,乃五答詞。「汗出發潤」,即「身汗如油」,變文之互詞;「喘而不休」同。然上節曰「命絕」,此曰「肺絕」,何也?曰:「人以氣在則生,氣絕則死。肺主氣,氣主命。故以總一身而概言之,則曰命絕;及以通下文析五臟而詳言之,則又曰肺先絕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心絕也。

此下當有「為」字。「陽反獨留」,乃承上接下之詞。人之有生,氣血焉耳;氣在則生,氣去則死,死道之常,氣先絕也。然血氣之交,亦有偏勝而不可以常論者,故曰:「陽反獨留。」言上節之證若不先見,則是肺不先絕,陽氣反獨遲留。「陽反獨留」,則陰先絕;陰,血也。心主血,故次言之。

「煙燻」,火欲燼而昏暗先形也。「直視」者,少陰之脈,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也。「搖頭」者,頭為諸陽之會,陰去則陽無所依附,故不寧也。

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

「吻」,微袞切,口唇邊曰吻。肝之脈,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口裡。「青」,肝之色也。「四肢」,手足也。「漐」,汗出焉;「習」,鳥數飛也。「頭搖」,如鳥之習飛奮振而不已。蓋肝屬木而主風,脾屬土而主四肢;土受木賊,木欲折而風不息,土受傷而欲崩壞也。

白話文:

《辨脈法下篇第十四》

前文提到「太陰」時,是指脾臟;而這裡說的「胃」,是與脾對應而言,兩者相互關聯。惡瘡與膿瘡雖然不同,但都屬於血分有熱的表現。瘡的成因,如《素問》所說:「因飲食過於肥甘厚味,易長大疔瘡」,或是經常發生癰疽之類的病症。

醫者說:「病人脈象微弱且澀滯,是醫治不當所致。若過度發汗,又多次瀉下,會導致患者失血。此時應見惡寒,隨後又發熱,且反覆不斷。夏天極熱時,反而想穿厚衣;冬天極寒時,卻想裸露身體。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陽氣虛弱則怕冷,陰氣不足則發熱。醫者誤發其汗,使陽氣虛微;又誤用瀉下,令陰氣衰弱。五月夏季,陽氣浮於體表,胃中虛寒。」

因陽氣內虛,無法抵禦寒冷,故想穿厚衣。十一月冬季,陽氣內斂於裡,胃中燥熱。

因陰氣內弱,不能制約熱氣,故想裸露身體。此外,陰脈遲緩澀滯,可知是失血所致。

(「數」讀作「速」;「令」、「勝」皆為平聲。此段說明醫者誤治導致惡寒發熱的機理。「所以然者」以下,是進一步解釋。「復衣」指夾衣。)

脈象浮而大,心窩處反而緊硬。若熱邪在臟,治療時應避免發汗;若熱邪在腑,則不可過度利尿。過度利尿會使大便乾硬;若發汗過多,熱症會加劇;汗出不足,則排便困難。脈象遲緩時,更不可貿然攻下。

此段泛論結胸、痞氣、胃實等應攻下的病症,強調謹慎處理。「屬臟」指結胸、痞氣,故說「攻之不令發熱」;「屬腑」指胃實等症,故稱「不令溬數」,即不可利小便。

脈象浮而洪大,全身汗出如油,喘息不止,無法進食,身體麻木,時而安靜、時而躁亂,這是生命垂危的徵兆。

此節為總綱,後五節分述具體症狀;末節總結上文。主旨是引用第九篇第四條,詳述無法救治的狀況。

進一步探討哪一臟腑先受損?若汗出如油且頭髮濕潤,喘息不止,是肺氣先絕。

(首句承接上文設問。「若汗出」至「此為腎絕也」為五種回答。「汗出發潤」即「身汗如油」的變換說法;「喘而不休」同義。前文說「命絕」,此處說「肺絕」,差異在於:人以氣存而生,氣絕則亡。肺主氣,氣維繫生命,故總稱「命絕」;細分五臟則稱「肺先絕」。)

陽氣反常獨存,身形如被煙燻,雙眼直視且搖頭晃腦,是心氣衰竭。

(此處應有「為」字。「陽反獨留」承上啟下。人之生死繫於氣血,氣在則生,氣絕則亡。死亡常因氣先絕,但氣血失衡也可能使陽氣異常獨留。若前述肺絕之症未現,表示陽氣延滯未消,此時陰血先絕。心主血,故次論心絕。)

(「煙燻」比喻生命如將熄之火,昏暗無光。「直視」因少陰脈絡連目系;「搖頭」因諸陽匯聚於頭,陰血枯竭則陽氣無所依附,故躁動不安。)

口唇發青,四肢顫抖如鳥振翅,是肝氣衰竭。

(「吻」為唇邊。肝經脈絡環繞口唇,青色屬肝。「四肢」即手足。「漐」指汗出;「習」形容鳥頻繁振翅。此症因肝屬木主風,脾屬土主四肢;木剋土使肝風妄動,脾土受損而四肢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