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八 (1)
卷之八 (1)
1. 卷之八
2.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旨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此叔和自揭其編述以下諸篇之由。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此疑太陽下篇首條末節之互意。叔和以不可汗類此。倫序鉏鋙難曉。似此者皆當缺疑可也。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五臟皆有動氣。詳見難經。在右。以肺言也。不可發汗。內證也。衄渴煩吐。皆見太陽上篇。蓋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腰內。行少陰心主之前。而其臟通竅於鼻。所以有諸證之變見如此。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在左。肝之內證也。肝屬少陽。其脈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主風。故頭眩也。汗不止者。肝納血。血之液為汗。迫汗則肝不納血。血不歸經。故液有出而無斂也。筋惕肉瞤者。筋賴血以榮。血虛則榮衰。汗多則亡陽而亡津液。所以然也。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在上。心之內證也。氣上衝正在心端者。心屬火而主血。腎屬水而主氣。逼汗則心虛。水能剋火。故腎乘心之虛欲上凌之也。而心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腹。腎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然則上衝之氣。亦當正在心端也。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
在下。腎之內證也。無汗者。腎水臟。在時為冬。陰沉在下。其主閉藏。其經少血也。大煩者。強發其汗則水乾。火無制也。骨節苦疼。目暈者。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水乾則骨枯。而瞳子無榮養也。惡寒者。腎合太陽也。食則反吐谷不得前者。王冰曰。病嘔而吐。食久反出。
是無水也。此之謂也。難經動氣有五。此言四臟而無脾。豈以脾不與四臟同禁邪。抑欲人與四臟同推也。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咽門乃胃之系。而脾之脈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然則咽中閉塞者。脾胃之邪。上客於咽而作逆阻也。吐血者。脾統血而胃為之合。脾傷不能統血。故妄行上溢而從胃道出也。氣欲絕者。亡陽也。手足為四肢。乃諸陽之本。陽欲外絕。則陰亦不能內守。陰陽不相順接而厥冷。故畏寒而欲得踡臥也。夫如此。溫之且未得。豈能自得其溫乎。
白話文: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
認為疾病十分危急,倉促診治,往往難以抓住要點,因此我重新匯集了哪些病症可以發汗治療,哪些不可以發汗治療的處方和治法,與《三陰三陽篇》相比,這就容易理解了。而且,有時不只是三陰三陽的病症,也出現在哪些可以和不可以發汗治療的範圍之中。
這是叔和自己說明編寫以下各篇章的緣由。
脈象濡弱,弱在關脈,濡在巔脈,微弱在上,澀滯在下。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澀滯則表示血虛。陽氣虛弱而發汗,反而會躁煩不安;血虛而發汗,則會四肢厥冷。陽氣虛弱而發汗,會躁動不安而睡不著覺。
這可能是《太陽下篇》首條末節的互文之意,叔和以此例說明不可發汗的病症。篇章的順序和內容的銜接很難理解,像這樣的內容,都應該存疑。
動氣在右側,不可發汗。發汗則會鼻出血、口渴、心煩意亂,喝水就嘔吐。
五臟都有動氣,詳見《難經》,動氣在右側,以肺而言。不可發汗,這是內在的病證。鼻出血、口渴、煩躁、嘔吐,這些都見於《太陽上篇》。這是手太陰經的脈絡,起於中焦,向下絡於大腸,再沿著胃口向上行至膈肌,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向下循行於腰內,行於少陰心經之前,而肺臟的經脈與鼻竅相通,所以會有這些症狀的變化出現。
動氣在左側,不可發汗。發汗則會頭暈目眩,汗出不止,肌肉抽搐。
動氣在左側,是肝臟的內在病證。肝屬少陽,其經脈與膽經相連,向上貫穿膈肌,佈於脅肋,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眉間,連接目系,向上出於額頭,與督脈會於頭頂。肝主風,所以會頭暈目眩。汗出不止,是因為肝臟藏血,血液的精華化為汗液,強行發汗則肝臟不能藏血,血液不能歸於經脈,所以汗液不斷外泄而不能收斂。肌肉抽搐,是因為肌肉依靠血液滋養,血液虛弱則滋養衰退,汗出過多則陽氣耗損,津液虧虛,所以會這樣。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直衝心臟。
動氣在上,是心臟的內在病證。氣上衝直衝心臟,是因為心屬火而主血,腎屬水而主氣,強行發汗則心氣虛弱,水能克火,所以腎氣乘虛而上,想要凌駕於心臟之上。而心臟的經脈起於心臟,出於心系,下行至膈肌,絡於小腹,是腎足少陰經的分支,名曰大鐘,在大腳踝後面繞過腳跟,再分支通向太陽經,其分支的經脈都向上通向心包,所以上衝之氣,也會直衝心臟。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煩躁不安,骨節疼痛,頭暈目眩,惡寒,吃東西反而嘔吐,食物下不去。
動氣在下,是腎臟的內在病證。不出汗,是因為腎臟屬水,主藏,在季節上應為冬天,陰氣沉降於下,其經脈血少。煩躁不安,是因為強行發汗則津液耗竭,火無制約。骨節疼痛、頭暈目眩,是因為腎臟主骨,骨的精華為瞳仁,津液耗竭則骨頭乾枯,瞳仁缺乏滋養。惡寒,是因為腎與太陽經相通。吃東西反而嘔吐,食物下不去,王冰說:病症是嘔吐,吃下去的東西過了一會又吐出來,這是沒有津液的緣故。就是這個意思。《難經》中說動氣有五種,這裡只講了四臟而沒有脾臟,難道是因為脾臟與其他四臟不同,不會受邪氣侵犯,還是想讓人們同時推論其他四臟呢?
咽喉阻塞,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吐血,氣息將絕,手足厥冷,想要蜷臥,不能自行保暖。
咽喉是胃的通道,而脾經的脈絡與胃相通,向上通過膈肌,經過咽喉,連接舌根,所以咽喉阻塞,是脾胃的邪氣上犯咽喉而造成阻塞。吐血,是因為脾臟統攝血液,而胃是血液的彙集處,脾臟受損不能統攝血液,所以血液妄行上溢,從胃道排出。氣息將絕,是陽氣耗損。手足是四肢,是諸陽之根本,陽氣將要外泄,則陰氣也不能內守,陰陽不相順接而厥冷,所以畏寒而想要蜷臥。像這樣的情況,即使用溫熱的方法治療,也未必能得到溫暖,更何況能自行保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