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八 (2)
卷之八 (2)
1.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諸脈得動數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此條三節。脈經只作通長一條,不分截。今按文意,此疑是末節。其形至末,乃總全條之結句。蓋謂寒慄不能自還,後節苦滿腹中堅,與此大便難,腹中乾三者之變雖相似,其本源則不同之意也。不如此,則上下皆不相蒙。
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此疑是上節。陽以風言;運,動也。故曰上實,謂邪氣實也。陰以裡言;寒,虛也。故曰下虛,謂裡氣虛也。微弦為虛承上起下之詞。寒慄不能自還,陽亡而陰獨治也。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乾,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復堅。
此當是中節。首句是承上而言咳為病加劇之詞也。數吐以下,言劇之狀也。有寒無熱二句,申似瘧也。咳而發汗亦承上起下之詞。踡,謂咳屬肺,肺金寒,病則脹滿,所以反堅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小便利,失小便,肺腎二經俱病也。不可發汗,二經少血也。四肢厥冷,金水傷而土亦同敗也。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厥欲溫,緊則寒勝。不可發汗,陰陽不相順接也。聲亂咽嘶舌萎,病至少陰厥陰則厥。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而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外也。聲不得前者,聲出於肺而生於氣,氣生於腎。然則少陰腎者,聲之本;太陰肺者,聲之標。標本俱病,此又上敗而金水亦衰,合上條反覆示教之意。
(一)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闕。
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則血虛而舍空。亂,舍空則神紛散也。陰,宗筋也。疼,液竭而失其所榮養也。
(二)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伏皮為血,出則為汗,陰也。陰不自出,出之者,陽也。亡血,陰虛矣。寒慄而振,反汗復亡其陽也。
(三)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衄,鼻血也。額上,通乎鼻也。不能眴,謂目上瞪,不能開闔而動搖也。所以不得瞑而眠也。
(四)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膀胱蓄熱而血妄,則淋。復發汗以迫其血,則血愈不循經而愈妄。便出者,其道順故也。
(五)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痓。
痓,通作痙。病瘡,身疼痛,血熱表虛,非實也。發汗則表益虛,而易得重感。痙病出於重感,故禁。
白話文: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各種脈象如果呈現動數、微弱的情況,不可發汗。如果強行發汗,會導致大便困難、腹中乾燥、胃部燥熱而煩躁。這些症狀表面看似相似,但根源不同。
這一條包含三節,《脈經》中將其合為一條不分段。根據文意推測,此段可能是最後一節。從「其形相象」到結尾,是對整條內容的總結。意指寒冷顫抖無法自行恢復,後文提到的腹中脹滿堅硬,與此處的大便困難、腹中乾燥三種症狀變化雖相似,但根本病因不同。若不這樣解釋,前後文義便無法連貫。
脈象微弱而無力,弱脈集中在關部,濡脈出現在巔部,弦脈在上,微脈在下。弦脈代表陽氣浮動,微脈代表陰寒內生。上實下虛,患者傾向溫暖。微弦脈象屬虛證,不可發汗。若發汗會導致寒冷顫抖無法自行恢復。
此段推測是上一節的補充。陽指風邪,「運」意為浮動,故稱「上實」,指邪氣實盛。陰指體內,「寒」代表虛弱,故稱「下虛」,即裏氣虛弱。「微弦為虛」是承接上文的過渡句。寒冷顫抖無法恢復,是因陽氣耗散而陰寒獨盛。
咳嗽劇烈者,常嘔吐涎沫,咽喉必然乾燥,小便不利,心中飢餓煩躁,症狀每日定時發作。表現類似瘧疾,但只有寒戰無發熱。體虛寒冷顫抖,若因咳嗽而發汗,會蜷縮身體並感到腹中脹滿堅硬。
這應是中間一節。首句承接上文,咳嗽代表病情加劇。「數吐涎沫」以下描述加劇的症狀。「有寒無熱」兩句解釋類似瘧疾的原因。「咳而發汗」同樣是過渡句。「踡」指咳嗽屬肺病,肺金受寒會導致脹滿,故腹中反覺堅硬。
咳嗽且小便通利,或遺尿者,不可發汗。若發汗會導致四肢冰冷厥逆。
小便通利或失禁,表示肺腎兩經皆病。不可發汗是因二經津液不足。四肢厥冷是肺金腎水受損,連帶脾胃功能敗壞。
厥逆脈象緊者,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聲音嘶啞混亂、咽喉乾澀、舌體萎縮、發聲困難。
厥逆需溫養,脈緊則寒邪盛。不可發汗是因陰陽失調。聲音混亂、咽喉嘶啞、舌萎,是病情至少陰厥陰所致。少陰經循喉嚨挾舌根,厥陰經循喉嚨外側。發聲困難是因聲音源於肺而根於腎氣。少陰腎為聲之本,太陰肺為聲之標,標本俱病則肺腎衰竭,與上文反覆強調的禁忌相呼應。
以下條目分述特殊禁忌:
-
汗家(易出汗者):反覆發汗會導致心神恍惚、排尿後陰部疼痛。應使用禹餘糧丸(方劑缺失)。
(心主血藏神,汗多血虛則神不守,宗筋失養而疼痛。) -
失血者:不可發汗,否則會寒戰顫抖。
(血屬陰,汗出靠陽氣推動。失血者陰虛,再發汗亡陽則陰寒加劇。) -
鼻衄者:發汗會導致額部下陷、脈搏緊急、雙目直視無法閉合、失眠。
(衄血與額鼻相通,汗後陰傷,目系失濡而躁動不眠。) -
淋證患者:發汗可能引發尿血。
(膀胱蓄熱致淋,汗後熱迫血妄行,從尿道而出。) -
瘡瘍者: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發汗,否則易發痙病。
(瘡瘍屬血熱表虛,汗後表更虛,易外感致痙。痙病多因重感外邪,故需禁止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