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5)

1. 辨脈法下篇第十四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瞥。音撆。瞥。過目暫見也。羹上肥。言輕浮而若有若無也。縈縈猶繞繞也。蜘蛛絲言柔弱而極細也。成氏曰。綿綿者。連綿而軟也。如瀉漆之絕者。前大而後細也。又曰。陽氣前至。陰氣後至。則脈前為陽氣。後為陰氣。脈來前大後細為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是知亡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緩者。遲於平而快於遲。舒徐之謂也。促。催速也。與短促不同。陽行健。故盛則促。陰行鈍。故盛則結。病脈者。言結促雖陰陽之劇盛。猶為可治之意。雖然。退則吉。進則主凶矣。讀者不可不察。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搏。圜捏而攢聚也。動見下。陰陽相搏之陰陽。以二氣言。陽動陰動之陰陽。以部位言。陽動則陰隨。故汗出。陰動則陽應。故發熱。末二句不相蒙。疑有脫誤。

若脈數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此言動有定位。與其形狀。厥厥。舉發貌。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緩有二義。此以相兼言。蓋謂氣血平和。與前節之緩不同。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此明弦緊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張於弓。一定而不可動移也。轉索無常。言左右旋轉而不可拘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寒。言陽氣減損而不足。芤。言陰血衰竭而空。革。言革易常度也。婦人陰血充足而能化。則得坤順之常。半產漏下。則不足以言坤之資生矣。男子陽精充盛而能施。則得乾健之常。亡血失精。則不足以言乾之資始矣。天地之大德曰生。男不足以言資始。女不足以言資生。則人道大壞。故曰革也。一說革讀亟。變而促迫也。亦通。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病久而脈浮者。邪見還表而外向也。緊為寒。陰也。戰。邪爭也。言邪雖還表而欲退。以陰寒所持。而人又本虛。故邪得以與正爭。惟爭。所以戰也。然脈浮矣。邪外向矣。故正卒勝。邪卒散。汗所以出而病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此與上節是反對。數為熱。陽也。陽熱勝而人又不虛。則邪不能與正爭。汗出。邪退也。不發戰。正勝也。此舊本皆二節。而顛倒差錯。各不相同。今得蜀僧來本如此。故從而訂之。

白話文:

脈象輕飄飄的,像羹湯上的浮油一樣,表示陽氣虛弱。脈象細細的,像蜘蛛絲一樣,表示陽氣衰退。脈象軟弱無力,像傾瀉的漆液突然斷絕一樣,表示體內失血過多。

「瞥」是指快速看見,「羹上肥」形容脈象輕浮而若有似無。「縈縈」是指環繞的樣子,「蜘蛛絲」形容脈象柔弱而極細。綿綿是指脈象連綿而柔軟,像傾瀉的漆液突然斷絕,是指脈象前段大而後段細。另外,陽氣先到,陰氣後到,所以脈象前段為陽氣,後段為陰氣。脈象來時前段大而後段細,表示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就知道是失血了。

脈象來得緩慢,有時候會停頓一下又繼續跳動,這種脈象稱為「結」。脈象來得急促,有時候會停頓一下又繼續跳動,這種脈象稱為「促」。陽氣旺盛則脈象急促,陰氣旺盛則脈象緩慢停頓,這些都是病態的脈象。

「緩」是指比正常脈象慢但又比遲脈快,是舒緩的意思。「促」是指急促,和短促不同。陽氣運行有力,所以陽氣盛則脈象急促。陰氣運行遲緩,所以陰氣盛則脈象緩慢停頓。說這些是病態脈象,是指雖然陰陽氣過於旺盛,但仍是可以治療的。雖然如此,脈象趨於平緩則是好的徵兆,如果持續惡化則表示病情凶險,讀者必須仔細觀察。

陰陽兩種氣相互搏擊,稱為「動」。陽氣搏動則會出汗,陰氣搏動則會發熱。如果身體發冷、怕冷,這是三焦受損的緣故。

「搏」是指氣聚集在一起的樣子。「動」的解釋在下面。這裡說的陰陽搏擊,是指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而陽動陰動的陰陽,是指身體的部位。陽氣搏動,陰氣就會跟隨,所以會出汗。陰氣搏動,陽氣就會呼應,所以會發熱。後兩句意思不連貫,可能是遺漏了文字。

如果脈象在關部出現頻繁跳動,上下沒有首尾,像豆子大小,顫動不已,這種脈象稱為「動」。

這是說「動」脈有固定的位置和形狀。「厥厥」是指脈搏跳動的樣子。

陽脈和陰脈都呈現浮大而柔軟的狀態,而且陰脈和陽脈的狀態相同,這種脈象稱為「緩」。

「緩」有兩種意思,這裡是指陰陽氣平和的狀態,和前面的緩脈不同。

脈象浮在表面且緊繃,稱為「弦」,「弦」是指脈象像弓弦一樣,按下去不會移動。脈象緊繃,像繩索轉動一樣沒有規律,稱為「緊」。

這是說明「弦」脈和「緊」脈的區別。「按之不移」是指脈象像弓上的弦一樣,固定而不能移動。「轉索無常」是指脈象左右旋轉而沒有規律。

脈象既像弓弦一樣緊繃又粗大,弦脈表示陽氣衰減,大脈表示陰血空虛。陽氣衰減表示身體虛寒,陰血空虛表示體內虛弱。寒虛兩種病因互相搏擊,這種脈象稱為「革」。如果出現在婦女身上,表示可能會流產或產後出血;如果出現在男子身上,表示可能會失血或遺精。

「寒」是指陽氣衰減而不足。「芤」是指陰血衰竭而空虛。「革」是指脈象反常。婦女陰血充足才能順應大地的坤道,流產和產後出血表示陰血不足,無法體現坤道的生育能力。男子陽精充足才能順應天道的乾道,失血和遺精表示陽精不足,無法體現乾道的創造力。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生育,男子不足以體現生育的開始,女子不足以體現生育的過程,這樣一來人道就會敗壞,所以稱為「革」。「革」也有讀作「亟」,指脈象急迫的意思,也說得通。

有人問:「有病人發抖並出汗,之後病情好轉的,是什麼原因?」回答說:「這是脈象浮而緊,按下去反而空虛,表示體內原本就虛弱,所以才會發抖並出汗。因為病人本身虛弱,所以發抖;因為脈象浮,所以會出汗而病情好轉。」

生病很久而脈象浮在表面,表示邪氣正要從體內發散到體表。緊脈表示寒邪,屬於陰。發抖表示正邪交戰。這是說邪氣雖然要從體表散發出去,但因為受到陰寒阻礙,而人又原本虛弱,所以邪氣才能和正氣交戰。正因為交戰,所以會發抖。然而脈象已經浮在表面,表示邪氣正往外走,所以正氣最終戰勝邪氣,邪氣最終散去,汗液才會排出而病症解除。

有人問:「有病人不發抖就出汗,之後病情好轉的,是什麼原因?」回答說:「如果脈象浮而急促,按下去不空虛,表示病人本身不虛弱,如果病要自己好轉,就會直接出汗,而不會發抖。」

這段和上一段意思相反。數脈表示熱,屬於陽。陽熱戰勝邪氣,而且人又不虛弱,那麼邪氣就無法和正氣交戰。出汗是邪氣退去的表現,不發抖是正氣戰勝邪氣的表現。舊的版本中這兩段是顛倒錯亂的,現在蜀地僧人的版本是這樣的,所以就按照這個訂正。