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8)

1. 辨脈法下篇第十四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

黧。音黎。口為脾之竅。黧黑。熏黃黑暗。土敗之色也。柔汗。俗謂冷汗是也。蓋汗者。血之液。血雖陰。行之者陽。脾敗。不統血。則陰不守陽不固也。發黃者。脾屬土而主肌肉。土欲敗而色外奪也。

溲便遺矢。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矢。與屎同。溲便。遺溺也。腎司闔闢。闔闢廢。故二便皆無禁約也。腎藏志。經曰。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目反直視者。骨之精不上榮於瞳子。瞳子背而不能轉也。

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首句又承上文重起設問之詞。下乃答詞也。蓋五臟絕之先後。不可以上文之次第為拘。故復言臟氣之陰陽前後絕竭。有以驗之於既死之後。則臟有勝負。絕有遲速。大率可見矣。腋。左右肘脅之間也。成氏曰。陽主熱而色赤。陰主寒而色青。其人死也。身色青。則陰未離乎體。故知陰氣後竭也。身色赤。腋下溫。心下熱。則陽未離乎體。故知陽氣後竭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氣寒。冷必相搏。其人即䭇。

䭇。與噎通。飲。去聲。令。平聲。浮為氣。故曰無血。大為虛。故曰寒。䭇。俗謂之𩚚。義見下條。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䭇。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此承上條。又出趺陽而以噦與衄言。皆逼汗而不得汗之所致也。咎過愆也。責虛。言求病於虛。虛與上條寒互文。取實。言反以虛為實。而攻取之也。血屬陰而為內守。故曰空。迫血。言劫汗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此與第十三條互意。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此與太陽下篇第七條互意。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

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齦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

白話文:

口唇四周呈現像煤炭般的黑色,身體出虛弱的汗,頭髮枯黃,這表示脾臟功能衰竭了。

「黧」發音同「黎」,口是脾臟的孔竅,口唇呈現像被燻黑的黯淡顏色,是脾土衰敗的徵兆。所謂虛弱的汗,就是俗稱的冷汗,汗是血液的液體,血液屬陰,但推動血液循環的是陽氣。脾臟衰敗,無法統攝血液,就會造成陰氣無法固守,陽氣也不穩固。頭髮枯黃,是因為脾臟屬土,主導肌肉,當脾土衰敗時,就會在體表顯現出顏色。

大小便失禁,胡言亂語,眼睛向上翻,直直地盯著前方,這表示腎臟功能衰竭了。

「矢」和「屎」意思相同,大小便失禁,指的是無法控制排泄。腎臟掌管開闔,當開闔功能失效時,大小便就無法控制了。腎臟儲藏意志,經書說,胡言亂語是意志喪失的表現,意志喪失就會死亡。腎臟主導骨骼,骨骼的精華會上榮於瞳孔,眼睛向上翻,直直地盯著前方,是骨骼的精華無法上榮至瞳孔,導致瞳孔無法轉動。

如果還無法判斷是哪個臟腑的陰陽之氣先衰竭,若是陽氣先衰竭,陰氣後衰竭,這個人就會死亡,身體的顏色必定是青色;若是陰氣先衰竭,陽氣後衰竭,這個人也會死亡,身體的顏色必定是赤紅色,而且腋下會有溫熱感,心下會有熱感。

開頭這句話是承接上文,重新提出疑問。以下是解答,因為五臟衰竭的先後順序,不能被上文的順序所限制,所以再次說明臟腑之氣陰陽衰竭的先後,可以從人死後的情況來驗證,如此便可看出臟腑的強弱,以及衰竭的快慢,大概都能了解。腋下,指的是左右手肘與脅肋之間。成氏說,陽氣主熱,顏色是赤紅色的;陰氣主寒,顏色是青色的。如果這個人死後,身體的顏色是青色,代表陰氣還未離開身體,所以可知是陰氣後衰竭;如果身體顏色是赤紅色,腋下溫熱,心下有熱感,代表陽氣還未離開身體,所以可知是陽氣後衰竭。

寸口脈浮大,醫生反而使用瀉下的藥物,這是大逆之舉。浮脈代表體內沒有血液,大脈代表體內寒冷,寒氣相互搏擊,就會導致腸鳴。醫生如果不知道病因,反而給病人喝冷水,導致大量出汗,冷水進入體內,寒氣一定會相互搏擊,病人就會立刻噎住。

「䭇」同「噎」,「飲」字讀去聲,「令」字讀平聲。浮脈代表體內氣虛,所以說沒有血液;大脈代表體內虛弱,所以說寒冷。「䭇」就是俗稱的「噎住」,意思如下一段所述。

趺陽脈浮,浮脈代表虛弱,浮脈和虛弱的病況互相搏擊,就會導致氣噎住,表示胃氣虛弱衰竭了。脈象滑代表打嗝,這是醫生的過失。醫生責怪病人虛弱卻反而使用攻伐的藥物,不顧及虛弱的本質反而耗損血液。脈象浮、鼻子乾燥,必定會流鼻血。

這句話是承接上一段,再次說明趺陽脈的問題,並且用打嗝和流鼻血來解釋,都是因為妄用攻伐藥物,卻無法使汗排出所導致的。過咎是指過失。責虛是指責怪虛弱的狀況,虛弱和上一段的寒冷是相同的概念。取實是指反而將虛弱當作實證,而進行攻伐。血液屬陰,是體內守護的物質,所以說空,迫血是指強迫使汗流出。

各種脈象都浮而且數,本來應該會發熱並且發冷,但如果只是感到疼痛,飲食如常,表示體內有膿腫蓄積。

這段和第十三條的意思互相呼應。

脈象浮而且遲緩,臉色發熱潮紅且身體顫抖,六七天之後應該會出汗而好轉。如果反而發熱,表示病好得比較慢,遲脈代表體內沒有陽氣,無法產生汗水,身體一定會感到搔癢。

這段和太陽下篇第七條的意思互相呼應。

寸口的脈象陰陽都呈現緊脈,按照規律,應該是清邪侵犯到上焦,濁邪侵犯到下焦。清邪侵犯到上焦,稱作「潔」;濁邪侵犯到下焦,稱作「渾」。陰氣受到邪氣侵犯,一定會感到內裡發冷。因為表氣稍微虛弱,裡氣無法固守,所以邪氣會侵犯到陰氣。陽氣受到邪氣侵犯,一定會發熱、頭痛、脖子僵硬、頸部痙攣、腰痛、腿部痠痛。這就是所謂的陽氣受到霧露之氣的侵襲,所以說清邪侵犯上焦,濁邪侵犯下焦,陰氣受侵犯就會感到發冷。

腳和膝蓋冰冷,大小便失禁,表氣稍微虛弱,裡氣稍微急促,三焦功能混亂,體內外不通暢,上焦氣機鬱悶,臟腑之氣互相薰蒸,就會導致口瘡、牙齦潰爛。中焦功能失調,胃氣向上衝逆,脾氣無法運轉,導致胃中污濁,營衛之氣不通暢,血液凝滯不流通。如果衛氣能向前通暢,小便就會呈現赤黃色,因為與熱相搏擊,借助熱的作用,遊走於經絡,出入於臟腑,熱氣所到之處,就會形成癰腫。如果陰氣能向前通暢,後續病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