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9)

1. 辨脈法下篇第十四

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寒。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齦。音銀。嗢。音殟。清便之清。讀圊。令。平聲。數。音朔。清指風。濁指寒。曰潔。曰渾。以天地之偏氣言也。陰中於邪以下。至濁邪中上一節。是釋上文陰即下焦。陽即上焦也。陰氣為慄以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證。若衛氣前通以下。言變癰膿之故。

若陰氣前通以下。言變膿血利之故。衛氣即陽氣。榮氣亦陰氣。乃承上文榮衛不通而言清濁之所以為病在其中矣。陰陽俱厥以下。言證並於里而加重。故曰。命難全也。下重。後重也。湫。以水臟言也。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此以上條同感而異變者言。微發熱。邪退也。大發熱。邪勝也。惡寒。表在也。腹內痛。入陰也。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至於吐利。乃承上條欲嘔欲利。而又以其變成者言。獨不解。言證變而脈獨在也。晚發。言後來更又發也。以上三條。一證而三變耳。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六指傷寒。七指中風。蓋詳其欲解之狀而總言之也。然手足三部脈皆至。則是以十二經之病皆退言。傷寒不獨傳足經明矣。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上節以脈但皆至而未和。故有口噤躁擾。此以和也。故惟大煩。目重。而瞼內際見黃。與太陽上篇第十一條互意。但此以大概言耳。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此概出惡寒之所以然。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滑與前第十六條洪是互文。與第九篇第四條皆一意。但詳略不同耳。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咳逆上氣。肺衰也。脈散。血衰也。肺主氣而衛外。血為陰而榮內。兩者俱衰。故曰形損。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弱為虛損而不足。陰虛生內熱所以煩。然屬少陰。故雖煩亦微也。澀為少血而不滑。不能上與陽相順接。所以厥而逆冷也。

此一條乃補脈法上篇中之缺。

白話文:

陽氣非常虛弱,導致陰氣失去作用,外來的邪氣侵入體內,會以打噴嚏的方式排出。患者會發出低啞的聲音,喉嚨不適,全身發冷,寒冷和厥逆的症狀交替出現。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阻礙,導致血液凝結在下部,呈現像豬肝一樣的狀態。陰陽之氣都衰竭,脾氣也極度虛弱,體內各種津液會向下流失,下焦無法關閉,導致大便清稀且有下墜感,排便次數頻繁且困難。肚臍周圍會有像水潭一樣的疼痛,此時病人的生命已岌岌可危。

牙齦,讀音同「銀」。喉嚨不適的聲音,讀音同「殟」。清便的「清」字,讀音同「圊」。令,讀平聲。數,讀音同「朔」。這裡所說的「清」,指的是風邪;「濁」,指的是寒邪。潔淨和渾濁,是從天地陰陽之氣偏盛的角度來說的。陰氣受到邪氣侵襲,從下往上侵入,直到濁邪侵入到上一節部位。這裡解釋了上文說的陰指下焦,陽指上焦。陰氣發冷打顫,直到血液凝結不流動,這是在說病證的表現。如果衛氣能夠正常運行,以下則說明了會轉變成癰膿的原因。

如果陰氣能運行,說明會轉變成膿血瀉痢。衛氣就是陽氣,營氣就是陰氣,這裡承接上文所說的營衛之氣不通暢,說明了清濁之氣在體內形成疾病的原因。陰陽之氣都衰竭,說明病情已經深入到體內,更加嚴重了。所以說,此時生命難以保全。「下重」,指的是有便意但難以排出。「湫」,是用水藏來形容。

如果脈象呈現陰陽俱緊,患者會口中呼出熱氣,嘴唇乾燥,身體蜷縮且足部冰冷,鼻涕流出,舌苔濕滑,此時不要隨意用藥。到了第七天左右,如果病人微微發熱,手腳溫暖,這表示病情即將好轉。如果到了第八天以上,反而高燒不退,這就表示病情難以治癒。如果病人感到怕冷,必定會想嘔吐;如果腹部疼痛,必定會想腹瀉。

以上這些條文說明了雖然感受的病邪相同,但是病情發展卻各不相同。微微發熱,表示邪氣正在消退;高燒不退,表示邪氣仍然很強盛;怕冷,表示病邪還在表層;腹部疼痛,表示病邪已經進入到內臟。

如果脈象呈現陰陽俱緊,甚至出現嘔吐和腹瀉,但脈象仍然沒有鬆解,當緊脈消失時,病情就會好轉。如果脈象遲緩,到六七天還沒有食慾,這表示病情發展較晚,是由於體內有水液停留,說明病情還沒有好轉。如果食慾恢復,就表示病情即將好轉。

至於嘔吐和腹瀉,這是承接上面說的想嘔吐和腹瀉,而進一步說明病情發展變化。脈象獨不解,是說病症發生變化,但脈象卻沒有改變。晚發,是說疾病後來再次發作。以上三條,都是指同一種病症的三種不同變化。

如果發病六七天,手足三部的脈象都能摸到,病人極度煩躁且口噤不能說話,身體躁動不安,這表示病情即將好轉。

六,指的是傷寒;七,指的是中風。這是在詳細說明疾病好轉的徵兆,總括來說的。然而,手足三部脈都能摸到,說明十二經的病邪都已消退。傷寒不僅僅只會傳到足經,這點是很明確的。

如果脈象平和,病人仍然極度煩躁,眼睛沉重,眼瞼內側發黃,這也表示病情即將好轉。

上一段說的是脈象雖然都能摸到,但還沒有平和,所以出現口噤和躁動不安的情況。這段說的是脈象已經平和了,所以只有煩躁、眼睛沉重、眼瞼內側發黃等症狀。這和太陽上篇第十一條的意思相近,只是這裡說的是大概情況。

脈象浮而數,浮表示風邪,數表示虛弱。風邪會引起發熱,虛弱會引起怕冷。風邪和虛弱互相影響,就會導致怕冷發抖。

這是在概括說明怕冷的原因。

脈象浮而滑,浮表示陽氣,滑表示實邪。陽氣和實邪互相搏擊,脈象就會呈現快速疾速的狀態。這表示衛氣失去了正常的運行規律,出現浮滑而數疾的脈象,同時伴有發熱和出汗的病人,是難以治癒的。

滑脈和前面第十六條說的洪脈是互文,和第九篇第四條意思相同,只是詳細程度不同而已。

傷寒患者出現咳嗽、氣喘,脈象散亂,這是死亡的徵兆,說明身體的精氣已經嚴重虧損。

咳嗽、氣喘,是肺功能衰退的表現。脈象散亂,是血液衰退的表現。肺主呼吸之氣,負責體表的防禦;血屬於陰,負責滋養身體內部。兩者都衰弱了,所以說身體的精氣已經虧損。

少陰脈呈現虛弱而澀滯,虛弱表示微微煩躁,澀滯表示四肢厥冷。

虛弱是虛損不足的表現,陰虛會產生內熱,所以會煩躁。但由於是少陰病,所以煩躁也只是微微的。澀滯表示血液不足,運行不暢,不能順利地與陽氣銜接,所以會出現四肢厥冷的情況。

這條是補充脈法上篇中缺少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